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功功法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大雁功功法范文

大雁功

大雁功是在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大雁本能动作的一种功法。它属于昆仑派气功,源于四川。

【功法操作】

本功共有六十四节。其中六节是重复动作外,余五十八节动作均为大雁功基本动作。

一、起式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等,头端平,目前视,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口微闭,舌轻舔上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息片刻。

二、展翅

两臂由体侧缓缓前举,手心相对,举至与肩同高。接着边上举边向两侧分展,同时两臂外旋至扩胸状。手心向上,身稍后仰,仰视上空,脚跟微提。

三、合翅

两臂内旋弧形向前合抱,两手落至腹前,指尖相对,手心向内。在合抱的同时,身体恢复直立姿势。自然收腹,脚跟落地,眼视前下方。

四、折窝

两手从腹前上提至胸前,然后两臂外旋,手心相对,意念用力前伸两臂,同时提起脚跟,然后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接着两臂用力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

五、抖膀

两臂屈肘上提至两胁,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并拢成爪形。松肩、虚腋,脚跟提起,眼平视。接着,两臂外旋,两手从两胁旁迅速甩手于两胁前,两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时,两上臂向内迅速夹击两胁。两脚跟迅速落地,眼平视。

六、折窝

同动作四。

七、抖膀

同动作五。

八、上举

两手臂缓缓上举,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两手上举过头顶,两臂弯曲成90度。肘向前,松肩,眼平视,足势不变。

九、合掌

两臂内旋,两手向头顶上方合拢,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对百会穴,两臂弯成弧形,肘向外侧,眼平视,足势不变。

十、翻掌

接上式,两手交叉不分开,两臂同时内翻,手心向上,用力向上伸直推动,眼视前上方。两腿伸直,足势不变。

一、下腰

两腿伸直,弯腰前屈,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两脚中间片刻。然后上体稍抬起向左偏转,两臂随之上提,接着合掌下按,手心向下,于左脚前片刻,再提起向右偏转,合掌下按于右脚前片刻。眼视两手,头朝前,足势不变。

二、缠手

两掌从右脚前略提起,身体归正,两掌回到两脚上方。接着,两手向左、右分开,手指相对,手心向下。左脚向左转90度,同时,上身略抬起,膝微屈,以腰为轴向左转身90度,并带动手臂旋转甩动。同时,右臂内旋,手心向外,随腰左转,由右经前甩向左方。接着两手臂外旋,手心向上,两小臂交叉于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手心外旋向上的同时,涮动腰胯,右胯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动,带动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着地,眼视右手。

三、回气

接上式,左手并拢成爪形,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松肩,虚腋,右手继续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向左划大弧,落至左脚趾。同时,上身随右臂甩动,由右向左转动,向左前屈身。脚呈丁字步,重心落在右脚上。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右手。

四、左弹足

右手捏住左脚趾。大拇指在脚趾上,其余四指在脚趾下,向左扳动3次,同时右臂微弯,肘向外,带动肩、腰、胯向左扭动3次,眼视右手,脚呈丁字步。

五、推气

松右手,放开五指,虎口成圆形,手心推向右后方,右臂微屈,意念用使右手由左前方慢慢向右后方推动。身体亦随右手推动而逐渐向右偏转,腰胯放松,眼视右手。足势同上。重心在右脚,左脚跟着地。

六、捞气

右臂推气至右胯后侧,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指向下,右臂微屈,意念用力使右手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捞气。同时身体亦随右手向左捞气而向左偏转。眼视右手,足势不变。

七、转身回气

右手捞气至胸前,五指并拢呈爪形向上置于右缺盆穴处。同时左脚内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身180度,重心后移到左脚。屈左膝,同时左手从左缺盆穴放下,左臂内旋,从左向上,向前划大弧,落至右脚尖。眼视左手,右脚尖上翘,脚跟着地。

八、右弹足

同动作十四。

九、推气

同动作十五。

十、捞气

同动作十六,动作方向相反。

二十

一、缠手

左手捞气至腹前时,边捞边上抬。同时右手从缺盆穴撤下,五指松开,虎口圆,并从左手的内侧落向前下方,同时上身抬起,微前屈,向左转身,右脚左转90度,使双脚平行归正。然后右手臂由下经前向上、向里,再向下、向前围绕左手;左手同时也环绕右手,互相环绕一周半。同时腰、胯、肩随两臂的绕动相应地自然晃动,眼视手。

二十

二、云手

右云手:左手缠手后收置左侧腰部,手臂弯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缠手后,向前方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同时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重心在左脚,眼视右手心,接着右手臂由前向右后方划弧,上身亦随右手向右扭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贴腰椎右肾俞穴处,手心向上,同时身体向左转正,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左云手:动作方向相反。左右云手反复2遍。

二十三、涮腰

右云手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左手外旋向前伸出。接着由前向左后方划弧至左胯后方,上身随之向左扭转,带动右臂摆向左前方,屈肘,上臂与肩同高,左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手指向下。身体向左前倾,重心在左脚,两脚跟提起,眼视左手。然后身体及右肩、右臂外旋迅速向右扭转,带动两臂顺势摆动,右臂向右摆回到右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顺势由左下向前上方捞起,左手心对印堂穴左臂微屈肘,呈弧形,同时身体及腰胯转正,右脚跟迅速着地,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膝微屈,眼视左手心。

二十四、落膀回气

左臂内旋,手心向下,自上而下落至左后侧,手心向后,手指向下,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二十

五、单展翅

接上式,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五指分开,手与肩平,然后由前向右侧划弧,上身亦随之右扭,眼视右手心。当右手臂移到右后方时,手臂内旋,屈肘,向右下方划弧,使合谷穴贴右肾俞穴,手心向上,同时身体转正。眼平视前方,重心移至右脚。

二十六、上步伸膀

重心移至右脚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臂外旋,上提屈肘约90度,置左腰侧,手心向上微向里,手指向前,眼视左手心。

二十

七、缠头过耳

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同时右手从肾俞穴下落,右臂外旋,手心向里,由右侧经腹前随身体的左转向左侧上提。右手经左肩、左耳、后颈,手心向里对着左耳及颈部,当右手绕至后颈时,上身及头随之转正。右手继续绕到右耳,手心对着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视。

二十八、下压

右手绕到右耳时,右臂下落,意念用力向下按压至右胯侧,手心向下,撑腕,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同时左手上提与肩平,臂微屈,手心向上,微向里,眼视左手。重心在左脚。

二十

九、上托

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转向上,并弧形向前、向上托起,与肩平,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同时向下,移回身体左侧,眼视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

十、回气

右手上托至肩平,右臂内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右手五指并拢呈爪形,置右缺盆穴,同时左手从左侧自下而上迅速向上捞起,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左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同时重心迅速后移至右脚,右脚跟落地,腿微屈,左脚跟提起。

三十

一、捞月

右腿弯屈,重心在右脚,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外侧着地。左手臂不动。右手从缺盆穴离开,五指松开,手心向外,上身亦随之右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划弧,同时身体向左扭转,上身前屈。右手臂经下腹向左划弧至左臂前,两臂交叉,右臂在外,右手心向里,左臂在里,眼视右手。

三十

二、转身

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缓缓转身180度。左腿弯曲,重心移至左脚,右腿微屈,右脚跟虚。收臀,上身伸直,同时左手经胸、腹下落至左外侧,手心向后上,指尖向后下方,右手臂随身体转动缓缓向右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右手心。

三十

三、上步望掌

重心前移到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同时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指尖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右手同时稍向右移,手心对着右太阳穴处。

三十

四、望月

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腿深屈,左手不动,右臂向右侧舒展开,上身亦随着向右扭转。然后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同时上身向左前方深弯曲。右手划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手。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同时头向左扭转,眼视左上方天空。

三十

五、压气

两臂同时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分开,同时身体转正,上身伸直。两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脚、右膝微向里扣,两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右脚上。两手指相对下按,置于左膝两侧。注意身体下蹲时,意念用力,使两手心向下按压,并撑腕。然后略起身后,手随身体同时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松。然后再下蹲,双手下压,如此反复按压3次。眼视两手。

三十

六、转身压气

以两脚掌为轴心,向右转身90度,换腿压气,动作同“三十

五、”。

三十

七、泳动

上身起立,两腿伸直,重心在右脚,左腿跟提起,同时两臂自然伸直,手腕放松,两手及两臂上下颤动,边颤动边向前举,手心向下,接着两臂继续颤动不停地由前向上,手心向前,呈侧上举,眼前平视。同时重心后移,左脚跟下落,右脚跟提起。

三十

八、瞰水

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边颤动边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向后下方,至臀部两侧。手心相对,身体稍向前倾,两脚跟提起,眼视前方。接着两臂慢慢边颤动边内旋,由后向前上方举起,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同时重心后移左脚,右脚跟稍提起,身体亦随之后仰,眼视前方。

三十

九、拍水飞翔

左拍水:重心在左脚,两臂边颤动边缓缓摆向左方,同时上身向左扭转,微前倾。左臂摆向左侧上方,左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摆向左侧,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脑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左手。右拍水同左拍水,但方向相反。

十、饮水

接上式,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边颤动边向前平举,同时身体转正,眼视前方,拍水归正。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同时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后分展,手心向下。接着右膝深屈,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屈,同时两手从两侧后屈肘,收至腰部两侧。再继续向前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并抬头前探,眼视前下方,做一次饮水状动作。然后上身抬起,同时带动两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两侧。继续沿左腿两侧前伸,上身再次向下前屈,做二次饮水状动作。接着再做第三次饮水动作。

四十

一、望天

当两手臂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时,上身缓缓抬起,重心前移左脚,身体起立,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随身体起立,自下而上边颤动边由前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随两臂上举,仰视前上方。

四十

二、归气

两臂继续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同时右脚上前半步,与左脚平行,同肩宽。两手下落至腹部,左手五指分开捂贴在肚脐的左上侧;右手四指并拢捂贴在肚脐的右下侧。左、右手指相对,然后同时振颤3次,每次间隔3~5秒。眼平视前方。

四十

三、抓气

右手由腹部边提起边向前伸,与肩平,手心向下,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沉肩,虚腋,使上拳眼对右气户穴,接着左手从腹部边提起边向前平伸,与肩平,然后用力抓握同左手动作。如此反复交替抓气5次。

四十

四、翻掌搂气

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对右气户穴,沉肩,虚腋。再左手搂气,与右手同,如此反复交替搂气各5次。

四十

五、抱球

两肘向下,然后两臂上举,接着两臂内旋,伸掌向左、右两侧分展,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下或朝前。两手臂下垂于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两手指相对,呈抱球状。眼视两手。

四十

六、揉球

上身稍抬起并向左扭转,同时带动两手臂抱球至腹部左侧。接着右臂内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眼看手,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顺时针揉动,拨转手中之“球”,同时上身带动两手臂从左经腹前向右转动,边转腰边揉球。约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侧。

四十

七、转身揉球

揉球至右侧时,两手臂同时旋转,使球翻转180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作揉球动作同“四十

六、”。

四十

八、抱气

上身抬起,直立,同时两臂向上举,然后两臂内旋,两手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于两腿侧前,屈腕外旋,使两手指相对,似抱一大重物状,然后膝微屈,意念慢慢用力向上捧抱到胸前,同时身体亦随之起立。

四十

九、贯气

两手继续抱气到额前,两臂内旋,手心向里,弯臂呈弧形,手约与额平,手指相对,然后两手沿头、胸、腹慢慢下落至小腹前,略停几秒钟后,两手臂分别垂于身体两侧。

十、抬膀

两臂内旋向前平举,手腕放松,手心向下,然后两肘缓慢弯曲下沉,两手放松,屈腕,手高于肩,肘尖略比肩宽。接着,两手向上抬起,并迅速向前推掌撑腕,手指斜向上,约与额平,手心向前,拇指相对。

五十

一、翻翅

两手屈腕,手指合拢成爪形,手心向下,眼平视。

五十

二、背翅

两臂弧形向两侧下分开,经胯外侧,两肘弯曲,两手上提,使两手合谷穴分别贴于左、右肾俞穴处,松爪,手心向上,手指向后。

五十

三、起扇上飞

两手从肾俞下落,经体侧弧形向前举,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两臂微屈。左上飞: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脚掌外侧着地,脚跟虚。同时右手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右臂弯屈,手心对小腹,四指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同时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上身微向左扭转,眼视左手心。右上飞,同左上飞,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上飞7次。

五十

四、转身

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松,两臂内旋前举于腹前方,同时两腿伸直,身体转正,接着两手臂开始振颤,同时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度。

五十

五、飞上

在转身的同时,两手臂不停地颤动,由腹前慢慢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这时右脚在前,脚跟提起,重心移在左脚,眼视前方,然后两臂边转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于体侧。

五十

六、过水飞翔

左过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左膝微屈,同时两手臂边颤动边由体侧向前平举,然后屈右膝,上身前屈,向左扭转约45度,同时两手臂随之一起弧形向左颤摆,左手臂上摆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于头,右手伸向左前方,约与胸同高,手心向下,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左手。右过水动作同左过水,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过水,交替做7次。

五十

七、转身

同“五十

四、”。

五十

八、飞上

同“五十

五、”。

五十

九、寻食

左寻食;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脚掌着地,右膝深屈,上身向前弯曲,两臂分别由两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视下方。右寻食动作同左寻食,但方向相反。

十、转身

同“五十

四、”。

六十

一、寻窝

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上身稍向左扭转,同时两手臂摆向左腰侧,手指分开,两手指尖相对,相距寸许,手心向下,接着,两手意念用力撑腕,向下按压至左胯侧,右腿微屈,眼视两手。中:右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肘,两手上提至上腹部,同时上身转正,右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然后两手从上腹部下压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视两手。右:动作同左,但方向相反。再从右、中、左、中作寻窝动作。

六十

二、转身泳动

重心在右脚,以左脚跟为轴向左转90度,再作泳动动作,同“三十

七、”。

六十

三、安睡归气

两臂从上向下边颤动边经面、胸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屈膝全蹲,收臂,脚跟提起,五指并拢,置于肚脐左、右两侧,指尖相对,然后上身稍前屈,闭目,入静约半分钟,意想下丹田。

六十

四、收式

睁眼,慢慢抬起头,两腿伸直起立,脚跟着地,两手分别撤至左、右两侧,然后两臂缓缓呈弧形向前上举至额前,手心向里,接着缓缓向下经胸、腹、小腹自然下垂于体侧,气沉丹田,然后右脚向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眼视前方。

【主治病症】

一、慢性肝炎

练大雁功治疗本病,一般1月即可见效,症状减轻,四五月后实验室血象检查接近或恢复正常指标。

二、甲状腺瘤

练大雁功半月后即可见效,能使甲状腺瘤缩小,甚至消失。

三、癫痫

练大雁功一般4~6个月起效,常可减少发病次数,减轻症状,有的甚至控制其发作。

四、踝关节疼痛

练大雁功后,腿肿渐消,疼痛减轻,关节逐渐灵活,行走轻快,完全可以离开轮椅而生活。

除上述病症外,大雁功尚可治疗冠心病、胆囊炎、胰腺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神经衰弱、骨质增生、大骨节病、风湿等病症。

