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震灾害

2022-07-29

第一篇:自然灾害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1、简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

答: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地震的宏观调查;2.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3.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4.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内部构造;5.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6.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7.地震预测和预报。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海啸、矿坑塌陷、天然地震。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3.地面震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2、简述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及类型。

答:断层成因假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演讲,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3.相变成因说: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延时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发生地震了。

按地震成因划分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岛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3、什么是前震、主震和余震?

答: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余震:主震发生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4、全球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各地震带有何特点?

答: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77%:80%左右浅震(h小于等于60km)、许多中深震(h大于等于60km且小于等于300km)、几乎全部深震(h大于300km)。

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条带形不鲜明,情况复杂。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窄、长、弱、浅;释放的地震能量仅占全球的6.1%而已。

5、我国的地震带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 :

答: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特点:

1.数量多:二十世纪前80年中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其中6级以上500多次,平均每年6级以上5.4次;

2.分布广:20世纪前80年中,全国30个省、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吉林省有600km的深震,1926——1975,50年内台湾发生M大于等于7的地震24次,占全国的40%,活动水平最高,大路上西部地区活动水平高;

3.独特性:全球的大陆内部(板内)M>8级的巨震集中发生在我国及邻国(地缝合线);4.灾害重:古今死人最多的地震均在我国,我国地震局统计,1970——1980年间,我国地震伤亡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1556年陕西华县,有名姓的达80多万;1976年7月28日唐山,死24万。

6、地壳结构有何特点?

答:1.底面——Moho面: A.全球性;

B.深度:求地壳厚度的方法很多;随地形变化和地质构造有某种对应关系(与重力学中的均衡理论一致);

C.性质:尖锐程度在各地区不同,一般来说是比较明显的分界面,反射震相比较清晰,至多有几公里的过渡层;速度跃变:Δα≈(8.1—7.0)km/sec,Δβ≈(4.7——3.8)km/sec;一般假定是个化学界面:地壳由含长石较多的岩石组成,上地幔则是镁铁橄榄石和辉石。

2.分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A.主要的分界面:Conrad面;低速层;Z现象(均不是全球性的); B.轴对称横向各向同性;

C.大陆型:上层(花岗岩)α=5.80km/s,β=3.45km/s,H=20km;下层(玄武岩))α=6.50km/s,β=3.75km/s,H=15km;低速层顶部)α=8.02km/s,β=4.69km/s;海洋型(过渡地区则复杂):海水)α=1.50km/s, H=4km;沉积层)α=2.00km/s,β=1.00km/s,H=1km;地壳(玄武岩))α=6.40km/s,β=3.70km/s,H=6km。

7、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发散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大洋中脊,例如大西洋中脊;当两侧板块为陆地——陆地,其地貌特征是裂谷,例如东非裂谷。

汇聚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岛弧和海沟,例如西阿留申群岛;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山脉和海沟,例如日本海沟;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造山带,例如喜马拉雅山。

转换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错断的洋中脊,例如太平洋中脊;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形变小的山脉沿断层变形,例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8、全球体波层析成像发现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地幔柱,试简述地幔柱有何特点?

答:1.地幔柱的源头在“D”层;2.地幔柱从源头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形成地幔柱,直径约为1000km左右;3.一个地幔柱的寿命约为106——107年;4.地幔柱玄武岩浆中的氦同位素比值3He/4He大于空气中此比值的十倍以上;5.地幔柱头常造成正地形及重力高;6.地幔柱常与地震层析图中的低速异常对应。 :

9、简述海啸产生的条件及类型。

答:海啸发生的条件是深海:巨大水体;大地震:上下方向位移,且震级大于6.5;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

海啸按形成原因分类可分为地震海啸、气象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核爆海啸;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远洋海啸、近海海啸。

10、简述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及主要步骤。

答: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中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1、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防灾减灾的主要步骤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环节。 灾害预防:防患于未然。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损失。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灾害监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救灾赈灾: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抢救。赈灾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灾后重建: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面协调。气候灾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要

