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2022-09-11

随着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 只有在教学中多学、多思、多干, 才能把握教学改革的脉搏。当然, 作为新课程, 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都是全新的, 特别是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为此, 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 锤炼语言文字, 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 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 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 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 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 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 尤其是大量地泛读, 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 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 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 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 精构篇章框架, 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 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 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 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 依据我的教学经验, 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 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 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 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大量课外阅读虽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 模仿写法, 课堂作文指导也同样不能忽视。

二、学生参与, 突出一个“动”字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单由教师讲解, 学生只能像一个口袋一样被动接受知识。如果由教师把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直接提出, 由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解答只能是少数学生的天下, 更多的学生得不到锻炼, 对作文的理解还是不能深入。

我想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岂不同样有效吗?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我便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 由学生自由作文的作法, 改为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诸如:文章的中心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以及作文中还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不一定面面俱到, 有话多说, 无话少说, 但必须要说。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学生写作文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老师们常常以为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 观察力不够, 想象力太差所致, 而实际上命题不当才是重要原因。命题不当, 远离学生实际, 使学生感到是老师“要我写”, 我“没什么好写”, 又要“硬着头皮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只好勉为其难, 敷衍凑数, 写作文的过程就变成了“挤牙膏”, 假话、套话、空话等不良文风由此滋长并泛滥。因此, 把作文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的第一步, 就是把命题权还给学生, 以适应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手抒我口, 我口言我心”的表达的乐趣。例如, 写假期生活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命题, 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愁眉苦脸, 绞尽脑汁。相反, 在他们笔下, 既有对美好而充实的假期生活的设计和回顾, 也有对假期生活不满感受的倾诉等等。

在今年的暑假, 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我的暑假我做主》的文字作业。开学后, 所有的同学都交给我一份满意的答卷。蔡玲珑同学写道:“这个暑假, 妈妈送我到农村的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以前, 我从来没有在农村住过这么长时间。这段时间, 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 也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和我们城市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诸多不同。和他们相比,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呢?”谢欣然同学则说:“惨啊!本来想着上中学后学习会越来越紧张, 就没有时间出去玩了, 为了不留下遗憾, 我暑假很想去北京旅游一周, 但是给爸妈说出我的想法后, 他们犹豫不决。他们只想给我报学习班, 还哄我上完学习班后再去。其实等到上完课就快开学了, 想再去旅游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 我说的旅游计划成了梦想计划!”

这样的文字, 哪一句不是发自孩子们内心的真实的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不正是我们所期待和培养的“能力”吗?

三、发挥想像, 渗透一个“新”字

叶圣陶曾指出:“写作原在表白内心, 与他人相感通”。说明了写作是一种人生, 是在发表自己的积蓄。其意在解放学生的思想, 激发作文兴趣,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作文教学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 树立教学新理念, 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四新”:以“广博”出新——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天文、地理, 以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文章中引经据典, 谈古论今, 让人耳目一新。以“热点”出新——时刻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与时俱进, 如:世界和平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等等。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 紧跟时代的步伐, 写出具有时代感的文章。以“巧构”出新——即使在内容和立意上不能改变的情况下, 在结构上略作修改也不失一种创新。

此乃旧酒用新瓶。如:前些年重庆的中考以表扬和批评为话题作文, 有学生就以《批评与表扬的南北对话》以及《批评与表扬的辨认会实况》等对讲话的形式以及《患者就诊报告》医生看病开处方的形式来写, 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形式上除了会写一般的记叙文、抒情文外, 大胆地鼓励学生从初一开始学写议论文, 甚至还可写短剧、写诗等等。以“立意”出新——善于思考, 敢于打破常规, 反弹琵琶, 独辟蹊径, 别具慧眼, 立意标新, 并且将政治标准、公众道德、人性标准以及自己的远大志向等与立意联系起来, 用自己的情感去倾泻、去浇灌、去感召、去激励。

