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黑暗森林

2022-07-18

第一篇:我的世界黑暗森林

《三体Ⅱ:黑暗森林》读后感

Y·Z·J 一时不二

一口气读完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我看着窗外的夜空,感觉已然不同 。世界再也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了。黑夜中充满了重重杀机,那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暗森林,而且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原始丛林。这一瞬间我几十年来关于宇宙的看法都被彻底颠覆了,而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宇宙可能是这样子的。

本书故事概要:人类的科技被三体人锁死,行为被三体人监听,人类社会面对严峻的外星人入侵,决定实施“面壁计划”加以抵御。但面壁计划的执行困难重重,前三位面壁者依次失败。而人类社会在三体人朝地球行进的日子里,经历了全面的大低谷和大繁荣两个时期,最终恢复信心,而且是自信心爆棚,准备迎战,结果2000多艘宇宙级战舰被三体人的一个小小的探测器“水滴”击溃,人类又陷入绝望。主人公罗辑参透黑暗森林法则,拯救世界。

一、面壁者计划

跟前一部一样,本书也有大量炫目的超级科技,一一描述那就太多,重点说说本书的重头戏:面壁者计划。智子能够监视整个地球的一切,唯独不能探知人大脑内部的思想,面壁计划由此诞生:选定4个战略计划的制定者和领导者,他们完全依靠自已的思维制定战略计划,计划的真实战略思想、完成的步骤和最后目的都只藏在他们的大脑中。面壁者对外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完全的假象,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伪装、误导和欺骗,面壁者所要误导和欺骗的是包括敌方和己方在内的整个世界。相应的,地球三体组织选定了几个破壁人,就是研究面壁者的真实战略意图并破坏他们的计划。

1.第一位面壁者:美国前国防部部长泰勒

真实战略意图:利用球状闪电武器对人类舰队发动突然攻击使其量子化,用量子舰队来对抗三体。但是他的意图很快被破壁人发现,破壁人破坏这个计划的手段特别简单:把对他的计划详细分析放到互联网上。因为万一球状闪电武器没把人打成量子态,而是直接打死了,这种拿人的性命做实验的技术,违反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国家和政府不能要求任何人从事这种必死的使命。结果舆论压力扑面而来,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反人类罪。后来他举枪自杀了。

2.第二位面壁者:委内瑞拉前总统雷迪亚兹

真实战略意图:在水星背太阳面地层中埋藏大量宇宙级氢弹,一旦引爆会使水星脱离公转轨道,坠入太阳,太阳对流层会被水星击穿,太阳深处辐射层中巨量的恒星物质将高速射入太空,在太阳的自转中,将形成一个螺旋形大气层,迅速向外扩张,最终会超过其他行星轨道,行星在太阳的螺旋大气层中很快失去速度,最终坠入太阳。引整个太阳系变成比三体更加恶劣的地狱,这是以全人类的生命为筹码要挟三体。

他的破壁人用的还是老方法,把炸水星的计划公之于众。这位总统在送他回国的飞机上说了一句:“现在,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其实来自自身。”下飞机后,他被自己的国民用石头砸死了。早在他成为面壁者之前,他可是成功领导委内瑞拉成为世界瞩目的象征着平等公正和繁荣的山巅之城,并成功领导军队抵挡了美国的入侵,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英雄。

3.第三位面壁者:英国科学家、政治家希恩斯

真实战略意图:研究大脑对命题判断为真伪的神经回路模式,研发思想钢印机器,并巧妙的设置数学模型,表面上是提升人的必胜信念,实际则是向人类植入绝对失败主义的理念,这样总会有一拨人会坚定不移的想要尽快逃离太阳系以避免与三体的正面接触。

希恩斯的破壁人是他自己的妻子,在进入冬眠的时候破壁人终于识破了真实战略意图,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当他们从冬眠中苏醒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近200年,人类正好是大繁荣时期,应用技术发展新宿,人们自信心爆棚,破壁人在联席会上直接公布了希恩斯的计划,希恩斯最终惨淡收场。

4.第四位面壁者:主人公罗辑(单独再讲)

前面三位人类精英分别想出了不同的对策:第一位选择了打的;第二位选择了谈判的;第三位选择了逃跑的;其实在实力那么悬殊,事关文明生存的情况下,已经是最优的战略安排了。他们毅然决然抛弃了现代社会的基石,而且在整个行动中坚定不移,这太不容易了。其实如果真面对外星人的入侵,最好的方法也只能是把决定权交给少数人,给他极大的权力,天下一盘棋。

二、情境大猜想

这一部比上一部更深刻,因为它着重描述的是人类在面对外星文明危机的行为和思想反应,看完后,读者自己也会对一些虚拟情况进行猜想。

1.如果社会变成一个思维完全透明的世界,这好吗?

