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差别

2022-06-28

第一篇:佛教与基督教差别

试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区别

当代我国为何还有群众信仰宗教

——从人生观浅谈群众的宗教信仰

每一个人从会思考起,对自己活着、存在着的生命,其目的、意义等人生观,或多或少都做过思考与评估。这个思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加深而有所改变或趋于丰富。而宗教信仰更把人生观延长至未来,乃至企盼永恒的生命。例如佛教,以其救主释迦摩尼教义为中心思想,佛为最高目的。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耶稣基督、圣灵三一真神,是要人从新建立人与神的关系。即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万物;唯有相信圣灵来到我们当中,我们才能与神和好,保守在神的爱中;唯有相信主——耶稣的救赎,人才能重生,且有永生。

一、佛教的人生观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乃是说世人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人生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点。吃喝、玩乐、追求智慧知识、为名、为财、为健康长寿。当人遇到患难或生死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是人生虚空、苦难、无常?佛教人生观可包括在无常、苦、空、允我、不净几个字里面。佛教看人生是苦,苦是从业来,业足由无明来。无明是因,业与苦是果。无明是无始以来,即在人心中,由罪才生出多样痛苦与死亡。

1.虚空的看法

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是“空”的。他们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于中,妻也空,儿也空„„。”佛教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们是厌世的,因而他们要上出修道,看破红尘脱离凡间,他们认为人生就是痛苦——生、老、病、死。富贵的、做了王的、也要经受生、老、病、死。他们承认世界上一切皆空,但他们没有一个办法来弥补这个“空”。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呢?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谓“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指为天地间一切物质的因素,天地万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经》上有云: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1。

2.苦难的看法

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2。他们认为人死了就要投胎,按我们今生的善恶决定做人的等级或做王、或做乞丐,甚或做禽兽,这就是轮回。来世做贫贱者固然痛苦,就算投了王胎,当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一个字,就是“苦”。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可言。生命满了苦难,重要的有四:生、老、病、死;受苦是人生一个无了期的循环,而轮回就是一个咒诅3。以人生为苦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厌世思想,从消极方面反映了佛教“苦”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所以遭遇人生痛苦的悲观者,都易走向皈依佛门,看空世界,以求解脱生死,进入涅盘,所以佛门不能解决人生苦难。

3.得救的看法

佛教因性善论的丰张,而以为人虽然被无明遮蔽、牵引,而流转于虚妄幻灭的不觉之中,迷失在污浊不实的大千世界里面,但囚本性清明,佛性本具,佛性本身具有去幺呈真,破迷除妄的觉知能力,因此在悟与修的不断进程中,可以靠着内在力量使白己超脱蔽障。虽然佛教徒也礼佛拜菩萨,但佛、菩萨的护持只是助缘,人解脱之所以可能,乃因内具自我救拔的佛性,因此,佛教是一个自力宗教,主张人不需要外力的救赎。佛教从佛性论主张人性本善,可以靠自己得救。但在古今中外的实证中,人根本不可能靠己达到完全、完美的地步。承认 1 王景庆:《佛耶和参》

23 杜继文:《佛教史》 南京人民出版礼,2008 赵建明:《佛教与基督教比较》 人自我本质的不完美性,并不会损及人的价值和尊严,真止的勇者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接受自己。信仰不必是虚假的完美理论,信仰必须是可以体证的生命之道。

佛教并没有专文讨论人性的问题,但“佛性”论,却是佛教理论的中心议题。佛教以为,一切众生佛性本具,而佛性是清净无染、光明无垢。虽然无始之初,佛性为无明客尘所覆,而起惑造业,但这无损于本性之圆善,人内具的本性仍是全善光明的,且其自主能力并不会因无明的缘故,而折损、缺陷或死亡。意思是说,人性不只是纯善的,且有去恶还善的自救能力。

二、基督教的人生观

基督教则不同,认为人生是有价值的,在世上做上帝的儿女,赋有上帝的形像,高过万物,上帝儿女受命管理世界万物,为世界主人翁,有权利用万物,创作生产,与上帝同工。虽然人类妄用自由,离开上帝,生出种种罪恶痛苦,然而上帝仍是管理世界,差遣救主,使人胜过罪恶,胜过痛苦。