【注意事项】

1.练功要求正、实、准。正是指心正、意正、形正。所谓心正,就是排除邪念;意正就是要收心拢意,不左顾右盼;形正就是动作要端庄,即站如松,坐如钟。实是指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练功。准是指动作、气路、意念要准确。

2.练功时一定要舌舔上腭、闭口。

3.练功期间最好尽量少吃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第二篇:《中国孩子成功法》

(六)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主要用来训练孩子的心理素质、行为能力、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1)大声讲话法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的第一个方法,叫“大声讲话法”。

大声讲话是克服心理素质缺陷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也是提高社会行为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训练。要让孩子能够大声地、自然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和情感。

这种训练在有些家长看来是很困难的事情,有的人到了二三十岁,甚至三四十岁都不能在公开场合明明白白地、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很聪明的人缺乏这种能力,有些很有学问的人缺乏这种能力,他们都受制于这个缺陷和弱点。这些事实让家长觉得,让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些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于小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方法很简单:利用他最急切的要求,作为一种奖赏来训练他。年龄小的孩子总会喜欢要一样东西,如要吃的、要玩的、要你帮他干什么。很简单,让孩子或者大声说句话,或者大声表达一个观点,你再给孩子。这种方法家长是很容易掌握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善于利用孩子急切的要求,训练孩子敢于大声讲话。这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是百验百灵、立竿见影的方法。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大声说几句话就是委屈他了,孩子会终生受益。一定要训练孩子大声讲话。如果讲得虽然大声,但是还不够清楚,就要求他说清楚一点。比如他想要个玩具,可是讲得太快,不清楚,要让他说清楚,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主要的方法是夸奖、鼓励,其次要注意由易而难。 孩子不是比较怯生,不敢大声讲话吗?那么,在某一个场合,如果孩子说话的声音比原来大了一些,立刻夸奖,立刻鼓励。训练孩子讲话一定要由易而难。不能一始就让他见一个他最害怕的陌生人,或者带他到一个特别严肃的场合让他大声讲话,这样会把他吓住。要由易而难:先在家里大声讲话;再和熟人大声讲话;再在某种轻松的场合大声讲话。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要及时晓之以利害。 要告诉孩子,不解决这个问题,你的人生将会失去很多机会。敢于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成熟的孩子明白了这一点,问题很快会得以解决。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家里做表情朗诵。

找一篇故事,故事里不是有各种人物吗?你就用表情朗诵。这一段是小孩在说话,就用小孩子的声音大声念一段:“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下一段是爸爸说的话:“宝宝,给爸爸开门。”要用爸爸的声音来朗诵。要在家里有声有色地念文学作品,声音大一点,如入无人之境。在家里用十分的声音讲话,出门用七分的声音讲话就不费力。

家长自己也可以这样训练自己。比如说你想象某个名人那样讲话,你就找到一本他写的书,大声朗读,这个朗读就好象讲话一样,要口语化。训练表情朗读,还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讲演资料。这种资料使你能够进入讲话人的角度,找到感觉。

大声讲话是训练孩子心理素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2)交还权力法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的第二个方法,叫“交还权力法”。

现在某些家庭教育之所以有误区,就在于剥夺了孩子的两项权力:一是关心和管理自己的权力,二是关心他人的权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你把他的一切:学习、吃喝拉撒睡都管起来,安排起来,照顾起来,你就是剥夺了他关心自己的权力。一个十岁的孩子,你还不让他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你就剥夺了他关心别人的权力。两个权力的剥夺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陷入误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对家长不好,对孩子不好,对民族不好,对整个社会不好,也因此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而孩子天生是有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权力和兴趣的。 小孩子也喜欢过家家,自己做做饭,弄个小锅小碗小盆,模拟大人。这叫自己关心自己。把洋娃娃当小孩,拍着哄着,让她睡觉。或者找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当小孩,给他模拟剃头,模拟洗脸。这叫关心他人的兴趣。孩子从小就有。孩子的这两个关心,是他作为一个人必然在文化中学到的、模拟到的一种本领、一种生活内容,你把它剥夺了,可以吗?不可以!

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父母代管这两个权力。但这不是你的权力,是孩子的权力,只是由暂时你代管。当孩子在母腹中时,由你代管;当孩子刚刚出生时,你也代管一段时间。随着孩子长大成人,要逐渐交还给孩子。到了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两个权力为就要完全交还给他。孩子到了二十岁、三十岁你再管起来,成什么样子?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

我们把权力还给孩子的时候,还要加一个词来界定,叫做“有指导地把权力交还给孩子”。因为孩子或者是小,或者是因为一直受到溺爱,没有让他管过自己,关心过自己,关心过别人,他不会,因此要有指导地交还给他。并不是说,一切都你自己管吧!结果他管得乱七八糟,不按时睡觉,不按时学习。这叫没指导地交还。有指导地交还才是正确的方针。

该交还孩子的权力包括什么?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力;掌握自己作息的权力;掌握自己时间的权力;掌握自己玩耍的权力;支配和使用家长给予他的那份金钱的权力;交往交际、社会生活的权力;选择、安排自己穿着的权力;选择、安排自己饮食的权力;掌管自己的床铺、书桌、抽屉的权力;掌管自己书籍的权力;在你给定的那个经济范围内,他有自己购物的权力。

——这些权力你要随着孩子长大成熟,逐渐地有指导地交给孩子。一个从小把自己的抽屉、书本、床铺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有管理周边环境的能力,管理物质、管理金钱的能力。你给了孩子零花钱,给了他一个限定。这个权力你要诱导他、指导他,使他能够正确使用,而不要干涉他。饮食也不要安排得太具体,一桌子菜,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孩子想减肥,你偏让他多吃,这都是干涉孩子权力的做法。所以,让孩子有关心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又逐步有关心他人的权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大了──一个上了小学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知道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对父母有所表示,原因在家长的错误教育。因为父母不训练孩子关心他人,不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权力。当一个孩子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家人的时候,在其一生中也可能不会关心他人。这种人在社会中怎么生活呢?所以,交还权力,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口号。

我们主张把孩子应该有的这两个权力交还给孩子。将权力交还给了孩子,孩子又使用得比较正确,这时候不要再随便干预、侵犯孩子的权力。从小被剥夺这两个权力的孩子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从小被剥夺这两个权力的孩子更是没有创造力的。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从小管理自己的抽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属于他的,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抽屉体现出他管理自己的责任心,那种能力和自信,那种安排自己的想像力和艺术性。

不侵犯孩子的这两个权力,还表现在将属于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表现在家长与孩子的适度距离。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与孩子之间要有适度距离。不能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限定在你的视野之内,或者把一个上学的孩子所有上学之外的时间都限定在家长的视野之内。没有适度的距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对孩子过于疏远、毫无关心,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不可能正常健康地发展。反过来,让孩子感到父母永远笼罩着自己,自己在父母的羽翼下,没有任何自由活动的空间,孩子也不会成长。适度的距离是应该提倡的。

把权力交还给孩子的最终表现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也逐渐增长。

(3)角色置换法

第三个方法叫做“角色置换法”。 这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生存能力,增加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一种比较便于操作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家里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作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孩子对某些事情做主。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请他出出主意:今天吃什么饭?做什么菜?他有时候也很愿意做主。大一点的孩子,有大一点的事情可以请他做主:家里买什么家具?如何装修房子?星期天怎么过?假期去哪里旅游?爷爷奶奶的生日送什么礼物?

涉及到更大的事情,可以和更大的孩子商量。父母的工作,家庭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让孩子提出建议。让孩子为某些事情做主,使孩子站到了过去家长的角色上,这叫“角色置换”。具体的做法如请孩子在假日、星期天当一天家长。 在我们举办的“未来强者训练营”中,很多孩子提出要和家长颠倒一个位置,让家长当一当孩子,让孩子当一当家长,就是在这一天全部是孩子说了算。家长们体会体会当孩子的感觉如何?如果孩子用你的方法来管理这个家,你舒服不舒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当家长的知道了孩子平时在哪些地方还不够舒服,不够自在,也知道过去自己当家长有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合适。另一个好处是,让孩子体会到当家做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和心理素质。双方都有收获。

“角色置换法”的又一个具体活动是请孩子评判一下家长。

平常都是你评价孩子。你找一个时间,非常诚恳地请孩子评价一下,爸爸妈妈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爸爸妈妈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够好。特别让孩子评价一下,爸爸妈妈形象设计得好吗?在家庭教育中对待孩子的态度正确吗?作为家长,你的创造力、智力、心理素质、健康状态、道德涵养水平如何?让孩子评价一下你。这样评价家长能够给孩子带来非常好的感觉。在我与很多大学生的交谈中,他们也说家长基本上不理解他们,可是他们能理解家长。请听一听孩子们的心里话。让孩子评价一下你。当孩子评价你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方面,你的有些优点、有些长处、有些好的品质,孩子很清楚,他能够欣赏你,这会让你感动。另一方面,可能你的不足之处、你的缺陷、你的人生弱点,孩子看得非常真切,提得非常亲切,让你有所触动。这种触动使得你有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愿望和决心。

请孩子评价家长,还有一个技巧,即向孩子请教某些问题,请孩子帮助自己做某些事情。作为一个家长,特别是那些比较能干的家长,当你请教孩子某些问题的时候,你们会发现,孩子有时候那种郑重其事是你们意想不到的。他们会很努力地帮你考虑问题。

当你请孩子帮你做一件事的时候,虽然过去他习惯了你帮助他,可是当你让他帮助的时候,也会很强烈地触动孩子在这方面的责任心,关心他人的那种自豪感。 这种责任心和自豪感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善于帮助孩子、指导孩子,又善于让孩子帮助自己,善于向孩子请教、让孩子指导自己的家长,是真正的好家长,聪明的家长,是平等对待孩子的家长,也是尊重孩子创造力的家长。

(4)爱心培育法

第四个方法,“爱心培育法”。

现在到处都在讲爱心,讲得好多人已经忘了爱心有多么重要。当我们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培育爱心的时候,如果不讲清它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认为是空洞的说教。

爱心的培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讲出如下原因,你们一看就会警醒。 第一,有爱心的人才会身心健康。

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身心健康的人容易对人有爱心。你今天身体特别好,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就愿意关心别人。反之,一个再有爱心的人,当他痛苦不堪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无暇去关心别人。身心健康是爱心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反过来,充满爱心能使人身心健康。一个从小有爱心的人,身心健康。不培养孩子的爱心,实际上是剥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有爱心的人具有创造力。

文学艺术有这样一个规律,创造在创造者有爱心的情况下能够成倍涌现。在一般的发明创造中,一个有爱心的人往往灵动活泼、状态优良。一个人心情暴躁、狠毒、嫉妒、狭隘,这种人缺乏创造力。所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多创造来自对人类的关心、爱心,比如说医学创造、科学创造、生物创造、心理学创造、文学创造都是因为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创造力。没有爱心,哪来创造?

第三,爱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魅力。

一个人,无论是男、还是女,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对周边的人有爱心,这个人就有魅力,大家就喜欢他,大家也爱他。如果你的孩子有爱心,在未来他就会有很多人缘,很多机会。不培养孩子的爱心,等于剥夺了孩子的魅力,使他不会微笑,不会爱别人,也不被别人所爱,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就是一个失败者。

第四,爱心是一个美德。

有爱心的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是有道德的人,是被社会尊重的人。 第五,有爱心就有了身心健康,有了创造力,有了魅力,有了美德,他才能有更好的社会生存能力。他才对同学、对朋友、对同事以及对整个社会有更好的处置能力。没有爱心,等于剥夺了这一切能力。你现在不培养孩子的爱心,是想使孩子未来走什么路?失败之路吗?不健康之路吗?所以,爱心最终将成就孩子的未来。

培养爱心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在孩子身边设置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对象,设置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弱者,使他有那种类似家长对待孩子的宽仁之心。比如说有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在他身边,这是需要他照顾、爱护的对象,这时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对对方照顾的爱心。还有,你可以让孩子养一盆花,或者饲养一种小动物。这盆花,这种小动物,就成了他能够照顾,也需要他照顾和关心的一个弱者、一个对象,他由此生出爱心。

第三,虽然你是家长,但是人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家长就没有弱的时候吗?家长生病的时候,不舒服的时候,烦恼的时候,要给孩子照顾你、爱护你的机会。当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舒服时,不仅我们自己要关心照顾,还要启发孩子去关心照顾。这也是调动孩子爱心的一种培养方式。爱心就是通过这种具体行为,通过让孩子领会到自己能够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能够同情和关心比自己更软弱的对象来实现的。这就是“爱心培育法”。

第三篇:《内家拳养生功法》演讲稿

谢海隆、刘晓英

大家好,我叫刘晓英,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这期活动,同时也感谢昭明读书会提供了这个平台,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内家拳养生功法".开始前先讲讲《内家拳略谈》这个大框架,为什么叫略谈呢?因为我自己学习内家拳也才三年的时间,不能算是一个成就者,所以要把内家拳这个完整庞大的体系说清楚很不容易,涉及到很多角度和层面,但为了更好的传达到师父教我的内家拳思想的本意,我决定把我师父在广州分享的原文分享给到大家,希望大家经过这次分享之后能够对内家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来实操养生功法,这样大家也好有个前提概念。我的师父是谢海隆。好,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

一、什么是内家拳?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究竟什么是内家拳?它是一种武术吗?应该说不完全是。那为什么叫内家拳呢?和外家拳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太极形意和八卦统称为内家拳,之所以称内,是因为这三类拳术在拳理思想和功法训练体系上,相对于外家拳而言,更多的偏重于身心之内的培育和提炼。那么相应的,外家拳就是在拳理思想和功法训练体系上相对的更多偏重于身心之外的培育和提炼了。由此我们也可以初步的判定一个拳术它是不是真的是内家拳术,如果一个拳术,它叫做某某太极拳,但你发现它在拳理思想和功法训练体系上实际是更多偏重于身心之外的,那么尽管它在名称上属于内家拳,但本质上它属于偏外家的练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内家拳呢?我们尝试着给内家拳赋予了这样一种定义:内家拳就是通过自然的方式,令身心尽可能返还到先天本能状态,来达到养生和技击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功法体系。这里有几个关键词:

※ 通过自然的方式

什么是自然?我们先说说什么是不自然,我们平时经常说你的表情很不自然,你的动作有点不自然,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一种不协调,不顺应,不舒服,不自在。那么相反的,自然指的就是协调顺应,舒服自在。那么内家拳要通过自然的方式来练习,来达到,说的就是内家拳要在协调顺应的前提下,在舒服自在的状态中来修习,不能违背规律,不能逆行强来,不自然的练法,不属于内家拳的练法。

※ 先天本能的状态

什么是先天本能?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小孩子是怎样的状态,他们是怎么行走和运动的?是不是和我们成人不太一样。大家可能会觉得大人做小孩子的动作怪怪的,但你必须承认小孩子的动作直接,实在,纯粹,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不参杂多余的东西,而且非常柔软,大人的动作往往加进了太多的规范和束缚,变得非常僵硬,规矩有余,但纯粹不足。那么内家拳在某种程度上要往回练,把我们原本就拥有的,但后天被压制或遗弃了的一些有利于身心的本能给找回来。与本能相悖的不属于内家拳的练法。

※ 养生和技击的目的

什么是养生?养生不仅仅是长寿,而是是让生命质量更高。这里包含着身体好和心态好两个方面。什么是技击?技击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要击倒对方,对另一个人的制约统称为技击。大多数人的概念当中,养生是建设性的,技击是破坏性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和方向,实际上它是可以做到统一的,内家拳的目的就是首先要在能养的前提下,做对他人的有效制约,只能养不能克制,或者只能制人不能养的练法,都不属于内家的练法。

※ 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功法体系

说功法体系大家好像基本都能理解,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可能大家会觉得不太明白。我们说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套思维方式作为支撑,一个人怎么做的透露出来他是怎么想的,反过来一个人怎么想的决定了他会怎么做。那么内家拳首先其实是一种思想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决定了刚才我们说的认为应该自然顺随,不应该逆反违背,决定了我们应该返寻本能,不应该固化僵硬,决定了养生和技击要统一不能剥离等等。正因为有这套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我们才有了接下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正因为有了这套思想作为指引,我们接下来做的每一步才能保证是在正确的方向上,不会偏离。所以说这个思想才是整个内家拳体系的重中之重和绝对的核心。我们也可以简称为拳理。

好,经过我这样简单解释了一遍以后,相信大家会对内家拳有这样一个初步的定义了,内家拳就是通过自然的方式,令身心尽可能返还到先天本能状态,来达到养生和技击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功法体系。

二、为什么要练内家拳?

