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选案工作办法

2023-03-01

第一篇:税务稽查选案工作办法

构建我国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探讨

内容提要: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案环节作为起始点,具有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标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税 务稽查选案体系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税务稽查选案

一、国外税务稽查选案的先进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简介

(一)必要的法律保障

荷兰银行法规定,银行为储户保守秘密的条款不适用于税务机关。美国的法律规定,税务机关有权从银行获得有关储户的银行往来信息,有权从不动产交易机构获得纳税人的不动产交易信息。凡此种种使得税务机关在确认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及时准确地发现涉税违法行为方面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从而使得选案信息在广泛性和准确性方面得到保证。

(二)高效的选案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案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专业性和计划性,有效配置税务稽查力量。专业性解决选案的准确性,计划性要考虑辖区内的工作重点和稽查实施环节的资源配置问题,即通过选案确定的稽查对象与当期工作重点和稽查实施人力资源是相符合的。以美国的选案体系为例:

美国的税务稽查工作是在总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的,由专设的税务稽查计划调研处负责稽查的规划、调研、制定及任务的下达。该部门通常在每年的6月公布全国稽查计划,下达到小区税务局。小区税务局按总部的稽查计划提取申请表,通过计算机筛选提取结合人工挑选确定稽查对象。选案后,将所选对象移送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化税务审计,税务审计后的处理、司法等也是专业化进行的。由于税务审计操作过程是实行专业化协作分工的,而且这些审计部门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因此,整个税务审计从人员配置到审计的各个环节都显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准,从而保证审计质量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使选案的成效得以体现。

(三)广泛的案源信息

在美国,其案源信息不仅包括纳税人的申报表,还包括“纳税人遵循纳税情况考核表”的分类抽样调查结果、工商、海关、银行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公民举报材料和从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取得的信息。在澳大利亚,纳税人的银行存款、房产交易以及从公司取得红利等信息也都被收集,供选案分析之用。广泛多样的选案信息,为税务机关提供了全方位考察纳税人、提高选案准确率的数据基础保证。

(四)现代化的选案手段和方法

在具备了充足的选案信息之后,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就涉及选案手段和选案方法了。美国的具体选案流程是:一个纳税申报期结束之后,税务稽查机构根据上级的稽查计划,将纳税人的当期申报纳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标准化、程序化处理后存放于信息库。计算机系统依据人工设置的程序和各类指标对信息库中的申报信息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是将从外部取得的有关纳税人的交易和收支等数据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核对分析,其结果再经税务审计专家的筛选,最终确定需要进行税务审计的对象。

可以看出,美国的选案是经过计算机系统和人工两道程序。在初选时,借助现代化手段解决海量数据的加工处理速度,在复选时又通过人工分析提高个案的准确性。日本和英国的统计抽样方法侧重于案源选取的普遍性和入选概率的近似。

二、我国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现状

在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该规程首次以较完整的形式对税务稽查的案源分类和选案方法做了原则性规定,对税务稽查选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税务稽查的工作职责从单纯的查补收入转向执法型稽查。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纳税人、多元化经济主体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税务稽查选案工作需要在制度、手段和方法上全面更新升级,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完成新的工作任务。

与世界先进的税务稽查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稽查选案机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2001年5月起实施的《税收征管法》设置了有关工商、银行等部门与税务机关相互配合的条款,但其作用十分有限。例如:与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限于工商登记和年检环节;与银行的协调配合主要是针对有涉税违法嫌疑的特定纳税人。况且以上条款也仅限于稽查实施程序启动之后,与此相比,选案阶段的调查收集信息更是师出无名。因此,就稽查选案而言,所 获取信息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稽查选案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所辖区域内扩展案源渠道,但这种没有法律保障的自助行为所能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十分有限、不稳定且难以持久的。

(二)案源数据收集渠道单一

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税务稽查案源可分为计算机选案、随机抽样、情报交换、举报、上级交办、其他部门转办等。其中情报交换、举报、上级交办等因数量较少,案源的稳定性较差。计算机选案和随机抽样则构成税务机关案源的主体部分,但这两类案源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采集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无论是计算机选案还是随机抽样,都需要有真实、全面、准确的涉税信息作为数据基础,这就要求税务信息管理网络具备覆盖面广、数据交换灵活的特点。如果没有丰足并真实的信息资源,选案工作就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把握稽查工作主动权。然而,在税务系统,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用信息管理网络体系缺乏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是:横向网络受到部门间的阻隔、纵向网络受上下级的阻隔。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上下级间的信息反

馈受到网络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信息源未能开拓到尽可能广泛的程度。有些信息渠道虽已被网络覆盖,但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形同虚设,实际上只是连着一些信息“空白点”。

其次,信息源渠道狭窄,信息质量偏低。目前可供选案分析的资料主要是征管信息和部分财务指标信息,针对特定税种的计税依据相关信息不全。仅以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和日常税收征管信息作为选案的基础,缺少企业经营动态资料,这种基础下的选案分析对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情况难以判明。基层税务机关依赖纳税人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所间接获取的信息,有些已被人为地进行了技术处理,质量不高。另外,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还存在残缺不全和时间滞后的问题,一些基础资料存在更新不及时、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以这些低质量的数据源作为选案的基础数据,直接影响了选案的质量。

