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解题思路

2022-07-21

第一篇:小说阅读解题思路

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一、相关知识链接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4、描写的方法:

①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②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6 、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题目分析

(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答题技巧: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答题技巧: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技巧: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 、挖掘小说的主题。

答题技巧: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 分析文中某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或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孤立静止地去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驶器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如果词语有比喻义、引申义或双关义,也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测。

(6)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职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埋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7).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启示、体验、做法等。

答题技巧: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三、示例: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小说阅读

北京时间不到点

①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②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都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为的视线里。

③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同志,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向下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

块钱的。”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晚上8点之前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乡下父亲“啊”来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 “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来8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说着又低下了头。

④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来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十点零五分。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理怦怦直跳。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快乐5分钟!”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⑤ 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关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⑥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

⑦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解题思路:这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找出相关人物、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语简洁概括。

参考答案:

7、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8、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3分)

解题思路:这题属于对全文主题的把握,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理解,然后再结合文本谈更深层次的含义。

参考答案:

8、(1)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2)"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9、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作用,可先回到文本找出描写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指出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9、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以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10.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语言的含义及作用。回答此题应先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回到文本找出语句出现的位置再联系故事情节谈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11、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什么?(不少于30字)(3分)

解题思路:此题为开放性题,应回到文本,联系前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感谢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永远会记住这个汉堡,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像你们一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第二篇:高考小说阅读形象鉴赏解题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应答指导

背景知识聚焦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热点。

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任务的思想性格。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描写水生妻子编席子的场面:“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诗化了的劳动场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快、利落。

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⑴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传神的肖像描写,鲁迅在《祝福》里表现祥林嫂命运变迁的三次肖像描写等;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对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眼神的描写:“瞪着金子的眼光”、“老盯着女儿和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看看金匣子,看看女儿”。从“瞪”“盯”“望”“看看”的眼神变化中,绝妙地反映出守财奴心理转化过程,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他忍痛放弃了眼前利益。

⑵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占有欲。

⑶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一觉醒来,面对从没见过的沙发,只敢“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不敢坐”,足见他老实憨厚。交了五块钱的住宿费后,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一心想找回些什么,“他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损坏。”这些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他的自私狭隘。

1 ⑷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考点题型枚举

⒈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单一人物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林海音〙)“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错答举例〙负责任,宽容自信,忍耐善良。

【病因诊断】有观点,而分析缺席,未能紧口文本具体情节扼要分析;且未能分点解析,显得笼统。。 【解题指津】

分析“外省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外省郎”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包括时代、地域、职业及特征;二是分条归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外省郎”这一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围绕着老丈人的阻挠产生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受阻挠的爱情是很乐观的,对翁婿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信心的,而且在长辈面前,表现出了善良的忍耐,在老丈人生病时,不计前嫌,大度豁达,勇于奉献。但这些性格需要从情节中归纳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⑵人物群像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贾平凹〙)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群像(某一类人)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错答举例】从小说看,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有:淳朴厚道,有自豪感,观念保守,思想愚昧,顽固落后。

【病因诊断】题干问的是“哪些”,且要求“请作简要分析”,显然不可之堆叠几个形容词,而应该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此外,“思想愚昧、顽固落后”等的断语显然有悖文本内容。

【解题指津】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中对遗璞村人的行为、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加以概括。如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等若干情节。

【参考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⒉赏析人物的描写手法 ⑴肖像描写

2 例:(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肖像描写的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承上启下,突出人物的个性。 【病因诊断】脱离文本,笼统含混。

【解题指津】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会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回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讲,前者要从如何承上、如何启下两方面分析,后者则要从突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这一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⑴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⑵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⑵语言描写

例:(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辨识及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喜爱。

【病因诊断】赏析过于简单,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未能概括出。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品味人物语言,可从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来赏析。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反映了老丈夫的心理,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⑶心理描写

例:(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与领会。 【错答举例】体现了人物的犹豫、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心理。 【病因诊断】分析欠具体,表述不够明确。

【解题指津】回答此题,应立足于全篇,从无定对自己的审视,对他人的审视两方面去分析。从实质看,对人物的态度隐含着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哈市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⑷细节描写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细节描写手法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现了董师傅生活的惬意安然,内心的平静、闲适。

【病因诊断】不够全面,只注意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而忽视了细节之于小说后文故事情节的作用。

【解题指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大致可从细节与主旨、细节与环境、细节与人物形象特征、细节与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但相对于本文来说,该细节与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分量尚不足以表现主旨;与环境也未见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一情节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下文故事情节的关系来回答。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⑸侧面描写

(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辨识, 【错答举例】神态描写,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嫌弃、鄙夷之情。

