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工作汇报

2022-08-27

工作汇报,可以是在一项任务开始前,也可以是任务过程中,或者任务完成后。总之,工作汇报贯穿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汇报》,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水资源保护工作汇报

水资源税及环境保护税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018年一季度迎来水资源税开征第二个征期及环境保护税开征首个征期,根据省、市安排部署,在水利及环保部门的大力配合下,XX局顺利完成水资源税及环境保护税的申报及入库,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把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顺畅的部门联动机制

费税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成立了由财政牵头,地税、水利、环保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顺畅的联动机制,形成了一体化的工作链条,为摸清税源底数,顺利实现费税改革建立了组织保障。

(二)环境保护税税源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完成

县地税重点对下级部门下发的排污费征收名单进行甄别比对,排除罗屯邮电支局等X户项目完工纳税人,排除X户注销及非正常纳税人,排除XXXX等X户停产纳税人,通过调查新增环保税纳税人X户,目前已完成对XX户纳税人的环境保护税税源信息采集工作。、

(三)水资源税用水量确定情况

根据《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省地方水务局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取用水户信息核实和确认工作的通知》(鲁水资字〔2017〕27号)的要求,自2017年10月中旬开始,通过实地调查、一对一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对XX县境内的16户已办理取水许可证的企业用水户进行了摸底调查,梳理辖区内取水许可户信息,对16户取水用户取水口及计量设施经纬度进行了精确定位,并根据抽水泵额定功率测算用户取水量,同时填写并上报了《取用水户信息登记表》,共完成已办理取水许可证《水资源税纳税人调查确认表》16份。同时,XX局高度重视水资源税征管工作,2018年一季度发现并新增水资源税纳税人3户。

水量是否计量准确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税征管工作,XX局高度重视水资源税申报质量,对水资源税申报数据与山东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严格比对,确保纳税人水量申报准确。

二、申报及征收情况

2017年12月份,XX局共实现水资源税127.69万元。2018年一季度,19户企业已全部完成水资源税申报,累计申报一季度水资源税413.55万元。

2018年一季度45户纳税人已全部进行了环境保护税申报,申报税款142.94万元万元。

三、费税改革工作开展措施

(一)重视政策宣传、内外兼修,提高政策明晰度 为保障水资源税与环保税改革顺利上线,明确传达费税改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XX局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政策宣传,通过召开现场政策培训会、重点企业入户宣传与集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就费税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税源采集、税额及申报等方面向全社会进行了明确的传递,在传递水资源税及环保税政策的同时,提高了纳税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水资源税及环境保护税作为新开征的税种,对于地税部门来说也是一门新课程,特别是环保税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为摸清税源底数,自2018年3月开始,XX局先后组织2次全县环保税纳税人培训,并邀请环保部门对污染物信息进行了讲解;3次组织县地税系统内部培训,组织干部职工重点学习了《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相关法律规章,并抽调各管理单位9名骨干人员前往市局参加相关培训,培养了一批政策掌握较好的业务骨干。

(二)强化实地核查、查缺补漏,摸实税源底数 XX局组织人员集中受理企业环境保护税税源信息采集工作,为提高数据准确率,受理时将环保部门提供数据于企业环评报告及《关于发布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方法的公告》(环保部2017年81号公告)相结合,

在企业自行填报《污染物基础信息采集表》的同时及时更正填报错误项,确保了据实进行污染物信息录入。

同时,为确保水资源税计税依据准确、纳税人税负公正,XX局与县水利局联合,就辖区内水表损坏或疑似数据不准确的3户企业进行了实地核查和测流,并督促纳税人及时维修及更换水表。此外,XX局严格按照《XX县水资源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部署,开展水资源税税源调查。

(三)畅通反馈路径、提速增效,实时解答疑问 为及时解答纳税人水资源税及环保税申报征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XX局通过税企交流群及办税服务厅led屏向纳税人公布业务骨干人员联系电话,截止4月11日,累计通过税企交流群为纳税人解答问题102条,受理纳税人咨询电话98通,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

三、相关问题及建议

(一)浅层水与深层水的划分标准问题。此类问题是关系到纳税人水资源税税额标准确定的重要条件。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中“水利管理,地税征收”的要求,建议水利部门尽快出台浅层水与深层水的划分标准,为准确确定税额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现阶段在新的划分标准未出台之前,原来的标准可否参照执行,如可以,请水利部门提供相关标准。

