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发展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宁夏经济发展范文

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李俊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拥有清真食品加工的天然的地理、人口、市场等优势,但是其发展受到国际与国内较大的公司还有本身机制不健全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带动整个中国清真食品走向国际化,故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推动宁夏经济的发展。本文综述国内外穆斯林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阐述西部大开发中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内外所占有的竞争优势, 同时提出制约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夏; 西部大开发; 清真食品; 优势; 制约因素

国内外清真食品界定

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生产、加工、

储运、销售的食品[1]。

清真饮食文化特色及饮食特点

一、清真饮食文化特色

伊斯兰教出现后不久, 大约公元651年, 伊斯兰教进入到中国, 有许多土著的中国人信奉了伊斯兰教. 在蒙元时期, 最广泛地在各个领域中利用穆斯林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 一些伊朗的科学家及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算命、化学、地理学、医药学、文学、哲学与历史方面的著作被引进到中国, 同时由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饮食禁忌也引入了本土饮食文化之中,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社会文化的变更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所具有的伊斯兰特色的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 在伊斯兰饮食文化中, 要求原料清洁卫生, 加工过程清洁卫生; 同时注重吃的方法上讲究节制, 不吃过量、过分的食物, 注重膳食平衡, 以防疾病, 注重保健和营养, 我国穆斯林群众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秘方和药膳。

二、清真饮食特点

清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性、严格的禁忌性、差异的地域性、吸纳的兼容性、品种的多样性、食用的广泛性[2] 。它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普遍性, 可以说是文明饮食的典范[ 3] , 强调食物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 主张饮食要适中不偏, 坚持净洁为相宜, 污浊受禁止的原则

[ 4] 。清真饮食最大的特点是禁忌性, 清真饮食禁忌来自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圣训等. 伊斯兰经典中规定的非法食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4] :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 禁食猪肉。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 禁忌饮酒。禁食秉性凶恶残暴及可憎的动物。

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清真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过程都应遵守伊斯兰教法。来源不明的一些食品和成分是被禁止的, 包括明胶、甘油、乳化剂、酶、乳品原料、乳清、奶酪、动物蛋白质( 脂肪) 、调料和复合混合物。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防腐剂也是受质疑的, 还包括其他用于食品生产的产品, 如加工助剂、润滑油、清洁剂、杀菌剂和包装材料。

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目前, 全国有清真食品定点生产企业541 家, 占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30% , 涉及清真肉制品、乳制品、油制品、面食、食品添加剂等多个种类, 定点企业占据国内清真食品市场份额的80%. 新疆、宁夏、甘肃等我国穆斯林民族聚居地, 是我国清真食品的传统市场, 近年来, 这些地方的清真食品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同时, 清真食品产业链不断延伸, 产品种类除了传统清真餐饮、副食、肉食品外, 又开发和发展了清真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专用调料、乳制品、食用油以及印刷、包装、食品机械、餐具等产品。 资料显示, 2008 年,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41 997. 33亿元, 同比增长29- 70% [5]。清真饮食习惯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共同的生活习惯, 而我国清真食品的贸易额仅占世界清真食品贸易额的0. 1% , 清真食品的出口额还不足1亿美元。 所以在我国发展清真食品产业, 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比较优势, 争夺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市场分工的空间巨大, 可行性极好。 但是国内清真穆斯林产业的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 使要素资源缺乏整合和协调, 难以集中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品牌, 实现清真穆斯林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建设和完善穆斯林国家普遍认同的清真食品认证体系,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能达到资源共享, 形成市场垄断, 获得价格优势, 制约了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

二、 我国清真食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如何推动我国清真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如何通过清真产业的发展带动穆斯林较多省份的发展,这些都是商界、学术界热议的问题。没有国际性大品牌、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等客观因素也是不断讨论的因素。清真食品供应整体上呈“五多五少”的情况,即品牌流失多,新生品牌少;流动摊贩多,名特优店少;外来小店多, 本地餐馆少;低档次店多, 中高档店少;小街小巷多, 重点地区少。

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市场参与热情与信心不足。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一个“特”字,通过参与国际性盛会的服务和竞争,参与和举办博览会、交流会和贸易洽谈会等来提高中国清真产业的知名度,形成自主品牌,使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会展经济创造中国清真食品产业更大的舞台,建立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形式,是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重要战略思路[6]。

清真食品发展应对策略

一、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拓宽市场

二、建立完善的清真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还尚未建立完善的清真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某些地区清真食品市场管理混乱,“清真不真”现象时有发生,穆斯林群众意见较大。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到了中国清真食品的对外出口,影响到了中国清真食品产业的集体形象。

三、参与城市清真饮食市场升级

几乎每座城市都面临着清真食品原料供应不足,穆斯林用品缺乏,无力提供会展清真餐饮服务等难题。最终解决办法不是在会议期间请来几个企业、开办几家餐馆。切实提高接待穆斯林宾客的能力,完善清真食品市场才是根本之举。

四、推动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播

中国清真饮食有伊斯兰饮食文化的宗教属性,也有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属性。

展望

近年来,银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形成了以清真肉制品、清真乳品、清真方便食品、保健品、清真调味品、穆斯林用品为重点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群,产品基本形成了辐射周边,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局面。2006 年,全市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产值(收入)19.2 亿元,同比增长20%。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收入)5.87 亿元[7]。

同比增长22%。我们与之交往和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外部世界, 这个外部世界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7] 。因此, 认真搞好清真饮食工作, 认清清真内涵, 坚持清真饮食的清真特色, 充分利用宁夏丰富的物质资源及民族特色, 将我国的清真饮食发扬光大, 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食品的知名度. 同时提高我国清真食品行业对外出口的竞争力度, 增加国内GDP, 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对于西部大开发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2002,11,

[ 2] 周瑞海. 清真食品的特点探析[ J] . 回族研究, 2004( 1) :100-103.

[ 3] 关明. 清真饮食禁忌是文明饮食的典范[ J] . 中国烹饪研究, 1998( 3) : 9-12.

[ 4] 严国林. 西北地区清真饮食文化的禁忌特色[ J]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 2) : 53-55.

[ 5] 王小萱. 中国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 N] . 中国食品报, 2009-08-18( 1) .

[ 6] 王晓琴,黄海珠:《杭州市伊斯兰经济运营调查研究——以清真餐饮业为例》,载《中国穆斯林》2008 年第2期。

[ 7] 吴俊.银川全面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寻求突破点.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7-06-05( 2) .

[ 8] 王静. 发挥清真特色打造清真品牌[ N] .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6-08-10( 6) .

第二篇:宁夏旅游业发展规划

宁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宁夏旅游业行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和建设 了“小滚 钟”、“西夏王 陵”、“沙坡 头”、“沙 湖”等 著名的 旅 游 景点,而且,许多 旅游 景点和旅 游项目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已开发的黄河漂流、沙漠探险、六盘 山 消 夏、生态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已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2000年,宁夏旅游业实现总收入9.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2%,接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9%和55%,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各大景区接待游客35.73万人次,景点门票和娱乐收入857万元,又比2000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47.6%,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宁夏已不再是被海内外人士称为“中国旅游的最后处女地”和“被中外游客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宁夏特色旅游业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旅游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从业人数等均居西部各省之末;旅游资源处于粗放开发阶段,有些景点的景区建设、

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未达到标准;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缺乏体系和层次化,不 能完 全适 应 多层 次 的 市 场 需求。旅 游企业 规 模 化、集 团 化 、综 合化 经营 程 度 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审议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打造“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会议听取了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宁夏旅游也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建成以首府银川市为集散中心,以石嘴山、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个轴心旅游带就是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李春阳说。

【出录音】“黄河金岸”旅游建设内容主要有:规划与建设500公里生态文化景观带和旅游观光休憩区;规划与建设黄河陆路、水路观光和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开辟横城至兵沟段夜游黄河线路;合理规划与整合黄河与滨河大道周边景区景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开发;建成3—5个自驾车营地;规划与建设分层级住宿与度假设施;建设门户空间项目。完善“中华黄河坛”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黄河宁夏段的地标式建筑群。

三大旅游板块包括,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塞上江南新天府板块,重点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旅游功能的大项目,包括:中阿论坛会议中心、中国国际穆斯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区域性(宁夏)影视基地等。贺兰山历史文化板块,完善贺兰山东麓一线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成贺兰山东麓百里葡萄长廊;扩大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完成贺兰山岩画景区保护工程;完成西夏陵景区扩建工程和拜寺口西夏皇家寺院遗址保护工程;规划西夏城(主题公园);建设三关口(赤木关)明长城陈列馆;认真规划滚钟口景区,突出民国建筑特色和民国时期的宁夏历史文化主题。六盘山红色生态板块,重点建设固原须弥山石窟扩建与保护工程,泾河源老龙潭生态文化区扩建工程,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扩建工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保护工程,固原古原州文化一条街

