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23-05-16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刘喜华0607100

2在全球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7年我国GDP总量约28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12%,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高点。2008年增长率已经开始下滑,2008年全年GDP增速为9%,6年来首次跌至个位数,从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上半年防过热逆转为下半年保增长。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中国GDP增长波动曲线(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2008年GDP增速为9%,其中四季度仅为6.8%。出口、消费、投资三大引擎都面临挑战:投资、消费月度增幅在去年第四季度内均连续下滑,出口增幅罕见地连续两个月告负,源于进口的急剧下挫。进口增速与工业增加值高度一致,进口萎缩显示出企业生产停滞、固定资产投资动能不足的状况。2007-2008年GDP累计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下半年出现下滑,但考虑价格因素, 08年下半年来实际投资增速趋稳,11和12月份实际投资增长开始小幅回升,全年扣除价格实际增长约15.8%,较去年放缓5.7 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2 月增长继续下滑至20.9%(12 月份单月增速10.1%),体现了房市低迷的影响进一步持续。分行业看,农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5%、28.0%和24.1%,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3.4 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单位::亿元)

2008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屡创新高,但扣除通货膨胀素,消费增长相对平稳。2003 年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于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收入,因此从今后几年来看也不能支持消费过快增长。同时,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导致隐性失业增加, 工资收入下降,再加上前期投资股市和地产的市值缩水,使未来两年消费增长乏力。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单位:亿元)

08年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主要源于进口的下滑。相对上半年,下半年贸易顺差显著增加1965亿元,也比07年增加328亿美元,究其原因,进口增速的快速下降使得贸易顺差加大(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总体看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2008年份贸易顺差及进出口同比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海关)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数据来源:新华信整理)

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化,各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开始逐步降低,2008年8月前各国际组织和投资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对2009年中国经济预测数据相当较为乐观,GDP增速预测平均值为8.7%。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有关组织的预测数据也不断降低, 11月末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速为7.5%。

面临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增加,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增大货币的供给等。刺激经济政策总括如下:

政策将着力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困难地区和群众倾斜。具体措施包括继续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央行自9月16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央行又分别在10月9日、10月30日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免征利息税及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央行在降息的同时放松了信贷限制,提高了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了融资成本,鼓励了企业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在下调存款利率的同时免征利息税,这对储蓄的实际利率收入影响不大,有助于稳定储蓄和消费的需求。

央行将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制定完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持应急预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同时将总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指导,确保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要求。

其中各类政策有:

2008.9.15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10.08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10.29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8.11.09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 加大支持中小企

2008.10.23央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四季度单独统计

中央人民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贷款增加,货币又重新注入,增加了投资,从而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使投资增加,也可以增加国民收入。

2008.10.19国务院: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力保资本市场稳定

2008.10.22财政部千亿规模减税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

2008.10.08国务院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通过减税,使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是消费增加,社会生产和就业增加,增加对货币需求,利率上升,投资会有所减少,但可以增加国民收入。

2008.10.213000余种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调高

2008.11.01近3500项商品出口退税率调高

2008.11.19国务院牵头多部委密集出招 出口退税再扩大

商品出口退税率调高,利于调动商品出口的积极性,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外贸占有很大比例,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美国的经济危机强烈影响下,中国的出口锐减,商品出口退税率调高,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减小影响,有利于经济的缓解,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对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有很大帮助。

2008.11.09扩大内需 国务院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

2008.11各地政府积极推出万亿级经济刺激计划

2008.10.21着眼明年经济国务院加快基建投资

2008.10.24国务院批复两万亿铁路投资计划 应对金融危机

2009.01.15国务院通过汽车和钢铁产业振兴规划

2009.02.04国务院原则通过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

2009.02.11船舶工业振兴规划出台 鼓励船企兼并重组

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支出,主要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减少失业,同时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刺激生产,由乘数效应可以成倍的增加消费,进而提高居民收入。

