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实践总结

2022-06-25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创新工程实践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创新工程实践总结

建筑与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论文

关于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探讨

(****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他教育相比,它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落后已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围绕现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设置具体的培养目标、注重专业式培养模式与导师制结合、注重专业成绩考核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科研训练制度、丰富科研训练形式、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建立科研实践基地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chool of Science,,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a,compared with other educational. It bears the important task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come a more prominent issue.Around current lack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This paper presents a diverse curriculum,setting specific training objectives,focus on combi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with Tutorial,focus on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ssessment to improve postgraduate ability to innovate,proposed to improve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wealth in the form of research training,perfect the pecific guidance of tutor,establish research practice base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graduat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inno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研究生是国家拔尖人才的主要来源,宏观与具体方面的原因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同时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面向社会的挑战至关重要,加强科研训练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本文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对策。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创新自中国古代就有所提及,《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即倡导高等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思考探索本领、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用之人。最早用“创新”一词的是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 创新的思想被逐渐运用于各领域,并把创新思想提上了日程。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加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始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特别强调:硕士学位授予者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授予者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适应社会的必然结果。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成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自从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以来, 其数量更是急剧增长, 到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相当于1978年的30倍。短短30年间,其增长数量如此惊人!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 研究生的就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其就业比率也并非像有些学校所说的90%多, 甚至100%, 其就业单位也并非如人所愿。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增幅为12.9%。据统计,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100万, 再加上2009年的600万毕业生, 这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就业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但即使面对这么多供挑选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还是发出了人才难觅、创新性人才更是难觅的感慨。因此,无论从重要性上, 还是从就业的紧迫性上, 都决定了要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注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与讲座制度

(1)课程设置。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选修课。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领域的宽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选修课的设置, 并要求学生修够一定的选修学分。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根据文理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如文史类的研究生应相互修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实现大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理工类的研究生也应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学科上学习其他的知识,以实现大理科的思想。

(2)讲座制度。讲座制度在有些大学就作为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而在很多学校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学校有必要要求学生参加讲座,并以学分制来选修。做讲座,应多请些学科专业专家, 这些人的思想体现着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能引领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刻理解与探究,对其他非专业的学生也会起到开阔视野、启发思想的作用。讲座一定要定期做,最好是系列讲座,也就是要讲求系统性。西北大学的李同升等人在《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到“思想素质+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模式,此模式也强调学术讲座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把讲座与文献阅读、实际调研、科研训练、学术会议、学位论文等紧密联系和相互交织。通过此环节,全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2.2 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

各国都有明确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如在美国就明确地将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学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人员,而后者则培养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具体职业的人员。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上培养的是科研和教学型人才,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面越来越广,且在企业和实际教学单位从事社会实践性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型人才。因此, 在设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加强专业的实践环节,对具体专业也分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各种人才的培养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比如对理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与相关企业的联合,采取协作式的培养模式, 以加强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则适合用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课题钻研,以培养其过硬的科研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特长与爱好, 分配不同的比例进行学术培养或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是对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二者结合培养。对于文科类的研究生而言,应以学术型为主;而对于理科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则更讲求实用性, 因此在培养时应与企业、科学研究相结合,以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3 在培养过程上注重专业式培养模式与导师制的结合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综合了导师制、专业制与协作式三种培养模式,三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但笔者认为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与导师制的结合, 克服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学术轻应用的弊端。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之下,发展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不但有利于研究生的就业,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导师制的实行, 既是研究生自身的培养要求, 也是培养过程的需要。导师制的优点迎合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研究生的口味,有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之下, 发展专业知识,增强研究技能。当然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尽职尽责,而不能只忙于自己的事情或者是研究生过多而忽视对整体研究生的培养。同时, 要实行单一导师制与多导师指导相结合。一个导师的时间和精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以一位导师为主、其他导师为辅,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在评价机制上注重专业成绩的考核

在我们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变学位论文的发表为论文与实践成绩结合。对于专业式培养的研究生而言, 可以要求他们不像其他硕士生那样花很多时间去做学位论文, 只要他在第一线实践环节的成绩优秀, 符合相应的实践要求, 他就可以顺利毕业。对于这些专业学生而言,根据其所在的专业联系相应的公司企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要相结合,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考核仍以科研成绩及论文为主,通过考试、考核、答辩等各个环节,由研究生学位委员会和评定小组, 对研究生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种灵活自由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在选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注重专业性,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不断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 科研训练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3.1 科研训练在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训练是生成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源泉。参与科研训练是研究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实践方式。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科研训练既可以检验所积累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扩展,使硕士研究生能够在科研训练环节中恰当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付诸于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实践出真知, 也出创新,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科研训练来磨练。科研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匹配的科研训练活动, 能给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及专业能力培养的机会,使研究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巩固专业知识,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科研训练可以很好地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为研究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能力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科研训练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动力。缺乏实际的应用情景,硕士研究生难以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之中, 无法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科研训练为研究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帮助研究生将课堂中获得的间接知识变为直接知识,使研究生拥有真实体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科研训练使研究生能够身处科研情景之中,能够身临其境了解现实情况, 从中发现困惑和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此外,研究生在科研训练活动中直接感受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一方面促使研究生深化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推动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4 加强科研训练环节, 提升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