一、二年等,时间比较短。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需要几年、十几年。

11、试阐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答: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1966年3月8号)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粉碎了人们的梦想。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5中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12、简述滑坡产生的条件。

答:

一、地质条件。

滑坡、崩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其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地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西部多高原、崇山,东部多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地形高度逐级下降,大致构成三级台阶。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危害也较严重。

2.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石,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在我国,粘性土滑坡在四川成都平原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河南等地亦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亦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

3.断裂构造:构造条件是形成滑坡、崩塌的基本条件之一。断裂带岩体破碎,并为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条件。此外,活动断裂带上易发生构造地震。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崩塌的发育地带的:

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滑坡、崩塌体成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几乎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

4.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也是形成滑坡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软弱面。

二、影响因素

形成滑坡、崩塌的各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们为崩滑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外动力条件或触发条件。主要考虑暴雨、地震和人为轰动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灾害性降雨——暴雨:我国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暴雨对滑坡、崩塌形成的影响最大。降水量多寡决定了水动力作用的强弱。降雨下渗引起地下水活动状态的变化,它可为滑坡、崩塌的直接诱发因素。因此,每到雨季,滑坡、崩塌频频发生。而且雨量丰富的南方,因灾害性降雨引起的滑坡、崩塌较北方明显增多。暴雨来势凶猛,积水不易排除,往往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

地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滑坡、崩塌的最主要的处罚因素之一。往往在烈度为VII度(或震级为6级)以上地震活动地区,尤其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特别严重。

人为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增大。城镇、工业、交通、矿山、水电、森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活动,都与地质环境发生关系,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修建铁路、公路,人为开挖形成边坡加载于斜坡上,造成崩塌、滑坡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城市发展很多。在城镇、工矿企业中,由于修建建筑物、开挖边坡及大量堆载、污水渗入坡体,都可能形成严重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水库库岸的滑塌现象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人为开挖及堆载因素外,因水库运营期库水位升降,而斜坡岩、土中的水排除较慢,地下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下降,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由此造成的岸边破坏比较普遍。此外,书库蓄水浸润库岸也会引起滑塌现象。

13、简述泥石流产生的条件。

答: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峻,而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14、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我国许多滑坡、崩塌发生在水电工程附近。它们毁坏水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常造成水库淤积,有时甚至激起库水翻越大坝冲向下游造成伤亡和损失。有些滑坡、崩塌还可以造成水库报废。总之,滑坡、崩塌常常破坏山区水利电工程,使其不能正常运营,造成经济损失。

对铁路的危害:铁路是遭受崩塌、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一项工程。尤其是宝成线、陇海线的宝天段及成昆线,几乎年年遭受滑坡、崩塌的袭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铁路沿线的大中型滑坡点有一千处,崩塌点为数更多,致使铁路部门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整治它们。滑坡、崩塌对铁路的危害主要表现是:破坏线路、中断行车、危害站场、砸坏站房;毁坏铁路桥梁及其他设施,错断隧道、摧毁明硐,造成车翻人亡的行车事故。

对公路的危害:山区公路也是遭受滑坡、崩塌危害最频繁的一项工程。主要危害是:掩埋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对河运及海洋工程的危害:对河运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堵江断流、中断航运交通;形成江中险滩、威胁过往船只;激起涌浪,推翻船只,引起人身伤亡。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最常见的是海底地基发生滑坡。引起海上钻进平台的下沉、滑移和倾倒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对房屋建筑的危害:滑坡对房屋建筑无疑是有很大的危害。轻微的滑坡可使楼面出现拉裂现象。

15、简述地球存在“壳”地震学证据。 :

答:1.Mohorovicic的发现:1889年记到第一张可供分析的远震图;1899年,Oldham识别出P,S;1904年,Lamb计算半空间,表面源,表面记录的理论图;1910年,Mohorovicic发现库尔帕山谷的地震在Δ:39~2405km的29个台上记录到成对的P震相。其走时曲线如图所示。推想存在首波。按首波理论,估计出地壳厚度为35~165公里。此后,世界各地均观测到Pn,Sn。称上面的一层介质为“地壳”。

