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曲76经典首混音

2023-06-16

第一篇:中外歌曲76经典首混音

中外合唱歌曲

《最好听的中外童声合唱歌曲100首》

上册 中国部分 1.花非花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江雪

4.我住长江头 5.踏雪寻梅

6.山在虚无缥缈间 7.长城谣 8.渔光曲 9.送别

10.飞来的花瓣

1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2.五彩缤纷的大地 13.山童

14.雨后彩虹 15.春雨沙沙 16.铃兰

17.蒲公英在秋风中微笑 18.扑蝶 19.白帆

20.森林里的小河

21.给未来留下一片绿色 22.七色光之歌 23.美丽的太阳花 24.和平友谊之歌 25.太阳出来啦 26.赶摆路上

27.葫芦笙吹响哕 28.鸭子拌嘴 29.银河船

30.啊!老师,妈妈 31.采蘑菇的小姑娘 32.翠谷双回声 33.大海啊,故乡 34.牧歌 35.道拉基

36.春天来到田野上 37.青春舞曲

38.我们的学校是花园 39.小白菜 40.小放牛 41.打酸枣 42.斑鸠调 43.茉莉花 44.猜调 45.咚咚喹

46.太阳出来喜洋洋 47.采茶 48.花蛤蟆

49.编花篮小景

50.小姐姐的摇篮曲

下册

外国部分 1.小夜莺 2.春潮

3.野蜂飞舞

4.波罗维茨少女合唱 5.渴望春天 6.阿利路亚

7.万岁!我们的世界

8.第四十交响乐(g小调)第一乐章呈示部 9.摇篮曲 10.致音乐 11.鳟鱼

12.闲聊波尔卡 13.拨弦波尔卡

14.拉德斯基进行曲 15.蓝色的多瑙河 16.春之声圆舞曲 17.乘着歌声的翅膀 18.梦幻曲 19.摇篮曲 20.三月的夜

21.街头少年合唱 22.天鹅

23.田野的召唤 24.美丽的村庄 25.缆车

26.母亲教我的歌 27.回声

28.黄昏之歌 29.在山顶 30.小乌 31.小杜鹃 32.燕子 33.夜莺

34.可爱的家 35.雪花 36.回忆

37.祝你新年快乐 38.友谊地久天长 39.歌唱春天 40.深深的河 41.红河谷

42.小鸽子错了 43.一片丹心 44.梭罗河 45.红蜻蜓 46.荒城之月 47.拉网小调

48.飞翔吧!和平鸽 49.我的小鸡

50.蜻蜓姑娘之歌

第二篇: 浅谈欣赏中外艺术歌曲之感想

艺术歌曲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品种。是19世纪欧洲音乐社会生活中最为短小、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融诗歌、音乐、钢琴伴奏为一体。诗歌因音乐的表现使内涵、意境得以升华,音乐因诗歌的启迪而更能引发作曲家和听众美妙的遐想,而钢琴伴奏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创作方法,已成为中外艺术歌曲的主要创作特征。艺术歌曲创作水平的高低,在当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是衡量一个国家歌曲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回顾西洋艺术歌曲进入中国的过程,是一个从徘徊到交融、根植、结果的过程,是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近百年来,经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歌曲宝库。最近,一个提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及欣赏艺术歌曲的热潮正在兴起,大家崇尚高雅艺术,更需要作曲家们创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歌曲。在热情的听众面前,鉴借先进的,摒弃落后的、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法写作艺术歌曲就成为当前每一位词、曲作家应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从歌曲创作的角度谈谈中外艺术歌曲名作中做融合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一、旋律中的民族主题