和固原博物馆扩建工程,建设泾河源、白云山度假基地,火石寨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彭阳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隆德杨家店红色生态和乡村旅游基地等。

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是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圈。同时,完善建设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户外运动和康体健身产品、科普教育产品、深度体验产品、自助游和自驾游产品、节庆会展产品等七大旅游产品体系。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旅游是个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要规划好论证好,从长远着眼,整合旅游资源。

【出录音】要想把宁夏的旅游做大做强做优做亮,如果各自为政根本做不大。怎么整合好这些资源就是要成立一个自治区的旅游集团公司,目标就是要上市。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总体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王正伟说,要完善服务设施,做优旅游产业。保持目前的旅游主要指标的增长态势,旅游相关投入不能减;要增加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求今年以银川为龙头,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宁夏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宁夏旅游市场吸引力。

王正伟强调,要扩大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加大向西开放的步伐,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宁夏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旅游经济综合实力。

《宁夏旅游信息化2013-2015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宁夏智慧旅游建设迈上新台阶

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组织召开《宁夏旅游信息化2013-2015发展规划》暨《宁夏智慧旅游行动计划》和《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家科技部以及区内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这标志着宁夏旅游信息化和宁夏智慧旅游建设又向前迈出跨越性一步。

随着全球信息化风起云涌,旅游行业信息化和智慧旅游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旅游局也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旨在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为了与国家智慧旅游建设保持同步,今年,宁夏将智慧旅游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全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正大力实施旅游信息化及智慧旅游建设,从旅游管理、服务、营销三个方面展开旅游信息化工作。本次评审的《规划》,将为宁夏旅游信息化发展及宁夏智慧旅游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南,此外,宁夏智慧旅游一期项目也将于近期完成招标,包括“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景区游客流

量动态监测和服务系统”“宁夏旅游手机APP系统”“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等系统将进入开发实施阶段,预计今年旅游旺季来临前完成建设并运行。

据了解,随着《规划》内容的落实以及智慧旅游各项目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健全宁夏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同时,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为游客带来更多便利,使游客利用手机和网络就能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全新服务体验,真正的实现“一机在手,游遍宁夏”。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出炉

银川有望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

银川日报讯(记者鲍淑玲)将原有的“把银川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城市”修改为“把银川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在区域目标定位上,将原“国际回乡风情旅游目的地”改为“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昨日,银川市旅游局组织旅游业内专家对新出炉的《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简称新《方案》)暨《兵沟旅游区重点区域提升规划》进行论证。

新《方案》进一步强化旅游业作为银川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新增做优黄河旅游观光带(中华回乡文化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和贺兰山文化旅游观光带(镇北堡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开发建设若干旅游综合体,包括永宁穆斯林文化旅游综合体、西夏遗址与西夏城旅游综合体、阅海旅游综合体等;把永宁县建设为旅游强县,建设镇北堡、杨和、玉泉营、掌政、黄河金岸华夏河图等一批旅游强镇。

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城两核、两带三区”的总体战略格局,(一城:即银川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区,两核:即都市休闲核心体、滨河新区度假核心体,两带:贺兰山东麓旅游发展带、黄河金岸旅游发展带,三区:贺兰生态历史旅游发展区、永宁回乡风情旅游发展区、灵武—宁东镇基地文化旅游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城引领·两核联动,两翼齐飞·三区驱动”的空间动态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系、水景、公园等扩整、连通、绿化、亮化和美化,积极推进黄河银川段建设与发展,打造“塞上湖城,西北水乡”。在空间动态发展战略中,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度假、都市休闲娱乐、商务会展、文化体验产品,承担旅游集散、信息咨询、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重点建设夜间旅游、水上旅游、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等几个特色系统。都市休闲核心体和滨河

新区度假核心体差异互补、联动发展。阅海板块建设中阿经贸博览会永久会址、阅海旅游综合体、银川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一台集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于一体的“印象银川”歌舞晚会;扩整、连通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系,开通水上游线,修建码头,绿化美化亮化两岸景观;以鼓楼、玉皇阁、南关清真寺为核心,修缮和恢复老街景观;将文化城、新华街和解放街打造成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建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食城或美食一条街。滨河新区以国家两区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指导,依托“旅游既城市、城市既旅游”的建设理念,引进国内外投资集团建设空港保税区、黄河金岸·华夏河图、希诺国际健康城、三弦国际穆斯林城等大型项目,重新打造以康疗、文化及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旅游核心体。

新《方案》将“西部自驾游线”修改为北京-太原-延安-银川-兰州-西宁-拉萨;北京-银川-阿拉善-额济纳-酒泉-嘉峪关-乌鲁木齐;北京-鄂尔多斯-银川-延安;西安-固原-中卫-银川;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海-银川-兰州-西宁。将银川东线旅游修改为“银川市区-中华回乡文化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华夏河图”;将回乡风情旅游修改为“银川市区南关清真寺-中阿论坛永久会址-永宁穆斯林文化旅游综合体-鹤泉湖湿地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玉泉营葡萄酒小镇”。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规划单位对《方案》的汇报后,分别针对城市形象定位、集群发展、交通配套等,对《规划》进一步修改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智慧旅游建设助力宁夏旅游产业发展

近一年来,自治区旅游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宁夏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加快推进宁夏智慧旅游建设工作,从旅游信息化顶层设计到智慧旅游系统开发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宁夏智慧旅游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和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已经基本开发完成,正在进行内部测试和部署,将于近期上线。宁夏智慧旅游一期建设为我区旅游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高起点编制2013-2015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我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后发优势,自治区旅游局在借鉴兄弟省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区旅游信息化的现状,先后对五市旅游局和100多家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反复论证宁夏智慧旅游项目,去年编制完成了《宁夏旅游信息化2013-2015发展规划》,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三大体系”为宁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即,以建设宁夏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宁夏旅游产业管理与网络运营体系、宁夏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

宁夏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推广体系“三大体系”,开发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电子票务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运行监测系统、宁夏旅游智能导游系统、宁夏旅游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宁夏12301旅游服务热线系统、宁夏旅游政务平台、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多个支撑系统。作为宁夏首部自治区级旅游信息化规划,这部规划立足宁夏旅游产业发展,对宁夏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宁夏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二、建设智慧旅游一期项目,夯实宁夏旅游信息化基础。

今年,自治区旅游局按照《宁夏旅游信息化2013-2015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智慧旅游一期建设,主要包括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和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构建宁夏旅游信息化的基础。

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为我区各景区搭建了一个电子门票公共分销平台,全国以至境外旅游线上服务商和旅游企业均可通过此系统销售我区旅游门票。在解决我区门票多渠道分销预定的同时,此系统累积的大数据也将对我区旅游精准营销提供支持。通过后期扩展,这一系统还可应用到餐饮、住宿和娱乐等在线预定销售领域。

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是对区内各类旅游企业以及导游等旅游管理服务对象进行动态电子认证的诚信信息管理系统,每个经认证的对象将获得唯一的电子认证标签(二维码)。游客可以更放心便捷地享受认证旅游企业和导游提供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可通过监督检查和系统投诉留言等对旅游企业和导游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动态管理,旅游企业可通过获得高等级的电子认证进行企业诚信宣传等。此系统将奠定我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

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和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手机定位和小区短信技术,实现对景区游客流量的实时动态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可对景区游客流量提前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对游客来源构成和驻留习惯等进行分析,对旅游营销决策提供支持;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发布定向的提示引导信息,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是为到达宁夏和计划来宁夏的游客提供专业和完善的旅游信息的服务型网站系统。其提供的信息服务不是简单的陈列旅游资源和要素,而是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信息之间的关联,按照游客思维逻辑组织和呈现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整体性的信息和相关服务。

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以实现“一站式”政务服务为建设目标,力图解决多个政务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流程整合问题。平台按照区、市和县三级行政管理进行设置,实现政务信息的分级报送、审核和发布管理,是我区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网上办公、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发布、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在线平台。

宁夏旅游手机APP平台是目的地数字系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补充。平台提供信息查询、线路预订、旅游点评、行程规划、社区分享等功能,后期开发还将增加在线导览和电子导游等服务。

三、注重新媒体应用,拓展旅游营销渠道。

自治区旅游局高度重视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宁夏旅游宣传推广中的应用,专门研究境内外新媒体特点,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宁夏旅游营销实际的境内外新媒体营销系统。目前,自治区旅游局已开通宁夏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其中,宁夏旅游官方微博粉丝数量已突破14万。宁夏旅游官方微信正在结合智慧旅游一期建设进行二次开发升级。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如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网(Twitter)等推广宁夏旅游的工作也已经启动。

