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救朝鲜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为什么救朝鲜

中国对朝鲜断油意味着什么?

2013-03-24 23:19:15 邱 林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2月中国对朝鲜的石油出口量为零。中国中断对朝石油出口是自2007年初以来的首次。此次措施是否为针对朝鲜上月的核试验进行的制裁尚未得到确认。石油是中国对朝援助项目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中国过去每月向朝鲜提供3万至5万吨石油,2012年的出口量约为52.3万吨。

中国中断对朝鲜的石油出口意味着什么呢?观察人士称,这表明中国已开始履行联合国通过的制裁朝鲜的决议。

众所周知,自朝鲜战争后,中国长期善待朝鲜,并给其“喂奶”,向对方出口石油、煤炭以及其他物资,当然,这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如此,朝鲜有时对中国并不卖账。即使朝鲜有什么“顽劣”,中国也从未棒责过,更谈不上对其实行经济制裁。

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对国际社会强硬的对朝制裁,持十分消极的态度,此前2006年2009年在联合国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制裁中,中国都尽量让制裁威力降到最低,在2012年12月联合国通过对朝鲜发射卫星的制裁决议后,中国学者曾先后公开解读制裁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然而,中国此次一反常态,不仅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与其他成员国一样,对朝鲜制裁的提案投了赞成票,而且还付诸实施,中断对朝鲜的石油出口。

其实,中国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大家注意到,朝鲜这次核试验是在

1 东北部咸镜北道吉州附近,试爆地点距中国边境只有100多公里,和其他国家相比离中国最近。再说,朝鲜选择如此离中国如此近的地点进行核试验,明显含有警告中方的意味:如果你中国要与美国、韩国“同流合污”,那么我朝鲜就首先同你鱼死网破。

这让我们想起6年前发生的事情。2006年7月,朝鲜在试射了“飞毛腿”、“劳动”和“大浦洞Ⅱ”三种导弹,其中“飞毛腿”是对付中国、韩国用的近程导弹;“劳动”是对付日本用的中程导弹。在那次发射中,“飞毛腿”、“劳动”都取得了成功。因此,现在中国、韩国都完全进入了朝鲜的核威胁射程。

朝鲜的上述行为,引起中国的不满,中国作为六方会谈的牵头国被夹在日本、美国与朝鲜之间,本来就难以发挥作用,而朝鲜又突然进行核试验,这必然导致联合国通过制裁朝鲜的决议,也让中国陷入艰难应对的境地。

如果中国不支持对朝制裁,不足以显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太严厉的制裁将逼朝鲜走向极端。两害相较取其轻,中国只有条件性排除后者,为朝鲜赢得尽可能轻的制裁结果,使局势尚处可控的范围内。 看得出来,美国此次也想借助中国向朝鲜施压。对美国而言,在中国打开外交突破口是打造一个有效的反朝鲜联盟的唯一途径,美韩日同盟已形成,如果中国加入,这个反朝联盟就更强大了。

那么,中国会与美韩携手并肩制裁或打击朝鲜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来,尽管美韩希望中国向朝鲜施加强大的压力,停止向其提供石油以及其他物资,但中国似乎不太可能使用这种“最后的手段”来打压朝

2 鲜,即使暂停出口石油,但中国不可能像美国和韩国那样,使朝鲜完全敌对化,这样将美韩对抗中国的天然蔽障。

进一步推论,今后中国继续维持这一做法,即对朝鲜石油出口的任何持续性的削减或者停止,朝鲜产业将遭受万劫不复的致命打击。说白了,中国的石油禁运有可能会给朝鲜奄奄一息的经济造成致使打击,如果彻底中断原油供给,朝鲜经济很难坚持6个月以上。

事实上,中国赞成制裁朝鲜,只是被逼“随大流”而已,至于与朝鲜关系,不会因为赞成制裁而变成敌对。朝鲜既是中国的“包袱”,但也是中国的一颗棋子。中国不能与美韩联手把朝鲜彻底击倒,至少现在还不可能这样。因为一旦将朝鲜击倒,就等于把危险引入家门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只有将朝鲜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其当作棋子。

第二篇:朝鲜战争60年中国被苏联和朝鲜逼迫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转眼已是60年。