"民族,是我们的理想。"---勃拉姆斯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对后世中、外作曲家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与当时德国民族诗人的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在舒伯特最优秀的歌曲旋律中,融合了奥地利、德国民族音乐音调的主题,并把它们纳入到作品中去,使富有民族特点的抒情性旋律成为当时音乐会上的主要抒情形式。同样,与舒伯特同时代的舒曼、勃拉姆斯、以及所有从事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都喜爱运用本民族音调作为旋律主题进行创作,用以表达他们的民族情怀。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去看望爱人的路上》,就是根据莱茵河下游的民歌主题创作的;《徒劳小夜曲》的主题旋律则取自波西米亚民歌音调;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别唱,美丽的人儿》是一首充满了格鲁吉亚民歌风情的艺术歌曲。另外,还有一些经过作曲家编配,通过美声唱法传唱下来的优秀民歌,如:意大利《我的太阳》、苏格兰《友谊天长地久》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精品。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浪漫主义音乐的唯一代表肖邦,一生以从事钢琴演奏与创作钢琴作品为主,波兰民歌的影响表现在他作品旋律的总体轮廓上,在他为数不多的歌曲作品中,如《宴会》、《漂亮的小伙子》、《我的爱》、《指环》等,都能直接找到波兰民歌的主题,这种把民歌主题,甚至把民歌旋律直接纳入到音乐创作中去的现象,在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作曲家那里,是一种理想的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

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艺术传统,继承我国音乐传统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在歌曲主题音调的运用上,把民歌音调用于旋律创作中,或主题旋律直接取自民歌进行改编的也有不少。仅用新疆民歌改编的就有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严良昆的《马车夫之歌》等,这些作品在旋律写作、在钢琴伴奏的织体的写作上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灵活改编,很有特色,这些歌曲已成为我国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

1

这些直接从民歌中提取音乐素材的、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鲜明的民族个性,这些艺术歌曲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中最完美的、最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织体中的调式色彩

“调式是人类音乐思维的基础。”---玛采尔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十分重视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也包括交响乐队的织体写作),一改古典艺术歌曲中仅将钢琴伴奏作为人声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的烘托手法,而是赋予伴奏织体以鲜明丰富的音乐形象。舒伯特来自于民众,舒曼、勃拉姆斯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他们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建立在西洋民族大、小调体系之上,具有深厚的民族调式基础。使艺术歌曲的民族气质、民族韵味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舒伯特的《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色彩很浓的叙事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刻画了诗中不安的气氛,在低音部隆隆作响的音型上是奔驰的三连音,它贯穿、赋予全曲以统一性。歌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用旋律、和声、节奏和伴奏类型的变化来加以区分,孩子三次惊呼时的织体,三次用了调试中的不协和音程,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歌曲的紧张情绪。在歌曲《菩提树》、舒曼的《两个近卫兵》中,作者采用了同名大、小调式的交替。前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流浪者在“现实”与“回忆”中的强烈感情对照;后者,用小调描绘了两个近卫兵紧张、不安、悲壮的情绪,而歌中大调《马赛曲》的曲调,则描绘了经久不息的激动人心的效果。体现了大师们充分运用大、小调式的明暗色彩变化创作织体的高超技术。

我国作曲家在创作中探索用民族调式的和声色彩写作钢琴织体的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赵元任曾提出:“中国人要么不做音乐,开张明义的第一条就是要用和声。和声要中国化。”在他的歌曲《海韵》、《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钢琴织体写作中,前奏、间奏、尾奏中的纯五声和声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中国色彩、受其影响,我国当代作曲家中也涌现了大批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如瞿希贤、杜鸣心、朱践耳、黎英海、陆在易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融汇了西洋先进作曲技巧和中国民族调式的和声色彩,融入了中华名族的情韵。主要优秀作品如《把我的奶名儿叫》、《祖国。慈祥的母亲》、《玛依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都已成为广为流传的艺术精品。

另外,用中、外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中,调式、调性的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如意大利拿波里民歌《我的太阳》,采用西洋大调式音阶写成。A段旋律,织体音响色彩辉煌;B段旋律,织体音响高亢明亮。高潮乐句中运用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使音乐的色彩变化一新,织体中则贯穿了意大利民间音乐节奏的主导音型,亲切感人。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采用典型的苏格兰民族五声调式写成。旋律、织体呈现出浓郁的异国色彩,与我国民族五声调式从旋法上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新疆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旋律、织体中运用了增二度和声色彩的配置,这是我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调式音程,加上新疆手鼓舞的节奏贯穿在歌曲织体中,使歌曲的民族地域色彩更加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歌《茉莉花》自19世纪中叶以来,被西方作曲家多次改编。1943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再次修订,并配上了钢琴伴奏,他说:“节奏和旋律是东方音乐的基本特征,但还是产生了偶然和声的效果。《茉莉花》包含着同时能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优越性。”