刚才在说我们对内家拳定义的时候谈到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同时达到养生和技击的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练习内家拳的一个总的目标。那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简单的谈谈。

※ 养生

这个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身体健康,心态健康,是我们生活幸福,家庭幸福,工作学习等等一切事物正常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没有健康,其他的就没有意义和价值。所以修炼内家拳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目前我们身心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让身体和心情尽可能恢复到比较本原的状态当中。现代工作让我们很多人在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普遍的亚健康问题和慢性疾病,我列举几个常见的,比如颈椎胸椎增生变形,伏案工作的几乎都有,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肥胖,脂肪肝,酒精肝,胃病,内分泌失调,便秘或者便溏,神经衰弱,失眠等等,很多问题到医院里检查指标上并不明显,但你自己不舒服会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而且如果不重视容易演变成真实的病灶。内家拳通过养练结合安全不伤身的方式,用因人而异的方便法,通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有针对性的一些动作,加以适当的意识引导,就能够对身心内外做一些调节,帮助你身体自行调节和归位,既切实的改善了身体,也体现出传统的智慧。在这里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基础的功法,叫披肩搭背,坚持做一段时间对颈椎胸椎肩周炎等问题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 技击

技击其实是我们学习内家拳的一个副产品,很多人是抱着养生的目的来练的,结果练到一段时间以后,当身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比较原始的状态之后,他会发现不知不觉会发掘出一些技击的本能,实际上不论人也好,动物也好,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烈的防御和攻击本能,而且这个本能的效果,因为它更加直接,更加纯粹,身心结合的更好,往往要优于后天刻意训练去掌握的效果。所以很多在这方面有兴趣的人,在养生之余,有倾向性的训练一下防身自卫的技术,也会很快的有所感觉。但我们在传授这方面功夫的时候,会对学习的人有一个品质和德行上的要求和考查,品行不端或者争强好胜的人,都不会轻易的传授。

我们刚才简单说了一下我们学习内家拳的目的,为了养生,解决身心现有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为了技击,掌握一些防身和自卫的本领,让自己和家人更加安全。

※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方面的目的,我来简单的谈一谈。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论你是否把它提炼出来,通常都会有这样几个终极的目的,我们内家拳练功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在践行和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一、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内家拳其实正是通过养练身心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心情,了解之后,才能有目的的去修正它,调节它,改善它。

第二、进一步了解别人。当你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以后,你才有可能更加清晰的去了解别人,内家拳特殊的功法训练会通过听,摸,推,击等训练方式提高你对别人的感受和觉知,更延伸到对对方意图和思维方式的感知和把握,只有了解别人,才能有效的控制和制约。

第三、了解整个世界。当你充分的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你也就了解了由人们组成的世界,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换句话说,其实这就影响和塑造了你的价值观,影响了你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让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第四、帮其他人实现这一过程。当你实现到这一步以后,接下来我们的价值就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你曾经走过的这样一种可行的成就之路,帮他们抵达,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三、内家拳应该怎么练?

刚才我们说了什么是内家拳,以及为什么要修习内家拳,那么如果要练内家拳的话,我们应该怎么练呢?刚才我们在定义什么是内家拳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要通过自然的方式去练,要通过顺应,舒适,自在的方式去练,那么怎样才是自然的方式呢?

※ 发掘和孕育本能

我们又一次的提到了本能,在定义里曾经提到过。对,本能是自然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原本就有的一种能力和技巧。自然的方式,首先是要能够顺应和激发本能的方式,它原本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应该令身心呈现这种状态,甚至是增强这种状态。我举一个例子,人天生有一种对危险的环境和事物保持警惕的状态,这应该是人类为了提高生存率所带有的保护性基因所导致的,不仅人本来就有,很多动物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尤其还参与食物链竞争的动物,他们对天敌的警惕是与生俱来的。内家拳有这样一种站桩的练法,尽管站在这里看起来是一动不动的,但身上要带着一种你遇到危险动物时候的这样一种感觉。这个桩虽然是个静止的桩,但要求你在站的时候,身上要带着这样的一种危险就在附近的想法,那么本能的就会相应培育出机警和敏感的动态,所以说静桩不静,静中有动。

※ 效仿和融入自然

大家都知道,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眠,应该是最好的作息规律,见风而避,()见雨而藏,这也是最自然的避险行为。所以自然的第二个方面,我们谈一谈效仿和融入自然。效仿就是跟随和模拟,比如自然中的风,它能够不受阻挡,穿林而过,无形无态,自然中的水,它屈高就下,随遇成形,遇山绕山,遇水则融,无比的柔软,无比的包容。内家拳就是要充分的效仿大自然中的风和水,极柔和极韧性,不拘泥固定的形态,随境遇而变化,始终处于流动而有生机的态势。内家拳中有一种功法叫穿掌,讲求行云流水,虚若飘物,就是要求充分的效仿风和水才能达到的一种功法状态,对养生和技击来说都是难得的功夫。

※ 认可和遵从规律

自然而练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对这个世界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顺随。我看到很多已经年龄不小的人在练功时还在追求刚猛的爆发力和不断超越的速度,无视身体机能已经逐年下降的生理规律,久而久之对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我还看到很多女生无视天生在力量上弱于男性很多的生理规律,执意要在力量和速度上超越性别,以至于付出了很多,却收效甚微。这些都是不遵从规律,违背自然而练,导致事倍功半的例子。所以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令这个世界正常运转的规则和道理,我们应该尊重它,而不是忤逆它和挑战它,这样你才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功率。我们在推手中还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当你的力量推过去以后,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对方的顶扛之力,然后两力相较,变成顶牛,这几乎是必然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与人的交往中也是一样,如果你对人的态度总是很冲,总是直接攻击性的,往往得到的也会是正面回应的攻击和伤害。但如果你能换一种方式,当对方硬来的时候,你有所缓和,甚至有所后撤,换一个角度和方式处理,或许你不用费力就能赢得结果。所以如果你在推手中能够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客观规律,那么你往往更容易赢得胜利。这是我们遵从规律,自然而练的另一个例子。

四、为什么要这么练?

现在我们应该大致了解了内家拳应该怎么练了,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练呢?

首先,从继承的角度,它是历代前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通过人与人在长达百年的过程中积累和验证下来的思想,方法和训练体系,并且通过传承的方式双向筛选,在少数人身上通过体验的方式继承和流传下来的一种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你接受它,并且愿意去按着这个规则去训练的时候,实际上你是接受了它的这种文化,这种思想内涵,或者说这种流传下来的东西,暗合了你本身内心深处所有的,或者你虽然并不一定具备,但是你向往的,或者追求的一种东西。所以,你愿意去相信它,去践行它。所以我们之所以这么练,首先我们是在身体力行的在践行我们内心所奉行的我们坚信是对的一套价值观体系。

其次,这是养生和技击功能兼具的唯一练法。我们所说的唯一,不是说只有我们练的东西才既能养生又能技击,实际上有很多其他的功法系统都能兼具两种效能。我们所说的唯一,是不论哪种功法系统,只有依奉自然而练,顺随规律而练的才能兼具养生和技击两种效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身体好,在对身体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练好技击,只有依赖这种自然的练法才能达到。

另外,这种练法与大道相合。什么是大道?就是事物运行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简单的理解就是和我们做其他正确的事情相通。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知道它为什么可以做好做成,当一些事情没有做成的时候,我们通常也知道为什么没成。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关系是正常健康的,是舒服的,也会知道某些关系是失败的,是糟糕的。一个好的练功系统,理应同这些规律统一融合,我们是在用同样一种规则在练习,在修炼,那么把功夫练好,就相当于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处理好,把生活中交往的每一个人的关系管理好,相当于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有所奉行,有所依据,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这是对的积累,所有的一切都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说随着练功水平的深入和提高,它会逐渐的改变我们的性格,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个意思。

五、内家拳从哪里开始练?

那么作为现代人修习内家拳通常从哪里开始呢?从练松开始。为什么呢?因为放松是觉知身内身外的方法,是一切其他功法的前提和起点,也是改善问题,调节身心的入口和便利契机。现代人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不会放松导致的,刚才我们也提到过,一旦身心能够放松下来,这些问题往往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改善。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基础的功法,叫做水中浮板,这个功法用来帮助大家迅速的找到放松的感觉,进入到初步的松功状态当中。有人可能有一个疑惑,就是这种放松的感觉可以技击吗?能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吗?我给大家简单做几个动作,都是通过放松来达到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做几个披挂和通背的甩排连环动作)。

以上,我跟大家分享了什么是内家拳,为什么我们要练内家拳,怎么练,以及为什么这么练,从哪儿开始练这么几个关于内家拳的主要问题,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对内家拳能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原创:谢海隆 口述:刘晓英

第四篇: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纂要

内丹功法真传

——《道乡集》丹法纂要

内蒙古气功科学研究会气功教学咨询部印

编者的话

道家气功源远流长,影响既广,功效亦宏,而内丹修炼,乃其主流。其旨本于有无相生、动静互用、性命双修,以虚静为基,以神气和合为用,以“自然”、“无为”为则,不但是

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的妙法,而且是开发人体智能,使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然而,丹法玄机,奥蕴难明,万卷丹经,类多隐语借喻,或言龙虎龟蛇,或论铅汞婴姹,罗列卦爻,牵扯

干支,竟使简易之理法,堕

入五里雾中,难以得其真谛。以致今日之言丹道者,竟有误认龙虎婴姹之幻影为真境,而落入魔障者,亦有不知周天运转乃自然而然之妙机,反而妄行搬运,烈火空铛,自误

误人者。若此等常识中事尚 属梦梦,其它就更难言及了。

《按摩与导引》于去岁今春连续刊出了崂山史从龙氏在民国初年编著之《道乡集》,剖析阴阳、阐发神气、分别层次、开示火候、详陈练法、指点窍妙,诚能深入浅出,发微

钩玄,虽非灵犀烛照,实属

正宗法门,非着相顽空之术所可比。其云“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当非虚语。只可惜其书假借“仙佛”,依托“乩降”,宗教迷信色彩颇浓;而且叙述零乱,又无章目可寻,非

前后互参则不能明其

理法,非分类综合则难以握其枢要。因而不得不重为编纂,删其繁芜,去其浮词,特别是将封建迷信部份去掉。同时,前后会通,撮其精要,分类整理,以便研读。然而丹法

虽简,其奥难明,为便于从

不同角度琢磨,以期融会贯通,用以指导练功实践,因而章节间内容上仍有重复之处。

重纂《道乡集》,原是为了自己研习方便。稿成,求教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沈老湘汉同志。承蒙抽暇审阅并亲为拟定书名,推

荐印行,以公诸同好,亦 且求教于博雅,谨此致谢。

杜子敬

1 9 8 8年5月于塞北青城

目录

一、丹法要旨

1、阴阳

2、动静

3、恍惚

4、混成

5、中和

6、至德

二、丹法要则

l、道法自然

2、动静互用

3、性命双修

4、致中和

5、潜龙勿用

6、持之以恒 潜心自悟

三、丹法要诀

1、炼己

2、止观凝神

3、谨固牢藏

4、调息

5、伏气

6、配合阴阳

7、火候运用

四、炼丹步骤与方法

(一)炼精化气

1、调药

2、采药

3、封炉

4、炼药(小周天)

5、止火

(二)炼气化神

1、采大药

2、大药过关服食

3、养胎

4、万脉归源

(三)炼神还虚

1、全神

2、出神与收神

3、还虚

五、丹法常用名词术语

明堂 黄庭 土釜 玄关 天心 六尘 橐龠 活子时 筑基 胎息 火与药 小药与大药 文火与武火 封炉 进阳火与退阴符 日月合璧 降龙伏虎 攒簇五行 五龙捧圣 芦芽穿膝 折

芦过江

六、其他

1、炼养生活

2、炼养环境

3、法财侣地

4、断阴魔法

5、制睡魔法

一、丹法要旨

1、阴阳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劈破旁门。盖造化生乎阴阳,阴阳成乎造化,举凡昆虫草木,无一不赖阴阳而生,抛劫阴阳,将何以尽天地之妙哉!如牝鸡生卵,无雄者

不育雏,此即孤阴不生之

明征。若虫蚊尚有阴阳,况我先天大道,至精至微,至大至刚,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离乎阴阳,更不能一朝立也。是以舍劫阴阳,别无

他道;隐显莫测,神通广奥 ,皆从阴阳造化中得其玄妙。

吾人一身皆属阴,只有先天一点祖气属阳。未生身前,只此一点乾金,叻地一声落地,先天胎息间断,后天呼吸随生,从此一点乾金流入坤腹,变成坎象,故曰水中金。此一

点真气受之父母,故日祖气

。能将此一点祖气还归本源,即是抽坎填离,又谓之还丹。离得此乾金,遂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亦成坤柔之象。坎中真金抽尽,即成马阴藏象。人无慧命,如灯无油,不灭

何待!老年人尤当奋勉,

先将慧命坚固,即是延年的根本。道不离乎阴阳,丹不外乎神气。神气混合,即是阴阳匹配:天人会萃,即是理气和合。讲什么龙虎,说什么汞铅,只要认得何为元神,何为

祖气,常使抱元守一,便是

造化真功。祖气非以神光煦照不生,元神非以祖气合之不聚,万勿流于枯寂,终自误耳。

2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2、动静

夫道,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如北极坐镇中央,众星环拱,静者固静,动者仍自静耳。“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则不动。动