宁夏智慧旅游一期建设完成后,自治区旅游局将立即启动智慧旅游二期建设,主要包括宁夏旅游运行监测平台、智能导游系统、目的地数字系统的客源地本地化平台等。通过智慧旅游一系列项目建设,将逐步实现我区旅游业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将我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昨天召开的自治区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新的“旅游版图”用鹅黄、天蓝、碧绿和金黄四种颜色将宁夏大地划分为“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推出15条精品旅游线路,7大旅游系列产品,深度挖掘宁夏的胜利之红、生态之绿、大漠之美,重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版图。

旅游业发展新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奔跑,到2015年达到168亿元,旅游业年总收入占全区GDP的5%。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增加2万人,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收入比重达到12%,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专线公路和旅游宣传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即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和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乡村旅游圈,把宁夏建成海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穆斯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规划设计,整体构思、统一规划全区旅游版图。要集中力量整合旅游资源,将宁夏旅游做大、做强、做优、做亮。本着“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的原则,借鉴外地成功做法,适时成立自治区旅游集团公司,争取上市。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为内涵打好特色旅游牌。面向市场,面向游客,加快推出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宁夏观光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在国内主要媒体宣传宁夏的秀美风光,使宁夏旅游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记者李东梅)

第三篇: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我区冬季日照充足,夏季气候冷凉,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的自然优势,是农业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近年来,我区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双轮驱动战略,在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活流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被自治区列为“1+4”特色产业,成为了我区突破干旱制约、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制约日益突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成就

(一)规模效益日益显著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施了《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露地蔬菜规模化发展以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

设,蔬菜面积稳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区建成蔬菜200亩以上规模园区433个,面积41.0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241个,面积12.39万亩,千亩以上基地66个,5000亩以上基地5个。全区蔬菜(含蔬菜、瓜类、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种植面积307.5万亩,总产量680万吨,产值100.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纯收入达到1211元,比“十一五”末增长 33.5%,蔬菜产业成为山川农民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全区形成了设施蔬菜、越夏及冷凉蔬菜、供港蔬菜、麦后复种蔬菜、脱水加工蔬菜和露地西甜瓜六大板块和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建成了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现代设施蔬菜、供港蔬菜生产优势区,以中卫环香山地区为主的压砂瓜生产优势区,以石嘴山市为主的脱水蔬菜生产优势区,以固原市为主的冷凉蔬菜优势区。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集聚度逐步提高。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广优新品种;集成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精准水肥一体化、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配套卷帘机、保温被、通风器、微耕机、移栽机等设施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了农业物联网、装配式镀锌钢架结构、主动蓄放热及无土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探索示范了非

耕地栽培蔬菜技术。“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新技术12项,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提质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70%,其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3.3万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8000亩,极大的改善了蔬菜栽培土壤,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四)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全区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3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19个,培育各类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309家。配套采后处理、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储藏及冷链运输等设施,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打造了宁夏供港蔬菜、硒砂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一批品质优越、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宁夏供港蔬菜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区,10家生产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冷凉蔬菜、脱水蔬菜除供应南方市场外,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五)蔬菜品质明显提高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菜田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全区建成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地级市均建立了市场准入检测站,建设农残速测点200个,形成了区、市、县、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区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逐年扩大,

全区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80个,无公害产地60个;绿色食品品种达到27个;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蔬菜17个。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约束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粮食生产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连作障碍频发。据估算,全区40%的日光温室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连作障碍。冻害、干旱、高温、霜冻、暴雨、降雪、冰雹、大风等不利气候频繁发生。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市场、冷链体系不健全。田头批发市场少,田间预冷、储藏保鲜、冷链运输车等冷链设施缺乏,远距离运输损耗率高达20-30%。二是育苗中心规模小,育苗成本高、育苗质量参差不齐,全区育苗中心集中连片规模200亩以上的不足5家。三是设施建设质量不均衡,部分设施建设不规范,保温、抗压、抗风性能不高,抗灾能力弱。四是部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设施装备及机械化水平低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自动卷帘、自动放风、水肥智能控制等设施装备配套率不足20%,环境调控基本靠人工、凭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小,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低,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

20%,劳动强度大,生产率较低。

(四)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西吉、彭阳、永宁外,大部分县区主导产品不突出,规模效应不强;采后处理、分级包装的意识差,生产出来的多为产品(大货),而非商品,更不是精品;缺乏地理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多但不亮,示范带动能力差,好的产品却不是好的商品,卖不上好的价格。

三、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的销售是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蔬菜主产区产业升级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蔬菜总生产量已大于市场总需求量,呈现出结构性、季节性、灾害性气候的过剩或不足。供给侧矛盾突出,市场上低档次、同质化的蔬菜产品过剩,高品质、质量安全的产品缺乏。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目标的升级,市场对优质安全蔬菜的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区蔬菜以资源环境好、品质优著称,在满足本区消费的同时,作为一个外向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区内市场需求旺盛

一是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我区蔬菜常年消费种类40多种,本地生产供应的约20多种,主要以茄果类、豆类、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白菜类等为主,其余靠外调。从区内市场供需形势来看,冬春蔬菜自给率仅30%、夏秋蔬菜自给率也只有60%。到2020年,按冬春蔬菜自给率提高到

50%计,需增加本地产蔬菜上市量10万吨,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二是人口增加带来的刚性需求。按照全区672万人口,每人每天鲜菜城镇居民不低于0.8公斤,农村居民不低于0.5公斤的标准计算,全年需蔬菜174.1万吨。按宁夏自然人口增长率1%估算,我区每年增加约7万人,到2020年,增加约35万人,年消费鲜菜10万吨,需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两项需增加面积10万亩,同时通过调整茬口布局,增加冬季叶类蔬菜生产面积以满足本地市场供应。

(二)区外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区设施蔬菜、夏秋冷凉蔬菜、西甜瓜大部分销往区外市场,全年外销量达370万吨以上。外销市场主要为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深圳、香港等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了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香港、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天津等地的客商纷纷到我区投资,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生产。以“宁夏菜心”为代表的“宁夏蔬菜”在华南市场、港澳市场已成为“高品质蔬菜”的代表。从目前生产看,我区蔬菜生产面积仅占全国的1%左右,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我区夏季冷凉优势、与南方省区错季生产优势,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势,重新定位发展思路、主打品种,加大蔬菜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供港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开拓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市场,以上海、武汉、长沙、合肥为代表的华中市场,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市场,挖

掘市场潜力,做大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区蔬菜产业资源和品质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及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实施蔬菜 “增供增收三百工程”( 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百万亩越夏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提升设施装备,强化质量监管,完善冷链物流,拓展目标市场,逐步提高蔬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推动蔬菜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五大目标,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瓜菜面积达到320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00万亩,设施蔬菜110万亩,西甜瓜110万亩;节水、节肥、节药30%以上;蔬菜单产提高10%以上,总产达800万吨以上;淡季蔬菜供应能力达到50%;主要瓜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提 7

质增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机械化装备水平达50%以上;全区蔬菜产品农残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60%蔬菜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宁夏菜心”、“宁夏番茄”等公用品牌,做精做靓“六盘山冷凉蔬菜”、“彭阳辣椒”、“西吉西芹”等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700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在生产类型、种植种类、品种布局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一县一品”。

二是坚持协调内外、统筹兼顾的原则。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与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按照低成本、高效节能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增供增收。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三产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贫困地区蔬菜科技支撑能力,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使用,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蔬菜产业。

五、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重点发展百万亩设施蔬菜、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百万亩西甜瓜产业。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含供港蔬菜)、及夏秋冷凉蔬菜、脱水蔬菜,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西甜瓜及拱棚蔬菜,南部山区重点发展夏秋冷凉蔬菜。

(一)设施蔬菜

1、区域布局

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引黄灌区以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沙坡头区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茄果类精品蔬菜生产;中部干旱带以红寺堡、海原、盐池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拱棚西甜瓜生产;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隆德为重点区域,扩大辣椒、西芹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供港粤蔬菜,灌区以贺兰、永宁、平罗、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为重点区域,主要种植菜心、芥蓝、菜花等蔬菜。

2、主攻方向

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主攻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设施标准化设计与建造、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向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组装配套优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扶持冷链贮运体系建设,建立产销信息服务平台。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日光温室以番茄、辣椒、黄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9月~翌年6月,产品主要销往宁夏本地及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内蒙等地区。大中拱棚以西甜瓜、番茄、辣椒、西芹、韭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6月~10月,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湖北等南方省区。

(二)夏秋露地蔬菜

1、区域布局

夏秋露地蔬菜含夏秋冷凉蔬菜、脱水加工生产二种类型。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平罗、贺兰、永宁、灵武、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茄果类蔬菜;中部干旱带以同心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越夏番茄;南部山区以原州、西吉、彭阳、隆德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叶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

脱水加工蔬菜,以平罗、惠农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番茄、芹菜、菠菜、甘蓝、韭葱等适宜加工的蔬菜。