1950年6月25日4时40分,朝鲜战争爆发。

刚成立的新中国起初不愿直接卷入,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咄咄逼人,在斯大林、金日成的催促、恳求下,毛泽东力排众议,做出了组建志愿军参战的决定。

中国到底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在近年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经显现。 斯大林态度突变

二战后,以三八线为界,朝鲜半岛分裂成为两个国家。南北双方领导人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1948年,苏军单方面率先撤出朝鲜。此后,李承晚政权曾不断对北方进行军事挑衅,但直到美军于1949年6月撤出南朝鲜,斯大林也一直不支持金日成的“武装统一计划”。

突变发生在1950年初。1950年1月19日,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向莫斯科报告,1月17日,在朝鲜外务省的一次小范围午宴后,金日成借着酒意,激动地与苏联外交官谈道:在中国完成其解放事业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放祖国南方的人民。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在听到什特科夫汇报后,很快就改变了态度,准备帮助朝鲜。 这是斯大林第一次表明他准备为金日成的军事计划打开绿灯。而此时,虽然毛泽东就在莫斯科,但斯大林对自己支持“武装统一”的决定及邀请金日成来苏联磋商一事,竟然对其中国客人---毛泽东,只字未提。

得知斯大林赞成他的武装统一计划,金随即提出:再组建3个步兵师,以便把军队增加到10个师。对此,莫斯科完全满足他的要求。

苏联“变卦”的利益考量

那么,在1950年1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促使斯大林突然变卦? 这一时期在亚洲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基本掌握了全国政权,以及经过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而签订的新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了中苏同盟的态势。 然而对于斯大林来说,新中国的建立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而正是在1950年1月,经艰难谈判,斯大林在莫斯科“被迫”接受了毛泽东、周恩来版本的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议定:中国将收回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港。这预示着,苏联远东舰队此后将不能自由使用位于中国的不冻港。

于是,莫斯科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改变就应运而生了。斯大林完全可以预见到,在朝鲜半岛爆发一场战争,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假设战争胜利,苏联就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而半岛南部的港口,如仁川和釜山,无疑可以替代旅顺和大连的作用。

假设战争失利,苏联仍能如愿以偿,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大连。同时,由于中苏双方商定,一旦出现战争局面,苏联军队有权使用长春铁路,这样,长春铁路自然也就继续留在苏联的掌握之中了。 斯大林变卦的关键点是:直到毛泽东访苏之前,斯大林的本意还是要维持原有的中苏友好条约,但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并对苏联人拍了桌子后,斯大林感到苏联在东亚地区的部分利益行将失去,于是,对朝鲜半岛战略目标的控制,就成了斯大林的主要考量。 金日成请求中国帮助

而毛泽东是否了解和支持金日成武装统一朝鲜的计划?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是否与苏联相矛盾? 早在1949年4月底,金日成就曾委托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了中国,并会见了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明确表示不赞成金日成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提出至少要等中国内战结束再说,且此事要与莫斯科商议。不过,出于种种考量,中方答应了朝鲜同志的一个要求,即允许四野三个师的朝鲜族官兵回国。

1950年5月,金日成根据斯大林的要求,决定秘密访问北京,以便向中国“通报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金日成还向斯大林表示他不需要中国的援助,“因为他的一切要求在莫斯科已经得到了满足”。

5月13日,金日成飞抵北京,当晚便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但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给莫斯科的报告看,首次会谈并不顺利,以至毛泽东与金正日的会谈,在开始进行的当晚便中断了。 简言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才从金日成的口中得知,斯大林已批准了金的“计划”,中断会谈,是中共连夜要求莫斯科予以“证实”。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变化: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 而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自然不便再提反对意见。 金日成“恳请”毛泽东出兵始末

从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打响第一仗,中国和苏联对朝鲜冲突所采取的方针和策略,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过程。