(三)选案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工作实效上看,距离“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未将选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对从事选案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对选案手段和方法缺少系统研究和管理,导致选案工作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除去上述问题外,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纳税人征管资料属于征管部门管理的对象,通过计算机进行纳税评估的职责也属于征管部门,因此稽查选案缺少完整的纳税人资料,纳税评估与稽查选案两项业务内容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这种选案职能上的分离和选案数据的分割对稽查选案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而征管部门移送案件时也无法考虑稽查工作计划和稽查资源的配置等情况。有些相关部门受利益链牵制,或受本位主义等狭隘思想所局限,往往推辞搪塞、不愿提供有关纳税人的涉税资料和信息,造成案源信息渠道不畅。凡此种种都会增加稽查选案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四)选案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落后

从目前计算机选案系统的设计情况看,选案模块的开发还处于简单低级的水平,软件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的能力,最多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而不能根据纳税人的经营管理现状和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横向、纵向、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推理;选案数据的调用局限于一般性查阅和检索等简单化应用,而没有延伸到建立数据 分析模型等来综合性处理信息,使得计算机在稽查选案方面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立科学的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初步构想

(一)完善立法,为建立有效的税务稽查选案体系提供保障

《税收征管法》中原则性地提出了要建立协税护税网,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现有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立法机关应当考虑在税收基本法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中明确工商、海关、银行、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和交通、外汇管理、福利、商品检验、邮政通讯、新闻等部门或机构的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基于法律法规保障之下的税务机关与 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协作关系才是持久和稳定的。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适时修改完善现行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从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和案源信息等方面对选案工作提出更具体、更清楚的要求,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二)实现数据共享,明确工作职责

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外相联、辐射范围广、监控能力强的税收信息网络,应从以下入手:一是建立纵横交错、严密健全的协税组织和协税网络;二是建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网络;三是建立国、地税相互之间、税务与工商、银行、海关、商务部门等单位之间的税务稽查情报交换网络;四是建立税务稽查内部、税务稽查机构与征收机构、税务代理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各级税务机关应向稽查选案部门开放计算机税收征管系统中的选案(评估)模块,纳税评估机构和稽查机构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分别选取工作对象,以保证稽查局能够根据本局、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人机结合、动静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选案工作。

(三)设置专门选案信息管理机构采集整理选案信息,采用科学方法综合打分

建议税务机关在全国或地区设立专门的税务稽查信息管理机构,把信息的采集工作按责任归属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税务稽查信息管理机构对各信息网点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涉税指标体系,以供选案比对分析使用。

选案部门根据各渠道采集的信息,利用选案指标,使用计算机系统对各类纳税人作出基本描绘(每年修改一次),从而进行分析筛选。筛选的方法,即按照计算机系统所存标准,对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其异常情况的大小打分,各项分数的综合值越高,成为稽查对象的可能性越大。

(四)根据稽查实施环节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配案源。

对案源进行分配时,要综合考虑稽查人员业务能力和特点。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稽查人员实行评级制度,通过考核、考试评定级别。根据稽查人员的级别,结合利用现有配备的人才库,针对不同的案件类型选取不同级别和专长的稽查人员实施税务稽查,以较好地保证稽查的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

稽查的基本程序是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选案是税务稽查的第一道程序,即通过计算机、人工或者两者结合,对各类税务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分析、比对和数 据处理,从而在所管理的纳税户、扣缴义务人中选取最有嫌疑的逃税者,进而为下一步的税务检查铺垫基础。这是税务稽查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税务稽查效率,有效地将有限的人力调配到最需要稽查对象上的重要措施。而选案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稽查成果的大小,选案准确程度涉及整个稽查工作的质量。但在选案实践中常常 会碰到与准确率相制约的问题,比如,选案当中时常会出现认为选出的是正常经营户,但到了现场却己注销,认为是大户却是一个小户,认为有偷税嫌疑,却已经如 实审报纳税。导致稽查人员在实施环节上的应有作用大打折扣,不仅造成人员和时间的浪费,也降低了税务稽查的威慑力和效率。因此,如何提高选案准确率是我们 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 当前税务稽查选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稽查选案机构人员单一

目前在全国税务基层稽查机构中虽设置了选案部门,但在人员配备上一人多岗现象较普遍,有的兼职举报中心,有的兼职综合科室,在税务稽查四环节中,选案是人员最少力量最薄弱的环节。案源管理没有得到重视,在日常选案工作中,选案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按照上级专项检查的布置整理行业纳税户的基本资料,难以系统地对行业纳税人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选案效果不理想。1

2、稽查选案缺少联动机制

由于稽查选案部门与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选案人员对

辖区内纳税人情况不了解,加上部分纳税人变更经营未在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更新数据,如纳税人因变更经营范围重新划分行业后未在CTAIS系统中更新,造成信息错误,从而导致选案人员判断错误。另一方面是案件稽查结果与选案缺乏分析反馈机制。选的怎么样,查的怎么样,结果如何,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考核机制。

3、稽查选案案源信息缺乏

当前选案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纳税资料,数据信息

从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中检索查询。由于纳税申报资料较单一,加上纳税人的财务核算结果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导致选案准确率不高。如果纳税人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其相关数据指标就不可能真实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计算机选案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严重不足,影响了选案准确率。

4、稽查选案方法不够规范

目前尚未有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的计算机选案系统,在基层工作

中以人工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主要是根据上级布置的税务稽查计划整理征管资料,数据局限于销售收入、税负率等几个基本指标,有的地方更是简单地以一定比例筛选或随机抽样选择确定税务稽查对象,大多数凭借主观印象判断,选案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影响稽查选案准确率的主要因素

