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的培养

2022-11-15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古语云:“百事孝为先, 孝者德之本”。相信世上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曾在父母面前许下“孝”的宏愿, 认为自己来日方长, 有朝一日一定会衣锦还乡报答父母。在21世纪的今天, 孝道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责任感、勇于争先、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常怀包容之心。长期以来, 孝道一直是历史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 中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在现代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 在大力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 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华融入中学教育, 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是积极可待的, 因此, 当代教育者应加强对融入方法的深入探究。

1 孝道的内涵

台湾学者杨国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对孝道的概念、内涵及层次, 提出了一套探讨的框架。他认为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其中孝道态度可分为下面三个层次:孝的认知层次 (孝知)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母及相关事物的良好认识、了解及信念;孝的感情层次 (孝感)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母及相关事物的良好情绪与感受;孝的意志层次 (孝意) :身为子或女者对父母及相关事物的良好行为意向或反应倾向。这三个层次, 互相之间并不独立, 且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大致而言, 孝知与孝感可能互相影响, 两者又皆可能影响孝意, 而孝意则可能影响孝行 (孝道行为) 。黄峰厚 (1989) 曾对我国古籍中的孝道进行归纳, 发现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奉养父母等六项。骆承烈 (1993) 认为孝道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养亲, 即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包括四点:子女对父母应当负责赡养, 尽力为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需求, 守候在父母身边, 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尊亲, 要在人格上对其尊重, 思想上令其满足, 使父母健康长寿;遵亲, 子女只是对父母奉养还不够, 还要积极顺从他们的意愿;礼亲, 要求对父母的奉养符合周礼;光亲, 主张入世治国, 流芳百世。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 以光宗耀祖。肖群忠 (2001) 认为:善事父母的规范大致可分为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事生包括三方面:养亲敬亲;居常以礼、侍疾以忧:行之以顺, 谏之以理。事死包括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以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三方面。由此可见, 以上各种看法虽各有其概括的视角, 但大都认为孝的内涵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继承志业以及祭念父母等。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孝道思想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心, 体会父母的艰辛, 理解父母的苦心, 懂得孝敬父母的基本道德知识。促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沟通和和谐家庭的构建, 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怀,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并以此尝试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2 当代中学生的孝道思想现状

2.1 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现状不容乐观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往今来, 子女是否尊重孝敬父母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 通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 当代中学生孝道现状不容乐观。据《新民晚报》载, 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 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学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到:“最尊敬的人物是谁?”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 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 第二是球星, 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1994年中考, 江西省作文题为“我想有个XX的家”。命题者本意想引发学生的心声, 但没料到事与愿违, 学生们面对现实中并不富裕又不安宁的家大发牢骚。更有甚者, 湖南省有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在接受审讯时他说:“ (父亲) 为什么批评我, 骂我?”近年来, 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动辄轻生, 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笔者在对150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78%的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 2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 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对“如果认为父母说的不对, 你采取什么态度”这个问题, 2 1%的学生选择顶撞, 57%的学生选择沉默, 17%的学生选择努力让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 5%的学生选择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您对父母的工作状况或经济条件有无抱怨”这个问题, 11%的学生选择一直抱怨, 26%的学生选择经常抱怨, 55%的学生选择偶尔, 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对生养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 有62%的学生在答卷中表示完全不记得, 8%的学生父母的生日都记得, 30%的学生只记得父亲或者母亲的生日;对于“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给你的爸爸妈妈洗一次脚, 你真的会乐意吗?”13%的学生选择乐意, 78%的学生选择不乐意但也做, 9%的学生选择不想做;对于“你会经常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吗?”81%的学生选择从来不汇报, 15%的学生选择有时候汇报, 4%的学生选择从来不汇报。笔者拟这个调查问卷的宗旨就在于了解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关心程度、和父母的沟通程度等, 进而了解中学生的孝道思想。针对以上情况及种种调查结果, 充分说明中学生的孝道思想现状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2.2 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现代化是依赖于引进西方发达社会的经济、技术等资源的特殊的现代化进程, 其社会思潮必然会受到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另外, 我们曾一度过于专注经济建设, 忽视对良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发扬。

(2) 家庭角色的错位。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 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 学生在观念上认为自己是家中的皇帝, 父母为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从小就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的意识。

(3) 素质教育的缺位。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 升学被看作是唯一成才之路, 而升学又取决于分数的高低, 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问题上体现出“三重三轻”, 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功利, 轻素质;重理工, 轻人文。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对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的培养

3.1 结合典型事例, 让学生理解孝道的基本概念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这些道德名词, 学生耳熟能详, 但是当我请们学生解释什么是“孝”时,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要孝敬父母, 要听父母的话这个层面上;至于什么是“孝道”, 几乎没有学生能解释清楚, 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概念无法深刻认识, 难以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幼年奉侍父母, 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 这便是行孝的第一步;中年移孝作忠, 建功立业, 服务国家;老来顶天立地, 扬名后世。这便是人生孝道的全过程。即使立身扬名, 服务国家也是为了显耀父母, 还报养育之恩。这与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在《二十四孝》中就有很多典型的关于“孝道”的实例, 我在讲述孝道的时候, 经常引用学生曾有耳闻的故事, 比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 让学生各抒己见, 表达对这些故事的看法, 让学生在互动的基础上加深对“孝道”的认识。

3.2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活动, 鼓励学生和父母双方的沟通和了解

在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可以看出, 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和了解普遍很少。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家”的意义上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进而加深自己的孝道思想, 我再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下活动: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间及由来, 与父母合作完成如表1。

这个任务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父母的了解, 引导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 并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懂得爱父母, 感激父母。

其次, 在这一方面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算算家庭收入, 将自己一学期的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 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辛苦。还可以让学生完成回家为父母洗脚的任务, 并将全部感受行之成文。

3.3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网

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孝道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 因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 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注重用适当方式引导孩子以行为回报父母的爱, 而是拒绝孩子对家务的主动帮助, 这就使得孩子坐享其成, 渐渐发展成不主动、不愿意帮助父母, 甚至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娇纵、爱发脾气、不愿听从父母的教导、不体贴父母等恶习。这样也势必会大大降低学校的孝道教育的效果。为此, 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的有机配合。另外我们应主动加强对这一部分家长的情感倾注与教育方法的引导, 并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 并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等工作, 以便在教育中及时总结经验, 纠正失误, 这样就比较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综上所述, 当代中学生的孝道思想现状不容乐观, 《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的孝道思想方面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责任, 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积极的措施加强课堂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理论的有效指导下, 将新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从本质上加强当代中学生的孝道思想, 并从整体上提升教育质量。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但是, 当代中学生孝道现状不容乐观。吸取传统孝道精华, 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当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学生孝道思想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一课的相关内容, 依据教学实践, 在分析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孝道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孝道思想

参考文献

[1] 林楠, 黄月细.代社会孝道教育初探[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7

[2] 胡刚华.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3.

上一篇:ICU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下一篇:浅谈中学英语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