2008.10.22财政部、央行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居民购房

2008.11.06两部委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方式额度

2008.11.04商务部外管局酝酿外管政策调整松绑企业资金链

2008.10.21刺激农村消费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试点范围

2009.02.01家电下乡工作从12个省(区、市)全面推广到全国

刺激农村消费,鼓励居民购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外管政策调整都是使农民,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和未分配利润增加,从而增加购买力,促进国民消费,增加乘数效应,进而增加国民收入。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刘喜华06071002

第二篇: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睹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首先,GDP的加速增长。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其次,工业止跌回升态势明朗。受去库存化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并未随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而快速升温,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较低区间运行。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增长振荡向上的趋势明显。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创去年10 月以来增速新高。工业景气止跌回升态势还得到了以下二方面的证据支持:一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升至50 上方,显示了制造业已处于景气扩张轨道。二是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发电量连续3个月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了5.2%,7月份增速略有回落,但增幅仍达到4.8%,8月增长9.3%。

第三,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增幅高出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高出幅度则应该在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3.2%,更是达到了改革以来历史高位。为了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234906个,同比增加6922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739亿元,同比增长81.7%。这为固定资本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消费加速增长,农村消费增长罕见地快于城市消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平稳加速增长态势。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5%,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 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来的同期新高。8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35亿元,增长15.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第五,两大市场出现意外回升。从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上半年,我国汽车销售608.8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6%;7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08.56万辆,增长63.57%;8月全国汽车销113.85万辆,同比增长81.2%。按此态势,2009 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 万辆几无悬念。从房地产市场看,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与1-7月相比加速6.2个百分点,与1-6月相比加快5.4个百分点。3-8月价格环比上涨0.2%、0.4%、0.6%、0.8%、0.9%和0.9%。

2、 经济热点词

*房地产

第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虚高的,尤其表现在一线城市

此点无论用“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来衡量,都只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比如一般认为良性运行的房地产市场,租售比为1:200到1:300,房价收入比为4至6倍。我们看北京的情况。现在北京五环内新盘均价已达3万,一套两居面积80平方米,总价需240万,而月租金不过4000元(略高于市价)。假设房主是一对夫妇,他们年收入合计12万元(略高于北京平均职工工资)。可以得到北京的租售比为1:600,房价收入比为20倍。都远远落在可以接受的区间外。

第二、房价虚高的原因

房价虚高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在于社会巨大的贫富两级分化。如我多次引用的资料,关机构在2009年发布了中国3000家族财富榜总榜单,3000个家族财富总值16963亿,平均财富5.654亿。套用一句

楼市中人的口头禅,叫“穷人知道自己有多穷,不知道别人有多富。”考察印度、俄罗斯等贫富差距同样很大国家的情况,发现孟买的房价高者也要6万人民币左右每平方米,莫斯科的房地产均价约为25000元每平方米。

第三、房地产调控措施,既无目标,哪来结果?

有些人奢谈什么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实际上放下桃红色的幻想,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市场调控连目标都还没有,哪来结果?

据说需要“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请问何谓部分城市,何谓过快上涨?有无明确指向?难道这是个心理学概念吗?如果要明确上述两点,最起码我们需要一套全国房价预警数据,至少包括:全国城市住宅类建筑物的存量面积、全国城市每年新增住宅类建筑物总面积、全国累计已售商品房出租率和空置率、全国新增商品房中的非首套房比例和出租率、空置率,等等。实际上这套系统现在还没有。据正在参与上述系统建设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不过是为了做一个东西而做一个东西”!

(来源 乌镇之乡网文)

*通货膨胀

端午节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引发了市场一片议论。经济出现滞胀?会不会“硬着陆”?通胀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围?经济增速放缓能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宏观政策调控走向如何?这些疑问表明了大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从经济数据看,PMI环比回落已成事实,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同比增速预计也都将小幅回落;从物价角度看,根据商务部和农业部监测的数据,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影响,5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开始结束小幅回落的过程,重回小幅上涨,同时非食品价格仍维持高位。

“近期由于CPI构成要素中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起彼伏,使得短期内CPI上涨幅度难以有效回落,不排除未来几个月CPI同比还会再次创出新高。预计在物价高点出现之后,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应该会有所回落。但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物价有全面上涨的趋势,加上非食品价格涨幅持续维持高位,使得下半年物价回落的时点及幅度有较大不确定性。”交通银行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判断认为,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可能达到5.5%,超过3月份的5.4%,创出年内新高。