2.理论证明(早年有Jeffrey的推导) 3.实验

第二篇:地震灾害

地震:

(1)成因: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②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3)影响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人类活动诱发地震:①修建水库;②开山、爆破、采矿,大量堆积松散物质,植被破坏会诱发泥石流。

(4)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第三篇: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党原乡教育办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根据《泾川县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确保我校地震灾害应急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进行,切实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

2、编制依据

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布点及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特编制本应急预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处理工作。

4、工作原则

启动和实施本预案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是:

(1)、珍爱生命,确保安全。始终把保障全乡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专业救援人员的骨干作用。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教育办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小学、幼儿园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本单位

应急处置工作,要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3)、正确宣传,注重预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把灾害应急与预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定期对师生进行防震知识宣传教育和疏散,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演练,认真做好预防和安全值班工作。

二、学校概况及灾害危险性分析

党原乡陈袁小学和樊家、吊沟接壤,在校学生27人,教职工4人。

根据历年地震发生后破坏情况分析,在我校极易造成房屋倒塌,供水、供电和通讯中断等灾害,也可能因电线短路引发局部火灾。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党原乡陈袁小学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组 长: 赵明公 校长

成 员: 朱良福 三年级班主任

陈玉荣 四年级班主任 鲁淑娟 二年级班主任 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实施应急预案。根据实际,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责任人:陈玉荣)

2、负责组织检查全乡学校校舍安全隐患和师生防震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限期整改。(责任人:朱良福)

3、负责防震相关日常教育、防震知识宣传、自救自护技能培训、救灾应急物资准备及日常应急演练。(责任人:各班主任)

4、地震灾害发生后,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应急救灾工作,部署安排受灾学校进行紧急救援,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抢险救灾。(责任人:赵明公)

5、负责召集抢险救援协调会议,统一调度,部署救援工作,决定重大问题,指定紧急处理措施。(责任人:鲁淑娟)

6、负责和各校(园),特别是受灾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报告灾情。对各校(园)的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进行督查指导。(责任人:陈玉荣)

(二)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成及职责 主任:赵明公 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及救援协调工作 成员:朱良福 负责应急响应机制指导落实工作

陈玉荣 负责救灾物资接收、储备、分发工作

陈玉荣 负责宣传报道和信息收集工作

鲁淑娟 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主要职责:

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学校震情、灾情,及时向教育办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报告; (责任人:朱良福)

2、贯彻执行领导小组防震减灾决策,开展救灾工作; (责任

人:赵明公)

3、协调、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震灾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应急工作情况; (责任人:赵明公)

4、负责收集、上报地震新闻宣传报道; (责任人:陈玉荣)

5、负责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责任人:鲁淑娟)

四、应急准备

震前应急准备工作是在本预案颁布后,当临震预报发布后的紧急情况下完成的。

1、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地点及通讯方法: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校长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电话:13830383373

2、由抗震救灾办公室定期修订学校预案,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和熟悉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抗震救灾设备、器材、装备、工具等,并落实数量明确到人;经常组织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

3、疏散组要制定人员疏散方案、各疏散路线、疏散场地环境平面图并在校办公室备案;

4、抢险救灾组熟悉预案,明确职责,尤其对水、电设施及火险等事件要经常开展训练;负责抢险工具、器材、设备的落实;组织抢险救灾组成员定期进行演练。

5、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6、出现地震谣传,各校要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培训,提高师生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安定人心,保证学校安定。

五、应急响应

学校接到上级有关部门发布的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校领导主持召开应急会议,宣布校区进入临震预报期,布置防震工作,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迅速进入临震应急状态,按本预案和各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学习和熟悉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工作程序,广泛开展防震科普知识的培训、避震及疏散演练,落实保障抢险救灾设备、物资,检查并排除水、火、电、暖设施和危险建筑物安全隐患。根据灾害程度响应级别依次为1级响应、2级响应、3级响应、4级响应。