看完第一部《地球往事》的时候有个大大的疑问:人类攻破三体组织聚会,进攻红岸第二基的时候,智子已经存在于地球了,为什么他没给地球三体组织提醒。本书开头就解释了原因:三体人害怕人类。三体人的思维是完全透明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脑电波特别强,脑子里想什么周围的人就能接收到他的真实想法,所以他们的思想里没有计谋,没有欺骗,没有伪装,没有误导。

如果人类社会也变成一个思维完全透明的世界,所有真实的想法和信息都共享,这样好不好呢?从节能的角度来讲,这个技能耗散能量大,我给女朋友讲30分钟的故事就觉得嘴有点累了,那每时每刻发射高频的脑电波,还不累死啊;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那就更不好了,这会加大人们协作的难度,比如谈恋爱,男女双方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情投意合,慢慢地相处下来觉得对方真不错,感情逐渐升温,最后结婚生子恩爱到老。但如果双方思想是透明的,女的就是喜欢你的钱,男的就是想要生理需求,那这事就不容易被双方接受。不仅是谈恋爱,公司里的激励政策,提高员工干劲的手段,在思想透明的情况下都失效了,生活会变得很没意思。第一部里向地球发出“不要回复”警告的三体人1379,不就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匮乏才产生厌世的情绪。所以,这种“想”等于“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适合人类社会。

2.如果在理论物理水平上有差距的两个文明作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为了截击一艘三体的先行小探测器,人类派出2000多艘恒星级战舰到太阳系边缘迎战,人类觉得这是三体人派来投降或是谈判的,谁都不愿意错过第一次解除三体文明的机会。令人没想到的是,这艘名叫“水滴”的三体小飞船向人类展示了三体文明的实力。

“水滴”的外壳平滑光洁,可是在放大1000万倍后,表面依旧是绝对光滑的镜面,以地球人类的技术加工的最光滑的表面,在放大数千倍后就显得极为粗糙。三体的这外壳材料,分子就像仪仗队一样整齐的排列着,同时互相固结,分子像被钉子钉死一般,自身振动都消失了,所以它的表面接近于绝对零度。在普通密度的物质里,原子核的间距是很大的,通过强互作用力把它们固定死,这难度可想而知。这外壳的硬度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认知。

接着“水滴”开始启动加速,由人类舰队中间对面的位置飞向人类战舰列队的边角,速度达到31.7公里/秒,接着惊人的一刻又发生了,它拐了一个30°的锐角,速度丝毫未减,直冲舰队边角的战舰。“水滴”完成了一次从宇航动力学上看根本不可能的运动:在两倍于第三宇宙速度的情况下进行这样一个不减速的锐角转向,几乎相当于以同样的速度撞上一堵铁墙,如果它的内部放着一金属,那这次转向产生的过载会在瞬间把金属块压成薄膜。

太空中上演了一场仅有50分钟的末日之战,“水滴”用很古老的方式:撞击,一艘艘的摧毁人类战舰,2000多艘恒星级战舰就像一挂鞭炮,挨个爆炸。“水滴”在撞击过程中,速度达到60公里/秒,并且还能够精准的撞击战舰的核燃料仓,并完美地解决了邮差问题,攻击路线几乎不重复。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战果就是击中“水滴”两次,其中一次使它稍稍地减了一下速,而强互作用力构成的材料与普通物质的在强度上的差别,使得“水滴”结束战斗后依旧毫发无损。人类2艘战舰逃出,其他的战舰全军覆没。这场战役告诉我们,世界上最狠的武器的是理论物理,文明间最大的差距是科学层级差距,在低层级下无论应用科学如何发达,都不堪一击。人类所有的荣光,一朝破灭。