4.1 完善科研训练制度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有良好的培养环境才能逐步实现。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实践能力,需要有稳定而有效的制度来保证。首先应将科研训练环节的内容、目标、要求、考核方式、成绩和学分计算列入培养方案,并体现在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使科研训练环节的实施规范化、制度化,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训练活动;其次,制定并完善科研训练实施规则,保障科研训练的进行;再次,制定和完善科研训练考核制度,对研究生科研训练活动进行定期检查、考核、评价,形成稳定的激励机制,促使导师、研究生按计划完成科研训练任务,实现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目的。

4.2 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目前我国研究生课题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基金项目、企业事业单位或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个人自筹。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获取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建立的基金项目即纵向课题少之又少, 直接接受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也微乎其微,研究生自筹课题经费也不现实。因此,必须拓宽研究生科研训练经费来源渠道:一是完善导师课题资助制度;二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研究生建立更多的科研基金,设立更多的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三是培养单位必须建立研究生创新项目,让更多的研究生享受创新经费;四是发挥社会力量和校办产业作用。通过以上途径, 不仅可以让更多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能独立承担课题, 这对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4.3 丰富科研训练形式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繁多,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因而在科研训练中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其内容、手段也应因人而异。单一的科研训练形式不可能满足广大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研究生科研训练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除传统的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读书报告、课题研究、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外, 应创新科研训练的方式方法。比如开设学科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举办关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征文比赛;开展科研方法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以及科研创新事例展等,让研究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需求,参与到最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4.4 完善导师集体指导

在研究生的指导上,实施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导师集体指导方式。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讨论后提出,经导师组讨论后通过;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可以随时向导师组成员询问问题,接受导师组成员的指导;导师组集体开展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考核、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开题, 导师组讨论决定研究生能否进入学位论文答辩。这种指导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吸取每位导师的学术精髓,广开思路,形成自己创新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5 建立科研实践基地 研究生科研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操作和简单的验证,而是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实践与创新。因此,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践基地。这种合作将使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实现社会化的要求,贴近实际。同时,以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可以积极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力地缓解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树英. 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 孙钦娟. 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3] 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 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4:310-312. [4]

童洪志.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 孙琳,殷明.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2,24:26-27. [6]

王斌,苏同营,贾强,高洁. 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64-65. [7] 陈闻,杨丽媛. 论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01-104. [8] 高亚楠,马勇.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商业经济,2014,01:114-115. [9] Lijuan ZENG,Yunkuo MA. Tacit Knowledg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62:.

[10] Juan SHI.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e Ability of Scientific Community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5,84:.

第二篇: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王彦红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随着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给水排水工程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洛阳理工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内容。以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的模式。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于生产实际,从而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可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科研工作,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一线的工作,除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合格本科毕业生的关键。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待实践环节投入的精力不足。由于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末,通常是在结束考试之后进行,学生容易心态浮躁,总是抱着蒙混过关的态度。给水排水专业的实习形式主要是集中实习,这样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较严重,出现成绩较差、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依赖成绩好、积极主动的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同时,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正值学生择业的黄金时期,很多学生忙于面试和应聘,导致很多学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置于第二位,使得毕业实习和设计流于表面形式。

(二)实习基地资源有限

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目前受到高校扩招及其实习资源的限制,我校实习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的模式,实习时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水厂,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深入了解,很难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另外,由于实习基地资源有限,存在实习基地重复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习基地的建设分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建立了电工、金工实习车间和测量实习基地。应考虑专业特色,制订出满足给排水专业培养大纲的实习操作文件,并定期邀请校内实习基地教师参与给排水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教学意见的反馈,从而达到优化管理系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努力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在同一城市同一实习单位要接待同期多所院校的实习学生,常常存在较大的困难。