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

动静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于天地之间,自成造化。人不能法天,所以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乃不能守此一静耳。故人自为人,天自为天。若能与天地合体,与日月并明,

我亦天也。人能坐到虚至 极,静至笃,阴阳也自旋动。天人一理,道无二致。而旁门左道,节外生枝,背生生不已之道,作不伦不类之事,以为捷径,终自误耳。

3、恍惚

太上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倘若无物,恍惚者谁耶?修丹者修此恍惚,学道者学此惚恍。“知君夙植英灵骨,所以教君学恍惚,含元殿上水晶官,分明指出神仙窟”。

可知恍惚者,真阳发

动也。第三句分明指出真阳之气即水中金一物,成道由此,得丹由此,非神仙窟而何!但先天不能与后天相抱,虽恍惚而总非恍惚。果能先后天打成一片,虽不欲恍惚,亦不

可也。道是自然,非旁门外

道所能知也。

何为先天?虚极静笃,无人无我之时也。因其混混沌沌,不分阴阳,故曰无极。及至静极生动,一阳发生之时,始有天地、人我之分;因其已分阴阳,故曰太极。总而言之,

曰无极亦可,曰先天亦可;

曰太极亦可,曰后天亦可。“气”也有先天后天之分。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此动气即先天气也。呼吸之气,息息归根,即后天气也。先天气为子气,后天气为母气,以呼吸养

育先天气,为子生母。盖

先天之气原无形象,非虚极静笃不生;后天之气本有形象,然非至无形无象则不能用。夫恍惚者,乃先天气生,后天气接,二气旋转而生者也。先天气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

非后天气相恋而不住。故先

天气之行止,唯听命于后天也。后天气为何?若以口鼻呼吸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气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相离耶?唯真息不在口鼻而在气穴。息息归根即是气穴呼吸,

而不着于口鼻也。此是天

机,切记。

4、混成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则知此道虽然是可道的,但却非寻常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则知可以名道者,诚足以天地参矣。又曰:“有名,天地之始;无名,

万物之母。“盖有名

乃太极成形,阴阳已判时也;无名乃阴阳未分,鸿蒙时代也。由鸿蒙而生天地,故曰“万物之母”;有阴阳而后天地始分,故曰“有名天地之始”。此外讲也。静坐到屏除念虑,

凝神于气穴,虚而又虚

,静而又静,外不着声色,内不起私欲,灵明一点,照育中央,即无极时代也。因其时无形影可见,无征兆可言,故无所命名。及至静笃虚极,一阳初动,丹田暖气渐达于四

肢百骸,融融然大地皆春,

一身经络血脉流畅无滞,竟体愉快,心花亦开,故以万物之母名之。其实,于此时以神凝合此阳气,即是匹配阴阳也。《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即指此也。夫混成者,即

阴阳和合之谓。独修一物 ,万无混成之理。既阴阳成象始有太极,指为天地之始,诚不谬也。然而,不第为天地

之始,亦可为结丹之始。

5、中和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之变,失于中和;人事之扰,失于中和。夫中者,不偏不倚;和者,无燥无湿。一有偏倚则失于中,一有燥湿则失于

和。故静坐时,执其中, 用其和,而大道之全功毕矣。

6、至德

《易》曰:“诚性存存,道义之门”。孔子亦曰:“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盖以道为浩然之气,欲使直养无害,必先全其天理。理全则欲静,欲静则喜怒哀乐合于中节,

不至害道也。老子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芸芸,吾以观其复”。虚极静笃,非私欲尽乎。“未炼还丹先炼己”,亦此意耳。圣人千言万语,不过说明理气二字。后世真仙亦不敢明言窍妙,此言

动静,彼说有无,比龙虎

以言其性情,喻水火以言其虚实;日月合璧即理气之混融,坎离抽填即理气之运行,千

比万喻,总不出此二字。

3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二、丹法要则

1、道法自然

金丹之道无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行无为之化而万物生,人行无为之功而一身健。天地之旋转,是谁使之旋转耶?日月之运行,是谁使之运行耶?均出乎

自然。不劳其心,不居其

力,是以天地日月得其长久。人之所以不得其寿者,不能法天也。日月舒光,孕育万物,出于无心也。我能静观,心目之光亦自下施,是以观至虚极静笃,造化亦生。《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之神与气,即我之阴阳也。气生有时,即虚极静笃之时也;气行有路,即云梯漕溪路也。气之外耗,因情欲外诱也。天无情欲,故天得长久;人为情欲诱尽此气,故不得其

寿也。人能去尽情欲,常以

神光静观此气,则气不为外诱所耗,自然渐积渐旺,阳气日增,阴气日消,欲净理存,

内药有象矣。

《易》日:“物极必反”。静到极处,自然生动;动到极处,自然复归于静。困久必亨,否极泰来,皆是自然而然者。得其自然之机,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任其

自然之止,总教合乎自然

,顺其机缄,无一点强制勉强。静时固静,动时任其自动,我但凝神气穴而矣,此清静无为之大道也。待其机动颇大,我方将元神凝入气根,神与气结合一团,渐渐归于定静,

而呼吸之气亦自与神气相

依,渐渐入定,而不为外物所诱也。机发则任其发,机息则任其息,我但凝我之神使不外驰,朗我之神使其内照,则机来自然为神吸收而返,机息则受神寂照而安,正所谓“无

功功里施功”也。明明无

为而实有为,虽有以为而实无为,故曰:“道向无为为处为”。学人不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夫禅,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空洞洞一太虚境界;及静极生

动,乃曰“机”矣。只信

习禅而不信有“机”,是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禅与机相互为用,故能以道全形。禅定机来,机患禅静。《道德经》谓“有无相生”,丹经谓“动静互用”,自初功以

至结果,总是二字往 一来为用,无他道也。

吾身以心肾比天地,以神气为日月。故修丹之士,以天地为鼎炉,以日月为金丹。其下手妙诀,只将心中之神凝于肾气之中。正如天道三十日,日月合璧,月受日之阳光,

渐有阳气,故三日现于庚

,犹是蛾眉。渐渐阳气充足,由半轮而成团圆,正《悟真》所谓“药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之义。夫“望远”者,距望日稍远也。如十五日是望,十六日即望远也。

一到望远,月即亏损,故

丹家不用,必待日月再合壁,阳气再发生。如此周而复始,以至采无可采,舍利成矣。

夫孙道人采四方气以助大道,此犹未焉者耳。吾道片刻用功以夺天地一年气候,较之采四方气不啻霄壤。《道德经》云:“归根复命”,由复至坤,正一年气候。是以吾能

运一周,即如日行三百六

十五度,片刻峻功,一年气候在我矣,岂不胜采四方气为更妙乎。

道法天地,以静观为主体,以调和阴阳为作用,只是个凝神入气穴,便如日映月窟,造化由是而生,舍利由是而结,总是个自然而然,毫无勉强掺杂其间,行之既易,收功

亦巨。而世人或视为难途

,或以平淡忽之。傍门小道,非吞津咽液,即吐故纳新,或强行闭气为伏气,或硬自搬运为周天愈行愈远,愈悟愈迷,行将累及一身,仍不自觉,良可悲悯。

2、动静互用

“高以下为基,有从无中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静乃动之基,不静则不能生动。不静而动,便非真动。因其水源不清,不足以结丹,故虽动亦不用。必至虚极静

笃之时,忽然一动,方是

真动。要识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静而生动,正玄关辟发时也。倘不从动中认宗祖,静时无声无色,何以辨别。动既从静中得来。乃知动是宗祖,静亦祖宗也。

何谓宗祖?因此动机乃生

人生物之根本耳。然而,动时因知宗祖所在,而静时则一片真空,虽欲强动,亦不可也。“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动时凝神于气根,乃有事也。然而,有事几同无事。设

惑于有事,妄自搬运,

反碍活泼之机,非清静无为之大道也。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总而言之,动时可觅宗祖,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

以待再动可也。动则观窍 ,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

4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3、性命双修

大道有本有末,有体有用。初下手凝神于气根,本也;了手时粉碎虚空,末也。以性为之体,以命为之用。初时以性就命,如日蒸海水,久而云气上升,此炼精化气之正

功也;中间以命合性,名曰

抽坎填离。离得坎中一点真金,转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化为坤象,仍归乾南坤北先天方位,纯是天道。性命混合,还丹可结;独修一物,万无混成之理。若偏重于性,而

不知命应速修者,是以难见

效验。要知先命后性,三教一理。不将此命还归本源,更无修性之必要。故达摩面壁,是命功以后之事。能先从命功上讲求,自能步步脚踏实地。古人云:“欲教灯不灭,须

识添油法”。夫油者,精也

;灯光,性也。以精合性,即是添油之法。或曰“精是后天渣滓之物,保之何益?”岂知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也。老年人尤以救护命宝为第一要着。因老年人此宝最少,生发也

迟,再加生而不知采,采

而不知炼,炼而不知归炉,生气日耗,死机不远矣。丹经云:“竹破须竹补”,精若消耗,非精不能补也。人年过十六,阳精外耗之后,必须以精补精。精能补足,而后方可练精

化气。补之之法,总在

“和合凝集”。此种功夫虽系炼命,然亦不可顷刻离性。盖以命居深宫,倘无求之之法,则不能自出。故丹经云:“有人识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须知月本无光,必借太

阳温煦之力始有光彩。

人能将此灵性返照于命宫,即是日照月宫;照之既久,先天一气始从虚无中来。盖以神栖于目,而目又为心之先锋,目到何处则心到何处,此和合凝集之妙法也。故必先澄清

心地,轻轻回光返照,凝神

降心于气穴,不可使心外驰,驰则心火不聚;亦不可思虑,虑则水源不清。灵光常常朗照,静到极处,自有动机。此动机乃吾身之生机也。此机非静极不发,非虚极不生,非

回光返照、凝神气穴不动也

。此机一动,万勿妄动,须将我之真意寻气根旋动处,放此心在气根。动气亦自旋回。此时我之呼吸亦渐渐归到此处,息息归根,绵绵不绝,口鼻之呼吸可无用矣。此息既与

神气留恋,自然三家结合成

团,心不必定而自定,息不必调而自调,融融然一身轻暖,真“三十六宫都是春”也。今之学佛者轻视双修,独重性道,未闻可以延年者。瞑目而逝,便谓超升天界,欺人而终

自欺耳。

4、致中和

元气,水也;气穴,炉也;内窍,釜也;元神,火也;真息,风也。心息相依,即以风吹火。心急则火燥,火燥则水沸;性孤则火微,火微则水寒,必冲而用之,方为合

宜。《中庸》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神虽凝于水乡,更须用这“和”字。神不可燥,燥则水枯;火不可寒,寒则炉冷。必

须不燥不寒,一团和气,方生造化。

5、潜龙勿用

初下手凝神于气穴,神凝则气生,气生则机发。要知此动乃微阳耳。《易》曰:“初九,潜龙勿用。”学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遇动机,便去运行周天,徒戕真机。更有稍觉

下部发热,便去强行搬运

周天,宁不太可笑乎!微阳发生,只可以神逆归原处,以涵养之。时来时凝,适至阳气充足,自然有药产之景。见此景象,正好将药采归玉炉。采药归炉后,移时炉中火发,

此乃升降之真机耳。倘若神

气不足,药未归炉,万勿先行搬运。盖欲养其精,蓄其锐,待时而动也。若一遇机来,便运周天,失之于嫩,难结丹也。此间不容毫发,非有心人不能明晰也。道本自然,冬

至阳升,不期升而自升;夏

至阴降(〔注〕这里所说的阴阳,是就升为阳,降为阴来说的,而不是指阴气与阳气本身。),不期降而自降。此乃天然之机。我能升降一任天机,方为法天也。昧者妄自搬运,

乃违天也,以致有虚火 上升,双目失明者,真可叹也。

刻下旁门,皆以运行周天为拿手好戏,不明次序,一味胡乱搬运,言之津津,听之

怡怡,害人真不浅也。

6、持之以恒 潜心自悟

修道一事,非大英雄、大豪杰,具百折不回之志,有闻一知十之慧,方可不为次序所紊,歧途所误。否则,一见效验,便自矜夸,未肯低心下气,问难晰疑,行致歧途,

反以为是,其不为群魔所噬

者几希。道虽简易而悟有深浅。悟之深者,不为境限,不为幻诱,性命混合,还丹可结;悟之浅者,不能降伏尘劳,偏去无味摸索,捱时耐坐,反有之损。求益反损,何如不求!

5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道在自悟,亦须师传,一有不合,即当请教,明辨笃行,道无不成之理。

三、丹法要诀

1、炼己

古仙云:“未炼还丹先炼己”。凡坐必须放下心身,去除凡相,推开妄念,勿为六贼所扰,莫任七情放纵,居尘出世,住世超世,事来则接,事去仍静;过去事莫追忆,未

来者莫远虑,现在者须放

下,虽处纷扰广众之中,如入无人无我之境,始为炼己熟也。慎勿常与人谈,《道德经》云:“闭门塞兑”。闭门者,闭目静观也;塞兑者,忘言守中也。门常闭则神不外驰,兑

常塞则气不外耗。故慈

氏以清静六根为入手第一步。况年老人精神原不甚畅,非善养之则不能充足,非充足则不能结丹。故须爱惜精神。而爱惜精神,则必须外有闭塞之功,内加凝合之妙,自入不

可思议之境界矣。

总要牺牲一切,专心调养,静坐禅榻,不假一点思索,而证无为大道。一陟较量,便是有心;一有心便失于自然。不能常静,则流于声色货利之中;不能常寂,则迷于贪

嗔痴爱之属;不从死里求生

,究难由枯返荣。果是真豪杰,一刀斩断葛藤,两目静观窍妙,观到是处,心定息调,念止身轻。观不到是处,非入于沉迷,即败于执着。譬如我心看水,此念即在水上;我

心看月,此念即在月上。设

将此眼光专看气穴,我心即在气穴矣。目光一散乱,心亦随之外驰。故《大学》谓“知止而后有定”,诚知本之学也。能将此心目止于此穴,心目有所归依,自然定于气穴。

心目定于气穴。而后始归大

静。此入手最要紧之诀也。初坐无有不昏沉者,但昏沉任其昏沉,待昏沉过去,自然清醒,再行寂照,自能得其所也。能于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之间得其微奥,自有一番妙处

焉。

要知人生如寄,转瞬乌有。总要得失不累清心,荣辱不夺高操,襟怀洒脱,勿为尘浊沾濡。行径似白云出岫,来去无心;养心如泉水在山,清澄可爱。机来则凝神,勿令

当面错过;息定则伏气,且

须听其自然。但悟我玄理,自然妙义环生;莫问他运数,定能福缘凑集。学痴愚便是大道,露峰芒便失天机。人生于世,焉能事事如意。处顺境固能适然,处逆境尤当如是。

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

放下心作事,立定足徐行,但学个行云流水,野鹤闲禽,自然合乎天机,处得人事矣。

否则,坐破蒲团,亦无是处。

2、凝神气穴

初步功夫在于凝神,入手要诀唯属观照。白玉蟾云:“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倘不知凝神,虽坐到老死,亦丝毫无益

