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目前的现状

2023-03-09

第一篇:台湾与大陆目前的现状

台湾与大陆关系现状与未来

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

一.当前台湾发展现状

经济方面,从台湾当局公布的相关数据看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内需增长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前近年情况不同,台湾经济今年持续3个季度的恢复性增长呈现出“从外需复苏启动,以私人投资大幅扩张为支撑,由私人消费稳步跟进为保障”的增长动能传递特点。二是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岛内外需市场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陆、东南亚市场日益重要,占台出口比重已经超过50%。过去因欧美市场以圣诞节及元旦新年为消费旺季而形成的季节特点日益淡化,相反,中国春节消费旺季等亚洲消费特点正改变着台湾全年生产的配置。另外岛内内需市场稳步复苏,对台湾生产也带来新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当地消费特点与欧美市场发展节奏也有很大的不同。三是经济增长动能仍有很大局限性,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拖累经济发展的一大羁绊,民众对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信心有待补强。

政治方面,台湾的政治体制,在国民党去后仍沿用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其政权机构由“国民大会”、“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其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形式。目前台湾政治结构的平衡与稳定十分脆弱,建立新的政党政治平衡尚待时日。一有风吹草动,或是执政党"总统"言行不当,或是执政党与在野党合作破裂,或是在野党结成政治联盟倒阁,都会引发岛内政治危机,都有可能诱导台湾的政治发展走上危机及岛内安定、引发台海危机,影响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现实。

二.两岸关系现状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 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了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

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

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 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将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在重庆进行第五次正式会谈,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进行业务磋商,并将最终签署协议。ECFA的最终确定,将对台湾未来的经济造成决定性改变,使台湾经济走向“大陆依存时代”。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国母亲的怀抱。

20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加强两岸关系发展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从长远来看,鼓励交流,增加交流的机会,扩大交流的范围,提升交流的层次,在交流中传达善意,让更对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交流对两岸都又好处,而非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了解大陆,激起他们心中更多更强的中华民族意识,是保障双方关系稳定的最好方式,也是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是搞好对台新思维接力赛,使大陆对台政策更富有灵活性、更具有主动性。“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却可掌握。”“门”已经打开,但是如何通过这个“门”走入一个新的愿景、新的未来,还需要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强大。只有我们发达了、强大了,我们从政治、经济等环境上给予台胞的吸引力才会更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才会更能有效,问题也才能最终解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第二篇:台湾土改与大陆土改的比较及启示

【摘要】台湾的三次土地改革被称为成功的典范。而今,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从台湾土改中借鉴经验,对于势在必行的新土改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改革阶级农民地主权利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曾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过改革,然而一个失败,另一个却获得成功。当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后进行的三次改革,不仅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的评价上,也被称为成功的典范。而仅与台湾一海峡之隔的大陆,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曾进行过类似的土地改革,但评价远远没有台湾的高。而今,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由此,希望通过对台湾土改与大陆土改的比较,获得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的经验。

一、台湾三次土地改革的内容

1. 背景

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主张,经蒋介石政府施行,具体为“二五减租”,即地租减低至不超过总收获的37.5%。但由于蒋介石政府只确立了在部分地区的统治,其余大部分地区只是名义上受其控制,加上减租政策设计不妥,致使减租政策未能得到普遍推行,这场土地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国民党在大陆土地改革失败,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台湾土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 第一次台湾土地改革

1949年,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后,即着手进行台湾经济的重建工作。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22%的地主掌握着全部耕地的56%。吸取在大陆惨痛的失败教训,国民党决定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即从法律条例限定租额,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37.5%,减轻农民的负担。第二步的“公地放领”是将“公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农作物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第三步是“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政府法定田地数额,超过部分一律由政府征购转卖给尚未获得土地的农民,地价按耕地产品的2.5倍计算。这次土地改革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粮食产量从1953年起出现了长达16年的持续增长。

3. 第二次台湾土地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逐步推行工业化,经济重心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牺牲农业的政策,在工业以双位数增长的同时,农业却出现了负增长。在此情况下,台湾当局于1982年正式确立了第二次土地改革方案。鉴于小土地私有制限制农田经营面积扩大的情况,第二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农地重划和辅导小农专业。同时改革继续推广了“共同经营”“专业区”“委托经营”等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耕作机械化和产品商业化,提高农民的务农意愿。第二次改革企图将土地化零为整,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然而由于农民不愿意出售狭小耕地,改革成效不尽如人意。

4. 第三次台湾土地改革

随着台湾经济转入后工业化时代,“耕者有其田”政策严重制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导致农地制度的僵化。因此2009年,台湾当局推行“小地主、大佃农”政策,这是国民党的第三次台湾土地改革。由于第三次改革时日尚短,结果如何不可预知,但是就个人看来,耕地的松散不利于机械化和科技化生产,抗风险力缺乏。同时,为大佃农企业化经营提供辅导与补助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农民因为耕地的面积或贫瘠而无法受到帮助,致使差距加大。

