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小故事及经验分享

2022-10-06

第一篇:安全小故事及经验分享

“节约”小故事分享

好习惯之节约每一分钱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

洛克菲勒享有九十八岁高寿,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下美分零钱,就向他的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你,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别介意,十美分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听了正色说:“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一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十美分的利息啊!”

还有一次,洛克菲勒尽善尽美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餐后,给服务生十五美分的小费。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只给了五美分。服务生不禁埋怨说:“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会吝惜那五美分。”洛克菲勒听了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的缘故。”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其一,不满于奢痱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痱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实质上却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节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节约粮食、水电,不随意浪费和抛洒粮食;

爱惜玩具、文具、图书、衣物及其他物品;

学会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不该买的东西就不要买;

爱护公物,对损坏的公物懂得报修或学者修理。

„„

第二篇:励志小故事分享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人更应该勇敢面对!小编和大家分享8则故事,好好加油吧!

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昂起头来真美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飞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阴影是条纸龙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笑话他们是疯子是呆子,殊不知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钟一口钟,无论你敲那一边,它总是整体作响。人们听到钟声,只知道钟声洪亮悠长,从来也不注意敲的是那一边。经常被敲的那一边就不服气,它总想告诉世人,主人敲的是我,是我在响。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一个晚上它努力挣碎了钟体,让其他三面都落在了地上,只有它仍悬挂着,它想让人们听到它的声音。但它没有想到,碎了钟片,任你如何敲打,也敲不出洪亮的声音。主人只得把地上的碎片收到一起,准备再铸一口新钟。寒风中,只有它孤独地挂地树上,没有人去理它,显得格外冷清。启示:钟声洪亮悠长,是各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离开钟体的钟片就不具有钟体的功能,要想拥有,只有与其他碎片在一起,接受烈火考验,重新做“钟”才行。

[励志小故事分享]相关文章:

第三篇:早会小故事分享

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

很久以前,在一家香火旺盛的寺庙,有一只蜘蛛,它把自己的网结在佛祖的塑像前。日久天长,蜘蛛沐浴着寺庙香火的熏陶,逐渐有了灵性,于是她决定修成正果。一千年过去了。一天,佛祖出现在她面前,问她:你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她想了很久,最后说:是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佛祖什么话也没说,独自离去了。接下来的日子,蜘蛛继续修行。突然一天,天起了大风,一颗寺庙门前草丛中的一颗露珠被大风刮到蜘蛛网上。她看着这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十分喜爱。于是,她从此便目不转睛地看着这颗美丽的露珠,一步也不肯离去。但是,经历着风吹日晒的露珠在一天一天变小。终于有一天,这颗美丽的露珠消失了,她痛苦万分……日子还是在一天一天过去。

转眼间又是一千年。这一天佛祖又出现在她面前,还是问这同样一个问题: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她想起了那颗已经消失了的晶莹剔透的露珠,于是仍然回答说: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这一次佛祖很生气,就把她贬下了凡间。又是很多年过去了。一天,宰相大人的千金小姐要在京城比武招亲,比武那天,很多人到场,就来当朝的太子草也去了。蛛儿坐在观礼台上,这位名叫蛛儿的小姐有着天仙般的美貌。羞涩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她在人群中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亲切的面孔,她问身边的人,他们告诉她,那个人是这次科考的榜眼,名叫甘露。比武结果是太子草胜利了。但是蛛儿回家后却念念不忘甘露英俊的面孔和高大的身影。

一天,蛛儿陪母亲前往一家寺庙烧香,刚出庙门她就发现了甘露,她高兴地走上前去对甘露说:我是蛛儿,我们见过的。谁知甘露却摇摇头,一脸的茫然。蛛儿悲痛万分,回家后就病倒了。这时,皇宫里传来圣旨,皇上要给太子草和蛛儿以及甘露和丞相的女儿长风这两对年轻人完婚。病重的蛛儿朦朦胧胧看到太子草亲自来看望自己,细心照料,还为自己请来宫中最好的太医,送来宫中最好的药材。蛛儿很感动,病一好她就和太子草完婚了。并且从此他们俩幸福地生活着。在幸福的日子里,蛛儿渐渐老了。终于,人生最后一刻来临了,这时距离当初佛祖把那只蜘蛛贬下凡间又是一千年。在蛛儿弥留之际,佛祖又出现了,对她说:知道吗?你就是当年的那只蜘蛛,甘露就是那颗沾在你网上的露珠,长风就是那一阵大风。有些不是你的东西,不管你怎么追求,甚至小心翼翼地守候,最终还是会失去。露珠是风带来的,毕竟还是要被风带走。你只知道你对露珠爱之甚深,失之甚痛。但你却不知道,寺庙门前的那棵草对你已经整整仰望两千年了,他就是现在的太子草……蛛儿静静地听着……最后佛祖问她: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蛛儿微笑着回答: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现在所拥有的。佛祖满意地点点头,蛛儿也带着安详的、恬静的微笑离开人世……

井底的驴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

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

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启示: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第四篇:经典晨会小故事分享!

经典晨会小故事分享! 0-晨会故事分享-眼见不一定为实

今天的晨会依旧是我们睿智的程老师主持,今天他与我们分享了两个小故事。故事虽小,却隐藏着大智慧,每一则小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经典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带着这样丰硕的心灵成长,一起开始新的一天的旅程吧。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孔子路过一个房间发现他的一个弟子在里面偷偷的喝稀饭,他非常的不高兴,走进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偷偷摸摸的。他的弟子不好意思的说:之前他发现了这碗稀饭里有一个脏东西,本想倒掉,可是想想又太浪费了,所以就把脏东西拿出来然后再在这里偷偷的把它喝掉。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灶王爷和他的一个助手一起化做凡人来到人间,晚上投宿到一个富人家里,富人将他们安排到一个柴房,晚上他们睡觉时发现墙上有个大洞,灶王爷没说什么将洞补好了。第二天晚上他们到了一个穷人家投宿,晚上穷人夫妇将他们安排到了牛棚。半夜,牛死了,穷人的老婆很伤心的哭了,可是灶王爷却带着他的助手一走了之。他的助手觉得很奇怪,我们为什么不帮助那户穷人家反而是要帮那个富人呢?灶王爷说:我帮富人家补那个洞,是因为我看到里面藏有金银珠宝,我不想让这个为富不仁的有钱人得到这些财宝所以把洞补了起来。而至于那个穷人,本来那天晚上牛鬼蛇神是要来向他的妻子索命的,我调了一下包,让他家的牛死了,所以说我是救了他的妻子。

以上两个故事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判断一件事时不能只是以眼睛看到的来做依据。眼见不一定为实。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很简单的,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在与同事相处共事中,有时我们眼中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事实,有时我们因为误会而产生矛盾,甚至最后会产生仇恨。蒙牛的老总牛更生曾说过:人与人之间98%的矛盾都是因为误会而产生的。所以放开胸怀,客观的去分析事情,而不是靠主观的判断来做事才能创造出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