也。夫凝者,聚也;神者,

心中之正念也;气者,先天之真气也,无形无象,生于虚极静笃之时;穴即先天气之本根。所谓凝神气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气穴,不令神往外驰,所谓太阳移在明

月中也。神凝则火聚;火聚

于下则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济之要诀,亦凝神气穴之妙谛也。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绝之义也;归者,返

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

归根,即呼吸不离生气之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所谓胎息者是也。盖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于气穴,与气混合一处,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气伏,大似口鼻无息;

非无息,乃息归于气根矣。

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然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向外,仍与神融合一处,神恋气,气抱神,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

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结 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凝神须识窍“。故凝神气穴,首要得着玄关。此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关不开。此关不开,无以炼精化气,不能见本来面目。故欲识此窍,须于入坐时

放下身心,闭目先视眉间

。稍静,再将两目从眉间缓缓下移,朗照脐下,不必定其地处,但以下田作一虚空境界即可。要紧识这个朗字。朗则神清,如月映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朗则气爽,

而不至渐入昏耗。清空明

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也应如是。学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竞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要知目光朗彻下田,性光也随之聚于气穴,如

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

化为无有。能朗彻其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此即春讯。朗照到至虚至静,忽然一动,心中为之一觉,正玄关开辟时也。乘机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便是得着玄窍,

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

痴,丹田发暖,耳后生风,虚室生白,皆一阳初动之征机也。一切玄妙,皆基于此。然亦须俟精力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受魔一柄

矣。故高哲之士每于睡足之

际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虚之气细缊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

6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夫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夫知止者,心有所归

也。初坐时心不能定,念

不易止。必有所归依,而后始臻于定。譬如写字,则心必定于字;读书,则心必专于书。倘无所止,犹如逐风柳絮,将见飘无定所矣。故若入坐时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孤阴

独处,安望造化生乎!是

以古之学道者虽重无为,而无为中尚知有为。譬如妙心澄彻而有时念生,必从无为中寻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之地也。既止于至善之地,则心有专向而不

外驰也。《道德经》中“有

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说,已将修身要道和托出。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无欲观妙,即无人无我,无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觉之时也。有欲观窍为无心观妙

之用,无欲观妙为有心观

窍之体。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即无欲观妙也,无为也;又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即有欲观窍,有为也。然有为者,非有所为,不过使目光常顾至善之地,

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驰骤

,如一轮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便得之矣。性光凝于真气之中,即如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借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

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

有欲观窍之神功也。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聚既久,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太上曰:

“金玉满堂,莫能守之”

,盖言后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观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神不凝则元气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观为唯一无二之

妙旨。一离了观,火即散

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

赖息息归根。知此则丹无不成。

道之始终,全在静观。非观不静,非静莫观。只观不静,观亦无用;只静不观,静也徒然。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一离乎观,即遇魔。矣;一经正观,万魔即退。不静观

则神不朗,而观一著迹,又

生燥也。止者何?将我之真意止于至善之地也;观者何?将我之目光温煦至善之地也。目光与真意常止于斯。观而后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后观,其观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

身心得静耳。否则,终是

水底捞月而矣。

静观时,心要虚,神要明,光必朗彻。神。光明朗,则无昏沉之虞;心虚念止,则有天然之乐。倘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

烦燥。入昏沉则神无所依,

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生烦燥则性不耐久,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神朗则光彻,如皓月印寒潭,一片清光令人心畅神怡;神一不朗,光也散乱,心即他逝,即入昏沉,睡

魇缠绕,主人降伏,六贼乘

机打劫,七宝尽为所掠矣。故学道无他求,只在凝神寂照,须臾莫离,自然命基坚固。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著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印澄泉,不足以朗彻其妙性;非如旭

日映红梅,不足以融和其祖

气。苟能神光鉴察维严,六贼不得入,七宝自永固,一旦牟尼发生,乘机采取,还归固有,命补性固。诚心行之,不但精神日进,智慧日圆,常有乐境,而且不过二年,即证

六通。

3、谨固牢藏

坐时心放下,背当直,莫昏睡,要清醒,凝神于神室,伏气于气根。照时心中湛然,虽照也忘;忘时性光朗彻,虽忘亦照。如此用功,玄机未有不动者。动机初来,我以元

神就合动机,呼吸亦自移

至动处,这就是“呼吸元气以求仙“的要诀。即使平时不坐,也不可离了这个,事来则接,事去仍如此用功,这就是谨固牢藏之法则。须知火原无所谓火,真意凝聚而团结不散之

谓也;药也无所谓药,

一点生机积累成团,与真意合而为一,谨固牢藏,使不外驰之谓也。一不封固牢藏,则火散丹飞,可不慎哉!但封固牢藏之法,只有神不离舍,守之于内,目射慧光,防之于

外。是以能慧观, 即紧箍

咒也。诚能临机不误,得一点凝一点,凝之日久,神气转旺,天机自然频来。若阳生不知凝集,或知凝集,而不知保守,一曝十寒,不唯前功尽弃,更是虚度岁月。

7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4、调息

炼精最紧要,调息也急切。精不炼不固,息不调不定。息息归根为炼精之妙诀。绵绵不绝乃调息之要道。息息归根,非强制也,神凝气穴,息自归根;绵绵不绝,非有意

也,心息相依,息自绵绵。

但能将吾心目隐藏气穴,息自调也。心目所在,须不粘不脱。粘则执著,执著则气不顺;脱则顽空,顽空则气无依。惟能不粘不脱,方入佳境。倘若心胸狭窄,不能对境无心,

此即一大障碍也。总要平 心静气,不可存速成之心。静坐时心目凝于气穴,无思无虑,顺其自然,息自调匀。息

调则药生,此即不传之秘诀。

5、伏气

“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人知服气为妙,安知伏气为更妙。服气虽不采而采,伏气乃无为而为。不采而采,其采耶无深旨奥义;无为而为,其为耶有妙用玄功。盖服

气乃吐故纳新之流,故不

能长生。夫伏者,藏也;气者,呼吸也,非先天祖气也。常人呼吸以口鼻,真人呼吸以胎息。但此胎息非勉强使然,乃自然而然者也。常人不知静观,未能凝神,故此气从口

鼻出入。知道之士,静观窍

妙,神亦随之定于此处。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于此,息也随之定于此,所谓心息相依者此也。神不依息必外驰,息不依神难自伏。是以神以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

始归大定。但能静观凝神

,即能得此效验,决非有奇法也。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气受此煦育而后始发生也。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神即觉,丹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此机既

动,气也随之外涌,我以

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神即以此为家,息也相伴不去。神息既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亦自返回根本,二气相接,常自絪缊恍惚,故《入药境》

曰:“先天气,后天气,

得之者,常似醉”。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其实,神与意,一也。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之义也。五行既合而为一,

真息也相依而不离,此即

伏气之真功。丹经云:“息息归根”,亦即伏藏之义。《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

气不伏而欲结胎,未之有也。

总之,伏气之伏,非勉强降伏,乃自然服帖也。学人不明此理,或以数息为伏,或以闭气为伏。闭气以伏气,急则杀人;数息以伏气,滞则碍道,均有百损而无一益。果

能凝神入妙,神与气自相团

结。息之定止,随乎心之定止;定不住心,即定不住息,亦即伏不住气。总要从根本上讲求,切勿向邪路上行去。丹经云:“心息相依”,旨哉斯言!

6、配合阴阳

配合阴阳乃不传之秘。初以目光煦育气穴,即以神就气也。观照既久,其机发现,我又以神寻觅气根,使动气返回本穴,与神相依,即阴阳配合之妙法也。阴阳不合则真

种不生,如夫妇不合则不生

婴儿,同一理也。是以下手必先观照下田,如月印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照到虚极静笃,忽然一动,恍惚似有征兆,玄关开辟,乘机缓缓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我

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动气为

神吸收,亦自返回玄窍,与神融合一处。神气相抱,二物细缊,即是真阴真阳配合。

夫天地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昌,神气合而后真种产,同是一理,即天道也。如阳光下照而生育万物。设云常蔽日而阳光不能下舒,万物即不能生。是以雨乃阳

光蒸腾使水气上升而化者。

我能常常温照,精气亦自上升,变为甘露。又如月本无光,须借日光以为光。犹如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借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同此一理。

真气动时不以觉应,即当面错过。必须时至神知,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

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

,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且一切旧疾恍然若失,真是三十六官都是春也。

得着玄关,常常凝神于此,自然命基坚固;以此作为丹基,行住不离这个,便是真诀。若闭目枯坐,不辨阴阳,安识造化!无怪乎徒劳精神也。

8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6、火候运用

何为文火?初坐寂照丹田,不离而守,不有而存,此文火也。遇有动机,凝神寻着动处,将动气逆归玄关,息息归根,即鼓动巽风也。神光煦照,即以火烹炼。精不经火

炼,不能化气。故必以武火

锻炼。此一段乃武火作用。少时机息。仍然寂照,此又文火也。俟其再动,仍用武火。一熏一炼,少时机息,仍以文火寂照。似此悟入,少年不过数日,壮年不过两旬,四五

十岁不过二月,六七十岁大

约三月之久,准见真种。真种产后,摄入玄关,仍以息息归根之法炼之,此武火也。少时机息,寂然而照,以待发火之机。吾之元神与之同行同止,而以吸机缓缓吹之,使之

上升;吹之之法,但用吸机

,稍加以意;吸机虽向下,而先天火受其逼,自上升耳。此亦武火也。行到中间火炽,故有息火沐浴之事。然而,息火者,非神离气也,不过不用吸力耳。不第此间为之沐浴,

用吸吹火时,呼任其自然

,则呼亦为沐浴耳。迨升至绝顶,缓缓而下,此时当用呼机,吸机大可不用矣。然有呼则不能无吸,但稍着意于呼机,吸则听其自然,吸亦谓之沐浴。及降至中间,稍梢休息,

而后方降入玄窍,又归根

矣。总而言之,静则为文,动则为武,一周如是,周周如是。能炼到外阴自缩,自然得阳光三现之景,方可止火,即不行周天火候也。此时宜静观七日,以待来复之机,方是

过关服食之正功。

总之,药升药降,沐浴归根,均有自然之机。吾当顺其机而行,金丹之道毕实。

四、炼丹步骤与方法

(一)炼精化气

(1)调药

调药是最初一步,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语。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一也。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必神入气穴,始能神

气相抱为一,而后始有真

种发生。故一忌念动,念动则神驰;一忌昏睡,昏睡则气散。神驰气散,虽坐七日,不如静观一时。故初坐时须放下心身,大静一场,即先以两目视鼻端,如木匠之标线,总

要不偏不倚。然后返照两眉

中间,俟眉间稍热,即用意从眉间运两道金光上至绝顶,再由绝顶双分左右,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穴。此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目照于斯,神凝于斯,心目不离这个,

行住莫忘此间,一念不起

,万虑俱寂,念止神凝,神凝气回,既不着相,又不落空,坦坦然然守我真如,融融和和调我神气,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而后入得大定,自有真动,

以正所谓“冬至子之半,一

阳来复时”也。此机虽动,我仍主静,仍凝神于气穴,呼吸也移到此处。我主于静,彼必愈动;彼愈动,我愈静,动气为神吸收,自与神混合,久而阳气充足,自有真种发现,

产药景至。但年老精气衰

残,必须二六时中常常回光返照,药始发生;一有间断,即不可得矣。

(2)采药

药产景至,如光透帘帷,火球上驰,耳后生风,暖溢四肢,恍恍惚惚,外肾勃然而举,此即采药归炉时也。当以神宰之,使不外驰;以息摄之,使归炉内。宰是以神探其

动处,坐镇丹田,不沉昏,

不散乱,主宰其间,动气自转而相依。摄是用呼气之法(〔注〕按采药当用吸机摄之归炉。此言“摄是用呼气之法”,疑属排印错误。因为,呼气时内气是下降的,而吸气时内

气却是上升的。真种产出

时,真气下冲阳关,外肾勃起,理当用吸气之法使其“逆归玉炉”。《大成捷要.采小药天机口诀》说:“先天真一之气以动,且不可出静,速凝神气穴,目光照定,心力提起,

一意不敞,万虑俱宁,

用吸字往上提,用舐字舌舐上腭,用撮字紧撮谷道,用闭字闭住三关,耳目口是也……用吸不用呼,呼乃后随之而已”,可供参考。),即稍用意于呼,吸则仅随之而已。当此

之时,呼吸绵绵,因用意

于呼,元气亦随呼气转入穴内,此即摄之之法,亦名武火。

(3)封炉

如觉气已归炉,即当停止武火,正当沐浴;以目寂照,以意守护,以息吹嘘,以神熏蒸,不照而照,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

封固少时,又有动机,一股

阳火从中发出,方是周天机到,行阳火之时也。真意仍坐镇丹田,分意于阳火,使到尾闾,自然冲关荡窍,妙转*矣。运一周天后,归根复命,牢牢封固;静则朗照,动则如

是,神行则气行,气住则神住

,行住相依,始得其妙。此万古不传之秘,吾今露之矣。

9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4、炼药(小周夭)

真种摄归炉内,以目寂照,以意守护,封固少时,忽然一动,一股阳火从中发出,即《入药镜》所谓“鼓巽风,运坤火”之时也。当阳气动时,以神煦照,即以火炼药也;

以息逆吹,使之上行,即

以风助火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火同用,精自化气;气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升之机来则顺其机以升之,降之机至则顺其机以降之。总要明合辟之机,机动则随其机

而行,机止则随其机而止,

总是动而后引,静而后定,自然而然,虽有神引而不着,虽以息吹而不滞。当升机发动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其神以引之上升,息之吹逼,不过着意于吸机,呼则听其自然。