二、大陆三次土地改革的内容

1. 背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但并未提及土地改革问题。1927年的“八七会议”最终明确了“没收大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和“土地国有”的基本原则。然而王明等人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夺去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推行一条更“左”的教条主义路线,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根据地严重缺粮,再加上李德等人在反“围剿”作战中的战略失误,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还根据当时的国情对土地政策做出来相应的调整,在陕甘宁地区实行了“二五减租”,改善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生活。

2. 大陆第一次土地改革

1946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第一次土地改革。这一轮土地改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从而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阶段是在中共夺取政权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推翻了乡村旧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即通过“集体化”,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第一次土地改革执行的较为彻底,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3. 大陆第二次土地改革

第二次土地改革是从1978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的改革包括农用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去集体化”让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产权上,农地划为集体,城镇用地划为国有。通过征地制度改革和放开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提供土地供应上的保障和财政资金的保障。

4. 大陆第三次土地改革

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揭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会议重点就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涉及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

三、台湾土改与大陆土改的比较

1. 方式不同

蒋介石战败退至台湾后,认真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台湾的土地改革相对大陆来说,要更温和的、民主和法制,是一个没有流血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对待地主的问题上,台湾当局是通过赎买政策取得地主的土地,政府先出钱把土地买过来,再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和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土地卖给贫苦农民。同时,每次改革时,都会颁布一定的法令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主的利益,和大陆的消灭地主有很大的区别。

而在中国大陆,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是通过非和平、激进的手段强行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地主、旧富农被消灭。到1970年,在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淸和文革等政治运动,地主及其子女被仇视和凌辱到无以复加的地歩,很多地主子女在历次运动中不堪受辱卧轨或投河自尽,有关专家保守估计,当年的土改杀死了200万“地主分子”。虽然政府也对地主采取了劝说方式,规劝地主自动放弃土地,但更多的是对旧制度的罪恶和新制度的优越性的宣传,以唤起民众参加土地改革。

2. 结果不同 大陆的第一次土地改革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使“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结束’,并分到了牲畜和农业生产工具,还免去了约350亿公斤粮食地租和繁重的劳役”。而第二次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的土地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户数的96.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成功。

而台湾通过两次土地改革确定的是土地私有制度。第一次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自耕农数量大幅增加,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同时巩固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初期政权统治。第二次土地改革发展了农业租佃制度,实现了“小地主,大佃农”的农业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地主的土地虽被征收,但从中获得大量的股票,摇身一变,成为新兴的工商巨头。7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某种程度上得益于50年代初之台湾和平土改的成功。但同时由于保护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耕地的零分碎割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四、大陆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1. “阶级合作”

1951年5月13日,刘少奇在全国政协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国家的工阶级有着先天的不足,根本就没有长起来,为什么不搞阶级合作呢?我看只要合作下去,将来是可以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而在台湾土改中,“阶级合作”式的办法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地主、农民和政府坐下来慢慢商量解决土地问题的法子,敌对阶级握手言欢,实现共赢,皆大欢喜。台湾和平土改的功,证明了从阶级斗争到妥协,从阶级敌对到合作是完全可能的,阶级利益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而当初大陆土改时,仅广东省西部地区就有1156人自杀,广东省甚至流行着“村村流血,户户斗争”的口号。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土改,将地主斗倒斗臭永世不得翻身,不仅陷入了一种恐怖激进的状态,还损失了部分劳动力,而最终大部分农民还很贫穷。

2. 农会组织

台湾土改取得巨大成功,一条重要的基本经验是建立农会,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组织。农会以农民为主体,它接受政府的委托,宣传推广政府的政策计划,办理各项教育和生产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和增强技能,还包括农民政治地位和权益的保护等。而在日本,农会则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从水稻的育种到收割的生产过程中,农会可以提供技术、机械等服务。今天我国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言人和组织,无论是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还是机械的推广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提升。所以,建立一个专为农民服务、独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服务,不仅有利于“三农”的建设,还迎合了未来的发展潮流。

3. 土地产权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征地制度改革内容首次写进中共党代会报告。在土地集体公有制下,由于在法律上对于所有权归属的农民集体定位不清晰,使得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常常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一旦政府决定在这里进行城市化建设,那么土地的来源毫无疑问就是农民。政府强行以低价直接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价格与卖不卖全是由政府决定,然后再以高价出售给用地单位,政府和开发商赚大钱,批土地的官员收巨额贿赂,农民只能得到少量的“青苗补偿费”、“房屋拆迁费”,完全不能保障自己耕种的土地。据相关调查显示,耕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和当地政府拿大头,村级组织留下两三成,农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农民虽然因为土地的买卖的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由于失去了祖祖辈辈的“工作单位”和缺乏再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使得老一辈的农民只能坐吃山空立。同时产权不清晰,阻碍了土地的流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非.台湾土改的启示.南风窗,2009年03期. [2] 陈雪松.台湾土地改革及其对大陆的启示,2005(1):17-19. [3] 台湾土改的启示.南风窗,2009-06-17. [4] 陈虎生.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5] 台湾土改为何能取得成功,对大陆又有何启示?凤凰网专稿,2010-03-18. [6]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7] 刘正山.大国地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8] 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1):23-33.