我们说,在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文化中,保留了真正的、色彩各异的民族民

2

间音乐调式,我们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只要我们真正融西方音乐创作技巧于我们的民族音乐中,就能创作出具有本民族调式特征和本民族旋律、织体特点的,又能与西方音乐创作思维、音乐审美习惯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歌曲。

三、结构中的民间形式

“分节歌是中外各名族最普遍运用的形式。”---钱仁康

分节歌起源与民间。中外许多民间器乐曲、民间歌曲都是通过这一简短的、易于传唱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分节歌的旋律必须动听,音乐形象必须准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由于这一形式在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地位,所以中外作曲家纷纷采用这一形式谱写他们的艺术歌曲。德国西歇尔的《罗雷莱》,俄国格林卡的《别唱吧,美人》,德国勃拉姆斯的《要知道我该回头该有多好》,舒曼的《月夜》,奥地利舒伯特的《鳟鱼》、《菩提树》、《听、听、云雀》等,都是分节歌形式的艺术精品。分节歌形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根据歌词内容的要求,用变奏和展开主题的手法来丰富这一形式。《鳟鱼》和《菩提树》就是典型的例子。

《鳟鱼》是一首分节叙事歌曲,全曲共分三段:A A1 A2结构,采用旋律变奏、伴奏织体中贯穿休止符的六连音和两个八分音符相交替的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出波光闪烁、小鱼畅游及跳跃出水面时的活泼情景。

《菩提树》也是一首分节叙事歌,全曲共分四段,其作品分析如下: ①曲式结构:前奏 A--间奏 A1--间奏 A2--间奏 A3 ②小节: 8 16 4 8 8 1 8 3 18 ③调性布局: E e e E e E ④创作特点:采用同名大、小调式色彩交替的变化刻画出主人公在旅途的不同心里感受;同一主题的转调变奏使音乐形象在对比中得到了统一;另外,旋律中带有宣叙调特点的音调,变化织体中交织的大小调式的色彩则很好地烘托了歌曲的气氛。

在我国,近、现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也有不少分节歌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调式、调性的布局和织体写作的创作方法,又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音调,开创了五声音阶式的民族和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黎英海的《在银色的月光下》、瞿希贤的《把我的奶名儿叫》、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等,都不同程度地在民间分节歌的结构形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创新,为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成为我国抒情歌曲演唱中的重要品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他编成曲子而已。”艺术歌曲与其他体裁的音乐品种一样,也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的。因此,一切优秀的中、外艺术歌曲,都具有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诸多元素。正是这些诸多元素,才使得艺术歌曲的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生命长久。今天,我们的作曲家正站在打破传统音乐的许多局限、形成世界音乐大融合的发展潮流之中,更应该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寻找艺术歌曲的创作元素,使艺术歌曲在其共性化的创作规律下,更加旋律有没、色彩丰富、个性鲜明、风格各异。

第三篇:中外经典诵读书目

中外经典诵读推荐目录

(138篇)

一、现有经典目录

各大中小学教材所列的古诗文

二、初步推荐目录

(一)古典诗词(67) 1.《诗经·关雎》 2.《诗经·伐檀》 3.《诗经·蒹葭》 4.《诗经·无衣》 5.《诗经·黍离》

6. 《离骚·第一章》(帝高阳

灵休之数化)(屈原) 7.《国殇》(屈原) 8.《渔父》(屈原) 9.《上邪》(汉乐府)

10.《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 11.《龟虽寿》(曹操) 12.《短歌行》(曹操) 13.《归园田居(其三)》 14.《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5.《 滕王阁诗》(王勃)

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7.《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8.《凉州词 》(王之涣)

19.《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

20.《月下独酌》(李白) 21.《将进酒》(李白)

2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3.《峨眉山月歌》(李白) 24.《蜀道难》(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春望》(杜甫) 27.《兵车行》(杜甫) 28.《登高》(杜甫) 29.《春夜喜雨》(杜甫) 30.《登高》(杜甫) 31.《秋兴八首》(杜甫) 32.《三吏三别》(杜甫)

