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

2022-09-11

一、研究缘由

社区作为公共产品配置的基本单元, 是国家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社区治理则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模式在基层的微观实践, 是国家实现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后, 社区治理开始从国家治理体系的辅助地位转向基础性地位, 成为我国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文化的差异, 治理理念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例如中国属于以“道德治理”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文化, 而西方则属于以“法律治理”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文化, 前者是宗法血缘基础上强调情感的社会关系, 所以其倡导德治, 后者是平等交易基础上强调契约的社会关系, 故此遵循法治。但在现代社会中,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时, 吸收西方国家在公众参与、民主化治理以及制度化治理方面的经验, 促进政府从“善政”到“善治”的快速转变。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都以社区为单位, 都以社区居民为媒介, 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前者通过居民实现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后者通过居民达到社区自治, 社会稳定的目的。社区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治理主体、创新治理理念、促进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 社区治理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社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得社区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

二、概念界定

(一) 社区教育

1. 社区

英国公法学家梅因 (H.S.Maine) 最先提出社区 (community) 这一概念, 而首次将其社区定义为“共同体”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 (Ferdinand Tönnies) , 他将社区理解为生活共同体, 即同质人口组成的亲密关系、守望互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1]关于社区的界定有一百余种, 各国学者从社会结构功能、人文生态、权利与政治、国家和社会关系等六个视角出发理解现代社区, 但多数学者和工作者都倾向于将社区理解为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亦是如此, 如民政部在2000年把社区定义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

2. 社区教育

一般认为, 规范形态的现代社区教育以丹麦教育家C.F.Ler于1994创办的“民众学校”为起点。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2006年对其做了如下定义“在社区中, 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 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的质量, 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二是视社区教育为组织管理范畴。三是视社区教育为社区发展的范畴。这种观点将社区教育看做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社区治理

1. 治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如是界定治理 (Gvoernance) :治理是一个由诸多价值、政策和机构组成的体系, 经由国家、公民社会和私营经济部门之间的互动, 来管理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它是一个社会通过自身组织来制定和实施决策, 以实现相互理解、签订协议和采取行动。

詹姆斯·罗西瑙 (James N.Rosenau) 认为:治理是一种管理机制, 是一定活动领域里的机制。治理理论学者格里·斯托克 (Gerry Stoker) 认为到目前为止, “治理”的概念可分为五种: (1) 治理是一种源于政府却又不受政府限制的行为。 (2) 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后形成一个自主网络。 (3) 治理就是为社会寻找解决方案时存在着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4) 治理肯定了各个社会机构在涉及到集体行为时存在着权力的依赖。 (5) 治理就是不受政府限制但仍然可以办好事情。同时, 他自己也提出了治理的概念, 即“治理是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 其中的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部门各自的内部的界线均趋于模糊。治理的本质在于, 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3]

2. 社区治理

关于社区治理的界定大致可归为两种理解:一种是把社区治理理解为社区层面的治理, 另一种将其理解为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分工合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同治理, 后一种说法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如;社区治理就是政府、社区居民、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 (包括盈利性组织与非盈利性组织) 在社区这一特定的范围内, 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4]

本文认为社区治理则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通过自身组织来制定和实施决策, 管理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等所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关系

社区教育最早由美国知名教育家杜威提出, 之后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其本质是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下的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的自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的概念层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两者不仅都是从社区延伸出的概念, 而且社区治理包含了对社区教育的治理。

(一)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联系

1. 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两方面的关系, 也就是说社区中围绕人所产生的问题是社区治理的客体。而同时人亦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所以, 社区治理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概念, 从人的切身需求出发, 去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社会控制的服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被迫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 社会治理遵循着由宗教治理、道德治理到法律治理变迁的一般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社会治理模式正在经历由法制向法治的变迁, 社区治理作为微型的社会治理, 更应注重个人独立意识的成长。[5]社区治理作为社区范围的社会治理, 自然与社会治理同样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坚持着“多元主体协商治理”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就教育而言, 就是围绕人所展开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社区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社会性的一面, 所以, 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都以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 两者都以“社区”为平台