第三篇:浅析应如何看待大陆与台湾未来关系的发展

学习中心:_______ 分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他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共内战的产物;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的结果。2008年3月,台湾地区大选结束,马英九当选“总统”,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台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台湾地区而言,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两岸关系而言,是一个新契机的来临。尽管如此,两岸关系仍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双方主权之争仍无共识,两岸和平协议至今尚未签订,台湾人民对大陆疑虑仍存,岛内“台独”势力仍有市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碍因素仍有很多,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

关键词:发展、两岸关系、政局、和平

《一》台湾方面

2012年1月14日,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超过民进党候选人近80万票的优势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也在立法机构中获得超半数的64 个民意代表席次。这次选举是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后经受的一次严峻考验,选举结果不仅会影响到未来台湾岛内政治版图的塑造和政局的走向,也会对两岸关系可持续和平发展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第一任期内,马英九基本完成了对两岸关系的铺轨任务,初步走出了一条对外关系的“活路”;预计在第二任期内,马英九将会更加强调经营台湾的安全环境,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当然,这是否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还未可知。

此次马英九的连任再次表明:2008年以来,中国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两岸所签署的十几项协议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协商是得到台湾多数民众支持和认同的。今后4年甚至更长时间,如何深化两岸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寻求新的突破,为两岸关系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直接关系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改变。马英九连任后,影响两岸关系格局的一些基本因素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大陆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格局将会更加巩固。两岸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不会改变和动摇,两岸制度化协商会持续进行,两岸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和平稳定发展是可以期待的。“台独”分裂势力再次遭受打击,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国共两党和台湾其他主张发展两岸关系政党之间会继续保持密切关系, 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恪守“一个中国” 的架构不会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也难以被国际势力所破坏。

2、两岸经济合作将会持续深化、经济互赖的态势将会不断加深。在过去二十多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中,经济因素始终是最为活跃和最为积极的因素,成为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两岸协商过程中,经济关系也是两岸之间共识最多、分歧最少、最容易达成一致、最容易取得进展的领域。“三通”的实现和ECFA的实施不仅给两岸人员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给两岸工商业者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好处,还会带来两岸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马英九连任后,两岸经济关系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随着两岸ECFA 后续协商的推进、陆资入岛的扩大,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只会更加深入,两岸经济互赖的态势只会更加明显,两岸从经济合作中的获益只会更多。

3、两岸民间往来将会持续频繁热络,两岸人民之间的直接了解和理解会更加深入。两岸民间往来是沟通两岸同胞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年来,两岸在民间往来方面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两岸直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教育合作等等,都将两岸民间往来推向一个新的平台。但整体来说,两岸的人民之间依然了解不够、互信不足,需要更多的交流沟通。今后两岸各领域各界人士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两岸社会融合会进一步加深,逐渐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落实到两岸交流交往的方方面面,让两岸同胞从日常生活中就切实感受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生活在属于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家园之中。

4、两岸政治互信的深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政治难题的突破并非不可能。2008年以来,两岸已经建立起初步的互信,但尚未达到可以促使两岸协商谈判政治议题的程度。两岸通过对话处理政治难题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非常复杂性的议题,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议题势必会浮上台面,但也不能操之过急。马英九连任后,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双方依然有可能依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某些紧迫性、低敏感度的政治议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接触,最终争取有所突破。

5、美国的亚太战略让两岸关系的外部形势更为复杂微妙,但不会造成逆转性影响。美国是对台湾问题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在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角色非常微妙。虽然当前两岸关系改善, 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并没有改变,只是紧迫性与危险性有所下降,我们不能排除在美国在“回归亚洲”的大战略下“以台制华”,出手干扰或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是,台湾问题毕竟是两岸的内部事务,美日等国际势力的影响是间接和有限的,只要两岸自身努力,这些外部势力就难以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

不过,由于以下一些因素,两岸关系的改善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仍令人忧心。

第一,中国军方长期反对美国与其他国家向台湾军售,但是台湾依旧打着“增强国防”的幌子对外进行军购。

第二,台始终坚持参与具有主权象征意义的国际组织。因此,两岸谈判很可能在“两岸共同市场”与台湾融入东亚经济整合过程的问题,更不用说两岸谈判有关“互不否认”、台湾参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政治敏感度更高的问题。 第三,两岸谈判需要美国的表态与支持。自蒋介石败退至台湾后,美国就成为台湾唯一的安全保障。美国事实上也在台湾事务上享有一言九鼎的地位。然而,迄今为止,美方对于加强两岸交流和接近的态度显然令人失望。

第四,我们还要提前考虑一旦四年后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民进党会不会利用已经得到的国际空间平台大搞“一边一国”或“两国论”等分裂活动?

