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人们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文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主流文化教育的重新审视,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在对民族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关系时要克服简单化的、单一化的倾向,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的缩影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这里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移民,他们使用着175种社会交际语言,拥用200多种亚文化。这么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如何和睦相处,确实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问题近年来,澳大利亚走出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那就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今年五月上旬的一天,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基金会的朋友们带着我们这些参加'95悉尼全球多元文化会议的各国代表,参观了悉尼近郊的坦伯特殊语言学校,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了澳大利亚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概貌。

悉尼坦伯特殊语言学校始建于1874年,大约在1923年改为男子少年技术学校,1974年,一个叫作阿美克莱芙的女子家政学校与它合并,就演变成了现在这所综合的男女混合的技术学校。

早就听说澳大利亚人均拥有计算机在世界位居第三,应用比较普及,实地参观后感到果真名不虚传。我们走进一个教室,看到一些学生正围坐在几台多媒体计算机旁学习英语。他们用小巧的手输入一个英语单词,喇叭里一个悦耳的男中音就读出了这个单词。随意输入一句话,就抑扬顿挫地读出了这句话。如果你不喜欢他的发音,那么换一键,发出的就是一个银铃般的女子的声音。在另一个教室里,一些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们正在学韩国语。只见辅导教师操纵着一台投影仪,随着大型屏幕上韩国语字母的变换,孩子们正在咿咿呀呀地念出了这些字母的读音。当有的孩子发音不准时,就传来一个男教师的声音来校正学生的发音,但奇怪的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留心一看,原来声音来自摆在课桌上的一个外形很象飞碟的圆形扩音器。大家都被这个新奇的设备吸引住了。辅导教师告诉我们,因为韩国语教师比较缺乏,他们就用这种设备进行远距离教学。由于免除了耗费在往返路途上的时间,教师坐在家里通过这种设备一天就可以为好几所学校上课了。当代表问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为什么要学习韩国语时,没想到他出语惊人,说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好跟韩国作生意。我们都被小男孩这少小老成的回答逗乐了,这时扩音器里还传来了教师会心的笑声,看来这种远距离教学设备在信息双向沟通上还是比较灵敏实用的。

坦伯特殊语言学校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开设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而又富于革新精神的课程。1994年,它被联邦政府命名为优秀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并被授予综合改革示范奖。可以说,坦伯特殊语言学校也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的缩影。在学校的图书室里,通过学校负责人的介绍和有关资料,我们对坦伯特殊语言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过程、理论依据和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

坦伯特殊语言学校之所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因为它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它所处的坦伯地区是悉尼的一个老区,也是个传统的工业区。它靠近飞机场,被繁忙的公路所包围,并紧邻着三条铁路干线。虽然有飞机噪声的干扰和环境污染,人们的家庭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但由于缺乏劳力和食宿便宜,这里长期以来便成了新移民进入澳大利亚社会的中转站。因此,在坦伯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民族特色很突出的移民社区,较大的有欧洲人社区、中东人社区、亚洲人社区等等。

这些特点反映在学校上,明显的就是学生民族构成的多样化。1995年,坦伯特殊语言学校的学生如果按在家庭所操母语的文化背景来划分,有九个人数较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马其顿语18.7%、英语17.1%、越南语13.3%、阿拉伯语11.9%、希腊语10.3%、中文9.2%、太平洋国语3.1%、印地语2.6%、葡萄牙语2.4%。还有其他民族语言的占11.3%,这些语言包括柬埔寨语、克罗地亚语、法语、德语、加纳语、印度尼西亚语、意大利语、日语、巴基斯坦语、菲律宾语、塞尔维亚语、索马里语、西班牙语、泰国语、土耳其语等等。从学生的民族构成看,确实反映了这所学校具有的多元文化特点。

这种多元文化背景构成的社会和学生,必然对学校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育需求。因此,这所学校便实施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以此来保持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它的办学方针很明确,就是:“为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建立高标准的语言和综合教育”。

