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pdca循环案例

2023-06-19

第一篇:护理管理pdca循环案例

PDCA循环在压疮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主要内容:第一:压疮管理现状分析

第二:PDCA循环管理步骤

第三:PDCA在压疮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第四:心得体会分享

第一:压疮管理现状: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住院病人中老年人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压疮发生率:美国一般医院2.5%-11.6%,护理之家3%-24%,昏迷或者截瘫24%-48%,住院病人中老年人10%-25%,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则达到70%,在国外的护理观点认为 部分压疮是可以预防的, 但并非全部。若入院时局部组织已 24 有不可逆损伤, ~ 48 h 就可能发生压疮。护理不当确能发 生压疮, 但不能把所有压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国内的观点 则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提出院内压疮发生的标准为 零, 尚有说明: 除不许翻身特殊患者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 带压疮入院者不准扩大等。而我科平均住院年龄在72.3岁,于今年1-7月有压疮4例,科内2例,院外带入2例,我科现根据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隐患特点,于今年7月启动PDCA循环管理专项活动,利用鱼骨图等质量工具分析原因,拟定计划,重在执行落实,做好压疮的各项防范措施,使压疮的发生率从

第二:PDCA循环管理: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提出,反映了在全面质 量管理中的一般规律,是反馈原理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疗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不间断的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的动态循环过程,每循环一次,质量就改进,永无止境。大家都知道解决问题是需要方法与策略的,否则必将杂乱无章,思路混乱。

事实证明PDCA循环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质量管理中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PDCA循环呈阶级段不断运行,最终结果品质持续改善提高 第一:计划阶段 1.原始资料收集: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4年6月我科住院病人总数:3078人次,新收293人次 压疮高危患者例数:38例,2014年7月-11月2590人次,新收244人次,压疮高危例数:20例。

1.2 详细资料:2014年1月~2014年7月,我科共有压疮患者4例,院外带入2例,科内发生两例,平均年龄(71.25.0±6)岁;生活均不能完全自理。临床诊断:AECOPD1例,胰腺恶性肿瘤1例,宫颈内膜恶性肿瘤1例,肺癌1例。

方法采用鱼骨图,他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之为“lshikawa”或者“因果图”。运用鱼骨图分析导致压疮的细节因素采用人、机、法、料、环的方法,从最直接的小刺入手归纳总结,详见图1。 2 针对科室现状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原因

2.1 人员因素:护士:风险预见性差,责任心不强,交接班不清楚,管理者:重视不够,组长监管督促不够,薄弱时段(周末)管理薄弱,病人及家属:压疮知识匮乏,配合较差,四例压疮患者中只有1例同意使用气垫床,其他3例均拒绝使用,原因为自费及舒适度降低。

2.2 病情因素:老年病人体型消瘦或者水肿肥胖,血管硬化,营养不良,Brand评分≤10分,强迫体位,肌肉萎缩和反应迟钝对压疮的形成和预后有直接影响。

患者由于年龄偏大,在4例压疮中,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其中有1例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完全无法移动肢体,2例患者因病情采取强迫体位。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内因之一。此次统计的4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低蛋白血症。

2.4 环境因素:部分压疮气垫床存在设计缺陷,骶尾部设计了一个气圈,结果这个部位因接触不良导致充气漏气,导致患者皮肤受力不均,到不到预期的预防效果,护士评估后未及时使用气垫床,嫌操作气垫床麻烦,增加工作量。健康宣教未落实到位,家属对防压疮处于空白地段。护患沟通效果欠佳,未能取得家属理解与配合。

2.4 制度因素:科室没有形成配套的护理压疮管理组织体系,特别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强。 无规范的压疮层级报告制度及压疮管理培训制度,护理人员压疮预防知识掌握不足,不了解上报程序,对压疮护理新进展不了解,甚至对新型敷料使用处于真空状态,对压疮隐患缺乏预见性,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对高危压疮患者,未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案保护措施。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生活护理依赖家属,护士过度依赖陪护人员和家属。此次统计的4例压疮患者,2例发生在病房,均留有陪护人员。 3 制定详细计划及措施:

3.1 建立健全预防压疮的四级管理体系,落实护理安全检查措施。A.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伤口护士-责任护士共同参与的四级安全监管体制(时间:2014年7月31之前)