随着战局发展,随着北朝鲜从喜到忧,苏联的方针和策略迅速从开始的积极支持朝鲜军事进攻,到后来决定避免过多卷入冲突,甚至一度决定放弃北朝鲜;而中国的方针和策略则是从开始不赞成,到后来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直到最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被迫出兵援助朝鲜。美国很快介入这场战争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南下进展十分顺利,但与斯大林和金日成事前估计完全不同的是,美国很快便决定直接介入这场战争。而中国政府和毛泽东由于对朝鲜战争的情况不明,缺乏应有的思想和军事准备,全国工作重心并未因战争爆发而立即转移。

尽管战前不支持金日成挥军南下,但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的忧虑也在加深。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至9月29日,朝鲜给斯大林发出的求救信中,金日成承认“危险的形势已经出现”。

金日成一面恳求斯大林“给予特别帮助”,即“当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接着又提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一支国际志愿部队,为我们提供军事援助。” 面对危难局势,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把出兵责任,推给了战前并不知情的毛泽东。毛泽东最终决定出兵

10月1日接到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的电报后,毛泽东连夜召集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对策,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会议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但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主张出兵的意见占了上风。

会议决定,2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再行讨论。会后,毛泽东急电召高岗来京,并命令东北边防军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出动。

在10月2日下午的会议上,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会议决定由彭德怀挂帅,并决定4日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还要周恩来速派专机去接彭德怀来北京参加会议。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彭德怀在接到通知后,还不知道会议的议题,就立即乘机赴京。由于天气恶劣,彭德怀于4日下午4时才赶到中南海,而会议已于3时开始。 中共公开史料还显示,4日下午彭德怀赶到中南海,发现“会议的气氛很不寻常”,分歧意见很大,便没有发言。5日早上,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专程把彭德怀接到中南海去谈话,毛嘱彭统率志愿军,这才有了彭德怀在10月5日会议上赞成出兵、扭转局面的慷慨陈词。 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了关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率第13兵团及所属四个军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三个炮兵师待命出动,同日,毛泽东发电将这一决定通知了金日成。

但此时,斯大林却在出动空军支援中朝陆军的问题上,始终不肯松口(最终同意苏联空军延后出兵参战),10月13日下午,毛泽东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毛泽东说:虽然苏联空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能进入朝鲜,但斯大林已答应对中国领土实行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10月19日,志愿军主力部队渡过了鸭绿江,并于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 183108名战士付出生命

9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志愿军烈士墙”的中间花环中标明了志愿军烈士人数:183108。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愿军烈士人数。“志愿军烈士墙”的两旁分别标注了30个省区市牺牲的志愿军人数,其中山西牺牲了5488人。

据志愿军老兵曹家麟介绍,牺牲的志愿军除少数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运回国内葬在沈阳、丹东等烈士陵园外,大约有18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近七成伤员牺牲时不到30岁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大量的志愿军伤病员被送到国内治疗,接收的部队医院非常多,在转运途中和治疗过程中,一些重伤员陆续牺牲。

“这些牺牲的英烈都是我们的病号,那真叫惨烈啊!”73岁的刘芳是当年野战医院护士长,她颤巍巍地拿着烈士名单老泪纵横。

刘芳回忆,随着战争的深入,伤病员越来越多。病房不够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没有消毒剂就用煮饭的锅煮沸杀菌;因为缺少青霉素,大量伤员因伤口感染而亡。有的战士在朝鲜战场被美军飞机扔细菌弹,感染严重肺结核;有的是在长期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环境下身患重病。因为长途转运延误治疗时机,加上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有限,导致有些战士救治无效,被就地安葬。

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将近七成牺牲时不到30岁。 铮铮铁骨

牺牲的级别最高指挥员: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感染美军细菌弹牺牲

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烈士,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军事指挥员,年仅37岁,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李湘是受美军细菌弹感染,导致败血症牺牲的。1952年,李湘的灵柩被运回祖国安葬。阵亡的首名烈士:志愿军40军班长石宝山抱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天,40军在温井地区与南朝鲜军第1师一部和第6师一个加强营遭遇,当二十多名敌人扑向360团3连3班阵地时,班长石宝山抱起两根爆破筒,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个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英雄。

