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tect中国气象数据

2023-06-21

第一篇:ecotect中国气象数据

分析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气象预报借助信息科技使得观测数据更加的准确,为人们生活与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地面气象观测、云观测将气象预报推到了更高的水平。作为基础的气象业务,地面气象测报是较为普遍的存在最为长久的观测方式。其观测系统非常完善,经历了观云测报、高效测报与信息数据化处理几个阶段,同时管理上亦做了高要求。笔者根据工作经验,结合观测而来的气象信息,简要分析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

[关键词]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数据

中图分类号:A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76-01

气象预报是人类把握自然规律,掌握天气变动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从传统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人力观测,到后来借组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卫星云图的观测,展示出人类的进步。气象预报给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巨大的方便,为农业劳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我国气象预报历经观云测天、高效探测、信息化数据的综合处理几个阶段,并向着更广大的空间前进。但是,技术不可能万无一失,其缺陷固然存在,但总有办法处理、解决。

一、人工审核A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与审核能见度、云、天气现象

1.记录分析处理

人工审核A文件出现的疑误信息,多由以下原因造成:天气现象的漏记,比如出现雷暴的方位被漏记;记载的天气现象的顺序不正确,比如在阵雨与雷暴间记录闪电;气象表封底备注被多记、错记或漏记,比如为备注缺测;控制质量密码不正确。关于记录云状,常常出现未记录有多少云量或关于云状的记录加上了雷暴,但没有配合对流性云状。、

2.注意点

第一,云。在记录云时,要对云的概念做熟悉,关于形成云的原因、云状特点与伴随而来的天气情况等。云状的演变、顺序应该正确记录,以及雷与云是否合理配合等也要准确记录。第二,能见度。在记录能见度时,不可忽略记录时的天气现象,如果存在10.0km》能见度,那么要对扬沙、雾、烟等情况做好记录;如果存在1.0km》能见度,那么要对烟雾、沙尘暴、雪与雾等做好记录,同时要做好最小能见度的记录。第三,天气现象记录。记录天气现象也有相关的规范。如果为雨天,关于降水开始与停止时间,自动测站与虹吸自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出现视线障碍天气现象,比如浮尘、雾霾或阴霾,降水与风的记录必不可少,以便于判断。

(二)人工审核的另外注意点

当前,国内自动气象业务系统尚需完善的部分较多,想要实现高精度的智能化自动记录还比较困难,同时也存在功能缺陷,数据文件是否合法是其常用的检查功能,而非定量信息,如封面信息、气象概况与备注等,自动气象业务系统还不能轻松的完成。为此,人工审核是常见的主要的办法。

(三) 处置质量控制码信息疑误

参考规范,三位整数是质量控制码的表达,站台级为百位,省级为十位,国家级为个位,正确用0代表,未采取质量控制用9代表。工作人员在现实情况下,要着重注意是否存在格式错误的情况。

二、计算机审核A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台站参数信息疑误

信息化处理时常碰到台站参数信息疑误的情况,表现为台站参数表和文件首部存在差异,主要因自动气象站型号、文件首部观测项目所以和其要素存在方位差异的情况。可通过提示观测对象变动或早转换文件格式时注意当前时间以及将要转换到什么时间,确保基本参数的正确。

(二)处理缺测文件整点记录

按照规范,如果分钟数据可在非正点获取,那么位于前后整点10分钟且与整点最接近的记录替代之。即如果数据于正点前10分钟被观测,那么在该时间范围内中与正点最邻近的数据为记录值。若前10分钟内缺失数据,则以后10分钟范围内的与整点相邻的数据代替之。若分钟数据无法获取,或时间范围内的数据也存在缺测,可以补测值或平行人工观测值替代。如果补测与人工观测也缺失,那可结合地表温度、气象站气压、相对温度等要素做内插处理。

三、计算机审核J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分钟数据的缺测

在做机审J文件时,缺测正点气温可能出现,进而造成不能与A文件有一致的正点值。在更换传感器、校准采集器或雷击中采集器时,就极容易出现此种情况。如果正点的分钟数据与自动站测得的整点数据不同,同时,在判断分钟数据的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则正点值即可替代。

(二)处理分钟数据异常的跳变值

若某阶段的分钟数据记录中存在某分钟数据的跳变,在参考人工站要素前提下,以自动站记录的数据与自记迹线对比,若的确存在野值,数据内插必不可少,但要除开降水量、风。

四、备注信息文件

在处理与修改信息化资料中存在的不正常情况之后,备注及其必要。备注工作要做到:首先,备注内容的选择性。内容应记载影响记录的说明或重要的气象探测事项。比如,更改站名、迁移站址、改变海拔高度与经纬度、观测仪器、观测方法、观测项目、仪器性能状态、台站四周环境变动、安装仪器是否正确等。其次,填写备注应该坚持内容简明扼要、条例清晰合理。比如影像数据、统计方法、不正常的数据记录时间、处理数据方法、引起状况出现的原因。例如,若仪器更换时,那么要记录仪器生产商、型号、号码与有效的检测日期等。第三,如果备注内容类型相同,要做归纳整理。第四,备注应合乎一定的规范,台站变动历史或常见的备注事项为记载类型。常见备注内容指的是某些可直接影响气象观测水平的缘由或台站四周出现的环境变动等。

五、结语

在气象监测级数进步的基础上,气象监测数据的资料更加的繁杂,量越来越多,疑误信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的出现,这要求审查人员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应了解熟悉地面气象监测的一些规则,确保准确性、完整性的记录气象信息化数据资料,努力建设信息化的气象监测。

参考文献

[1]黄宝峰.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J].北京农业,2012,(27):126-127.

[2]张明阳.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2):175.

[3]韦玲玲.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4.

[4]唐刚,徐正芬,郑东齐等.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4):198-199.

第二篇: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的应用(版权见资料说明)

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的应用

(文章已发表,请不要做为投稿使用!只能做为纯业务参考学习用)

摘要

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后,自动站原始数据的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Z文件、分钟数据文件、地温、逐日数据维护、J文件等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介绍数据质量控制软件的应用方法和经验,对测报人员进行异常数据处理、提高测报业务质量很有益处。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应用。

1 引言

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AWSDataQC)能处理地面常规数据Z文件,分钟数据P、T、U、W、R文件,逐分钟地面数据RTD文件及辐射H和I文件,功能强大,既可作为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的组成部分,又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软件单独运行。因数据质量控制软件是在OSSMO 2004 3.0.13以后版本才推出的,测报人员对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不太熟悉,本文重点介绍软件在异常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2 参数设置

质量控制软件在安装后的默认数据路径是D:OSSMO 2004,如果数据路径参数设置不正确就会导致数据保存时无法存盘,表现为弹出的验证口令对话框中没有管理员信息。如果OSSMO 2004软件不是安装在D:OSSMO 2004中,就必须进行参数设置,其设置方法是点击“工具”中的“选项”将数据路径设置为D:OSSMO 2004即可。参数设置后不能立即生效,必须关闭软件再次进入时参数设置才会生效,设置的参数保存在OSSMO 2004SysConfigQCUserOpt.ini文件中。