虽然这所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历史较为悠久,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才是近几年的事情。在九年前,这所学校还把所有的课堂时间都分配给了职业技术课程和英语,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源于学校的早期历史,同时也因为这所学校主要是为移民工人家庭的孩子所举办的,考虑的是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谋生手段。重视英语是因为移民及其子女在英语水平方面存在着天然缺陷。近年来,人們逐步发现了这种“工厂谋生"类型的课程所存在的不足。由于偏见,人们往往把学生的英语缺陷曲解为学习能力差,并因此给他们提供简化了的课程,使学生无法接受到社会重视并常常是考大学所必修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将来只能找到低技能的工作。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都是作为难民来到澳洲,得到的大多是手工的或工厂的低技能工作,他们的下一代走的仍是前辈的老路,代代走的都是一个循环圈。贫困的经济状况和不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使得移民及其女子的母语和英语都很贫乏,因而他们参加国家建设的能力受到限制,并由此逐步失去了信心。坦伯特殊语言学校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创造出打破这种循环圈的课程,以解决语言、贫困等多种不利条件交叉形成的问题。其中心是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尊重及信心,并使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能力都有所发展。

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学校试图使人们相信,使用双语教学对学生和社会都有利而不是负担。他们用大量的试验和调查,事实证明了施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如果不能用母语阅读和写作,学习第二语言(在澳洲就是英语)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是很困难的。因此学习母语非常重要。1988年,该校的一位语言教师引入了这个观点。虽然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此前没有人相信这个观点。

2、政府和商业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与国际间的商业伙伴谈判时,澳大利亚的移民熟悉母国的文化和语言,这是竞争的优势而不是负担。政府的口号是“多元文化是力量”。因此,学校推行的双语教育与政府的政策是一致的。

3、许多学生走向社会都把文化背景和社会联系作为寻找工作的个人财富,因此学校也看到了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

4、家长都希望他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并传给他们的孩子,学校开设多元文化的课程作到了这一点,因而受到家长的欢迎,也密切了学校与民族社团的联系。

5、对非英语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母语成为他们最成功的课程,因而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也促进了英语的教学。

学校坚信,不论学生的“智能水平”如何,他们在学习两种语言上都能获得成功。从1987年开始,学校便开始了教学改革的试验。在希腊语和法语社团的支持下,他们利用星期六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了希腊语和法语课程。非英语语言课程的并设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一些民族社团纷纷抱怨为什么不开设他们民族的语言课程,后来学校逐步扩大了范围。为了开设越南语教学,1988年政府聘用了一位越南语教师,标志着这种改革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到1989年,就初步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改革方案的体系。

教学方案改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选修课程,另一个是对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一般的作法相反,坦伯特殊语言学校把初中的英语必修课时间减少了15%,并适当减少了分配给技术课的时间。把减少的时间主要增加在选修課上。

初中阶段选修课的重点放在语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里象学一门课程那样学习本民族口语,在学校里提供一些语言课供学生选修。现在,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了日语、韩国语和法语课,并开设了阿拉伯,语、汉语、马其顿语、现代希腊语和越南语作为选修课。目前已有76%的学生在学习除英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还有一些学生在选修其它的课程。高中阶段的选修课重点是提供与大学学习相衔接的课程。当然,语言的学习仍贯穿其中。学校与社会广泛协作,开设了周末语言学校,使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在课余学习民族语言都成为可能。除了语言学习外,教学方案还要求通过历史、地理、舞蹈和音乐课来传播多元文化的内容。

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是提高英语的读写能力。学校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开设了叫做“把它写正确"的读写自修课。这种课程要求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弄明白英语的语法和写作风格。这个方案是由几个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教师执行的,他们从亲身的经历出发研究英语是怎样进入各民族人们的语言领域的。这些教师与新入学的学生同吃同行,与学生建立起“好朋友系统”,成为新生入学前几周必不可少的引路人。