1、人的潜能无穷

日本一家报纸曾报导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名日本妇女趁幼儿熟睡之际外出购物,返家途中,在巷口与人闲聊,这时家中的幼儿醒来寻母,遂爬上阳台呼叫,不幸小孩一失足从阳台上坠落下来,但说此地,那时快,其母飞奔至楼下,奇亦般地接住了自己的孩子。按道理说三岁幼儿体重约十五公斤重,从五楼坠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在将近到达地面时的重量绝非常人所承受得了,况且这个人是个年近三十的妇女。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后来新闻界还专门请来举重运动员和赛跑运动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结果都无法成功地接住也无法及时赶到出事地点。

一个弱女子在奋不顾身的情况下,其运动技能的水平居然能远远超过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类似的事件也曾在英国及美国发生过。在一个夏天,美国一位残障、一直以轮椅代步的年轻母亲,在她孩子失足掉进游泳池的时候,她连人带轮椅冲进泳池,救起了她的孩子,并随即实施人工呼吸,救活了她的孩子。事后警方当局请这位母亲描述她的整个经过时,她却答不上半句话来。

而在英国伦敦的一场大火中,一名妇女竟可独自一人左手扛彩电,右手扛保险柜冲出火场。事后,她在众人的啧啧称奇中,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从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潜能无穷。生活中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放手去做,全力以赴,别管“能不能”。

2、我本天生赢家

回溯到生命形成的过程,在黑暗混沌中,亿万个精子奋力向上,激烈竞争,但最后只有一个能领先群伦,拔得头筹,完美地与卵子结合,成功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经过强烈竞争,淘汰亿万个对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的。

圣经上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换句话说,人具有上帝的形象,应该是感到荣耀,也应认识到上天赋予自己的能力,而事实上亦如此,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无价的珍宝。

因此,我们若自称为天生赢家,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既然在生命的形成过程中就已经经历了如此的竞争压力而成为赢家,那么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应该游刃有余才是。这完全在于自己有否赢的决心,如果有,就会激发潜能,化作行动,而成为一个有“赢的习惯”的常胜将军。

你我都是可以不断赢下去的天生赢家,只要你愿意。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赢的习惯呢?

3、谁是老板

你的人生谁作主?不管你是大人物或只是小角色,是谁对你影响最大?

是谁二十四小时与你相处?

谁能终生与你相伴?

谁能了解你心中的每一个想法?

谁能随时随地对你发生影响?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不关心你自己,谁会关心你呢?

如果你不爱惜自己,谁又会爱惜你呢?

如果你不为自己工作,谁又会为你工作呢?

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请别弃权——别将属于自己的生命主权交给别人。

切记:你必须做自己的老板,对自己负责。

到底谁是你的老板?请大声地对自己说:我自己!

4、勇敢地向前迈一大步 一位主管为了帮助一位长期保持稳定,但一直不愿晋升且无法突破的同事,煞费苦心却无法改变他。有一天主管换了一种方式,问他的那位同事说:倘若你的独生子小学毕业时愿意继续留在原小学,而不愿升初中,理由是:如果这样的话,他就可以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优势,而免除不及格和落后他人的顾虑。身为人父的你,会同意吗?他不假思索的答道:当然不行,怎么可以为怕不及格和成绩单不好看而留级呢?

上学的目的并不在成绩单,而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考试与竞争的压力正是帮助学习与成长的最好方法。我绝对不会同意小孩留级,这样会害了小孩一辈子的。主管在旁边不断地点头微笑。最后话题一转,提醒他说:身教重于言传,你自己应该是勇于接受挑战、突破竞争的时候了,别再担心无法达成目标及在与同行竞争中落后。如此因噎废食将使自己如同不愿升学的小孩,无形中遭到莫大的损失。这位同仁在猛然顿悟之后果然接受忠告,以最快速度晋升作高职级,如同脱胎换骨一样。

每个人都会担心,怕定高目标后难以达到,怕晋升高职后比赛会输给人,但是唯有接受挑战与压力才能不断的突破与成长。

勇谋大事而失败,强如不谋一事而成功。

你同意你的小孩留级吗?对于你自己的工作呢?

5、原因来自“我”

一位智者坐在城门口的大树下,一位进城的旅客也到树下休息,就请教智者,这城里居民是否友善?智者反问他上一个城市的居民态度怎样,旅客回答说非常友好,使他觉得宾至如归,智者告诉他:这个城市的居民亦是如此。不久,另一位旅客也来到树下休息,同样问起居民的好坏,智者同样问他上一个城市的居民情况,只见他横眉竖目、咬牙切齿地说,那里的居民都欺负外乡旅客,他再也不要到那个鬼地方了。智者听了摇摇头,告诉他这城里的人也是这么糟,旁边的人听到智者对同样的问题居然有不同的说法,感到非常的好奇,问智者为何如此回答。智者笑了笑回答:其实两城的居民都一样,差别在于旅客本身的态度,而他在此数十年都如此回答旅客,竟然次次灵验,屡试不爽。

一个玩童为了考验智者,手抓着小鸟问智者,手中的小鸟是死还是活,智者明知如答死,小孩将把小鸟捏死,若答死,他将把小鸟放飞。智者说是死还是活都是由你自己决定。

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与人们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工作命脉也是由自己决定的。

6、策划自己的人生

每当我们出门前总要有个目的地,想好做些什么,并且计划好该怎么做。举例说,如果要进行一个短期旅行,是否先要详细计划呢?无论食宿交通都要事先安排妥当,方可玩得尽兴,以免浪费时间、金钱,甚至于徒劳往返。对于

三、五天的旅游尚且要计划,对于我们的一生,数十寒暑,若想充分享受,尽情发挥,岂不更需要好好的计划吗?

这就好比画水彩画之前,必先构图一样,用铅笔打草稿,再正式上水彩,如此方能按自己的意图完成美丽的图画,而不会有任何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倘若将人生比喻作水彩画,是否也该先打好草稿,才能确保顺利呢?要想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必先做好人生的计划。有计划的人生,将可使我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何不试试?

你的人生计划是否已拟妥,是否可以因此节省时间、金钱与精力而尽早地达到目的地?

7、你在成功的原点与目标点之间

上数学课时,我们学到“两点之间,一条直线最短”,而在人生旅途中,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精力,以最短的距离达到目标,用一条直线连接出发点及目的地,而直线就是努力的方向和途径。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原点和目标点;要知道哪里是原点所在,更要了解目标是什么,否则,如果没有原点,就会让你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无法有好的开始,若缺乏目标,就不知要何去何从,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会使你没有方向,最终一事无成。

所谓原点,就是要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与能力,以及条件具备否。而目标就是你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完成的理想。并且一定要非常明确具体,可以衡量又容易追踪的。唯有先确定原点及目标点,才能象火箭般的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目的地。

一、你的原点在哪里(优点、缺点、专长、嗜好)

二、你的目标点在哪里(短、中、长期的目标)

三、直线如何构成(怎么利用现有的一切达成目标)

8、心中的玻璃

一位业务员在体检后,被医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了。惊慌之余,冷静地思考如何安排剩下的时日,他终于下定决心,打算不动声色,平静地过完最后的人生旅程,而留下一个好名声。于是在公司忠于职守,不再象往日般与同事、客户争辩,反而自认来日不多,一再忍让,保持和谐,在家中,不再打骂小孩及太太,反而常常抽空与家人外出游玩。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原本人人讨厌的他变成公司领导重视、同事爱戴、客户欢迎的模范员工,不但晋了级,又加了薪,一家人更和乐融融,幸福美满。

正当面对人生的最后一站时,却接到医院的通知,原来检查报告弄错了,他的身体健康,一切正常。

他还是他,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因为本身态度的转变,整个人生为之改观。所以,当你由玻璃看窗外时,若玻璃是绿色,外面的世界就是绿色的,若玻璃是红色,你看到的就是红色世界,这块玻璃就在你的心中。 因此,这个世界的好坏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你心中的玻璃是什么颜色?哪一种对你最有利?