B.成立科室伤口护理小组,并制定其相应职责,定期开展科室自查与压疮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完成时间:2014年8月10日之前)C.在医院压疮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我科特点制定我科压疮管理制度并建立翻身卡。(计划完成时间:2014年7月15日,对压疮风险的评估设定四个危险度,并逐级上报。) D,每月由伤口护理小组牵头按标准进行自查,查找问题,责任到人头,并按照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时间:2014年7月执行)

E.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正确、严谨评估,把好首诊关及评估关。(时间:2014年7月执行)

3.2 加强护理人员压疮知识的培训,及时更新理念。(时间:2014年7月-2014年11月)

3.3重抓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时间:2014年7月-11月) 3.4加强护士安全风险意识培训。(时间:2014年8月-10月)

3.4切实有效落实健康宣教,并责任到人头,班次。(时间:2014年7月-11月。

3.5加强护患沟通,提升护士沟通能力。(时间:2014年11月)

3.6加强科室护理管理,护士长把压疮护理管理列为科室重点环节进行管理。(时间:2014年7月-11月) 3.7完善科室护理设备.(时间:2014年9月之前完成) 第二:执行阶段:

1.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伤口护士-责任护士共同参与的四级监护网络,科室完善压疮上报制度,通过“四危上报及四化管理,一做一强”,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率,实现0%目标。四危报告:15-18分报告临床护理组长,13-14分报告科室伤口组长,10-12分报告科室护士长,≤9分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护理部。四化管理:实施压疮评估率100%常规化化,难免压疮发生报告制度化,科室管理小组预防指导化及自查指标真实客观化,一做:把规范当成习惯来做,一强: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率。B.成立科室伤口护理小组,并制定其相应职责,定期开展科室自查与压疮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完善压疮相关制度,抓好压疮护理分层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管理制度挂钩,并及时将科室压疮管理情况向护理部汇报,对三期及以上压疮及时请专科护士会诊。

2.建立压疮高危患者翻身记录及压疮预防及护理流程,评估流程及压疮换药流程。按层级管理督促每名每班护士认真落实执行,做到六勤。

3.责任护士的评估:A不漏掉病人的任何一个细节:如腹股沟,肩胛处及头枕部,甚至细化到鼻孔皮肤。B不是只评躺起来的病人,对坐轮椅及走来的病人也要仔细评估,坚决执行评估率100%,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实施个案护理,做好床旁交接班;C积极听取患者家属陪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主动想了解,想认识压疮相关知识,主动参与到压疮安全管理中来。对听不清的患者采取纸笔,图片交流减少沟通屏障。 4.培训执行:科室组织全科护士开展常态化培训,每月1-2次设立专题讲座,更新压疮护理理念,走出压疮护理八大误区,并要求全科护士参加全院伤口小组组织的讲课。2.定期进行压疮知识考核,利用科室现成病例现场提问了解护士对压疮知识的欠缺点,有目的制定培训计划,按层级管理进行分层培训,注重培训针对点与侧重点,

3、制定压疮预防与护理操作规程,伤口换药操作规程及浸渍护理操作规程,组织培训并进行考核。4.护士长鼓励护士积极查找资料,运用PDCA理论运用到压疮护理中,使压疮的护理从经验防治过渡到科学规范防治护理。

5:核心制度落实: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执行,做到无缝隙交接,要求每班交接必须双人巡视病房,交清看清接情,对科室压疮高危患者班班交接皮肤并做好翻身记录。

6.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防疮意识,划出警戒线,加强护士责任心,以近期热点医疗不良事件:(最近北京许峰事件)组织学习,以及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从中找到有效规避医疗风险措施,要求参会率达到100%,科室形成良好的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氛围。

7. 健康教育的落实:对压疮高危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执行首次宣教-责任护士宣教-临床组长宣教-伤口组长宣教-护士长随机检查模式宣教。让病员及家属真正认识预防压疮的重要性,具体应用工具:宣传册,文字,图片,真实案例。

8. 让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到护理安全管理中来。建立沟通失败后预警机制,针对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沟通方案。

9.护士长一要对科室每日压疮高危患者现场检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对薄弱时段(周末及节假日)指定具体负责人,加强病房质量管理。二要长重点加强科室各班次护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好各班次的人员配备,特别是薄弱时间段,抓好压疮制度落实。三可利用跟班作业及早晚间查房对患者压疮的安全预防状况进行检查及督导。每日晨间交班对高危患者的压疮状况进行讲评,做好三抓:抓落实,抓现场,抓薄弱(时间及人群)。 护理组长及伤口组长加强督促检查,对压疮管理做好二次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挥好科室骨干作用。 10.报告申请购买新型无骶尾部气圈设计气垫床,尽快投入使用。 三:检查阶段:

1. 护士:每班交接皮肤情况,床边交接皮肤情况,床单元整洁度。评估患者压疮情况,对压疮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随机提问及考核。皮肤护理记录书写情况。

2. 伤口组长:每天检查皮肤管理情况,每月自查分析数据,每月季度分析情况,压疮专业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与病人及家属有效沟通情况。

3. 护士长:每日护理查房发现情况,对科室高危压疮患者分析情况, 压疮护理持续追踪情况,病房现场管理情况,薄弱时段(周末及节假日)管理情况,薄弱人群(新进护士,试用期,低年资护士)管理情况。 4. 护理部及全院伤口护理小组监管检查情况。 5. 护理设备到位情况。

四:处理阶段:PDCA关键环节,两步骤:(巩固措施,制定标准)根据多层面,多维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对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巩固,形成标准,并补充到有关的标准及制度中。对执行效果较差的措施加以总结,进行分析,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第二篇:PDCA循环管理在泌尿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在对患者管道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收入的留置导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n=60)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辅助干预。观察并统计两个小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数,以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8.33%,而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泌尿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管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有很大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泌尿科;PDCA;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依据指标之一是导管留置。泌尿科作为插管实施率最高的科室,其对患者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不合适或者失误,将可能导致患者感染、导管堵塞、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引发更大的医疗纠纷等。本次研究针对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导管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泌尿科2017年1月至5月在院的导管留置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29)岁,包括泌尿外科33例,泌尿内科27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3±31)岁,包括泌尿外科31例,泌尿内科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将导管留置的目的、必要性及术后可能取得的效果,向患者解释清楚,并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导管留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留置术后护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以及留置导管期间的注意事项等。②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医生积极对其进行巡视,确保其导管的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未受压、扭曲等。③对留置的导管做好消毒工作,每天消毒2次左右,为患者定期更换敷料,尽量维持引流管周围干燥。防止感染。④对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其尿道口每天用碘伏消毒2次并每天更换引流袋。观察患者引流液的质、量、颜色等,并做好记录,如若发生异常积极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之上,对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干预。计划(P):导管留置问题的原因可分为:患者对导管留置的注意事项不熟悉,常不能坚持约束姿势、乱动而致使置管滑落,或因出汗等使得胶布卷边致使置管滑脱等;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综合素质较低,对患者的巡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置管问题等。对此制定相应计划: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置管知识教育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和人员关怀等。科室制定一套关于置管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严格遵照流程进行专业的临床护理。实施(D):给患者及家属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护理小册子,或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给患者及家属进行置管知识科普,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留置患者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提醒和告诫;科室制定一套专业的置管护理程序,包括操作和应急方案,护理人员严格遵照程序对患者进行置管的护理,并针对程序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定期对其进行置管护理考察,以寻求不断的改进。检查(c):成立一个置管临床护理小组,负责人直接负责科室置管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带领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置管临床护理的实施。对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上报管理小组,由责任人和专业护师对此等患者制定特定的防范措施,并对其进行额外的指导。处理(A):置管临床护理小组发现、统计置管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对各个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特别是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不当而引起的不良事件,要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探讨,及时制定出特定的整改方案。个别情况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指导,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数进行数据分析,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数据检验,当P<0.05时为两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置管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直至患者身体情况达到拔管指标并拔除置管)的临床护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数经过汇总整理如表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论