1.稽查选案机构及人员受客观条件限制。从《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在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的四个环节中,选案是最薄弱的管理环节,由于受稽查人员少的限制,绝大多数地区都末按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设置选案科和专职的选案人员,案源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稽查选案信息不足。由于选案工作未与征管及相关部门实现计

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因此可提供稽查选案利用的有效涉税信息少之又少,只有管户的税务登记 信息和上年度纳税情况的基本信息,而且在执行中由于现有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经常造成纳税户的注册地址、电话与实际不符,对稽查实施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不便。

3.现行稽查选案方法不规范,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体系。目前全国都没有统一的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稽查选案基本上还是依靠人工选案,计算 机选案尚没有科学严密的选案指标,选案随意性较大,准确性较低。人工选案主要是根据稽查计划按征管户数的一定比例筛选或随机抽样选择确定税务稽查对象,依 赖税务台帐或凭借选案人员及一些老同志的主观印象进行,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4.选案部门不能有效掌握纳税人情况。由于选案人员既不直接接触纳税人,也不保管纳税人档案资料,而稽查与征收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具体选案人员对纳税人情况不了解。征管部门与稽查部门案件信息交流少,在征收、管理、稽查三大系列运作过程中,案件移送、信息传递还没有一整套好的办法,未形成良 好的按职责

规定移送、转办的工作流程。与其它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少,信息互通少,可比信息少。

5.专项检查,交办、转办及群众举报案件,协查案件影响选案准

确率。每年配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专项检查多,结合当地实际征收管理情况的检查;上级交办、转办及群众举报案件也逐年增多。另外,协查案件增长迅猛,这样稽查部门安排相应的稽查计划其自主性就受到很大约束。

三、提高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的措施

1、重视稽查选案人员配备

从根本上重视选案工作,配备专职选案人员,安排政治觉悟高、

税收财会业务扎实、计算机应用熟练的人才充实到选案岗位。建立选案工作制度,制定日常选案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将选案准确率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激发选案人员工作积极性。

2、内外联动多方采集信息

(1)完善税务系统内部信息采集机制。加强征收、管理、稽查

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每月召开交流例会,把征收管理发现的行业性问题及单个纳税人违法疑点资料作为传递内容。选案部门要主动了解一定时期税收征收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经济及行业发展态势,关注各类异常信息收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管理部门已建立的“税源行业监控模型”排查异常申报纳税人。了解非正常户及待注销纳税人即时变动情况,排除干扰信息。定期与纳税评估部门碰头,对评估发现偷税疑点的要深挖细究。

(2)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随着纳税人应付税务机

关经验的丰富,税务稽查就账查账的难度已越来越大,相反纳税人对其他部门则相对没有防备,从第三方部门获取的信息往往可信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经营情况,能为稽查选案提供有效的线索。要探索构建税务系统外部信息采集机制,定期通过其他外部协作部门收集能反映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各类综合信息资料,如工商变更信息、水电消耗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司法诉讼信息、海关进出口信息、行业协会信息、新闻媒体广告信息等,寻求税收违法疑点。

3、创建选案指标评价体系

通过税收征管软件CTAIS系统能检索到纳税人的第一手数据,要

以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等为重点财务监控指标;以销售收入变动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等为重点税收监控指标。汇总多方收集的财务、税收监控指标以及其他第三方综合信息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强案头信息分析,综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行业状况及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信息资料,运用横向、纵向比较及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纳税状况进行分析。从纳税人财产构成、生产规模、能源消耗、技术含量、销售对象、产品定价、产品利润、税收负担等方面整合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多视点广角度的信息反映,尽量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可能性作出客观评价。

4、创新稽查选案分析方法

试行稽查选案积分评价办法,以纳税人的选案指标评价体系为基

础,结合纳税人的税收变动情况、异常经营行为、纳税信誉等级、未被稽查时间长短等各方面信息,分行业制定计分标准,对纳税人综合量化计分并排序,通过综合的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判断,查找潜在的税收违法嫌疑者,为稽查选案提供准确对象。

5、建立选案效果反馈机制

案件查结后对选案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选案不足的信息加以补充,对于选案不准的方面加以修正,对于选案准确的思路加以推广,形成一个主观推测——客观验证——主观归纳的循环反馈的良性链条。通过后期评价选案,对设定的选案指标加以修正和完善,进一步

提高选案准确率。

第三篇: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指南(试行办法)

附件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指南

(试行)

为规范对采用电子信息化进行管理的企业(单位)(如下简称“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税务稽查工作,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税务执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及《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结合税务稽查实际,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对采用电子信息化进行管理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稽查工作。

本指南中提及的“账”是指纳税人用于记录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纸质或电子设备等有形载体。对于记录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在纸质载体中是以书写或打印成字符的形式体现,在电子设备存储介质载体中则是以数据库类型和文档类型等电子文件的形式体现。

第一章 预案

依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二十一条。

预案是实施税务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税务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由检查部门负责。检查部门接收到涉税案件时,必

1 须认真做好预案工作。

一、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在实施检查工作前,税务检查人员应当广泛地收集与案源相关的信息资料。

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

(一)税务机关内部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同级部门转办、协办和情报交换;下级部门(单位)要求协办等的资料信息。