9、巧用放大镜与望远镜

有一次某位公关谈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实例,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五百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洞洞,凹凸不平,使人大失所望。同样的,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然后他进一步分析道:在人际关系上,有人是永远拿着放大镜,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相信他人,交到朋友。相反的,有的人是拿着望远镜,永远都欣赏到人美好的一面,就是这不拘小节的特性,使宾主尽欢,无往不利。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同时也告诉在座的每一位观众,这并不是说放大镜没有用,不过放大镜的焦点应该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地请教他人,自觉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放大镜便能同时发生最大的效应。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是放大镜于与望远镜最好的解释。 在与人交往时,你喜欢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哪一种会使你更受欢迎?

10、免费大学

当我们踏入社会,为五斗米折腰的感觉常使工作成为苦差事。如果试着想象进入一家公司就如同进入一间社会大学,那感受多好呢?因为你不必缴任何学费,就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做各种实验,以增长你的见识、能力,同时每个月又定期有奖学金(薪水)可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相对的,不管在学校或是各种补习班就读时,要想学习东西,我们是要付出学费才能上课。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通过工作才可以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不是吗?

让我们好好把握目前的工作,享受“免费教育”的乐趣,自然就不会烦、累了。

如何常保持工作的热忱,使自己乐此不疲。

11、永远替客户着想

有一次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与独生子欲将牛牵回牛棚,两人一前一后使尽所有力气,怎么样牛也不进去。家中女佣见两个大男人满头大汗,徒劳无功,于是便上前帮忙,她仅拿了一些草让牛悠闲的嚼食,并一路喂它,很顺利就将牛引进了栏里,剩下两个大男人在那里目瞪口呆。

看电视、听收音机必先调好频道,否则再好的节目也因为杂音太大而影响欣赏。

猫、狗是天生就喜欢吃骨头,不喜欢吃肉?或只是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强迫它们无奈地接受呢?

当我们向客户推销业务时,要对客户说他们想听的话,而不是您自己想说的话。

要知道客户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针对其需要,说些他们想听的建议和利益,而不是硬向客户推销您想卖出去的产品。 记住,钓鱼时用的鱼饵,不是您所喜欢吃的东西,而是鱼最喜欢吃的食物。您与客户交谈沟通时,勿忘“投其所好”。

请问客户最关心的是什么?您将如何满足他的需要?

12、仔细计算你工作的回报

如果您发现地上有五张钞票,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您会捡几张?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捡五张。但是工作的报酬上我们却常常只拿一张,、两张,很少人照单全收,这岂不可惜?一般人只重视工作待遇,往往在斤斤计较于薪水时忽略了其它应得的报酬,比如说:

认识朋友,改善人际关系;

充实自我,开拓生活领域;

加强工作能力,提升本身附加价值; 肯定自我,享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而这些无形的报酬的价值与重要性,却往往远高于有形的收入。因此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工作报酬?

对于从事业务工作的同仁而言,我们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各项报酬上,无论是有形的收入或无形的收获,均可享受最丰硕的成果。难怪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鼓励子女接受业务工作的挑战,认为是出人头地的捷径。

未来十年内主管将有百分之八十是由现在的业务员担任,你相信吗?

请仔细计算你工作的报酬!

13、白纸与黑点

有个女孩哭着跑着回娘家,气急败坏地向父母诉说再也无法忍受新婚的丈夫,在双亲的百般劝解下,仍然坚持非离婚不可。这时父母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交给女儿,要求她每想到对方一个缺点就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于是她就不停地在白纸上画黑点,在她画完以后,父亲拿起白纸,问她看到了什么,女儿回答,“缺点啊,全都是他该死的缺点”父亲笑着问她还看到什么,她回答说:“除了黑点,什么都没有看到”,在父亲一再追问下,终于想到除了黑点外,还看到白纸,于是父亲问女儿“对方是否有优点?”女儿想了很久,终于勉强地点了点头,开始叙述对方的优点,渐渐的语气缓和了,态度开朗了,终于破啼为笑,不再想离婚了。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白纸上的缺点,而忽略了黑点旁边更大的白纸空间。由于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使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人际关系紧张,若能不执着于黑点,多欣赏黑点后的白纸,岂不是豁然开朗,而能常保持心情愉快吗?

14、心中的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我们心中有什么?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充满缺点,一无是处,且慢责怪他人,也许这正是我们本身的境界。相对地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乐观积极,可爱可敬的人,这表示你也正是这样的人,前者将令我们陷入更消极更悲观的恶性循环,后者将可以创造更热忱、更积极的良性循环,你喜欢哪一种?

只要心中有佛,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佛。

你经常看到的是佛还是牛粪?

15、关键性的临门一脚

亚奈斯特•西顿是以“动物记”一书闻名于世的美国博物学家。孩提时代在加拿大内陆森林长大的他,由于成日生活在大自然中,对动物生态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立志成为一位博物学家。当他考进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后,就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部申请阅览证,不料,却因未满二十一岁而被打了回票。

管理人员仅告以“这是规矩,恕难通融”。西顿只好要求与馆长见面,提出同样的要求,但仍无法获得允许。

西顿还是不肯放弃,追根究底询问,谁才有权作个别处理,网开一面。 当馆长告知共有三位评议委员:皇太子、坎特布里天主教与首相有权决定,西顿立即反应到,不如直接找这三位关键性的大人物沟通,可能更有效。

于是他分别写了三封信给这三位人士,以对自己的努力表示负责。想不到就在第三天,他收到了三人署名的回信,有鉴于他求学的热忱,接受他的申请文件。

他顺利达到申领阅览证的目的。

这个简短的故事使我联想到日本原一平的推销轶事。

一位业务顾问帮原一平写了一封介绍信,要他去见一个生产男性用品的公司的董事长,可是无论他什么时候去拜访,那位董事长不是外出不在,就是有急事外出,说是无法见到他本人。原一平想尽办法调查他经常外出的时间和预定回家时间,也曾在他家门前埋伏,或看准时间去敲他家的门。但每次所见到的总是那位好象退隐在家,安度晚年的老人。那位老人回答时总是千篇一律:“董事长还没回来,请你改天再来。”

“请问他早晨什么时候出门?”