3 异常数据处理

Z文件是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由自动站监控软件在正点时自动卸载数据产生, Z文件3.1 Z文件数据异常处理 中的数据保存在采集器中,数据异常的机率较小,当Z文件遭到破坏或数据异常而逐分钟地面数据RTD文件正常时,可从RTD文件中导入数据对Z文件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步聚如下:

1)点击“文件”-“打开”-选择要处理的Z文件。

2)选择要对Z文件中进行替换处理的异常数据。所选的异常数据单元格可以是一行、一列或任意一个区域:点击固定列的某一单元格,即可选择该单元格所在的行,按下鼠标左键拖动,还可同时选择多行;点击固定行的某一单元格,即可选择该单元格所在的列,按下鼠标左键拖动,也可同时选择多列。

3)点击“文件”-“数据导入”,在引入文件路径中选择RTD文件所在的目录,RTD文件一般保存在OSSMO 2004RestoreData目录下(可从自动站监控软件的“系统参数”-“选项”-“数据备份路径”中查看RTD文件的保存路径),选择正确的路径后,表格中的“是否存在”会变为“有”,

- 1 -

点击“确定”按钮就可实现RTD备份数据的导入。

4)检查数据无误后保存Z文件。测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使用直接点击“保存”按钮的方法不能保存修改后的数据文件,应使用文件的“另存为”功能,同时要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把文件类型改为“所有文件(*.*)”,不修改文件类型会导致自动保存为TXT文本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牵涉到需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操作时一定要养成备份的习惯,虽然在默认参数设置下会自动形成BAK备份文件,仍建议台站进行手工备份,避免数据替换出错后造成更大损失。

3.2 分钟数据文件数据异常处理

分钟数据文件数据异常的替换处理方法与Z文件类似。只是第一步操作中要打开的是根据需要选择分钟气压P文件、气温T文件、温度U文件、风向风速W文件,降水R文件。在R文件的导入操作中有时会出现数据错位等异常情况,这时不能使用区域选择批量导入的方法,而要直接打开RTD文件查看分钟雨量情况,再进行处理。

3.3 地温等异常数据的处理

地温等要素没有单独的分钟数据文件,但所有气象要素在RTD文件都保存有,对这类要素的异常数据处理也是打开Z文件,在Z文件中选择该要素的异常数据区域再导入RTD文件,导入过程是:首先检查正点前10分钟内是否有该要素数据,把最接近正点的数据替换为Z文件正点数据,无数据时再检查正点后10分钟内数据,把最接近正点的数据替换为Z文件正点数据。这样处理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的缺测率,也是中国局地面测报综合技术解答中要求优先使用的方法。当自动导入功能失效时我们可以在质量控制软件中手工打开RTD文件进行处理。

3.4 逐日数据维护异常数据处理

逐日数据维护中是对B文件进行处理。B文件的数据读取流程:读取逐日数据时首先检查B文件当天是否有数据,无数据则直接从Z文件中读取,有数据则比较B、Z文件是否一致,不一致就会弹出“数据替换”对话框供值班员选择处理。绝大部分B文件器测项目异常是与Z文件数据异常相联系的,因为B文件的器测项目数据就是在进入逐日数据维护中并保存时自动形成的,所以处理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用数据质量控制软件来检查Z文件中的相关数据是否正常,处理好Z文件的异常数据后B文件中的问题也就好处理了。注意B文件中保存的分钟降水数据是从R文件中读取的,如果牵涉到分钟降水数据异常,我们要检查的是R文件数据。

3.5 J文件异常数据处理

分钟报表J文件是由分钟数据文件形成的(降水数据是从已维护处理过的B文件中读取),如果在B转A(J)文件后发现J文件有数据异常,我们需要检查原始的分钟数据文件是否正确,按照前面介绍的分钟数据文件导入方法进行处理后,再次进行B转A(J)操作后就可形成正确的J文件。 4 其它功能

数据质量控制还包括自动站与人工站A文件比较、要素曲线、雨量查询、大风查询等实用功能,A文件比较功能在并轨运行期间方便台站及时发现自动站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能发现大部分人工站误读数的问题。“要素曲线”能生成逼真的拆线图和直方图,通过要素曲线的变化,可以较直观的判断出错误的要素值。数据质量控制软件自带完整的帮助文件,雨量、大风查询功能在软件操作手册中已有详细说明,不再详述。

5 结语

- 2 -

从目前自动气象站运行情况看,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非常必要,测报人员需要掌握数据控制软件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异常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希望本文对测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异常数据处理有所帮助。

- 3 -

第三篇:中国气象简史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战略研究成果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提出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战略思想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了“大气象”的宏伟格局。

新年伊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这是对战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对中国气象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这些基于发展的宏伟战略带动和引领,使“十五”气象事业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晰。当前,全国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跟随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的进行曲,战略的提升指挥出愈加激越和跳动的和声。

“十五”创辉煌

在“十五”气象事业的辉煌乐章里,我们可以找出无数跳跃的音符,沿着它们澎湃的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鼓舞雀跃的内驱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领悟着气象事业交响的宏大主题。

主题词一: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气象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研究型业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我国科学家担任了国际一些重要气象学术组织的委员和国际刊物的编委。叶笃正先生荣获2003年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WMO青年科学家奖自1993年以来曾六度授予我国青年科学家。这些都表明了国际国内对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围绕我国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数值预报技术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东亚气候变动理论和预测、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地气碳氮交换、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和预报、中层大气探测理论和技术、天气过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气象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近400项。我国气象科技论文的数量大幅攀升。——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已拥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体系。“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系统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514个自动气象站和风云一号D、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并投入业务运行,引进了21.5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各级政府对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为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和科学计划。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国内各相关部门的专家广泛参与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IPCC、地球观测组织(GE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和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国际双边和多边气象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科学大会,表明了中国气象国际地位与科技影响力日益提高。

主题词二: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气象局是“十五”期间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部门之一,所属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顺利完成了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变等改革任务,2004年10月,首家通过了由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组织的联合验收。国家级业务在探测、信息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科研等方面都进

行了必要的调整,建成了国家和省(区、市)两级气象科研机构体系,加强了区域气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资料和数据的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了研究与业务的结合,使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后,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专业从原来的74个凝练到51个,专业学科研究布局更趋合理,突出了国家目标,适应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实现了气象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逐渐显现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3号文件,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的需要;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加业务科技含量、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中国气象局确定了近期改革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8个业务体系,进而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新一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面展开。