尽管存在着众多问题,而且无论是从连任后的政策宣示内容上看,还是从两岸和国际情势上看,其政策方针都没有重大变化。

但是,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避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的逆转与倒退,也为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规划创造了重要条件与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马英九连任后,能否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深化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真正和解与社会融合?可以预期,未来四年,两岸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会有重大发展,但要打破两岸政治僵局,讨论或协商敏感的政治议题仍面临许多困难,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可能仍只是一种愿望。但愿会新的策略会对两岸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大陆方面

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承前启后的十八大,顺利完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交接,中国大陆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主张和新论述。未来大陆对台政策基本上会呈现出连续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总体将朝向不断深化与逐步突破方向发展。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提出以来,截至2012年,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总结起来,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五方面:

一. 思想方面: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迄今已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与政策框架。其标志是自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发表“四点意见”以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调整了十六大报告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的表述重点,并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工作目标。经过2008年底的胡总书记“六点意见”,到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总体思路,即:“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二. 政治方面:确立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两岸的党际交流和两会交流实现制度化和机制化,两岸协商谈判不断取得成果。(1).党际交流方面:国共两党有关方面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成为两党和两岸各界进行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2).两会交流方面: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相继签署了18项协议。 三. 经济方面:初步实现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与制度化,开创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空前紧密与繁荣的局面。(1) 正常化方面:由以前的局部间接单向的经济往来,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2) 制度化方面: 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并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创办了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和以两岸企业家为主体的紫金山峰会,丰富了两岸经济交流平台。

四. 文化方面:建立和拓宽了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两岸文化交流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方向发展。(1)制度平台方面:2010年两岸在台北共同举办首届“两岸文化论坛”,两岸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均出席论坛并进行了互动。(2)交流渠道方面:创办了海峡两岸文博会、两岸城市艺术节、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一系列的交流品牌。

五. 社会方面:两岸各界大交流蓬勃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态势。(1)制度化平台方面,开创了面向两岸基层民众的海峡论坛,规模空前,领域广泛。(2)人员往来方面,大陆居民赴台团队和个人旅游相继启动,大陆游客迅速成为台湾旅游业第一大客源。

《三》两岸关系发展趋势总体展望

未来一段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大陆方面将会沿着十八大提出的“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的总体思路开展对台工作,因此两岸关系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

(一)政治方面,扩大两岸互信与共识基础,形成以“九二共识”为主体的共识群。在两岸展开政治对话和进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为争取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创造有利条件。

(二)经济方面,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重点完成ECFA后续协商和相关协议的签署,打造两岸产业整合链条,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自由化进程。

(三)文化方面,讨论商谈签署《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的可行性,明确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方向,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交易与展示平台。

(四)社会方面,台湾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宽大陆民众赴台限制,共同扩大包括旅游和经商在内的两岸人员交往,同时两岸双方尽快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建立和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并放宽媒体互设驻点。

从推进顺序看,两岸既不会放弃“先经后政”的有效经验和路径,也不会拘泥于此,而是会“经中有政、政中有经”,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社会、政治的合作也将同步推动。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寄希望于两岸人民,对大陆方面来说,尤其要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民意对两岸融合的要求是任何岛内政党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更长期看,笔者曾经将研究两岸统一的主要思路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下图):第一种是完全同色的圆圈,第二种是黑白各半的圆圈,第三种是太极图。

第一种是一体趋同,两岸统一后制度完全一致,“你就是我”,这种模式包括台湾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以及大陆曾经提出的“解放台湾”。第二种是黑白分明,“你是你,我是我”,包括台湾提出的“一国两区”以及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等可看作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太极图,阴中有阳,负阴抱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维方式。未来两岸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不断融合,有可能发展出一条崭新的具有两岸特色的国家统一之路。

参考文献:

[1]马英九当选后的美中台关系,《台湾周刊》2008年第16期。 [2]三条件齐备两岸可望政治对话,台湾《中国时报》2009年10月17日。 [3]《两岸加强沟通减少不必要误会》,台湾《中央日报》2010年4月4日。 [4]马总统罕见谈钓鱼台: 地理地质都属台湾[ N]. 联合报, 2010-10-22. [5]钓鱼台问题 马总统: 不会轻启争端[ N].中央社, 2010-09- 29. [6]马英九连任,破解两岸政治难题? 《台海关注》,2012-06 [7]马英九连任后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走向,《学习月刊》,2012年第3期上半月·总第501期 。

第四篇:台湾的大陆间谍

特约撰稿员 高智阳(发自台北)

8月7日,法新社传出消息,大陆国家社保基金办公厅主任佟达宁被揭发充当台湾间谍,事情败露,已于今年4月被处死。事件发生后,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王刚亲自挂帅,在全国党政机关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保密教育运动。这是继1990年代解放军少将刘连昆台谍案后,又一重大台谍案。

据报道,大陆还把佟达宁的案情拍成保密教育片《佟达宁间谍窃密案》,从6月份开始组织全国副处级以上官员观看。该片指佟达宁“背弃共产主义信念,与台湾间谍沆瀣一气,出卖大量秘密文件和国家机密”。各单位同时组织学习王刚在国家保密会议上的讲话。

7月底台湾媒体报道,2名台湾军情局上校情报官在越南被大陆国安单位逮捕,押送大陆,顿时两岸间敏感的情报神经再度紧绷,也使得这场从1949年就开打的两岸情报战又浮上台面。台湾这两名上校情报官分别为军情局四处副处长朱恭训上校和组长许昌国上校,他们两人是在5月26日于中越边境,遭大陆国安单位人员捕获后押送大陆。自台湾军情局前任局长薛石民(现任国安局长)时代开始,台湾方面就已不再指派情报人员到中国大陆搜集情报,此次竟派出两名上校级情报官令人吃惊。台湾媒体报道,朱、许二人此行,是军情局相关官员为了在军情局新局长沈世籍上任后抢功,而派出的一项任务。这项任务由副局长郭荣长出面力保,朱、许二人以“自行签派、专情派遣”的方式赴越南,不料竟失事被捕。由于朱、许两人出发前,并未向“国安局”报备详情,甚至也未向局长沈世籍说明细节,因此事发后引发“国安局”与军情局彼此不快,以及军情局情干班与陆官班的内部矛盾,甚至还会影响军情局内部人事安排,所以一场台湾军情界的风暴正在蕴酿。

两岸开放情报战再掀高潮

过去两岸处于对抗的时代,台谍要进入大陆不是从空中跳伞,就是从海边渗透,不然就是从港澳地区进入;但从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开放赴大陆探视后,两岸交流日趋频繁,使得两岸谍报活动再掀高潮。台谍通过探亲、投资等名义进入大陆搜集情报。但到了1989年时,台湾情治单位也发现,有长期潜伏台湾的大陆间谍,利用返乡探亲机会,返回大陆接受再训练与任务指令,又回台湾活动。另外,大陆间谍也利用偷渡方式大量渗透台湾。1993年,台湾“国安局长”宋心濂就曾在“立法院国防委员会”中表示,中共潜伏在台人员且身分不明者,估算有上千人。1995年台湾“国安局”和调查局要求修改“通讯监察法”,以便监听两岸往来的电话。但台湾情治单位强调,大陆间谍正大量渗透台湾之际,也同步加强对大陆的情报工作。尤其是前军情局长殷宗文在1989年后强化“进入大陆、建立据点”的活动,一场两岸情报战已在引爆边缘。

台湾“少康项目”的挫败

1997年2月27日,台湾调查局逮捕双面间谍吴道明及张禄中之后,台湾“国安局”香港组组长余国旋突然失踪,没多久“国安局”就发现整个港澳组“消失”了,也就是被中共“吃掉”了。 “国安局”后来追查出境纪录,才发现吴道明、张禄中被捕当天,余国旋突然离境。这名在“国安局”里阶层不低的情报官员,应已被大陆国安单位吸收运用。“国安局”事后分析,大陆国安部门应该早已掌握台湾的港澳情报网,只是一直没有动手而已。吴道明被捕之后,逼得大陆不得不紧急“收网”,

台湾港澳情报网就此瓦解。瓦解台湾港澳情报网后,大陆接连办了几件台谍大案。1998年3月逮捕了被控为军情局搜集情报的台商寇健明等4人,并于1999年破获1949年以来最大的台谍案,涉案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长刘连昆,以及军械部大校劭正忠,被指收受台湾给予的情报酬劳美金160万元,随即被判死刑并注药处死。涉案的其他20多名大陆人士,包括刘、劭的儿子等军人,案发一个月内均已发监执行,但大陆未对外公布。大陆国安单位并在当年4月到7月短短3个月间,大动作“收网”,一举逮捕10余名台谍。