(二)从税务机关内部(含国税、地税各个部门)各种信息管理(分析)系统中获取的征管、退税和发票领购使用等信息。

(三)从金融、保险、海关、财政、工商、审计、司法、计量技术监督、统计、外经贸、水电煤气、房屋管理、产权交易、烟草专卖、医保等部门和中介机构、事务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其它单位获得的涉税信息。

(四)从举报人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五)从互联网、各种宣传媒体等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

(六)从涉税对象内部有关人员了解的相关信息。

(七)从涉税对象的供销关系户和其内部分支(连锁)机构等关联企业了解的相关信息。

税务检查人员对所获取的案源相关信息,要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利用相关的科技手段、方法,了解相关联的涉税对象(分支、连锁等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拟出被查对象名单和涉税疑点,提出进一步检查工作的建议,提交稽查局主管领导审阅。

相关“检查工作建议”的内容应包括:案件来源情况(包括

2 接收案件时间);涉税对象基本情况;涉税疑点、分析依据、检查工作计划及建议和附列相关说明资料等。

稽查局主管领导对税务稽查部门或检查人员提交的“检查工作建议”,要认真审阅,并做出明确的工作批示,返回给提交“检查工作建议”的稽查部门或检查人员。

二、实地调查

实施税务检查工作前,税务检查人员在对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和相关管理部门等地址和其内部分布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需要对被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了解被查对象的实际生产经营场所、财务、业务等管理部门和相关主管人员的办公地址(场所),上、下班时间,重点掌握其财务部门的工作地址和信息化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服务器的存放地址,以及所使用的核算管理软件品牌、版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二)制作被查对象相关地址(位臵)交通路线图;

(三)对被查对象重要涉税人员、经营场所和建筑物等进行拍照、录音和录像等(制作拍照、录音、录像等资料的,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对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对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四)描绘被查对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服务器存放地址(位臵)的分布图等。

3 税务检查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工作中,可以采取约谈、实地调查及其它方式进行。要遵守工作纪律,注意安全,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三、制定检查实施方案

税务检查人员根据前期所掌握的数据信息资料和分析结果,制定详尽切实可行的“税务检查实施方案”。“税务检查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涉税对象基本情况,并附上涉税对象相关的位臵交通路线图、场所建筑物等照片和其内部各检查环节分布图等;

(三) 案件实施检查工作的组织单位、负责人,以及督办和主办单位;

(四)税务检查人员集中地址、时间和进场实施检查时间;

(五)检查内容和检查工作重点;

(六)涉税对象的重点部门和相关重要涉税人员办公场所;

(七)参加检查工作的税务检查人员名单、通讯方式、具体检查任务、工作要求和乘坐的交通工具等;

(八)税务检查工作需要配备的计算机设备、税务文书和相关文具;

(九)危机预案;着装要求、后勤保障工作等其他注意事项。 税务检查人员把制作好的“税务检查实施方案”呈报稽查局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4 第二章 涉税电子数据的取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第十六条。

税务检查人员实施检查前,应当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但预先通知有碍检查的除外。

有碍检查的情况包括:

(一)被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

(二)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

(三)其他有碍检查的情况。

被查对象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财务以及经营方面的纸质资料(包括会计账册、会计凭证、财务报表、供应商和客户往来资料、产品目录清单、产品进销存台账、仓库盘点表单、银行资料、产品组成或制作配方、员工名册等);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包括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的相关资料,如: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数据库字典等说明、数据服务器地址、相关数据库文件拷贝、备份等);相关涉税人员名单、资料。

一、重点检查环节

对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被查对象实施税务稽查,重点检查环节主要有:计算机设备(包括计算机单机、计算机存储介质、网络工作站和服务器等);财务部门;进销存业务部门;重要涉税主管人员工作场所;银行账户等。

税务检查人员进入被查对象检查现场后,应通过观察、询问和采用相关的专业技术手段、方法,掌握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数据(数据库文件和其他文档类文件)的IP地址及物理存放位臵、财务和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品牌、版本、相应支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注意防止恶意删除、修改和转移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资料。

二、打印涉税电子数据信息。

对利用信息化管理的被查对象进行税务检查时,税务检查人员应要求其通过正在使用的财务、业务等应用管理系统,把所有电子账套中的关键信息打印成纸质载体,注明出处,并让其在纸质载体上签(盖)上必要的证据证明印章,以便日后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被查对象计算机中重要涉税电子文档类文件数据量较少的,税务检查人员应在检查现场将涉税电子文档类文件打印在纸质载体上,让被查对象当事人确认并签(盖)上必要的证据证明印章。

三、拷贝、备份涉税电子数据信息

税务检查人员在对被查对象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检查过程中,如遇到不配合税务检查的,税务检查人员应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

6 作,让其了解税务稽查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求其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工作,并主动向税务检查人员提供相关进入涉税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打开电子文档等的密码和参数。

税务检查人员对涉税计算机设备只允许“读”操作,禁止任何“写”操作。税务检查人员携带进检查现场的笔记本电脑、移动存储介质等电子设备都必须提前经过杀毒,凡在被查对象计算机中运行的专业技术应用软件工具(如数据检索、拷贝、备份、恢复删除数据文件、解密等工具),应不能影响其计算机及系统正常运行,且是合法的。

如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设备中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方面的数据库信息量庞大,或涉及各种类型涉税文档类文件数量较多,检查现场直接打印成纸质载体有困难的,可对其计算机(服务器)设备中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完整、真实的拷贝、备份操作,不允许对提取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转换、加密和压缩(保持证据“与原件一致性”),并保证其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具体要求:

(一)税务检查人员检查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设备时,应当让当事人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拷贝、备份数据库和文档类文件的操作。

(二)由于被查对象当事人不会操作计算机(服务器)设备,或其专业技术人员不在检查现场,或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合法检查等原因,税务检查人员可以操作其计算机(服务器)设备,同时

7 必须要求当事人在场,并利用计算机系统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设备进行检索、恢复删除数据文件、拷贝、备份等操作。

(三)在涉税检查现场,税务检查人员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如财务和业务系统)品牌、版本、数据库字典、各种口令密码、字符集等相关参数和历史数据库备份文件,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的,税务检查人员可采用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合法地获得,方便日后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对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调查取证。

(四)税务检查人员在涉税检查现场,把所检索到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拷贝、备份在有形存储介质中。存储在有形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数据来源路径必须标明信息所属部门、计算机(或计算机使用人)、盘符、文件夹,方便当事人确认。

(五)税务检查人员对所采集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特别是数据库文件,要在现场进行检验,测试是否完整。如果相关电子数据信息不完整或拷贝、备份失败,则必须重新对被查对象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拷贝、备份,保证所采集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完整、真实、有效。

四、固定电子数据证据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四条、《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三十条。

在涉税检查现场,税务检查人员要把所有采集到的电子数据

8 集中并拷贝、备份到两个(如需由公证机关公证签封的则需要三个)以上有足够存贮容量的有形存储介质中,做好电子数据证据固定工作。具体要求:

(一)税务检查人员让被查对象当事人对其中一个有形存储介质中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和一致性进行确认,然后由当事人对有形存储介质进行签封。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方法如下:

当事人把确认后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装入一个信封(包装物)内并粘好封口,由当事人在信封(包装物)的封口处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信封(包装物)内封存的是**(存储介质),其所存贮的电子数据信息是从我单位(公司)计算机设备中复制、备份的,由我单位(公司)提供,与原件相符,是真实、完整且未经任何改动的原始数据”,并由被查对象盖公章、注上盖章日期和时间,当事人签名(并盖指模)及被查对象中另一相关人员签名(并盖指模),注明签封人和另一相关人员的身份证号码、签封日期及时间和联系电话。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保存。未签封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二)如果当事人不配合税务检查工作,不对有形存储介质中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和一致性进行确认的,税务稽查局可请公证机关现场予以公证,由公证人员对有形存储介质中存贮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现场公

9 正和签封。公证人员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的方法如下:

公证人员把公证确认后的三个内存数据一致的有形存储介质中的其中两个分别装入两个信封(包装物)内,并粘好封口,由公证人员在信封(包装物)的封口处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信封(包装物)内封存的是**(存储介质),其所存储的电子数据信息是从**单位(公司)计算机设备中复制、备份的,经**公证机关**公证员确认公证,其内存电子数据信息与原件相符,是真实、完整且未经任何改动的原始数据”,并盖上公证机关的公章,公证人和税务机关以外的见证人签名,注明签封人和见证人的身份证号码、有效的资格证名称、证号和签封日期、时间。签封固定好有形存储介质后,其中一份签封固定好的有形存储介质由公证机关保存,另一份由税务稽查局保存。未签封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三)其他能证明(如经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部门或房东等见证)有形存储介质中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合法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方法。

五、调取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 依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六条。

税务检查人员在检查现场需要调取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做进一步检查时,在不影响被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要求被查对象当事人在被调取的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上,

10 在能证明该主机不能被拆卸和加电启动的关键位臵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计算机主机记录有我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电子数据资料”。然后盖上其公章,签上贴封条经手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贴封条日期、时间。同时,稽查人员要在调账清单上注明(供参考)“记录有**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的计算机主机**台(规格、型号)”字样。

税务检查人员把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主机调回到税务稽查局后,在检查该计算机(服务器)主机里的电子数据信息时,必须事先通知被查对象的贴封条经手人到税务稽查局,对所调取的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封条进行查验并揭封,并要求贴封条的经手人出具揭封证明。揭封证明的内容如下(供参考):“****年**月**日**时,在**税务稽查局(具体地址),本人对税务稽查局调取记录有我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计算机(服务器)的封条进行查验,没有发现被揭过的痕迹(封条完整),今由本人经手揭封,特此证明”,经手人签名,注明揭封日期。

如果被查对象不配合税务稽查工作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封条进行揭封,税务稽查局可请公证机关现场予以揭封公证,并由公证机关出具相关的“揭封公证证明”。

税务检查人员对调取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中存贮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完成提取相关电子数据资料后,按照规定办好相关的归还手续,将其归还给被查对象。

11 在检查现场,被查对象配合税务稽查局检查工作,但由于被查对象的相关人员不在现场或检查现场电力方面问题等原因,造成不能实时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进行检查的,税务检查人员可在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能证明该主机不能被拆卸和加电启动的关键位臵贴上封条,存放在检查现场并由被查对象保管,在调账清单上注明(供参考):“记录有**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的计算机主机**台(规格、型号),存放在**单位(公司),并由**单位(公司)保管”,由当事人签字(盖章)确认。当具备检查条件时,税务稽查局对该计算机(服务器)主机揭封条并进行检查工作,检查结束后,按照规定办好相关的归还手续。