临行前,学校的领导高兴地告诉我们,说他们的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过去的几年里,该校学生的高中证书考试及格率在州里取得了三次第一,一次第四,在州里居最高水平。过去的高中证书考试的英语成绩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在过去的三年中,已接近全州的平均水平,并有两年在全州处最高水平。出乎意料的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考大学还带来帮助。过去,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在心理上与学校保持着距离,显得与人格格不入。现在他们看到学校尊重他们的文化,也为本民族的特征而感到骄傲,有的家长还主动成立了家长咨询小组,为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出谋划策。自从学校被命名为优秀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后,前来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他还谦虚地说,他们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但这种方法使少数民族学生赢得了自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对未来产生了信心,这使学校更坚信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文化个性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王铁志

第二篇:略论多元文化教育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人们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文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主流文化教育的重新审视,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在对民族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关系时要克服简单化的、单一化的倾向,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是人们力求保留各自文化的一种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西方国家接受文化的多元性,强调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保护各族群参与社会各方面活动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使各族群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不用放弃各自独特的认同,协调了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能够尊重对方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并保持友好的关系,进而实现共存与发展。作为西方民族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现在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世界民族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论

20世纪20年代,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多元文化”这一术语。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政治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相似,现代化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当时,“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先行实现了现代化或是高度现代化,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却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多元文化的含义也开始扩大,不但殖民地国家存在着统治文化与被统治文化的分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这种文化差异。简言之,多元文化就是指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产生,并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多元论从其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尤其关注文化的传递和社会学习。文化多元论认为各社会群体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主要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进行的,所以他们鼓励教师指导儿童在保留各文化自主性的同时,关注和尊重其他文化,借此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理论主张推动了多元文化进入教育领域,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

多元文化教育自从被提出就吸引了多民族国家的关注,而关于其确切的含义应该如何阐述,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虽然各国学者的说法不一,但大体含义相同。

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林茨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在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中成果颇多的学者当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班克斯教授,他对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阐述,更为大家所接受。他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环境,以便让那些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假设,与其让那些来自不同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群体的学生仅属于和保持本群体的文化和性别特征,莫不如让他们在教育领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的阐释上各国学者的观点慢慢趋于一致,大致可以这样表述:多元文化教育是针对每个学生,既包括多数族群的学生也包括少数族群的学生,不能因其种族、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别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学习主流文化,同时也要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保留和传承各民族群体的文化,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技能,使不同族群相互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简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前提,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是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在反对美国化、盎格鲁-撒克逊同化理论以及民族熔炉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理论。文化多元主义强调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面,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权利保留和传承其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此同时,各个民族应当积极地适应主流文化,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可被替代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尊重所有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而寻求各种文化的共存。

文化传承理论指出,社会的代际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学校中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不仅有先天的生理原因,而且还受到后天經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的一些复杂行为主要是通过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观察学习对于个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青年人的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学习实现的,每个家庭、学校、社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这些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会塑造出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主要表现为:一是起点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每个适龄儿童都应享有相同的入学条件;二是过程均等,即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差别对待与歧视;三是结果均等,即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成果,在受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均等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达到一个基本标准,从而使学业成就机会均等。

四、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课程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目标论。葛阮德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四点:首先,使学生接受文化的多元性,认同多元文化;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再次,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有别于自身文化的其他文化的成员;最后,促进不同文化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合作,寻找协调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实践中合适的相互作用。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首先,提高处于较差境况的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不能因为学生的所属文化群体不同、民族成分和性别的原因而差别对待;其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加强学生学习自身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能力;最后,多元文化是对所有学生进行的教育。

20世纪下半叶,多元文化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当时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学实践、课程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班克斯教授总结并提出了四种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它们分别是: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是在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目标和特征基础上,强调和突出少数民族的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并且介绍少数民族的优秀人物或宗教英雄的贡献。民族添加模式则是以不改变课程的主题、结构、观点为前提,添加少数族群文化的内容、观点到一些相关的课程里。在贡献模式和民族添加模式中,课程的结构和性质都未发生变化,而在转换模式中,课程的目标、结构和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转换模式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观点整合到课程中,学生能从多民族、多元文化等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相关的概念与观点,从而逐步理解社会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社会行动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民族的概念、事件和问题,收集资料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付诸行动,进而培养学生形成采取社会行动的技能和对政治效能的认知能力。