台湾军情局“少康项目”最重要的线人刘连昆身份曝光被捕,虽然过去有人说是肇因于前“总统”李登辉的“哑弹论”、“十八套剧本说”。然而“国安局”了解内情人士透露,其实和军情局内部人事倾轧、争功,过度利用刘连昆的关系更大。刘连昆为台湾工作的7年间,许多台湾军情局官员,包括前局长殷宗文等,因刘连昆提供的珍贵情报,获得高额奖金、升官,甚至高层宠信。为了争取绩效,舍不得放弃“大鱼”,是情报工作的兵家大忌。台湾不断利用高额工作奖金,引诱刘连昆继续冒险。甚至还有台情报官员鼓励刘提供大陆的原始文件,因为和复印件比起来,真本可以让经办官员和刘连昆同获5倍以上的奖金。由于人人想分这杯“肥羹”,变得多人经手刘案,最终东窗事发。台湾军情局虽在刘被捕后,成立“运通项目”检讨,并撤换至少一名少将级主管,但仍难弥补巨大损失。

台湾缩减对大陆情报工作

台湾在情报战的重大挫败,还不止“少康项目”。刘连昆被捕处死后,接着军情局前驻香港站站长叶炳南,甫卸职即私自访厦门被拘捕,迫使军情局大量撤回广东、福建工作人员。2000年,“国安局”少将处长潘希贤,在退役后返乡探亲后被扣。台湾国安单位认为,这3大案可能让敌后名单曝光,紧急撤回在大陆重要干部100多人,造成大陆重要情报资料更难取得,还曾引起陈水扁的抱怨和质疑。于是在2001年底,台情报部门又主动检讨,分别裁减不适的组织和人员,删除力有未逮的项目,改成加强电子侦察、卫星影像分析。此外,台湾“国安”情报单位还决定停止或减缩6项重要且具有侵略性的项目计划。这6个项目分别是“夏阳”、“黎明”、“先基”、“晨曦”、“春风”、“复华”计划,部分是情报单位策划下执行多年,部分是近年才积极推动的工作。其中,“夏阳”和“黎明”计划最具战略意义。

“夏阳”计划系针对大陆90处战略目标积极发展情报组织,其中20处订为优先、一级发展目标,除北京、天津、沈阳、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外,尚包括芜湖、湛江等大陆重要海、空军基地。

“黎明”计划是选择大陆东南沿海19处地点,包括舟山、汕头、厦门等,一旦两岸冲突,作为台湾特种突击的作战目标。

“先基”计划是一旦两岸关系紧张时,预先渗透大陆的地区,原则在沿海各省的60个目标区。“晨曦”计划是一旦两岸有事,将台在大陆情报单位组织转换成具有“实际行动能力”的组织。“春风”计划是策反大陆内部的反抗组织,包括解放军、宗教人士、少数民族等。

“复华”计划是派遣情报人员的项目计划。

抄短线用台商

其实台湾军情局在大陆情报工作的挫败,自己要负大半责任。主要是因台湾军情局长调动频繁,加上重视“即效”——也就是急功近利地抄短线。由于训练不及,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大陆经商的台商人脉,吸收大陆军方或政界干部作为情报来源。代价以机密等级来分,从舆论、商务信息到军事基地分布,共分为五级,“极机密”案,一次奖金可得1到3万美金。

对台商身份的兼职间谍,情报部门只给予一个月的训练时间。军情局在初步接触后,有意愿的台商,便直接在“国安局”内上课,课程包括数据分类、讯问技巧、基本防身术以及任务失败的后路安排等。“现成”的台商多半匆促上阵,因此也频传乌龙事件。曾有一名驻东北的台商,在领取80万元美金酬劳后,整日玩乐,对情报工作敷衍了事,因此在回到台北后,遭到军情局控告“违约”。而台商寇健明在被捕时,口袋中甚至还带着“台商情报搜集工作要点”的文件,可见整个训练过程之粗糙。

2003年底,陈水扁为了推动防御性公投,公开大陆针对台湾的496枚导弹的部署细节,那时在岛内引发了“‘总统’是否泄密”的争议。没多久,大陆国安单位就用行动告诉台湾民众答案,即大举逮捕台谍。但也有人认为,是因之前台湾情治单位连续破获“中科院”与军情局4起大陆间谍案,大陆国安单位才有此报复之举。因当时被逮捕的台谍中很多是台商,被捕台商家属四处陈情,使台湾“政府”感受到极大压力,也使时任台“国防部长”的汤曜明下令军情局,不可以再随意用台商搜集情报,以免衍生后遗症。