主题词三:创新

创新是腾飞的羽翼。“十五”期间,气象科技创新亮点频现,异彩纷呈。

——研发了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组建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基地,通过联合攻关,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预报模式、区域中尺度预报模式、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以及面向超级城市群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示范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开发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产品,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集中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科技的发展水平,解决了静止气象卫星定位这个世界难题,实现了气象卫星天地系统的一体化和“大运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科学数据率先实现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站在国家的高度,率先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为打破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分布式的数据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包括国家级的主平台和6个省的分平台,为4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7项“863”计划项目、37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8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成立了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布设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并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国家大气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体系建设。由该中心研制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入选“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气候预测成果写进IPCC评估报告。经过十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科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并投入业务化运行。该系统由海洋资料同化系统、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组成,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实以及所持的观点已提供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并得到了承认与采纳。

我们能够听到这首激昂的进行曲里,“创新”始终是嘹亮的最强音。

“创新”无止境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的召开将为我们奏响“加速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气象强国”的序曲。创新无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个时段和概念,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舞台上。

我们能够感到肩上的任务和心中的远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技支撑;实现全球和区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科学技术新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技术新突破,为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实现气象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系统集成新突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改善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回顾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十几亿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气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气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这次科技大会后,一幅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的画卷随之展开。气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动起来,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往开来,奋力开拓,为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竭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第四篇: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①

发布日期 :1990.05.26

(1990年5月26日民航局令第6号)

正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三章 航空气象观测 第一节 机场观测 第二节 高空风观测 第三节 雷达探测 第四节 飞机观测 第四章 飞行气象情报

第一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分类 第二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组织供应 第三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传递

第四节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图表的制定 第五章 航空天气预报 第一节 天气分析

第二节 航空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发布 第三节 航空天气预报的范围和时效

第六章 重要气象情报、机场警报和风切变警报 第一节 重要气象情报 第二节 机场警报 第三节 风切变警报 第七章 航空气象服务 第一节 航线飞行

第二节 通用航空作业飞行 第三节 训练飞行

第四节 航班气象服务方法 第八章 资料与科研

第一节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气象科研工作 第九章 气象仪器设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是组织与实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依据。民航各级领导、全体气象人员和使用部门均须遵照执行。凡民航气象的各种规范、细则、手册等均应符合本规则。

第二条 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搜集、整理、分析气象情报、资料,及时准确地提供飞行所需的气象情报,为保证飞行安全、正常和效率服务。

第三条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工作,必须贯彻“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方针。在组织与实施气象服务中,应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精心组织、精心观测、精心预报。

第四条 民用航空气象业务工作,接受国家气象局的行业管理,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加强业务建设。有计划地补充、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内气象部门的联系,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气象人员的技术素质;积极引进并开发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逐步实现民用航空气象预报方法客观化、气象观测自动化和气象情报传递现代化;根据国际、国内飞行需要,合理设置民航各级气象台、站,全面规划,明确分工,形成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气象服务体系。

第五条 积极参加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加强国际间的航空气象信息交流,掌握国际航空气象发展动向,吸收采用国外航空气象服务的先进经验。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

第六条 民航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技术考核制度、执照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以身作则,并教育所属人员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热爱本职工作,爱护仪器设备,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航空气象服务质量,全心全意地为保障飞行安全服务。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七条 民航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国的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划全局的气象业务建设;颁发统一的规章制度;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组织收集、研究、编译出版国内外有关航空气象技术文献、资料;组织业务技术经验交流;审报全局的气象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器材购置计划;组织大型、精密气象仪①根据民航局令第6号,1977年印发的《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条例》(试用本)自施行之日起为止。——编者注器和专用电子电器的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参与检查处理与气象有关的重大飞行事故;参加国际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承办有关国际航空气象业务和签订国际通航气象技术服务协议;督促检查气象服务和气象建设工作。

二、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地区管理局)、飞行学院(以下简称院),负责管理所辖地区内的气象工作。制定本地区气象业务建设规划;组织本地区气象服务;拟定本地区气象工作年度计划和业务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所辖气象中心、台、站的工作质量和技术业务考核;参与调查和处理本地区范围内与气象有关的飞行事故;组织收集、整理、审核、上报本地区各气象台、站月总簿、年总簿;组织技水业务经验交流;制定本地区有关气象工作的补充规定;审报本地区气象器材、物资、仪器配备计划;组织气象仪器设备的安装验收、检查修理以及气象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参与本地区内国际通航技术服务协议中有关气象条款的签订。

三、民航气象中心、台、站,负责组织与实施分管范围内的气象服务;进行气象仪器设备的计划申报和储存保管、检查维修;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学习布置和颁发的规章制度;按时填报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档案,月、年报表和每月工作情况;上报气象台、站观测月总簿、年总薄;编写本机场气候志,总结技术业务经验,提高服务质量。 第八条 民航气象台、站的设置:

民航局设民航气象中心;地区管理局或由民航局指定的地点设民航中心气象台;机场设机场气象台或气象观测站;导航点根据需要设气象观测站。

第九条 民航气象中心负责:全国重要航空天气预报图,每日定时编制4次;特定等压面的高空风、高空气温预报图或特定等压面的网络点高空风、气温预报,每日定时编制2次;掌握国内、国际航线上重要飞行的气象情况;收集、转发、交换与国外飞行有关的气象情报;答复天气咨询。提供所绘制的预报图用传真手段进行播发。 第十条 中心气象台负责:24小时定时或不定时机场天气预报;24小时定时天气报告、趋势型着陆天气预报、起飞天气预报、特选天气报告;机场天气警报;服务区内的机场起飞的航空器高空飞行航路天气预报;收集与交换气象情报;机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以下简称管制人员)、飞行签派人员需要的天气讲解、飞行气象文件或经协议的特殊项目服务;监视本服务区内航路上的天气演变,并按规定发布本服务区内重要气象情报和其他有关的气象情报。 第十一条 机场气象台,按任务分为两类:飞行繁忙的机场气象台负责:24小时定时或不定 时机场天气预报;24小时定时天气报告或不定时天气报告、趋势型着陆天气预报、特选天气报告、机场天气警报;服务区内的机场起飞的航空器中、低空飞行航路天气预报以及通用航空飞行的气象服务;收集与交换气象情报;机组、管制人员和飞行签派人员需要的天气讲解、飞行气象文件或飞行天气报告表以及协议的特殊项目服务。一般机场气象台负责:不定时的机场天气预报;指定时间的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机场天气警报;收集与交换气象情报;机组、管制人员和飞行签派人员需要的天气讲解、飞行气象文件或飞行天气报告表以及经协议的特殊项目服务。

第十二条 气象观测站负责提供不定时的天气报告和特选天气报告。

第十三条 国际机场、飞行繁忙的机场气象台的设置由民航局统一规划,地区管理局(院)负责组织筹建,其迁移或撤销需经民航局批准。

第十四条 地区管理局(院)范围内的地方航线(训练飞行)或通用航空作业基地气象台、站的设置由地区管理局(院)规划筹建,其迁移或撒销由地区管理局(院)批准,报民航局备案。