泌尿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插管术的几率非常高,导管留置患者的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情况、本科室临床治愈率和治愈时间等,因此对导管留置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PDCA循环最先由休哈特博士提出,由戴明把PDCA发扬光大,并应用到质量领域,故也称质量环和戴明环嘲。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进行计划(P)、实施(D)、检查(C)和处理(A)。PDCA循环管理能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在原有的实施计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得最终取得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临床护理方法是一种可以边护理边学习边改进,还能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的优势护理方法。从以上研究也能明确的看出,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下降,这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恢复,科室的治愈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在泌尿外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有效使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第三篇:PDCA循环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将优质护理评价标准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项目开展前后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2年间武汉市汉阳医院共20个病区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将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病房管理后基础护理得分为(98.25±0.35)分,健康宣教得分为(98.70±1.23)分,均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8,-3.387;P<0.05)。整体护理得分为从开展前(94.33±5.06)分提高至(94.83±4.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6,P<0.05);项目开展后患者满意度得分为(93.70±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可持续性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优质护理;PDCA循环管理;患者满意度;护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就医感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感受。因此,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1]。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近几年护理管理者们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提出在全国二级以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PDCA循环理论作为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科学工作程序,日益受到了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院尝试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开展优质护理的20个病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每月对各科室进行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及患者满意度质控检查,对比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PDCA管理方法 根据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内容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4个阶段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8个步骤为: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执行制定的措施计划;检查结果;标准化;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评价 以医院护理部制定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分值为标准,包括: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在质量管理理论中提出了PDCA循环概念,又称戴明循环,它是一个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3]。采用PDCA循环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不断发现,不断整改,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我院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及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方法进行阐述如下。

3.1计划阶段 总结回顾我院前期优质护理开展的情况, 成立4个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基础护理、整体护理、健康宣教、患者满意度。组织学习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运用,提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后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3.2实施阶段 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实现优质护理的保证[4], 计划执行前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各项质量检查标准的学习和培训,做到人人知晓,共同参与,责任护士将标准有效的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

3.3检查阶段 落实三级质量控制:①一级质控:各本区采用“群管模式”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发挥各小组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管理和执行能力。护士长每天抽查科内各项治疗、护理的落实情况,对护士的工作进程实施全面的掌控, 方便于管理和护理计划的完善[5]。②二级质控:每月科护士长带领科内质控小组成员,对分管科室基础护理、整体护理、健康宣教、患者满意度进行专项检查督导,注重环节质量,在督导检查工作的同时,互相学习、促进,为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整体水平,创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③三级质控:在护理部带领下,院级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集中对全院各病区护理质量进行大检查1次,各小组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护理部对各小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院护理质量情况小结,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整改并跟踪效果。同时,护理部主任每月不定时到临床科室现场督导,从日常工作中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及患者服务质量,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给予指导纠正,达到提高的目的。

3.4处理阶段 每月由护理部对全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上传院内公众信息网进行公示,同时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监控程序,由各质控小组不定时督导检查,追踪落实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PDCA循环理论作为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科学工作程序,实现了既往的“检查结果”的护理管理模式向“产生结果的过程和原因”的转变,体现了前瞻性原则,突出了护理质控的前移[6]。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卓有成效,也日益受到了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优质护理评价工作中,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质量转向对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质量[7],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了优质护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熊真真,袁丽,叶子?眨?等.PDCA循环结合项目管理法在内分泌科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5):1858.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3]陆瑞光,陈利敏,黄奕.PDCA循环在产房电子护理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5A):64-65.

[4]杨二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护士职业态度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援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8(11):43-44.

[5]李勇,方贺斌,林励,等.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J].海峡药学,2013,25(1):166-168.

[6]HallLW,Moore SM,Bamsteiner JH.Quality and nursing:moving from a concept to a core competency[J].Urol Nurs,2008,28(6):417-425.

[7]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9-41. 编辑/翟辰万

第四篇: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别给以治疗性护理模式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一段时间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护理管理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45-01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各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回顾我院从2014年以来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38±7.8岁。先根据抽签的方式将98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流程给予其对应治疗性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主要包括:(1)P(计划阶段):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理管理者自行设计该科室基础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然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利用鱼骨图等常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护理工作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如基础护理意识有待提高、护理人员人力配置和基础护理质量监控有待加强、个别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存在敷衍态度、健康宣教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D(执行阶段):针对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制定出规范样本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并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培训以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护理人员的编制工作,实现对护理人员行为的约束;(3)C(检查阶段):建立针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机构,质控员管理实行逐级承诺和层层控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身上,实现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动态监测;(4)A(总结阶段):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规范流程,以便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仍存在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

1.3 观察指标

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通过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观察组19例非常满意,26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度91.8%;对照组11例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满意度69.3%。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医疗纠纷7例,发生率为14.2%,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事实上,很多质量问题是由于危险因素作用于系统的薄弱环节而产生的。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在对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和科学。PDCA循环管理模式正是遵循科学的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再通过优化流程等途径来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整体效益,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质量管理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P(计划阶段)、D(执行阶段)、C(检查阶段)、A(总结阶段)。该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将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2)在一个循环运转完成后,通过对其效果和质量进行总结,进而制定出下一个循环计划,再实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然后在循环、再改善、再运转,从而实现护理质量不断提高;(3)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就成功解决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护理质量就向前迈进了一步,而PDCA每循环一次,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而且在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强对护理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使自己跟上现代护理管理的步伐,帮助自己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其运用自如【2】。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对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其护理满意度(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9.3%),反而观察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由此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并进一步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旭.运用PDCA循环答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3):144-145.