第三篇: 朝鲜问题与中国安全思考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地区安全,为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朝鲜半岛作为冷战的活化石,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以及博弈的平台,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是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半岛上的每件事情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华盛顿”号航母重返黄海,朝鲜的每次核试验都引起全世界的瞩目,金正日逝世后的金正恩时代又将如何„„朝鲜半岛已不仅是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问题,更关乎各方利益.回顾过去,其实朝鲜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朝核问题,一个是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二者相互交织,不可分割。朝鲜问题是冷战的产物,由于长期以来朝鲜南北社会制度的不同,长期对立再加上大国因素的影响,使朝鲜半岛在统一的路上布满了荆棘。而朝鲜核危机更使朝鲜半岛的统一希望降到冰点。朝核危机严重影响了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安全。究其实质可以概括为美国霸权和朝鲜生存权之间的矛盾。朝鲜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战略,与美国长期对朝施压并试图改变朝鲜现行体制的战略方针之间激烈冲撞的产物。朝鲜半岛问题重重迷雾背后更深层的凸显出大国的战略博弈。各大国争相把朝鲜半岛看作是手中的棋子,谋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最大化。美国把朝鲜半岛看做是其亚太战略中遏制中国和防范与压制俄罗斯崛起,助其维持世界霸权的重要战略据点。日本把扩大朝鲜半岛影响力当做其实现政治大国的阶梯;俄罗斯把参与朝鲜半岛问题看做其恢复昔日大国雄威的重要环节,中国把朝鲜问题看做制衡美国霸权主义的战略前沿。如今,美朝关系恶化,朝鲜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使本就紧张的局面更加的紧张。甚至朝鲜军方说,如果有人胆敢向朝鲜发起挑衅,必将受到朝鲜的“无情惩罚”。这些惩罚“将是超越想象的”。朝鲜的一系列举动都让我们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不过也有专家分析,朝鲜再次挑起核事件是想争取更多话语权,并不是真正的想打仗,雷声大雨点小罢了。 前景如何?实现不了和平,难道就处于战争状态?那不一定,在和平与战争之间,还有相当宽阔的一条路,就是不战不和。朝鲜不同于伊拉克,国家贫穷落后,美国不希望通过一场战争再背上一个大包袱。朝鲜不同于伊朗,战争危险较大。朝鲜与中国和俄罗斯相邻,美日韩即便是酝酿对朝全面开战,也必须充分考量这两个大国的立场,所以开战的可能性不大。全世界不会爆发突然性的大规模战争。

朝鲜是中国的邻国,朝鲜半岛的局势,关乎着中国的切身利益。从地理位置看,朝鲜半岛非常重要,她扼守中国的东大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当今这种局势下,中国一定要牢牢坚持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切不可为任何一方所左右。朝鲜是中国东部的屏障,与中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朝鲜人民的独立自主,决不能让美国颠覆朝鲜,将其势力渗透到中国边境的阴谋得逞。当然,对于朝方提出的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我们也不能全部接受。其次,我国应做好和平谈判与军事斗争的两手准备。一方面调和各方的利益,缓和半岛局势,争取达到半岛无核化局面。另一方面,加强本国的经济,国防实力,这样在战时可以有效的保卫国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除了朝鲜问题,中国还面临着许多其他安全问题。奥巴马重返亚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外交方面,其次是军事方面,此次核危机后,在东北亚将会形成一种再平衡,会给中国安全形势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因为美国从此会加大在东北亚的军事布局,将进一步加大对东北亚的掌控力。正当中国崛起之际,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军备呈现竞赛趋势,中国安全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海上问题矛盾激化,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降常态化。中越,中亚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严重忧患。

当下冷静的分析中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对比,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没有,现在依然没有,短期内也不会出现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均势。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获得了持续的经济收益,但未来20年内权利的分配优势,还是在美国这边。中国外交依然要着眼于为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看待我国与周边的关系,需要足够长远的眼光。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是周边数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似乎出现了某种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局势,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把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算作一个整体,基本上所有的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对象集团,还是西方世界开创的贸易体系。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创造性的塑造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一方面,要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与合作,管控双方的分歧,既要对没重视,但也不必处处围绕美国转。另一方面,要调整中国的亚洲战略,让周边国家更多的分享中国崛起的好处,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