“很难说,我也搞不清楚他什么时候出门。”

无论原一平如何旁敲侧击,每次都被老人敷衍应付过去,始终未能如愿见董事长一面。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敲门询问,原一平居然在四年内空跑了七十一次。

幸好有一次,他拜访另一位酒类批发商的准保户时,顺便问及有关对面那家公司的董事长究竟长得什么模样。 令原一平大吃一惊的回答是:

“那边有个在掏水沟的人,他就是你找了四年的董事长。”

原一平气冲冲的赶回那个令他伤心欲绝的地方,准备再作一次成功的出击。

“有人在吗?”

“什么事”?

“我是明治生命的原一平,请问董事长在家吗?”

“喔,他今天一大早就出去了。”

“你说什么,你明明就是董事长,为何老是骗我?害我白跑了七十一趟。”

“谁不知道你是来招揽保险的”

“活见鬼,要是招揽你这种已经一只脚踏进棺材的人投保,还有今天的原一平。”

“什么,你说我没有资格投保?„„”

就这样针锋相对,原一平以激将法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虽然董事长由于身体状况稍差而被拒绝投保,但他全家以及全公司的员工都予以体检,并成为原一平的客户,原一平还打破自己所保持的最高记录,超过自己以往的业绩五倍多。

以上两则故事虽然发生的地点与年份不同,但两位主角的目的与决心是一样的,即为达到目的。克服一切困难与障碍,不气馁地向唯一目标迈进。 尤以原一平拜访七十二次才成功的实例,至今仍是一则脍至人口的好题材。

最后一击才能成功。

亚奈斯特•西顿如此,原一平亦如此。

16、先走后坐的保险营销禅学

有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当他服刑期满后,为了悟道,开始一个艰辛的苦修行程,以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行走方式,历时数月,环岛一周,终于在万般艰辛下完成他的行程。禅学,讲求的是先走后坐的哲理,也就是在平日活动中,体验深入浅出的佛理,从而应用于待人处事上。

禅,先走后坐是也。

保险营销员的成功之道,往往也是充分运用这个先走后坐的禅学观念。

先走指的是:一日多访;人际开拓;协助他人;倾听不满;排忧解难;了解被拒之因;教学所长;售后服务。

后坐指的是:活动记录;反省回顾;检索卡片;请教赐益;拟定策略;沙盘推演;温故知新;重新出发。

当汽车业务员苦叹业绩不佳,客户无处可觅时,业务经理命令其往楼下望去,大喝道:“下面那些开车的人,都可能是我们的客户!”

丰田汽车以行销技术闻名于世,其业务员之训练,即是在平日开车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如以录音机录下开车时看到的旧车的牌照号码,然后回公司后追踪、处理、过滤其资料,以完成促销的目标。

佛理有言“麻三斤”,即是平日生活,周围环境,细心品嚼,即有可观。

一位知名画家说道:“画画不比做饭重要”

一位小说家也说道:“扫地的价值不低于写小说。”

道行高深的僧人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苦行能开智慧”。苦行,先走是也。

开智慧,即后坐省悟,重新出发。

17、死守两个目标的绝食挑战法

一位经理从基层业务员干起,经过数年努力,才升到现在职位,其中经历了无数辛酸与挫折,业务工作永远有接踵而来的挑战,这位领导者能有今日的成就,即是秉持一项利器——死守两个目标的绝食挑战法。

第一个目标是:设定每天的访问件数,每天抱着“不完成这个件数,当天就不吃晚饭”的决心,以这种坚毅的从业精神,自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第二个目标是:设定每周的业绩数字,每天抱着“今天一定做到这个业绩”的决心,给自己施加压力,刻意完成自己的目标。

做到这个地步才叫做“我尽了力”。

百丈怀海禅师年逾六十,仍无一日停下工作。 在严寒酷暑即使年轻的众僧尚且吃不消,而百丈禅师还是照常与众僧们一起下田干活,百丈年届耳顺之年,可谓年迈力衰,大家担心他体力不支,便决定把他平日用的镰刀和锄具藏起来,好让他找不着农具,就在家休息调养。

不料,隔日,百丈禅师要出去劳作,遍寻工具不着,只好歇息。但他什么都不吃,而兀自进入坐禅三昧。

众僧看他一连多日都不思饮食,便问他原因,他答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他以此晓喻众僧:日常生活的种种都是学禅,没有动,即没有禅。先走后坐的业务工作就是最佳体验。

秉持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工作哲学,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坚守两个绝食挑战的工作心态,用心用情,用力用命,业务目标必可如期达成,顺利超越。

18、关心别人,赢得信心

多年来未与苏联有过民间经济往来的台湾民间团体,近年来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从曾来访的苏联莫斯科市市长、副市长、大学校长、纺织部长,可以看出台俄的经济往来,已有春江水暖之势。而促成此事的就是在台湾企业界耳熟能详的行为科学家——陈怡安博士。

陈博士在初访苏联之前的半年时间,读了几十本有关苏联的政、经、文、史的书籍,光是与戈尔巴乔夫有关的书,他就读了

七、八本。 由于美国朋友的介绍,陈博士见到了第一个苏联官方人员,凭着他过人的口才与丰富的学识背景,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与欣赏。于是在不断的介绍推荐下,他见到了许多高级官员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为将来进一步与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即安排该国几位重量级人物来台访问,造成相当轰动。

陈博士说,到苏联要做大生意,就得和具有决策权的部长级人士接触。而这些高级官员多具有博士学位,并与学术界保持密切的接触,政治、文学、艺术素养都相当高。和他们斤斤计较洽谈生意不一定有效果,反而和他们谈“普希金”“卡拉马助夫弟兄”的小说情节,更能使彼此心灵契合,有助生意的商谈。

陈博士是行为科学家,当然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往来与诚挚关怀的互助法则。初访苏联文化部文化交流处处长伊凡•包杜时,他发现对方面露病色,知其有罹病之苦,陈博士每天亲自帮伊凡•包杜做脚底按摩,减轻其病痛,并建立彼此的信任与深交。

姑且不论苏联与台湾的贸易是否有如预期中的顺利,至少陈博士在做生意之前,所显露的是超人一等的接近能力。这一点,也正是作为一名推销员所应具备的。

准保户有五个条件,称之为保户的锁链(CHAIN)——

一、Character:即关心家庭的个性,亦即责任感,一个有心保护家庭的一家之主,才是购买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Health:标准的健康状况。

三、Approach:能接近晤谈的人,才有可能促成保险。

四、Income:经济收入足够负担保费。

五、Need:保险需要,分为保障需要与经济需要两种。

主动关心别人,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进而得到进一步接近的机会,掌握商机,无往不利。

1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台湾著名电视制作人顾英德,在多年前任中视业务组长时,为争取广告,求见铃木工业公司董事长,去了七次,留下七张名片,都无法见到要见的人,第八次拜访,王董事长才肯接见他,以后两人成为极好的朋友,使铃木工业公司成为中视的大客户。

理想陶瓷公司董事长梁清政,十多年前创立理想工业公司,为推销理想牌瓦斯炉,拜访地区经销商时常遭拒绝,曾经有一位经销售商,一共去拜访六七次,留下六七张名片,才获得对方的接见与首肯。可见理想牌能成为台湾瓦斯炉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牌子,绝非偶然。