一方面经济增速在放缓,另一方面物价却出现反弹,因此“滞胀论”和“硬着陆”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导观点。

实际上,在对5月CPI普遍看高的情况下,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通胀压力也会减轻。与此同时,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何况,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5月份PMI虽然有所回落,但52.0%继续保持在了50%以上。从走势上看,持续的小幅回落,显示出经济增速呈平稳回落态势。”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当前经济可能正进入到一种不温不火的“平台期”。这种变化意味着,前期的紧缩政策正在收到成效,未来经济可能温和减速,这将为未来一至二季度内通胀的回落奠定基础,中国经济由此将可避免“滞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斌认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处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其中2013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中国经济不会在2013年之后出现“硬着陆”。

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认为,中国今年全年GDP增速为9%,三季度环比增长仍会趋弱,年中通胀触顶时将达到5.5%至6%,四季度经济增长将反弹。未来经济将“软着陆”,在紧缩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意外。随着通胀压力缓解,激进的紧缩政策也会消减,经济增长很可能会再度加速。

鲁政委也认为,紧缩有效,温和减速,不是“滞胀”,不会“硬着陆”。当前的经济减速,总体仍

然温和,“硬着陆”的说法言过其实。而“滞胀”则是指经济增速下落到“萧条”的水平上而物价依然高企,当前经济增长即便减速也仍在景气区间,此时称为“滞胀”并不严谨。目前的经济减速,正是2010年以来政策持续紧缩逐渐显效所带来的,符合政策调控预期和需要,有利于未来物价水平回落;一些企业在此过程中感觉压力不断增大,也是控制通胀预期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他预计,6月份仍存在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6、7月份可能继续加息。

对于未来政策走势,唐建伟则认为,未来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和频率将取决于物价回落的时点及幅度。他说:“根据我们的预测,由于今年二季度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将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因此预计二季度利率仍有可能再提高一次,同时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也不会减弱。为抑制输入性通胀,汇率升值的幅度也将会有所扩大。如果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如期减轻,则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和频率也将明显放缓。”

最近央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都强调切实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看来,“控通胀”和“稳增长”的平衡调控仍在朝预期方向发展。短期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加大,但下半年回落趋势不改。目前经济的合理适度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紧缩政策滞后效应还将继续显现。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的回落仍是可以期待的。

(来源:金融时报 钢之家资讯部采编 )

二、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

1、经济复苏严重依赖于政策效应

从投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8729亿元,增长39.9%,高出整体增长6.9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82.7%,国内贷款增长47.4%,自筹资金增长33.3%,利用外资下降12.1%。

从消费看,全社会零售总额中增长最快的政府消费和企业、居民消费明显慢于总体水平;农村消费加快主要是“家电下乡、电脑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所致;汽车销售加速主要是政府对节能、低排放汽车进行补贴所致;房地产则是超宽松的信贷环境所致。

2、经济复苏速度呈现前快后慢格局

来自政府投资项目节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房地产、股市走势带来相应影响。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月78098亿元,增长33.6%;7-8月增长31.7%;幅速放慢了近2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在7月份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点17.3%,8月为16.8%,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今年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为9.1%,加速4个百分点;

7、8月在6月份10.7%的基础上分别加速0.1和1.6个百分点。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加速增长1.3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9%,四季度10%,全年8.4%左右,均加速增长1个百分点。

3、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20%,造船工业超过50%,水泥业甚至接近80%。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大约30%,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6.9%,铝冶金过剩34.3%,铁合金过剩29.6%。

其次,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我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43.5%,大大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今年以来,虽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增长的加速度更快。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在7.1%的经济增速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7.6%。如果不考虑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已上升到了62%比38%。