3.神一样的存在——大史。

大史是一名经验丰富、头脑敏捷的警察,跟其他的科学家相比在科学知识上差的太远了,而屡次救下男主角那更不在话下,那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但在本书中,他却干了一件特别特别了不起的事,就是帮罗辑找到了一个人,一个女人。这个人是罗辑之前为了文学创作而假想出来的一个人,结果罗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自己假想出来的人,一起吃饭、聊天、出游。回归现实后,罗辑一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直到当上面壁者。由于面壁者极大的权利,罗辑要求大史帮他找人,找的就是那个他假想出来的人。大史在听完来龙去脉后,淡淡说:“我基本可以保证帮你找到,但不排除极小的可能找不到她。”这回答使罗辑还有捧着书的我大吃一惊。更令人吃惊的是,大史真的很快的就找到了那个人,从外貌到性格都十分吻合罗辑的想象。这应该不属于科幻范围了,而算穿插了些许魔幻玄幻的味道。

三、宇宙是一片黑暗森林

叶文洁在去参加最后一次三体组织聚会的时候,在自己女儿的墓前遇到了罗辑,并引导罗辑去研究宇宙社会学。先设定几条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再在这些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叶文洁向罗辑提出了两条宇宙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最后,叶文洁还说了一句:“不管是那种情况,我都尽责了。”说完就在暮色中离去。

1.猜疑链

人类宇宙舰队被“水滴”团灭后,幸存的7艘战舰,2艘飞向一边,5艘在另一边,向不同方向的太空飞去,因为地球肯定是不能回的,它迟早会被三体占领,回去就是送死。这时,问题出现了,在浩瀚的宇宙中,能源及关键部位的配件成了稀缺资源,在到达能够补充能源的合适行星前,谁都不知道自己的能源够不够,而眼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其他战舰掠夺。这时,猜疑链就出现了。

刚说了,眼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其他战舰掠夺能源和配件,而战舰空间有限,容不下那么多人,这也代表被掠夺的那艘战舰上的人将全部牺牲。那到底要不要攻击其他战舰呢。就是我们不想干这种事,不想成为魔鬼,可是他们怎么想呢。那好,假设他们也不是魔鬼,可虽然他们不是魔鬼,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想 。那么,再假设他们也知道我们不是魔鬼 。问题仍在 。他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想他们的。他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想他们怎样想我们的。再往下,这是一个无限的猜疑链:他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想他们怎样想我们怎样想他们怎样想我们怎样想……

怎么样打断这条猜疑链呢?交流?在地球上可以,一来二去可能也就说清楚了,但在太空中不行,要么一部分人死,要么所有人死。这是太空为他们设定的生存死局,在它面前,交流没有任何意义。只剩一个选择 ,只是谁来选的问题 。最终结局可想而知,人类战舰互相残杀,剩下最后一艘战舰拖着战利品,飞向宇宙。另一边那两艘战舰也是一样的情况。

两个原来并没有主观恶意的个体,只要有一方在想象里出现了一个小恶意,那就会被猜疑链快速放大,这个放大过程只有一个办法中断,就是某一方死了。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上面的推导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太空中的战舰缺少燃料和配件这类资源,但整个宇宙不缺,宇宙太大了。这里就要引入第二条宇宙公理了,就是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宇宙是很大,但生命更大!这就是第二条公理所表明的。宇宙的物质总量基本恒定,但生命却以指数增长!指数是数学中的魔鬼,只要文明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某个阈值,生命在宇宙中的扩张是很恐怖的。就按罗辑的计算,人类目前的航行速度,一百万年后地球文明就可以挤满整个银河系。一百万年,按宇宙尺度只是很短的时间啊。所以从长远来看,全宇宙也可能出现战舰上那样的生存死局。

3.技术爆炸

这个概念好理解的多了,人类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而现代技术是在三百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发展,是爆炸!技术飞跃的可能性是埋藏在每个文明内部的炸药,如果有内部或外部因素点燃了它,轰一下就炸开了!地球是三百年,可能其他文明的技术爆炸更为迅猛。我比你弱小,在收到你的交流信息后得知了你的存在,我们之间的猜疑链就也建立了,这期间我随时都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远远走在你的前面,变得比你强大。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对你来说也是极为危险的。

4.黑暗森林理论

这是本书的最后总结了。在宇宙中,发现新的文明存在后,如果你认为我是善意的,但善意文明并不能预先把别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不知道我认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进一步,即使你知道我把你也想象成善意的,我也知道你把我想象成善意的,但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的,这个逻辑可以一直向前延伸 ,没完没了。这就是宇宙级的猜疑链。