33.《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杜甫) 34.《登岳阳楼》(杜甫) 35.《赠卫八处士》(杜甫) 3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37.《长恨歌》(白居易) 38.《琵琶行》(白居易) 39.《枫桥夜泊》(张继) 40.《山居秋暝》(王维)

4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42.《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刘禹锡)

43.《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刘禹锡) 44.《望月怀远》张九龄

4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46.《游子吟》(孟郊) 47.《锦瑟》(李商隐)

4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4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从军行》(王昌龄) 51.《凉州词》(王瀚) 52.《忆秦娥》(李白)

53.《相间欢·独上西楼》(李煜) 5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56.《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57.《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8.《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59.《江城子·十年生死》(苏轼) 6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6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62.《满江红》(岳飞) 63.《卜算子·咏梅》(陆游)

64.《破阵子·醉里挑灯夜看剑》(辛弃疾) 65.《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66.《观书有感》(朱熹)

67.《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二)古文(29)

1.《老子·一章、八章、九章、二十二章、二十八章、三十三章、三十六章》

2.《大学》(第1章)

3.《中庸》(第

4、20、

22、22章) 4.《论语》(10篇)

⑴《学而·学而时习之云章》(第

1、

4、

6、

14、

15、16章) ⑵《为政·为政以德七章》(第

1、

4、

11、

15、

17、

19、20章) ⑶《里仁·里仁为美九章》(第

1、

5、

8、

9、

10、

14、

17、

24、25章) ⑷《雍也·乐水乐山四章》(第

18、20、

23、30章) ⑸《述而·志于道八章》(第

3、

6、

8、

12、

16、

22、

34、37章) ⑹《泰佰·任重道远三章》(第

5、

7、10章)

⑺《子罕·仁者不忧七章》(第

4、

17、

18、

19、

23、

28、29章) ⑻《颜渊·成人之美五章》 (第

4、

16、

19、

22、24章) ⑼《子路·和而不同九章》 (第

6、

16、

17、

19、

21、

23、

24、

26、27章) ⑽《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十章》(第

2、

3、

4、

24、

27、

28、 30、

34、

35、42章) 5.《孟子》(6篇) ⑴《天时地利人和章》 ⑵《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章》

⑶《告子上·舍生取义章》 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⑹《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章》 6.《礼记·大学之道章》 7.《精卫填海》(《山海径》) 8.《夸父逐日》(《山海径》) 9.《女娲补天》(《山海径》)

10.《愚公移山》(《列子》) 1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2.《阿房宫赋》(杜牧) 13.《陈情表》(李密) 14.《前出师表》(诸葛亮) 15.《劝学》(前3节)(荀子) 16.《陋宝铭》(刘禹锡) 17.《庄子·逍遥游》 18.《诫子书》诸葛亮 19.《滕王阁序》(王勃) 20.《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21.《送孟东野序》韩愈 22.《秋声赋》欧阳修

23.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2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5.《前赤壁赋》苏轼 26.《送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7.《爱莲说》(周敦颐) 28.《西铭》张载

29.《正气歌》(宋·文天祥)

(三)近现代诗文(23) 1.《对酒》(秋瑾)

2.《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3.《长征》(毛泽东) 4.《沁园春·雪》(毛泽东) 5.《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6.《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 7.《炉中煤》(郭沫若) 8.《囚歌》(叶挺)

9.《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雪落在中国土地上》(艾青) 11.《我爱这土地》(艾青) 12.《预言》(何其芳)

13.《扬子江船夫曲》(余光中) 14.《梦话》(傅天琳)

15.《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16.《雨巷》(戴望舒) 17.《再别康桥》(徐志摩) 18.《回延安》(贺敬之) 19.《雷锋之歌》(贺龙敬之) 20.《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21.《养心语录》(梁启超)

22.《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赠言》(1929年)(胡适) 2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四)国外篇目(19) 1.《春天的梦》(印度·泰戈尔)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 3.《海燕》高尔基

4.《独立宣言》托马斯.杰斐逊 5.《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前一部分》 6.《体育颂》(法·顾拜旦)

7.《哈姆雷特》节选(英·莎士比亚)

8.《不自由,毋宁死》(美·裴特瑞克·亨利) 9.《我们是战无不胜的》伯里克利[古希腊] 10.《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开讲词》黑格尔