第三章 航空气象观测

第一节 机场观测

第十五条 机场气象观测的天气报告是为气象预报人员、飞行人员、管制人员和飞行签派人员提供的飞行气象情报,也是为开展气象科学研究积累原始资料。观测结果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因此,观测的场地必须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观测的地点必须能使观测员观测到跑道方向的天气状况。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观测的人员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第十六条 机场气象观测分为:

一、定时观测 每天24小时或指定时间内进行每小时一次的观测。

二、不定时观测 只在机场有飞行任务时进行每小时一次的观测。特殊需要时,也可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观测。

三、特殊观测 指机场的地面风、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和云出现特殊变化并达到第十七条规定的标准时所进行的观测。 第十七条 特殊观测:

一、龙卷、雷暴、冰雹、雨夹雪、冻雨、吹雪、尘暴或沙暴和飑等特殊天气现象出现、消失或强度有显著变化时;

二、低云高、低能见度(跑道视程)以及地面风的限制值特殊气象要素等于或低于规定的机场最低天气标准时;

三、管制员根据保障飞行需要临时提出的特别要求时。国际机场按国际规定标准执行。 第十八条 机场有航空器起飞、降落,机场天气接近最低天气标准时,根据管制部门请求,机场气象台可派观测员随同起机线管制员前往起飞进行观测,并提供服务。观测结果应进行记录。观测项目:

一、地面风;

二、天气现象;

三、跑道方向能见度;

四、低云高。

机场设有自动化观测系统,不进行起飞观测。 第十九条 定时或不定时机场气象观测项目:

地面风(向、速、最大)、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云(量、状、高)、气温、露点、气压(QNH、QFE)和补充情报。根据需要还应进行降水量、积雪深度、最高(低)气温或其他项目。

第二十条 天气接近机场最低天气标准或遇重要飞行任务时,观值班员或观测负责人,应当适时组织集体观测,并主持讲评。

第二十一条 配有测云高设备的气象台(站)当机场有航空器起飞、降落而云高接近机场天气标准时,必须进行云高实测。

第二十二条 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应当按统一规定的国际航空电码“METAR”、“SPECI”电码格式编成机场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补充情报加在机场天气报告结尾,应用英文明语缩写编报。此类报告传送到机场内、外有关使用单位。 第二十三条 机场自动化观测系统,包括相应的测量和计算的自动设备、监视和遥示地面风、跑道视程、云高等设备。在技术情况许可下,应当进行收集、处理和显示影响航空器起降的气象参数,并传递到使用单位。

第二节 高空风观测

第二十四条 机场气象台(站)的高空风观测分定时不定时两种。每日定时观测次数、时间由各气象台自定。不定时观测根据飞行任务和气象预报的需要,由值班预报员提出,观测员实施。

第二十五条 机场高空风的观测,主要用气球。充灌气球用的氢气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制氢室(储氢室)应当有防火设备,并须远离饮用水源、油库、机坪和重要建筑物。制氢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安全。

第三节 雷达探测

第二十六条 定时探测 雷雨季节实行定时探测。为便于综合分析,时间与地面绘图资料观测时间相同。

第二十七条 临时探测 由值班预报员根据飞行任务或天气预报的需要提出,雷达操作员实施。

第二十八条 雷达开机探测,操作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探测复杂天气,应当立即拍下(录象)回波图片;探测结果,应当及时提供给值班预报员和使用单位。

第二十九条 雷达探测后,探测值班员应当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和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

第四节 飞机观测 第三十条 航班飞机,在实施飞行过程中,机长应当按规定的位置报告点进行例行天气报告。遇到重要天气时,应当及时通报管制员,管制员应当立即转告气象台值班预报员,以便及时订正预报,并通报有关单位。每次观测的结果,机长应当填入“空中报告表格(AIREP),飞机到达终点机场后,及时将空中报告表格送交机场气象台。如有需要,应当向值班预报员补充口述。 第三十一条 重要专机飞行以及科学考察飞行,根据需要可专门组织飞机探测天气,通常应当指派气象预报人员参加。

第四章 飞行气象情报

第一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分类

第三十二条 飞行气象情报是指与飞行有关的现有或预期的气象情况的报告,也包括分析、预测及其他说明。

第三十三条 气象通报是指组成飞行气象情报的电文,并加了规定的收发电报地址和单位。 第三十四条 基本气象资料是指由国家基本气象台、站提供的用于绘制天气图和制作天气预报的气象资料。第二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组织供应

第三十五条 国内飞行,按照《国内航行气象情报供应办法》组织供应;国际飞行,按照《国际航行气象情报供应办法》、国际民航组织有关气象情报交换规定和有关国际通航技术服务协议组织供应。

第三十六条 国家和军队气象台、站提供的航空天气报告、危险天气通报(以下简称航、危报),根据需要由各气象部门与当地有关单位洽商组织供应。航、危报的组织范围:

一、组织机场周围航、危报点的范围,根据实际飞行和天气预报的需要而定,一般以半径2公里之内为宜。但作为机场天气预报指标用的少数测站,其范围不受此限。

二、组织航线航、危报点的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航线两侧各150公里之内为宜。

三、组织通用航空作业区航、危报点的范围,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四、凡组织危险天气通报可满足需要者,就不再组织航空天气报告;凡组织预约航空天气报告可满足需要者,就不再组织固定航空天气报告。

第三节 飞行气象情报的传递

第三十七条 机场气象台、站通过机场固定电信网路传递的飞行气象情报,必须按规定的编报格式和时间传递拍发的电台:

一、定时(或半小时)天气报告应当不迟于观测正点(半点)时间。

二、定时机场天气预报,应当不足迟干预报有效时间开始前1小时。

三、不定时机场天气预报或机场天气报告,应当不迟于飞机起飞前所规定的供应时间提供。

四、收集汇编的气象通报应当在集中后不迟于10分钟。第三十八条 航、危报由当地电信部门通过电传(或电话)传送给机场气象台。

第三十九条 为了提高收集和转发飞行气象情报的时效,应当逐步建立一个以民航气象中心和中心气象台为枢纽的自动收集、转发飞行气象情报的处理系统。

第四十条 为及时对飞行中的航空器提供所需要的飞行气象情报,应当有计划地建立高频对空广播。其内容为最近的机场天气报告(附趋势型着陆预报)和机场天气预报。

第四十一条 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应当将飞机的天气报告及其他气象情报及时传递给值班预报员。

第四节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图表的制定

第四十二条 给制天气图基本气象资料的收集,由各气象台利用有线或无线接收国家气象部门发送的基本气象资料。 第四十三条 地面天气图

一、图面范围和时次 根据飞行任务和天气预报的需要,由各气象台上级业务部门规定。

二、选站的密度 在服务区范围内应当密些,非服务区范围密度可适当小些,但不得少到影响天气分析质量。

三、每日最早和最后的一张天气图,距离起飞(着陆)时间不应起过6小时。

四、临时增绘的图表资料,由气象台值班预报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决定。 第四十四条 高空等压面图