1.虚空的看法

基督徒看世界也是虚空、痛苦。但我们不是厌世派。我们的人生观是乐观的,因为我们找到了至宝——基督,一个人没有神,离开神,是何等的空!正如初生的婴儿没有父母是何等的痛苦一样。在日光之下,一切只是捉影捕风,“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虚空”和“空虚”是一样的意思。捕者捉也,我们一切所作的,有如“捉风”,风怎能捉住呢?捉来捉去,还是一个空。一个得永生的人就不悲观了。他的人生观是欢乐的。他虽然看万事如粪土,但他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表现良好,既殷勤又忠诚,不贪利也不迟到早退。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已经得着永生的盼望。他清楚知道人生的意义,做人不单要为别人得今生的好处,主要还是要叫人得永远的生命,他能有好的袁现,是要荣耀神!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并不枉然。盼望你也能做这样的人!由悲观失望转向基督,成为一个满有喜乐平安,为要叫人同得福音好处的人,这才是人生在世上最大的目的意义。

2.苦难的看法

人世问有许多苦难,大致可分为两类:天灾和人祸。天灾: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给人带米许多苦难。当面对这些天灾时,人不能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人的力量可以避免、预防天灾,但不能抗拒天灾。人祸:则出自人为,人对事情处理不当就有灾祸。现代战争,车祸、死亡等等都构成人祸。当苦难临头的时候,我们要不是想躲避它,就是想找人帮助,靠人力来解决,而对人生到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但对基督徒来讲,就不这样。基督徒面对苦难,要依靠耶稣基督,把苦难当作福份。当应对信仰所遇的困难时,会有圣灵帮助你去应对。在经受苦难之后,就有祝福来自上帝。在罗马书中有一个十分奇妙的应许,说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这节经文没有应许我们生活从此没有痛苦和困难,而是告诉我们,上帝将在我们生活中允许所有的事情发生,包括不幸的事,泛难和试炼,并使我们从中得到益处。基督徒对世界、生活、苦难„„等所有属世事物观察的视角应当是俯瞰式而不是平行式。是在基督里以属天的眼光透视这一切。因为他的生命既不属这世界,就应当不被苦难所侵扰,而是因苦难变得更坚强,因苦难更加认识他的主、他的神。苦难只能使基督徒越来越爱主,越来越小爱世界;苦难越来越造就我们,使我们的心归向他;苦难也试验我们的心,发现在神面前的不足。

没有苦难,能认谀我们神的崇高和荣耀吗?大卫说:“神阿,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为什么?无限崇高、无限荣耀的神,难道还要让人来祝愿?可是,若不经历苦难,我们能深切认识他的崇高与荣耀吗?没有苦难,能知道我们的神的全能吗?没有:苦难,能体验我们的神的无限大爱吗?没有苦难,我们能了解白己向着神的心是多么少,又是何等亏缺他的荣耀吗?苦难使我们学习顺服。耶稣基督“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可见苦难是学列顺服的唯一途径。除了我们更认识神以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心里有力量、有平安。我们越多认识神,从圣灵和真道里赐下的能力就越多;我们与神相交越深,他的爱对我们的吸引就越大。当苦难迫近时,就会一直扑到我主的怀里。主啊,救我!主啊,我在这里。

3.得救的看法

佛教认为他们的得救,是凭着他们的行为和行善就都可以得救。却往往忽略他们的得救不是靠他们的行为或行善,这一切都是神免费送给人的礼物。圣经告诉我们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由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所以我们得救不是靠行为或行善,换的救恩,这样人的自夸、骄傲、自高的心。就此应验了圣经所说:“神为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福音的第一声,就是“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得救的根据是恩典,得救的心是相信。神经指示了我们得救的途径。人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揣摩。因为神极爱世人,爱到一个程度,甚至把他的独生爱子也赐给了我们。无论是婴孩,或是成人,若无基督的恩典都不能得蒙拯救。那赐给我们的恩典,不是因我们有任何功德,乃是白白的因此可称为白白的恩典4。神的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神的恩典预备了救恩,人的相信体验了救恩,人不能自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谁都盼望早日得救!得救的信心是什么!