1、召开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震情,部署紧急避险和抢险救灾工作。

2、向上级抗震救灾领导机构报告防震减灾措施。

3、向学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宣布有关抗救灾方面的规定。

4、掌握地震动态并随时向上级抗震救灾领导机构和校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长通报。

5、根据上级指挥机构发布的地震动态宣布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根据震情发展趋势决定师生避震疏散时间及范围。

6、检查学校各部门、各应急救援专业小组的应急措施和防震减灾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7、强化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地震信息误传和谣传,稳定社会秩序。

8、督促校重点部位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紧急措施和特殊保护措施,检查消防设施。

9、学校抗震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县教育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掌握的各类灾情信息,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六、应急处置 (一)临震应急处置

在接到上级关于临震预报安排后,应适时进入临震应急期,充分做到以下工作:

1、学校召开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布置防震工作。

2、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密切监视震情,加强上下联络。

3、做好震时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学校临震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4、组织师生进行防震知识教育和避震疏散演练。

5、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震情变化,若预报的地震到期末发生,发布机关决定撤消时,应解除紧急状态,尽快做好师生工作,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二)震后应急处置

1、组织实施地震应急预案,按照上级安排,迅速开展震后抢险救灾工作。

2、各成员按职责及时赶赴现场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并及时组织救援队伍,迅速开展自救互救。

4、迅速疏散师生,妥善处理受伤人员。

七、通信联络

1、临震前或地震后,学校要和教育办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

2、教育办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络电话 总值班室电话 0933-3530525 各成员联系电话

组 长:张 涛 教育办公室主任 18993340808 副组长:邵小锋 乡教育办公室教研员 13993332615 朱凡刚 乡教育办公室会计 13993380433

八、奖惩办法

(一)、奖励: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教育办予以奖励,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1、保护学校师生生命财产有功的;

2、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扩大成绩显著的;

3、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一)、处罚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教育办予以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报

上级主管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执行命令,不履行抗震救灾职责的;

2、贪污、挪用、盗窃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因认为原因造成救灾资金物资受损的;

3、不及时掌握震情、灾情,临阵脱逃或玩忽职守的;

4、再临震期或应急期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务的;

5、阻碍救灾人员执行公务或进行破坏活动的;

6、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扰乱正常救灾秩序的;

7、不按规定或实际情况上报灾情的,救灾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

8、其他对抗震救灾造成危害的。

九、预案管理

1、本预案由学校负责执行并接受上级指导。

2、本预案由学校负责开展日常机构建设、应急教育、演练、物资储备等事项的检查,各校负责组织落实。

3、本预案由学校负责修订完善,凡因工作调动涉及的责任人员变动,有相应接替人员递补。

4、本预案有效期为5年。

5、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学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党原乡陈袁小学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党原乡陈袁小学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第四篇:海地地震灾害报告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 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十分严重.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16公里的加勒比海域,震源深度约为10公里.震中烈度为X.

在发生7.0级地震稍后不久,海地又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9级和5.5级的地震。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

地震发生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2日发表声明,对海地当天发生强烈地震表示关切,并且表示联合国组织正在听取有关灾情的初步报告,密切跟踪当地的情况发展,同时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也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赴海地实行救援任务.

根据美国科罗拉多州地质调查的分析师说,这是海地自1770年以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并且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最强烈的余震达到5.9和6.4级,不但为救援数以千计埋在废墟之下的民众带来了极大困难,更为无数处于恐慌中的平民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且未来海地继续发生严重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太子港街头出现极度混乱局面,呼喊者、 哭泣者、四处寻找失散亲友者和无家可归者构成了海地大地震后的一幅幅真实写照。据拉美及西方各大媒体报道,数以万计民众失去居所。地震发生后,海地当地黑帮组织和从倒塌监狱中逃脱的罪犯趁火打劫,将急需的救援物资洗劫一空.