六、现场记录及离场确认

在涉税检查现场检查和取证过程中,税务检查人员必须做好拍照、录像、录音和现场笔录等现场取证工作,以备日后作为现场证据使用。

在涉税检查现场,当税务检查人员完成相关的检查工作后,让当事人检验其计算机设备及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如果无异议,要求当事人出具“税务检查离场证明书”,“税务检查离场证明书”的内容如下(供参考):“****年**月**日,**稽查局税务检查人员对我单位(公司)进行税务检查结束离开时,经查我单位(公司)所有计算机系统均正常运行工作,并没有发现税务检查人员给我单位的计算机造成任何损害和影响。特此证明”,并加盖被查对象公章,当事人签名,注明当事人身份证号码

12 及日期、时间。

第三章 涉税电子数据的管理、整理和分析

一、涉税电子数据资料管理和整理

税务稽查局内部需指定专职部门、专人保管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的有形存储介质(一份签封,一份没签封),建立使用登记台账对涉税电子数据资料进行管理。

(一)管理人员要注意包装和存放好有封条的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以免包装物磨损和封条脱落。

(二)保存在没有封条有形介质内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其存放的目录路径必须与有封条存储介质内存放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目录路径保持一致。上述电子数据按涉税对象、使用部门、使用人、用途、文件类型等方式,分类整理并存贮在另外新建的文件夹或其它有形存储介质中,做好文件清册,供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查阅和调用。

(三)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如需要调用涉税电子数据资料时,要做好使用登记工作。

(四)涉税电子数据资料,仅限于检查工作中使用,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要妥善保管,严格为纳税人保密,防止泄露外传。

(五)涉税案件结案并超过行政诉讼时效期及申诉期限后,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必须把相关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消除。

(六)涉税案件检查结案并超过行政诉讼时效期及申诉期限

13 后,负责保管贴有封条有形存储介质的税务稽查人员应通知涉税当事人见证解封,并要求当事人出具“解封见证证明”。解除封条后的有形存储介质要经过格式化、杀毒程序后才能重新使用。

二、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

税务稽查局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的计算机要专机专用。在专用的计算机中安装与被查对象相关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把被查对象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库文件附加、复制、导入、还原到该模拟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中。

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利用具有对信息化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的工具软件(以下简称“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通过搭建的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平台,对其中所有涉税数据库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并导入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中。

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模拟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对涉税电子数据资料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查找涉税疑点。

三、涉税电子数据分析

(一)对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所有数据库进行分析 1.从被查对象调回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中查看、统计有多少个数据库(实例)。

2.判断哪些数据库是反映被查对象同一管理事项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进销存)管理方面的,其中涉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电子账套各有几个。

14 3.如果被查对象的财务管理上存在多个电子账套,可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在同一会计区间内,采用重点会计科目余额差异、线性比较、曲线节点异常变动等方法,分辨出真实反映被查对象财务状况的电子账套。

4.如果被查对象的进销存业务存在多个电子账套,可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或直接利用计算机语言及数据库查询语句,对同一时段的销售、库存、采购、费用和利润等进行差异比较,查找出能比较真实反映被查对象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电子账套。

5.通过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中的辅助业务管理模块,对其中的供应商和客户以及相应的银行账户和业务往来情况进行比较,查找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被查对象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管理电子账套。

6.通过财务与业务电子账套比对,初步判断出应该重点检查的电子账套。

7.通过调取的财务和业务电子账套与纳税申报资料比对,初步判断出应该重点检查的电子账套。

(二)对被查对象的电子文档类文件进行分析

把被查对象的电子文档类文件按财务会计、进销存业务、银行账户、资金往来和工作总结、统计、汇报等进行分类。从上述电子文档类文件中,找出有关联并能反映出被查对象生产经营业务真实性的文档类文件。

(三)综合分析

15 1.利用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

2.把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与案件来源和预案工作中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比较。

3.把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差异比对。

(四)疑点分析

通过对被查对象电子数据资料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初步查找出涉税疑点,把涉税疑点进行分类,并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

第四章 证据收集

证据作为稽查工作定案依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三个特征。

税务检查人员在涉税检查现场,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利用相关的专业技术工具和手段,取得初步的笔录、录音、录像、照相、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而这些资料还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还必须有能够证明这些资料所反映内容是真实和关联的资料,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税务检查人员可利用“票、货、款”、供应商、客户、经手人、合同等途径和方式方法对涉税疑点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求证。在整个调查取证过程中,求证被查对象电子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

16 中输出的报表、账簿、凭证,与电子文档类文件、纸质文档、证人证言和询问笔录等与所证明的事实相关联,作为证据资料。

对于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要继续补充相关资料,直至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税务检查人员将数据提取、整理、分析和取证的过程及结论,形成详细的记录,记入《税务稽查工作底稿》。

最后的定案证据资料基本上应是以纸质载体(书证)形式体现,特殊情况下需要辅以照片、录音、录像等有形存储介质资料作为定案证据。

第五章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总结

涉税案件检查结案后,税务检查人员要及时总结并撰写《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税务稽查预案工作。 (参考第一章)

二、稽查现场实施工作。

(一)组织领导和主办单位。

(二)稽查人员集中时间和进场检查时间。

(三)重点检查的部门和个人。

(四)检查被查对象现场情况。包括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管理系统情况,税务检查人员采用的手段和相应工具软件、系统工具等收集到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和纸质资料、询问笔录、影