第一、信心不是迷信。常人往往把信心和迷信混作一谈。 第

二、信心不是眼见。就是“先给我看,我就相信。 第

三、信心不是行为,信心也不是感觉。 那正确的信心: 第

一、信是实化,“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第

二、信是接受,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第二、所以我们是凭着信心接受神所预备的救恩,得救的信是得生命的信,是有权柄作 神儿女的信,是得重生、受圣灵的信,是借圣父的洗而成为基督身体一部分的信,是一次入门而永远成为神家人的信。5也就是人得救的确据。

结论

基督徒的人生,不是出家逃避痛苦,耶稣不躲避十字架而迎接它,使痛苦变为人的喜乐。他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又向父说:我不求您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您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基督徒以爱在人类中服务,愈做愈有味。虽然人生短暂,在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世途行完毕时,就毫无畏惧的,返回天家,与父上帝同在。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消极的,乃是积极的,不是逃避的,乃是向前的。人若认为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应当努力向前奋斗,创造,与上帝同工,就必赞成耶稣式的人生;人若以为人生是苦空、无常、虚幻,就必跟随释迦。这两种人生观分别是很大的。接受佛道者,看人生不过泡影,瞬息幻灭,他的人生观是否定的,势必逃避现实,进入虚空寂灭之境。接受耶稣的人,看人生是有使命的,充满着生机活力,我们的人生观是肯定,虽遇苦难,有耶稣同行,能努力奋斗,追求上帝指示的目标,做有益身心,服社会的事业。这是主耶稣的应许:我来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45 奥古斯丁:《恩典与自由》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陈终道:《万世救恩》吉林新闻出版局,1992

第二篇: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

文化差异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宗教中的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诠释。 关键词:宗教 佛教 基督教 文化差异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更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宗教文化总是屹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中国的佛教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这两种宗教都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这些宗教从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许都难以理解名著《西游记》中的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是怎样的角色,抑或是对“上帝”这一词的认知度也会大大降低。而这些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给这些国家蒙上一层既独特又古老而神秘的面纱,本文将以中国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子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步一步去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 宗教思想差异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中国的佛教相信万物都源自于宇宙本身的演化,而人也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它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反对神灵对人类的命运的支配,在人的起源问题上,佛教提出了缘起说。所谓缘起,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都依赖于相互联系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构成事物和现象的条件,该事物和现象就不可能存在,即佛教常说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教中花、草、鱼、兽甚至自然现象都具有灵性,处处都透着因缘和生趣。所以佛教主张不要轻视已灵,众生具有同等的智慧,同等的慈悲爱,万物是平等的。而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生命来自于上帝,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人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是宇宙的精华,它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根本不同在于人具有人性。基督教将人看成是上帝所造的最高精灵,赋予人掌管万物的权力,所以无论是在自然中,还是在历史中,人都是处于中心地位,是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基督教并不是像佛教那样认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主张的思想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二、 历史根源差异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后来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后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于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而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而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 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创始人是耶稣,他30 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三、宗教习俗差异

这两种宗教的历史起源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同的衍生文化,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圣诞节。它是基督徒们用来纪念耶稣降临人间的节日,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而最受人们欢迎的当然是圣诞老人,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孩子们到那天都希望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而在中国,庆祝神明诞生的日子则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浴佛节,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我国傣族的泼水节在傣历六月(夏历四月)举行浴佛节,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拜佛,就带有浴佛的性质。从纪念方式看,中国佛教的浴佛节比起基督教的圣诞节更显得严肃和庄重,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和西方人民的开放,这可能也是中国人过圣诞节多于浴佛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比起浴佛节,圣诞节既幽默有有趣,即使不是基督徒,到了圣诞节,大家也会互相祝福,平安夜的晚上,还会互送苹果,象征着平平安安。