【病因诊断】忽略了上下文语境,未把握住语段描写的重心在于“老头”。

【解题指津】赏析画线语句,可从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该句所写内容,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入手。该题画线语句写的是老头周围的人的神态反应,赏析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指出写周围人的反应之于表现老头的关系。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⒊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探究小说的另一种结局的能力。 【错答举例】不会占为己有。因为文中有说“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并且自责说“真是鬼迷心窍了”,“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说明他虽然脑海里曾闪过一丝想将包占为己有的欲念,但良心、理智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这就突出了他的正直的人品。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全面,虽然能联系中年男人捡走钱包以后的“瓦萨卡”的一系列反映来分析,指出他良知中的正直的一面;但对之前情节却忽视了。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演变史,赏析高潮部分,也要注意它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解题指津】探究主人公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必须结合全文,说明理由;不可脱离具体情节,仅从概念出发,空洞说理。也不可只是罗列情节,而不说理由。阐释理由,应充分,有条理。

4 【参考答案】

⑴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⑵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设置的关系

例:(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环境设置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要像董师傅那样热爱生活、亲近自然。

【病因诊断】阐述欠深入到位,语句欠连贯。

【解题指津】题目要求结合背景来谈启示,答题的第一步就必须先吃透背景,也就是弄清“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句话的隐含信息。“靠拢”一词透出这句话的主要信息是环境发生变化。本句另外两个隐含信息是校园的优美、校园的热闹。答题的第二步骤是准确理解“人物活动”,即有哪些人物,哪些活动。人物有董师傅、小翠及董师傅身边的游人、卖花女孩;主要活动是游湖,小翠的活动另有“找路”。答题的第三步是将每个人物及其活动放置在背景信息的每个点上。尝试推断作者的含蓄的用意,这种用意就是启示。

【参考答案】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⒌辨识与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

例:(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辨识,并探究如此设置角色的意图。 【错答举例】主要人物是祥子,因为祥子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一个。 【病因诊断】理由欠充分,分析不具体。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中人物角色设置意图的探究题。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答题的单一,就是围绕一个人物答题;二是答题要全面,要准确,可以分条作答。在分析时,既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也要说出人物的作用,即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

5 【参考答案】

示例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3: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⒍探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

例:(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这样写让人感动。表明孕妇对识文断字的渴求,对孩子未来教育的关注。 【病因诊断】理由表述欠充分。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紧密联系文本,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识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的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例析

一、考点解说

在2011年全国的18套高考卷中,有7套考查了小说阅读,其中涉及人物形象的赏析类试题有10道。这些小说(或片断)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这对考生准确、全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一直是稳中有变,了解高考试题中该类考题的设问角度,掌握解题技巧,对备战2012年高考意义重大。

二、高考例析

人物形象赏析类考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

蒙铁尔是个极其吝啬的财主形象,他粗暴,专制,冷酷,吝啬:他家里的一间房子里“堆满家具什物”,可是他妻子却“形容憔悴”,住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他的儿子渴望得到一个鸟笼,他不但拒绝买给儿子,还恐吓责打儿子。在他心中金钱重过亲情,压倒一切。

2.(2011山东卷《审丑》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曾大爷外貌丑陋;吃苦耐劳;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不惜说假话来维护孙子的形象;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3.(2011辽宁卷《怪人》11题(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解题技巧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里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11题(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7题)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19题)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上进心,有追求,有目标)、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解题技巧

本类考题比概括形象类考题要简单些,只要抓住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进行归类概括,然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结合文本,防止简单地往人物身上贴标签。

(三)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3题)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7 (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2.(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赞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0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写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解题技巧

(1)要积累小说中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①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2)能结合文段内容,准确判断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其好处或者作用。(3)作用可以从该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表达小说主题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角度作答。

(四)对文中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活或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在近两年的高考阅读题中十分抢眼。它是要求考生能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这类题的深化,它要求考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他们在弄清作者的态度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8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8 (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人物形象;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

解题技巧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个性化的阅读或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其次还得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回答作用或判断谁为主人公时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这三个方面思考。如果小说在场景方面的特点鲜明,也得进行分析。

第三篇: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标题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灵魂和门面。选择标题在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属主旨大意题,是深层理解题,它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主人公的特定心态、文章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通常情况下,标题具有概括性、针对性、醒目性的特点。所谓概括性,就是指标题应在最大程度上覆盖全文,囊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文章的主题。针对性是对标题外延的一种界定,标题要直接指向文章的主要特点。而醒目性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唤起读者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常见的命题形式有: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would be... /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等。以下是此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

一、确定最佳标题的方法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或强调的信息,寻找与文章大多数内容相关的信息,找出覆盖全文的核心词汇,看选项内容是否切中文章的中心论题,也就是要看选项内容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一致。

例1:NMET 1998阅读理解E篇

70.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the joy of DIY

B. You Can Do It Yourself

C. Welcome to Our DIY Courses

D. Ross and Hatfield: Believers in DIY

首句是As prices and building costs keep rising, the “do-it-yourself”(DIY) trend in the U.S. continues to grow. 末段倒数第二句是:If you want to become a “do-it yourself”, you can go to DIY classes. 因此,我们可知该文的中心论题是“DIY trend”正在兴起.其余部分是John Ross 和Jim Hatfield两个“DIY”实例,所以“You Can Do It Too”最适合作文章的标题.