所以,如果你比我强大,既然我能发现你,那你总有一天能搜寻到我,这样我们之间就出现了猜疑链;如果你比我弱小,但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那我们之间就又出现了猜疑链。总结起来:1.让你知道我的存在;2.让你存在下去,对我来说都是危险的,都违反第一条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战场,就算是其他文明再弱小,但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而且因为猜疑链的存在,所以,一旦发现对方,交流只会暴露自己,使自己也处于危险境地,那么,第一反应就是先把它干掉再说。所以书中把宇宙比喻成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我看着窗外一片漆黑的天空,没有一丝风,关了灯后,我和大史一样在黑暗中说出了一个字:“操!”

第二篇:黑暗的世界 纯洁的心灵

黑暗的时间 纯洁的心灵

——读《雾都孤儿》有感

合上《雾都孤儿》这本书,书中处处情节,个个鲜明人物仍不停在我脑海萦绕,久久无法散去。《雾都孤儿》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杰作。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部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更令我感动的是书中的奥利弗·退斯特、南希、布朗罗先生、罗斯小姐,他们都是正义之士,在这黑暗的世界里都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

《雾都孤儿》主要讲述了:一个命叫奥利弗的孤儿在孤儿院挣扎着生活了九年后,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当学徒,因为难以忍受那儿的困苦,他逃到了伦敦,误入贼窟,又被布朗罗先生收留,不幸又被逼做了扒手,南希最终救了他,奥利弗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令我难以想象的是:在奥利弗那瘦弱的身躯下,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与惊人的毅力能够使他坚持不懈,他他在饥饿、寒冷、孤独、痛苦下,坚持顽强地战斗,向美好生活前进。在这充满黑暗,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他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片纯洁的天地。 当奥利弗误入贼窟,又被逼迫成为扒手时,他百般试图抵抗、逃走,就是不愿意进入那黑暗的组织,失去自己的本性。在那种种磨难面前,他选择了坚持,保持自己的真实本性。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与作者同一时期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她1816年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女子寄宿学校,两个姐姐也死去了。夏洛蒂做过教师、家庭教师。面对这样多舛的命运,夏洛蒂和奥利弗

一样不屈服,坚持了下去,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走的路,最终实现了梦想。

不管是奥利弗、南希还是夏洛蒂·勃朗特,他们都生于苦难中,在黑暗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土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堕落,反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第三篇:【三体专题】赵重睿:“黑暗森林”里的小人物:三个老邻居

小配角反映大舞台,小人物反映大时代。——题记

《地球往事》三部曲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内里程碑式的著作。系列作品由《三体》中叶文洁文革时的经历娓娓道来,在《黑暗森林》中地球人与三体人的交锋中剑拔弩张,最终到《死神永生》对宇宙终极规律的探索走向高潮。可以说,《三体》系列之所以使无数人深深震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科幻与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现实到未来,从人间到星空,从地球到宇宙,层层推进,堪称一部“宇宙史诗”。

《地球往事》从文革开始整个故事的叙述,引起了老一辈中国人的共鸣;穿插以北京的三个老邻居的生活形态,也引起了当代人的深思。三体中三个老邻居苗福全、杨晋文、张援朝恰恰代表了当今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三种人,他们在巨大危机前的表现,正是现代社会人民大众的真实写照。《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中的小配角,反映了纷繁复杂中的社会舞台,小说社会中的小人物,反映了时代洪流下的人间百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他们的个人经历、行为性格,以及背后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全力解读北京的三个老邻居——张援朝、杨晋文、苗福全。

张援朝,一个退休的化工厂工人。像无数个退休的产业工人一样,对他来说,儿子、儿媳妇工作稳定,孙子平安出世,自己有房养老,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对于国家大事,他本是不关心的,因为对他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在这样末日将至的巨大危机下,他才愕然发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件和自己小生活的关系居然如此的密切。然而,即便这种全人类的危机下,他关心的也是自己会不会断子绝孙。与其说他是工人,不如说他是血管里流淌着农业文明宗族观念血液的传统中国人。

杨晋文,一个退休的中学教师。和老张不同,他更注重过好自己的生活,颇以知识分子自视,每天收看新闻,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对于人类的末日,一旦料定无力改变,他也并不担忧。断子绝孙之类,他更不在意——他并没有张援朝那样传宗接代的观念。对于身后事,他想要来个“宇宙葬”,这在安土重迁的其他人来看,是“知识分子的怪念头”。[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219.]