刘广智案重创台两岸情报圈

2004年2月,台湾情报工作再度受到重挫。大陆国安部破获台湾军情局五处一组上校李运溥情报网,瓦解“吴戴维、蓝天、白云、陈志汉”4个情报组。李运溥任务代号为“南华项目”,以经营“南京实力克医学研究咨询部”为名,在南京工作多年,搜集江西乐平解放军导弹部队部署情报、南京军区和东海舰队机密绩效卓著;而且成功渗入中共军方内部,在大陆军方内部建立“陈志汉情报组”,最大成果就是吸收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院长刘广智少将。刘广智案是中共刘连昆案后,解放军涉案层级最高的台谍案,刘广智是在职少将,又是中共全国人大代表。不过刘广智案,也算是大陆保密工作的重大挫败。以刘广智的层级,解放军外泄的机密情报,所涉层面除了空军战术层面,解放军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尤其以台湾、美国军队为假想敌)相关资料,应也有不少已被台湾掌握。

第五篇:大陆眼中的台湾 论文

XXX学院

“概论”课课程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题目:《大陆对台湾的看法》姓名:班级:

学号:

我们眼中的“宝岛”台湾

摘要:“台湾”这一块特殊的领土与我们一海之隔,在大陆人口中,我们称这一块土地为“宝岛”。每个人对这块土地的感情都不一样,对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大陆与台湾的各方面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的调研对台湾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查。

关键词: 多方面看台湾大陆与台湾的差异对台湾的看法

一、调研活动:

1、调研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大陆居民对台湾的看法这一课题的调研,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在近些年来逐渐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大陆居民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陆最基层的群众对台湾方面的看法以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可以更加全面的描述现阶段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更深的意义则在于可以为我们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与台湾团聚提供很大的帮助。

2、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包括本校学生和外校的学生(外校学生多是小组成员的同学及好友)

3、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本校学生以纸质版问卷调查,外校学生以电子版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一共100份。此次的问卷调查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各个方面,在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

二、多方面看台湾:

1、台湾的地理位置:

中国台湾省,简称“台”,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和广东两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台湾是一个海岛,四周环海又决定了其海上事业的发达。饮食习惯上,海产品也是被拿来做成经典的台湾美食,如名扬海外的蚵仔煎等,想必大家没吃过的话也一定是曾经听说过的。

2、台湾的历史背景: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

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琉球”,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7世纪初,荷兰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4月,郑成功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的历史背景绝对是丰富多样的,多年被其他国家割占的原因导致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风俗的多样性。像台湾很多比较陈旧和具有特色的村落,他们的建筑跟日本的建筑都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又很像日本人那样做事严谨又懂礼貌,台湾到现在只是用繁体字,乍一看给你一种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其实日本文化明显更深刻,大陆人是表面看起来丢弃了文化,其实没有,骨子里对长幼有序,宗亲宗族,风水,礼节等都很重视,包括婚嫁门当户对这种在中国古代才会多多体现的东西。台湾中国文化保存很一般,并不高于大陆。

3、台湾的政治:

台湾的政治体制,在国民党去后仍沿用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其政权机构由“国民大会”、“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其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形式。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仍维持了原政权体制。

台湾的政党制度是多党竞争制,政党注册登记门槛较低(年满20岁达到30人基本上就可成立),目前注册登记的政党已经有140多个。说到台湾的政治的话,我们最先能想到的应该就是“民主”这一个词了,本来就在多党竞争的环境中,如果执政党还不遵从民意的话,很难在竞选中占据有利地位,人民无疑是政府的基石,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不久的台湾虐死士兵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数万群众在台北抗议士兵被虐死案轰动一时。在8月3日,在台北有25万白衫军在现场示威。抗议士兵被虐死案的场面很是壮观,对于虐死士兵事件的抗议被认为是台湾公民运动历史性的一刻。虐死士兵轰动台湾,25万人上街集合唱歌为被虐死士兵呐喊送行,场面震撼!台湾当局严肃对待:马英九鞠躬道歉、国防部长请辞、警方起诉18人、赔偿一亿台币、行政院长成立军事冤案申诉委员会、推动修法让军法全面回归司法审判、全力侦办并检讨军中管教禁闭申诉制度。

这一代表性事件引起了大陆的对比反思,试问我们自,大陆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公平不民主的一幕,但是能站出来大声高喊维护我们的民主权利的人很少,能允许我们站出来高呼“民主”的环境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只是由于执政党决定的,是由于社会各界的种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在大陆人眼中,我们大陆的政治制度与台湾政治相比,我们显得落后而腐败,虚假和形式主义严重。单凭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中就又大多数被调查者称他们更想生活在像台湾这样的比较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中。

4、台湾的娱乐:

台湾的新闻节目很注重自己本土的信息,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立法院讨论的时候的打架画面。娱乐节目非常偏明星八卦。台湾的节目和大陆明显不同,经常用排比句和大喊大叫的是台湾出品。台湾的娱乐业发达,“娱乐节目”主持人现场控力强,反应能力非常快,吴宗宪,小S已是大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了。同样与大陆的综艺节目相比,台湾的娱乐会开放的多,也许是没有大陆的所谓的广电总局的限制,台湾的娱乐节目尺度都较大。越来越多的台湾艺人在大陆甚至是亚洲和全球都越来越有名,全球各地的粉丝数量也是急剧上涨。

近年来,台湾偶像剧迅速占领了内地市场。与大陆电视剧相比,台湾偶像剧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虽然整体上讲的仍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如《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但局部上用大量真实的细节来填充;感情的细腻、心态的转变、生活上的小碰撞、语言上的幽默,这一切最后形成了一个只属于剧中角色的真实的生活空间。在这里,角色是鲜活的,而观众都被吸引到这个世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虚拟的神话代替了真实的世界。同时,很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偶像剧也出现了,如《东方茱丽叶》、《恶作剧之吻》,都描绘了普通人的真实的生活。

与此相比,大陆偶像剧则存在诸多的问题,出色的作品并不多。大陆偶像剧仍普遍比较稚嫩,照搬日韩偶像剧的情况严重,缺乏创新性。大陆偶像剧缺乏独创性的故事,细节营造不足;人物形象缺乏开拓,性格单一,缺少吸引力。所以大陆偶像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而台湾的古装剧多为戏说剧,加入了较多的喜剧成分和现代元素,所以大都风格诙谐幽默。但由于人物形象单一,风格接近,而且场景造型都较为陈旧,模式化倾向明显,古装剧已呈现低迷趋势。

当然,台湾艺人作为公众人物在大陆的言行也是会有注意的,一旦涉及到“台独”等问题也是很棘手的。2013年11月2日,张悬在自己的曼城演唱会中接过台湾歌迷手中的民国国旗,并声称这是自己的“National Flag”(国旗),此举引发现场大陆留学生不满。歌迷的不满 ,并引发后续网络上两岸网民的论战。由此,一场与政治无涉的音乐活动,演变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5、台湾的教育:

在2013年最新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中,台湾大学排在101-150名,这是中国上榜的大学中排名最靠前的大学,其中台湾大学的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工科)专业更是排名在世界前30。台湾因为地域范围不大,大学的数量也并不多,并不像大陆一样扎堆的都是二三流大学,但是他们的大学都很优秀,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内地高考状元都不选择清华北大而选择去台湾就读大学。

二、总结陈述:

在我们大多数的大陆大学生眼中,台湾是一个美丽富饶又自由民主的地方,很多人都很向往,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旅游首选之地,但是不管那里多么美好,与我们的内地差距多么大,台湾始终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台胞永远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始终期待着台湾回归的那一天,并为两岸的和平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附件:

调查问卷数据展示

主要调查人群:学生

【对台湾问题】

非常关心(7%)关心但不做什么(37%)一般般(50%)与我无关(3%)

【了解台湾的途径】

网路(60%)书籍报刊杂志(7%)电视及广播(30%)其他(3%)

【主要了解台湾的哪个方面】

政治政策(20%)发达的经济(20%)娱乐业60%)其他(2.3%)

【认为台湾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思想(30%)文化(43%)经济制度(33%)政治管理(20%)

【对大陆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的态度】

满意(37%)比较支持(50%)不满意因马上使用武力(0)没什么概念(10%)

【认为台湾回归对我国的重要性在于】

国防发展(53%)经济方面(37%)文化方面(20%)其他(10%)

【对于香港、澳门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是否使用与台湾】

适合(60%)不适合(17%)不清楚(20%)

【怎样可以提升台湾人民的回归愿望】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豪感(67%)推动旅游和寻根文化,追溯本源(20%)加强台海对话(10%)加强文化交流(37%)

【是否认为解决台湾问题主要的障碍】

台独势力(37%)国际反华势力(33%)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的差异(27%)台湾人民的意愿(10%)

【认为台湾回归对我国的重要性在于】

国防发展(53%)经济方面(37%)文化方面(20%)其他(10%)

【对于香港、澳门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是否使用与台湾】

适合(60%)不适合(17%)不清楚(20%)

【怎样可以提升台湾人民的回归愿望】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豪感(67%)推动旅游和寻根文化,追溯本源(20%)加强台海对话(10%)加强文化交流(37%)

【是否坚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坚信(87%)无所谓(3%)随着时间的发展台湾已经是独立个体(0%)其他(6%)

【认为台湾回归需要多长时间】

10-50年(57%)50-100年(37%)一百年以上(6%)无法实现(0%)

【对台湾人民的印象】

非常友好(27%)一般(40%)特别不好(2%)没接触过(30%)

上一篇: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下一篇: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