一、图面范围应能满足制作航路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需要。

二、高空图层次,一般选用850(高原机场可视需要选用)、7和5百帕三层。为高空飞行服务的气象台,还应当填绘(或接收传真)

4、3(或250)和2百帕的等压面图。一般每日固定填绘两次。 第四十五条 辅助图表

一、直接服务区域,应当绘制温度对数压力图、高空风图、对流层顶高度图和垂直剖面图。

二、热带地区应当增绘热带天气图和一定层次气流图。

三、航、危报应当及时填入天气演变图或逐时区域图。

第四十六条 卫星、传真气象资料的收集。凡配有接收极轨气象卫星资料设备的气象台,每日必须接收两次;凡配有接收同步气象卫星资料设备的气象台,每日至少接收四次。凡配有传真接收设备的气象台,应当根据飞行任务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接收一定时次国内外有关气象预报图等传真资料。

第五章 航空天气预报

第四十七条 航空天气预报,是组织与实施飞行的重要依据。由于天气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目前预报技术手段的限制,对于航空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要素值,是近似或某一变化范围内的平均值。

第一节 天气分析

第四十八条 天气图是分析天气的基础。填图员必须熟记各类型式的电码、天气符号和区、站号位置,按规定的要求做到:填图准确、字体工整、图面清洁、资料完整、出图及时。机填过程中,应当密切注视机器的运转,保证质量。 第四十九条 天气图分析,值班预报员必须:

一、对于记录的正误和代表性,应当精心鉴别,做到取舍合理;

二、分析图表内容和方法,应当符合《预报工作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三、分析结果,应当符合天气学原理和历史连贯性原则;

四、各种图表的分析,应当互相校正,综合比较,避免互相矛盾;

五、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资料;

六、随时分析天气实况演变的前因后果。

第二节 航空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发布

第五十条 制作航空天气预报,值班预报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天气系统的影响,应当进行三度空间的综合分析,了解其结构与配置、强度与范围,及其前后移动总趋势,从而在天气形势预报的基础上定性或定量地作出航空天气预报。

第五十一条 天气讨论是集思广益、提高预报质量的有效措施。各气象台均应建立天气讨论制度,每天讨论时间应当相对固定,必要时组织临时天气讨论。参加天气讨论的人员,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认真分析资料,抓住重点,联系实际,综合推理,言之有据。必要时应与其他气象台会商。

第五十二条 发布航空天气预报,值班预报员应当按规定的供应时间,及时发布。 第五十三条 订正航空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发布后,值班预报员必须随时掌握新的天气资料,严密监视天气演变,不断检验预报结论。当发现或预期天气变化与原发布的预报有显著出入,或构成影响飞行活动与安全时,应当依据新的认识与判断,及时发布订正预报。

第三节 航空天气预报的范围和时效

第五十四条 航空天气预报的种类和范围:

一、定时或不定时的机场航空天气预报,包括机场区域。

二、起飞机场航空天气预报,包括机场全部跑道和爬升区域。

三、趋势型着陆机场航空天气预报,包括机场区域。

四、区域航空天气预报,包括指定的航空器飞行区域。

五、航路航空天气预报,包括起降航段的航线两侧各25公里范围内飞行高度上的整个飞行区域。

六、重要航空天气预报,包括指定的空域。

七、高空航空天气预报(高空风和气温预报),包括指定区域飞行高度上的特定等压面。 第五十五条 航空天气预报的有效时间

一、定时机场航空天气预报,一般有效时段为

9、

12、

18、24小时、时段为9小时的预报,每间隔3小时发布一次;时段为12小时、18小时或24小时的预报,每间隔6小时发布一次。每次航空天气预报的有效起止时间,必须按规定编制。

二、不定时的机场航空天气预报,一般有效时段为大于2小时、小于9小时。其有效时段包括航空器预计起飞、着陆前后1小时。

三、起飞机场航空天气预报的有效时段,根据飞行员或飞行签派员的要求确定。

四、趋势型着陆机场航空天气预报(指附在定时天气报告或特选天气报告之后)的有效时段为2小时。

五、航路航空天气预报或区航空天气预报的有效时段,一般为预计飞行期间前后1小时。

六、重要航空无气预报的有效时段一般为24小时。

七、高空航空天气预报(包括高空风和气温预报)的有效时段一般为24小时。 第五十六条 航空天气预报的内容与编报

一、定时或不定时机场航空天气预报,按通用国际航空气象电码中“TAF”电码内容和格式编报;必要时也可用英文简写明语编报。

二、起飞机场航空天气预报内容,包括地面风、气温、气压等预期变化的情况,用英文简写明语编报。

三、趋势型着陆机场航空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地面风、能见度、天气现象和云。其编报附在“METAR”和“SPECI”电码型式编发的天气报告或特选天气报告之后。

四、航路航空天气预报,按国际航空气象电码中“ROFOR”电码内容和格式编报,也可用英文简写明语编报。

五、区域航空天气预报同航路航空天气预报。

六、重要航空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天气系统、重要天气现象、颠簸、积冰和冻结高度等,绘制成预报图,或用英文简写明语编报。

七、高空航空天气预报(包括高空风和气温预报)内容,包括指定风域特定等压面上的高空风和气温预报,用图式绘制或用“MINTEM”电码格式编报。

第六章 重要气象情报、机场警报和风切变警报

第一节 重要气象情报

第五十七条 重要气象情报,是对有关特定航路上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以及简要说明这些现象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这种情报一般包括下列出现或预期出现的一种或多种天气现象:

积雨云、活跃的雷暴、热带风暴、强烈飑线、冰雹、中度或严重颠簸、中度或严重积冰、显著的地形波、大片的沙暴或尘暴。

第五十八条 重要气象情报的编报必须使用国际民航组织统一规定的英文简写明语,按规定格式和顺序进行编报。

第五十九条 为亚音速航空器提供重要气象情报的电报,必须在报首用“SIGMET”标志;为超音速航空器在跨音速或超音速飞行阶段提供重要气象情报的电报,必须在报首用“SIGMET SST”标志。

第六十条 重要气象情报的有效时段,一般为4——6小时,“有效时间”必须用“VALID”通用术语表示,其后紧跟两组4个数字码“/”分开,表示开始和终止时间。值班预报员编发重要气象情报的电报时,应当在预期天气现象将要发生的4小时内发布。

第二节 机场警报

第六十一条 当机场出现或预期出现一种或多种天气现象,并形成威胁飞行中或停场的航空器以及机场设施的安全时,必须向有关单位发布下列警报:热带风暴、雷暴、冰雹、大雪、强沙(尘)暴、强地面风、飑、霜、冻雨和暴雨。

第六十二条 机场警报的有效时段,根据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预测情况确定,并用明语提供。