多为生产性实体的实习单位强调生产效益,接待学生实习既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又妨碍安全生产,因此承担学校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建筑施工工地,更是追求施工进度,无法抽调专业人员深入指导学生的实习,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同时,完全由专业指导教师临时联系实习单位,又造成了实习的局限性。

(三)教师缺乏工程经验

作为一名工科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和考核体制,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从而不能满足时间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各高校衡量师资力量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师队伍的博士化率,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招聘条件都将学历和学术成果放在最重要位置,很少考虑工科专业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多以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为指标, 而对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考核,这就造成高校教师为学术成果所累,无心参与工程实践,对工程类专业课的讲授内容仅限于教材,缺乏实际工程案例, 也难以将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对于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优化更是无从谈起。[3]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建议

(一)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让学生真正参加到实践中去。改变以往“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要对实习基地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单位。保证学生在实习单位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和较强的参与程度。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增加讲座内容,邀请行业内的高级工程师做专项讲座,介绍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实地实习,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实习动员是实习前的一项主要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完成实习规定的成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实习纪律等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

毕业设计的改革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和指导方式的改革等。首先,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时俱进,而且做到课题分配一人一题,以免出现抄袭现象。选题内容应注重学科内容的涵盖,兼顾多学科交叉。选题内容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应尽量真题真做。第二,整合资源,增强教师团队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联系。教师指导要改变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老中青,多专业结合的校内群体指导模式。同时要聘请设计院、净水厂、污水厂和环保监测站等专家作为合作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第三,改革指导方式,要学主教辅,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定期召开以学生为主的毕业设计交流会。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重视,2009年在长沙召开的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第4届5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反映一些青年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的

【】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4鉴于此,我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结合工程实例

讲授工程设计及实践体会,分析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弥补了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使教师得到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习结束,指导教师依据大纲指导书等要求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审查。同时,指导教师要写出实习总结,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

供依据。学生实习成绩由教师综合学生实习表现、学生实习成果、现场实习指导人意见等方可研究确定。

三、结语

影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通过改革实习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而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舍和创业意识,是学生将来能尽早适应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万琼,周旭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

(2):192-194

[2]齐俊峰,陈雷等.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6):190-191

[3] 魏明蓉,曾鸿鹄,张华.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高教论坛,2009,5:91-93

[4] 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

(17):114-115

作者简介:王彦红(1978.9-),女,山西阳泉人,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通讯处:河南省洛阳市96531部队16分队(471031)刘录安转王彦红收, 电话:013613795321

E-mail:yhwanglla@126.com

第三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范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贯彻《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关文件精神,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配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的实施,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指经学校或学生所在院(系)认可、以培养修而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课外学科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各种校内外学科、科技竞赛及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等活动。

第三条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果,按本细则有关的规定经认定后获得的学分、

第四条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学分(专升本插班生减半)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

第五条 学生通过参加学校或学生所在院(系)组织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取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均由院(系)依据本细则实施细则后登记,教务处和学生处分负责监督。

第二章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规范及标准

第六条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及其学分认定标准

(一)发明专利和著作权登记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每项每人记6个学分;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每项每人记2学分;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每项每人记4学分;成功申请实用型专利或著作权登记,每项每人记1学分。

(二)发表论文或作品论文或作品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记2学分;在上述类型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记6学分;第

二、三作者则减半记学分。

(三)参与创新基金项目 获学校学生创新基金立项的课题组前三名主要成员,每人记1学分;通过结题验收的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组成员,每人记2学分。

(四)参加学科及科技竞赛

1.参加校级学科、科技竞赛,完成竞赛且成绩合格,记1学分;获得三等奖(含)以上,记2学分;

2.参加省级学科、科技竞赛,完成竞赛且成绩合格或获成功参赛奖,记1学分;获得优秀奖和三等奖,记3学分;获得二等奖(含)以上,记4学分;

3.参加国家级学科、科技竞赛,完成竞赛且成绩合格或获成功参赛奖,记2学分;获得优秀奖和三等奖,记4学分;获得二等奖(含)以上,记6学分;

4.参加省级性、全国性学科与科技竞赛,按获奖项等级参照

1、2点记学分。

(五)获得各类专业资格证书 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国家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初级、中级或高级证书,分别

1、2和4个学分。认可的证书种类、等级认定学分数由院(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获得广东省、国家和国际认可证书取得的创新学分累计最多分别不超过

2、

4、6学分。

(六)参加学术活动、教师科研和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参加院(系)规定数量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活动,并撰写达到要求的学习报告;或参加教师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成绩最多不超过2学分。

(七)参加社会实践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受到国家、省(部)、学校(含厅、局级)表彰者分别记

