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022-09-11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依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专业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个性化的体现, 但由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趋同, 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个性, 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 更限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 往往缺乏个性、缺乏一种求新、求变、创造的精神。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中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1 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采用“阶梯式”结构, 即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的涉及面比较宽泛, 而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度不够。由于我国课程体系偏重基础, 所以几乎所有的专业性课程只能安排在三年级以后学习, 而且学生一般到最后一学期才有导师, 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 实施科研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也很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

而英国高校的课程综合性很强, 课程的总体设计属于纵深型的, 同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 由于每学期学生通常只需要修四门课程, 所以课程的选择余地很大。作为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英国很多高校在第一学期开设了Business skills或academic skills这样的课程, 训练学生如何搞研究、写论文、演讲、引用等。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一种被称为“三明治”的培养模式, 即学生先学习两年课程, 然后到企业工作一年, 最后再回学校学习一年。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架构很重要。

1.2 教学方式

在国内, 课堂教学以大班上课为主, 教师把教材上的内容作成电子讲义, 以“满堂灌”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 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 而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的动力在于考试的压力, 而非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导致学生上课要以点名来维持, 这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是非常不利的,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英国, 除lecture (大班授课) 外, 还采用tutorial (小班辅导课) 的形式。这种辅导课的课堂上只有十多个学生, 学生分成小组, 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问题。这样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迫使其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于学生人数少, 师生互动很多, 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发表自已的见解, 其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1.3 评估手段

国内高校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用同一种规范来约束所有教师的授课方式, 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具有不同创造性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产品,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英国高校的评估模式是多元化的, 包括coursework, presentation, exam等。这里特别讲一讲coursework (大作业) 。大作业通常在学期初时就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前完成。在学期间, 学生可以请求老师辅导, 任意与老师交流。大作业通常是对某门课程的综合考核, 有时还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完成, 不是在短时间内在电脑上做简单的拷贝加粘贴可以完成的, 因此可以有效地考核学生,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自2001年起与英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目的在于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进而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简单地引进国外大学的教材、师资等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要消化吸收所引进的资源为我所用,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深入交流, 促进教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商科、计算机等专业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在商科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国内的商科课程通常就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引用案例, 但由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不强, 因此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我们在商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tutorial (辅导课) 的形式。

在Tutorial上, 老师自己选用一些材料分发给学生, 课堂上有三十多个学生, 分成小组。老师利用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也会随时抽查学生进行询问。在所有小组提交了案例分析后, 教师进行点评。由于每个学生都可能会面对教师的提问甚至是上台做公开陈述, 所以学生们通常会精心准备。

这种形式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思考的习惯, 对于案例的分析没有正误、没有好坏, 关键是看有没有个人的有创造性的观点。同时, 老师也时常要求学生分组制作ppt的演示文档进行观点陈述, 这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倾力打造出他们最满意的作品, 对他们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3 在计算机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引入了英国高校中比较独到的group project (小组项目) , 这种形式在英国高校中是以一门课程出现的, 现在我们把它引入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种教学和评估手段,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group project中, 老师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小组, 在5-6周的时间里设计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项目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有个人的单独贡献和对团队的合作贡献, 必须单独完成一个或者多个子项目的设计。学生需要集中召开项目讨论会来探讨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并记录会议内容。老师定期召集学生开会, 监督学生的项目进展, 对学生执行任务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 并写出教师检查日志。在项目结束时, 学生需要集体撰写小组项目报告, 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所完成部分撰写评估报告, 并分析总结个人所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项目的贡献、学生撰写的个人报告、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报告进行评估, 并填写评估表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

这种方式不仅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和操作, 同时通过小组联合工作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老师跟踪项目进程、填写检查日志, 教学的各个环节非常规范, 学生受益很大。

摘要: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创新型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 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建明, 贺康静.剑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 2007 (1) :70-75.

[2] 孙莉, 朱国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6 (12) :69-71.

上一篇:校园内二手交易平台建立解析下一篇:关于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