苗福全,山西煤老板。这个名词似乎已经能脸谱化地揭示这样一个角色在公众语境中的定义:暴发户、学历平平、素质不高。事实也几近如此。不过,苗福全倒也直爽,有甚说甚,为人做事大方。他认为,有钱就能摆平一切:包养一个和自己女儿年纪差不多大的川妹子;打算花钱买逃往基金。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自卑和不满——总觉得身为教师的老杨瞧不起他,除了有钱外,苗福全和张援朝大体上别无二致——他们都想着延续香火,留个后。

如果在和平年代,三个老邻居也许能和平相处。但是在人类危机面前,一个问题让他们陷入争执:如果能够逃亡,且逃亡的人数有限,究竟谁的后代才有资格踏上这艘“诺亚方舟”?

苗福全认为,用钱买名额,天经地义,他的后代才有资格逃亡。杨晋文则认为,精英后代才能够有资格逃亡——只有他们才能够延续人类的文明。张援朝自然不能同意他们的观点。为此,他们不欢而散。

张援朝、苗福全、杨晋文似乎可以被符号化为三类人:平民、财主、知识分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在政治学中讨论的恰恰就是类似的三类人。平民、寡头(财阀)、贵族(有德行的精英)。虽然苗福全没有富有到可以称之为寡头,杨晋文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精英,但是他们代表的三类人的大体关系是成立的。

逃亡的资格其实可以被看作一个稀缺资源。如何分配这种资源体现了正义之所在。正如在《政治学》中关于正义讨论——对政治司职的分配,人们对人身平等的意见相分歧。这缘于他们都作为自身有关案件的判官,双方个别认识的正义观念,实则是局限的偏见。[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1997. 商务印书馆, 1997 :136]类似苗福全的寡头之偏见在“资财”,认为在金钱财富上占优势的人在其他方面都应该优先。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获得更多特权。张援朝所代表的平民之偏见在“自由身份”,他们认为在这方面平等,那么在任何方面他们都是平等的。面对逃亡的生存资格,每个人都有平等享有的权力。

理性分析,站在人类的整体立场上出发,如果人类真的向宇宙逃亡,科技精英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自然优于平民和金钱寡头。只要有科技,人类文明就能免于在从头开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也就更有可能在变幻莫测的茫茫宇宙中生存下来。但是站在平民、寡头自身的角度看,他们并不能同意——显然这对他们个人的利益是有损害的。正如城邦的目的——生活,是不能由平民和寡头自身达成的,人类的最终利益,他们是不关心的。毕竟,普遍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乃是人之常情,传宗接代、保佑子孙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政治团体的存在不全为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1997. 商务印书馆, 1997 :140]无关乎同等的自由身份,也无关乎门第的尊贵,财富的丰饶,对“美善的行为”做出贡献者,才具有优越的政治品德,应在城邦中享受较大的一份。人面对人类生死存亡的境地,谁能够更好地延续人类的历史,保存地球文明的火种,谁就为这种“美善的行为”做出更多的贡献。那么他就有资格在末逃亡中获得一张宝贵的登船票。这种逻辑下,科技精英似乎应该成为最优先登船的人。

然而现代民主中,现代传媒和大众社会的形成使得民主政体越来越趋近平民政体,在卢梭式的民主中,人民被推上神坛,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正如“破壁者二号”所说,逃亡注定失败,原因在于人与人的斗争:谁走谁留涉及到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过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现在终极灾难面前,就是一个陷阱,没有人能走出这个陷阱。[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30.]这种价值观,既是平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资格逃亡,正如苗福全、张援朝和杨晋文(的后代)一样。名额毕竟有限,既然大部分人逃不掉,那么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开放名额,造成的只有残酷血腥的相互厮杀,在三体人到来之前,人类就只剩一下累累白骨。第三部中一次错误警报下的逃亡,似乎预言了可能发生的悲剧:为了快速逃离地面,人们在拥堵的路上直接起飞航天器,超高的温度将周围人化为焦炭。第三部结尾的程心驾驶“光速曲率飞船”逃逸时,周围普通飞船的人大喊的就是“拦截它”“撞死它”——我不可活,那么你也不可活。