2、主攻方向

以灌排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地方特色,定位外销目标市场,明确主导品种,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番茄、辣椒、茄子、黄瓜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南部山区以芹菜、辣椒、白菜、菜花、甘蓝、萝卜、胡萝卜为主导产品,6~9月上市,主要销往安徽、湖南、湖北、广东、上海、甘肃、河南、陕西等省区。供港粤蔬菜,以菜心、芥蓝为主导产品,5-10月上市,销往港澳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脱水加工蔬菜,以芹菜、番茄、菠菜、韭葱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西甜瓜

1、区域布局

在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打造硒砂瓜产业带,面积90万亩;在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盐池县等中部干旱带地区建

设地膜瓜产业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和贺兰山东麓发展沙漠和山地西瓜,面积20万亩。

2、主攻方向

加强品质品牌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覆膜保墒、松砂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联合攻关,克服连作障碍;发展后续产业,在有补灌条件的老砂地适度发展枸杞等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推广沙漠和山地西瓜种植,推进非耕地利用。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以西瓜、甜瓜为主导产品,压砂瓜和山地西瓜以大果型晚熟品种为主,7月下旬-9月中旬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地膜瓜以中果型早熟品种为主,6月下旬-7月下旬上市,主要销往甘肃、陕西、内蒙等周边省区。沙地西瓜以大果型无籽西瓜为主,7-9月上市,主要销往广东、上海等地。

六、重点任务

(一)保障供给 促进增收

大力实施蔬菜“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完善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按照各地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坚持“一县一业、一品为主,合理搭配”,稳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县(区)为单位,培育瓜菜产业大县,每县打造1-2项主导产业,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整建

制县创建,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扩大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瞄准目标市场,合理安排设施蔬菜、供港粤蔬菜、夏秋冷凉蔬菜、麦后复种蔬菜等茬口布局和品种结构。设施蔬菜以引黄灌区为核心,稳定提高冬春季节设施蔬菜生产供给能力,提高花卉、果树、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比重,推进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夏秋蔬菜以引黄灌区越夏番茄、供港粤蔬菜、固原冷凉蔬菜、石嘴山加工蔬菜、其它茄果类蔬菜为重点,提升在南方市场销售的份额,扩大“宁夏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西甜瓜以中部干旱带环香山压砂西甜瓜基地为核心,稳面积、保品质、提品牌,稳固大中城市市场。

(二)优化设施 提升装备

在宁夏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施结构,总结完善第三代日光温室设计参数,采用新型节能保温材料,加快示范推广。通过集成配套现代设施设备和实用机械,提升设施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降低劳动用工和强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加大物化技术投入,集成配套卷帘机、保温被、自动风口开合器、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机、潮汐式育苗装备等设施设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二是示范推广成熟的机械设施和技术,提高机械化应用普及率;引进适合于设施生产的耕作、植保、采收、运输等小型机械设备,满足设施生

产各环节需求;三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栽培模式,形成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三)集成技术 提质增效

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试点建设为抓手,积极筛选、示范、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加大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力度;研发推广物联网、无土基质栽培、熊蜂授粉、新型保温覆盖材料等先进技术。完善育苗、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技术规程,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以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为目标,加强生产基地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建立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四)健全体系 加强服务

通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产学研结合,组建专家团队,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健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强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率;组建一支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队伍,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科技人员、学科带头人及县、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组建人员搭配合理、服务能力强的专家团队,以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全程服务,实现专家团队-技术-基地-农民(企业)的无缝对接,解决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在蔬菜产业集中区的乡镇村,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围绕“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组织从事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单位的人员,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会员单位提供有关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及外贸出口方面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

(五)强龙头 促带动

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共建基地、协作销售等方式,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蔬菜生产基地,探索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打造,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动能,引领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配套冷链 完善物流

集中扶持蔬菜产区建设预冷、冷藏保鲜及冷藏运输等冷链环节建设,重点加大田头预冷、商品化处理和冷藏保鲜库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引导力度,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

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保鲜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运输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货架期和附加值。鼓励蔬菜优势产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和现代配送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扩大蔬菜产品运销范围,延长运销时间,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七)开拓市场 做靓品牌

突出彰显我区高原冷凉、绿色生态特色,瞄准高端市场,做靓蔬菜品牌,拓展外埠市场。打通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扶持流通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产销衔接;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我区瓜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重点打造“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宁夏番茄”等地域品牌;借助全国知名农产品展会和外销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开展“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系列活动,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业品牌推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八)互联网+ 引领销售

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自治区、县、乡三级瓜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对全区大宗瓜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

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服务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促进市场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瓜菜流通信息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核心区域城市和产业大县建立瓜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蔬菜”的销售模式,提升蔬菜电子商务水平,使之应用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各个环节。

(九)完善保险 支撑发展

完善蔬菜保险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统筹兼顾菜农和市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设施蔬菜、脱水蔬菜和压砂瓜险种扩展到瓜菜产业全覆盖;覆盖区域由现有平罗、惠农、中卫等县区向全区扩展。进一步扩大蔬菜价格保险覆盖面,重点对番茄、辣椒、黄瓜、茄子、芹菜、大白菜、甘蓝、韭菜、胡萝卜、茭瓜、西甜瓜等主栽品种进行保险,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收益。

七、重点项目

(一)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鼓励各地继续扩大高标准规模化蔬菜生产设施建设。以现有基地为基础,日光温室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严格施工,推广应用全钢架结构,全部达到宁夏

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标准。引黄灌区拱棚采用全钢架结构,中南部地区推广经济实用、简易规范的大中型拱棚。二是选择基础条件好、设施建造标准高、生产技术先进的基地,打造高标准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卷帘机、保温被、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等设施设备,配套滴灌,绿色防控等物化技术。每年建设60个永久性蔬菜基地,到2020年打造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三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4种技术模式。四是在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每年1个,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带动提升我区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二)蔬菜重大技术示范推广

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一批轻简增效、农药化肥双减技术,加快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以茄果类、瓜类、叶类蔬菜为主,研究不同蔬菜作物的养分需求特性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蔬菜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和水肥药一体化设备,重点推广沼渣沼液、生物有机肥、

专用肥、水溶性肥料和生物农药等,集成创新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每年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万亩。每年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以上,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设备20套、建设20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三)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在蔬菜生产优势县区,建设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每个育苗中心占地面积200亩以上,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育苗设施以日光温室为主,连栋拱棚为辅,适度发展现代连栋温室,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温保温、通风换气、遮阳降温、育苗床架、潮汐式灌溉或行走式喷灌、催芽室、播种机、种苗运输等设施设备和培训、检测室;建成集育苗、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育苗中心。每年建设3个,到2020年共建设15个。

(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研发适合设施内应用的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小型机械及与之配套的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露地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小型机械,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每年建设农机农艺综合示范基地20个,每个基地面积1000亩,筛选示范适宜机械及模式。

(五)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

每年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面积300亩以上,配置温室环境自动采集和控制、外部环境监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装备。在基地(或园区)建设中心控制室,

装配各类蔬菜种植管理软件,汇集、分析、储存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生产指令信息,自动控制设备运行;实时发布信息到手机、电脑及管理者,及时掌控信息;全方位展示园区实时现况;实现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精确管理,智能化灌溉,自动化控制。

(六)冷链体系建设

鼓励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保鲜、冷藏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制冰、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占地面积1000m以上、分拣加工车间200 m以上,贮藏保鲜库容300m的,储藏能力达到100吨/次的采后处理示范中心10个。

(七)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建设

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农机服务公司购置蔬菜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机械,建设集技术指导、农资超市、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每年建设20个,到2020年建成100个蔬菜综合服务站。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

20

232措施,狠抓落实。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抓好日常工作。各市、县(区)要抓紧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自治区将进一步优化瓜菜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采取政府补贴、贷款担保贴息、产业基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的培育和提质增效重大技术的推广。各地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引导。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个人、单位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瓜菜生产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推广技术体系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探索蔬菜技术推广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性、经营性机构、组织和企业。强化育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技术人员及职业菜农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瓜菜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严格考核考评。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

21

自治区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各市、县(区)效能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与奖惩。各地要建立健全“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的工作机制,年初各市、县(区)申报建设规模和项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审核确认下达计划,年中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督促进展情况,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对每年的新建项目实行GPS定位标识,对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建设标准的兑现补贴。

22

第四篇: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4 年―2020 年)

清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穆斯林群众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清真产业,是国家建设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的重大举措,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清真产业,是宁夏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路径。

清真产品是指不含伊斯兰教法禁忌物质、严格按界定流程约束所生产的符合穆斯林生活习俗的产品统称。清真产业包括清真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测认证、商贸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真产业的外延与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延伸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除传统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外,日化、医药领域不断开发出新的清真产品;清真产业还带动了物流、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 20 亿穆斯林人口对清真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清真产业快速发展,并对全球贸易和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 年―2020 年)》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宁夏内陆开放

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国函〔2012〕130 号)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意见》(宁政发〔2010〕100 号),在对宁夏清真产业外部环境与内在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宁夏清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方向、支撑体系、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宁夏推动清真产业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4 年至 2020 年。