(二)公共供水官网覆盖内外问题,此类问题是关系到

纳税人水资源税税额标准确定的必要条件。根据《山东省水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规定,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由各市、县(区)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向地税部门传递。

(三)请协调组织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调查施工企业疏干排水的相关数据。做好施工企业疏干排水的水资源税征收工作。

(四)环境保护税申报时,纳税人填写减免税表时对于减免金额为0或污染物排放最大浓度值超标的情况下,数据无法保存,建议为了后期便于掌握减免情况保留对应数据。另外,对于环境保护税税源维护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值一栏,外网申报时可以进行直接改动,如纳税人自行将排放标准调大,就造成虚假享受减免,同时此类问题比对比较困难,希望从后台加以限制。

(五)对于使用检测机构检测的环境保护税纳税人,需要通过检测报告中的小时废水或废气排放量乘以月工艺流程耗时计算得出,工艺耗时企业自行申报,而税务部门难以核实,造成很大风险。同时按照《环境保护税法》,采用检测机构检测计征环保税的纳税人,需要按月提供对应检测报告,纳税人提出费用过高难以执行,同时环保部门仅要求企业每年检测2次即可,造成了较大的争议。从第一季度申报情况来看,采用检测机构检测环保税纳税人申报税额均在10

元以内。

(六)采用产物系数法申报的环保税部分纳税人产排污系数难以确认。目前仅依据环保部2018年81号公告执行,但部分纳税人有时很难对应,希望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对所有行业产排污系数进行明确。

XX县地方税务局

第二篇: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的相关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我市辖30个乡镇,人口64.5万个,土地总面积234.3万亩,耕地面积56.42万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县份。

xx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农田得到了特殊保护,全市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度土地管理

(一)领导重视,把土地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的精神上,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尤其是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主管副市长分别任组长的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六次基本农田保护市长专题会议,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今年3月,市长李国保分别在全市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和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耕地保护工作,特别强调了“基本农田五不准”。市政府先后印发了五个有关耕地保护文件,即xx年“关于成立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和汨改发[xx]32号文件,xx年印发了“关于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和“关于调查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文件,xx年印发“关于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的文件。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工作经费,xx年财政预算给足40万元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年又拿出20万元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经费。每年市政府都从农业、监察、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织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检查,切实做到了责任、任务、人员、经费“四落实”。另外,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基本农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二)宣传得力,全民耕保意识明显提高。耕地保护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只有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全民耕保护责任感和自觉性,耕地保护才有坚实基础,才能见成效。为此我们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一是每年“6.25”土地日组织宣传车辆进行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几年来共出动宣传车辆200多台次,在全市城区、乡镇进行巡回宣传。二是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先后利用300多场会议宣讲耕地保护内容,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150多场次。三是利用非农建设看地进行宣传。每看一宗地都向用地户进行宣讲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动员用地户要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四是制作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公告。全市统一制作了100幅2×1.5米的基本农田保护公告,张贴在全市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的地方。五是在全市35个乡镇场建了485块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牌,公示耕地保护相关内容和措施。六是书写了15000多条石灰标语和门板标语。七是利用典型违法案例进行宣传。八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每个“6.25”土地日前后一周进行播放,特别是“基本农田五不准”,去年连续播放了一个月。九是利用《汨罗报》专版专栏进行宣传。《汨罗报》未撤销前,每期都在该报重要位道开设有耕地保护专栏。

正是由于我市领导重视,耕地保护宣传得力,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做到了家喻户晓,全民耕保意识明显增强,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好势头。即爱惜地的人多了,乱占滥用耕地的人少了;耕地种植面积多了,荒芜耕地面积少了;村民建房申请占用荒山荒地的多了,申请占用耕地的少了。

二、以协调发展的思路,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一)明确责任,加强考核,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到实处。层层落实了保护责任。将48.4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的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全面落实到乡、村、组、户与丘块,层层都明确了保护责任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全市共签订到村责任状384份到组责任状6100份,到户责任共14万分。

建立了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到乡镇后,每年由市政府组织对各乡镇基本农田保护进行一次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原经考评基本农田保护不好,保护措施不利,每终取消评先资格。