一场里氏七级强震让“灾难之国”海地雪上加霜。全球知名风险管理顾问公司最新评估显示,地震给海地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数亿美元。公告称,海地当地建筑多属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并无防震所需的加固措施,因此强震过后建筑大规模坍塌,即便是设计规范的建筑也难逃在地震中受损,据此估计,海地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数亿美元。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其约两百万人口将深受地震影响,地震遇难者将数以万计。震前由于海地连年天灾及政局不稳,海地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全国逾一半民众每天的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经过此次强震,海地当地人民的生活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针对海地地震的成因,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公布的地震定位及震源机制,海地地震发生在加勒比地区, 此地区是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因此这一地区很容易发生地震, 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地震大多是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导致,而此次强震却是由于美洲板块中的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相互挤压所致。 这种类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较浅,并能释放巨大能量。此次地震的震源仅位于地下10公里左右,因此造成了此次海地的巨大损失。

就目前而言,专家仅能预测今后10年到20年发生大地震的百分率,更高级的预测尚无可能。不过,地震界有句谚语:地震不杀人,建筑物杀人。因此,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即使不能预测或躲避地震,也能采取很多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震后重建所面临的困境。作为一名土木人,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坚固的房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们免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

第五篇:地震灾害英文词汇

一、表示地震的词 earthquake quake shake shock tremor

二、(地震)发生于 ... hit... 袭击,打击,使遭受 strike... 突然发生

shake... 摇;摇动;摇撼 jolt... 使颠簸,摇晃

rock... 摇,摇动,使振动

roll across... 波动,起伏,横摇 rip through... 裂开,破开;突进,横撞直闯

三、破坏程度(小 → 大)

damage 损害,损伤;〔口语〕伤害,毁坏。

destroy 毁坏,破坏;摧残。 shatter . 破坏;捣毁;破灭。

devastate 蹂躏,破坏;使荒废;毁灭。 level 推倒,夷平。 flatten 夷为平地。

四、地震学相关词汇

seismological 地震学上的 seismology 地震学 seismograph 地震仪

seismographer 地震学家 aftershock 余震

smaller tremors 小地震 epicenter 震中 magnitude 震级

Richter Scale(1—10) 里氏震级 vibration 震动

earthquake monitoring 地震监控

tsunami 海啸

tsunami warning system 海啸预警系统

tidal waves 潮汐波,浪潮 natural disaster 自然灾害 tragedy 灾难、悲剧 disaster 灾难 wreckage 残骸 death toll 死亡人数 survivors 幸存者 victims 受灾者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国际援助

evacuation 撤离

rescue team 救援小组

seisesthesia 振动感觉

seism aesthesia 震觉

seisesthesia 振动感觉

seismic 地震的

seismic (seismic; seismically; earthquake) load 地震载荷

seismic acceleration 地震加速度; 震动加速度

seismic acceleration indicator 地震加速指示计

seismic activity 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性

seismic amplifier 地震放大器

seismic analysis 地震分析

seismic area 地震带; 地震区; 震区

seismic belt 地震带; 地震区

seismic bending moment 地震弯矩

seismic center 震中

seismic coefficient 地震系数

seismic core phase 核震相

seismic cross-section 地震剖面

seismic data 地震数据; 地震资料

seismic degree 震度

seismic design 地震设计

seismic detector 地震检波器; 地震仪

seismic detector of the displacement 位移式地震检波器

seismic detector of the velocity type 速度式地震检波器

seismic digital amplifier 地震数字放大器

seismic discontinuity 地震间断面

seismic drill 地震孔用钻机

seismic dynamic load 地震动力载荷

seismic element method 地震元法

seismic exploration 地层勘探; 地震探测; 地震探查; 震波勘测

seismic exploration vessel 震波勘测船

seismic filter 地震滤波器

seismic floor joint cover 地面抗震缝盖板

seismic focus 地震震源

seismic force 地震力

seismic gap 地震活动空白地带

seismic geophone 地震检波器; 震波检测仪

seismic geophysical method 地球物理地震法

seismic hazard 地震危害性

seismic head wave 地震首波

seismic impulse method 脉冲地震法

seismic instrument car 地震仪器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烈度; 地震强度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地震强度计