吸机虽向下,而气受真息

吹逼,反转而上升也。用升用息,不过如是,余则听其自升自降而矣。

吾道法天,故以神为日,以精为海水。以神火炼精,即能化精为气,上升绝顶也。气从尾闾上通脑海,非由夹脊上升,别无径路。此即仙人之周天,佛家之转*也。不知

行几许周天,精始尽化为气。

到此火足丹成,马阴藏相,正宜温养。若再行火,必有伤丹之虞。倘若见几次机动,便谓周天功效,火候未足,外肾不缩,便妄自止火,则内丹未结。

总之,造至虚极静笃,忽然一动,即是真机。能于二六时中“行住不离这个”,气动则用真息摄归本炉,用武火锻炼;一动一炼,气满则真种自见。此中有二候:气动一候,

积气产真种一候。又有

六候:药产一候,封炉一候,升一候,降一候,沐浴二候。由阳生而采,采而归炉,此是调外药,不在六候之中。由药产而采,采而归炉,运行周天,升降沐浴,至于归根温

养,余无事矣。

至于小周天纳甲、卦象之喻,子时起火,自尾闾向上,即是丑时,再上为寅时,再上为卯时,神气不行,沐浴也。如自鸣钟,内针转一周,子丑寅卯均在其中矣。药升之

时,亦如此说,乃谓子丑均

是微阳,至寅始三阳足备。此是借子丑二时明一阳,二阳之数,以喻药嫩之不可采,必待阳足始可采摄之义,非以子丑二时为生药之时也。即如月之三十日晦,初一日一阳生

于坤,至初八日上弦,阴中

阳半,又谓之二阳生,此皆指药嫩不可以采,必待十五日三阳备足,始可采取。若此时不知采取,至十六日望(按:当为“过望”或“望远”)。一阴生于乾,二十三日下弦,二

阴生焉,至三十日只纯 阴,药老不可采矣。

总而言之,曰一阳、曰二阳,曰震、曰兑。皆是借卦爻以明药嫩之不可采;曰一阴,曰二阴,曰巽、曰艮,亦是借卦爻以明药老之不可用耳。

丹经谓周天必数三百六十息,方足一周之数。余谓但行一周,即足三百六十之之数。譬如自鸣钟指针,能统一周,即是十二点钟,何必再数分秒,徒劳神思乎!至于三十

六、

二十四等说,均是设词

,并非令学者遇阳升时真数三十六,遇阴降时真数二十四也。气至尾闾上升绝顶。因其升,故曰阳;自绝顶下降坤腹,因其降,故曰阴,其实只一物耳。换卦抽爻,亦是此义,

不过虚比,安有爻象可言

哉!因一阳初动,气到尾阎,即曰复卦,又曰子时;再升为二阳,在时为丑,在卦属临;再升为三阳,在时为寅,在卦属泰;再升为四阳,在时为卯,在卦属大壮;因其阳气已

盛,故此时有沐浴之说,

不过停而不行之谓。稍停即有动机,复上升为五阳,在时为辰,在卦为夬;再升而至玉枕,在时为巳,在卦属乾,六阳足备,故有变也。由乾而变为姤,在时属午也;由斯渐

渐下降,而遁、而否、而观

、而剥、而坤,又归根矣。其实,十二时与十二卦均属虚比,不过气到何处,即为何时,何卦,并非真有时,有卦也。譬如太阳在北为子时,到正南又为午时,在太阳乃莫明其

妙,不过世人借言为子午

,以分昼夜耳。

5、止火

止火乃大丹已成,不行周天火候也。老子曰:“知止不殆”,盖言丹成当应时止火也。向之所以用火者,为炼精化气耳。精尽化气,无精可炼,则火亦无所施矣。然止火者,

非不行火,不过不行呼

吸之火。若此时再用呼吸,再鼓橐龠,再行周天,则是丹已成熟,复加烹炼,未有不伤丹者。古仙云:“还丹未炼急宜炼,炼了还须知止足。”盖精尽化气,阳关已闭,即当停

止呼吸,以待天机。然停

息非不呼吸也,唯不以呼吸催逼运行周天而已。

10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止火有时,不到其时而先止之,则漏尽未证;至时而不止,则火燥丹老。不前不后,适当其时,即阳光三现,乃止火景也。从阳光二现止,至阳光三现,正其时也。若到四

现,则丹老矣。

止火之至,自应自应寂然定静,呼吸似有似无,神气似守非守。古仙云:“定里见丹成”,至言也。因不加温养,则大药不生。

(二)炼气化神

1、采大药

采大药时,有采之不得者,有一采即得者。设小周天不足三百六十之数,火候不足,大药难成,故采之不得。其一采即得者,亦小周天足,止火景至,六根震动齐来,百日

筑基之事已完。

筑基已成,漏尽已证,内丹已结,当凝两目之光,沉于气穴,静观七日,不可少离。以俟来复之机。一离静观,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矣。寂照时不可执着,执着则大

药失于玄妙;不可顽空,

顽空则大药失于活泼。总要不粘不脱,始得其妙;不即不离,方握其枢。虽以七日为限,但身体健、功夫纯者,或二三日,或四五日得之者,亦有之。大药出炉,上冲下撞,其

势汹汹,六景先现,如丹

田火炽,两肾汤煎,耳后生风,鼻搐身涌,脑后鹫鸣,更有一道白光自下田上至明堂。此时太阳流珠与金华结合成团,方是真阴阳交媾。

2、大药过关服食

大药不能自行,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始能过得三关。然大药上升时虽用意领,但勿着于意,宜顺其自然之机;机动则随之动,机静则随之静,不粘不脱,斯为其诀。

过关服食有两处危险,上下鹊桥是也。盖气穴间有四条歧路,上通心窍,前彻阳关,后通尾闾,下连谷道。四窍中唯谷道最危险。大药由气穴发出,上冲于心不受,前至阳

关不受,后至尾闾不通,

即欲下奔谷道。此时当“紧撮谷道内中提”,勿令外泄,势必转向尾闾;若仍不能过,不必强行,但以意静守,俟其动而后引,自然冲开尾闾,升至夹脊,又不动矣。仍须俟其

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

冲过夹脊,而升至玉枕,又不动矣。亦如上法,引过玉枕,升至绝顶,下至印堂,又不动矣。须俟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冲过印堂,下入重楼,点化阴质,而以中下田

为一境界,作十月温养之基

矣。丹经云:“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此“一点”,即胞胎也。然大药过关时既有“紧撮谷道内中提”之诀,印堂亦须用夹鼻牵牛之法脱过此危险。古之学人过此关时有玉柱

下垂者,人以为坐化

,不知正是走丹也。外丹遗漏,可以再炼;大药走失,最能伤人,可不慎乎!过关时更须以神主宰于中,以意引药上升,丹经所谓“两相知”之微意耳。此处有微妙天机,知此

天机则三关可过,九窍易

通。不知此机者,徒劳而已。天机者何?动机也。动则随之动,住则随之住。然尤恐其不周密也,更须谨闭六根,使无外驰之虞,庶几其可矣。何谓六根,眼、耳、鼻、舌、

身、心是也。内视返听则眼

耳无漏,夹鼻抵腭则鼻舌无漏,撮谷道、却念虑则身心无漏。六根既固,大药无漏,机动则随之动,机住则随之住,顺其机而已。顺其机而升则无间隔之虞,顺其机而降则无

停滞之弊。应静之时不可强 动,听其静而已;应动之时不可强静,顺其动而已。

总而言之,尾闾、夹脊、玉枕三关,每关有三窍,于过关冲窍时皆应静以待之,动而后引,既不着于意,亦不驰于意,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过关服食之道毕矣。

3、养胎

大药入中宫后,仍以寂照为主。但此时之寂照,不同于下丹田有作有为;必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寂照到极处,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运动,不须神驭,

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

,自行运用而不息。足见十月功夫纯是沐浴温养,无为而守,似有似无,既不着相,又不落空,总要活活泼泼,潇潇洒洒,始为得法。唯寂照时,神虽居于中田,但必合下田

为一虚空境界,始成一大园

镜矣。若仅滞于中田,而不能连合下田,则二气不能随时生发,涵养我之元神,亦不合玄妙天机。故服食后,胎神大定,若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旺;二气不畅旺,则不能资

养元神。是以寂照为养胎之

本。初入定三月,二气仅动于脐轮之虚境。迨定照到四五月,二气受元神之寂照,服食已尽,而归于灭定,元神得二气之资养,圆明不昧,而得证真空。气息既定,食性已绝,

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

寂照之元神而己。至于胎息之诀,到时自明。寂照至六七月,元神独明,昏沉全无。寂照至八九月,万脉归源。寂照至十月,阳神已足,智慧丛生,六通俱见,一镜独明。唯

慧而不用,始成胎圆之果。 否则,用其慧则累其圆明,非所宜也。

古仙云:“一年沐浴防危险。”盖防其十月之中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有所疏漏。沐浴失宜,则气息难以尽灭;寂照疏漏,则昏沉不能尽绝。是以气息有丝毫未灭,不能纯其

阳明之神;昏沉有丝毫未

绝,不能证其胎圆之果。必须寂而又寂,照而复照,待食脉两绝,昏散全无,而后可以脱其胞胎矣。沐浴即温养之意,温养即寂照合宜也。十月养胎,全凭寂照,其天机总在

两目之光与一点真意耳。但

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田化一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而愈妙,益定而益微。此十月沐浴之真功,防危虑险之妙道也。存养十月,气化神

全,六脉不见,呼吸亦绝

,由此还于神室,丹书喻为五龙捧圣者,此也。

此十月功用,全属自然,但静观而已。其天机总在两目之光与一点真意。万不可离

了静观,离则阴魔顿生,作种种障碍。

4、万脉归源

大药服食之后,静中忽而生动,只有顺其动机用意引之上升,如大药服食状,由明堂下降中宫,与我之道胎合而为一,使不外驰,此即收而藏之之法。不但此也,静到极

处,尚有两道动气从涌泉穴 同时上升,至尾闾合而为一,上升至绝顶,复从明堂降下,入于中宫,亦与道胎合而为一。但收服食后之动气,须稍用呼吸,顺其合辟之机,鼓荡浑身之阴气(按:此“阴气”

当是就以神气分阴阳来说

的。不然,若以精与气分阴阳,则非服食以后之事。)但不可过于用意,以免伤丹之虞。

以上所言结胎后初次之动机,乃是炼形之本;静之又静,又有二气由丹田先后而上升;静之日久,又有二气从涌泉穴而上升,此皆万脉归源时也。见此诸境之后,必然息

无脉绝,永归大定。此皆自

然而然之动机。当此机来,不过顺其机自然引入中宫。凡所谓收者,皆收之中宫,又必用意而收。是以金丹始终,不能离意。直到还虚功成,我与虚空打成一片,而后再由泥

丸宫入于性海,养至金光万

道,直冲斗牛。我即与虚空合体,有意即有碍,有碍即非虚空矣,出胎之后,只此事也。

(三)炼神还虚

1、全神

十月胎功,炼气化神,神足迁之上田,以尽乳养之道。夫乳养者,使神全还虚,如小儿乍离母胎,非善护持,不足以成强健身躯也。但神未完全时,必须时时照顾,念念

护持。但亦不可着于意,一

着于意则不能还虚矣;亦不可失于意,一经失意,神亦弛散。是以善护持者,必将此一点真神寂照于泥丸,与下二田化一虚空境界,存之似有,守之似无,虚之又虚,空之又

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空无所空,始为真空,始成妙道。

神全自有神光照顶,或金光,或白光。此光一现,便知神全。此时莫教光散,须用收念之法凝神光中,引入性中,仍归定境。

2、出神与收神

十月满足,存养功纯,六通已证,满天飞雪,即是出神景矣。然出神非自能出,乃以意引而后出也。然出胎之时,亦不能离于母也。母者何?心中之性灵也。出神时非本

性尽灭也。不然,一出一收

者谁耶?吾之化身,岂但化一身;千百亿化,总在一意之作用耳。出时即存想泥丸,使阳神暂为依据,与中田成一虚空境界。俟顶现一明光如轮,我即用意稍稍引之,使神凝

光中,久而劈雳一声,身外

始有身也。此时最为紧要,必须随出随收,万不可任意流连。出时要少,出路须近,一

出一收。仙经云:

“一步二步,且宜回顾”,即此意也。少出而多存养,方合玄妙天机。出则存神光轮之中,入则存神上田,始出始收,不可离此光轮。稍纵即逝,最宜留心者,此也。但收神

之法,乃万古不传之秘。 初脱胎时所现之金光,本我原有之灵光,亦必用法收回。若不收回此光,何以造到形神俱妙之境。但收此光时,必须将我法相注于光中,我之法身定于光中,由法身将此光收

入法身之内,再由本性收回

法身,定于泥丸。宜用意缓缓收之,使目观心,神亦缓缓归缩于内,再行入定之法,一定七日而后再出,由近而远,缓缓熟习,然总不可离我五尺以外。再定七日再出。以后

则定十四日一出,或一定廿

一日一出,或一定四十九日一出,或一定九十八日一,定日愈久愈妙。三年而后,慧力乃定,神亦坚固,飞腾变化,任意所为。若于三年以内矜奇好怪,任意化身,反减慧力。

故慧而不用,方成大慧。

今之学者,初下手即学上乘,命不归性,性光到底不圆。

3、还虚

还虚者,乃因未生之前原属无相,亦无天地山河之形,只昭昭一灵耳。还到此种境界,自与太虚合体,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但若着意于虚空,则又有一虚空矣。如此,

则虚空为虚空,我仍是我,

不能与虚空合体。

五、丹法常用名词术语

明堂

明堂者,即两眉之间,俗曰山根,乃下手收念之处。此窍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即可由门户而入,轻轻下沉海底。《阴符经》曰:“机在目”。

知目乃心之先锋,目至而

心随焉。一部玄功,只在慧照,二目既至,神亦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息调。故曰:“大道在眼前,盲者总不知”。然亦有以此“在眼前”三字而妄为解说,逐指明堂为

玄关。殊不知明堂乃道

之门户,金丹服食必由此处。既为门户,则不能指为玄关明矣。

黄庭

黄庭一穴,在心肾中间。不必定按八寸四分言;言八寸四分者,乃暗合天地相距之数耳。认定脐上、心下正中间即是。所以名黄庭者,以中官色黄故也。

土釜

何谓土釜?以坎纳戊,谓之阳土,坎象中陷如釜,故曰土釜。

玄关(玄窍)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无生有,以静生动,非玄之又玄乎!此窍一开,百脉流通,非众妙之门乎!此窍道曰“玄牝”,孔曰:“密户”,释曰“玄关”。识破此门,

便是真玄。否则

,胡乱摸索,虽坐破蒲团,亦难与道合真。无知庸流,或指眉间为玄关,或指心窍为黄房,不知玄关与黄房正是一物耳。尚有以脐下一寸三分为玄关者,指鹿为马,更无是处。

玄关乃虚无一窍,用之则 有,舍之则藏。《头陀碑》云:“玄关幽键,感而遂通”。盖未用功之先,无形象可求,难觅此窍。必凝神于下田,使性光目光常常观照;观至无人无我之境,祖气受神光煦照;

蠕蠕欲动,融融自旋,

即玄关露象时也。少时风生耳际,阳气大动,丹田温暖,众妙已开。此初步功夫,孔曰“退藏于密”,释曰“北斗里藏身”,道曰:“真人潜深渊”,皆凝神气穴一事耳。 《悟真》

云:“若教谷神常

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正指此也。老子曰:“知白守黑”,此即求之之法也。夫黑乃壬水之色,属阴,故曰坎水。坎中一点真金纯白,乃西方之本色也。知白守黑,即守其

