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历史建筑被破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2-09-12

回顾人类历史, 在战争中历史建筑的命运往往是被破坏和摧毁, 下面就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及当前避免或减少战争对历史建筑破坏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做分析。

1. 战争中历史建筑被破坏的原因分析

(1) 作为过去统治的象征被摧毁

战争中人们往往把历史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建筑物作为一种过去统治的象征和代表, 加以破坏和摧毁。毁灭这些历史建筑身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是造成战争中历史建筑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始建于14世纪的军事城堡巴士要塞, 在18世纪成为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 也成为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所以尽管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冲击并烧毁巴士底狱时, 里面只有7名犯人, 而且没有一人的罪行与政治相关, 但参与法国大革命的愤怒市民还是把它列为摧毁的目标。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所监狱, 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性质, 它是法国封建统治制度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代也有项羽烧毁秦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灭”的故事。秦咸阳城自秦孝公迁都咸阳至秦王朝灭亡, 作为秦国都城长达144年。咸阳宫城包括宫室145处、宫殿270座, 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 可谓楼廊环绕、规模盛大。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 屠城纵火, 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可以说项羽摧毁咸阳宫城主要是为了摧毁其所代表的秦的皇权统治。

(2) 文化清洗, 消灭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和身份归属

世代矗立的历史建设证明了一个民族或国家存在的历史、身份的延续以及承载的记忆。摧毁这些历史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剥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和身份归属,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清洗或种族灭绝。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 在德国和奥地利境内一场针对犹太人的有组织暴力行动震惊了全世界。在这次被称为“碎玻璃之夜”的事件当中, 267间犹太教堂、7000多间商店、29间百货公司遭纵火或砸毁。在奥地利, 也有94所犹太教堂被破坏。“碎玻璃之夜”对犹太人的破坏行动不是以犹太人为目标, 而是以代表犹太人存在的商业和标志性建筑为主要目标。其目的是剥夺犹太民族的文化印记, 消灭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归属, 从另一个层面上毁灭掉这个民族。

(3) 制造恐惧、打击士气或进行报复

在战争中, 人们对摧毁实际的物体能够制造恐惧打击士气的看法非常根深蒂固, 这也是恐怖分子以及在战争中人们要摧毁建筑物尤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建筑的另一个原因。从二战期间德军轰炸英国中世纪文化中心考文垂及市内大教堂到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 摧毁历史建筑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军事上的优势, 但是却能起到制造恐惧、打击士气的作用。尤其是摧毁那些能够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建筑对于民众心理伤害是巨大的。同时毁灭建筑物尤其是代表性的古建筑也是战争中进行报复的手段之一。

2. 当前避免或减少战争对历史建筑破坏的对策

战争造成人类的悲剧, 对历史建筑和历史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二战结束后,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应该采取办法避免或减少战争对历史建筑的破坏。

(1) 相关国际公约的出台

二战期间世界范围里历史文化遗产所遭受到的掠夺、摧残与毁灭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战争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简称1954年海牙公约, 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其中文化财产的保护范围除可移动文化财产和建筑等不可移动文化财产外, 还包括保存或陈列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筑 (博物馆等) 、保存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财产的纪念物中心。该公约的设计初衷就是加强对文化财产的保护。其中提到的措施十分复杂, 但简而言之, 就是呼吁战争各方避免破坏文化财产, 并且要主动进行保护。[2]该公约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维修和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古城

战争过后, 是重建被摧毁和破坏的历史建筑和古城, 还是新建一座城市是许多被战火洗礼后的国家不得不面临的两种选择。华沙居民选择按照被摧毁的建筑原型重建首都的历史老城区, 这一举动在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8年10月, 在希特勒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 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为挽救代表波兰文化的历史建筑, 对华沙古城街区进行了全面测绘。同时波兰的建筑师和艺术史学家积极记录了要重建的建筑的相关资料。关于城市建筑的大量资料被保存在彼得库夫修道院修士的墓中。战前华沙城中共有957座历史建筑, 其中782座被彻底毁掉, 另外141座被部分毁坏, 只有34座幸存。1944年12月时城内85%的建筑都被摧毁了, 甚至街道走向都难以辨认, 华沙城就是一片苍凉的废墟。而城市的重建工作几乎在华沙城解放的同时就立即展开了。波兰民众迫切希望巩固和加强自己曾经差点消失的国家身份, 达成了重建华沙的共识。1945年4月华沙人不顾物资匮乏等恶劣条件, 开始动手修复老城广场的锡顶宫殿等重要历史建筑。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 华沙城中心的城堡、教堂、宫殿和街道都被一一复原成战前的原貌。1980年, 重建的华沙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例批准为世界遗产并给予高度评价:严格按原样重建, 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华沙重建为战后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提供了一个通过重构城市肌体来延续自身的文化历史的新方式。其后, 慕尼黑、莫斯科和基辅也开始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历史古城。

(3) 对历史建筑相关基础资料进行预防性储备

不是所有重要的、需要重建的被毁历史建筑都能够重建, 历史建筑重建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 即战争中被毁历史建筑系统详尽的基础资料。这就意味着需要及早作准备将历史建筑和古城的相关基础资料收集储备好。

摘要:回顾人类历史, 在战争中历史建筑的命运往往是被破坏和摧毁, 本文在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 对避免或减少战争对历史建筑破坏的对策措施进行了一些探析。

关键词:战争,历史建筑,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See Ronald J.Bettauer, Book Review, O'Keefe, Roger.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Armed Conflict[J].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8, 102 (1) :222.

[2] 罗伯特贝文.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0:24.

上一篇:有效实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下一篇:英语的重复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