第六十三条 发布机场警报中的具体内容及其强度的定量标准,由有关使用部门与机场气象台签订协议确定。

第三节 风切变警报

第六十四条 当进近或起飞路径上已经观测到或预测将要出现风切变影响飞行安全时,必须发布风切变警报。

第六十五条 航空器在进近或起飞路径上,观测到风切变存在,机长应当及时通报管制员,管制员除通报其他航空器外,还应当转告值班预报员。

第六十六条 值班预报员当使用地面观测报告编发风切变警报时,应当使用英文简写明语编报;当使用航空器报告编发风切变警报时,在警报中应当保持原航空器报告用语,并注明机型。

第六十七条 值班预报员当地面观测或航空器报告表明风切变已消失,应当发布解除风切变警报。

第七章 航空气象服务

第六十八条 新建机场时:

一、新建机场开航前,必须建立相应的气象服务机构和配备必要的气象仪器设备,合理组织航、危报点,明确规定任务和服务范围,解决气象情报的收集和传递手段,保证气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新建机场试航时,民航局气象部门应当指派气象人员参加,对开航准备中的气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作出是否符合开航条件的评语,书面上报民航局和地区管理局。

第六十九条 新辟国内和国际航线,应当根据航线和机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航空气象服务办法。国际航线和国内干线由民航局制定,地方航线由地区管理局制定。

第一节 航线飞行

第七十条 航线飞行气象情报供应原则

一、航空器起飞前,各有关气象台之间除按规定定时交换机场航空天气预报、天气报告和不定时特选天气报告外,起飞机场以外的有关气象台、站向起飞机场提供的飞行气象情报,必须按预计起飞前规定的时间传送到电台拍发。

二、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高空飞行的航路天气预报,由负责服务的中心气象台提供给起飞机场。起降航线上各有关的中心气象台,应当分别将本服务区内的航段上重要气象情报,发给有关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所在地的气象台以及民航气象中心。

三、国内干线和地方航线中、低空飞行的航路天气预报,由指定的机场气象台提供给起飞机场。起降航段上各有关气象台,应当将服务区内的航段上重要气象情报,发给有关的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所在地气象台。

第七十一条 提供高空飞行的航路天气预报,通常为重要天气预报图和高空风、高空气温预报图。提供中、低空飞行的航路天气预报,通常为预报图或飞行天气报告表。第二节 通用航空作业飞行

第七十二条 通用航空飞行的单位,应将飞机性能、作业区范围、作业内容、机长天气标准和气象服务的要求通知有关气象台。接受提供气象服务的气象台,应当做好飞行气象情报的收集准备,制定气象服务办法,通知通用航空飞行的单位。 第七十三条 实施作业飞行气象服务的要求:

一、根据飞行的实际需要,组织好航、危报点,其经费由通用航空部门负责。

二、机场天气预报、作业区天气预报和机场天气报告,由地区管理局指定的气象台负责提供服务。

三、临时机场和海上平台的天气报告,由通用航空部门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

第三节 训练飞行

第七十四条 机场区域内训练飞行气象服务

一、飞行预先准备阶段:气象台接到训练飞行任务通知后,做好飞行日所需的气象情报组织工作,检查气象仪器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值班预报员向飞行指挥员讲解飞行日的天气演变。

二、飞行直接准备阶段:值班预报员应当按时提供飞行指挥所需的天气预报,讲解天气,做好起飞线值班准备工作。

三、飞行实施阶段:值班预报员应当随时了解飞行动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做好订正天气预报和提出变更飞行计划的建议,随时提供备降机场的天气报告。

四、讲评阶段:值班预报员参加讲评会,汇报气象服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听取领导和飞行指挥员对气象服务的评语,了解下一个飞行日的任务和要求;组织气象台内的工作讲评,及时总结气象服务经验,研究改进措施。

第七十五条 实施航线训练飞行时,有关气象服务按本章第一节航线飞行有关规定进行。

第四节 航班气象服务方法

第七十六条 提供空中交通管制的航空气象服务,根据飞行计划和管制员的要求进行;提供航空经营人的航空气象服务,根据双方协议进行。提供方式可采取天气讲解、咨询服务、飞行气象文件和气象情报自动显示等。如改变航班飞行计划,管制员或飞行签派员必须及时通知气象台。

第七十七条 提供的飞行气象文件,可以采用图表格式或英文简写明语形式等组成。 第七十八条 高空飞行提供飞行气象文件的项目:

一、高空风和高空气温预报;

二、预期的航路上重要天气预报和有影响的对流层顶高度和急流分布;

三、机场天气预报;

四、持续飞行时间两小时之内时,还需提供机场天气报告、特选天气报告、重要气象情报和有关空中特殊报告。

五、热带区域或短航线飞行时,提供方式可将现时的高空风和高空气温代替预报图。 第七十九条 中、低空飞行提供飞行气象文件的项目:

一、规定高度上的风和气温预报;

二、云和重要天气分布预报;

三、机场天气预报;

四、持续飞行时间两小时之内时,还需提供趋势型着陆天气预报。

第八十条 重要专机飞行气象服务,除按上述规定外,还应当按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定和机组的要求进行。

第八十一条 气象台、站如向民用航空以外的部门提供气象服务,双方应当签订协议,参照国家气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有偿服务。

第八章 资料与科研

第一节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第八十二条 民航局建立气象数据库,地区管理局(院)建立气象资料室,机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气象资料室或配备专职气象资料人员。负责组织收集、保管和处理气象资料工作。第八十三条 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内容

一、各类气象原始资料、图片、磁带、磁盘、胶卷及图表的整理和保管;

二、观测月总簿、年总簿的审核和处理;

三、编写航空气候志及航线、机场气候概要;

四、搜集与交换国内外气象资料和业务技术文献;

五、搜集与填写气象历史沿革档案。 第八十四条 气象资料工作分工

一、民航局气象数据库负责:搜集和储存全国各民航机场最新航空气候志;按规定与国内外有关单位交换航空气象资料;编写国际航线气候概要;搜集与储存国内外主要机场新型仪器设备及对飞行有重大影响的气象服务档案;编译、出版国内外航空气象资料等。

二、地区管理局(院)气象资料室负责:审核上报本地区范围内气象台的观测月总簿、年总簿;按档案工作要求.搜集并管理好各类原始资料、表格、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磁带、磁盘、胶卷和技术书刊;编写本机场和本地区的航空气候志、气候概要;建立所管辖范围内的气象仪器设备及对飞行有重大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档案;填写与搜集各气象台、站历史沿革表;按规定与国内有关单位交换有关航空气象资料;协助预报人员开展技术总结,并提供气候资料。

三、机场气象资料室负责:按档案工作要求,搜集并管理好本气象台各类原始资料、表格、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磁带、磁盘、胶卷和技术书刊;收集上报经观测员抄录校对过的月总簿、年总簿;编写本机场和有关地方航线的航空气候志、气候概要;建立气象仪器设备和

