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调整建设服务型

2022-08-16

第一篇:加快调整建设服务型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

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

第二篇: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

切实推动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职能发挥优劣,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乡镇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开启了由从农村汲取资源到反哺农村的战略转向,各级政府开始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是沟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桥梁”,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服务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如何适应需要,应对挑战,调整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型基层政府,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就显得十分迫切,这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现实需要。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存在的困境

政府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和所承担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是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需要剖析当前乡镇政府的服务困境。

(一)乡镇政府职能泛化,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无所不包,招商引资、财政税收、计划生育、纠纷调处等无所不干。据统计,乡镇所承担的职能有60多项。由于职能界定不清,事务繁杂,往往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

(二)乡镇管理体制滞后,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现行乡镇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务实、精干、高效、服务的乡镇机关要求很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的模式,机构庞杂,严重分散了干部资源,影响了办事效率。而乡镇部分机构如土地所、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为上级职 1

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及业务管理权在其上级部门,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乡镇的管理权限无法落实。

(三)乡镇财力薄弱,与农村强烈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财力薄弱,导致在提供公共服务、开展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力不从心。在开展劳务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时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发展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开展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部分配套资金,导致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

(四)乡镇干部队伍现状,与农村工作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乡镇干部在思想、能力、素质等方面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乡镇补充人员有限,使得乡镇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年青干部少,专业技术人员少。同时,由于部分乡镇没有健全干部评价激励机制或是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制约了干部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对策及途径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大力度转变乡镇职能、加快步伐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职能转变,以职能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一)合理界定乡镇职能

要解决乡镇在具体工作中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必须对乡镇职能进行准确定位。要在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一要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以村级组织工作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等为主的农村制度体系,不断强化村民组织自治功能,使乡镇从繁杂的村级事务中解脱出来。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社会组织。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的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组织等市场主体,承接目前乡镇所承担的部分职能。三要规范上级职能部门的行为。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己应承担的职能强加于乡镇,以此减轻乡镇负担。要进一步规范针对乡镇各种检查考核活动,尽量减少对乡镇正常工作的干扰。

(二)积极调整乡镇机构设置

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思路,为加快转变乡镇职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一是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在创建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完善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进行内设机构整合。加大乡镇机构整合力度,对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采取“公开竞争、双向选择”的方式,重新调整人员安排,注重干部专业特长,优化人员组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在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农服务的方式方法,对部分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核定经费,签订合同,委托内设机构开展,从而增强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强派出机构管理。要切实落实乡镇对派出机构的管理权力,由乡镇对其进行考核,并作为晋级、晋升的主要依据,以此增强乡镇对派出机构的有效管理。

(三)切实增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

现阶段,乡镇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除自身努力外,应该更多地借助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要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多渠道化解乡村债务。在摸清底数,锁定旧债,防止出现新债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化解;另一方面,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化解因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而形成的债务。三是竭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财源,培植税源,不断增加乡村公用经费,以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同时,乡镇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使财力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倾斜。

(四)不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转变乡镇职能需要一大批知识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乡镇干部队伍。一是提高乡镇干部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理解、关心、支持乡镇干部,加大乡镇干部的调整交流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乡镇干部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大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要紧紧围绕乡镇干部队伍的实际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干部培训,提高乡镇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三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选拔品学兼优、热心农村工作的人员到乡镇工作。引导乡镇干部增强宗旨观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在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理念的指导下,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公正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职能的政府。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健全保障体系,保护自然环境等等都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因此,乡镇政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才能实现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加快电网建设 服务县域发展

摘要:电力工业建设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依托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不断发展。为此,县供电企业要不失时机积极挖掘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寻求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电网建设 服务 县域发展

近年来,石泉县供电分公司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力以赴加快电网建设,坚持内抓管理,外抓服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电力安全供应,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招商引资、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一是先后完成了9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供电任务。二是完成了熨斗镇先联村、两河镇双河村移民搬迁供电工作,完成了城关镇上坝村、农光村、喜河王家庄、池河集镇等移民搬迁临时施工用电工作。三是完成了万人社区、新桥小区、东阳新村、珍珠河畔、青山小区等保障性住房供电工作,完成了竹儿湾、水井湾、池河集镇等18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临时施工用电工作。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电力电网建设

按照石泉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实现新型工业、城镇建设、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五个新跨越”,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改革开放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六个大幅提升”。到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00个,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达到22.7亿元、年均增长14%,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

电力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石泉县供电分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石泉交通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使石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石泉的人气更旺了,各方客商对石泉的兴趣更浓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产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已逐步暴露,主要是电网结构薄弱,变电设施老化,难于适应当前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的要求。由于电力需求不能保障,陕西盛宏矿业有限公司未能按时投入生产。2013年随着池河火电厂、阳安铁路复线、石泉至宁陕高速路引线开工建设、鸿兴矿业二期投产以及饶峰石墨矿等客户用电,电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如果不迅速改变目前的供电状况,势必阻碍县域招商引资工作,阻碍石泉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一轮发展潮中将会处于落后位置。所以说,电网建设不仅是供电部门自己的事,而是石泉经济发展的大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超前、系统地研究电力电网规划,注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合理性,及时掌握招商引资、经济社会发展、负荷分布及发展动态,使电网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做好电网项目的立项、跟踪落实及评估分析工作。