五、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教授就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他认为:“多元”是指我国的各少数民族有其社会历史发展上的特殊性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 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差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滕星教授通过多年对国内外民族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潜心研究与分析,以及在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启发下,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该理论为解决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构想形成的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共同组成代表某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即形成费孝通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社会主体文化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培养主体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养成跨文化的态度,形成跨文化行为的技能和技巧。“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

六、结语

当今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现代国家应当充分尊重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保护了少数族群的传统文化、语言、生活习惯,而且提供了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为使教育能够更好地考虑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元文化教育是包含广阔、内含深刻、意义深远的全球性敏感问题,它涉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公民,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及其整体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信息化是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趋势,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全球化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多元文化教育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关于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的研究中,要把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军红.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6]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7]尹可丽.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區教育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 1999,(3).

[8]杨晓.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9]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10]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作者:赵媛

第三篇: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解析

摘摘要:多元文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而后在80年代得到丰富和发展,其旨在解决美国多民族教育问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背景及教育模式等,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背景 模式 启迪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之一。多元文化教育主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互不干涉、互相容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相共存。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则多指与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宗教团体、处境不利者等各文化群体有关的,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跨文化教育改革。

一、多元文化的教育产生的背景

1、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一直以欧洲裔白人占绝大多数,而且种族歧视与文化冲突由来已久。种族主义者长期试图对其他种族文化采取同化政策从而实行文化的一元主义。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民主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反对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愈演愈烈,强有力地打击了种族主义者的文化一元论,因此出现了多元文化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那些主流文化中的有识之士和非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中的不平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学校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儿童的共享文化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其他民族群体的文化也是国家文化组成部分的事实,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2、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其国内多种族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人口统计局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980年至1990年美国人口增长率为10%。按种族划分,在1990年美国人口当中,白人约19970万,占总人口的80.3%;黑人约3000万,占总人口的12.1%;拉丁美洲人约2240万,占总人口的9%;印第安人约为200万,占总人口的0.8%;亚裔人约703万,占总人口的2.9%;其他种族約970万,占总人口的3.9%。自80年代以来,尽管白人人口增长了6%,但在美国总人口中呈下降趋势。随着非白人种族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日益扩大,美国学校内也日益呈现出多元性。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如果学校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一类的社会问题将会日益严重。

3、二十世纪60年代“公民权利运动”同样刺激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这一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复兴运动对多元文化教育的高度关注。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移民纷纷“要求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课程重建,更多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使多元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后来,随着学习风格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根基更加深厚牢固,并逐渐制度化、体系化。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教育的全球意识问题,多元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等。

二、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一个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都是通过教育灌输给后代的。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不同的文化群体或在不同的国家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James 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即主张所有学生不论性别、社会阶级、种族、民族、宗教在学校都应该获得平等学习的机会;也是一场为提高一系列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教育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运动,即试图通过教育制度改革,使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群体的学生都有均等机会享受到学业成功,这种改革的范围包括整个学校或教育环境而不是仅仅限于正式课程;同时也要将其看作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达到得目的无论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机会均等、自由、社会公平等,都是民主社会国家致力于人性改革的长期目标。其目标不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改革,而是人们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或种族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实现的长远目标。

在《多元文化,上下文、过程和内容之间的关联问题教师导读》一书2001年版中,作者把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第一,多元文化教育是关于学生的学问,包括种族、性别、阶级、语言、宗教和各种特殊个人和文化群体的特殊影响,使每一个学生特有的知识、才能和天赋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多元的、相互关联的多种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社会公民;第二,多元文化教育是关于教师的学问,它同样包括种族、性别、阶级、语言、宗教和各种特殊个人和文化群体的特殊影响,确定了教师作为个人能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三,多元文化教育是关于教育改革意义的学问,它包括复杂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现实,因为它会广泛地、系统地影响到在学校和教室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是关于教育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其课程和内容的学问。