有关对飞行有重大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档案;填写本气象台历史沿革档案;协助预报员开展技术总结,并提供气候资料。

第二节 气象科研工作

第八十五条 民航局、地区管理局(院)设立气象科研机构,负责下列工作:

一、航空气象新技术研究、推广;

二、引进、开发和交流国内外航空气象新技术;

三、搜集并出版民航气象部门经验总结和技术文献;

四、指导各级气象台、站科研活动;

五、协助鉴定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向有关部门推荐或申请奖励事宜。

第八十六条 在开展气象科研工作中,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实行技术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课题与保障飞行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气象台、站都应有计划、有安排的列入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对重点或难点课题由民航局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属地区性特点的课题,由地区管理局(院)组织技术力量攻关。

第八十七条 为了掌握航线地形、地貌、天气特点和总结气象服务经验,检查天气预报效果,气象台领导应当制定预报人员航线实习计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可随机加入机组进行航线实习。预报员进行航线实习,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气象仪器共备

第八十八条 气象仪器设备和消耗器材,种类繁芦、技术性强、要求高。民航局和地区管理局(院)应当成立器材设备管理机构,各气象台、站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器材设备的管理、计划、申报、购置和发放等工作。

第八十九条 常规气象仪器及一般气象设备的配置,由地区管理局(院)筹划,各气象台、站具体实施。其项目包括:压、温、湿、风(或高空风),降水、能见度等测量仪器及接收天气图绘图资料、天气图传真接收、收听气象广播、复印飞行气象文件、微机等设备。

第九十条 非常规气象设备的配置,由民航局统一筹划,地区管理局(院)组织实施。其项目包括:气象雷达及资料自动处理系统、对空气象广播、传真发射、卫星云图接收、机场自动观测系统、录放像机、仪器修理车、测试设备、小型及以上计算机等。

第九十一条 机场气象台、站负责本台、站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定期检修和一般单项仪器的安装;地区管理局(院)负责组织新建机场仪器设备和中型及以上精密仪器的安装、检定和中等以上的检修。

第九十二条 各种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正式检定合格,才能投入使用、经批准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进行检定。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经修理仍达不到标准时,应当停止使用,并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

第九十三条 各类机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维修作风,认真做好维修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建立机务维修档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技术革新,开发新技术,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应有效能。

第九十四条 从事对人体有害工作的气象人员的劳保待遇,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中国气象局

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

(2009—2014年)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 录

一、引言……………………………………………………………3

二、总体目标………………………………………………………4

三、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5

领域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5

优先主题1:高精度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与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 5 优先主题2: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 ............................................ 6 优先主题3: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 ................................................................ 6 优先主题4:专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 ............................................................ 6

领域2:高空大气探测仪器设备………………………………………..6

优先主题5:高精度探空传感器 ........................................................................ 7 优先主题6:高空臭氧探空仪 ............................................................................ 7

领域3:地基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7

优先主题7:天气雷达升级主要技术 ................................................................ 7 优先主题8: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 ................................................................ 7 优先主题9:雷电监测设备 ................................................................................ 8 优先主题10:雷达遥感探测能力分析及应用 .................................................. 8

领域4: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8

优先主题11:卫星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 8 优先主题12: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产品真实性检验仪器设备与技术 .......... 9 优先主题13:卫星及空间天气数据处理和产品系统 ...................................... 9

领域5:气象观测方法………………………………………...………...9

优先主题14: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 10 优先主题15:导航卫星水汽电离层综合探测及反演方法 ............................ 10 优先主题16:微机电传感器测量方法 ............................................................ 10

i

优先主题17:移动平台载荷气象探测方法 .................................................... 10

领域6:气象观测产品……………………………………..…………...10

优先主题18: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产品 .........................................................11 优先主题19: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 .........................................................11

领域7: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传输共享技术………….………..11

优先主题20: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化 ................................................................ 12 优先主题21:观测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技术 ................................................ 12

领域8:气象观测保障………………………………………….……..12

优先主题22: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及保障技术 .................................... 13 优先主题23:气象计量技术与仪器标定 ........................................................ 13

领域9: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布局及外场观测试验…………..…..13

优先主题24: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 ........................................................ 13 优先主题25: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 .................................................... 14 优先主题26:综合气象观测外场试验 ............................................................ 14

ii

一、引言

综合气象观测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气象观测研究是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服务水平的根本保障,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逐步显现出如下突出问题:

1. 综合气象业务观测质量与气象预报预测需求的差距明显。 2.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稳定可靠性有待提高。观测新技术新方法欠缺,关键器件和设备依赖进口,软硬件发展不平衡。 3.站网布局的科学性有待增强,尤其是西部地区站网密度不够。站网布局研究和顶层设计不够,缺乏面向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的针对性。 4.对探测资料的需求分析不足,资料处理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综合应用水平不高。 5.外场观测试验条件、气象装备保障技术落后,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本计划以业务需求为牵引,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业务急需为优先,以稳定运行为重点,旨在确保现有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

运行,促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对气象预报预测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研制和生产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探测装备。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观测系统稳定发展的智力支持水平。

二、总体目标

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实现主要气象要素传感器国产化,使基本气象要素观测精度达到WMO规定要求。发展遥感技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指导形成稳定的观测设备研发、生产及改进机制。开展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逐步提升观测能力和水平。加强新上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的误差分析,保证观测技术的连续性和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气候观测网、天气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网等业务布局技术,提出布局的关键技术指标,加强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方法研究,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建立气象观测资料处理和观测产品生成系统,逐步形成融合多种观测资料的能力,提高对预报服务的支撑能力。开展设备自动监控、装备保障技术研发,提升观测系统的技术保障水平和能力,提高观测设备及资料的可用性。开展基准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和外场对比观测试验,提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总体框架图

三、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本计划设立9个重点领域,26项优先主题,100项任务。

领域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地面观测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出高精度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推动新型传感器技术发展,为实现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提供装备,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气象传感器和观测设备发展缓慢、技术落后的局面,满足气象预报服务的需要。

关键科技问题: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智能化,数据采集器微型化、通用化;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结冰、积雪、冻土、地面状况、干土层、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的自动化观测;专业气象的自动化观测。

优先主题1:高精度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与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高精度湿度传感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气压传感器产品样机;

固态降水传感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总辐射表、直接辐射表、长波辐射表、紫外辐射表、光合有效辐射表产品样机;微型、低功耗、模块化、网络化的通用数据采集器产品样机;具有参数检测、运行监控、数据质量控制、非线性检定参数的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优先主题2: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

云自动化观测产品样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及标校技术;结冰、积雪、冻土、地面状况及干土层自动化观测技术;云光学厚度的多波长辐射仪器研制和反演方法。

优先主题3: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观测技术的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样机;干湿沉降自动化采样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和非球形粒子散射的偏振技术。

