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主体角色认同着手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

2022-09-10

财经应用写作是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需要的写作能力, 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 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易, 要写出较为满意的习作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多年来, 广大教师从教材教法、考试的考法等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笔者认为使写作主体角色认同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1 写作主体角色认同的意义

应用文写作主体具有专任性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任写作, 即在某个职位上的人拟写与其职位相称的文章。二是代拟写作, 即代替某一职位的人拟写与其职位相称的文章。作为学生, 以其身份, 更多的处于被管理者的位置, 而他们要学习写作的财经应用文, 则更多表现出在某一方面指导工作, 进行管理, 用来“据以办事,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特点。但学生的身份使他们与应用文写作主体角色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 应用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以写作主体的身份从事写作, 只有这样, 才能根据实际需要确立文章主旨, 选择材料。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语言运用是否得体, 所写文章符合要求与否通过看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判断, 而写作主体只有身在其位, 明白其职责, 才能判断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2 写作主体角色认同的解决途径

解决写作主体角色认同这一问题, 一方面, 教师应通过讲解, 反复强调, 让学生确认自身的写作主体身份, 明白写作主体的角色职责, 另一方面, 尽可能让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社会实践, 运用应用文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但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不可能完全亲历社会事务,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实, 学生生活本身就有许多需要通过应用文的写作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的训练, 达到不断强化写作主体角色意识, 使写作主体角色认同的目的。

2.1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中认同写作主体角色

学生身边有许多要用应用文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开学之初, 学生身处新的学期、心中都有许多想法和打算, 但缺少让它形成文字的习惯和能力。利用应用写作课,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为本班或为本团支部拟写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一学期或学年的结束, 可以让同学们对照期初的计划, 对班、团工作进行总结。学生要拟写计划, 总结等文章, 就迫切想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 这时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自己目前所处角色, 明了文章中的主旨并不是个人的观点, 而体现的是班委会或本团支部的意志, 这样同学在写作时, 其写作的内容 (材料) 就不能仅仅按照个人的想法而定, 而要与有关领导集体进行协商。关于文章的结构, 这时教师可适时对这类文章的结构加以介绍, 而以何种语气、用语包括具体词语的使用, 学生就可根据具体的主体角色来进行推敲使用。

学习写作调查报告, 学生能走出校园当然好, 如果时间限制, 在校园开展未尝不可。如围绕同学们的消费开展调查, 同学们身上多彩的时装、手中使用的电子产品、拥有生活费多少的不同所形成消费结构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调查的对象。这时的写作主体就是学生个人或形成的调查小组或某商家的角色。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用应用文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 不仅得到了鲜活的写作材料, 而且也深切体会到作为写作主体的职责, 进一步理解了应用文的“实用”特点。

2.2 精心创设写作情境, 在情境写作中认同写作主体角色

学习写作应用文, 学生若能深入社会生活, 亲历工作实际, 对应用文的学习将会起到全方位的提升作用。但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学习任务繁重, 完全要亲历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生活范围以外需用应用文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采取依据训练目的, 用给学生“情况”的形式, 再现情景, 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去用应用文解决问题, 体会主体角色职责。

如关于毕业班学生毕业实习的“情况”。学校向某企业行文联系学生实习问题, 企业召开会议研究同意接受, 并向下属部门行文要求做好安排学生实习的工作。同时学生所在系根据规定在学生实习期间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 须征得学院同意。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么办?要通过应用文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教师围绕“情境”讲清楚其中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的关系, 讲清楚他们的职责范围, 再让学生依照行文原则, 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文种用途的规定来处理材料。往往一个“情境”, 因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 所要行的文也不同。我们可以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写作主体的身份、地位、角色, 揣摩文章的语气、用词。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不仅在实践中理解了有关文中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表现形式, 进一步加深了对公文行文原则的理解。同时也以写作主体身份真切体会到了应用文解决问题、据以办事的实用性价值。

2.3 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写作中认同写作主体的角色

专业文书的写作, 主要是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里的问题, 然后将思维的结果按写作要求外化为文字资料。各种财经专业文体的写作, 如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审计报告、经济诉讼文书等, 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当然, 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并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缺乏的是如何将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结果通过写作表达出来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写作所需知识在教学中整合的问题。

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物—思—文”的三重转化, 作为专业文书的写作, 其中“物”多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将“物”转化为“思”来自于专业课堂, 解决写作的材料问题;写作课主要解决“思”转化为“文”的技能与策略, 即材料外化成写作成果的表现形式。如“审计报告”的写作, 实质上是审计课程的延伸, 即“谁”以什么样的书面形式将审计结果向派出机关或委办单位汇报的问题, 它涉及到写作主体、写作的形式、写作的内容项目以及语言媒介的使用等。而写作主体“谁”非常关键, 搞清楚了“谁”即写作主体的身份其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使用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专业写作, 要提高写作水平, 其关键仍然是写作主体的认同问题, 有了写作主体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认同, 就等于突破了应用写作的颈瓶。

写作应用文, 只有明确写作主体角色, 才能身临其境, 置身其位来确定文章的主旨, 推敲文章语言, 恰当选用所需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只有从工作学习中采集鲜活写作材料, 文章内容才充实, 学生才能在写作中体会到用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在“用”中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应用文的概念、特点、种类等文种知识, 才能变枯燥抽象的理论讲解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知识, 从而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 最终达到拥有实际写作能力的目的。

摘要:学生的身份、阅历和年龄使他们和应用文解决的实际问题间存在一定距离, 为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增加了难度。应用文教学应从写作主体角色认同着手, 在为“应用”而写作中强化写作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写作,角色意识,教学质量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下一篇:电厂热工仪表典型故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