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研究型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以N大学为例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经济结构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规模化,人口流动由计划的抑制状态转变为自主的活跃状态,而我国高校场域内的人才流动产生于上世纪末的人口流动背景中。学术界关于人才流动的研究,历经“描述——批判——反思”三个阶段。目前,我国高校人才流动问题的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与理念的开拓性与多元性,但是从高层次人才的个体感知与动机出发,来探究高层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很少研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组合起来影响人才流动。本研究运用访谈法以及定性比较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研究型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组态,为健全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提供有益思路。从矛盾意向视角出发,本文借鉴“四因素”理论探究研究型高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与组态状况。通过半结构访谈收集人才流动文本材料,进行编码,最终归纳凝练出六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个人惯习、人情网络、学术资源、物质保障、家庭纽带与竞争环境,质性研究发现,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人情网络与家庭纽带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具有影响,体现出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本土特色。本文以六个影响因素为基础,绘制出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图与“四因素”结构模型图。通过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对文本材料进行研究,聚焦于六类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发现产生人才流动共有五种组态,分别概括为“全面撤退型”、“居安思危型”、“资源追求型”、“学术抱负型”与“感性认知型”;未产生人才流动共有三种组态,分别是“和谐共进型”、“环境适应型”与“资源依赖型”。针对我国研究型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建议:第一,建立高校场域内人才流通机制与补偿机制;第二,摒弃“物化人才”观念并注重人才个性化需求;第三,高校适当压力管理,警惕“温水煮青蛙”;第四,高校应坚持按需引进人才,杜绝出现“引而不用”现象;第五,高校人才队伍管理过程中注重使用组态思维;第六,人才应具备明确的个人定位与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才流动;“四因素”理论;矛盾意向;影响因素;组态分析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人口流动

(二)人才流动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材料编码

三、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常态化趋势

(二)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六大影响因素

(三)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框架图

(四)高校人才流动框架中体现的四力结构

第三章 高层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

一、定性比较分析(QCA)

(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起源及原理

(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三)确定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

(四)变量的二分赋值

(五)绘制真值表

(六)必要性检验

(七)布尔最小运算

二、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组态分析

(一)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产生流动”的五种组态

(二)高校场域内高层次人才“未产生流动”的三种组态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一)“五斗米”与“人间世”

(二)竞争环境与个体能动性

(三)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阶段性特征

(四)“单因素”与“组态”分析思维

三、建议

(一)建立高校场域内人才流通机制与补偿机制

(二)摒弃“物化人才”观念并注重人才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适当压力管理,警惕“温水煮青蛙”

(四)高校应坚持按需引进人才,杜绝出现“引而不用”现象

(五)高校人才队伍管理过程中注重使用组态思维

(六)人才应具备明确的个人定位与发展目标

四、研究贡献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致谢

上一篇:Wifi电力通信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作业设计教学语文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