6、

4、2学分;虽未受到表彰,但向院(系)提交较高水平的调研或总结报告或参加经院(系)认可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表现良好,经认定成绩优秀者记1学分。此项累计最多不超过4学分。

(八)其它成功创业者记4学分;考上硕士研究生记4学分。

第七条 本《细则》未提及的创新实践活动,可由院(系)提出,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补充认定标准后执行。

第三章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原则

第八条 学校和院(系)组织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按课程进行管理,由承办单位制定活动大纲或管理办法,并指定项目负责教师。在公布活动结果或成绩后两周内,由学生所在院(系)按相应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标准审核认定后登记学分,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认定并登记。

第九条 学生自行开展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达到学分认定标准的,

由学生本人在获得相关证明材料1个月(寒、暑假除外)内,向所在院(系)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原件;院(系)在学生提出申请的当个学期,根据学校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标准审核认定后登记学分,并做好证明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十条同类、同项但不同级别的多次活动和奖励,获得的学分不累加,按最高学分记1次。

第十一条学生取得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记入学生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成绩栏,超过6学分的部分可以记载,但不可能冲抵课程和其它环节学分。

第十二条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各院(系)每学期都必须将“课外创新实践”环节加入到教务管理系统“开课计划”中,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后,由成绩管理人员按学分认定学期和认定学分数记入创新实践环节。课外创新学分,成绩均记为良好。 第十三条学生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定期了解、追踪自己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和获得情况,如有错漏,应及时报告或查问,追溯期以一年为限。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细则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细则自2009年9月1日起,从我校2009级本科学生开始实施,原《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关于课外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废止。

第四篇:实践“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典型案例

庆阳市技工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典型案例 实践“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 实施背景

一位建筑颇有建树的企业老总在我校校企合作论坛上说:“把学生给我,我来带半年,保准个个能顶岗!”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备受困扰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尽管我们也有实习实训,也有顶岗实习。

为什么企业安排半年的实践,学生就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他们是怎样安排的?安排了哪些知识和实践内容?这一切正是我们职业学校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我校把建筑工程施工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真就跟这个企业达成了协议,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一个专业三个企业的试点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普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以上岗位技能,80%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随着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正在更多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

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使学生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师傅指导下习得岗位操作能力;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在试点获得经验基础上,借鉴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培训安排,修改完善相关专业实施性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庆阳市技工学校实施方案,并将学徒实习推广到全校更多的专业,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

(三)工作过程

1.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2-2013学年,我们安排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个班在3家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三家企业分别是,庆阳恒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华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庆阳市中元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他们都是与我校有深度合作的优质企业,在规模、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均有优势。并且这个班也是庆阳恒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冠名班。

(1)与企业制定学徒实习计划。我们与这三家企业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企业安排。

(2)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学徒实习之后,企业大都会聘用这些徒弟,所以,我们必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徒制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并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学徒制协议。 (3)校企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学徒的具体管理由企业实施。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边挂职锻炼,一边以“指导师傅”的身份协助学徒管理。学生学徒过程中每天填写包含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安全生产、师傅指点、学徒体会等内容的学习卡,填写包含设备安全操作、工作质量、工具使用、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指导师傅意见等内容的学徒考核卡。

2.制定庆阳市技工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认真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在“试点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庆阳市技工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方案中规定了若干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原则和程序。比如,“企业参与招生”——在每年新生招生期间,企业直接面试,然后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相当于该企业的“预备员工”。学生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合同。还比如“签订协议,明确三方职责”——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或家长)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等等。 3.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

(1)扩大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数量,将在2013年下半年在建筑工程施工推行至4个班并扩大至会计电算化、电子、汽修、数控、机电专业,每个专业2个班的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实习,学徒数360人左右,合作企业将扩大至18个。 加大现代学徒制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大批优质的毕业生,大大提升学生的一线生产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庆阳现代制造业培养更多中、高技能型人才。

(2)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使更多企业成为具有职业教育教学、学徒和技术开发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直接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校教师,由于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中,其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因此而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参与学徒培养的企业师傅们,其实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支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条件保障 1.政策条件

我校一致贯彻“把现代学徒制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突破口”。教育部还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列入2012年工作要点”。庆阳市教育局今年也把我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今年庆阳市职业教育的创新项目,并给与政策和资金支持。我校据此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并签署学徒制实习协议,以指导和规范学徒实习过程。 2.企业条件

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都是多年来与我校紧密合作的企业,都与我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的冠名班。这些企业拥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各种生产设备齐全且技术先进。企业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师傅,有确定的企业师傅岗位薪金、学生学徒津贴规定,最好有稳定的现代学徒制实施经费来源等。 3.学校条件