自城市文明兴盛以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隔阂日益增加, 社区的出现就使得人恢复以往的群居形式, 同时也提供给居民交流、交往的平台, 使得居民在社区中增进感情、增强社区归属感、社区荣誉感。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正面临着社会流动不断增强的问题, 在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 传统社会治理的模式和方法都受到严重挑战。[6]社区作为当代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以社区为单元, 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是当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一个必要途径。社区为市民群众提供了参与治理的机会, 是居民参与社会公众事务最直接的平台。对于社区教育而言, 虽对其尚未形成一致的界定, 但从这些定义中都可以看出,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活动。由此观之, 社区教育旨在以社区为出发点, 传播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构建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所以说两者都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促进社区发展, 服务社区居民的活动。

正是基于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 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才具有可行性。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社区治理都从社区居民出发, 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社区自治, 社区和谐的目标, 创新社区治理需要以人为媒介, 形成多元协商治理体系, 同时以社区为中心, 搭建多元主体议事论事的大众平台, 由此共同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二) 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及体现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 亦明确提出, 要通过“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 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社区教育理事会等制度, 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 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7]由此可见, 社区教育要发挥其社区治理功能, 就必须从培养多元治理主体、提高居民自治能力、激发自身活力三个方面出发。

1.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教育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通过影响人的意识形态来起作用, 社区教育也不例外, 所以, 社区教育促进社会治理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调动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这主要通过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开展的相应活动来实现。如将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公德教育、普法教育、新市民教育相结合, 使居民建立起公民意识以及树立起相关的法律意识。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让居民知法懂法、知法用法, 引导居民在社会制度规范里, 善用合法手段和途径,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积极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使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居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区的被管理者, 同时也是社区的管理者, 明确自己作为“主人翁”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 以此提高自身参与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

由于社区的存在打破了以往的“单位”制, 社区居住人员也相应的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工作、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 实现社区和谐, 实现社区现代化治理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就是依靠居民自治, 但是治理意识的觉醒只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前提, 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才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背景, 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自治的意识, 提高参与治理的能力, 辅助各类不同的人群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 找到适合的参与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治理工作从政府主导转向现如今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 多元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两种形式。要实现多元治理模式, 使个人和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工作中就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人的治理能力, 这种治理能力就包含包括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

3. 建立居民自治组织

社区治理非常重视非盈利社会组织和民间志愿者队伍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所以, 利用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居民创立社区自治团体、组建民间志愿者队伍就成为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居民自治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区居民真正转化为社区治理的主体, 是治理主体意识的觉醒。社区教育以居民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切入点, 通过课程、团队、活动等形式为兴趣爱好相近的民众找到学习伙伴, 使原本松散的个体成为组织化的群体, 使人们相互建立起共同的情感, 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必须以居民的情感联结为基础。社区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组织形式都打破了学校教育固定班级制的形式, 不同课程、不同学习团体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以促使人们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摘要:社区作为国家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 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 而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作为社区发展两大主题,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社区教育、社区治理等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社区教育通过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建立居民自治组织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治理主体, 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而社区治理则通过改变社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得社区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教育,居民自治

参考文献

[1] Ferdinand T·nnies, 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63.

[2] 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R].北京:2000, 11.

[3]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M].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中文版) , 1999.89.

[4] 杨秀勇.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研究[J].现代商业, 2016 (29) :35.

[5] 刘双舟.人的独立意识:分析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一个视角[J].政法论坛, 2008 (3) .

[6] 谢志强.创新社会治理:治什么, 谁来治, 怎么治[J].光明日报, 2016-2-4 (4) .

[7]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R].教职成司函, 2014.10.

上一篇:慢性咳嗽患者病因诊断及疗效分析下一篇:膨胀剂F17A在苏里格气田探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