当前朝鲜问题局势变化莫测,相关各方面在进行相应活动,朝鲜半岛正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但可以肯定的是,朝鲜半岛以及周边地区对于中国是利益攸关的。朝鲜半岛的任何变化,都将对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国内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中国在采取相关对策时,必须独立自主,始终坚持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一方面,我们既要继续与有关各方进行斡旋,缓和地区局势,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以应对朝鲜半岛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积极维护我国周边安全。

公管121 22312112 李海丹

第四篇:论朝鲜半岛问题及中国正确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政策

朝鲜半岛处于大陆与海洋的交接部位,是大陆力量与海洋力量相交汇的缓冲带。它处在“破碎带”上,起到了控制海洋的作用。朝鲜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特殊的周边环境带来的重要地缘战略意义非常明显。朝鲜半岛问题关乎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等在内的东北亚各国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朝核问题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当时,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这些设施实行检查。朝鲜方面则反复声明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1992 年 5 月 25 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团开始对朝鲜进行核查。1993 年 3 月 12 日 ,朝鲜因美国和韩国继续进行“协作精神”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检查其军事设施,宣布 3 个月后退出 1985 年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6 月 2 日 至 11 日,朝美第一次正式会谈在纽约举行,双方在会谈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平和安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朝鲜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7 月 14 日 至 19 日,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正式会谈,朝鲜方面表示将尽快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对话,美方则表示将帮助朝鲜方面造核反应堆。

1994 年 7 月 8 日 至 8 月 12 日 ,朝美在日内瓦举行第三次正式会谈。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朝鲜愿意用轻水反应堆代替石墨减速反应堆,而美国承诺向朝方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并向朝方提供代替能源。 10 月 21 日 ,朝美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愿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 10 年内为其建造一座 2000 兆瓦或两座 1000 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同向朝方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2002 年 11 月 14 日 ,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执行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会议,决定从 12 月起中止向朝鲜提供重油。 11 月 29 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开放 “ 所有相关设施 ” ,并接受核查。 12 月 22 日 ,朝鲜宣布已开启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了用于监测的摄像机。

2003 年 1 月 10 日 ,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宣布,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4 月 23 日 至 25 日,中美朝三方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 8 月 27 日 至 29 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日本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六方会谈,从而开启了至今一共六轮的六方会谈。 2.1.3 六方会谈和朝鲜核问题的现状

六方会谈从第一轮到第六轮取得的成果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第一轮会谈从 2003 年 8 月 27 日 至 29 日,该轮会谈取得的成果是朝方表明 无核化是朝鲜的总目标,拥核不是目的。 第二轮六方会谈是从 2004 年 2 月 25 日 —28 日,该轮会谈启动了实质性的讨论各方表示将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并愿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轮会谈从2004年6月23日至26日,该轮会谈取得的成果是各方重申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并强调有必要尽早采取实现该目标的第一阶段措施。这是建设性和务实的实质性的成果,比前两轮会谈更进了一步。 第四轮会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05 年 7 月 26 日 至 8 月 7 日 ,第二阶段是从 2005 年 9 月 13 日 至 9 月 19 日 。该轮会谈取得的成果是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和现有核计划,早日得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第五轮会谈从 2007 年 2 月 8 日 至 2 月 13 日 ,该轮会谈取得的成果是朝鲜确定以最终废弃为目标,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双方同意的一切必要监督和验证。朝方得到的是相当于 100 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和人道主义援助。 第六轮六方会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07 年 3 月 19 日 到 22 日。第二阶段从 2007 年 9 月 27 日 到 30 日,该轮会谈进一步落实了第五轮会谈的成果,将于 2007 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对宁边5兆瓦实验性反应堆、后处理厂(放射化学实验室)及核燃料元件制造厂去功能化。

