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

2023-02-24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第一类:加

65+73+135357+288+143272+68+28129+235+171+165

第二类:减

400-256-44517-53-47344-(144+37)236-(177+36)

第三类:乘45×4×523 ×5×225×9×48×(125×13)

第四类:除360÷4÷9250÷5÷2600÷12÷5

第七类:加减92+99197+102354-108405-99

323+189-123248-86+48672-36+64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1)

班别:姓名:

脱式计算:

165+73+135457+288+143272+108+28

124+235+176+16567+165+23+356+7+8+102+103+104

400-256-44517-53-47284-159-41

258-42-16545-167-145478-47-178

344-(144+37)236-(177+36)45×4×523 ×5×2

25×9×48×(125×13)(250×125)×(4×8)

88×12572×125125×64×25

第三篇: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五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练习卷

6.9+4.8+3.1 0.456+6.22+3.78 15.89+(6.75-5.89)

4.02+5.4+0.98 5.17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 73.8-1.64-13.8-5.36

47.8-7.45+8.8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66.86-8.66-1.34 (1.25-0.125)×8

-1.8-3.2 +2.34-0.85+4.66 +4.8-3.6 -4.68+2.65 0.25×16.2×4

3.6×102 3.72×3.5+6.28×3.5 36.8-3.9-6.1

15.6×13.1-15.6-15.6×2.1 4.8×7.8+78×0.52 32+4.9-0.9

4.8×100.1 56.5×9.9+56.5

25.48-(9.4-0.52) 4.2÷3.5

18.76×9.9+18.76 3.52÷2.5÷0.44.02+5.4+0.98

5.17-1.8-3.2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47.8-7.45+8.8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42.5-(6.07+1.13)

7.09×10.8-0.8×7.09 320÷1.25÷8 -4.1+6.1-5.9

3.9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4.78÷0.2+3.44

3.9-4.1+6.1-5.9

0.49÷1.4

1.25×2.5×32

3.6-0.6×2

3.65×10.1

3.6-3.6×0.8

15.2÷0.25÷4

5.6÷3.5

9.6÷0.8÷0.4

4.2×99+4.2

0.89×100.1

146.5-(23+46.5)

17.8÷(1.78×4)

5.83×2+4.27

(45.9-32.7)÷8÷0.125

9.7×99+9.7

4.36×12.5×8

15.6×13.1-15.6-15.6×2.1

0.65×101

27.5×3.7-7.5×3.7

8.54÷2.5÷0.4

3.83×4.56+3.83×5.44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10分)

2.47×6.5+7.53×6.5

76.1×17-76.1×7 评论(1)|10

2011-08-10 22:31疯叻de小孩|三级

4.02+5.4+0.98

5.17-1.8-3.2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47.8-7.45+8.8

0.398+0.36+3.64

0.65×101

15.75+3.59-0.59+14.25

42.5-(6.07+1.13)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4.78÷0.2+3.44

3.9-4.1+6.1-5.9

0.49÷1.4

1.25×2.5×32

3.6-0.6×2

3.65×10.1

3.6-3.6×0.8

15.2÷0.25÷4

5.6÷3.5

9.6÷0.8÷0.4

4.2×99+4.2

0.89×100.1

146.5-(23+46.5)

17.8÷(1.78×4)

5.83×2+4.27

(45.9-32.7)÷8÷0.125

9.7×99+9.7

4.36×12.5×8

15.6×13.1-15.6-15.6×2.1

0.65×101

27.5×3.7-7.5×3.7

8.54÷2.5÷0.4

3.83×4.56+3.83×5.44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P27例

3、例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说课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然后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即引出例3。让学生看图说出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并明确所求问题。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并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各自的算法,使学生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为此,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依据是什么。 应当指出的是,在例3的计算过程中: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把85移到132的前面,严格说来,不仅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还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因为这里之所以能把132+118看作一个整体,之所以能在计算前就先把85与(132+118)交换,都是因为有加法结合律作保证。即: 115+132+118+85 =115+[(132+118)+85]←加法结合律(用了两次)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科学与数学学科的区别,只要学生说出第一步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把85交换到132的前面,第二步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把115与85,132与118结合起来先相加,就行了。有些学生常常会省略一些过程,如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或者

115+132+118+85 =200+250 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2)在对例3的计算作出小结之后,“做一做”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当然,也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 5.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看书说说练习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明确依次将哪两个数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填完后,再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计算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第2题,可以提示学生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到过加法的交换律,旨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并使他们认识到以前学过的交换加数验算加法的方法,其依据就是加法交换律。在此基础上,第3题明确提出“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第4题是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参考答案如下: 76+18=18+76(加法交换律) 37+45=35+47 31+67+19=31+19+67(加法交换律) 56+72+28=56+(72+28)(加法结合律)

24+42+76+58=(24+76)+(42+58)(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上面的第2个算式可以认为没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该等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个加数减少了2,另一个加数增加了2,和不变。这实际上是加法的一条运算性质,过去又称为“和的变化规律”。这在《标准》和本套教材中都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认为该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即: 37+45=(35+2)+45=35+(2+45)=35+47 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一点,教师不必刻意启发。 第5题中每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如果有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

第6、7两题是用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 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 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课题:简便计算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单位:陕西省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时祥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题: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4、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也是小学中段学生很难准确掌握的部分,更是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简便运算切实打下基础的铺垫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因此,我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简便计算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简便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简便算法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必要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理过程,从而解决其灵活之根本。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 (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 c

减法性质

a-b-c=a-(b+c)

2、填空

24=4× (

)

25=(

)

÷ 4 32= 4×(

)

125=1000 ÷ (

)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1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

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

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

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

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

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

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 (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展示尝试结果 330 ÷ 5=66(元)

330 ÷

5 ÷

2=33(元)或330 ÷ (5 ×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2×25-330=470(元)

(5)教师评价学生:同学们答得很棒,老师想问问你们使用的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能告诉老师吗?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例如在计算25×12时,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又如12×25=12×100 ÷ 4=1200 ÷ 4=300,是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7)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算法

(三)、课堂巩固练习

1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64

125×32

2

2、水果店有苹果72筐,每筐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 12×25 32×25

32×25

=25×4×3 = 12×100÷4 =8 ×4 ×2

5=32×100 ÷

4 =100×3

=1200÷

=8×(4×25)

=3200÷4

=300(元)

=300(元) =8×100

=800(元) =800(元)

八、教学反思:

1、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了练习,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坡度,而且环环相扣,有坡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均衡得到了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了满足。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也有的知识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猜测验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规律获得了真正的理解。

上一篇: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下一篇:三年级下语文生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