坚持“占一补一”原则,切实做好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制度的加快,我市建设占用耕地有近千亩。但我们始终坚持了“占一补一”原则,经岳阳市国土资源局选址验收先后共开发整理耕地1500多亩,除用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外,还储备有560亩耕地。xx年—xx年共收取耕地开垦费1400多万元,都用于了新耕地的开发项目建设。

(二)巩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成果,加强了基本农田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我市于xx年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保护面积为48.45万亩,保护率为85.7%。

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我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即《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制度》和《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制度》等五项制度。同时,狠抓了制度的兑现和落实,使基本农田保护走上了制度社会轨道。

另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把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同中低产田改造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优化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此外,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依法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必须报经国务院审批。报批前,应制定补充耕地方案,并明确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

全面建立了高标准保护标志。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式制度,投资50万元建起了永久性保护标牌485块。保护标牌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高标准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市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丘块都建起了基本农田保护图、薄、册、卡等一整套保护档案。我们组织各乡镇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村、组、地块和农户,面积、区位要符合要求,数据要准确,并以村为单位将图斑逐一登记造册,以乡(镇)为单位汇总统计。基本农田保护区图、保护区登记卡,到丘到户花名册,丘块登记表与实地逐一进行对照核实做到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图、表、卡、册与实地相一致。并及时做好了基本农田保护基本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据统计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753个,建立基本农田标志485个,共装订到户登记表42本,图斑表28本,到户责任卡105本,保护责任状2本,全市汇总本1本。

(三)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保障了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我们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切实实行基本农田的“五不准”,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还是农民建房都坚持做到了:凡可占或不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用耕地;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或撇开基本农田,因而使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了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耕地。

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非农建设项目凡是圈外用地的事先必须按法定程序先批准调规后批准建设用地,不是重点项目一律不准圈外用地。由于坚持了用途管制制度,基本消除了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达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从xx年到xx年,严格审批国家建设用地41宗,面积334.65公顷;集体项目用地53宗,面积36.5公顷。其中为京珠高速公路、武广电化改造、1809线、新火车站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工程报批用地185.85公顷,为市重点工程友谊河沿江大道工程报批用地61公顷。据统计,xx年共为重点工程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14宗,总用地面积1333.5亩,其中,国家用地11宗,用地1267.5亩,集体用地3宗,用地66亩。

(四)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唯一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建立完善了责任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一成立了专门的班子,由分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第二完成了后备资源调查,我市拥有土地后备资源10.5万亩,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近期、中期、长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第三制定了土地开整理程序,依法按程序开发整理土地,确保生态平衡。第四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为促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耕地储备库。据统计我市从xx年至今,建设占用耕地1095.13亩,而开垦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达1588.4为亩,现储备耕地净492.9亩。从xx年至今已有3个国家、省级项目落户汨罗,开发整理规模达8859.6亩,新增耕地5853亩。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土地管理

(一)抓住政策机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突破性进展。xx年3月,全市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专项工作,共收回开发区和项目开发部8个。清理各类建设用地327宗,未纳入市人民政府“五统一”管理的5处,擅自利用划拨土地搞经营性开发的5宗,存在少批多占的4宗;清理土地交易582宗,清理违规用地16宗,查处率达100%,处理各类土地遗留问题11起。“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以《没有人再敢批条子了》的文章报道汨罗市治理整顿工作的情况。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促进了土地市场的规范与完善。经过对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我市大力推行了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挂牌招标拍卖。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同时,严把土地登记关口,对经营性用地没有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不予登记;对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予登记;对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不予登记;对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予登记。目前,全市实现了土地“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目标。全市所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城区最高地价已达到1.3万元/平方米。其中,xx年,汨罗局采取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共计10宗,成交价款7052万元。其中商业局位于建设路0.2公顷商业用地以900万元拍出全市第一价,建设东路6.67公顷土地以3900万创全市土地交易总价最高记录。4月份成功地对汨罗江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第一次挂牌出让,最终以5万元成交。8月份对汨罗江南渡桥下游砂石资源采矿权进行捆帮式公开挂牌。