追本溯源,在17世纪的霍布斯那里,“人民”被个体化、原子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因此,人们从“能力的平等”出发,力求“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往往陷入“人与人的战争”。[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年:94.]为此,第一自然律——寻求和平、信守和平、保全自我产生,催生使人们放弃与他人对等的一定权力的第二自然律。[ 霍布斯. 利维坦[M]. 商务印书馆, 1985年:98.]虽然三个老邻居仍各执一词,老张和老苗甚至真的去买逃亡基金,两条自然律似乎还没有明显地发挥作用。但联合国已经通过决议:宣布逃亡主义为非法,理由是逃亡主义“在人类社会内部造成的分裂和动荡”。中国代表也宣称“坚守全人类拥有平等的生存权”这一共同准则。在精英的头脑中,两条自然律引发的危害已经被预见了。破壁者二号和杨晋文都准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人权和平等深入人心,生存权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走与留之间,造成的只有对抗与毁灭。

在现实社会中,末日逃亡的极端事件短期内似乎不会成为现实,但是“张援朝们”、“苗福全们”和“杨晋文们”的冲突真实存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政治权利也不是均等的。如何分配这些资源,谁应该获得权利更多地政治权利?平民阶层、富人阶层和精英阶层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平民阶层主张教育公平,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同等质量教育的权利。然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如果在市场配置下,那么拥有大购买力的富人就通过金钱获得相对较优质的教育。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下,正如《国富论》中所说,购买力决定支配权,继而获得优先占有社会资源的权利以及广泛的政治权利。类似张援朝的工薪阶层,也不自觉地被纳入这个购买力规则中——用尽毕生40万积蓄买子虚乌有的逃亡基金。

精英分子的心态,又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有着超出一般人的见识,特有的优越感,特别是中国知识精英有着传统的士大夫情节,“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没有断。最渴望的是能够施展拳脚的用武之地,以及普遍认可的名誉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精英似乎丧失了原先的优越地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被边缘化,精英政治在平民政治的崛起中被削弱。精英对于社会的积弊心知肚明,却又对大众文化下的诸多问题力不从心。整个阶层中弥漫着一种时代的愤懑感和重担大任的迫切心态。这造成了精英分子和平民、寡头之间的矛盾。

因此,《黑暗森林》中人类面临末日危机的场面可能不会出现,可是其所反映出的当代人类社会的问题确实不可忽视的。张援朝、苗福全和杨晋文代表的三类人民形象,生动地反应了现实世界中不同人群之间的矛盾。

不过,纵然有这些矛盾,亚当·斯密认为,人们都是在利己的情况下利他,即使劳资双方的矛盾没有改善,资本家、生产者、非生产的劳动者的利己趋向也会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商务印书馆, 1972:15.]资源的分配中,总有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出现。因此,人类社会总是向着更富有、更发达的方向发展前进。

那么《黑暗森林》向我们提出一个个问题:如果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拿到逃亡船票与否的区别就是生与死的区别,这种资源分配中的帕累托最优还存不存在?三体世界宏观的叙事背景,让我们产生疑问,近代社会以来人类基本价值尺度的形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还是特定历史环境变迁的衍生品。

近五百年来,由于生产力的提升,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全球扩张,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极大地丰富了,因为生存问题产生的矛盾逐渐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严格的等级制向更为平等的形态发展。启蒙运动更让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这是建立在人类的生活水准持续提高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于和平的期望越来越高,自由、平等、人权的呼声渐响。近代以来,人类再也没有遭遇过毁灭性的倒退。而三体中,不论是“大低谷”还是澳大利亚之困,每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在蓝色空间号等几艘逃亡舰船上的人,因为为燃料有限,只能有一部分人活下来。生存的名额总是有限的,生存权的平等和生存必需自愿的匮乏相矛盾,“一部分人死,或者所有人死”。这时候,谁应该活下来?

如果在这种极端状况下,人们只追求个人的利益,就势必丧失了人类文明延续的福祉,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否还应该坚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尺度是否还能够保有?精英和平民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平衡?谁最有资格获得生存的权利?这其中许多问题或许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牵扯到人之是否仍为人的命题。正如《黑暗森林》中,脱离地球驶向星际的“自然选择”号舰长东方延绪所说,他们是一个新的物种,“人将变成非人。”[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410.] 仅仅几秒钟的犹豫,就让自己的舰船惨遭“友舰”的摧毁,“无际的太空就这样在它黑暗的怀抱中哺育出了黑暗的新人类”。[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421.]