四、张扬个性, 熔铸一个“真”字

言为心声, 文贵情真。写真实的自我, 抒真挚的感情, 是作文的灵魂。教师们都反对学生无病呻吟, 胡编乱造, 瞎说一通。当一部好的作品在我们的脑海中缓缓流淌的时候, 不只是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时还会让我们感动地留下眼泪。这是因为作品中的感情与读者内心的感情引起了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挚感情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为达到此目的, 必须学会观察。从观察中, 学会点面结合、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去看问题。从观察中, 积累一定的素材, 从观察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 丰富自我, 形成真我。作文必须由课堂写作向课外写作延伸,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当然, 学生写观察日记, 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写片断、肖像、对话、动作、景物、轶事等等。有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再加上精心选材构思, 适当运用技巧, 就能做到写山则情满于山, 写海则意溢于海, 让作文焕发出打动人心的魅力, 富有永久的生命力。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丰富多彩, 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 他们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 体会到作文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契机, 结合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 结合兴趣小组活动, 布置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组织辩论赛, 编写课本剧, 撰写解说词、颁奖词, 拟定宣传标语、广告词, 写竞选演讲、自我介绍, 创作儿童诗歌、童话、寓言等等。这样, 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又能增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拿编辑广告词来说吧, 老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优秀的广告词, 引导学生概括出广告词的特点:简洁易懂, 语言生动, 特点鲜明等。然后, 让学生试着为家乡的土特产设计广告词, 并开展评选优秀广告宣传语活动, 这将大大激发起学生写作和创造的热情。

五、相互批改, 贯穿一个“赏”字

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是在历练中形成, 非教师“代庖”所能及。教会学生批改作文, 既解放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作文批改上, 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锻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即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 又可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魏书生曾说:“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高, 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

为此, 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最基本的部分, 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 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看文章结构、看表达方式、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

学生互批作文的方法而言, 有笔批、面批、朗读批改、讲义批改、录音批改、网上批改、作文园地式批改等方法。笔批是最常用的方式, 不多展开。

面批这种方法教师批改可以用, 学生互批同样可以用。让学生面批前, 事先看一两遍作文, 对自己认为应改之处用红笔或铅笔打上符号。然后, 告诉对方自己对这篇作文的批改意见, 文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改, 建议怎样改。对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在商讨之中共同改文, 共同提高。面批直接、亲切, 针对性强, 充分注意了个性的分析, 调动了每一个批改者和被批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商讨式处理体现了作文批改中的民主性。

朗读批改、录音批改、讲义批改、投影批改或作文园地式批改都是由老师挑选的代表性作文,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 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或录下来放给全体同学听, 或印成讲义, 或投影展示, 或贴在墙上的作文园地中, 以供学生互评互改。

传统的作文评改由老师一人承担, 一个语文老师要把两个班的作文在规定时间内批改的全面、细致、准确, 并对学生确实能起到指导作用, 那是很难做到的。批语多数是“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一类的套话。这篇是这几句话, 下篇还是这几句, 换汤不换药。作文评改流于形式, 学生对老师的评语不再关注, 很多人“提笔皱眉, 谈文色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互批互改作文评析法, 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把老师从繁重的无用劳动中解脱出来, 是老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作文讲评和教育教学, 可以说做到了“双赢”。当然, 在学生互批互改的过程中, 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出现的问题, 老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即使的补救。

“互批互改”它不是形式, 是学生再次学习的过程, 是学生自我感悟, 互相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一旦养成互批互改的良好习惯, 在作文的全过程中能过真正不断的自评互评, 那么,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这也是唯一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文的“捷径”。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副“艺术品”,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不仅能让学生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方法: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学生参与, 突出一个“动”字;发挥想像, 渗透一个“新”字;张扬个性, 熔铸一个“真”字;相互批改, 贯穿一个“赏”字。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上一篇: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塞CT诊断及临床研究下一篇:克深区块盐膏层安全钻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