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趋于一致,综合起来,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应使所有学生(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包括学生自身所属的文化,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主流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认识、技能和态度,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

三、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三种模式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课程内容模式、学业成绩模式和群际教育模式。

课程内容模式是把多元文化教育视为包含增加或改变学校课程内容的一种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把不同文化和性别集团的意见、经验、文化和争议融合于课程。许多大学的教育学院和教育系都开设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并已出版发行了一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但是对于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美国教育专家们却持有不同意见。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onia Nieto认为多元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他认为多元文化主要是通过反对种族、性别、和残疾的歧视、达到教育均等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美国的传统课程设计中却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对美国文化的贡献。因此他呼吁应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关注贫困学子的社会公平。而美国前著名研究员托马斯则认为美国社会中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将把美国割裂成互相敌视的国家。在他看来多元文化教育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们在学校只能学到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在多元文化与文化一体化,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是否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值得大家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质疑多元文化是否会重蹈种族灭绝的覆辙,是否会过分的倡导文化相对主义。

学业成就模式是把多元文化教育视为旨在增进下层阶级学生的学术成就的一套理论、目标和策略。这类学生主要是指有色人种学生、女学生和残疾学生。美国教育领导者清楚地认识到,全国人口的民族和人种构成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美国若要以一个强大、民主和多元国家的姿态进入21世纪,就必须弥合85%的比较富足人口和占15%的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美国必须注重教育其低收入学生和有色人种的学生。促使教育者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学业成就模式的另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他们和其他将退休的人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保险和退休福利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在已依旧是学龄学生的有色人种工人届时所能做出的贡献。

群际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对来自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集团的人们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受损害集团成员,如种族集团成员、妇女和残疾人,使他们养成对自己集团的更积极的态度。

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困境

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常常被人们理解为“一把双刃剑”。其实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是民族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力图通过文化问题来缓解或解决民族问题与政治问题。当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一形成并成为改革传统主流中心主义的教育体制时,它便可促进国家民族运动进程与国家国家民主化运动的发展。美国多元化教育的理念虽然己经广泛渗入各级各类教育中,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却仍然停留在以种族议题为主的差异的探讨上,使得问题被表面化难以触及社会的实质。只谈族群、文化差异,并不能使我们了解弱势族群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复杂状况,也不能对美国多族群社会中人们的政治、经济现况有所改善,如美国社会中依然存在黑人被支配的事实。因此有专家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成为阻止被歧视、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体反对社会现实中不平等地位和制度化了的种族歧视的一种体制。而这种体制通过创造“所有文化應当平等”的神话使得被压迫群体或弱势群体满足于现状,沉醉于文化的平等中,却不顾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在于它的理论和现实的不一致性。由此学者们不仅对现有的正式课程提出反省与批判,而且更深入地触及到了社会深层的潜在课程。多元文化并不是一个族群的特殊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争辩,而是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权力与经济地位为争夺的背景。显然,自由主义经济制度逻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阶层问题与族群文化认同间的两难与冲突,是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这是当今世界少数民族问题普遍遇到的两难处境。既要恢复文化、保持尊严又摆脱不掉资本主义的生活模式。

五、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启迪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教育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民族教育发展模式,经过5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我国民族教育在数量与规模上已小有成就。尽管中国在民族教育的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与美国有很大差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元文化”理念却殊途同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我国民族教育应该确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大多学校的正规课程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绝大多数地区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主要是以汉文化为主。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统一要求,与内地同科同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这些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2、打破单一设置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给我们的提示是,教学模式过分统一会导致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实践,由于过份注重社会制度的统一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忽略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民族院校盲目向其他普通高校看齐。

3、多元文化教育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首先应具有多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同时还要求教师要以文化多元的观点来理解和处理诸如年龄、性别、宗教以及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此,必将会对我国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海涛 .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2、曾煜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7)

3、王鉴 .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及批判.[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4、徐文彬, 徐继存.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其面临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5、万明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J],西北师大学报,2007,(1)

6、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6,(1) □

作者:王 珩

上一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下一篇:铁路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