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2022-09-10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1]。高等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和高等教育主体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在现实中,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不可能齐头并进的, 往往存在着矛盾冲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就存在着这种矛盾冲突, 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偏爱, 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使命的冲突, 也是高等教育定位取向的冲突。

1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内涵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 使人的心灵得到自由与和谐发展, 为享受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 为进行理智活动做准备, 而非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2]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 通识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 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专业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的,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 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化的教育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它与通识教育不同,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它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 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2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矛盾

2.1 培养目标的矛盾

通识教育的目的, 李曼丽在《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中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在于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 尽可能克服高等教育专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尽可能完全地得到发展, 最终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和合格的公民而享有高质量的生活。”[3]专业教育的目标着重在于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通识教育

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 (2

的能力, 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通过考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其发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 无论过份的强调哪一方面, 都会有失偏颇。通而不专, 解决不了社会问题, 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 人类社会可能仍“在愚昧中进行”;专而不通, 导致知识过于狭窄, 思维片面化, 情趣专业化, 也同样难以适应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

2.2 教学与课程的矛盾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具体反映在课程与教学方式的不同。在通识教育的内容选择中, 绝大部分的通识教育提倡者都认为, 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和形成丰富情趣的基础, 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智慧, 代表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它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专业教育主要是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专业课所占比重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就自己所学的一门专业, 要想完全搞懂搞通已很不容易, 这样对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教学与课程安排上就存在着矛盾, 在学生在校的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怎样协调两者的课程比例, 是值得探讨的。

3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正如前面所说的,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可能两者同等程度的兼顾, 必有侧重, 高等教育如何取舍, 就涉及到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使命的冲突, 也即高等教育定位取向的冲突。

要解决两者的矛盾,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必须首先明确高等教育的定位问题。通识教育是在过度专业化的背景下得到普遍认可的, 它反对的是过度专业化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否定或是取而代之。今天的大学在知识爆炸与学术专门化下, 学科与学系越来越精细, 这与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之越来越需专门知识的要求, 显然有不可分的关系。今天, 大学教育的设计基本上是依学科而分学系, 这是学术专门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4]在中国尤其如此, 我们国家的专业人才不是多了, 而是极其缺乏, 我们需要大量高级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不在通识教育, 而在专业教育。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也是与我国国情相一致的。由于市场的需求, 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一项精通的专业, 在毕业求职中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为工作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的。如果高校不进行专业教育, 其所培养出来的很可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中, 那么它就可能失去在当今社会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我们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取代专业教育, 而是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力量来平衡专业教育的。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定位。

4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在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定位后, 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高校的发展。

大学的通识教育应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 以助于发展专业研究的直观与创意, 赋予专业知识新的诠释, 并使学生跳出本专业狭窄单一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能养成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 同时通识教育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 尊重个性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课堂内和课堂外, 必修课与选修课等, 向全体大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文化教育,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在专业上或其他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储备。

专业教育应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它的定位应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它应成为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高校实施专业教育, 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将专业教育真正的付诸于实践, 而不是只留在谈实践的阶段。我国目前的专业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份强调专业理论知识, 而对实践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教育, 所定的目标是培养某领域的专家。但是教我们的是很少有真正实践经验或是压根一点经验都没有的老师, 我们的专业学习也全是在学校和课堂上完成的, 即使仅有的几次实践活动, 也如走马观花一般。

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应改变目前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让专业教育真正发挥其造就精通某门业人才的作用。同时, 我们要在正确把握住高等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提供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所需的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

摘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 有培养目标的矛盾、教学与课程的矛盾, 解决两者的冲突, 首先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目前定位在专业教育是合理的, 这个前提下要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戴晓霞, 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0.

[2] 冯惠敏, 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7.

[3] 李曼丽, 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5.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46.

上一篇:改革调整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下一篇: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代县磨坊乡滹沱河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