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报告

2023-05-08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报告汇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20XX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2013 年元月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 283 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7 例,上呼吸道感染 6 例,泌尿系感染 1 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 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 43 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26 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 7 例(包括急诊手术 2 例、内镜手术 3 例、清创缝合 2 例)。

1.I 类切口手术 17 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 类切口手术≤2h 共 17 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6 例,占 35%; 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 4 日以内的占 13 例,4 日以上的 6 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 11 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 1 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 283 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 150 人,使用率 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 16 人,使用率 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3.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2013 年 1 月 30 号

第二篇:医院感染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医院感染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

时间

科室

全院相关科室

监测内容:

①。

失控原因:

处理方法:

影响程度分析:

整改措施: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第三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临床医师应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科;病人出院时主管医师应填写在《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二、临床科室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有无医院感染病例作为交班内容之一,在查房和护理病人时,应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点观察。

三、各科室院感监控医师应承担本科室与医院感染病例诊断、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相关登记。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日对科室上报病例情况进行核实,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五、专职人员通过前瞻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到科室查阅住院病历等,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督促报告。

第四篇:2011年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报告(喜)

中医医院2013年9月份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效的拟定控制医院感染措施和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份住院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① 材料来源于我院病案室2013年9月出院病历;

② 资料收集:出院病历由我院病案室专职人员进行调查、全面系统阅病历、发现医院感染病历遂个登记并向感染科报告;

③ 医院感染诊断:按国际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结果:我院2013年9月出院病历233例、发生医院感染0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 。抗生素使用情况:9月出院病历233例,抗生素使用71人,抗生素使用率30.42%.

3、讨论分析:

①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是脑出血、脑梗塞、风湿、中风、肾结石、胆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不用做手术治疗,所以医院感染发生率低。

②个别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了解不全面、无菌意识淡薄、所以很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漏诊现象。

4、改进措施:①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及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各种感染因素;

②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以免引起菌群失调;

③加强住院患者及病房的管理、减少陪患人员及探视者、避免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交叉感染;

④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⑤要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护人员院感知识的认识、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减少各种感染危险因素、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

第五篇: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的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容易发生感染的每个环节,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我医院血液净

化中心在2008—2010三年之间所进行透析机的透析液、反渗水、内毒素以及该血液净化中心的无菌物品、物体表面、洗手培养、空气培养的监测。结果: 三年之间共做了1104次培养和24次内毒素试验,其中阳性次数为25次,阳性率为2.26%。结论 :通过实验室的培养试验来发现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问题的存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以提高我医院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医疗水平。

关键词: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监测分析;预防

血液透析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和终末期尿毒症患者延长生命的主要手段。也是医院最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为了避免和杜绝各种原因引发的医院感染。研究血液净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提高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等。因此,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在2008—2010进行监测所得的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MH营养琼脂购于英国Oxoid公司,内毒素测定试剂购于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

责任公司。0.9% 生理盐水购于安徽丰厚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2.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

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均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3. 方法:采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8—2010血液透析机入口和出口、透析液、透

析用水的细菌培养,透析室、准备间、操作间的空气培养,以及洗手、无菌物品、物体表面培养,透析用水的内毒素试验的测定。

1.4. 评价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细菌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结果:

1. 2.1 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的12台透析机入口、出口、透析液、反渗水培养、内毒素、洗手、无菌物品、物体表面、空气培养的采集次数和培养阳性例数见

透析中心培养次数和阳性例数

位置次数阳性例数

透析机入口4323

透析机出口4323

透析液362

反渗水363

洗手361

无菌物品360

物体表面361

空气培养3612

内毒素240

2.2.透析机的入口和出口培养的阳性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菌4株,臭鼻克雷伯氏菌1株,白色念珠菌1株,透析和反渗水的培养的阳性菌都是大肠埃希氏菌3株。

2.3.洗手培养阳性菌为大肠埃希氏菌1株,物体表面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1株,空气培养的细菌

菌落数较多,菌种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四联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枯草杆菌。

3. 讨论:

本次对我院的血液净化中心三年间所做的监测,共做1104次培养,24次内毒素测定,阳 1

性次数为25例,阳性率为2.26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每周常规透析1-3次,频繁穿刺或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病原微生物从皮肤穿刺点或透析管路接头处进入体内而引起感染。其次,由于患者透析不充分、血压控制不佳、营养不良、等引起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尿毒症肺损害可以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肺巨噬细胞形态异常,吞噬功能降低,再加之患者长期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所以如果哪个环节监测不慎,很容易发生血管通路和动静脉内瘘以及呼吸道的感染,而使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菌血症﹝1﹞。

3.1.细菌监测的数量分析:本次监测中阳性菌株种类比较多,虽然数量都没有超出《医院感染诊

断标准》所规定的范围,但有超出干预限度,所以我们就要及时提醒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消毒措施改进,加强医务工作者对消毒知识的培训,要对血液透析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因患者身体素质差,抵抗力也比较弱,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建立严密的保护性措施,控制探视和陪护人员,减少透析室内的人流量。特别是透析机入口,出口培养的阳性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更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达到血液透析的使用要求,然后才可以供患者使用。

3.2.细菌学性质分析:通过三年的监测分析,我们发现所监测到的细菌都为条件致病菌,细菌所

产生的毒力不是很强,但血透患者大部分都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营养不良,以及低蛋白血症的易感患者,同时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一但有细菌侵入血透患者体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次所监测的白色念珠菌数虽然少,但患者感染后是很难以治疗的,而且所需要的医疗费用也很昂贵的。空气培养的阳性菌株数较多,阳性率为20 %,且菌种类别比较多,故可以造成透析患者的呼吸道感染﹝2﹞。

3.3.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无菌观念,特别是深

静脉插管或做动静内瘘时,一定要在手术室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临时血管通路要定期消毒,换药,严格无菌封管,精心护理。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减少临时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因此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3.4.细菌的内毒素测定:三年来的内毒素试验测定均为阴性,因为是三个月测定一次,间隔时间

较长,故对反渗水制造的管道,贮水箱消毒要求质量较高,特别是在梅雨季节要特别注意。 3.5.血透患者的营养要求:由于血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低水平是血透患者并发感染的两个高危因

素,而血透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佳、进食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加之常规透析时透析器和管路丢失的一部分血量,使贫血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对感染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血透患者除充分的血液透析以降低血液中代谢产物毒素,同时要适当增加营养,每日摄入蛋白质1.0~1.2g/kg,另外需要补充维生素、钙、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3.6.血液透析中心的监测: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空气培养,无菌物品,洗手,物体表面的每月

进行细菌培养监测,每季度进行内毒素检测,都是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为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灵魂。只有通过加强对血液透析中心的规范管理和监测,才能减少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病人能够得到安全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万启平,何永成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3-145

【2】 汤善芳.孙玉荣等.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 [15]1950-1951

,

上一篇:医院感染风险控制措施下一篇:医用耗材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