在朝核问题中朝鲜政府的态度,并不像艾哈迈迪·内贾德政府那样激进和采取强硬的态度,因为朝鲜政府深知采用强硬手段来对抗美国那是不可能的,对自己没有一点的好处,甚至会被美国像“倒萨”那样来“倒金”,朝鲜也看到美国在伊拉克泥潭中陷得很深,损失很重,现在又要在处理朝核的同时去处理伊核问题,还要在大山里搜寻本·拉丹,这就给朝鲜从朝核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了一个很重的砝码,因此朝方尽可能地把六方会谈时间拖延,不断地在谈判中索要更多的补偿。而除了发展核武器方面的要求,其它方面的所有要求他们基本上都要到了。从中可以看出朝鲜政府是一个聪明的理性的政府,他们懂得什么对自己国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朝鲜半岛局势影响中国东北的发展,挑战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安全,所以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十分关注。在朝鲜核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中国始终是六方会谈的主办方,中国一直在会谈中尽到地主之宜,同时积极地参与斡旋各方,中国尽到的是一个大国应有的义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国的度量。进入21世纪,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点是“南北并重”,这一政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上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坚持朝鲜半岛自主实现和平统一;坚持中朝传统友谊,深化中朝互利合作;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也是打开东北亚战略格局的“钥匙”。我国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和大国应该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有所作为,应积极提出应对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政策,为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促进全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教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道“三个代表”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重温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通过对学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2、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教学建议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才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是通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清楚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清楚在学生当中的一些错误认识。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求得祖国独立和富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艰辛探索。以太平天国、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失败了;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的惨败表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中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遭到了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艰辛的探索,悲壮的抗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历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的难点。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探索的历史,虽然离学生较远,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史实材料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中。关于本节的教法,建议教师参考以下内容:

话剧表演课。

上一种方法是“看”历史,这种方法是“演”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历史事实编排话剧,分组进行,每组的主题不同,要兼顾多个历史时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几段后,老师组织讨论,问题要有深度,使讨论结果直中要害。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抗争,结果却大不相同。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精心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演的简单、流俗或不认真、不严肃。也提醒教师不要认为学生从未表演过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且这种能力也需要老师的逐渐培养。

演讲或讲故事

这种教法也需要教师提前安排,给学生明确的分工。简单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一部分以评论为主。比如说,有同学讲述农民的英勇抗争,就有同学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综合评述。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文章可以是由学生查阅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视准备时间和学生情况而定。

影视鉴赏课。

关于这段历史的影视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片段,比如《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片段,《太平天国》片段,《甲午风云》片段,《谭嗣同》片段,《孙中山》片段,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各团体的抗争。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败的原因,好让师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展开分析和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师可以选择《长征》、《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中华女儿》、《国歌》、《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一些影片,体现其先进性、革命的彻底性。让学生在欣赏与评析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教学设计示例 艰辛的探索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录像:《世纪中国》片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列强为什么会侵略中国?这种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骄傲,同时也使一些统治者以"大国"自居,目空一切,雄视万方,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而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早已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将一度领先的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中国的神秘、中国的文明、中国的珍宝使西方早已觊觎良久,而中国的落后又给他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侵入中国的领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悲怆的一页。

艰辛的探索(板书)

百年悲怆(板书)

展示图片: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原景及残迹。

路在何方(板书)

国家民族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国的前途上下求索。

(一) 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

录像:《义和团运动》

这段录像不但介绍了义和团的英勇抗争,也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教师可以一起播放,也可以分为两段播放,放完第一段义和团的英勇抗争后,让学生讨论运动结果及失败的原因,再播放第二段,看看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关键要让学生认识到农民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图片: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遗物等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谭嗣同》等相关影片,有上网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课堂上看网上连环画,了解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的故事。)

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

学生应大致分析到如下内容:脱离群众;依靠光绪--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图片:辛亥革命系列图片

老师讲解: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自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学生活动,任选其一:

(1) 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 设想:如果当时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如何?

(3) 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vs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如果选用(1),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前后桌讨论或者分组讨论。如果选用(2),可在课前即把学生分为四组,并把座位分成四个区。如果选用(3),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学生能力强,可以课堂上即兴辩论,能力弱,老师一定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要在辩论后说明,真理是越辩越明,而不是谁胜谁即是真理。

通过活动总结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小结: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选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参照本节的教法建议,如果选用其中一种教法,另外两种教法就可以作为探究活动。

或者开展以下活动:

l.全班搞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名人名言录。

2.开展一次“每当唱起国歌,我想到的()„”的主题班会。

3.整理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知识。

上一篇:祖国万岁青春万岁下一篇:中国移动营销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