(二)抓执法监察,严肃查处了耕地违法案件。一是抓监察网络建设。聘请了市、乡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员、新闻记者等12名同志为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兼行风监督员,聘请了31名国土员为专职监察员,各国土资源所聘请362名村干部为土地信息员。设立举报电话32部,举报箱100个。同时,完善动态巡查责任制,按照“五定一包干”(定人、定范围、定责任、定费用、定奖励、费用包干)的原则,采取经常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一级巡查区15天查一次,二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一次,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的局面。二是抓违法案件查处。我市一直把非法占用耕地作为土地执法重点来抓。特别在耕地违法案件处惠,决不估息迁就,不心思手软,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罚款的予以重罚。xx年发生耕地违法案件9起,违法占用耕地2.09亩,都给予了重罚处理,共罚款4.12万元。全年违法案件下降20%,制止率在92%以上,案件查处率达100%,结案率达100%,案件查处无错案发生。

(三)从严把好征地关,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我市在认真开展全省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大检查同时,采取“三严”严格征地管理。即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严格依法按规划计划、按程序征地;严格征地审核和征地补偿安置监督。同时,认真督促落实法定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解决征地安置补偿费用拖欠、挪用、截留问题,抓好征地补偿费的清欠工作。建立了征地公告制度和补偿标准听证制度。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今后凡没有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征地方案,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核报批。另外,我们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民保护耕地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历年来,我市把地籍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xx年授予“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变更登记全面到位;土地证书年检制度全面推进;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全在完成;城镇基准地价的更新修订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项目已通过省厅验收合格并全面启动运用。xx年作为湖南唯一县级市正式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基础图件数据更新试点,并完成全市30个乡镇场、382个行政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完成率达100%。

测绘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规划和测量标识维护方案,编制了“关于落实财政部《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办法方案》”,对全市34个国家测量标识进行了维护,全面开展了测绘任务登记150宗,完成总测绘面积达8平方公里,编绘测绘成果图100余幅。

第三篇: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执法工作思路汇报材料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林业局就2005年林业工作情况及今后我旗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执法的工作思路、努力方向和具体想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今年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执法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紧围绕我旗林业生态建设这个中心,以

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目的,全面推进森林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保持严打势头,提高执法力度,拓宽执法领域,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执法宣传,并在我旗开展以“林业执法质量年”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积极搞好预防,抓好宣传,按规划推进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开创我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新局面。具体突出八项工作:

(一)继续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一是继续加强装备建设,要新购置电脑、传真机、照相机、同时要求派出所也要加强装备建设,年内购置电脑、刑勘箱和照相机,为今后工作开展创造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车辆、警械、枪支的管理,杜绝警车从事非警活动和非警人员驾驶警车的行为。二是要把建设资源林政标准股(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抓出成绩,抓出实效。严格按照《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实施》与《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考核办法》和旗局对林政站的《考核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完善必要的办公设备;其次,建立林政管理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争取年内建成标准站,为明年争创优秀站打好基础。三是加强林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林政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定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

(二)认真开展“林业执法质量年”活动

为确保我旗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按照盟局要求将二00五年确定为“林业执法质量年”。今年一是要对全体执法人员组织安排好法律、法规学习的活动,拓宽学法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一到两次业务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二是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帐。

(三)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建设环境,针对我旗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要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要通过调查摸底,进行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并且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措施。一是实行禁猎制度,明确规定随意猎捕野生动物是违法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禁猎制度。二是收缴猎捕工具,以此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三是打防结合,由基层护林员、森林公安派出所、苏木镇林工站形成一个强大的护林网络。在交通要道设卡拦截,严厉打击偷猎行为,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四是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年我们要对全旗境内的木材经营加工点进行专项整顿,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前山两一苏木的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流动带锯等非法设立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五是过去两年禁止采挖苁蓉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禁挖苁蓉工作,使苁蓉这一珍贵野生植物得以休生养息,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减缓。继续加大禁挖苁蓉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安排民警蹲点检查和设卡拦截,严厉打击非法采挖,收购苁蓉的行为。

(四)加大禁牧工作力度,确保禁牧成果

自二000年以来,禁牧成为我盟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森林公安做为一支林业执法力量,具有其执法范围的特殊性,使之成为禁牧执法的主力军。二00五年禁牧工作首先要发挥护林中队与林工站的作用,定责任、完任务、保成果、责任明确到人,并且每月都要以政府督查工作的文件通报禁牧情况,表扬禁牧工作搞的好的苏木镇,对违规放牧现象严重的也将指名提出,以便及时改正。分局将随时抽调警力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对禁牧难、问题多的地区进行重点检查,严肃查处,确保禁牧成果。