优先主题4:专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

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路面积冰传感器产品系统。

领域2:高空大气探测仪器设备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高空气象观测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出高精度气象探空传感器和高空臭氧探空仪,满足高空天气气候观测需要。

关键科技问题:高空气象探测温压湿传感器的观测精度;高空臭氧探测仪。

优先主题5:高精度探空传感器

高精度湿度传感器;高空硅电桥气压传感器产品样机;北斗卫星导航在气象探空中的应用技术。

优先主题6:高空臭氧探空仪 高精度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样机。

领域3:地基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天气雷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关键技术,提高雷达关键部件及整机可靠性;对激光、毫米波和双偏振雷达遥感探测设备在降水、气溶胶、风和云方面的探测能力进行评估;解决微波辐射计制作工艺、产品及反演算法问题。

关键科技问题: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信号处理,探测模式,速调管性能;微波辐射计的制作工艺和产品算法;高精度雷电定位算法及产品应用;激光、毫米波、双偏振及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能力及应用。

优先主题7:天气雷达升级主要技术

标准化CINRAD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天气雷达弱信号处理和消除雷达干扰回波的技术;提高发射机速调管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固态发射技术及双线偏振技术的应用。

优先主题8: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

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生产工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产品应

用;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

优先主题9:雷电监测设备

高精度云间闪探测系统产品样机;云地闪探测仪技术改进和高精度雷电定位算法及产品应用。

优先主题10:雷达遥感探测能力分析及应用

激光雷达探测能力评估;双偏振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相态识别能力评估;毫米波云雷达探测能力评估;相控阵雷达在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领域4: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

预期目标:研究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技术。研制与集成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技术装备,改进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技术,开发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业务化观测与处理系统,提高遥感卫星辐射定标精度和遥感产品定量化应用水平。改进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技术,提升卫星遥感资料在气象业务中应用水平,增强空间天气天基观测数据处理能力。

关键科技问题:气象卫星基础性与前沿探测技术,天基遥感数据的处理和产品应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

优先主题11:卫星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前沿技术原型(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多谱段多模态高光谱大气成分反演方法;自旋稳

定气象卫星区域观测技术);星载亚毫米波大气探测关键技术;气象卫星星上辐射定标装置。

优先主题12: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产品真实性检验仪器设备与技术

辐射校正场与真实性检验外场仪器设备与技术;辐射校正场野外移动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实验平台系统;气象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业务化观测与处理系统;遥感卫星实验室光谱与辐射定标技术。

优先主题13:卫星及空间天气数据处理和产品系统

卫星与地基多源观测数据及产品融合技术;遥感卫星与地基同步监测、相互验证灰霾气溶胶技术及其示范系统;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反演云、气溶胶和温湿廓线的关键技术;太阳活动对空间天气影响的监测与预报技术。

领域5:气象观测方法

研究目标:挖掘现有设备的观测能力,开展蒸发观测技术、温度测量技术、降水测量、冰雪观测技术方法研究,提高观测精度;研究导航卫星水汽层析、掩星探测技术和微机电云水测量技术;开展移动气象探测方法研究,提高气象观测和资料应用水平。

关键科技问题:固态降水测量方法及自然下垫面真实蒸发量(或蒸散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导航卫星大气水汽电离层三维探测技术研究,低轨掩星、山基掩星获取温、压、湿等大气参数

廓线的方法;微机电云水测量精度和观测方法;机载和球载遥感遥测方法及自动探空技术。

优先主题14: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冗余和通风防辐射测温观测方法;红外地表温度测量技术;称重式降水观测方法;自然下垫面真实蒸发量(或蒸散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高空探测方法和探空标准化软件;冰雪自动观测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15:导航卫星水汽电离层综合探测及反演方法 导航卫星大气水汽电离层三维探测技术;低轨卫星和山基大气掩星观测技术;掩星(COSMIC)资料质量控制和同化。

优先主题16:微机电传感器测量方法

云水含量传感器芯片产品样机;微机电地面和高空传感器测量方法。

优先主题17:移动平台载荷气象探测方法

基于机载和球载的云和降水观测试验方法;移动平台的自动探空系统;移动平台的遥感探测技术。

领域6:气象观测产品

预期目标:研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开发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空基观测资料处理产品,建立产品标准算法库,建立供二次开发使用的公用开发平台,提高我国气象观

10 测产品的开发水平。

关键科技问题: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大气成分、空基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技术;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大气成分和空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产品算法。

优先主题18: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产品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大气成分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新型观测资料综合数据处理技术。

优先主题19: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

天气雷达定标方法和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全国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拼图系统;多波段天气雷达资料应用技术;天气雷达观测产品的标准算法库;风廓线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风廓线雷达定标及定量提取强度信息技术。

领域7: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传输共享技术

预期目标:研究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管理技术,建立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空基观测资料等数据信息标准,研究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以及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技术,研制规范化的观测数据收集、分发软件,建立标准规范的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提高数据传输共享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应用能力。

11 关键科技问题:气象观测数据格式标准,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共享、存储与归档标准;探测站到省的规范化收集、分发软件;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实时质量控制技术;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标准规范。

优先主题20: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化

新增气象观测数据格式标准;气象观测资料的数据传输标准; 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共享与服务标准; 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库与存储标准;气象观测资料归档标准。

优先主题21:观测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技术

探测站到省的规范化收集、分发系统;国外气象观测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实时质量控制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传输监视与统计分析技术;气象观测数据网格技术应用;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研究及系统。

领域8:气象观测保障

预期目标:在设备可靠性、运行保障业务体系、气象计量技术、气象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测试维修技术、自动化实时监控及综合评估、定标处理、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键科技问题:观测网自动化实时监控和综合评估方法;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与故障检测技术;自动观测设备计量检定测试

12 技术;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方法。

优先主题22: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及保障技术 综合气象观测网自动化实时监控与评估技术;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与评估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与故障检测技术;现场移动式检定装置。

优先主题23:气象计量技术与仪器标定

新型湿度传感器和超声风测试技术;自动气象站自动化检测技术;大气成分监测设备的检定校准系统。

领域9: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布局及外场观测试验

预期目标:研究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在优化和调整中面临的主要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优化技术。开展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及气象观测仪器外场对比试验研究,逐步建立气候观测的技术方法,形成对比试验技术规范,为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业务化提供支撑。

关键科技问题: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的优化设计;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城市和城市群观测网布局方法;基准气候系统观测技术和方法;气象观测仪器外场试验方法。

优先主题24: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

国家气候监测网业务布局和CCOS观测网络布局;国家天气观测网布局;风廓线雷达组网布局;专业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

13 城市和城市群观测网布局。

优先主题25: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

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的观测要素、方法、技术和站网布局;青藏高原及东侧观测布局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26:综合气象观测外场试验

气候系统敏感区和关键区的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试验;基准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建立气象观测仪器对比试验平台及外场对比观测试验。

上一篇:爱立信3g指标counter下一篇:iso9000製造程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