一、发展成就 宁夏是中国最大回族聚居区和唯一省级回族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清真产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内外开放全面展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已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清真产业发展基地。

(一)产业快速增长。

初步建成多元化的清真产业体系。截至 2013 年,全区清真产业企业达到 760 家,其中清真食品企业 670 家,穆斯林用品企业 90 家,形成了伊品生物、夏进乳业、塞外香、兴唐、泰丰、敬义泰等清真食品骨干企业群,以中银绒业、沙湖纸业、金海皮业、华泰家具、吴忠万绨旎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穆斯林用品骨干企业群。夏进、伊品、百瑞园等一批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区清真产业有“中国驰名商标”

10 个,“宁夏著名商标”104 个。从 2008 年到 2013 年,清真产业年均增长 20%以上,其中清真食品工业年均增长 30%。2013年全区清真产业实现产值 278.9 亿元,利润 10 亿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 4 万个,为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及发展宁夏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二)集聚效应显现。

全区培育建设了 16 个工业园区和“园中园”,成为清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吴忠市国家级清真产业园、银川德胜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等吸引内外资企业踊跃投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灵武羊绒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中粮、蒙牛、伊利、雨润、台湾统一集团一批实力雄厚企业进驻吴忠清真产业园;丹麦嘉仕伯啤酒集团、台湾旺旺集团入驻银川德胜工业园。园区集聚效应显著,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清真食品工业园产值占全区清真食品行业的 30%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三)创新能力增强。

积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有力支撑。龙头骨干企业把提升创新能力和品牌实力作为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引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工艺流程,加快产学研联盟和企业

技术中心建设。全区建成食品工业国家级技术中心 2 个,区级技术中心 7 个。通过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 120 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攻克羊绒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羊绒园区进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应用先进科技,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枸杞油、奶蛋白粉等高端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物发酵领域取得了一批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四)影响不断扩大。

清真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DB64/T543-2009)的基础上,经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协商,制定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五省区地方联盟标准,宁夏成为国内清真产业标准制定的主导力量;宁夏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马来西亚、沙特等九个国家和地区达成清真认证标准互认协议;宁夏清真产品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宁夏,为宁夏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银川市,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些开放举措,有力地服务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提升了宁夏知名度,成为推动中阿经贸合作的新平台、友好往来的新通道、人文交流的新载体。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人文优势上: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 36%,占全国回族人口的 20%。与世界穆斯林国家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历来就是中国与穆斯林国家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资源优势上:宁夏灌溉便利、日照充足的自然环境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提供了条件,饲草品质绿色无污染,牛羊肉品鲜嫩、营养丰富,为发展清真产业提供优质资源。地理优势上:宁夏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便利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开辟中东、欧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节点,是中阿经贸空中物流的低成本通道,随着三、四、五航权相继获批,为清真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开放条件。

(二)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外产业格局调整和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宁夏清真产业迎来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沿黄经济区与城市集群崛起的功能区布局,以及全球超过世界总人口 25%的穆斯林人口,对清真产品的巨大需求,成为宁夏加快发展清真产业的重要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宁夏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为古

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宁夏正在借中阿合作,建立国家向西开放桥头堡,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点。

内陆开放机遇:国务院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国函〔2012〕130 号),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使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开放试验区,确定将宁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

沿黄经济区发展机遇: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群,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实现沿黄城市群崛起的优势地带,是宁夏清真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依托,有利于生产要素聚集,实现与毗邻省市区域的优化整合与协作发展。

国际市场机遇:目前全球清真产业总值超过 2.8 万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市场总值超过 6500 亿美元,约占全球食品行业的 17%。研究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将达到 8500 亿美元,给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安全食品机遇:清真食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严格的原材料选配,考究的制作要求,有力地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受到非穆斯林人群的青睐。在传统的穆斯林消费市场基础上,非穆斯林人群对清真食品的消费正逐步兴起,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面临挑战。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主要面临地域狭小、资源总量不大,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满足清真产业发展需要;缺乏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响的大企业集团,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基础薄弱;周边省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我区发展清真产业的比较优势尚不十分突出;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阿拉伯国家清真认证标准不一,导致清真产业出口贸易面临着多重认证标准的限制,市场拓展难度加大等问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为总纲,以提高开放水平为动力,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吸引要素集聚,突破资源瓶颈;打造标准高地,抢占发展先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建立绿色、品质、安全的现代清真产业体系,构建中国及全球清真产业发展平台,为提高宁夏民生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全球开放战略特别是对中东及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做好战略先导。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弘扬民族文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充分尊重回族群众宗教信仰,尊重文化生活习俗,弘扬民族文明精粹,通过大力发展清真产业,进一步满足回族群众不断提升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求,促进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创造民族团结融合、

共建幸福小康的和谐社会。

2.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向及财政扶持方面的政策导向作用,为清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利益;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投身清真产业发展;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形成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产学研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原则。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运作,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创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抓好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功能;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突出抓好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出抓好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清真产业向标准化、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4.坚持地区发展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主动与国家对宁夏主体经济区定位及沿黄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相呼应,形成与同周边省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格局。落实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建立起对中东及穆斯林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5.坚持局部优先发展与辐射带动共同富裕相结合原则。鼓励资源条件优越地区产业优先发展,同时发挥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普通群众

生活水平提升。鼓励农副资源丰富地区与工业发达地区对口合作发展,将发展清真产业与宁夏南部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工程相结合,追求共同富裕,使宁夏人民共享全区开放红利。

6.坚持利用两种资源、发展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贯彻国家内陆开放政策,积极用好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注重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既要让国内产品与企业走出去,又要把国外产品与企业引进来,防止单纯出口导向思维,努力将宁夏打造成国内清真产业汇聚宁夏走向世界、世界清真产品通过宁夏走向全国的广阔平台,实现将宁夏建成清真产业集聚区与清真产品集散地的战略目标,为宁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

(三)发展目标。

以“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定位,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制造业,带动相关服务业繁荣发展,形成相互支持、充满活力的清真产业生态经济圈;将宁夏建设成为中国清真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测认证、交流展示和经贸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清真产业集聚区与产品集散地。

1.近期目标。

建立健全清真产业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宁夏软实力水平。到 2015 年,形成初步完备的研发设计、认证检测、商贸流通、展示交易等产业服

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中期目标。

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大规模、高水平建设生产制造基地, 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共享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体系,提升宁夏清真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到 2017 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 600亿元,增加值达到 130 亿元,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达到 8%,解决劳动就业 5 万人,使清真产业成为宁夏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远期目标。

发挥清真制造业优势,带动相关服务业繁荣发展,建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显著的现代清真产业体系,建成具备重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清真产业中心,完成国家赋予宁夏成为“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任务。到 2020 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制造业总产值从 600 亿元提升到 1000 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就业 10 万人,为宁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核心带动作用。

四、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清真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以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为引导,建立四大核心产业发展带,辐射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核心产业发展带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一体化

进程,促进要素聚集增效,使其成为对外开放和引领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的产业先锋。

(一)产业核心发展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现有产业园区建设基础,建立四个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带,辐射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

1.以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为中心,建立吴忠清真肉乳产业发展带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带。围绕吴忠国家级清真产业园区,着力推进以清真肉、乳等商品为主的清真食品产业,以及以穆斯林服饰服装、日化用品、家居用品等产品为主的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以伊利乳业、恒枫乳业、夏进乳业等为龙头,发展优质乳制品产业;以宝迪清真食品园为主体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清真肉制品产业;以德富胜公司为骨干发展清真粮油加工产业;以金世纪包装为龙头,配套发展包装印刷产业,促进美佳乐包装有限公司、夏进制箱厂等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带动印刷相关产业发展;以宁夏伊佳名族服饰公司为骨干发展穆斯林服饰服装产业;以为华泰龙公司主体发展穆斯林日化及家居用品产业。

2.以银川综合保税区及临港经济区为中心,承接中国轻工骨干企业在宁夏建立的清真产业国际园,建立清真产业国际园区发展带。引导轻工业骨干企业向宁夏产业转移,以国际大市场为目标,建立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暨穆斯林出口基地。以银川综合保税区及临港经济区银川机场作为园区地址;以骨

干企业现有产品体系及品牌为基础,开发著名品牌的清真版产品;以中东及其他穆斯林国家为目标市场,抢占国际清真产业高端市场。

3.以德胜清真食品园为中心,建立德胜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清真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休闲产业。以百瑞源为龙头企业,发展枸杞干果、茶饮及功能饮料等枸杞高端加工业;以厚生记为龙头企业,发展休闲食品。

4.以中宁为中心,建立宁南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带。以宁南优质枸杞及绿色果蔬资源为支撑,建立绿色果蔬产业园。重点发展枸杞干果、枸杞原汁、绿色蔬菜加工等产品,提高果蔬产品的工业加工比重,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宁夏中部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辐射带动区。