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专业授课经验和下企业实习经历的指导教师。学校从职务晋升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提供政策支持等。

“企业冠名班”是此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条件。按照冠名班教学计划,企业直接参与教学和实训开始得早,教学计划中也有学生阶段性企业专业实习的环节,因而,企业会视冠名班学生为自己的准员工,学生和企业相互认知度较高。按照现代学徒制方案,只要在冠名班方案基础上加以细化、补充、调整、完善即可。

(五)成效成果

现代学徒制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一是,学徒是企业员工或准员工,企业对其培养自然会尽心尽力。学徒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包括工作职责、工作技能、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二是,学徒实习内容就是企业当下岗位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做学徒,更能融会贯通。三是,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可作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修改的可靠依据。教学计划因而可被设计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徒项目课程”的结构。由此推及的教学和培训的运作环节,将会更好地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四是,第一批学徒制试点的学生80%学生在试点企业就业,且更多安排于技术含量较高重要生产岗位。学徒“就地就业”后对培训企业有感情,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意愿,有较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企业也会给予他们较高劳动报酬,他们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同期毕业生。

(六)体会与反思

1.“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因而,从时间上讲,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必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再者,这种培养模式下,必须视学校和企业为一个整体的职业教育系统,从空间上讲,它还需要一个宽阔的、适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2.“学徒”,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机制,原本就现成地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在这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元素,全部都是现成的。企业经营过程中道德文化、特有技术、传统经验等等,作为一个整体,在师傅授徒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徒弟的成长。

3.在“学校”——“企业”交替轮换的过程中,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学徒,学习者总是会“带着问题”,这就使得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企业学徒,都会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因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一对一地带徒弟,能从根本上改变“顶岗而不实习”的顶岗实习局面。

4.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有待完善

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招生。学生和员工的身份从入校的时候就该统一起来。“招生即招工”或者“招工即招生”。二是学徒。实质上是企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跟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交替进行。三是就业。不可否认,学徒的就业普适性应该会受到一定局限,但毕业生在其学徒企业就业,就业的工种和岗位应该更具匹配性,就业会真正实现 “零距离”,但换另一家企业或许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第五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3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缓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定位,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且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对我校材控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也是学生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料一般由教师个人制作收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会有所偏颇,且缺乏知识的发展更新;而学生则早已适应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也不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材料及制备工艺、原理,还包括大量的新型材料,而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要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新型材料的发展概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毕业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入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跨院系、跨专业的选修课,打破专业、院系之间的壁垒,使学生选课不受年级、院系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创新创业的前提。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一)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更新的统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资料-授课教材,其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专业教师应及时更新和修订教材体系,使授课内容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实际,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向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转变。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彼此促进。同时鼓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自然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去。

(二)课堂学术报告教学

为了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将训练学生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上。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将授课与学术报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开辟第二课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期开展课堂学术报告[1]。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前布置相关的主题,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课前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并动手做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的讲解与表述,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效果,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会,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三)科研项目式教学

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科研式教学是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2]。它是以真实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工程实例、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验室里展示有关典型材料的样品和组织照片等,供学生课余参观,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对科研项目深入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获得灵感与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注重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一)建立“导师制”,开放科研实验室,实施科研驱动

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建有“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科研平台,能为各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优良条件。

通过教师学生互选的形式建立导师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3]。这样,参加导师制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逐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去,导师每周会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来解答学生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师生间平等争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学生们在发现和解决科研项目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全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以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及为载体,以赛促能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相技能大赛、铸造工艺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和院系从资金和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并邀请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团队小组自主选题,围绕参赛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团队合作,分工明确。这样,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地找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和不足之处,培养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以及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校内老师加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制模式,在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与技术培训,全方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本专业在多年的项目合作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专业为每三到四名学生从合作企业单位聘请配备一名校外指导老师。在校内导师的日常管理和辅导之外,这些校外导师可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优势和资源共同对学生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工作进行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锻炼与提高自身的能力。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企业也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更好地引进合适人才。

四、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共建科研基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可有效地避免目前高等教育理论教学脱离生产实际、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校企协同创新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4]。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开设新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教师通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发工作,既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教师也能将企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加以总结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中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求[4]。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这些产学研合作企业成为了我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依托,同时也是学生实践和锻炼的场所。

五、结语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课程的特点,调查分析原培养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弊端,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开展科研驱动和学科竞赛、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推进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紧密结合,带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广泛性,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当然,这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上一篇:创文明城市广播稿下一篇:财务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