常听某些外勤干部拜访客户,吃了多次闭门羹后,就心灰意冷,殊不知这正是考验的开始。亲爱的同仁,成功与否,就看你的努力多大。

保险从业人员在业务的开拓上,难免会碰上稍微棘手的人际关系难题,困难的是不仅不能逃避,还得积极去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进而化敌为友,使反对变成为支持,顺利完成任务。

所以,要降服棘手人物,有以下九大利器:

一、即使对方令你感到棘手,也不要疏远、回避他。

二、有任何活动,不要忘了把他当成伙伴之一。

三、当对方找你麻烦时,最好佯装不知,不当一回事。

四、辨驳或向他提出忠告时,必须把你论点集中于一处。

五、你的论点,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必须针对议题的客观性。

六、应以淡然的态度帮助对方,不要有施恩的姿态。

七、在暗地里协助对方。

八、找个与对方亲近的人做桥梁,逐渐建立彼此友好关系。

九、关心对方的嗜好、子女,和工作,即是对他的尊重。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央

心中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20、自我乃成功之源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大村文年进入“三菱矿业”成为小职员。

当公司新人举行欢迎会时,他对那些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豪言壮语之后,开始他的长远计划。凭其旺盛的斗志与惊人的体力,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工作,如今当然远远超过众多资深的干部与同事,在毫无派系背景之下,完全凭借本人实力,冲破险境,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当上“三菱矿业”的总经理。

以三菱财阀的历史而言,未到六十岁就成为直系公司的总经理,可说是史无前例。

他的就职的确惊动日本工商界人士,内心无不惊讶,并深感佩服。

无独有偶,在一九四九年,一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他只是为了父亲曾说过的“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并建议他去看一看。

在应试时,他的自信使助理会计检察官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只有一个空缺,而应试员告诉他,那个职位十分艰苦难当,一个新手可能很难应付得来,但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展现他足以胜任的能力与超人的规划能力。

当应试员在雇佣这位年轻人之后,曾对他的秘书说过,“我刚刚雇佣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从一九八一年到现在一直出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罗杰•史密斯。

罗杰刚进公司的第一位朋友阿特•韦斯特回忆说:“合作的一个月中,罗杰正经地告诉我,他将来要成为通用的总裁。” 高度自我,指示他要永远朝成功迈进,也是引导他经由财务阶梯登上董事长的法宝。

21、传统文化恶习乃成功推销之瘤

有位挨家挨户推销清洁用品的业务员,好不容易才说服公寓的主妇,帮他开了铁门,让他上楼推销他的产品。当这位辛苦的推销员在主妇面前完全展示他的商品的特色后,见她没有购买的意识,黯然捻着下楼离开。

主妇的丈夫下班回家,她不厌其烦地将今天业务员向她展示的产品的优良性能一一重述一遍后,她丈夫说:“既然你认为那项产品如此实用,为何没有购买?”

“是相当不错,性能也很令我满意,可是那个推销员并没有开口叫我买。”

这是推销员百密一疏,功亏一篑之处,但基本上是推销员的意志不坚,精神不集中所致,对人性与生俱来的缺点没有完全克服,残留的恶习使他无法完美无瑕地做一场正常的演出。在紧要关头,必然惨遭失败。

一位在寿险界工作多年的朋友,他的兄长因意外车祸去世,不幸的是,他未买任何保险,留下妻儿苦难度日。以至于被嫂嫂当面斥责道:“你怎么没有开口提过买保险的事,你实在未尽职守!”

这个真实的故事,令这位朋友在推销上感到:“日后的遗憾”。永难了却,曾有人向汽车大王福特一世推销一张百万美元的保险。当成交后,福特的一位好朋友知悉,赶紧面晤福特,脸色相当不悦的批评道:“你真不够意思,我都开你们福特汽车厂的汽车,你要买保险怎么不告诉我呢?”

福特口气坚定地说:“你开福特车是我推荐你的,至于我需要的高额保险,你可从来没有开口向我提过。”

作为一个推销尖兵的你,也许是你,或是你手下,还有这些令人摇头的基本问题存在,以至未能屡创业绩高峰。

爱面子,忌熟人,讲情面,这种残留的人性恶。往往是一个推销员成功的障碍。 人性先天积习已久的文化习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地位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环境的磨练等各种后天因素,影响更深。上至高层决策者,不至基层推销员,都可能会有这些习惯,他们心志软化,小心翼翼,不喜出风头,说话无力,易受打击,甚至缺乏旺盛的斗志,丧失强悍的竞争力。

相反,另一位同事的勇气令人敬佩。

有位寿险推销多年的同事,有一次在银行存款,他把一叠钞票交给柜台,当小姐点钞后,告诉他少一张百元纸钞时,他从口袋拿出一千元,交给柜台,同时大喊一声:“小费一百”!

顿时,全部的人目光转向他,他却不以为然。当然他也在该银行开拓了好几件保险,那位小姐就是他的保户之一。 „„恶习唯有根除,否则春风一吹它又复生了。

22、剑及履及,一气喝成

有一次,贝吉尔去见一位准保户,这个人正考虑买个二十五万美元的保险,在这同时,有十家保险公司提出计划,角逐竞争,还不知鹿死谁手。贝吉尔见到他时,对方应道:“我已委托一位好朋友处理了,你把资料留下,好让我比较比较哪家公司更便宜。”

“我有句话要真诚地告诉您,现在您可以把那些计划书都丢到垃圾桶里。因为保费设计基础都是相同的起点,就是帮助您作最后的决定。以银行贷款二十五万元而言,受益人当然是银行。关心您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用担心,我已帮您约好了医生作体检,这位医生是公认最权威的,他的报告每一家保险公司都会接受,何况二十五万美金的高额体检,只有他有资格做:”

“难道其它保险公司不能帮我安排吗?”

“当然可以,但是您可能要耽误三天,如果明早您患了感冒,时间一拖,保险公司甚至会考虑再等

三、四个月的时间才予以承保„„”

“喔,原来这件事有这么重要!贝吉尔先生,我还不知你代表哪家保险公司?”