例2:NMET2004(浙江卷)D篇。

71.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Is Craft dead?

B. Craft, Back to Life?

C. History of Craftsmanship D. Carpenters Today and Yesterday

文章的第一段是:We live in a technological society where most goods are mass-produced by unskilled labor. Because of this, most people think that craft no longer exist. 这些文字给人的感觉是Craft is dead。但是作者分析后认为现代的carpenter甚至具有college degrees 和a solid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which would enable them to deal with more difficult house designs,从而得出的结论是(文章的最后一句):“the modern carpenter is just as able to produce craftsmanship as the carpenter of fifty years ago, but only if given proper material.”。因此A为最佳标题。同时,用疑问句作标题比较醒目。

文章的第一段引出话题“Is Craft dead?”,然后在下面的段落中分析,干扰项C、D(两个选项表达的意义也类似)可以排除。最强的干扰项是B,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觉到作者认为Craft根本就没有失传过,所以谈不上“Craft, Back to Life”了。

二、寻找文章的主题句

了解文章主要论题的关键是找到全文的主题句。主题句通常在文章首段,但是也可能在文章的末段、在文章的某一段落,或者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如果每个段落都有主题句,那么把各段落的主题句的中心思想集中起来,即为全文的主题句.

例3:NMET2000阅读理解C篇。

文章的第一句是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thinking—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

首句直接表达了全文的中心论题,即“人们作出决策的思维过程”,这就是全文的主题句。而其后就有问文章主题的题目:

59.The subject in this text is

. (答案为A)

A.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decisions

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ker and chess

C. the secret of making good business plans

D.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winning games

例4:NMET2005(浙江卷)阅读理解D篇。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两个句子:Supermarkets are trying out new computers that make shopping carts more intelligent. They will help shoppers find paper cups or toilet soap, and keep a record of the bill.

文章的第一句即文章的主题句,其中最关键的信息是shopping carts more intelligent。文章的第56题的题目是:

What might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A. New age for supermarkets

B. Concierge and Shopping buddy

C. New computer makes shopping carts smarter

D. Touch-screen devices make shopping enjoyable

答案为C。smarter暗含了more intelligent.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要把握文章主旨,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陈述内容的逻辑关系(文章的结构)、上下文的连贯意思及文中有关暗示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例5:NMET2007(浙江卷)阅读理解A篇。

文章大意是:一个曾经劣迹斑斑的少年(“a little tough guy on the streets”, “caught by police for stealing”,而且“landed in prison for shooting a man”),出来后遇见Professor Mattoni,然后在从事保护一种濒危蝴蝶的事业中,他获得了新生。

4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A Promise to Mom

B. A Man saved by butterflies

C. A Story of Butterflies

D. A job offered by Dr. Mattoni

此题的最强的干扰项是A(A Promise to Mom),因为文章提到了他的内心承诺“I told myself I would not put my mom through that pain again”,以及“Bonner has kept his promise to stay out of prison”。但是文章的主题是“他获得了的新生”,在文章的最后一句“While he’s bringing back the Palos Verdes blue, the butterfly has helped bring him back, too.” 点题了。

例6:2006北京卷D篇71题

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Societal Conditions in Premodern Times

B. Practices of Reducing Maternal Attachment

C. Poor Health Service and High Infant Death Rate

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Premodern Parents

这篇文章在首段提出一个重要论点,随后在各段分别进一步从不同角度继续阐述,这样我们可以找出首段的中心句,再将其和各段第一句串联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

第一段:Perhaps to prevent the sadness that infant death caused,a number of societal practices developed which worked against early attachment of mother and child.

第二段:One of these premodern attachment-discouraging practices was to leave infants unnamed until they had survived into the second year„

第三段:A third practice which had the same distancing effect was wet-nursing.„

从第一段的中心句和各段的第一句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标题应该是Practices of Reducing Maternal Attachment.

四、逆向思维法

针对这类题型,考生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作者,遇到这样的标题,文章应该怎样写?”