[2]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62-263.

作者简介: 沈水英,主管护师,学历:本科

第五篇:跌倒护理的PDCA循环

【关键词】 PDCA;老年;住院;跌倒

有研究表明〔1〕,少数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常因各种原因发生跌倒现象,有5%~15%的跌倒患者因此而造成脑组织、骨和关节等损伤。为防止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损伤,对本病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2〕进行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院随机抽取生活基本自理(能独立行走)的住院老年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年龄60~91岁,平均(75±7.51)岁。其中老年性痴呆19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后遗症15例,恶性肿瘤晚期5例,肺心病6例,其他3例。上述病例随机分组,1~6月28例进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7~12月30例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管理(PDCA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按防止步态不稳老年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PDCA组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

1.2.1 计划阶段(P)

1.2.1.1 收集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患者身体状况、病情用药情况、日常活动规律及生活需求、既往有无跌伤史。

1.2.1.2 分析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 与护士有关的因素:护士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与患者有关的因素:①内在因素:疾病影响,慢性累积性劳损,老年退行性变。②外在因素:包括环境、衣着及意外伤害。地面积水过多、病床过高、光线不足、厕所、浴室、缺乏扶手、患者鞋底滑等都容易导致病人跌倒〔3〕。

1.2.1.3 制定防范措施 ①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在一览表、床头卡上醒目标志。②勤巡视病房询问患者需求,及时到床前解决患者需求。③集中管理,专人看护,安排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离护士站最近的病房,不离视线。④步态不稳者由护理人员搀扶坐好,对坐轮椅的患者做好保护性约束。⑤护理人员每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患者鞋子是否防滑。⑥保持地面干燥,清除滑腻;检查设施,及时清除障碍物。⑦履行告知义务:在判断患者处于跌倒的高危状态时,应将患者情况及预防措施及时向家属说明,对不服从管理而又易跌倒者必要时建议家属陪护,家属无法陪护者,应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以免发生医疗纠纷〔4〕。⑧责任护士每天评估病人,并根据情况修正、增加、变更预防对策。⑨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在未完全清醒时,不要让其下床活动,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用约束带保护。⑩做好心理护理,教会患者按铃;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高老年患者管理的依从性。

1.2.2 实施阶段(D) 成立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网络。召开护士会,教育全体护士增强责任心,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按规范标准完成护理工作。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位护士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业务培训,每月一次讲课,要求护士了解老年患者的特点、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范措施,掌握对患者实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护士长每天带领护士床头交接易发生跌倒的高危病人,以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落实岗位职责,责任到人,如发生老年患者跌伤,应执行逐级报告制度和跌倒应急预案,将病人损害减至最低〔5〕。

1.2.3 检查阶段(C)

1.2.3.1 制定检查考核标准 根据计划要求,结合本病区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出全面细致的检查标准。

1.2.3.2 检查内容 护士的素质、责任心,对老年患者病情、用药、防范措施的知晓率,巡视病房记录情况,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1.2.3.3 检查方法 利用本病区三级护理质控网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检查工作。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实施老年患者跌倒的防范措施;质控组长负责对护理过程出现新的护理问题不断补充防范措施并进行指导;护士长定时检查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1.2.4 总结阶段(A)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根据,使PDCA循环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转〔6〕。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分析,各项参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PDCA组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PDCA组的跌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发生跌倒发生率比较表2 两组患者发生跌伤的结果比较

3 讨 论

PDCA循环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本组结果显示,在防止老年患者跌倒的护理方法上,PDCA循环管理法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法(P<0.05),使老年患者跌倒率由39.3%下降至3.3%,跌伤率由14.29%下降至0.00%。同时,由于人人参与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责任心,增强了安全意识,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使护理工作从简单地完成变成对患者全方位和全程的护理,确保了护理质量始终处在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中。