“我代表客户!”贝吉尔先生在迅雷不及掩耳的积极行动下,顺利地签下一张二十五万美元的高额保单。

其所凭借的利器就是及时行动,勇于促成。

保险推销剑及履及,敢于促成,快速成交,一气呵成。

23、走过的路必留下痕迹

在保险推销的过程中,有的客户第一次洽谈时,即能一次促成,有的却要从业人员多次拜访,了解拒绝原因,最后才能促成。有时,客户拒绝与推销成功仅一步之隔。如从业人员一被拒绝就心存“唉!又浪费时间了。”的错误心理,只以为是个人推销记录上的 又一次失败,其实不必如此自责。

如果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将所遭遇到的拒绝事例加以汇集整理,并深究顾客心理上抗拒的原因,作为以后拒绝处理的参考,则被拒绝将不是个人工作记录上的耻辱,反而是从业人员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从业人员必须确立以下三种心态:

一、虽然没有推销成功,但也达到了访问的效果。 长期从事推销工作,使从业人员深切了解浪费时间的意义。因为他们往往开始从事此行业时,也曾感觉浪费过。但历经一段拜访经历后,都深深体验到,拒绝的经验是宝贵的,不仅不是时间的浪费,更可从拒绝中体会出处理拒绝的诀窍,并从拒绝中提升自己的推销能力。

二、发掘顾客心里抗拒的原因

确实掌握准保户心里抗拒的真正原因,因为表面上的拒绝,必有真正原因。何况顾客本身往往也不甚清楚拒绝的真正原因,必定功败垂成。

三、感性的拒绝,可分为三种

1、是针对从业人员引起的问题,如人品低劣,不守约定、迟到、人缘不佳、好辩驳、讲歪理、不可信赖、音调高亢等。

2、是准保户本身的情绪性问题,如事忙心烦、家庭生活不顺、夫妻感情不协调。

3、是对公司或保险存在观念的认定问题,如对保险特别讨厌,对大公司的锋芒太露、树大招风,以为公司剥削保户利益。

四、理性的拒绝,可分为三种:

1、是经济能力的问题,保费是固定的开支,有能力才负担得起。

2、是商品的问题,心目中满意的商品与实际商品不符合。

3、是投保条件的问题,与从业人员待谈妥的其它互换条件。 若能按照上述的分类基础,来探准保户心里抗拒的原因,然后针对真正拒绝的原因,研究应对话术,则这次的失败,将是下次成功推销的基础。

每次的拜访,都是下次成功的积累,只有努力走过拜访,才能留下成功推销的痕迹。

24、唯有充分活动,才有充分生机

绝处逢生的法兰克•贝吉尔,有一个成功的工作信念:推销就是要主动去争取顾客,一个能力再平凡的人,只要能遵守每天认真而确实的拜访五个客户的原则,热忱地把保险的好处与他人分享,这样就能成功了。

贝吉尔从事保险行业,第一年即拜访了1849人,有82个潜在保险户,但只成交66件,只有29分之1,可见初入此行,一切尚在摸索中,不论是话术、知识、意志、技巧都未成熟,自然倍加辛苦。

后来当他技巧逐渐成熟,经验日益丰富,贝吉尔达到每天拜访三个人,即有一位成交的工作效率。二十年来,他每天拜访五人次,一生共累计有四万人次的拜访记录,成果焉有不丰盛之理。 推销员的两个大敌:

一为偷懒(坐而不行),一为未能充分利用时间。

唯有严以律己,自我管理,才有充分的生机。

有推才有销(推销)

有动才能活(活动) 有访才有结果(开花又结果)

25、专业保险人的五K 有人说保险从业人员的淘汰率很高,保险公司太现实了,表现优异时,名利双收,人人羡之;表现差劲时,无人理睬,人人厌之。现实,是必然的,松下幸之助不是说过吗:没有利润的企业是一种罪恶。对员工是罪恶,对客户是罪恶,对社会、国家何尝不是一种罪恶。没有人能枯坐办公室终日,等待胜利的甜果从天而降,人人都得战战兢兢的处理每一项问题,克服层出不穷的挑战,才能活下去。因此笔者多年来观察,永保佳绩的从业人员,往往具备下列专业保险人的“五K”观念,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

一、Knowledge(知识):包括从事保险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接待客户的一般常识。现今有许多企管顾问公司与几所大学合办的培训班,倒是值得去耐心学习。

二、Kikubari(玲珑俱到):为人处事面面俱到,时时为对方着想,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则日后业绩不用愁。

三、Keyman(关键人物):即成为一个营业单位的明星级、偶象级的人员。但笔者也曾见过许多红极一时的从业人员,不仅恃才傲物,更是恃宠而骄。没能保持良好的势头,而是逐日褪色,尤有甚者,灰飞烟灭。

四、kmow-how(经营智慧):从专心修炼培养出一身绝技之后,接着是如何从经营自己,扩展为经营团体、经营组织。从你跟过的主管的言行举止、经营观念中,用心揣摩如何有效地组织扩大经营寿险。

五、Kingdom(保险王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保险王国,只不过是大小不同而已。以职业生涯(career)的观念来从事保险行业,而不是以工作糊口(job)的心情委身暂屈。

全力投入,义无反顾,焉有打不下自己的一片美好江山之理。

26、那一夜,我们共享成果

李国刚是一位因意外事故,丧失了左右手,仅余右手上臂十公分肉团的年轻人。他为了谋生,在云南一个杂技团打杂并学习杂耍,以适应未来现实的生活。经过多年的苦练与挫折,终于练成一个独门绝活,那就是闻名中国的无臂骑车、摩托车的特技。此特技不是只骑平路,而是环绕陡峭的圆形场地。其熟练程度与表现出的信心,正应验了“身残只志不残”的道理。

他的师父在接受访问时,谈及他在自我训练过程中,不象一般人摔倒时,有手可以支撑,不会伤及身体,这个失去双臂的年轻人,完全以头、脚 、脸、膝盖、身体与地面直接触及,难怪他在电视画面上脸部有那么多的伤痕。我看了这一幕,内心激动不已。

每位运动员面前都有一条“金牌之路”,但是,有人走完全程,有人半途而废,其中奥妙也只有本人才能体会。

射击选手许海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白天在靶场、晚上在梦中,对射击几乎达到痴狂的境界,后来他才能屡破记录,勇夺金牌。

当然在步向金牌的过程中,所承受的身心煎熬,都不是局外人可了解的。然而他却说,他在享受痛苦,一个迈向成功之前必然的痛苦。

有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在公开演奏会结束之后接受记者的访问,记者不断提及他的“天赋”才华,并时时强调他是一位音乐天才。不料,这位钢琴家却回答道:“大家都说我是天才,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是每天闭门苦练十个小时,如今才得以站在台上发表成果,赢得认同的掌声。我不知我是否是天才,但我知道我的确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每当看到国际性运动大会,冉冉奏出赢得金牌国家的国歌,当国旗扬升之际,不管是选手还是教练、观众都欣喜若狂,潸然泪下。

挫折、痛苦、拒绝、沮丧,你我都面临过,但喜悦、成功愿彼此分享。

27、左十右十,知易行难

有一个简单但意义非凡的故事,供彼此分享。

一位名叫麦克•赖马斯特的人,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雇员了,因为他整整二十五年来,从未请过事假、休假、病假,更不用说是迟到早退了。

麦克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在赛州雷蒙尼市一个肉铺负责切肉,有一次,麦克因车祸受伤,但他不躺下休息,车祸次日,他就来上班。接着六个星期,他都是腿打着石膏上班的。他就是这么一个热爱工作而忘记石膏存在的人。 今年,老板以价值一万一千三百元的崭新福特汽车相赠,以犒赏他鞠躬尽瘁的工作热忱。