17 像、录音等资料。

(五)其他如突发性事件等情况。

三、检查分析、调查取证工作。

(一)检查分析情况,包括原始资料、检查工作底稿等。

(二)涉税疑点。

(三)分析、调查取证工作计划。

(四)分析、调查取证结果。

四、案件查处结果。

五、案件总结及稽查工作建议。

通过对被查对象的税务检查,总结检查工作亮点,梳理被查对象涉税作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特点,反映税务征管和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进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

第六章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的管理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包括:税务稽查办案使用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台式、笔记本电脑)、录像设备、照相设备、录音设备、取证需要的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网线、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检索备份工具软件及对应的软件加密狗、各种解密工具软件、恢复删除数据文件工具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税务稽查局内部要指定专职部门、专人保管和使用信息化管

18 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建立台账进行登记管理。税务稽查办案人员领用、归还和遗失应进行登记,禁止擅自把稽查设备借给与稽查工作无关的单位和人员使用或挪作它用。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因工作需要领用相关稽查设备的,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归还,保管人员要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税务稽查局需要各应用工具软、硬件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进行接口扩展、版本升级或操作辅导及其它相关业务时,未经税务稽查局有关领导同意,不能让税务稽查局工作人员和各应用工具软、硬件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私自删改、拷贝和备份相关电子数据资料及挟带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与各有关厂家的合作时,要按服务协议做好保密工作。

税务稽查局以外的单位、部门和个人,需要借用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的,必须取得税务稽查局有关领导批准后方能借用或用作其它用途。

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计算机设备,要专机专用,禁止连接、登陆互联网。

第四篇: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的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

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的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的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2010-06-29 19:00:0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的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的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税收事业的发展对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涉税违法活动的严峻性和长期性,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的新课题;税收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和作案手段的高科技化,给我们提出了改进稽查工作方式、完善稽查手段、提高稽查效能的迫切要求。选案是实施稽查的起点和方向,被称为稽查工作的生命线,如果选案不准

确,就谈不上发挥稽查威慑力,就起不到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震慑犯罪分子,规范税收秩序,促进行业规范的作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稽查选案工作,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稽查选案工作的现状

选案案源具有多样性。目前稽查选案通常是根据日常税收征管资料和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涉税信息结合计算机选案、随机抽选、举报案件、上级交办的案件、有关部门转办案件、金税协查产生的案件、纳税评估环节移送案件等来确定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选案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以人工选案为主,计算机数据为辅的方式,往往凭借主观经验对现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缺少行业科学的数据模型。

选案人员机构单一。按照稽查规程,选案为首要环节,案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选案。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稽查机构有的设置案源综合部门,有的是在综

合科(办公室),一人多岗、人少事多比较普遍,为了选案而选案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选案局限性较大。

选案结果偏差较大。从案源发出到检查完毕,存在较大的差异,选案准确率普遍不高。

二、稽查选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源缺乏影响选案准确率。当前稽查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纳税人自主申报的纳税资料。选案所依托的信息主要是来自征管软件版。由于目前征管软件中录入的也是企业申报的部分纳税资料,而不是全部的信息,计算机选案所依托的信息、数据严重不足,导致选案准确率不高。同时,受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纳税人的财务核算结果受人为控制,经营指标造假严重,会计信息、计税依据失真,导致选案不准。加之,有的企业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等情况不可能在软件中反映出来,选案准确率自然大打折扣。

就举报案件而言,由于举报人举报

动机不同,举报案件有时事实不清,有些是同行竞争而举报,举报内容粗放,线索不清、可信度不高,有部分举报不实,这样就导致选案准确率偏低。

就纳税评估移送案件而言,税源管理部门评估后移送要求稽查的纳税人,往往是税收征收管理中的“难缠户”和“钉子户”,有的进入稽查程序后,没有履行纳税义务的能力,导致案件执行不到位。

(二)稽查内部衔接不紧密影响选案准确率。目前稽查机构一般都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四分离。彼此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内部监督作用发挥较好,但彼此互动不足,影响了选案的准确率。比如同行业的、同类企业的偷逃税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检查人员检查中发现了企业的问题,但检查人员一般不参与选案,导致相关风险企业依然存在,案源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案件稽查结果与选案缺乏分析反馈机制。选的怎么样,查的怎么样,

结果如何,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考核机制。

(三)联动机制不完善影响选案准确率。税收分析是没有稽查部门参与的税收分析,其分析的原因和报告一般由计财、征管、税政等业务部门共享。税收分析的成果与稽查部门没有完全共享。

(四)人员素质“瓶颈”制约选案准确率。当前稽查人员占全体税务干部的比例不高,稽查岗位的人员数量占全体稽查人员的比例不高,选案人员的人数和素质还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

三、提高选案准确率的途径探索

(一)建立信息采集机制提高选案准确率

要提高稽查选案准确率必须多渠道掌握纳税企业动态信息。面对海量信息,要以新征管软件为依托,充分利用稽查系统管理模块,采取人机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选案指标体系,包括纳税人各个方面的涉税信息:纳税

人的收入信息、各种财产信息、生产信息、技术信息、销售信息、管理信息、财务信息、投资信息、注册信息等等。充分运用基层管理平台完善税源联动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税源联动的管理效能。尤其注重基层管理平台的各类异常信息按户归集、风险等级评定排序、风险应对工作流启动等功能的使用和增值利用。比如对税源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应付、应收账款、销售成本、费用、销售经营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比率、负债比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发现单户中存在的疑点,从而为稽查提供线索等。