11.《缔造并保持公正永久和平》(1865年3月4日)林肯[美国] 12.《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伟大之处》拉尔夫·爱默生[美国]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14.《对生命的热爱》梵高

15.《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巴斯德 16.《要为自由而战斗》卓别林 17.《我的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8.《我们的目标》爱因斯坦 19.《我决不回避责任》卡特[美国]

第四篇: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2学期Term 22011-2012 Academic Year 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University

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中国动画的过去发展史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最早的动画出现在一九二几年,在那段时间我国拍摄了著

名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以及《三毛流浪记》。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而后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可以说从1926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动画作品。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并在世界动画业树起了“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然而曾经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二)中国动画的现在状况及问题

如今,中国动画在世界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

于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了缓慢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动漫艺术的质量不高。首先,题材范围狭隘,针对低龄化人群。个人认为经典这种东西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而产生的,记录着一个时代辉煌。旧作翻拍显然失去意义,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这些都只是次要因素,重要的是定位问题。中国动画业消费面定位狭窄,成人市场长期被忽视。成年人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得到开发的市场,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国产动画的服务对象本来就不是10岁以上的孩子,所以10岁以上的观众没有资格评论其好坏。可如今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社会节奏产生巨变,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也就是说部分国产动画连低龄观众也觉得幼稚。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忽略动画漫画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导致我国动画产品政治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其次,中国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原创力。中国动画产业涉及面狭窄,大部分题材都与神话、传奇,如《葫芦兄弟》、《哪吒脑海》《封神榜传奇》或者是小动物为主的动画,如《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喜洋洋与灰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2学期Term 22011-2012 Academic Year 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University

太狼》等。虽然这些题材对少儿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成年人却对这些不太感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90年代动画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运作上飞速产业化发展,制作手法上动画艺术逐渐和高科技接轨,表现手法则和电影电视越来越接近,题材越来越广泛,观众年龄阶层不断提高。

中国动画始终停留在少儿阶段,缺少创意,没有新技术的支持,必将导致我国动画产

业的发展滞后。最后,中国动画产业人才缺乏,投资不足。我国动画从业人数不到1万,仅占韩国的1/30.主要是因为各界对动画产业重视不足,当然,首先就是政府,全中国人口有13亿占世界1/3,国家级的只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两个生产基地,且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也只有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反而不少民营组织或个人本着对动画的热爱之心投入到动画制作中来。这些组织成员普遍年轻,充满热情,可是资金、设备的严重不足,加上不成体系,使之无法完成高质量的长篇动画和动画影片。 动画人才的攻击和需求出于严重失衡状态,导致动画原创力不足。

(三)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

如今的我国经济及科技飞速发展,国民的精神娱乐需求越来越大,书刊,广播,电影,电视,游戏一步步深入百姓生活,而动画这种最直接,最生动,最综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无所能及且运用广泛,所以理所当然的重新被人们重视。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即使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前进道路,我们动画产业一定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倡导创新精神。其次,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民族特色。第三,我们要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动画创作水平。第四,我们要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繁荣动画产业。最后,我建议中国动漫少些虚幻,多些现实。真心希望中国动画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河南农业大学20—20学年第学期 《》考试试卷(卷)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 关键词:曹禺; 雷雨; 赏析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

、《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1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曹禺《雷雨》的特点

《雷雨》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剧中主人翁就像是沙漠中一朵冷漠小花。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的情与泪、爱与恨,幻梦中的尖叫,痛苦中的悲鸣。诱惑、恐惧,挣扎、无助.一切的恩怨情仇在苦海深处产生共鸣。剧组在创作中为把握主题内涵新解发挥,赋予更生动的形象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小道具创作处理更是别具一格,把舞台背景布置成为黑绒布.两边错落大小鼓乐,高低组合有序排列。中间方型表演区,一张太师椅于舞台中央,从而有力地推动戏剧表演动作的完成,这种意境的组合,刻意营造氛围鲜明的周公馆。随着舞美灯光区域的变化而推动情节的递进,交织时空,加剧人物冲突,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环境与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差效果,透过八个剧中人物错综的亲情关系,展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把周公馆气氛渲染到巅峰。《雷雨》的真实内涵经久不衰.其主要元素因为有它的独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在本剧舞美的创作理念中.凸显出许多名著的特点。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追求和需要。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其次,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话剧《雷雨》欣赏

