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

2022-09-11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1997年投产, 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 颍上县迪沟镇的很多村庄被塌陷破坏, 需搬迁安置。淮南矿业集团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统筹塌陷村庄搬迁和新城镇建设, 通过多年努力将塌陷村庄全部集中, 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 为采煤塌陷村庄搬迁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1 企地统筹建设新城镇的背景概况

颍上县迪沟镇原名汤店镇, 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东北部, 南临淮河, 北接广袤的淮北平原, 与淮南市凤台、亳州市利辛两县接壤, 224省道纵贯全境。全镇总面积为58.8平方公里, 全镇人口4.2万, 耕地5.1万亩。原迪沟镇经济基础薄弱, 全镇17个村有12个靠河临弯, 十年九淹, 农业靠天收, 生活靠救济。当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400多元, 镇年财政收入只有28万元, 是当时最偏僻、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

当时政府所在地只有300多人口, 100多间房屋, 集镇面积不过20多亩, 远离公路, 且规划建设的谢桥煤矿铁路专用线从集镇旁通过, 制约了集镇的发展空间。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矿区面积38.2平方公里, 设计产量400万吨/年, 1997年正式投产。谢桥矿矿区面积的一半以上位于迪沟镇镇域范围内。谢桥矿在当时是矿业集团最现代化、产量最大的矿井, 开采后地面沉陷速度快、沉陷量大、沉陷范围广, 沉陷范围内有大量的村庄和耕地受破坏。沉陷区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地企关系、农民利益和煤矿安全生产秩序得不到保障、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淮南矿业集团和镇政府积极探索大规模的移民安置新途径、新办法。在煤矿井范围以外, 交通方便、地域开阔、位置居中的迪沟地区作为新集镇选址, 把塌陷搬迁居民集中安置到新镇区, 统筹规划城镇布局与产业布局。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主要做法

2.1 企地统筹做好规划和资金筹措工作

淮南矿业集团与迪沟镇政府共同做好搬迁安置的选址规划与建设规划, 并坚持严格按规划实施。

建设资金以淮南矿业集团的搬迁安置补偿费为主, 政府适当投入, 部分农民少量投入。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 市场化融资也解决了部分资金。

2.2 尊重农民意愿, 建设好新住宅

从改善搬迁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住房集中度, 节省宅基地出发, 同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合理安排户型、房型。具体分为四个类型:砖瓦 (平) 房, 面向经济条件较差的搬迁户;二层或三层沿街门面房, 面向经济承受能力一般的搬迁农户。采取筹建大市场的方式安置, 一层可作为商业门面, 二层作居住使用;二层庭院式楼房, 结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部分群众对住宅的要求不仅实用, 而且要求美观的特点, 开发建设新颖的庭院式中心村;四、五层楼房, 适应不同群众的需求。

2.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高标准建设道路、供水、供电、下水、环卫、绿化美化等基础配套设施, 建设好医院、学校、邮政通讯、广播电视等。

2.4 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乡村发展, 建设小城镇,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迪沟镇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始向多业并举发展, 致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迪沟镇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市场带动型。小城镇建设的起步阶段, 把“以市兴镇、以市活商、以商聚财”作为突破口。

二是移民建镇型。采煤塌陷搬迁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 极大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共享, 节约土地, 繁荣集镇经济,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是生态旅游型。迪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和三大市场的建设繁荣, 使得生态旅游事业发展迅速, 迪沟镇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2.5 因情施政, 完善服务管理机制

迪沟镇在建设新村镇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 但镇政府始终坚持集中移民搬迁不动摇, 从初期的强制执行到后期的说服教育, 工作始终为村民着想,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 因情施政, 多管齐下, 不断完善和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机制, 在长期的工作中树立了威信, 使村民看到了希望, 得到了实惠。村民由不习惯、不理解、不积极到支持、拥护、积极参与新村镇建设。

3 取得的效果

3.1 搬迁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实现了城镇化

村镇建设坚持“一户一宅”, 从改善搬迁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住房集中度, 节省宅基地出发, 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 合理安排户型、房型。根据不同需求分单层住宅、二层庭院住宅、二~三层沿界街门面住宅、四~五层多层住宅等。目前, 已入住4210户, 建筑面积457605平方米, 户均121.8平方米。

新村镇建设集住宅、商贸、生态、景观为一体, 道路、电力、给排水、排污、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金融、邮电等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卫生医疗站、文化活动站、村委会等生活设施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环境整洁。

3.2 改善了产业结构, 增加了搬迁农民的就业渠道

企地统筹以前,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交通不发达, 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基本依赖于土地, 收入来源单一, 以第一产业为主, 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随着企地统筹的发展, 农民搬迁到村镇集中居住后, 不仅释放了一部分农业资源, 而且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开始向城市居民靠拢, 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第三产业的就业者, 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使整个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迪沟镇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始向多业并举发展, 致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4 迪沟镇企地统筹建设新城镇成功的重要意义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 煤炭开采必然造成地表塌陷, 破坏村镇塌陷耕地。村镇搬迁、农民安置是政府及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十几年来工农利益纠缠不清的问题, 最难解决的问题。

农民在地面居住、耕种, 煤矿在地下采煤, 处在同一立体空间中。塌陷村镇搬迁、农民安置涉及资源、环境、农民利益、企业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发展等各方面, 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的工作。几十年来, 我国一直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以至于造成煤炭资源被压占;二次搬迁、农民乱搭乱建, 浪费巨大;煤矿正常安全生产得不到保证;搬迁工作滞后,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集体上访, 围堵企业及政府;基层政府权威丧失, 干群关系对立。

迪沟镇大规模移民建镇, 很好兼顾了农民、企业、政府利益, 给三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农民得到的好处是:农民得以从自然村搬到新城镇, 变为城镇新居民, 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农民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 农民的医疗、子女教育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渠道, 农民就业渠道多元化, 农民土地以外的收入明显增加。

企业得到的好处是:解放了大量煤炭资源, 有效避免了二次搬迁及乱搭乱建造成的浪费;保证了煤炭企业正常的安全生产。

政府得到的好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 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即保证了农民利益, 又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发展, 并且通过企地统筹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从而大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迪沟镇大规模移民建镇为淮南矿区乃至全国其它矿区探索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已经推广应用到淮南矿业集团的其它矿区, 2005年淮南市政府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同编制了《市矿统筹建设新村镇规划》, 并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论证, 目前正按规划稳步实施。

摘要:结合淮南矿区的实际情况, 介绍了企业和地方协同进行采煤塌陷村庄搬迁集中, 建设新城镇的成功做法。

关键词:企地统筹,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新城镇建设

上一篇:试论新所得税法实施后我国所得税差异的产生和协调对策下一篇:图书馆推动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分析——以商丘学院读书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