4、泡沫经济迹象显现

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人们对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大家加快持有房屋等实物资产,以期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放大的原因是:降息、给第二套房贷松绑、土地出让金可延缓缴纳、户型比例限制放松、利率打折优惠、调低房地产业项目资本金比率,降低了开发商的贷款条件和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其中二季度房地产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总量同比增速高达82%,远超整体信贷增速水平。投资企业投向出现了“房产业热,工业冷”的现象。统计显示,1-7月,外资投向重庆工业54.17亿元,同比下降4.1%,投向房地产业87.76亿元,同比增长62.3%,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是工业的1.62倍。

目前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两大全国性房地产协会的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可能达到3亿~4亿平方米。随着中央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掀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潮,楼市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期。不管是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经验看,还是目前美国房地产的走势看,以住宅作为保值投资手段是不成立的。

其次,中国股市的泡沫。在几年内企业业绩无法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股市今年最高涨幅达到60%多。股市泡沫的迹象:一是多数股价已经透支业绩;二是资金推动型;三是利空当成例好炒作。

目前股市的潜在风险: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更集中地体现在银行身上,对股票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将比过去更大。

第三,新能源成为最容易忽视的泡沫经济。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既能提高我国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促进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大跃进”现象:中国在2008年的绿色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18%。北美洲可持续能源的新投资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8%。中国连续四年实现新增容量翻番,2008年突破2千万千瓦大关。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者。中国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

目前潜在的风险:

成本大。据初步估算,若以煤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1.7倍,而光伏发电成本更高达11-18倍。

市场容量小。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千瓦,但其中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市场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风电企业的需求。”

大量企业亏损: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这一切源于匆忙上马、不严谨地进行前期可行性论证,目前排名稍后的企业已经处于半停产阶段。投资效益较低:同样的财政补贴用以改造常规能源和发展农村沼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增加就业看可能更合算。

我们需要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正确的定位:新能源不是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提高低碳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应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等为主,新能源发展为辅。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财政部曾表示,今年地方政府为中央项目的配套资金在6000亿元,但地方债只有2000亿元的规模,余下仍有4000亿元的缺口。

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测算,目前中国地方债务总余额超过4万亿元,约相当于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还不包括“隐性债务”。

三、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存在问题的对策

1、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2、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紧货币”);

3、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扩大内需”单独成章,由重外向转向重内向;

4、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降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

5、由重GDP增长转向淡化GDP指标,转向重民生;

6、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影响;

第三篇: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 2011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四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就国内而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个地方政府铺摊子、上项目的热情高涨。因此2011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根据往年数据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如下预测: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第二,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略微提升 ,投资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大幅下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上升;第四,政策取向的主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则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一,经济出现三部曲,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期望经济出现三部曲:刺激政策退出、经济适当减速、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

1,今年刺激政策部分退出:今年年初货币政策从扩张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也跟着减弱,相应的房地产需求有保有压,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结束。据调差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和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2.1和18.4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再次回落到16%以下,狭义货币增速继续低于广义货币但财政政策仍然是扩张性的,刺激出口政策多数保留,货币政策调控没有到位,负利率现象仍然存在。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今年后七个月和明年上半年政策取向仍主要是逐步实现刺激政策退出,总量政策常态化、中性化,同时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现“十二五”规划战略意图。

2,经济初露减速苗头,为物价回落提供前提条件。据调查显示:一季度GDP的增速是9.7%,去年三季度是9.6%,四季度是9.8%,连续三个季度GDP的增速在9.5%-10%之间。实体经济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一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长率8.4%,较去年四季度的9.6%出现较明显放缓。

工业生产4月份环比、同比双双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3月份增长14.8%。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一是PMI指数中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上升,企业的库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业增长的动力;二是受货币政策紧缩效应以及电力短缺的影响,工业增长势头受到一定抑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月环比增长

1.15%,年化增长率13.8%,4月份环比0.93%,年化增长率11.16%。二季度预计GDP将进一步减速。4月份进口1442.6亿美元,增长21.8% 。3月份进口1520.6亿美元,增长27.3%。进口同比增速4月份比3月份下降5.5个百分点。进口金额4月份比3月份少进口9.5%,78亿美元。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进口回落不能用价格解释,更多原因在国内企业库存压力大,进一步进口动力减弱,库存压力难消化是因为工业增速放缓。因此,进口减速是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生产的预期转弱的表现。