跌倒是住院患者意外受伤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自理的威胁甚大[1]。跌倒不仅使人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且躯体受到严重损伤,影响到功能自主性,增加了治疗的需要[2]。医疗院所患者跌倒事件比例的增加,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为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治疗环境,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自2007年8月导入PDCA模式,持续不断的改善流程,以预防患者跌倒的发生,通过运用此模式,共有98例有跌倒危险的患者未发生跌倒。临床护理人员注重预防在先,明显提高了护士对跌倒预防干预的意识和责任感。现报告如下。 1 制定预防跌倒的管理规范 各护理单元,尤其是跌倒高危人群分布较多的护理单元要积极提供意见与建议,或者由护理单元先制定规范的初稿提交护理部组织讨论,并由护理部最后定稿。规范包括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量表、评估方法,高危患者的警示,告知制度,预防跌倒的保护性措施,跌倒处理的预案与流程,各级人员在预防跌倒中的职责等。制定规范后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做到人人掌握。并由“护理部—护理安全质控组—护士长”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来督导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措施及其实效。 2 跌倒危险的评估 2.1 自2007年8月本院对新入院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筛选,内容包括:身体是否虚弱、在家或住院有无跌倒病史、意识状态、行动能力、睡眠形态、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易导致嗜睡的药物、排尿或排便需他人协助等,确定患者是否有跌倒及潜在跌倒的高危因素,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事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并掌握预防措施,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采用香港医院普遍应用的评估项目为表格式,打钩填写即可:①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焦虑等;②不稳定的步态或不平衡的坐姿;③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可能;④对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构成威胁,有拔出下列管道的可能,如鼻饲管、吸氧管、输液管、气管插管等;⑤患者是否使用了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药物;⑥患者有无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⑦患者是否年龄过大,生活不能自理等[3]。 2.

2手术后(或产后)及病情改变,24 h需再评估。 3 采取措施预防患者跌倒 3.

1将呼叫器放在患者随手可及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 3.2

室内物品摆放规范,常用物品置于患者易拿取的地方。 3.

3保持病区地面干燥、清洁,有水渍及时清除。通道、楼梯处应避免堆放杂物,保持通畅,设置地灯照明。 3.

4患者如有行动不便,尽量做到24 h有人陪伴,活动时要有人搀扶,并嘱患者无人陪伴时不要擅自活动。 3.

5患者休息时,将便器置于床旁,并加强巡视。 3.6

为患者提供大小合适的病号服及鞋,并嘱患者活动时尽量不要穿拖鞋。 3.7

危重患者严格床头交接班,严格执行等级护理制度,加强巡视,及时给予患者帮助。 3.8

患者服用易引起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药物之前要做好解释,服药后要仔细观察,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3.9

必要时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实施适当的身体约束。对身体约束的患者需经常观察评估,记录其精神状态、循环、呼吸、皮肤、感觉等情况,避免并发症发生。 3.10

健康宣教:对医院员工加强健康教育,向所有员工,高危患者和家属提供教育与训练,使他们从防跌倒意识上,辨识高危人群和干预措施上都有明确的认识和熟练的技能,从源头上予以预防。许多患者常因久病不愈,怕麻烦别人,遭人嫌弃,有时过高地估计自己体力,故常不愿让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跌倒,护士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与其交谈,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顾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互相合作,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加强沟通,关注患者心理感受,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防跌倒意识。 4 应用预防跌倒预案 当评估发现患者是跌倒高危人群时,评估者就要启动医院预防的预案。内容包括:床头悬挂“小心跌倒”的警示牌,这个标示醒目、清晰,既不影响病房美观,又达到了广而告知的目的[4]。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告知并记到护理记录中,对患者家属进行跌倒措施的宣教,排除患者周围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按工作要求定期巡视患者,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并检查各项预防性保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护士长,护理部要定期对高危患者的宣教效果及预防跌倒措施是否到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指导处理危险因素。 5 分析、评价 护理部定期对发生跌倒的患者时间、地点、导致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跌倒后果与转归等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护理管理pdca循环案例】相关文章:

护理pdca循环管理案例06-20

护理pdca循环案例09-20

pdca循环护理案例09-21

pdca循环案例护理09-21

护理pdca循环04-09

pdca循环应用案例09-21

跌倒护理的pdca循环06-03

pdca循环的应用案例06-03

12跌倒护理的pdca循环06-21

护理带教pdca循环图06-04

上一篇:mba管理经济学试题a卷下一篇:关于月亮的作文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