例7:2005全国I卷B篇62题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A Cross-country Trip

B.A Special Border Pass

C. An Unguarded Border

D. An Expensive Church Visit

如果标题是A Cross-country Trip,那么文章应该讲述一次出境旅行;如果标题是A Special Border Pass,那么文章应该着重讲一个特殊的边境通行证;如果标题是An Unguarded Border,那么文章应该侧重讲边境如何不设防;如果标题是An Expensive Church Visit,那么文章应该讲一次礼拜如何花费昂贵了。经过这样的逆向思维,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内容恰好与标题An Expensive Church Visit一致,因此应该选D。

五、整体把握文章,不被细节迷惑

标题实际上是文章主题的一种确认方式。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要十分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抓住文中具有概括性的信息,从上下文连贯的意思来理解全文。好些文章的主题句并不明显,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文章结构,推断作者意图或态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全局的角度归纳概括出文章的标题。要防止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如例3中的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ker and chess),以点代面(如例5中的D. A job Offered by Dr. Mattoni),以偏概全(如例4中的D. Touch-screen devices make shopping enjoyable.)等,这样才能排除干扰项的干扰,选出正确的答案。有些干扰项,从局部看也许不算错,但从全局看却又片面。这类干扰项与正确答案之差,其实是局部与全局之差。考生在做题时不要为局部现象(即细节)迷惑,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思想。有的文章一开始就亮出主题,全文随着主题而展开。

建 议:

要想真正做好标题的选择,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阅读方法(如skimming, scanning等)。平时的阅读题材要广泛,如人物传记、新闻广告、、社会文化背景、科普知识等。阅读体裁也要广泛,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留意各种阅读材料的标题。同时注意阅读速度。在此基础上,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与分析方法,必将会提高阅读水平。

第四篇: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诀作者

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诀作者: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蒋云忠时间:2007-11-3 12:13:57来源:会员原创人气:570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考生最头疼最难得分的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笔者今年参加了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批阅的正是第五大题-------散文阅读题,总分18分的一道题,全省考生平均得分不到8分,令阅卷者感叹不已。

其实,考生如果能认真研究往年高考试题,善于总结高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拿个百分之八九十的得分,应该是不难的。下面笔者以浙江省独立命题4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大阅读题的解题要领,以期帮助考生得更多的考分。

一、准确分类,掌握试题特征。浙江省的4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侧重于记叙的,其一是偏向议论的。2004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2007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思》属于前者,2005年的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006年的法国作家米•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归类于后者。当然这两类文章都是为了抒情,这是所有文章的共性。不同的类型命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记述类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议论类则包括中外实用类文本,高考大纲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理解要求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目光放远一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

我们必须全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指代性试题。如2004年第18题“

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2005年的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2006年的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1)四个动作分别指(2)“秘密”是指”。2007年的第18题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类试题在原文中不必费大力气就可以找到。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回答“什么特点”这类试题,要学会找形容词,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性质与状态,是形容词去描绘与体现的。

作用类试题。如2004年的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2005年的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7年的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个试题其实是要你先说表达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概括赏析性试题。这是2007年的新题型,带有综合性质。是从文章结构,修辞效果,表现手法,主题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评述的。表面上看起来难以下手,分值也大,细想起来也就是这么些内容。

二、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如果说区分类型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性工作,掌握的是阅读方向,那么掌握技巧,准确切入答题角度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分析四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特别重视以下角度进行命题。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004年的第20题和2007年的第21题的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极富深意的结尾切入与设置试题。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是年年都考的。

由上面几点,笔者认为应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文章学的知识,一是修辞学的知识。文章段间关系种类有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的气氛。

2、衬托 / 反衬 出作者„„的心情 / 感情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修辞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浙江省四年高考的所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白鹤翔集的记忆》是今与昔的对比,《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是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平面的生活》则是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从这里我我们可以得出:对比手法是文章是惯用的手法。04年的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变化的对比,四十年前的“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三、记取术语,努力靠近参考答案。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笔者认为,为了更靠近高考的参考答案,最有效的办法是熟读甚至背诵近几年的高考参考答案,在答题时再根据具体情况套用其中某些术语。当然要结合原文内容。文章虽然异彩纷呈,但欣赏的角度也就那么几个,最重要的是美是有共性的,展现美的方式也总是大同小异。向考生说个秘密,高考阅卷教师阅卷时找术语是一个任务,也是给分的一个依据。

第五篇:2011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中考时针对议论文的解题,除了在解题顺序上与说明文、记叙文基本相似。但更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之后再动手解题。以下是解题思路:

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1)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3)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4)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5)还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考生要针对不同情况仔细分析。

二、分析论据: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理清论据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把握解题的要领。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看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楚了。

五、分析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和严密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 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1. 分清论题和论点。

2. 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三.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五. 结构、层次:

1.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 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上一篇:销售员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自主学习量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