四、家庭伦理观差异

佛家在“孝亲”的问题上,从心性修养的立场出发,也即“孝亲”是由心而论的,忧父母之所忧,乐父母之所乐,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如果有人在心底上有如此追求,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具有孝亲精神的人。同样地,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家”为主,正如鸟也要巢,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一个家庭不该只是追求丰富物质生活,更该着重心灵的沟通,使得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而西方基督文化就很漠视这种家庭伦理观念,由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极大支离,瓦解了家族中的血亲伦理,致使西方人的血统观越发淡化。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因而应专心伺奉上帝。《圣经》鼓励人们轻视现世生活,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听从上帝的召唤,以追求永恒的超世的价值。要求信徒专心伺奉上帝而不要专心伺奉父母,不要以妻室为重。《圣经》说: “那些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考虑,想怎样叫主喜悦。”“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考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考虑,想怎样叫丈夫喜悦。”并说:“我说这些话,是为你们的益处,不是要牢笼你们,乃是要叫你们行合宜的事,得以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 (《新约 格林多前书》第7章)显而易见,基督教是在把家庭血亲伦理移植于宗教领域内,同时又设法贬低真实的家庭观念,致使越发的淡化了西方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以上是从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浅谈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差异,希望能让大家对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解有所帮助。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宗教上,还表现在多个领域,尽管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很多分歧,但这都是人类的发展历程,都是国家独特而伟大的象征,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知识青年,在继承华夏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使东西方文化能够进行良好的交融,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领域,这样,也有助于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跟上时代的步伐,同国家一起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网站:

⑴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8.htm

⑵ http://home.51.com/xingguangzanlan/diary/item/10037808.html 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3694188.html ⑷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7.htm?fr=ala0_1_1 ⑸ http:///p-60430507.html

2011年12月

第三篇:初中与小学的差别

——小学六年级家长会家长发言

各位家长:

大家好,很感谢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和大家就小学初中的过渡谈点建议。作为一个初中班主任,我看到了一些小学很优秀的孩子,到了初中不适应,成绩退步很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家长往往是困惑、心急、烦恼到无可奈何接受现实。实际上,初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这就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改变认识,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初中与小学的不同;二是我们家长该如何做。

一、初中与小学的不同 1课程设置和要求不同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初

二、初三还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由于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要当堂理解并全部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并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由于知识连贯性强,少上一课,将影响一个环节。因此,家长必须督促孩子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以降低小升初衔接上的坡度。

2.课时安排上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教学更多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

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天课程的巩固或者是第二天的预习,而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生必须做更多的课外作业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

3.老师教学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开动脑筋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4.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

5.作息制度不同

初中生课外作业的难度比小学生的大,在校时间比小学长。

二、家长该如何做。

面对这么多不同,我们家长如何该如何做呢?在给大家提建议之前,我想请大家扪心自问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现实吗?2.当孩子现在遇到困难的

1 时候,你理解并同情吗?3.你会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时间,其实也是自己的生命,割裂成无数个毫无光彩的碎片吗?(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幸福和成功能带给我们愉悦感,所以对孩子,我们永远不要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都有积极的回答,以下的这些建议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你的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生活。

1.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了中学,孩子的学习方式由“扶”过渡到“半扶”状态,初中的教学方法与小学完全不同,掌握了提高学习的轻松技巧和方法,有效学习,将会事半功倍,如:

◆认真预习。粗读课文,勾画重点、难点,疑难点。

◆认真思考。运用有关资料,积极思考,初步体会和感受,适当批注。

◆认真做笔记。包括每一课重点摘要;主要问题;尚未解决的难题;所查相关资料内容的摘抄,注明出处;心得体会。

其实最重要的是: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讲解,飞扬自己思绪。课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打出好铁!

对此,家长在孩子刚入初中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功课,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会孩子如何找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步做到“三会”: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画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听课。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做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然后进行练习和错题矫正(教孩子做思维导图和作笔记,,此类书籍众多,可搜索一下)。

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要做好自我管理,学习一定要请注意“提速”!时间观念要非常强烈。为了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家长要指导孩子制订一套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快速适应初中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作息时间要科学合理,执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下去。家长还要经常检查、督促孩子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和计划进行各项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三个不罢休”即:当天功课未完成不罢休、当周目标未实现不罢休、当月成绩未提高不罢休。必要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一起每天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会从模仿到理解。初一的孩子经常反映,上课时听得挺明白,下课后回家不会做题。原因在于,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孩子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孩子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初中课本简单,但考试题很难,初一差距不明显,但到初二学生差距明显加大。例如小学英语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满分,但到初二,满分120分,班上基本没有满分,102分以上可能只有20%左右)有部分学生会说,我每天作业都完成了,为什么我的成绩得不到进步呢?当孩子产生这样的困惑时,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综合;告诉他,课听懂、作业会做仅是初级阶段,还要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培养孩子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会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