发挥工业园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使宁夏各地区享受到全区开放的经济红利。以吴忠清真产业园为核心,带动吴忠市、青铜峡市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乳品业及皮革产业。以银川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为核心,扩大宁夏对外出口商贸业务,带动宁夏现代会展、物流业发展,促进宁夏国际航运业发展。以德胜清真食品园为核心,带动银川、贺兰山、平罗养殖业、枸杞种植业发展。以宁南绿色果蔬园区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卫、固原地区农副产品优质资源,大力加快农副产品和药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绿色果蔬

产业,带动宁夏中南部山区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四大产业带及重点园区示意图见图 1。

德胜清真食品园

德胜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带

清真产业国际园区发展带

宁南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带

吴忠清真肉乳产业发展带

银川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

吴忠清真产业园 中宁绿色果蔬产业园

图 1 四大产业带及重点园区示意图

(三)重大项目。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清真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建立重大清真产业项目表制度,实行计划滚动发展。对列入重大项目表的项目,优先予以财政及政策支持。2014 至2015 清真产业重大项目表见附件。

五、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巩固传统清真产业,做好清真食品产业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挖掘新兴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做好保障服务,为清真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清真产业生态圈。宁夏清真产业生态圈见图 2。

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餐饮生物制品及添加剂服装服饰医药家居日常用品日化包装印刷物流旅游文教 创意设计博览金融清真食品 产业圈 穆斯林用品产业圈 保障服务业圈

图 2 宁夏清真产业生态圈图

坚持以特色资源推动、新兴市场引领、健全服务保障为原则,选择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具有产业基础、具备支撑配套条件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特色资源推动型产业主要有肉制品、乳制品、枸杞产业及回医药产业等;新兴市场引领型产业主要有食品添加剂、日化产业等;健全服务保障型产业主要有物流、文化创意、金融等产业。

(一)清真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食品产业是清真产业的核心所在。把握“传统食品工业化、普通食品功能化、区域食品全球化、餐饮食品连锁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清真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清真餐饮产业,稳步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产业。

1.清真肉制品产业。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肉类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肉制品加工产业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肉制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954 亿元,同比增长 16.55%。肉制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活体收购、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肉品卫生检验、冷冻

储藏、冷冻运输、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构建高档肉类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体系。

以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开发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方便类、速冻类、休闲类等肉制品,丰富清真肉制品产品线,强化品牌塑造,打造代表宁夏清真肉食品形象的特色产品。

大力发展精品分割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生鲜调理肉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休闲肉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供应餐馆、家庭烹饪用等方便半成品产品比重。积极抢占全球清真肉制品高端市场,树立宁夏清真肉制品的顶级品牌形象,带动融入国际产业高端价值链。

提高开放水平,加强战略合作,大力引进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对接国内畅销品牌,借势国内著名品牌效应及营销渠道,推出宁夏清真创新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业规模。与全球清真肉制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引导其在宁夏建立生产厂,推动宁夏清真产业全球化基地建设步伐,并通过国际哈拉认证体系的营销渠道,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销售宁夏清真肉制品。

2.清真乳制品产业。

乳品产业是事关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乳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832 亿元,同比增长 14.16%。宁夏地处世界优质奶源带,原奶质量较好,清真乳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

积极推广清真品牌标志,建立由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支撑、知名品牌引领、产销衔接有序的现代乳品产业体系。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牛品种改良,扩大奶牛饲养规模,保证奶源供给和质量安全。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自有奶源基地建设,鼓励自建、参股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逐步扩大企业自控奶源的比例。

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优化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在充分发挥液体奶、常温奶产能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发挥宁夏原料奶高品质的优势,针对当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发展高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性乳粉。提高原奶分离提取技术装备水平,在传统的液态奶、乳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乳蛋白、乳糖、干酪素、奶酪、奶油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

严格控制同质化、低档次的加工项目,促进产能增长与原料乳增长相协调。适当限制工业大包装奶粉生产规模,加快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乳制品加工产能,优化奶源利用效率,扶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项目。

3.清真方便食品产业。

糕点、方便面及小食品等休闲方便食品市场容量大,发展速度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方便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818 亿元,同比增长 17.11%。开发

清真方便及休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清真方便食品。研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营养型清真中高端休闲食品,积极推进传统清真菜肴的工业化,发展薯类制品、谷物类制品、肉禽鱼类制品、水果蔬菜制品、清真饮品等方便食品。

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清真焙烤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清真焙烤食品,引入新制作工艺和技术,将宁夏本地特色清真焙烤食品(如:哈里瓦、焜馍干、干粮馍、锅盔、烤馍等)制作成便于携带、保存的方便食品,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引进中华老字号及国内十佳饼店在宁夏开店建厂。

4.清真调味品产业。

依托本地丰富的调味品基础原料,充分挖掘清真复合调味品细分市场。突出清真、健康、自然、绿色和个性化等元素,开发方便化、营养化、健康化、专用化和风味多样的调味产品。

以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两个领域为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增加花色品种。重点研发生产火锅底料类等烹调专用型、酱汁类等方便佐餐型的高附加值复合调味料。

5.清真保健食品产业。

充分利用宁夏“药食同源”的枸杞及其他天然植物资源和传统中医药(回药)的保健养生功效优势,对天然资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培育发展高附加值的清真保健品产业。

以开发改善亚健康状态、调节机能平衡的系列功能清真保

健食品为主线,重点研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配餐和新功能保健食品。

在加工保鲜枸杞原汁基础上,加强对枸杞所含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提取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枸杞功能性饮料及枸杞咖啡、枸杞茶、枸杞口服液、枸杞多糖、枸杞籽油、枸杞油胶囊、枸杞化妆品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6.清真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产业。

清真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广泛,是食品产业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生物及食品添加剂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4200 亿元。抓住生物产业战略兴起机遇,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清真生物制品和食品添加剂,形成清真生物制品产业链,打造宁夏清真产业新的增长极。

发展以生物制造和天然原料提取方式为重点的清真食品添加剂及生产加工助剂,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小品种氨基酸、脂肪酶、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支持清真食品加工用酶制剂的研发,加快普鲁兰多糖、褐藻寡糖、L―核糖等功能性低聚糖的产业化进程。

充分利用牛、羊组织器官,开发清真羊胎素、食用明胶等胶原蛋白、酶解提取物等清真生物制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7.清真餐饮产业。

餐饮产业连接食品饮料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

业,具有较大的综合拉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餐饮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5392 亿元,同比增长9%。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看,消费者对于食材选择的安全性、健康性及卫生性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清真餐饮营养平衡搭配,食材选择、加工方式有严格规范,符合清洁、安全的健康饮食标准,与一般餐饮行业相比,清真餐饮产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清真餐饮是构筑清真食品独特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顺应传统食品工业化、餐饮企业连锁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清真食品工业与清真餐饮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加大清真餐饮菜系文化的研发,扩大完善清真系列饮食,全力提升清真餐饮档次,研发代表清真餐饮高端水平的“清真全席”菜谱,借助宁夏清真餐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并扩大消费者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关注,打造宁夏清真名菜名小吃品牌。

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做大品牌、培育市场,通过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借助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连锁餐饮企业原料、配料的统一配送,使宁夏清真餐饮走向大中城市餐饮市场。挖掘穆斯林传统风味小吃,实现工业化生产。

(二)穆斯林用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倡导“美化穆斯林生活”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穆斯林用品产业,努力在穆斯林服装服饰、日化用品、家居用品及包装

印刷产品等领域先行突破。

1.穆斯林服装服饰产业。

丰富服装服饰产品种类,弘扬穆斯林服装服饰传统特色,将时尚元素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中,满足不同穆斯林群众对美的追求。

完善穆斯林服装服饰设计研发及生产加工体系,科学规划市场及产品定位。开展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消费心理及购买渠道研究,设计研发风格款式丰富多彩的穆斯林礼拜服、结婚礼服、民族演出服装服饰。筹建宁夏国际穆斯林服装设计研发和文化创意中心。

开发体现宁夏资源特色的高档穆斯林服装。强化与宁夏羊绒纺织优势的融合,开发羊绒混纺新面料,以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精品穆斯林服饰,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品牌,占领世界高端市场。

充分利用宁夏滩羊二毛皮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开发高级围领、披肩等服饰产品,提升产品文化与商业价值。在确保环保达标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牛皮皮革制品,与宁夏畜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产业链关系。

中东、东南亚地区穆斯林服饰市场量多面广,在引进部分生产制造企业落户宁夏的同时,积极支持本地企业自主设计的产品通过外发订单模式在区外加工制造,以弥补本地区服装制造能力偏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劣势。

借助中阿博览会以及其他国际性展会,积极举办穆斯林服饰和家居流行趋势发布会、穆斯林服装设计大赛等活动,抢占文化和流行时尚制高点,形成“全球穆斯林精品服饰看宁夏”的品牌效应。