5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出口为1571.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4月29.9%);进口14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4%(4月21.8%)。当月贸易顺差为130.5亿美元。5月进出口均实现季调后环比正增长:5月份出口环比上升1%,升幅较4月份收窄(2.3%),但经季调后的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增速由负转正(7.3%,

4月份-0.5%),高于历年同期表现(2001-2010年,除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09年,5月份季调后环比移动平均增长1.0%),也大于03/05/08这三年5月份的经季调平均环比涨幅(2.8%)。5月进口环比下降0.1% (4月环比下降5.1%),但经季调后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增速由负转正(3.3%,4月份-5.2%),大于03/05/08这三年5月份的经季调平均环比涨幅(2.1%)。

3,影响下一阶段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开局之年需要新开工一批项目,内需比较旺盛,4月份投资、消费环比增速比3月份加快。投资由2.09%提高到3.08%,投资的强势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强劲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达到34.3%。4月份减速主要是的电力紧张所致,货币政策效果到下半年更加明显。经济减速与金融危机时经济下滑性质不同。经济降温信号初步显现。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高盛集团在日前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4.3%,比该公司4月发布的4.8%的预测降低了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根据模型测算,今年季度之间同比增速波动较上年明显减缓。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区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抑制通胀和调控房价等各项紧缩政策接连出台的情况下,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以上的稳定增长水平。关注环比增长水平,力争环比折年率不低于8%。

二、抑制物价上涨仍面临不少挑战

1,从国际环境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3月份巴西CPI6.3%,俄罗斯9.5%,印度2月份是8.8%。欧元区连续多月超过2%警戒线,不得不加息。英国4.4%,美国也持续上涨。3月末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4%、100.9%和49.9%;国际原油价格4月上旬突破110美元关口。二是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3月份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4月CPI 同比上涨5.3%,环比上升为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3月份上涨7.3%,环比上涨0.6%。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由于二季度CPI翘尾因素较高,未来两个月CPI同比通胀率仍然可能处于相对高位。 2,随着食品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涨幅逐渐趋缓(过去10年5-12月食品价格平均环比增长为0.1%),以及持续货币紧缩政策对非食品价格反季节性增长动力的消弭,我们预计全年的CPI走势将向历史规律预期的方向继续靠拢。预计

5、6两月CPI同比增速稍高于5%,从三季度开始,通胀水平将呈现一定的回落态势。而据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可能在4.5%左右。气候灾害严重程度有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商品价格走势有不确定性,美元不具备持续走强的基础,新兴国家经济减速有限,近期价格大幅回落已经对美元和需求因素的预期充分反应。为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保障民生,自6月1日起,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上调1.67分钱,但居民用电价不变。电价上涨等成本推动因素,企业普遍有涨价压力。

3,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

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

参考文献:

1,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范剑平

2,中国数据库

3,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参考

4,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杨晓光

5,百度文献

第四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

副所长刘元春教授

报告认为,在“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惯性释放”、“外部环境恢复性改善”、“消费高位运行”以及“市场型需求上扬”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稳定复苏的轨道之中,呈现出实体经济高位回落趋稳,“泡沫蔓延”所触发的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宣告中国提前进入“防通货膨胀”的调控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巨大转换等三大特点。

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中国最为复杂,但总体运行却相对平稳的一年。其复杂性表现宏观经济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同时存在,相互交织。政府将高举“防通胀”的大旗,“流动性回收”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并主导着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房地产政策的持续和进一步加码,将使房地产销售、房地产投资以及房地产价格出现实质性调整,房地产短期“软着陆”可能诱发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力量的强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进一步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不平衡持续等原因将使中国外部环境恶化,贸易冲突、汇率冲突以及货币冲突将上新台阶,进而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但是,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规划中所孕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