(五)强化采伐管理,狠抓林权证发放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今年,我们一是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林木采伐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赁证采

第四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热带北缘,位于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地跨勐海、景洪、勐腊一市二县,由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五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10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 2.68%,其中核心区面积10.7424公顷,缓冲区面积7.2602万公顷,试验区面积6.2484公顷。国家林业局2005年3月批准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在保护区各片区之间划出部分地带作为生物走廊带,总面积8.5592万公顷。州人民政府2010年3月批准《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总面积3.533万公顷。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际直接和间接管理面积达36.33万公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热带重要生物类群分布最集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最完整的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8个天然植被型,植被型占全国的27.6%、占云南省的66.7%;已知维管束植物214科1012属277 9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已知脊椎动物81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4.36%、占云南省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69.51%。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1980年重新调整并扩大了范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 9年分别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林业示范保护区。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88年成立并挂牌办公、为正县级事业单位,行政上受州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受云南省林业厅指导。管理局下设勐养、勐

腊、尚勇、勐仑、曼稿5个管理所和科研所、生态旅游管理所共7个相对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7个森林公安派出所,总编制285人(含森林公安63人。

二、主要工作

(一 加强立法,实现资源保护有法可依

1992年7月,在我州(1991年已颁布实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的基础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经云南省七届人大第25次常委会议批准实行,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一区一法”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之后,1992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1996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7 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在全州长期禁猎、收缴猎枪和制止毁林开垦的通告》,使西双版纳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保护区管理工作条件

在中央、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于1988年、2001年、2008年先后分三批次投资3817. 41万元(其中,三期在建1152万元,进行了保护区基础设施

建设。

一、二期建设为改善管理设施、更新管理设备,实现保护区管护的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繁育基地建设情况。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林业六大工程中(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个物种拯救工程在云南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53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320万元,地方配套213万元,项目建设地点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的三岔河。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繁育基地的建立,为开展亚洲象人工繁育研究,不断扩大饲养种群,为野化、野放和观赏提供种源,不断增

加亚洲象种群数量,使其成为中国亚洲象最大和最集中的饲养繁殖中心夯实了基础。项目从2007年1月18日开工, 2009年4月2 9日通过验收。目前,该亚洲象繁育基地已入驻18头亚洲象(其中救护的野生亚洲象有3头,充分发挥了基地的作用。

目前三期建设正在实施中。已完成设计、概算、评审和报批等工作。总投资80多万元的勐腊、尚勇所工程完成公开招标,并于2009年9月18日动工,2010年4月工程已完成并通过初验;150万元的勐养片区建设工程(江边管理站、了望塔、党片管理点、野生动物观测点、关坪站及勐养管理所维修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标程序;勐满站建设工程有关土地开发补偿事宜已达成协议,正着手履行合同相关内容。部分设备购置(巡护摩托车已经完成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其它工程正在办理各种证照手续中,计划年内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100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10.8%。

(三 建立保护管理工作制度,保护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建立健全了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制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局、所、站三级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资源管护、所站管理、职工考核等量化考核、监督制度。实施定面积、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一奖励的“四定一奖”制度。把岗位职责细化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和巡护员,形成了保护区资源管护责任有人担、片片森林有人管的格局。

2、加强巡护管理

巡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也是保护区制定管理计划、开展科研监测的基础。通过长期实践,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巡护管理模式,包括各有侧重却相辅相成的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武装巡护。2000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巡护制度”正式形成,共39个有关工作制度、规程、人员岗位职责、工作考核等管理规章制度。2009随着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影响、制约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废除或修改,完善、制定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制度》等19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并编辑整理成《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制度汇编》人手一册,方便了职工学习和使用,使巡护与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效率化的轨道。

(四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科研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1、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十分注重提高人力资源

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吸纳人才;二是优选在职职工到相关高等院校进行学历和能力培训、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参加学术会议以会代训、支持成人教育;三是通过主持和参加保护研究