按照石泉县“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石泉供电分公司要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两河110KV变电站,长安坝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好设计、设备采购和施工,合理安排工期,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三不误,确保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企业落地生根。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户用电工作

石泉县按照“一江两湖三园四桥六区”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建设“陕南最美丽的县城”目标,确立“山水园林城市”的风格定位、“旅游休闲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安康副中心城市”的区域定位,按照东延西扩和开发江南发展战略,将投资7亿元强力推进县城“44432”工程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集镇建设,突出抓好池河、后柳、熨斗、两河四个重点镇建设,注重其他集镇的开发建设。稳步实施农村社区和集中安置点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城镇化率提升5个百分点。2013年石泉县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任务是1850套,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石泉县供电分公司提前介入开通绿色报装通道,及时沟通确定供电方案,为工程竣工验收供电、临时施工用电提供电力保障。同时简化《业扩报装流程》,对超时限办理提出考核标准,对各环节的工作时限、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进行跟踪监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保障性住房报装接电工作。

3 围绕重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

在石泉经济快速发展中,供电企业要立足行业特色,加快扶持力度,实施特事特办,为重点项目快速发展做好服务,带好发展势头。实施了曾溪变电站3条10KV出线工程,实现了由长安坝变电站向县城供电所专线建设;完成了景区供电任务,向云雾山架设10KV线路13公里;完成了杨柳路高低线路改造;同时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陕西潮午天然气、公安技防、东延片区、陕西子润科技有限公司、石泉东力栲胶以及廖家湾、水井湾、竹儿湾等安居工程电力线路架设。完成万人社区、珍珠河畔、新桥小区、安家苑等客户阶梯式预付费电能表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累计完成1500户左右);完成了东阳新村智能小区管理试点工作。截止10月底,为6个小区1316户接火用电。受理了熨斗、喜河镇、城关镇等移民搬迁申请530户。

4 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供电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积极进行经营与管理的新思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大局,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坤.构建电网工程建设融资租赁模式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李洪源.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发展,2009(03).

[3]韩敏,宋秀莉,崔和瑞.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8(05).

第四篇:文章标题: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一个地方要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外来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可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公开、规范的行政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近年来,**省三亚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目前存在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程序性规定尚未完全配套、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三亚与投资者双赢上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目的,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具有服务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完善和实施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各项职能,解决好“一站式服务”的效率和协调问题,使行政服务更加及时、高效。

强化政府自身监督,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立投诉中心,在媒体上公布投诉热线,及时处理各种投诉。实行按时办结制度,对党委和政府议定的事项,按照规定时限对承办部门和承办责任人进行监督,保证议定的事项按时办理、办结。建立和落实经常性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首长问责制等制度。

《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来源于,欢迎阅读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第五篇: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

舒标治

怀化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湖南是农业大省,但全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以为,推进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又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 “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实现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选择。

因此,笔者建议“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将网络体系不断延伸至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产品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病虫测报等信息,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1、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议以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心,建成集农村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求助受理、疑难问题解答、科技素质提升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

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提供涉农政策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打造我省“12396”科技服务品牌。

2、建成全省统一的“12396”语音服务平台。建设集农业政策、法规、科技、生产、生活、金融、产品流通、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农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语音服务平台,扩展农村电话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当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拨打“12396”服务热线进行咨询,“12396”户联网省中心资源库和本地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即时为农户进行语音在线解答、远程指导。

3、在全省范围内开通“12396”服务热线。如果遭遇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需要专家现场上门服务的,“12396”户联网省中心资源库即时联络当地专家,及时奔赴现场,现场解疑,开展服务。

4、建立融合、共享、互补的合作体系,实现与各涉农信息系统的应用接入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电信、移动、联通和农村气象的短信平台,通过“农信通”、“金乡通”、“惠农通”等多种载体,发布由“12396”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的涉农政策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信息。其中,农村气象短信平台负责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报及突发性疫情等公共信息的发布;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负责其他经营性涉农信息的服务。

5、建立快速高效的技术支撑团队。集成省、市、县三级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建立全省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库);统筹协调和组织农业科技专家、科

技特派员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等,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及时解决通过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等收集到的相关技术、信息需求。

6、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其一,省、市、县要分别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其二,要明确责任。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由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并负责筹措专家团队赴现场开展服务、解决问题所需的差旅费等;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分别建立以农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技术支撑团队,并负责做好管理、派遣和服务安排;各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科技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其三,做好经费保障工作。财政投入是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考虑到农村信息化的公益性质,以及市、县财政比较困难的实际,建议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网络建设、软硬件配置、值班人员补助和派出专家的差旅费等大项开支列入省财政预算,统一买单。

说明:本建议之所以以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一是因为科技部门是综合部门,可以统筹和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协调和组织相关涉农部门的专家开展工作;二是因为科技部门有相关的工作经费,可以安排派出专家的差旅费等开支;其三是因为科技部门有相应的工作需求,便于建立稳定的、长效的工作机制,不致于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四是打造我省“12396”科技服务品牌,还可以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支持。

作者单位:怀化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上一篇:监理部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