麦克甚至会在例假日在肉铺查看,以确保其他工作人员是否做好其它配合工作。麦克切肉二十五年,保险推销左十右十的工作习惯,人人皆晓,但能贯彻执行的人,却是凤毛鳞角。

在香港,有一位富豪,以前也从事保险推销行业,由于从事保险行业发迹,转而投资不动产,至今成为家财万贯的富翁。 他的推销习惯是每天坚持拜访十个人,出门时,将十个铜板放在右边口袋,每拜访完一位客户,将左边的铜板拿一个到右边口袋,如此每天从左十到右十,从不间断工作,才创下惊人的业绩与财富。当有人请他演讲,发表其成功的秘诀时,他不吝惜地将自己左十右十的工作习惯公诸于众。他的一个友人笑他不该把这一秘诀告诉别人,因为一旦每个人知道这个秘诀后,仿效其法,与他抢业绩。这位富翁笑着说:“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虽然人人都知道,却是知易行难。” 有句名言: 小心切莫不当事,简单却是不容易。

28、从业者的O.C. 魏纳教授执教于美国太平洋大学,经常出现于电视、电台,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根据魏纳教授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了一种会使人陷入恶性循环的心病,称作Ostrich Complex,简称O.C. Ostrich就是鸵鸟,当鸵鸟被迫得无路可逃时,就把头钻进土堆中,自以为已经确保了安全,这种鸵鸟行为与现代人常有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极为相似,明知即将发生问题,也不去想任何对策,结果使问题更趋复杂化,也更难处理。

魏纳教授甚至断言:“从通用公司到全美汽车业的衰退,最大的原因是O.C.症作怪的缘故。

患了O.C.症的人,必被当作企业的逃兵、业务的废人。将从竞争最激烈的第一线上被拉下来,最后战死在企业沙场。默默成为人人践踩的炮灰。

朋友,你愿意成为人家脚下的灰烬吗?起来吧,克服O.C.症,勇敢面对问题、客户,这是解决压力之道。 即刻行动,就是现在。Do it Now!

第五篇:早会管理小故事分享

不凡的人生源于一个小小的发明

一个好的主意,纵使听的人有几百甚至几千,真正会采取行动将其付诸实践的却往往寥寥无几。罗伯特,约翰逊在一次会议上聆听了约瑟夫,利斯特对细菌学这门科学的描绘及其改善医院卫生条件的呼吁。大部分与会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在那个年代,人们难以想象有那么一些“小病菌”在作怪。然而约翰逊却利斯特所言深信不疑,他鼓动了兄弟爱德华和詹姆斯一起开发产品以响应利斯特的呼吁。

1886年,他们兄弟几个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约翰逊公司,并且开始推销他们的消毒纱布。随着医学界逐步认识到细菌感染的威胁,形势开始对约翰逊兄弟有利。到1910年,公司发展到需要40幢楼来生产医疗设备。1920年的一天,公司一位名叫厄尔迪克森的职员给同事看了他在家使用的自动黏贴绷带。厄尔用一小块纱垫粘在胶带上,从而把一些绷带粘在一起,用于保护家人割伤和擦伤。公司立即意识到了这项小发明的潜能,于是不久“邦迪创口贴”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不凡的人生源于一个小小的发明,而这一小小的发明,正是因为聆听并采纳了周围人的一个新点子。

聪明的经理不施压

在经济滑坡时,为了应对消减成本的压力,管理者下意识的做法便是向员工施压,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这并不是你的最佳选择,而且弊大于利。

一个更好的做法是,去了解员工在生活方面真正关心什么,从而让他们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如果你真诚地去做,而不是仅仅摆摆样子,搞些虚情假意的福利项目,那么,你不仅会减少压力,而且也会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让员工信任公司,回复活力。

在困难时期,一名经理可能会以下面三种方式对待某个员工,请比较一下: “嗨,莎拉,今年光景不好,所以如果你想拿到奖金的话,你就必须扛住压力,比以前更勤奋。抱歉,我知道这很难,但这就是现实。”

“嗨,莎拉,我知道你现在有很多压力,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真的。我想知道你能否搞定一切。如果需要帮助,请告诉我。”

“嗨,莎拉,我知道你现在有很多压力,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真的。我想确保你能将重要的事情都妥善处理,在这特别紧张的时期不至于心力交瘁。要吧工作做好,你有什么小小的改进点子吗?这些点子可让生活变得更加容易,那样,你就拥有把业务做好所需的优势和专注,因为公司非常需要你最优异的表现。”

第一种方式可以让莎拉正视,甚或应对残酷的现实,这是经理基本工作的一部分。你将物质激励与她的绩效挂起钩来,尽管绩效标准不是基于结果而是基于行为,通常这不是一种有效的 工资分配方式。但是你并没有涉及莎拉生活的任何方面,所以莎拉被弄得精疲力竭的风险很高。

第二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你的同理心,表明你有兴趣提供支持,但是显得被动、含糊不清。所以,这不可能改变莎拉的行为,她也不会感到你是真的药提供支持。

第三种方式最能产生你对莎拉的期望。你承认了现实压力,从一个人的角度,二不是员工的角度为莎拉着想。这种关怀将获得忠诚及超长努力的回报。你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让莎拉提出一些可以改善绩效的切实想法,而且这些想法能让莎拉生活得更好,有更好的机会完成重要的事情。这让莎拉感到你希望听到这些想法,同时愿意做出尝试。风险也低,因为你没有告诉莎拉她可以做任何事,你只是告诉她,你愿意尝试那些对她以及对公司都有好处的新方法。除了这些好处,当你在整个团队表达这种期望时,你将有机会了解员工当中谁能通过创新最好地应对危机,这会为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去评估每个人的晋升潜力。

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你采用这种方法,你会发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作,满意度和绩效都出现了改善。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进行聪明的试验来创造我所谓的“四赢”——工作、家庭、社区和自我(包括心智、身体和精神)都获益,他们将把部分注意力从工作转移到其他领域。然而,在所有领域,包括工作,满意度及绩效都会得到提高。一个悖论是:如果你更多地关注人们工作之外的生活,你就能使人们更高效地工作。这一点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个时候,人们在家庭、自我、社区方面都承受着特别大的压力。

人性化服务

小区门前新开了一家汽车保养专营店,可以提供汽车的各种日常养护服务,他们的工作人员经常进入小区宣传推销。一日,我开车刚驶进小区,一位小姐便递给我一张宣传单,并且一路跟我到了楼前,希望我能够成为他们的VIP会员,并承诺加入他们,不仅可以得到各种优质服务,而且可以享受免费洗车、服务打折等各种优惠。

我哦仔细看了上面的说明,虽然成为他们的VIP会员能有一些好车和方便,但每一项的收费标准却很高。我用车机会并不是很多,便婉转回绝了。

一次我下楼准备开车出去,突然发现昨天灰头土脸的车,竟然被擦得干干净净,我正猜想是哪位好心人做的,那位促销小姐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您看我们擦得怎样?还满意吗?如果您要是成为我们的会员,我们保证将为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没想到,第二天他们依然如此,我车一到楼下,他们的工作人员便会给我免费擦车,我拦也拦不住,而且天天如此,周围的邻居同事见我都问:“你一定成为他们的会员了吧,你看人家的服务真好。”他们的工作人员在楼下给我擦车时,促销小姐则借着这个机会,在一旁给小区居民宣传他们的服务,往往引来一群人围观。有几次我急着出去,由于人多,我却无法行驶。