及保护工程项目、外出参观考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20年来,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初中及其以下人员从1988年占职工总人数的61%降至现在的24%,大专或大学文化水平人员从9%上升至62%,有硕士学历的占1%,并有科技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2009年底,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0人、28人和9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66.5%。

2、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1988~2009年,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出版的著作共10本,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第一作者单位完成的著作有5本;1996~2009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发表和参与发表的科技论文有60篇,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共32项,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主持单位获得的28项。

3、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遥感技术应用。1992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南林学院合作,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亚洲象生境评价,开辟了自然保护区应用遥感技术开展保护研究的先河。

二是建设并应用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在1995年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加强了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了以保护区为主、涉及全州的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完成了尚勇、曼稿、勐腊、勐养等4个所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应用到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2010年勐仑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中。

(五 重视科技合作,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西双版纳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

全球25个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的区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3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988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国际自然保护综合研究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全球环境基金(GEF、德国—云南省热带林保护与恢复项目(GTZ、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 FAW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保护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工作,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更新、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 开展社区共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国际上“社会林业”新观念的传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89年引进“混农林业发展模式”合作项目,在区内4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混农林业示范,开展了“共管”活动的大胆尝试。1996年起开始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共管项目:包括建立共管组织,成立共管委员会,聘请协调员,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分析和研究社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制定共管章程,确立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书,与村民共同制定发展计划,确定和实施具体项目。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模式,推行参与性资源管理,缓解社区对资源保护的压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 开展科普宣教,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保护区社区群众及社会公众为对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

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主要宣传措施:一是建设并运用西双版纳自然博物馆、“中国亚洲象博物馆”、珍稀植物展示园和生态旅游景区等,广泛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宣传工作;二是每年定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月宣传活动、爱鸟周活动、科技活动周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通过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等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建立绿色文化室、我和小树一起长、书报刊赠阅、“认知卡”制作发放等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四是结合护林防火宣传,通过印制发放粘贴画、放影视、宣传车宣讲等形式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截止2009年底,科普活动累计接待参观者500多万人次;五是编印和发放《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中英文版画册、《自然保护区信息》,拍摄播放《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故乡》、《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纪实》、《寻找印支虎》等专题片;六是通过新闻媒体发表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文章2000余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保护宣传。

(八 积极减缓“人象矛盾”,扶持社区和谐发展

“人象矛盾”是近20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倍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1991年—2009年统计,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共造成当地居民伤亡141人(其中死亡29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0601万元,实际补偿费用平均值约为实际经济损失的10.55%。特别是1997—2004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仅2004年就高达3434万元。面对“人象矛盾”问题,我局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国际保护组织合作,研究并推广应用太阳能电围栏,建设防象壁、防象沟、生物隔离带等防范工程,筹资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指导保护区社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受害严重的村寨发展经济和进行示范村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象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九探索尝试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在进行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人工辅助更新方式保护和恢复栖息地、实施防范工程以及对亚洲象肇事重灾区群众直补粮食、赔偿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尝试由过去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模式。在

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林业厅的支持协调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与多家保险公司多个回合的谈判,最终于2009年 1 1月11日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中心支公司签订了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保险的签订,将有效化解野生亚洲象对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侵害风险,建立管理措施科学、服务网络完善、理赔及时高效快捷的亚洲象公众责任险管理服务体系。2010年1月以来保护区管理局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汇同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认真开展野生亚洲象肇事核损工作。1-3月统计,全州共有一市一县5乡(镇2个国营农场14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3个农场队562户村民农作物及财产受损,核损达266688.04万元(2010年春节前夕,已将1月核损的村民损失5万余元兑现到了受损村民手中。

(十加强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工作。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子保护区,与老挝南木哈保护区紧相邻,边境线长约15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中老两国边民往来日益增多,一些境外不法分子时常会进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盗猎、盗伐牟取暴利,这也增加了我州自然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针对这一情况,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保护好该区域的资源,在边境保护区主要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一是以“资源保护宣传月活动”及民族节庆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群众中;二是通过