2.穆斯林日化用品产业。

日化用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全球化妆品、香水和个人护理用品、美容用品市场在过去的 20 年间以平均每年4.5%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日化用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67亿元,同比增长9.4%。穆斯林日化用品属于特色需求,整个行业在我国正向产业化发展,全球市场有较大拓展空间。

引导国内外日化领域龙头企业在宁夏设立地区总部或制造基地,利用宁夏特色资源,开发生产满足穆斯林居民生活习俗的洗发水、沐浴露、口腔用品、护肤美肤系列化妆用品,及餐具洗涤剂等家庭日用洗涤剂,并出口到全球穆斯林市场。

3.穆斯林家居用品产业。

针对国内外穆斯林地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自主开发制造与委托加工相结合的办法,开发适合伊斯兰文化习俗、具有丰富穆斯林元素的高档家居用品,包括家具、日用陶瓷、灯饰、工艺品、坐毯、家用纺织品及绿色生活用纸等产品。

针对国内外穆斯林人群在室内装修、家居装饰、节日布置等方面对工艺品的需求,开发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文化工艺品、

节庆工艺品、礼品工艺品、玩具工艺品、家用工艺品、收藏工艺品等。借助中阿博览会扩大工艺品的品牌宣传和影响力,承接国际订单,开拓国际市场。

4.包装印刷品产业。

适应多元化、多层次消费水平,为国内外穆斯林消费者提供更加清洁安全的包装印刷产品。调整优化包装印刷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纸塑、铝复合软包装物、塑料包装物、玻璃瓶、铝制品包装物等,以适应清真产品包装需要。

5.回医药产业。

近年来我国中西药品产业稳健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21682 亿元,同比增长 18%。目前回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进一步贯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回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12〕161 号),加强回医药人才培养,提升回医药研发水平,借鉴内蒙古医药、藏医药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挖掘民间回医药资源,大力开展回医药的研发工作。

迎合现代养生需求,加入回医养生保健理念,发展集香疗、浴疗、针灸、推拿、食疗为一体的回医养生保健产业。开发回医香疗、浴疗的相关产品,加大带有明显回医药特色的香料产品开发。宣传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莲渠张氏回医骨

伤”正骨手法,加快对回医骨伤膏药的研发,做大做强回医药产业。

(三)相关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物流等相关服务业,是清真产业良好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及金融服务业,为宁夏清真产业走向世界提供先导,为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提供软实力支撑。

1.物流产业。

建设专业、快捷的物流体系,围绕产业园区,打造空、公、铁交织联运的一体化立体物流网络,为宁夏打造清真产品集散地做好重要支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应民族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清真产业运输、仓储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清真相关标准的要求。

2.穆斯林旅游产业。

穆斯林旅游市场巨大。充分利用宁夏世界穆斯林城、中华回族风情园、中华回族一条街、伊斯兰文化中心等一批展示回族特色文化的旅游项目资源,巩固并扩大与中东、东南亚、中亚国家的旅游发展合作市场,带动穆斯林旅游产业发展。

3.文化教育与创意设计产业。

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人文交流,发挥宁夏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为中阿经贸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支持。

组织宁夏学子到中东国家高校深造,培养熟悉阿拉伯文化和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发挥宁夏大学迪拜孔子学院的交流平台作用,吸引国外人才积极参与中阿经贸活动。

围绕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做好“阿拉伯语十年千部经典图书互译工程”和“中阿双百经典图书互译工程”;围绕清真产品的工业设计、清真品牌的营销传播,开展创意设计工作。

4.博览产业。

努力扩大宁夏清真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清真产业博览展示活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宣传提升宁夏清真品牌形象。充分用好中阿博览会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清真产业博览会。

5.金融服务业。

抓住国家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机遇,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并重点服务宁夏清真产业。引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解决企业融资困境。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清真产业发展。

六、建设产业支撑体系 建设涵盖清真全产业链的七大支撑保障体系,是突破资源瓶颈、打造标准高地、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清真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平台的有力保障。

(一)现代生产及配套体系。

1.发展目标。

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创产业发展优势;抓好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功能;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抓好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起点投资项目,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有序配套的产业集群,使宁夏逐步成为国内清真产品生产加工中心。

2.发展路径。

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立足高标准技术改造,走深加工、精细化生产之路,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先进技术保障清真产业的制造水平,建立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制造体系。

重点承接国内先进企业的产业转移,积极落实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国轻工骨干企业宁夏清真产品生产基地,新创或直接延用著名轻工企业的品牌商标,促使宁夏清真产业在企业装备、管理水平及市场拓展方面实现质的快速提升。

组织宁夏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打造健全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扩大与穆斯林国家的产业合作。大力引进国外清真产业中居领导地位的企业,鼓励其到宁夏建立现代化清真产品基地,带动宁夏清真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融入国际产业高端价

值链。

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自我培育与引进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清真产业品牌,大力提高产品商业价值。

研究国内外穆斯林人口、分布、消费情况,分析国际清真产品市场的布局与潜力,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工作。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国际名企入驻宁夏工程 2015 年―2020 年 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 2015 年―2020 年 (二)清真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1.发展目标。

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是产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要抢占清真产业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的制高点,形成宁夏清真产业的知识产权体系,为把宁夏打造成清真产业发展平台提供战略保障。

建立完善清真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和准入制度,参与并主导开展我国清真产业认证体系研究与论证,建立国内统一、国际认可的清真认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扩大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标准互认范围,扩大清真产品认证中心的影响力,将其建成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权威机构。

2.发展路径。

建立完善清真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DB64/T543-2009)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认证细则。研究完善清真产业标准体系,形成涵盖原材料、运输、加工、包装、储藏及物流、零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清真标准体系。

建立清真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研究行业共性特征,与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推动地方性清真产业标准上升为清真行业标准。

建立清真产业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中国清真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清真行业标准基础上,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接,将清真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及引领作用。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品认证中心。组建专业队伍,逐步形成和完善规范化流程,提供清真产品“合法”认证全过程服务,包括原材料、运输、加工、包装、储藏及物流、零售等环节的清真认证服务,成为我国开展清真认证的权威机构。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培育形成“宁夏清真认证”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

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按照 ISO/IEC 17025 准则要求,建立清真产品第三方检测中心,通过实验室能力认可,成为具有第三方公证地位和国际互认资质的实验室。

对接国际标准与国际清真认证。建立阿拉伯国家标准研究

中心,积极对接国外清真产业标准,加快与国外穆斯林国家标准互认工作进程,争取到 2017 年实现互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 个以上。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制定清真行业标准 2015 年底前启动 整合建立国家级认证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制定清真国家标准 2015 年底前启动 扩大国际清真认证互认范围 2017 年底前启动 (三)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1.发展目标。

建立多元化的清真产业科研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构建开放型的研发、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清真产业技术中心,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发展路径。

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实施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业技术中心,面向高校、研究机构、企

业全面开放,承担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或带有共性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组建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整合宁夏现有科技资源,对基础较好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进行评估,以联合运营方式实现一体化管理,使之成为清真产业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试验、验证和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科技专业服务。

重视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建立清真产业创意与设计联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研发新的消费产品,从满足消费向创造消费、引导消费转变。积极培育引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品牌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广告设计公司、传媒公司、创意产品展示公司,通过创意推广,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注重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新型互联技术,依托中国轻工业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立清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追踪国际先进技术,组织协同攻关创新,及时将高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

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建立清真产业博士后工作站;成立院

士工作站,从国家科技战略层面推动清真产业创新工作。

做好清真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语言、文化、经贸、法律等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选拔与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业技术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业创意与设计联盟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2015 年底前启动 实施清真产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 2015 年底前启动 (四)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1.发展目标。

建成一批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化市场,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构筑生产性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城市商业物流和专业市场协同发展的物流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渠道,使宁夏逐步成为国内清真产品集散中心。以物流信息化为引领,借鉴“义乌模式”,充分利用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天然纽带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将宁夏打造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商流、物流集散中心。

2.发展路径。

重点建设一批集散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批发市

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清真产品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设。

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查询、产品展示及销售平台。发展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形成品牌专卖、系列专卖、特种商品专卖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培育第三方物流发展,支持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实施流程改造,降低物流费用,专注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口岸物流、空港物流,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要素整合、共享、链式发展,塑造高端技术引领、覆盖西部、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西部地区品牌物流网。

充分发挥中阿博览会的平台展示作用,积极参加海外清真产业展销活动,鼓励自有品牌走出去,扩大宁夏清真产业影响力。重点拓展海湾六国及穆斯林人口大国市场。积极发展与马来西亚等商贸大国的经贸战略合作,加大转口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加大对国外清真产品的进口力度,促进国外清真产品在中国的流通销售,发挥宁夏清真产品集散中心作用,扩大清真产品经贸规模,促进宁夏经济繁荣发展。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评选、发布清真十大品牌 每年一次 中阿博览会清真产品展示交易会 每年一次 建立清真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品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 2015 年底前启动 (五)绿色原料保障体系。