3.1《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

现实主义作品。

3.2《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3.3《雷雨》中角色的特点

周朴园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他不仅在社会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成功人士,在家里,他也是有绝对权威,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比如在他儿子面前,始终表示怀念他的前妻,然后儿子有什么不听话,就在他妈妈的照片面前去教训他,显得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人情味。那么像这样—个人,为什么最后得到这样—个结果?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痛苦就让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但是,人性是矛盾的,周朴园也有他虚伪的一面,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然而这种多情,只能是一种无奈。

蘩漪是—个特殊的人物,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艰难之至。繁漪是忧郁的,她的。tL,里充满了哀怨,生活常常压抑着她。她文弱、明慧,但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K.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爱之深,恨之切。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

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她的生活总是深居简出,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昕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tL,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一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然而,她的渴望和她的追求,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东西。蘩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她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这正符合人性的特点。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但也可水滴石穿;蘩漪又是可怜的,因为无论怎么付出,还是得不到回报;蘩漪还是悲壮的,生命之花开的灿烂,也只是昙花一现。周萍是无辜的。对周萍来说,他最初也许出于同情或无知,与蘩漪爱过一阵,但最终是想摆脱的。我在里面看不出周萍有任何恋母情结,虽然这个人缺少母爱。而且更严重一点,他最后爱上了—个比他小得多的四凤,这恰恰是他父亲的影子。虽然一度跟蘩漪相爱的时候,他也有一种豪气说要杀掉父亲,可这样一种野性,包括我们刚才说过,周萍本来是带了五四的新空气进来的,很快就被这个大家庭融化了。以后,他要拯救自己,是找了一个比他小得多的女孩子,在这个很纯洁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四凤成了蘩漪的对立面,蘩漪邪恶,四风单纯,蘩漪凶狠,四凤温柔,形成了矛盾。而在这样—个对比当中,周萍是毫不犹豫地爱上四风这样的人,他不顾一切要跟她冲破这个家庭,要走出去,周萍在《雷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抵估的。可以说,他是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他的成长环境是不适合性格健康发展的。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他有爱的饥渴,爱的冲动,可是,他对蘩漪并不是真诚的爱,而是感情空虚寻找刺激,或者说是一种寄托。面对四凤的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要带着她走,这对封建专制家长制权威无疑是一种挑战,虽然懦弱、缺乏足够的勇气,但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个性解决思想。他骨子里既惧怕父亲的威严,又在内心带着父亲的传统血液和某种崇拜,他对周朴园的王国秩序和信条是从未怀疑过的,他打鲁大海,似乎是一反常态,但这正说明他同周朴园有着共同的地方。

曹禺曾说过:“周萍是最难演的,演他的人要设法替他找同情,因为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他的命运就像摇摇欲坠的一片叶子,周萍对这个家庭、对爱情,包括对他的性格与理想几乎是无力选择的,似乎是命定的。他完全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只能被一种外力控制着,蹒跚地前行,直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当我们听到他对蘩漪说:“你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吗?”当周萍确证他所爱四风竟是自己的妹妹,侍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就对周朴园说:“爸,你不该生我!”从这悔恨、无奈与绝望中,我们对周萍的身世与命运难道能不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吗?

周萍最后开枪自杀,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使然,即使他和四凤没有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结合,他们的命运也注定是悲剧的。他属于那个崩溃的阶级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颓唐—代。他的死是剥削制度和罪恶家庭的牺牲品,也有着它一定的悲剧意义,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那个崩溃的腐朽的阶段敲响了丧钟。

四、话剧《雷雨》所带来的启迪

《雷雨》的诞生,它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曹禺对每个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还没有哪—个剧本像《雷雨》那样塑造出那么多饱满生动的典型形象。曹禺不是思想家,但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沐浴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天才作家。可以说我们过去读解其剧本,触及皮毛而已,没能深掘出其人性更深层的内涵。在步人新世纪的今天,再次回味周朴园、蘩漪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感这位天才作家对人性、人生、社会底蕴的把握之深,惊叹伟大作品启迪思维的永恒。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0则下一篇:therebe句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