建立以护林员巡护、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和武装巡护相结合的五级巡护机制,狠抓了科学巡护管理;三是积极扶持社区发展,改善社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象损重灾村寨开展送粮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到保护中来;四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率先在全区建立了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数据库,建立了亚洲象村寨监测网络,并在野外监测中拍到了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活体照片,为整个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五是建立跨境联合保护机制。在2006年建立的边境联合保护机制的基础上,20 09年又协商建立并划定了“边境共同保护区域”,通过共同保护区域的建立,联合打击边境一线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推进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工作,保护区成立了中老项目办,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工作的整体推进。2010年来,双方为推进实质性的联合保护工作,进行了4次会晤,完成了5台红外线相机的野外安

装工作、开展了一次联合巡护和实施了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首次拍摄到了一批珍贵的动物影像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区科研监测、资源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提供生动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促进了中老边民的交流与学习。

三、保护管理成效

(一保护区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增加

随着近几年来生态立州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天然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保护区面积由1958年的80万亩增加到了现在的363.75万亩。1998年,有林地覆盖率为93.3%,灌木林覆盖率为2.4%,分别比1983年综合考察时增加5.5%和1.3%;而草坡占总面积的2.4%,比198 3年减少了8.3%。据最新遥感资料显示,2005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

199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聘请的亚洲象专家Santiapillai 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的“云南省野象的分布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已从80年代的179头发展到200多头,占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的90%。至目前,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加到约250余头,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尚勇片区的野生亚洲象已进入勐腊片区。其它野生动物的数量已在恢复、增加。

(三 珍稀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由于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又是几个植物区系的交汇点,西双版纳成为许多起源古老、形态原始的孑遗物种的避难所,部分古热带植物在地质变化演变过程中,逐步适应了这里的生境而得到了保存、繁衍和发展,成为植物活化石。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苏铁、桫萝、鸡毛松、天料木、树蕨、木莲、竹柏等古热带植物活化石不仅生长良好,而且已成为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

四、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自然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虽然建设单位采取了绿色生态保护建设计划,已尽量减少了对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但部分资源还是难以幸免。其次,随着市场橡胶价格的提升,加之老百姓对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是很了解,为了生存,将集体林或轮歇地内的自然资源砍伐后,种植成了橡胶或短期经济作物。二是边民入境偷猎和盗伐情况时有发生。虽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以

高压态势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但由于保护区紧临国境线,区 内社情复杂,难以彻底防范境内外不法分子,潜入保护区进行偷 猎和盗伐等破坏资源的违法活动时有发生。 三是人象冲突依然存 人象冲突依然存 在。随着西双版纳州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生动物种群与数量 在明显增加,也导致了野生动物(特别是亚洲象)到社区采食农 作物、破坏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情况发生。虽然国家、省级财政 都下拔了相关补偿资金,州县级财政也都配套了相关补偿资金, 而且补偿资金在逐年增加, 但群众领到手的补偿资金与市场价格 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不同程度挫伤了老百姓保护亚洲象和 其它保护动物的积极性。四是野外工作经费不足 野外工作经费不足。资源保护工作 野外工作经费不足 性质决定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量工作日在野外, 由于保护区交通 工具的老化、野外保护工具和人身安全设施的不足,增加了自然 保护工作人员的危险性, 这对保护区管理部门全方位的开展自然 资源保护、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提升自然保护科学管理水平带 来了一定的影响。五是基层职工参公问题未得到解决。我局已多 基层职工参公问题未得到解决。 基层职工参公问题未得到解决 次向上级反映,但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职工思想已产生波动, 势必影响保护事业和社会稳定。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0 年 4 月 8 日

第五篇:某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

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

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

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

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2005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2004年、2005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中山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中山群众之盼、中山出路所在。中山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中山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政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政府出台加快中山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四)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加快中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严格实施保护性规划,开展系统保护,展开系列宣传,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改造老街管网建设,实施“三线”入地,增加消防必备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治理环境污染。四是建设中山至四面山水口寺的公路,打造四面山与中山古镇的旅游环线,实现四面山旅游与古镇旅游的整合。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旅游开发项目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均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二是使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凡江津收取部分全免。三是应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产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地方所得税免征6年,减半征收6年,在免征期内不再实行“先征后返”各项办法。五是从事旅游产业开发的,免征房产税和地方其它附加。六是凡在本镇投资的项目,行政性规费全额返还给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性规费按国家标准1/3收取。七是投资者同时还享受国家,重庆市出台的当相应投资优惠政策。

上一篇:苏州人口与计划生育下一篇:水政水资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