1.发展目标。

发挥宁夏温差大、光照强、植物生长不依赖高剂量杀虫剂的优势条件,借助现代生物农业技术,合理确定种植业、饲养业发展规模。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原则强化区域合作,打造高端清真产品绿色原料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基础。

2.发展路径。

发展绿色饲料产业,针对宁夏及周边省市肉牛、肉羊及奶牛的规模化发展需求,发展生产苜蓿、青贮饲料所需的生物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保障畜牧产品的品质。

推动农村合作发展机制,组织农牧民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多种形式联合发展奶牛、滩羊、肉牛、家禽等畜牧养殖基地和枸杞、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广泛推广有机、绿色种植。

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方式,发展专业化的原料供给基地。鼓励农户走高端

品质路线,通过第三方检测实现原料收购优质优价。

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为原则强化区域合作,以企业为主导,采取公司加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等方式,与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合作发展飞地种植养殖基地,扩大清真食品原料供给能力。开展对原料的清真认证,引进周边地区优质肉制品原料,破解资源不足矛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培育一批绿色畜牧原料基地 2015 年底前启动 培育一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基地 2015 年底前启动 (六)区域要素协调优化体系。

1.发展目标。

发挥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与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周边省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合作发展,克服宁夏资源规模、市场规模、产业规模较小的弱势,建立产业链条合理分工、配套服务共建共享、生产要素合理集聚的区域一体化产业合作机制。以中东、东南亚和南亚、中亚穆斯林国家为重点,构筑清真产业国际合作圈。

2.发展路径。

充分利用宁夏与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陕西等西部省份地缘优势,以穆斯林民族的宗教文化为纽带,通过宁夏清真食品认证平台,加强清真产业合作,建设西部清真产业发展

联盟。

依托西部省区畜牧业较为充足的原料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和活跃周边地区经济,形成整合集聚周边地区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核心区。

发挥宁夏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及中阿空中走廊的对外直航权,对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及物流、经贸服务。

做好宁夏著名清真品牌的认证与品牌输出。为周边具备清真产业资源地区的企业,提供宁夏清真标准检测认证服务,并将产品销往当地及周边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制定宁夏清真标志异地认证与使用管理办法 2015 年底前启动 一站式检测认证与航空物流绿色通道 2015 年底前启动 (七)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1.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清真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支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稳定化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2.发展路径。

鼓励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和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金融、保险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重要保障作用,积极吸引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来宁夏设立分支机构。

顺应国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改革方向,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金融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伊斯兰银行业务试点,鼓励和推进与阿盟国家互设金融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开展对中东地区清真产品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业务。

推动组建民营银行,降低信贷门槛,服务清真产业发展。信贷项...

第五篇:加快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未来10年,必须立足宁夏的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炭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大文章。煤炭是支撑宁夏经济快速发展最具优势的资源,也是支撑宁夏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宁夏煤炭远景储量2027亿吨,已探明储量334亿吨。宁夏含煤面积达17000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要做好煤炭的文章,就要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宁夏的煤炭资源优势。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区以组建成立宁夏煤业集团,开发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标志,拉开了实施资源开发与转化战略的帷幕。经过近8年来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宁夏能源化工产业迅猛发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也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基地,成为宁夏举全区之力建设的“一号工程”,发展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区煤炭开发、煤炭转化和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煤炭资源优势初步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成为宁夏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宁夏煤炭开发规划,本世纪前20年,是宁夏煤炭产能的集中释放期。“十二五”末产能将达到1.3亿吨,2020年之前达到1.5亿吨的顶峰水平。之后的较长时间内,宁夏煤炭产量将维持在1.5亿吨左右,全区煤炭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如何让珍贵的煤炭资源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将成为未来十年做大煤炭文章的核心问题。

未来10年,坚持走以煤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全面实施煤炭资源转化战略,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煤炭资源增值最大化,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做好煤炭文章的关键所在。

要适度发展煤转电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电基地和“西电东送”电源点。火力发电是宁夏传统的煤炭转化产业,但煤转电产业链比较短。结合火电产业特点、市场状况、节能减排要求和宁夏发展实际,今后应合理配置动力煤资源和区域环境容量,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风冷、超临界机组火电项目。到2020年,全区宁夏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外送电1000万千瓦,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电基地和“西电东送”电源点,满足宁夏经济发展和国家“西电东送”的需要。

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打造宁夏经济强势增长极。煤化工具有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广阔、对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强的显著优势。着眼于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和日益突出的能源供给矛盾,充分发挥宁夏煤化工产业积聚的先发优势,以煤炭深度转化为主线,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聚集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大规模发展替代油气能源、石油化工的煤基能源、煤基化工,将是未来拉动宁夏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增长极。

大力发展煤基烯烃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煤制烯烃生产基地。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和神华宁煤集团50万吨/年煤基烯烃项目的相继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MTO和MTP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在世界上率先开创了一条煤炭经甲醇生产高附加值低碳烯烃的全新技术路线,将带来烯烃产业的一次革命。煤基烯烃技术工业化成功应用的突破,为对比选择煤制烯烃工艺路线创造了条件,为宁夏规模化发展煤制烯烃产业发挥了示范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强势推进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建设国家能源战略示范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石油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给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实施煤变油替代石油能源战略,建设国家能源安全储备项目,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要求更为迫切。宁夏是全国开展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较早的省区,在煤炭间接液化可行性方面做了扎实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宁煤集团开展前期工作的宁夏沙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国家唯一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具备加快推进和规模化发展的扎实基础和优越条件,有望年底获得核准,明年开工建设,届时将成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最大的投资项目。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投资大,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

高,经济效益好,是带动宁夏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加快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拓宽煤基能源发展空间。与石油天然气相比,煤制天然气耗水量较少,能源转化效率较高,环境影响较小,是较为理想的清洁燃料。随着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到位,国内价格与国际接轨,未来将有50%的涨价空间。以煤制天然气替代石油天然气,制取技术成熟,市场空间巨大,经济效益显著。“十二五”期间,依托宁东煤化工基地良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拓展煤基能源发展空间,将建成宁夏第一个石油天然气替代项目—宁东基地40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加大太西无烟煤转化力度,打造国家级炭基材料基地。太西无烟煤具有“三低六高”的特性,是我国的稀有煤种,存量少,市场需求大,开发价值高。依托太西无烟煤的煤种优势和稀有特性,加大研发、转化力度,大力发展超低灰煤、活性炭、碳素制品等高端产品,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太西无烟煤由燃料到重要化工原料的就地转化增值,炭基材料向精细化工材料的转化增值。到2020年,活性炭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超低灰煤达到100万吨,炭素制品达到10万吨,建成重要的国家级炭基材料研发基地。

培育煤炭资源跨区域合作转化工程——“疆煤进宁”工程。随着宁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但“十三五”以后,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电力和区内其他相关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煤炭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制约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实施“疆煤进宁”工程,将新疆优质煤炭资源调入宁夏进行深度转化,无疑将是保持宁夏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抉择。

新疆煤炭资源丰厚,但新疆水资源相对匮乏,煤炭资源全部就地转化受到严重制约。按照新疆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到2013年“西煤东运”调出煤炭0.5亿吨,2015年1亿吨,2020年5亿吨,远期达到10亿吨。利用宁夏中卫市地处“西煤东运”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实施“疆煤进宁”工程,接力新疆煤炭“西煤东运”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实施“疆煤进宁”工程,接力新疆煤炭“西煤东运”,既能解决新疆煤炭长距离运输、竞争力减弱的问题,又能解决“十三五”以后宁夏经济长足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问题。

要利用中卫的水土资源优势、“西气东输”输油管线枢纽的特殊位势,依托宁夏建设和运营大型能源化工项目的经验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利用调入宁夏的新疆煤炭,建设宁夏第二个“一号工程”——中卫能源化工基地,集约发展煤制油、煤转电产业。

经过未来10年煤炭资源转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到2020年,宁夏建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转化基地,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炭基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总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全区煤炭总产量达到1.5亿吨,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800万千瓦,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区内煤炭转化13300万吨,直接和间接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带动沿黄城市带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吸纳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定居50。万人,促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真正把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宁夏脱贫致富、强区富民的经济优势,实现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经过未来10年煤炭资源转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到2020年,宁夏建成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转化基地。全区煤炭总产量达到1.5亿吨,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煤炭就地转化13300亿吨,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炭基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宁夏煤炭资源开发、煤转电、煤化工总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直接和间接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促进宁东和沿黄城市带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吸纳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定居50万人,促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真正把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宁夏脱贫致富、强区富民的经济优势,实现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上一篇:能力作风建设范文下一篇:鸟害预防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