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计划”与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内容将带来强烈的宏观刺激效应,有效对冲各种下行压力。城市化的加速、“高铁时代”的带来、“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等中期力量的释放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报告认为,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性表现在:下行力量与上行力量抵消,使全年波幅不大;政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特别是财政调整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效控制经济下滑;内生增长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型需求已经启动,市场主体对于波动的预期和抵抗能力加强,自我调整可以有效缓冲各种外生冲击。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预测2010年与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主要预测如下:2010年全年GDP增长达到10.1%,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较2009年出现明显的回升。2011年GDP增速将达到9.6%,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23.1%, 2011年为22.5%。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达到18. 3%,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达到55.4%。2011年名义增速将达到17.8%,实际增速与2010年相当,增长贡献率将再次超过投资,中国开始步入“消费拉动的时代”。2010年贸易总额增长32.4%,其中进口增速为36.1%,出口增速为29.3%。贸易顺差总额为1846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了5.9%,考虑价格因素,外需对于GDP增长的核算贡献为0,改变2009年负贡献率的局面。2011年中国贸易总额增速出现回落,仅为22.4%,比2010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中国贸易开始

在常态化的基础上进入“外部再平衡调整时期”。由于信贷惯性的作用,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将突破7.5万亿,M1增速为19.3%,M2增速为18.1%,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2011年是“流动性回收年”,信贷投放将保持在7-7.5万亿, M

1、M2在2011年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逐步实现常态化,预计为16.9%和17%。2010年,在经济反弹、产能过剩、价格翘尾、流动性依然充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与个别农产品供求恶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全年物价水平较大的提升,全年CPI估计在3.2%,GDP平减指数为3.7%, 2011年物价水平将出现小幅回落,CPI为3.0%,未来3%左右的CPI增速很可能常态化、中期化。但是,中国并不存在“滞涨”的问题。

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控物价、启规划、稳复苏”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以“流动性回收”为主、辅之以“市场秩序的治理”、“多渠道进行供求平抑”、“价格适度释放”、“预期引导”等措施,对中国经济泡沫的蔓延和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扬进行治理。2011年货币政策应当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向中性定位,建议M2增速不宜超过17%,新增信贷维持在7-7.5万亿。这需要中央银行进行150-200个基点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进行适度加息。房地产调控还必须持续,短期以“控资金”为主、中期应以“增加供给”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同时高度关注房地产商资金链的变异以及未来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的路径和深度。为配合“十二五计划”的启动,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收缩的同时,应当保持总量积极的原则。2011年的

财政赤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大,在扩大地方政府发债权利的基础上,重点用于地方国债的规模,建议规模在4000亿左右。未来改革应当减税与税制转型并行。消费政策应当更多从一次性刺激转向中长期制度性调整之上。一方面应当启动“收入倍增计划”,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低收入人群消费启动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关税和建立消费特区等手段,促进中国高端消费本土化。同时,加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延缓汽车等产业在消费中所起到的主导性作用。

第五篇:央行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全文)

2010年07月27日20:20新华网我要评论(1)

字号:T|T

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10年7月27日)

二季度,GDP 同比增长10.3%,CPI 同比上涨2.9%,人民币贷款新增2.03 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基本面进一步回升向好。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仍持谨慎乐观看法。今后一段时期,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

今年以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公共债务风险持续加大,引发全球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2009 年欧洲各国负债率平均为84.0%,财政赤字占GDP 比值平均为6.3%,均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①的规定,其中希腊债务是其GDP 的

1.25 倍、赤字占GDP 的比值为13.6%。

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使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一季度欧元区GDP 同比增长0.5%,IMF 预计今年欧元区GDP 增速为1.0%,低于发达经济体总体2.6%的增长水平。二是造成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的剧烈波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滑。道琼斯欧洲50 价格指数在6 月末比年初下跌8.73%,截至7 月9 日伦敦金融时报100 指数比年初下跌5.17%,6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比年初贬值15.11%,CRB 现货价格指数5 月份环比下降4.8%,6 月份环比略上涨0.3%。三是冲击市场信心,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对主权风险的担忧扩散至欧洲的银行部门,融资压力再次出现并通过银行间市场传播。欧央行预测今年和明年欧元区银行将面临1950 亿欧元的资产减记。