(2)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自主学习,不自觉、不主动,考试时就要吃苦头。不要老师要求学什么才开始学,必须先预习(假期和周末都是很好的预习时间,可购买配套的教材全解之类)

2.注重阅读。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在身高长相方面先天会有些差异一样。智力发展的空间比身体相貌塑造的空间大得多。那么,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什么,就是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

2 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特别是从2016年初中入学的孩子开始,他们所学的所有科目都是中考考试科目。但由于缺少阅读,他的思维没有发展,很多知识点他听老师讲也明白,但考试要把融汇贯通起来,他就不会了。例如历史考试题,“长期以来欧洲人对奇异而神秘的东方感到好奇。有的书籍写道:生活在恒河源头地区的人们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另一些人生下来只有一条腿,但是十分灵巧„„。从根本上开始改变欧洲人这一认知的事件是 ”【

B 】

A.亚历山大东征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D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这两道题的涉及的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和抗美援朝战争,估计每个孩子都会背,但是,读不懂题,不明白材料背后隐藏的知识点,这样的题肯定答不对。这还是比较简单的题目,更难的材料题还在时间后面。

我接触过很多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我教过这样的孩子很多,因为喜欢阅读,他们都有不错的成绩和前途)。

作为家长,我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我们班的例子,我们80%学生每学期要读8本长篇小说)

目前咱们班的百日阅读活动非常好,但我想对阅读深度和广度(书的层次、阅读书籍)提点意见。希望不要只读小说和童话,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都要读一些,即使文学书,也要读内容

3 稍深刻的,不要集中在儿童文学,更不要读简写本。我发现理科学习特别好的都喜欢读课外书,而且知识全面,充满灵气,我觉得两者不无关系。丘成桐先生(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和沃尔夫奖得主,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现任教于哈佛大学。)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童年,他非常感谢他的父母在家庭极为清贫的情况下让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说,无论一个人多聪明,多有天分,也不可能漠视几千年来伟大学者共同努力得来的成果。这是人类了解大自然、了解人生、了解人际关系累积下来的经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成就的,所以一个人小的时候博览群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希望我们的家长行动起来,给孩子买书,囤书(丘成桐演讲稿附后)。

3.谈谈数学和英语学科学习。

(1)英语怎么学好(谈英语重要性,谈英语老师建议,用学语文的方法来学英语,可以阅读相应的英文读物,比如牛津书虫系列或床头灯英语系列)

英语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多听,就像我们从小听方言所以就会说一样。英语也是一门语言,不要过分强调语法啊、结构啊,我相信英国人也没几个搞得懂自己的语法(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知道汉语里面的主谓宾定状补),请不要妖魔化英语。我建议多听英语,每晚睡觉前听半个小时。长期以往,英语保证不会差的。具体听的内容,小学以前随便听听,不要太有目的性,培养兴趣为主;初中听课文,高中听历年高考题。初中强烈要求听课文!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很多中考试卷的真题都是来自课文原句的改写或者同一题材的改写,主要考固定搭配、语法(主要是从句)、一词多义、习惯表达,因为知识点就那么多。英语的提高,真的是个长久的过程,提高的速度较慢,但是考试的稳定性能好。所以我们家长需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学习英语。

数学是一门技巧性的学科,小学要求要运算准确就行,中学主要由四个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思想、划归与转化。数学的秘籍是整理错题。在错题本订正错题的时候,请用不同颜色的笔,注明题目当时为什么写错了,以及心得体会,不要干巴巴的只是错题而已。

小学五六年级数学其实挺重要的,承上启下,尤其是一些数学应用题,考验你的抽象思维,而智商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抽象思维。(城区三所公立初中实力相当,择校不如择班,例如数学教师的选择,同样的成绩,有的老师考的是题海战术取得的,有的是课讲得好,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你会如何选择呢)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每个家长都能做到,贵在坚持。