坎水,而待其真金发动。

但此真金非坐到虚至极、静至笃则不生,又必借目光煦照始露形色。能得着真动,动处

即是玄关。

道之妙在窍,窍之要在道。不知“道”,不足以识窍;不识窍,不足以明道。故千经万典,无不注重玄关。而庸人不知道之玄,妄拟道之妙,不第无益于身,而且有碍性命,

求长生而反速死,何异

饮鸩酒而止渴也。自古英雄豪杰,居尘不为尘扰,处俗不为俗累,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无欲观妙,不以妙为妙,有欲观窍,不以窍为窍。不必问其窍与妙,识

得动静,即识得窍妙也。不

必执于动与静,能识得窍妙,即识得动静也。动出于静,不静则不动;窍生于妙,无妙则无窍。“识得其中颠倒诀,冷冷妙性明如月,杏冥恍惚觅真种,遍地黄芽飞白雪”。仔

细参详,无穷妙道尽寓其

中。

天心

何谓天心?即天地之正中也。太上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守此也。太上又谓:“天地之根,玄牝之门”,即此处也。如悟空,人皆以为心,然非血肉之心,乃天心

也。否则,认肉血之心

为道,岂有不愤事者。如水帘洞外面,以水作帘,即坎水也。中有洞天福地,现成家当,即玄窍也。悟空树旗称王,居然主人翁矣。悟空得水帘洞后先盗武库之金,所以固后天

也。人欲得其玄窍,亦必 如悟空,溯流以寻其源,方有着落。

六尘

色香声味触法,谓之六尘。六尘不尽,则妙性难见;妙性难见,则慧命易失。

橐龠

橐龠者,呼吸也。即如吹火之风箱,一来一往,使火愈炽。此指内呼吸而言,非口鼻呼吸也。坐至神凝息定,口鼻之气自断,而内呼吸生焉。外呼吸离炉尚远,岂能有益

于道。内呼吸一升一降,如 风箱之往来,故名橐龠。

活子时

静之极,即动之渐也。唯此一动,万古密而不传,道家以之为活子时,即入手采药之始也。邵子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分明说破玄机。夫一阳初动,即冬至之

子半也。,在人身即阳气

初动,如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阳复。如能此时凝神,合其动机,即是阴阳交媾

也。

筑基

古仙对于筑基一事非常谨慎。遇机一动,当即起坐,不然当面错过矣。总要随机而应,常自静观,能三月不问人事,筑基成矣。基成阳缩,此亦必然之势。若阳稍有不缩,

精未尽化成气,仍需炼之

。必俟阳缩尽,基始完全成立。此即六通之一,所谓漏尽通是也。得此一通,即入人仙

之境。

胎息

小儿在母腹中并非以口鼻呼吸。惟脐间一带与母息相通,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学道者若能凝神合气,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不从口鼻呼吸矣。故丹经谓“真人之息以

踵”。夫踵者,深之意也,

神气相合,自伏于气根,若无息者然,所以谓之胎息,又谓之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机,或以数息为调息,或以闭息为伏息,亦且不知气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强为之,

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终无成

就也。

火与药

火即是神,真意凝聚而团结不散之谓也。药即一点生机积累成团,与真意合而为一,谨固牢藏,使不外泄之谓也。风即息是也。以神合气,以息合神,即是以火炼药也。此

道家所谓武火者也。文火

乃气不动时寂然朗照之谓也。药生有时,生时谓之药,药中有火也;炼丹有候,炼时谓之火,火中有药也。言药可,言火亦可。能知药火不分,即是知“道”也。

小药与大药

夫小药之为外药者,以其生于外故也;大药之为内药者,以其采于内故也。但外药生而后采,内药采而后生。何为采而后生?盖以筑基已成,精尽化气,伏于气穴,蟠结

不动,非有采之之法不足以

使大药出炉,过关服食,点化阴质,归于黄庭,以成十月胎基。

文火与武火

何为文火?若守若存,勿忘勿助。何为武火?绵绵不断,息息归根。《道德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此文火也;“常有,欲以观其窍”,此武火也。非文火熏煦,则药

不生;非武火锻炼,

则精不化。文武应时而用,真造化自见。当文,武不得;当武,文不得。毫厘差错不成

丹,信不诬也。

封炉

封炉者,采药归炉,即归土釜后,恐其走失,以意而守,不守而守;以目而照,不照而照,先存后忘,合乎自然。以文火沐浴,慢慢养之,此即封炉之要诀也。

进阳火与退阴符

二六时中凝神气穴,时刻不离,文守武炼,合乎自然;凝聚既久,神气充足,真种发现,药产神知,再运周天,绝非勉强可为。经云:“气满则任督自开”。功夫到此,阳

气自然上升。由是而升,

即为进阳火;升至绝顶,转而下降,即为退阴符,降至本穴,即为归根,又名送入土釜。由是药生则采,入炉则炼,归根则封,以至生无可生,采无可采,外阴自缩,又应停运

以止火。

日月合璧

月受日光,三日始现蛾眉于庚,此时药苗尚嫩,不可以用。至月之初八日,阳光已半,在人身正当沐浴。至十五,月光已满,正采药之时也。古仙以坎中之阳为月,离中

之阴为日,欲使月吐蟾光,

先须日映月窟。盖日不映照,则月不生光。故炼士欲使药生,唯于二六时中将我一点灵光、正念收敛于气穴之中,正如日月合壁,久而生光也。从此微阳累积,渐至满足,真

种始生。但此间尚有微奥, 非实践之,不足以悟也。

降龙伏虎

降龙伏虎,原非难事,但将一点正念收藏气穴,龙虎相抱而不离,久而虎自兴波而生,即《指玄篇》所谓“青龙驾火游莲室,白虎兴波出洞房”之义。能捉得此虎,牵上昆

仑,下降重楼,复归本穴

,即是降龙伏虎。此法先守明堂少时,明堂发暖,似有蠕动,即从门户而入,将此正念收归土釜,静六根,却万尘,若存若亡,不粘不脱,返照此穴。如此温煦,不一时气调

息定,即是无极时代矣。此

时则为亥末,在日则为三十,在年则为十月,在卦则为重坤。造至虚极静笃,忽然一动,即是真机。得此真机,即可运转河车。但能于二六时中行坐不离这个,气动则用真息摄

归本炉,用武火锻炼。一

动一炼,气满真种自见。

攒簇五行

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其实,神与意,一也。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五行既合而为一,真息也相依而

不离,此即伏气之真功。

五龙捧圣

五即土数,龙即真意,圣即大药也。盖言以真意而采取,捧过三关九窍,至乾顶,而后降入中田。从此守中下二田为一,存养十月,身外始有身矣。

芦芽穿膝

芦芽即喻大药,穿膝即穿过三关之意,总是说明过关服食之正功。

折芦过江

芦即大药,江喻三关,过江即采药过关之意。采药用真意,过关亦用真意,芦上达摩即真意也。但踏芦过江而不沉溺者,亦正不粘不脱之妙用也。粘则沉,脱则离;折芦

过江,既无舱舵,又鲜橹桨

,一芦浮水,能不任其行动自由乎!故芦行吾行,芦住吾住。抑其行也,不能自行,必待水势流动而后顺之行;亦不能自住,必得水势平静而后随之住。亦如大药不能自行,

必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

大药始过得三关。

六、其他

1、练养生活

年事虽老,正宜抛弃闲心,救护命宝。事来则接,事去则坐,在在回光,时时返照,不即不离,方是正功;无人无我,始得窍妙。烟不可吸,邪火乱吾真也;酒不可饮,毒

气戕我性也。口宜默而心

宜虚,念心祛而神必清。静坐时沉心目于海底,蠕动处则默合神气于气根。呼吸不必调,气伏而自调;念虑不必祛,心定自然祛,只在逆来顺受而已。能知逆来顺受,得道必矣。

但听自然,饥则食而渴则饮,闲则坐而倦则眠。二六时中莫离静观,一阳动处但须凝神。以灵觉合真动即是以汞投铅,以龙就虎,以阴配阳,以木并金,名虽众多,其实

只神气而已。但能常常静观 ,俗事虽多而不执着,俗亦超也。

2、练养环境

远尘故清高,混俗亦明达,若执于一途,非自然之道也。初时原无三教,至今仍是一道,能行此道,不必论出世居世也;不能行此道,出世与居世等耳。山中非尽隐士,

世上亦有高人。总要潇潇洒

洒,不可拘拘执执。日用寻常,无非大道,庸人不知,往往求诸身外,真是道在迩而求

诸远也。

3、法财侣地

七日天机,非有静功则大药不生。是以用外护者,防昏沉也。入于昏沉,外护即应慢慢唤醒。总要使神气活泼,方入其妙。况一日阴未化尽,一日要食,非财则无以养命,

非侣则无以奉食,非福地

则无以避外侮、御猛兽,拒毒虫,此法财侣地之所以不可少也。

4、断阴魔法

学道之人每以阴魔难制为辞,不知阴魔由自心而生。能将自心归正,事事循天理,刻刻防私欲,欲念一生,即令转向理路上去,一生一转,必至生无可生,转无可转,自

然欲根尽扫,天理全复。然

此犹性功耳,更有捷法存焉。此法不必专心止念而念自止,不必以理制欲而欲自泯。但将我一念灵明收藏气穴之中,六门紧闭,不令稍有放纵,相安既久,自然坦坦然然,不

思远离矣。

5、制睡魔法

炼丹之士,以制睡魔为第一关头。须知此魔乃我之阴气;阴多则睡,阳多则醒。坐则入于睡乡,非丹家所宜。然非不令寝眠,唯静坐时最忌昏沉。故丹经云:“运罢河车

君再睡”。制伏睡魔,自有

善方,每于静坐时凝我微细之神于气穴,心目所在,坦坦然然,念生即以朗朗性光照之,亦自随生随灭。一生一照,一照一灭,则睡魔无所用力矣。

第五篇:道教不传之秘,呼吸吐纳功法!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盖道教炼气,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诚乃延年益寿之宝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对于调息修炼的适宜时辰,唐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调气法》中说:「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这是说调息要选在夜半后到日中前的这一气生阶段,而不能选在日中后到夜半前这一气死阶段。

至于调息的具体方法,孙思邈则推荐一种仰卧姿势:「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指用手指计数),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千金要方·调气法》)

这种调息之法,还可结合吐穴之法,祛除脏器疾患。方法是:「若患气冷痛,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吐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次数是:「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同上)呼吸随意念,吐「吹、呼、嘘、呵、唏、呬」六字,但不要吐出声音。 |

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间,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甚至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长短亦发生变化:初生婴儿,则吸长呼短;渐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则呼长吸短;及至临终,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

二、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一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

1、身法

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干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于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

练功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则无法炼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心法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可以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

3、息法

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做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补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 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白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人气中,气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谓之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赋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

三、吐纳须知|▼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气,则无饥渴之感,所谓「气满不思食」。种种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练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道经曰:「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练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辅助,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欲行真道,须如上士勤而行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养生功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憋端。

4、平日注意保养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气,《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试看哪位气功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胆香辣之物不利养气,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腥荤属沉浊之气,食之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气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饮食宜清淡,以养真气,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气,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练气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练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练气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气。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则情欲不节……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气耗,故宜戒之。

道教修炼者认为,气有与天气自然相通的呼吸之气,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及水谷滋生的后天之气等等。调息(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就是调整呼吸,即把自然的呼吸逐渐调整成深、慢、细、匀的自然的腹式呼吸。人的呼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脏腑的一舒一缩,气体的一出一入,这是十分明显的,人人都能感觉到,是人体最大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另一种呼吸则是幽微的内呼吸,是由血球、血液、神经、体液和全身细胞来完成的,其每每被人们所忽略。这种先天就具有的内呼吸是人在母腹中就存在的。调息修炼的目的,就是要使先天祖气与后天胸中之大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使在人体的所有经脉运行的气血能四通八达,畅所无阻,充满活力。《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1月第2版

以下同)对“闲话”的解释是:“①与正事无关的话。②不满意的话。③(书)闲谈。”我取①、③两个意思,用闲谈的方式来说几句与正事无关的话。假如我的这篇博文能引来读者阅读的话,我希望我的读者能以对待闲话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这篇博文:写得好也罢,写得不好也罢,读后一笑而过。

这是我的开场白:先自我申明或声明一番。

去年,我在我的博客上写了一篇题为《谁是中华茶祖》的博文,我希望以此与蔡镇楚教授做一番商榷。此前《湖南日报》发表了蔡教授署名文章,认定中华茶祖就是传说时代的炎帝神农氏。我的博文发出之后,蔡教授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沉默。我很清楚我的博文有多么糟糕,蔡教授的沉默无疑保护了我这个无名后辈的自尊,足见其作为一个学厚年高的长者的君子风度。所以,此后当蔡教授与庞道沐、曹文成先生联名发表《茶祖神农氏:中华茶叶的巍峨丰碑》,认定中华茶祖在湖湘大地时,我也选择了沉默:虽然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为此写了《中华茶祖在哪里》这篇小文章,但是我至今没有轻易发出去。此后,散漫的个性让我忘记了这一件事,也忘记了我此前申请的博客。在不久前的一次网上浏览时,我发现我的那篇博文竟然能引来部分读者的错爱,这让我深感惊讶。我在惊讶之余又读到了署名曾农的回复文章,曾先生的文章如下:

谁是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是中华茶祖,这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定。蔡镇楚教授的观点非常正确,无可挑剔。但见乡下人的博客,想挑蔡教授的漏洞,我看是徒劳的。把神农氏尊奉为中华茶祖,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神农氏开启中国人文历史功绩的肯定和赞许,但并不能就此意味着我们通过考古发现肯定神农氏就是中华第一饮茶人。乡下人的博客混淆了中华茶祖与茶叶祖先的概念,中华茶祖是唯一的,并且需要茶界认定。乡下人的博客自称不赞成把吴理真、诸葛亮尊为茶祖的说法,但也提不出候选名单。硬要等到考古结果出来,我看会永远没有结果。乡下人的博客说:在周代,西南地区的先民就开始发现茶,并栽种茶,饮用茶了。但西南地区先民饮茶历史远远迟于神农饮茶,乡下人的博客若能论证西南地区先民饮茶在神农之前,我会拜乡下人为师。 像我一样的一个无名后辈的一篇问题多多的博文而有人来阅读,这不能不让我深感意外。而在阅读人中又有人如此评议和回复我的这篇博文,这又使我不能不深感意外。 感谢曾先生对我的博文不足之处的指点,这是我的博文有可挑剔之所在,但我绝对无缘做曾先生的老师。我这个乡下人孤陋寡闻,不妨再说一句很孤陋寡闻的话:按曾先生开具的条件,这个世界上恐怕找不到曾先生可以拜的老师,除非迁徙到湖南境内的某一个神农氏或炎帝及其子民再世,而且通晓二十世纪的湖南方言或汉语普通话。说到这里,我这个乡下人因为孤陋寡闻而形成的一个劣性表现也来了——心里说:这么一个问题,何止是我说不出道不明呀,别人也说不出道不明呢!嘿嘿……

这样说,似乎有跑题、油滑之嫌。假如我的这些闲话能引来读者的话,恳请读者不要认真:乡下人我毕竟是在用闲谈的方式说几句与正事无关的话吗,何妨一笑而过。

还是来说说闲话。我手里有一本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著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黑白版