seismic investigation 地震探测

seismic load 地震荷载

seismic map 地震图

seismic measurement 地震测验

seismic method 地震勘探法

seismic method of exploration 地震法勘探; 震波勘测法

seismic method of prospecting 地震法勘探

seismic model 地震模型

seismic moment 地震力矩

seismic motion 地震活动; 地震运动

seismic origin 地震成因

seismic phase 震相

seismic processing 震波图分析

seismic profile 地震剖面

seismic profiler 地震剖面仪; 震波水下地形仪

seismic property 地震性质

seismic prospect(in) 震波勘探

seismic prospecting 地震勘探; 地震探查

seismic prospecting system 地震探查装置

seismic prospector 地震预报仪

seismic reciprocity 震时互易原理

seismic record 地震记录

seismic record viewer 地震记录观测仪

seismic recorder 地震记录仪

seismic reflection amplifier 地震反射放大器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地震波反射法

seismic refraction 震波折射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 地震折射法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 地震折射剖面

seismic regime 震情

seismic region 震区;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alization 地震区划分

seismic restraint 耐震

seismic risk 地震危险性

seismic sea wave 地震海浪; 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 地震津波; 海啸

seismic sea wave apparatus 海啸仪

seismic section plotter 地震剖面绘图仪

seismic seethe 地震假潮

seismic shock 地震; 地震冲击; 地震震动; 震波冲击

seismic signal 地震信号

seismic sounding 地震测深; 地震测深法

seismic source function 震源函数

seismic spread 地震传播; 地震扩散

seismic stability 抗震稳定性

seismic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ic stratigraphy 地震地层学

seismic stress 地震应力

seismic surface wave 地震表面波

seismic survey 地震测量; 地震调查; 地震探查; 反射法勘探

seismic travel time 地震波传播时间

seismic velocity 震波速度

seismic vertical 震中; 地震垂线

seismic vessel 震波勘测船

seismic wave 震波; 地震波

seismic wave path 地震波路径

seismic world map 世界地震图

seismic zone 地震带; 地震区

seismic zoning 地震区划分

seismic-electric effect 震电效应

seismic instrument 地震仪

seismicity 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度; 震活动性; 震级

seismicity gap 地震活动空白地带

seismicity map 地震区域图

seismic-like event 似地震事件

seismicrophone 地震传声器; 地震接收器

seismic 地震现象; 震动现象

seismitron 岩层稳定测试仪

seism-acoustic reflection survey 震声反射测量

seismoastronomy 地震天文学

seism cardiogram 心震图

seism chronograph 地震计时仪; 地震记时器

seism-electric effect 震电效应

seism genesis 地震成因

seismogenic zone 孕震区

seism geological map 地震地质图

seism-geology 地震地质学

seismogram 地震波曲线; 地震图; 震波图

seismogram interpretation 震波图解释

seismograph 地震记录仪; 地震仪

seismograph amplifier 地震仪放大器

seismograph drill 地震孔物探钻机

seismograph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ographic 地震学的

seismographic observation 地震观测

seismographic observatory 地震观测站

seismographic record 地震记录

seismographic station 地震台

seismography 地震记录法; 地震学

seismology (附有摄影设备的) 测震仪

seismologic consideration 震情会商

seismologic station 地震台站

seismological evidence 地震实迹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地震观测

seismologist 地震学家

seismology 地震学

seism magnetic effect 地震地磁效果; 震磁效应

seismometer 地震计; 地震检波器; 地震仪

seismometer galvanometer 地震检波器检流计

seismometer pier 拾震器墩子

seismometer station 地震测站

seismonastic movement 感振运动

seismonastic torpor movement 倾震膨压运动

seism physics 地震物理学

seism’s 地震

seism scope 地震波显示仪; 地震示波仪; 地震仪; 验震器; 验震器

seism scope data 验震器数据; 验震器数据

seism scope record 验震器记录; 验震器记录

seism scope response 验震器响应; 验震器响应

seism station 地震台; 地震台站

seism tectonic 地震构造的

seism tectonic line 地震构造线

seism therapy 振动疗法

seism tropism 向震性

scissors fault differential fault 剪断层

上一篇:知识竞赛题库讲解下一篇:做情绪的主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