如果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尤其建议写书法,学习学的心气浮躁,写上一段名人字帖会让人清静,静者多妙心,对学习大有裨益。(中高考阅卷对书写的要求)

家庭教育绝不能和学校教育冲突,这是个底线:一定做到基本的必做要求(谈小学的要求,卢老师的付出)。

路遥《平凡的世界》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把辛勤的耕作当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依然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更何况,我们的每一点付出,都会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留下痕迹。他会感激我们,不仅给了他生命,而且给了他一个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命!所以,亲爱的家长,为了孩子,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四篇:聪明与愚蠢的差别格言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雪莱)

●一个精明要想不受欺骗,有时只需不精明就够了----(拉罗什富科)

●要精明地处世,但不要那种世俗的精明(弗·夸尔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蚊子飞过识公母

●对明智一言已足(英国)

●明人不用细说

●智者不强求(英国)

●不会发怒是蠢人,不愿发怒是聪明人(英国)

●能随机应变的人是聪明人(英国)

●明智者有足够的机智处理自己的事情(英国)

●要明智些,扬之过高易落,屈尊方能求荣(马辛杰)

●何谓明智?明智不过是深知可以懂得的事何其少,不过是能洞 察别人的缺点,明析自己的不足(蒲柏)

●一个饱经风霜而又明智的人,定能雄飞于明天的早晨----(柯尔律治)

●要勇于变得明智些(贺拉斯)

●热血沸腾时,谁还能保持明智呢?(爱·扬格)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则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所以人类进步靠的是不明智的人(肖伯纳)

●如果说贫穷是罪恶之母,那么愚蠢便是罪恶之父----(拉布吕耶尔)

●结果中蕴含的愚蠢往往比动机中蕴含的恶意更残酷----(哈利法克斯)

●一旦被愚蠢的朋友引为知已,你立刻会危险临头---(哈利法克斯)

●愚蠢是人们自招的不幸(米南德)

●愚蠢给人的痛苦远胜于命运(爱·扬格)

●愚蠢被误认为是命运之神犯下的罪过(荷马)

●头脑缺智慧,好比灯笼没点灯(俄罗斯)

●接受愚昧就是出售自由(意大利)

●未开化的头脑,并不像未经耕作的原野那样充满野花,它里面长的是恶劣的莠草(英国)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爱尔兰)

●愚昧将使你得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希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意大利)

●一个人的愚蠢是另一个人的福气(培根)

●愚蠢总希望自己有追随者与伙伴,而不希望孤行(塞万提斯)

●愚蠢的生长是不需要浇水的(欧洲)

●愚蠢具有拙劣、卑鄙、下贱、奴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人类许多最令人痛苦的病症(塞内加)

●愚蠢报复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遗世独处(桑塔亚那)

●我们从目击的人类愚蠢中所能得到的最好教训就是:不要激怒自己去反对它(赫兹里特)

●待到愚蠢全部绝迹,人们就会感到,世界上有它们比没有它们好(哈利法克斯)

●被我们贬为愚蠢的行为,虽然不是普遍社会中一种富有活力的品质,但却是自然界所喜爱的一种用来保持行为稳定和观点坚定 的源泉(沃尔特·白哲特)

●如果傻瓜坚持他的愚蠢,他就会变得聪明(布莱克)

●我们不怜悯他人的愚蠢,这或许很公正,但若能设想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将更令人愉快(沃维纳格)

●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一克愚蠢,那他一定含有数磅更坏的东西-----(兰姆)

●一个生活中不干蠢事的人,并非像他自己认为的那样聪明----(拉罗什富科)

●不知不觉我们成了骗子,无意之间我们成了演员(阿米艾尔)

●糊涂曲儿糊涂唱

●不糊涂不作阿家翁

●糊涂事多是聪明人做的

●难得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应该承认,在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之前,必须灵魂的某些部分完全麻痹(尚福尔)

●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不显得过于聪明,他就已经相当狡猾了(拉吕耶尔)

●一个大人物决不应该窥探事物的细节,至少不该窥探令人不快的事物。尽管了解一切是重要的,但也不必了解事物的全部细枝未节----(格拉西安)

●走向疯狂的第一步就是自以为聪明(费尔南多·德·罗哈斯)