归根到底,《黑暗森林》中三个老邻居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形态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的矛盾。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相同的。生存权的争夺,更将这种对抗原子化了。《三体》所构造的末日逃亡,只是将冲突放大化,向我们展示了在极端情况下,人类的传统道德多么脆弱,人与人的对抗多么惨烈。此时,当我们将今人习以为常的文明观念和价值尺度看作偶然的产物,我们便更加珍惜这种相对和谐的现代人类文明,并且有所作为,趋利避害,维护来之不易的文明成果。

为了应对人类道德文明可能出现的考验,为了避免人类价值尺度的崩塌,世人只有谨小慎微,协调好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平民、精英、富人,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三类人,构成了稳定社会的“三角形”。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群体的诉求、协调阶层之间的利益。在关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的问题上,资源的分配应该向最有贡献能力的一方倾斜。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需要形成普遍遵循的原则,达成共识。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之间,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即能够照顾到普通民众的利益,尽量顺应民意和大众的价值取向,又能够高屋建瓴全局把握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后,必须承认极端情况下传统价值的脆弱,尽一切可能避免《黑暗森林》中星际飞船上灾难性的状况出现,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殊死争斗。这要求政府和社会首先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降低激化矛盾的风险。

最终,北京的三个老邻居先后去世了。苗福全真的让儿子把自己埋在废矿井里,遗嘱在末日一代毁掉墓碑。张援朝像普通人一样病死,一样被火化。杨晋文的骨灰则装在合金容器中以第三宇宙速度飞向茫茫宇宙„„[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276.]

附注: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219.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1997. 商务印书馆, 1997 :136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1997. 商务印书馆, 1997 :140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30.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年:94.

霍布斯. 利维坦[M]. 商务印书馆, 1985年:98.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商务印书馆, 1972:15.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410.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421.

刘慈欣. 黑暗森林[M]. 重庆出版社, 2008年:276.

第四篇:世界森林日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这个节日在1971年欧洲农业联盟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获得一致通过。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特定的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林为中心。以后又相继举行过火山灰地造林、海岸沙地造林、积雪地造林、山村和城市绿化、文化遗产地绿化等为中心的植树节。日本原是个少林国家,现在森林覆盖率高达65%。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委内瑞拉1905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

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墨西哥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植树节活动。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的6月至9月的雨季举行。

朝鲜规定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4月和10月为植树月。每逢植树季节,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实行分片包干,包栽包活。法国每年3月为法定的绿化月,月末那天为植树日,全国绿化这一天进入高潮。

泰国为了使植树节更加隆重,特把这个节日和每年的9月24日

国庆节确定在同一天。

英国每年11月6日至12日在全国开展义务植树周活动。

塞内加尔每逢雨季一到,全国性植树活动随即开始,时间持续长达半年之久,是世界植树节最长的国家。

中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卫生保健、有利国防等多种特殊功能。森林对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第五篇:世界森林日/世界睡眠日(最终版)

世界森林日/世界睡眠日

世界森林日

森林!要保护的,不过说真的,我真的很少听说,有时也觉得重复,明明3月12日已经是植树节了(树植得多就成了森林了),也不知为什么又多个森林日,不过意义上来说可能不同,前者是植,后者除了植还要保护,但事实上保护一向都需要的了(汗。。。好像自己跟自己打官司一样)

年来,由于消费国大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1971年第七届世界森林大会决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一天除了是世界森林日外还是世界睡眠日,嘻嘻,睡眠日,不知是不是不用干活就睡觉就行了?

嘻嘻,这天对于像我这种人来说实在太好了,因为我经常睡懒觉的,这天真是睡觉也有借口了。

为了提高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了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睡眠日”,并将其放在每年春季的第一天——3月21日。

“世界睡眠日”定在每年的3月21日,因为春季的第一天,季节的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世界睡眠日”是一个人为设定的日子,这个日子的设定,并不是让全世界的人在这一天放下工作,全体安然入眠,而是让全世界关注所有该睡觉时睡不好觉的人。科学家们告诉我们。这批人为数不少,约有20%—30%的成年人患失眠症。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睡不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好就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本钱,所以结论:睡觉!

上一篇:我的好朋友写作文下一篇:网点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