(二)完善内外配合机制提高选案准确率

一是加强岗位互动:切实加强税务稽查实施结果与选案岗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建立起选案与税务稽查日常联系制度。一方面通过税务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

三国当军阀

重生之官道

第五篇:洛阳市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案卷管理办法

为加强税务稽查案卷管理,保证税务案件资料的安全与完整,便于日常稽查管理,工作的查考与检查工作的借鉴,根据《河南省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案卷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案卷资料的传递

(一)稽查实施环节在案件查结2日内,在微机上将案件移送审理环节的同时,纸制案卷也应移送审理环节;

(二)稽查执行人员,在接到纳税人的入库证据和调帐证据2日内将上述资料和税务文书回证,执行报告移送审理环节。

(三)具体要求:

1、“税务文书送达回证”的送达人微机自动生成后,送达人还应签名(两人以上)。

2、立案审批表局长签名后还应加盖局长的印章;

3、“询问笔录”询问人应当两人(包括两人)以上;

4、税务稽查底稿应当一事一稿;

5、凡提取的证据,都应加盖企业公章并由经办人签上“与原件相符”字样以及年、月、日;提取的证据小于A4纸的,应当把附件粘贴在A4纸上。

二、案卷归档

(一)审理环节相关岗位在接到执行环节转来执行完毕资料30日纳立卷归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分散保存。

(二)审理环节相关岗位应按照稽查对象分别装订立卷,一案一卷,统一封面,统一编号,统一目录,做到资料齐全,顺序规范,目录清晰,装订整齐牢固。

(三)案卷及卷内资料装订前,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文件、资料及裱糊完整,装订区域过窄的要贴边加宽,字迹已扩散的要复制与原件一并立卷,案卷采用三孔一线办法,沾文书左边装订成册(每册不超过200页为宜)。

案卷以下列顺序进行组卷、装订。(加“*”的文书应附送达回证)

1、案件目录;

2、立案审批表;

*

3、税务处理决定书;

*

4、税务稽查结论;

*

5、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

6、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

*

7、账务调整通知书;

8、执行报告;

9、税收缴款书(复印件);

10、调帐凭证复印件;

11、税务检查案件提请审理书;

12、审理报告;

*

13、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

14、听证笔录及其他书证;

*

15、违法事实不成立通知书;

16、税务稽查报告;

17、举报资料;

*

18、税务检查通知书;

*

19、询问通知书;

20、询问(调查)笔录;

*

21、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

22、调取账簿资料清单;

23、稽查结果明细表;

24、税务稽查底稿;

25、税务稽查原始记录及其他底稿附件;

26、提取证据专用收据;

27、协查函;

28、协查回函;

*

29、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30、纳税人陈述申辩资料;

31、税务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相关文书;

(1)保全类:(组卷顺序)

* 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

* 提供纳税担保通知书

纳税担保财产清单或纳税担保书

* 冻结存款通知书

* 查封(扣押)证

扣押商品、货物、财产专用收据

查封商品、货物、财产清单

* 解除冻结存款通知书

* 解除查封(扣押)通知书

阻止欠税人出境布控申请表

* 边控对象通知书

阻止欠税人出境撤控申请表

* 阻止欠税人出境撤控通知书

(2)强制类:(组卷顺序)

* 催缴税款通知书

* 扣缴税款通知书

* 查封(扣押)证

扣押商品、货物、财产专用收据

查封商品、货物、财产清单

拍卖(查封、扣押)物品申请审批表

* 拍卖商品、货物、财产决定书

拍卖商品、货物、财产清单

税务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

* 解除冻结存款通知书

* 解除查封(扣押)通知书

32、其它;

33、稽查资料传递卡

三、案卷保管

(一)凡定性为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伪造、倒卖、虚开、非法代开发票、私印、伪造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等并进行了行政处罚的案件,其案卷保管期限为永久;

其他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短期(其中:一般性税务行政处罚案件,其案卷保管期限为十五年;只补税未进行税务行政处罚的案件,或者经查实给予退税的案件,其案卷保管期限为十年)。

未查出问题的案件,其保管期限为二年。

(二)与案件有关的录音、录像、照片及计算机软盘等其他有关资料,在适宜的环境下与案卷同期保管。

(三)本的案卷应在次年3月底前向办公室(档案室)移交。

四、案卷借阅

(一)税务稽查案卷年内查阅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1、本机关工作人员查阅税务稽查案卷,须征得主管局长同意后方可进行;

2、本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查阅税务稽查案卷,须持单位介绍信,经本级税务局长签字批准后方可进行;

3、查阅税务稽查案卷须在资料办公室进行;

4、需要抄录、复制税务稽查案卷的,须经主管局长批准,稽查档案管理人员审查同意,办理有关手续后进行;

5、查阅人要为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和税务机关保密。

(二)税务稽查案卷年内外借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1、税务稽查案卷不得向本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出;

2、本机关人员借阅税务稽查案卷,须经主管局长签字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

3、对逾期未还的借出案卷,应向借阅部门或个人催还或索还;

4、对需续借的案卷,应经双方共同核对后,按规定办理借阅手续;

5、借出的税务稽查案卷收回时,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当面清点、检查案卷,并办理收回税务稽查案卷的有关手续。

(二)已移交局档案室的税务稽查案卷的查阅和外借,按照档案室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

上一篇:水文学水资源保护内容下一篇:税务机关有权核定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