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

2022-10-07

1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与其它经济模式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 生产单元与生产模式发生转变。知识是知识经济基础, 知识本身是可以进行测量的, 知识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知识能培养人的创造力, 提高其实践基本技能, 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 掌握发展经济的核心能力, 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其次, 知识经济的管理对企业投资的分析更加准确, 通过实际调查研究, 能更加科学分析投资方向, 确保企业投资能健康发展, 保障企业最大利益化。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能更加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利用新的经济模式, 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最后, 资本能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发挥最大价值, 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产生, 必须否定旧的经济模式, 提升资本的利用率, 加大资本的高效使用, 提升企业利益空间。

2 新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趋势

2.1 注重对创新价值的建立以及培养核心能力

在新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下, 企业要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具有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员工具有创新能力, 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提升员工能力的结果。企业在生产工作洪, 要注重创新价值的建立,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指标, 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 不仅是技术水平的创新, 也要培养职工管理能力创新, 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的进行企业管理, 是建立创新价值体现, 培养员工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途径, 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2.2 对于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给予足够的重视

哲学研究事物发展的二义性, 知识管理本身就存在二义性, 重视知识, 还有强调管理, 二者如何兼顾, 提高企业的最大效益。由于知识管理的目的以及意义都是在强调创新, 所以说任何不同性质的限制都应该尽可能的避免, 所以在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而造成不同的推进阻力。因此, 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推行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多思考如何可以创造出以供创新的环境, 所以说在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趋多的同时繁文缛节将会变得越来越少。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 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要在同行业中有竞争力, 必须提升企业的创造力。

3 新知识经济体制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3.1 对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中国加入WTO以后, 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要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企业规模, 提升品牌知名度, 让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全球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工作, 在进行相关的组织工作时应该注意一下的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应该对国际之间的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就是应该重视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相关的影响以及冲击, 最后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转移也是一个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企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与国际企业接轨, 企业要走向世界, 这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因此企业要重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重视, 为企业走向世界培养人才。

3.2 合理看待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产生的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大, 所以就有必要对于一些重要的或者利用价值比较高的信息进行保存, 由于越来越多的拥有新科技的知识引介者成为了知识工作者, 伴随着而来的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是在逐步的增多, 并且对于知识工作者的信息需求也是会逐步的增大, 在进行新知识以及新方法的同时还为改善企业的利润作出了贡献。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让每个员工参与企业的建设中, 发挥最大能力, 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要看成自己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意义, 没有形成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意识,

摘要: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知识经济管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状态, 本论文主要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新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趋势、新知识经济体制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趋势的探讨进行阐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 希望为研究知识经济管理方面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雪.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方向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32)

[2] 喻莉.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模式[J].中外企业家, 2016 (33)

[3] 肖雅琼.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员工职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12 (03)

[4] 郝幸田.幸福企业[J].企业文明, 2012 (04)

[5] 郑海霞.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10)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途径探析下一篇:探究新时期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