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对策写作理论与申论命题及写作

2022-09-11

2000年,中央及国家机关在公务员招考中首次采用申论的形式,之后,一直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申论命题的科学效度,申论写作的整体水准对于公平高效地选拨人才、造就高素质国家公务员队伍,对于引导各个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申论的设计,明显借鉴了古代策论考试的形式,学者多有论述。《文心雕龙·议对》篇中的对策写作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应用写作研究,包括申论命题和写作,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2]。

一、“议”“对”和谐,“驳”“对”相济,综合考察思辨和决策能力

刘勰在《议对》篇中分别介绍了“议”、“对”两种文体。“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议”是议论政事,讲求适宜,合于事理。“议”是汉代在秦公文“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沿用的公文文种,用于臣僚向帝王陈述对于某些重大政事的不同意见。“对”分两种形式,“应诏而陈政”(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者称“对策”;“探事而献说”(针对自己探取的试题而发表意见)者称“射策”。二者名称不同,但都是“议之别体”,故将“议”、“对”放在一篇中加以阐述。“对策”和“射策”形式不同,本质一样,因此刘勰阐述有关“对”的写作理论,主要侧重于“对策”方面[3]。

“议”和“对”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为“陈政”、“审事”,但现世的理解,往往把“对策”意义狭隘化了,仅视为“应对之策”,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申论命题中,“对策”题是一个经典的题型。以笔者多年参与阅卷的体验,此类“对策”,不少考生视为简单的应对之法,甚至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对策答题思路,从国家政策引导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再到基层的落实、宣传和教育的跟进。用以应对一切“对策题”,而缺乏具体的、结合题干材料和现实生活、体现考生个性经验的辨析。对于考察录用为国之才,实无裨益。科学决策、合理应对一定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之上[4]。

刘勰“议对篇”指出“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议论分析,考察事物,辨析疑虑,才能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才符合治国之道。评述优秀的对策文章时,刘勰推崇晁错、董仲舒、公孙宏、杜钦、鲁丕,认为对策写作,重在根据经典理论作出判断,征引前代史实说理论证,要有足够的辨析。“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5]。

刘勰指出“驳议”“对策”的区别,“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即驳议侧重于辨析事理,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对策主要用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强调“议对”是对各种不同观点态度的辨别评判,也是对自己的观点的阐述[6]。申论考试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存在各地试题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试题日趋模式化的命题思路和答题模式:概括事实、找出对策、撰写文章。这种命题特点对公务员考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能对考生综合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定考核,但显然,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是不够的。这引起了相关部门注意并重视,近几年申论出现的形式多样的“辨析题”,是对思辨评判能力考核的加强,值得继续推进。但仍然很少需要考生运用“驳议”之法,来进行辩论反驳。正面阐述自己观点,是申论应有的写作内容,但不应该是全部[7]。

二、“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考察对历史和当今国情的了解

考试选拔的人才要担任国家公职,负责各级机关管理运行,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行政行为主体,他们需要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是考核目标,也必然具有导向作用,它引导有志于政务管理者,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生态、经济格局、尤其是当下主要矛盾及现行政策进行比较深入地了解、研究。

申论命题一直很接地气,从历年试题看,无论是“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道德建设”“科技与人文”“公共安全”“公共素养”“执政智慧”这些宏观思考,还是具体的“诚信危机”“人口老龄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农民工子女教育”“城市建设”等问题,都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大事。

但是,只是“观通变于当今”还是不够,还需“采故实于前代”。历史是各个时代的背离和承续,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在申论命题中,可以将对历史的思考借鉴纳入考察,从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从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变迁中思考得失,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理解进退。习近平主席就非常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引经据典、讲述历史故事是他讲话的鲜明特色。他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有志于政务管理的考生也应该有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自觉,在申论写作中,充分展现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掌握和深刻思考,显示出对相关经典的学习研究。

可喜的是,申论命题,也从事务性、操作性试题比重明显偏大、很少涉及相关的历史问题中走出,逐步走向更深远的历史。2011年国考申论主题“弘扬黄河精神,继续推进黄河治理工作”,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和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等因素结合起来考查。第三题,要求以国家某部门的名义,编写一本以黄河的历史、治理文化、黄河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手册,形式较为新颖。这是值得肯定和继续尝试的。2017年国考将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融合起来考察,彰显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体现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承。

三、“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注重政务管理能力

强调对历史、对经典的学习,强调宏观思维、理论思维的重要,并非不务实,不重视对工作实务的熟知、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议对》篇明确提到“……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就是说,论述祭祀,必深悉礼仪;书写战争,要熟悉军事;谈论种田,要知晓农业;分析案件,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论点,显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恰当的语言加以概括。刘勰认为,议论政事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申论考试本质上就是虚拟政府工作人员身份,模拟政府事务,以选拔具有政务管理能力和潜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生应该具备他所报考的岗位需要的行政管理能力。申论的命题,都明确了“阅读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查内容,这正是所有政务管理者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中应该具备的。考生也应该努力广泛涉猎,扩展视野,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有所了解。从另一个层面看,同为政务,所涉及领域、层级不同,申论考试应该有更科学的区别要求。申论的命题,是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落实这一点的。

在2010年及之后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中有明确体现。申论主要测查项目中,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职位的,明确有“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而报考市(地)级以下职位,则为“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013年发布的《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强调“笔试主要测试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实际上,也是主要通过申论考试的形式从基层遴选优秀干部。试题设计,相应的更加切合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申论在不断成长、完善。这个过程,可以从历史发展、中外典籍中汲取养分,比如《文心雕龙》这样的经典文论。

摘要:《文心雕龙·议对》篇中的对策写作理论,对我国当前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申论”的命题和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议”“对”和谐,“驳”“对”相济,考察思辨和决策能力;“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强调对历史和当今国情的了解;“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注重政务管理能力。申论的发展、完善,可以从《文心雕龙》这样的经典文论中汲取养分[1]。

关键词:文心雕龙·议对,申论,命题,写作

参考文献

[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2-13.

[2]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译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52.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78-80.

[4]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3-106.

[5] 侯吉永.刘勰的“对策写作论”对现代申论写作的启示[J].秘书之友,2007,(9):25

[6] 劳玉灵.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3):59-62.

[7] 肖菲.文心雕龙议对篇对现代申论写作的重要启示[J].品牌:理论月刊,2011,(Z2):140-141.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下一篇: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管线预冷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