目前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还没有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到实体经济的迹象,欧洲融资条件收紧的负面影响也被欧元贬值的作用所抵消。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计划及全球经济复苏仍持乐观态度。IMF 在7 月初将今年全球GDP 增速调高至4.6%,比4月份的预测增加了0.4 个百分点,其中对发达经济体的增速调高0.3个百分点至2.6%,对新兴市场增速调高0.5 个百分点至6.8%。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 年对欧盟出口比重达19.7%。

截至6 月末,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比年初贬值了18.04%。因此短期看,欧债危机使我国需求下降,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加大。但综合衡量,考虑到我国出口弹性较小,我国对外依存度自去年以来已有明显下降,即便是今后一段时期对欧盟出口下降,也可能被其他经济体需求的复苏所弥补,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总体产生较大冲击的可能性不大。

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运行基本面依然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二季度GDP 当季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季下降

1.6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2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全年高2 个百分点,比2009 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从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分析来看,GDP 增速也有所放缓。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结束了自去年二季度以来连续攀升的势头,出现高位小幅回落,较上季下降0.5 个百分点,达到83.4%。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回升至48.4%,但增幅较上季回落0.3 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出现下滑。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自2008 年底以来首次低于宏观经济热度指数0.1 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出现降温迹象。

虽然当前经济增长表现出一些放缓迹象,但目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未来经济放缓趋稳的可能性较大,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主要依据是:(1)制造业景气指数(PMI)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在50%以上运行;(2)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仍处于历史相对较高水平;(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稳定增长态势不变;(4)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我国外部环境好于去年,6 月份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5)从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经济景气指数看,目前经济一致合成指数和先行合成指数呈下行态势,但从指数水平看,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当前经济增长放缓是前期过快上涨的回调,有基数的原因;同时,也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约束地方债务膨胀、管理通胀预期的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产出缺口缩小

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8 个百分点,较上季低3.7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增幅较上年同期高10.6 个百分点。从季环比走势看,剔除季节因素后,工业增加值季环比增速回落,略低于上季水平。

一些重要生产指标也显示出当前工业生产增长放缓:(1)产出缺口缩小。同工业的潜在产出相比,6 月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为0.82%,这是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7 个月以来首次回落到1%以下。(2)轻重工业增速差继续缩小。6 月份,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2%,重工业增长14.5%,重工业生产增长仍快于轻工业,但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差已回落到3 个百分点以下,这是10个月以来的首次。(3)反映工业生产活跃程度的发电量增长趋缓。6月份

发电量同比增长11.4%,季节调整后发电量月环比增速为-1.83%,增幅较上月低

2.17 个百分点。1-6 月,发电量增长19.3%。

当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已连续下滑3 个月,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外需求下滑,PMI 分类指数中,反映国内外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下滑;二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部分企业为达到减排指标而减产,部分“两高”产品产量增长下滑。二季度,水泥、钢材、氧化铝、十种有色金属和粗钢产量同比增幅分别较上季下降2.5-8.4 个百分点。

四、内需平稳增长,外需持续恢复

投资增速回落,中央项目作用减弱,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提升。二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25.2%,增速比上季低1.3 个百分点; 实际同比增长21.5%,增速比上季低4.0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25.5%,实际增长23.2%,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低8.1 和15.2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中央项目、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速均比上年同期减缓,两者增速差收窄8.2 个百分点,显示今年中央项目在投资增长中的作用减弱。从结构上看,民间投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持续提升,累计增速连续4 个月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上半年累计,民间投资增长28.6%,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1.5%。

消费平稳增长,城镇消费增长快于乡村。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5%,比上季提高0.6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5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速为15.2%,比上年同期降低2.2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提高3.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3%,比上年同期低1.3 个百分点。从季环比分析来看,剔除季节性因素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季有所下降。按经营地域划分,上半年累计,城镇消费名义同比增长18.6%,实际同比增长15.9%;乡村消费名义同比增长15.6%,实际同比增长12.2%。

出口保持强劲增长,进口增速放缓,顺差大幅回升。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0.9%,增速比上季提升12.2 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43.7%,增速比上季回落21.0 个百分点;顺差411.6 亿美元,比上季增加269.1 亿美元。特别是6 月份出口1374.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季节调整后,6 月份进出口规模均比上月减小,且进口由处于长期趋势线上回落到趋势线下。上半年累计,出口7050.9 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7 个百分点;进口6497.9 亿美元,同比增长52.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8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553.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09.1 亿美元。产品结构改善推动了外贸持续复苏。上半年,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5.9%和40.9%,快于同期出口增速(35.2%)。