●许多人原本会成为聪明人如果他们不自以为聪明(格拉西安)

●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是真的;认为自己非常聪明的人,是蠢的(阿根廷)

●想要独占聪明,那是愚不可及的事(美国)

●在同伴面前,切不可显得你比别人聪明博学(切斯特菲尔德)

●一心想摆出一副聪明相的人往往却成不了聪明人----(拉罗什富科)

●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莎士比亚)

●时时刻刻聪明过人,这滋味并不好受,就像是置身于一种永恒的葬礼之中

●有些人那么聪明,以至于你会怀疑还有什么事能使他们感兴趣----(莫里斯·马丹·杜加尔)

●聪明过度就是愚蠢(奥·纳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伎碎自己心,笑破他人口

●仅仅拥有机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机智来使自己避免拥有太多的机智(安德烈·莫洛亚)

●大自然让聪明人和傻瓜一样拥有幻想和错觉,以便不使聪明人因独具的智慧而过于不幸(尚福尔)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

●使心用心,反害其身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依赖傻瓜甚于傻瓜依赖聪明人(丘顿·柯林斯)

●聪明人轻视傻瓜的见解,却依旧为得到他们的尊敬而自豪,这是自我谄媚造成的一种矛盾(哈利法克斯)

●聪明适用于一切,却不能满足一切(阿米尔)

●聪明的人不是无论何时都聪明(美国)

●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也不是全知(非洲)

●世上无一贯明智的人(英国)

●聪明人不是事事都聪明(法国)

●一个人可能说话如智者,而行为像愚人(英国)

●拥有大量想法的人不一定聪明,正如拥有大量士兵的将军不一定英明(托·富勒)

●人们不必为过去的错误而羞惭,换言之,即不必为今天比昨天聪明而羞惭(斯威夫特)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下下人有上上智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傻瓜的天堂是智者的地狱(托·富勒)

●从聪明人的面前走,打糊涂虫的背后过(哈萨克斯坦)

●聪明人想了才说,愚笨人想着就说(英国)

●逃避愚昧,就是智慧的开端(意大利)

●愚人不能从智者那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英国)

●傻瓜的迟钝是才子的磨刀石(莎士比亚)

●聪明人从旁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愚笨人则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英国)

●愚人在平地上会迷途,智者在沙漠里也能辩明方向(非洲)

●聪明人自认一无所知,愚笨人自负无所不晓(英国)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聪明人嘴在心里,愚蠢人心在嘴上

●智者目语,愚者耳食

第五篇:整体资产转让与资产收购差别

资产收购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的资产和债务转让给一个新成立或收购前就存在的公司以取得各种形式的转让收入(包括股权、其他有价证券、现金、其他财产或债务的转让)。在资产收购交易中,转让企业可以在转让后继续存在,也可以通过清算将资产转让所得分配给原股东。因此,资产收购是一个外延范围较宽的改组业务,可能是整体资产转让,也可能是正式的依法进行吸收合并,还可能是非正式的经济性合并,或是企业分立。

要准确执行《股权投资通知》的有关规定,必须正确区分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企业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企业分立和吸收合并。

如果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转让给接受企业,且转让企业不解散,作为继续存在的独立纳税人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变更,转让企业在转让后只是由从事营业活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转变为投资活动(投资公司或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则属于《股权投资通知》规定的企业整体资产转让。

如果企业将“非独立核算”的营业分支,例如一条或几条生产线,多项固定资产、存货、投资等转让出去,换得接受企业的股权,则不属于整体资产转让,而属于《股权投资通知》规定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要视同资产销售处理有关资产转让的收益或损失,并按规定征税。

如果企业将“非法人”的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分厂的经营活动全部资产和债务转让给一个或几个有法人资格的接受企业,并且将取得的接受企业的股权及其他非股权支付额分配给转让企业的原股东,转让企业解散(清算或者不清算),则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9号,以下简称《合并分立通知》)规定的企业分立。

如果作为“独立法人”的转让企业将经营活动的全部资产或债务转让给接受企业后,将取得的接受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额分配给其原股东,转让企业只解散不清算,则属于《合并分立通知》规定的吸收合并或兼并。

上一篇:分级阅读立项申报下一篇:妇联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