有一次我强烈地向服务小姐抗议:“请你们不要再这样做了,你们已经严重干扰了我的生活。”

没想到小姐却对我说:“先生,我们这是人性化服务,我相信,您过不了多久,一定能够接受的。”

果真如此,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人性化服务”,我终于受不了了,没过多久,我便成为了他们的VIP会员。

房间里的成功秘诀

什么是成功的秘诀?我在自己的房间里找到了答案。 屋顶说:胸怀大志,目光高远。 风扇说:遇事冷静,谨慎小心。 钟表说: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镜子说:认清自己,有的放矢。

窗户说:放眼时代,明察秋毫。 日历说:千里之行,始于当前。

抱怨的数量和“质量”

工作中的抱怨,是一种负面情绪,弊多利少。

然而人是有感情的 ,有情绪总要发泄,少量有分寸的抱怨也许不可避免,所以抱怨很有讲究,以下总结除7条技巧。

1、限制抱怨的数量

一天中只能抱怨2-5%的事,多了就令人烦了。

2、控制好情绪

再有理,也要等自己心平气和了再抱怨,而且就事论事,切忌抖出往事,避免变成人身攻击或贬低对方。

3、提高抱怨“质量”

可以用幽默、自嘲方式让抱怨变得有趣;切忌喋喋不休反复抱怨一件事;还要看准了听众再抱怨,让抱怨发挥作用,否则说了也白说。

4、注意场合

尽量在私下里表达,避免在公开场合使人难堪,伤害对方自尊心很容易遭受报复。

5、选择时机

当环境氛围不好或对方心情不佳时最好不要抱怨,否则不仅没人听,还会招人讨厌。

6、提出积极建议

抱怨之后,要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即可减轻对方的不愉快,又能让对方觉得是在为他着想。

7、不耽误工作

切忌把委屈和抱怨情绪带到工作中,不要影响工作进度,更不要消极怠工,否则有理也变无理。

“做完”与“做好”

“做完”是交差了事,是最起码的要求,“做好”是尽力而为,追求完美。一字之差,却相去千里。

许多人做事都只求做完,品质粗糙,架构松散,许多加工品就是如此,只求量不求质,价值不高,口碑不佳。

但许多艺术品千锤百炼,千雕百塑,量虽不多,品质却完美,赢得不少目光与赞美。

“做完”、“做好”各有因由,各有需求,用力用心也各不同。无论人际,无论职场,无论托付,无论交代,无论交易,无论承诺,都应一做完做好为目标。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未见庭园之美,反添荒凉之感;

第二个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还依地形地貌,植花莳草,庭园一下变得有气势、有特色。师傅对第一个徒弟说:“你做完了”。对第二个徒弟说:“你做好了”。差别立现。

有人为赶做完,草草了事;有人为求做好,尽费心力。结果一个有负所托,一个有了交代。当然评价不同。

聪明如你我者,“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有耐心,有智慧就能“做完”又“做好”。

报时型领导与造钟型领导

领导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报时型领导,整个团队都不知道几点了,只有领导知道,大家就都来问领导,领导能够准确地告诉大家几点。领导在的时候,一切正常。这样的管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管一切正常,但是领导自己会很忙碌、很辛苦,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找领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领导来拍板;二是如果领导不再,大家找不到领导,正常的工作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找不到报时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都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

与此不同,第二类领导是造钟型领导。领导知道几点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给大家报时上,而是集中力量给大家造一个钟,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说不说,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钟就知道几点了。让组织有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领导不需要事必躬亲,而应该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因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领导不管就没人来管,这时候才需要领导亲自上阵。

管理首先要把基础的、基本的事情做对。基本的事情就是为组织建立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制,把基础的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基础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标准化、结构化、流程化、。通过基础管理,要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时都知道该怎么做。这好比是一座大楼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结实了,然后才能搞内部装修。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是所有组织的基础,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一座大楼,如果框架和柱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建设者就热衷于搞内部装修赶时髦,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

管理就是“管”+“理”

一个老板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有一个业务部门,由一个业务经理主管。这个部门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个人业务做得最好,但是和其他同事关系不好。关系不好的原因在其他同事看来,是这两个人不合群,而且老抢他们的生意,致使他们的业绩不好。而在这两个人看来,是别人不像他们那样努力,因而妒忌他们。部门主管给老板建议,把这两个人赶走,以便重新建立部门的和谐。老板左右为难:是迁就那两个能干的人,还是迁就大家?

我问老板:这两个业务好的人人品有问题吗?老板说:人品没问题,但个性有问题。我说:那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部门经理,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事情在每个企业中常常会发生。同事间出现矛盾,管理者就作出一个简单的反应:这个人对,那个人错。我们往往把问题归罪于某个人,以为把一个人处理了,我们就万事大吉了。但当我们把不听话的和不顺眼的人赶走了,企业缺少了不同的声音和竞争的动力,结果往往是公司的业绩也就跟着下来了。

正确的做法是让管理者成为真正的管理者。

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一是要“管”,二是要“理”。

“管”意味着管理者学会看大局。什么是大局?就是企业的整体,企业的目标,而不仅是部门内部短暂的“和谐”。“管”意味着管理者自己成为大家的榜样,让大家向自己看齐。“管”意味着和下属打成一片。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但人品上没有问题的人。“管”意味着知人善用,能把像“顺流”那样难管的人用好,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好管的人开除。“管”意味着要学会授权授压,也意味着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管”意味着学会激励,学会表扬与批评,尤其是批评的

艺术。“管”意味着自己承担自己部门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看成是下属的问题,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管”

更意味着结果导向,解决部门里出现的问题。

把这些运用到前面的例子中,就意味着部门经理要从改变自己的做法开始解决自己部门的问题,而不是把两难的决定推给老板。

通常,“管”的道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管理者会越来越熟练地掌握管人的艺术。管理者真正难做到的是“理”,因为很多管理者根本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职责,而是把管理简单地等同于指挥,等同于命令。

“理”是什么?“理”就是梳理,就是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就是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情。“理”就是重新定规则,从规则的角度彻底消灭问题。“管”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人,改变人的态度,改变人的能力;“理”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事,改变流程,改变不合理的做法。

如果管理者只“管”不“理”,即使你的“管”的能力再好,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如果管理者不敏感地解决部门内任务分配规则问题,以后类似的矛盾还是会出现,只不过当部门有个性强的员工时会表现为公开的矛盾,而没有个性强的员工时矛盾会隐藏起来。但问题总是存在的,总是影响部门效率的一个原因。

对管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管10个人和管1000个人有什么区别?

我想,在“管”的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理”的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换句话说,管理者管理的部门越大、管理的人数越多,就越是要学会“理”,学会建立规则和调整规则。而这些要“理”的事情分别是:

1、 确定要做的事情和目标;

2、 确定组织构架,分而治之;

3、 确定具体的岗位;

4、 确定绩效和激励机制;

5、 确定制度,用制度而不是靠经理的魅力管理;

6、 确定流程,用流程而不是靠惩罚来确保做事的质量。

管理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管理其实很简单,管理就是“管”+“理”。

上一篇:安全隐患治理工作方案下一篇:安全隐患整改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