二季度当季,劳动密集型产品⑤出口也逐渐恢复,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季提高14.4 个百分点;资源类商品进口数量高位回落,铁矿砂、原铜和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数量连续3 个月下滑。美日欧仍是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但份额呈下降趋势,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格局日益强化。

五、物价上行压力有所减缓,未来价格翘尾因素减小

二季度,CPI 同比上涨2.9%,比上季高0.7 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CPI 同比上涨2.6%,比上年同期高3.7 个百分点,总体呈上涨趋势。但6 月份CPI 同比上涨2.9%,比上月低0.2 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物价上行压力减缓。上游PPI、CGPI(企业商品价格)涨幅也有回落,有利于下游物价的稳定,物价上涨压力略趋缓解。6 月份,PPI 同比上涨6.4%,比上月降低0.7 个百分点,涨幅在连续5 个月上升后回落;人民银行监测的CGPI 同比上涨6.6%,比上月降低0.5 个百分点,涨幅在连续6 个月上升后回落。

对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仍要保持警惕。一是食品价格的涨幅可能回升;二是前期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时滞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三是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也会推高物价水平;四是通胀预期仍较高。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 户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从上季的53.2%上升至二季度的54.2%,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上升;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10 年二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70.3%,比上季上升4.7 个百分点。

依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物价景气指数,CPI 一致合成指数继续上扬,与先行合成指数在2009年上半年的触底回升形成呼应。目前,CPI 先行合成指数已经触顶后出现了小幅下降趋势,但指数水平仍然居于高位,未来仍存在上涨可能。

总体来看,据初步测算,2010 年翘尾因素将拉动CPI 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

6、7 月份,CPI 翘尾因素均为2.1%,达到全年最高水平。下半年,CPI 翘尾因素逐月减小,新涨价因素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六、经济主体收入增速趋缓,收支盈余小幅下降

企业盈利保持高位增长。1-5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1.6%,虽由于基数原因低于前两个月119.69%的增长水平,但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有所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加快。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1 元,实际同比增速为7.5%,比上年同期低3.7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3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为3077.9 元,实际同比增速为

9.5%,比上年同期高1.4 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实现财政收入43349.8 亿元,同比增长27.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0 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33811.4 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3 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大于支9538.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64.9 亿元。

七、货币信贷增幅继续稳定回落,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

截止 6 月末,M1 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末回落7.8 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值(2010.01)回落14.4 个百分点;M2 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末回落9.2 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值(2009.11)回落11.2个百分点。M2 增速已连续7 个月回落,M1 基本回落至上年同期水平(24.8%)。M1 回落幅度加大主要是由上年同期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使基数较高所致。

月度信贷投放逐渐回落。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累计新增4.6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加2.74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一季度新增2.6 万亿元,二季度新增2.03 万亿元。6 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8.2%,比上月下降3.3 个百分点,已连续8 个月回落,低于2006 年以来20%的平均水平。如果2010 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保持6 月份18.2%的水平,2010 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不超过7.5万亿元。

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型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上半年,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40.6%,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高4.6 和5.0个百分点。二是中、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信贷资源不平衡的状况继续改善。6 月末东、中、西部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8.7%、20.5%和24.0%,中、西部贷款增速分别比东部高1.8 和5.3 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购房贷款增速连续二个月下滑,房地产调控措施初见成效。总体看,未来信贷总体需求将呈逐步趋缓态势。

八、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弹性增强

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的环境下,人民银行于2010 年6 月19 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节。此次在2005 年7 月21 日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6 月21 日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动情况看,双边波动明显增强。截止7 月23 日,25 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0.72%。同时,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降低。7 月23 日1 年期NDF贴水760 点,比6 月18 日的贴水收窄545 点。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市场体制完善进程、金融监管水平提高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重大举措,更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上一篇:职工健康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