2004年初审通过),其中的127面有一篇没有注明作者的选读文章,题目是《说茶》,其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茶叶对人体的保健效用了。大约从四千年开始,茶逐渐发展成为日常饮料。秦汉时期,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制作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后来由于佛教的提倡,老百姓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茶了。“开门七件事,柴米盐油酱醋茶”的说法,正是这个风俗的生动写照。

说一句老实话,我觉得举凡与茶有关的话题,用上述说法和处理方式来表述和处理是最恰当的,虽然里面似乎没有涉及茶文化,但我们也可以从中领会到与其有关的东西。我尤其欣赏“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大约”这样的说法和词语,这是我在博文中推测“西南地区先民”这个区域性的先民群体是中国茶最早的发现、栽种、饮用者,而不言神农氏或炎帝这个个体为中华茶祖的原因所在。我的博文结尾是这样说的: 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应用是无数先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在这个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中,西南地区的先民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在周代,西南地区的先民就开始发现茶,并栽种茶,饮用茶了。 据于川的《谈茶说艺》考证,野生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茶事萌芽于上古时期,这在起源时间上与《说茶》的上述说法有不期而遇的一致性。但是,于川先生又说这个上古时期就是神农氏所处的时期。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原注,俞,当作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这大概是人们据以认定茶事萌芽于神农时期、神农氏为中华茶祖的重要文字证据之一。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为陆羽说的“发乎神农”即“发乎神农氏时期”呢?有心的读者不妨看一看有关学者对神农氏、炎帝名号来历及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的考证的文章(包括部分非文学的古籍,比如《史记》、《淮南子》),或许有同感,这里不做引证,也不阐述这样的问题。还是来说一说于川先生的《谈茶说艺》,他在该书第三章《历史上的茶事和茶人》之《茶事处于萌芽状态的上古时期》这一部分中说了两段很有意思的话:

“神农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炎帝是这一时期的茶人的代表。究竟茶是发现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了,本着英雄主义史观,前人们自然将这一功绩记在这位教化我们的先祖农耕的伟大的炎帝名下了,或许这有其一定的理论根据,毕竟千百年来这位先人一直被视作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立身之本的农业的创始者,那历来被视作农产品的茶,就理所当然地由这位祖师爷来发现了。” “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来看,茶的发现绝非仅一时一人之功,它必定是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才被人类所认识和利用,但有一点确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茶与五谷一样,早在几千年前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发现、利用,茶是最早进入我们祖先日常生活的农作物之一。”

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我这个乡下人的劣性表现又来了,心里说:这与我推测西南地区先民是中国茶最早的发现、栽种、饮用者有何区别?我只是缩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外延而已。退一步说,我的推测的确是错误的,于川先生的推断和表述也是错误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漫无印迹的古人古事,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论证的时候,用表示推测意义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述应该更为最稳妥,而对自己所说的总是言之凿凿,断定我是而人非的做法似乎难以阐明史实真相,也有碍于人们进一步探寻史实真相。

乡下人我不知道于川先生的身份,也不知道曾农先生的身份。我希望他们不要用言之凿凿,断定我是而人非的做法来论断与茶有关的问题。至于我这个乡下人,也许有那么点儿兴趣,甚至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劲儿,但孤陋寡闻是肯定的,绝对与学者、学术无缘也是肯定的。我在谈论我所感兴趣的问题时难免会犯错误,我希望在这样的时候尽量少犯错误,但绝对不要用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言之凿凿,断定我是而人非的方式来说话。

话又说岔了,还得言归正传。现在不妨来抄一抄书,说说与中国茶的起源等有关的话题。但乡下人我要申明一点:我无法摘引原文词句并列举作者名讳,自然,也说不出这些内容的来源了。因为很有可能,这些内容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尤其是对于有关专家学者来说。

与印度等其它国家一样,中国也有野生大茶树。关于中国野生大茶树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其中的云南省又是西南地区野生大茶树相对集中的地方,有被誉为茶树之王的大茶树至今还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就田野考古这一块来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所在。现在,我国的茶叶生产地集中分布在四个区域:

1、西南茶区,它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贵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这个区域被人誉之为中国最古老的荼匾。

2、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3、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4、江北茶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为中国北部茶区。 关于中国茶树的起源地,有五种说法:1、西南说,这有野生茶树的分布情况为证。2、四川说。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这是持论者的依据之一。3、云南说,持这一种说法的人倾向于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理由是这里是植物王国。4、川东鄂西说,其依据之一就是陆羽的记载:“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5、江浙说,持论者的依据是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以现今推远古,故有此说。五种说法之中,以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居多。

关于饮茶习惯的养成,或者饮茶的起因有四种说法:

1、祭品说,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由祭品渐次演变成为饮料。

2、药物说,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物使用而进入人类生活的。

3、食物说,认为“民以食为天”,而“古者民茹草饮水”,作为能食用的植物原料,茶最初以食物的身份为人类使用。

4、同步说,即最初的茶,可能既是食物原料,又是药物原料。

关于饮茶的发源时间,目前至少有三种意见:

1、神农时期,以陆羽的《茶经·六之饮》为主要依据之一,我在前面已引用原文,这里不再赘述。中国人认为传说时代的神农氏或炎帝是中国农耕技术和文化的发现和开拓者,是中国汉民族最高的农业神祗,因此,人们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的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这是持这种意见的另一个主要依据。

2、西周时期。依据是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相关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贮、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又说巴国“园有芳弱、香茗”。据此,人们推定在西周初年巴国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它所产的茶与其它珍贵物产曾经属于纳贡物品敬献给西周王朝。

3、秦汉时期。支持这一种说法的依据一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荼,茶的本字)”的描述,二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考古发现,就是在随葬品清单中,有以茶为随葬品的记载。

书抄完了,乡下人我有如已释重负之感,左盼右顾之余,突然又想起了曾先生给我的回复文章。“把神农氏尊奉为中华茶祖,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神农氏开启中国人文历史功绩的肯定和赞许,但并不能就此意味着我们通过考古发现肯定神农氏就是中华第一饮茶人。乡下人的博客混淆了中华茶祖与茶叶祖先的概念,中华茶祖是唯一的,并且需要茶界认定。”不能以考古发现来认定神农氏为“中华第一饮茶人”,此话说得很对,因为“硬要等到考古结果出来,我看会永远没有结果。”乡下人我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要认定神农氏或炎帝为中华茶祖则不可能没有考古作支撑。不是吗?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神农氏或炎帝为农神的传说本身不就是一个考古证据吗?何况我们在论述神农氏或炎帝是不是中华茶祖时还得引用其它古籍史料为证呢?引用古籍史料是否与考古无关?是的,我混淆了两个概念,我也知道这一点,但是,“茶叶祖先”是人还是物,或是何人何物,乡下人我孤陋寡闻,对茶祖这个说法我还能有个懵懵懂懂的印象,对“茶叶祖先”却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中华茶祖是唯一的,并且需要茶界认定。”我在读这一句话时劣性表现又犯了,孩子气十足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假如茶界认定了一个茶祖,而茶界外的人——比如说乡下人我——并不认同茶界的意见,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真的就如曾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中华茶祖的认定意义重大,即使认错了,比没有茶祖要好”吗?

乡下人我还想来抄一抄书,这回抄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一词的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现在再来个言归正传。追认中华茶祖,目的在于追本溯源,弘扬先祖的首发功绩。谈论中华茶祖这个问题时,至少要区分两个概念:茶文化之祖,与茶有关的行业之祖。这两个概念涉及到了文化、行业两个层面,前者关乎的是以茶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问题,后者关乎对茶的开发、利用的开拓者的功业的体认问题,必然要与发现茶的第一人、饮茶的第一人及此后所谓的茶人茶事关联起来,虽然这样的“第一人”是任何高明的考古人和考古设备、方法都无法考定而只能找出一个大致的范围、遴选一个基本合格的代表的事情。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无法回避的:没有茶的初始发现者就无从对茶的开发利用,没有对茶的开发利用则无从出现与茶相关的行业,也不可能产生有关于茶的文化。认定神农氏或炎帝为中华茶祖的人,或许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说的。据我所知,持此论断的人在立论时往往会引用《神农本草经》上记载了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传说以为证据。于是,有人写过这样的话:

“茶祖就是发现茶、利用茶的祖先。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先人炎帝神农氏,在湖南生活了较长时期。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把饮茶起源的传说记载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炎帝时代,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时间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此时渔猎文化正向农耕文化过渡。”

这一段话中隐含了上述两个概念,也隐含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你能说作者没有理清或厘清上述两个概念吗?以情理而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把两者纠结在一起来论述神农氏或炎帝为中华茶祖这个议题,是因为两个概念本来就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在据以立论时出现彼此“有机共生”的现象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了。

有人在谈论茶祖文化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下面的意见: “狭义的茶祖文化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及对该传说进行阐发的文化,有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利用茶的事迹,亦包括后人对茶祖的研究成果、祭祀活动、有关茶祖的文学创作、茶祖精神的弘扬等。”

“广义的茶祖文化指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以后形成的茶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茶祖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可以用‘茶祖文化’泛指、代称中华茶文化。” 除开对中华茶祖是神农氏或炎帝的预先认定之外,我完全同意这样的意见。我认为界定茶祖的内涵外延时,我们必须理清和厘清中华茶祖和与茶有关的行业之祖的关系,把茶祖遴选人的贡献及其活动的时空区域与茶的自然分布及与茶相关的行业产生发展历史及其在时空上的分布情况结合起来。前者只是一个点,后者却是一个面。从这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要认定神农氏或炎帝为中华茶祖的话,我们理应在神农氏或炎帝这个特殊的点与中国茶及与茶相关的行业的分布、起源、发展情况这个面的交汇区域来定位和认定中华茶祖,不管我们所说的这个茶祖是哪种意义上的茶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点和面可能没有交汇区域可寻。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定位来个一“祖”各表呢?

在中国茶祖认定这个问题上,乡下人我赞同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定位一“祖”各表的做法,而在谈论中国茶的起源这个问题时,乡下人我主张用就面不及点的处理方式:用表示某一时间段的词句表述起源、发展的时间,用表示某一群体的人的词句表述最初的发现、开发、利用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赞同人们把吴理真、诸葛亮尊为四川、云南等地茶祖的做法,但我不赞同把神农氏或炎帝视为中国唯一的茶祖的做法。 说到这里,乡下人我想再来背一背书,一是来个鹦鹉学舌,二是来个食言自肥。

在我国历史上,以人的主要功绩来指称一个人乃是指称人物的一种方法,神农氏之名就是这样来的。但是,神农氏绝对不是仅指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国北方历史上一个氏族或部落及其首领前后相续相承的徽号或名号。借用英语语法体系中的术语来说,它是一个集体名词,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帝王世纪》说:“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听祓。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轩辕氏。”

至于炎帝这个称号则起源于我国古代特有的星际分野学说和五行学说及天人合一观念。炎帝首先是对应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星宿中的一颗主星星神的名字,具有天文定位作用。在地理上,我国南方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气温炎热,故有南方炎天之说,与五行学说中的“南方丙丁火”之说相合。由此一来,人间南方的杰出帝王上合于天则与炎帝星相应,下合于地则与南方炎天、“南方丙丁火”相应。《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炎帝这个称号就是这样来的。炎帝也是一个集体名词,是我国历史上南方一个氏族或部落及其首领前后相续相承的徽号或名号。所以,《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对于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在春秋至汉代之间曾经有过争论。管子、崔述等人认为神农非炎帝,两者没有什么关系。这种意见似乎得到了史学大家司马迁的认可,有心人在《史记》中应该能够感悟到这一点。自两晋以来,人们一致认同炎帝即神农的意见。持这派意见的人认为神农氏族部落是炎帝氏族部落的前身。神农氏族部落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在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并取得部落联盟领导权、轩辕黄帝取代神农成为北方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实力衰落,被迫南迁。神农氏族部落首先沿渭水东下迁徙到黄河以南地区,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都城,再向东迁至今山东省,在曲阜建立都城。这就是《帝王世纪》所说的“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这是这个氏族部落南迁之后迎来的辉煌时期。随后,这个氏族部落内有炎帝、蚩尤争权斗争,外有轩辕黄帝氏族部落的排挤打压,实力进一步衰落,它的首领神农或炎帝榆罔被迫再一次南迁至南方江汉流域,历经唐、尧、夏、商数代。西周初年,实力达于江汉流域的西周王朝以分封同姓亲族到江汉流域立国为王的方式,控制南方氏族。炎帝或神农这个氏族部落只得被迫再一次南迁。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它的最后目的地即今天的湖南境内。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什么时候改称炎帝?具体的时间永远是一个谜。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在迁徙的过程中,它的部分成员一定会留在原来生活的地区,混杂于其它氏族部落之间,这是其一。其二,它的成员和后裔承袭了神农和炎帝的徽号或名号,这是我国自北到南,到处可见神农氏和炎帝的传说、活动遗迹及祭祀、纪念神农和炎帝的习俗、建筑的原因,也是我国神农和炎帝陵墓、故里不止一个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至少在现在是可以肯定的: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并没有留下炎帝或神农氏的足迹。

至于我上面所说的赞吴理真、诸葛亮尊为茶祖的说法,其理由和依据等,自然也有书可背,但我还是不背这个书为好。 闲话说到这里,我想再说几句不属于闲话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但见乡下人的博客,想挑蔡教授的漏洞,我看是徒劳的。”“乡下人的博客若能论证西南地区先民饮茶在神农之前,我会拜乡下人为师。”坦白的说,当我读到这样的话时,我仿佛听到了包裹在字里行间没有写出来却分明是无字有声的“哼——!”“嗯——?”。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反观蔡教授,他选择了沉默。博文发出之后,我反思了我的博文,我无法掩饰我的浅陋和不恭。我是一个无名小辈,有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却缺少扎扎实实求学问,认认真真学做人的勤恳。我觉得蔡教授的沉默体现了一个长者对一个无知晚辈无声却有力的批评和鞭策,表达了一个长者的真诚和期望。我很感谢蔡教授的宽容大度。

我是中国人,也是湖南人,还是传说中的神农(这一次不讲“或炎帝”这样的字眼儿)故地的人,我从来不想改变炎黄子孙的身份。我言“神农氏或炎帝”而不言“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炎帝”,我不赞同神农氏或炎帝为唯一的中华茶祖。我这样做,既不希望以此故意找茬挑刺,与人抬杠,或者故作高深,哗众取宠,也不希望以此落个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民族感情的骂名,我只希望我能认真的表达我个人的意见,大众能给我一个可以忠实的表达我个人意见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一个关心爱护后辈的长者,一个乐于鼓励和提携后进的前辈,一个学高可师的大家,真的能忍心横眉冷对像我这样的无名后辈吗?

我真心欢迎大家的批评——出于真诚和关爱、激励的批评。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上一篇:大数据百度范文下一篇:短语的结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