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022-12-22

第一篇: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

营造创业环境

激发创业活力

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许昌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创新服务、优化环境,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市现有各类经济组织16万家,比2008年末增长55%,注册资金累计达897亿元,增长1.5倍;创业拉动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一、以政策措施为导向,全力激发创业热情。推动创建工作,政策导向是关键。我们根据上级政策精神,结合许昌实际,出台了推动全民创业的意见和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工商、税务、人行等部门和县、乡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措施,形成了完备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对创业主体坚持“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补则补”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减免有关税费,放宽投资创业领域、项目审批管理、投资创业注册等限制,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的创业、房租、水电等补助以及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补贴。各项政策公开透明,基层服务平台一站受理,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监察机关全程监督,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3年来,全市共有33万人享受到了相应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扶持,累计减免各种税费3亿元。

二、以资金扶持为重点,着力破解创业瓶颈。我市在经济总量偏小、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创新思路、多策并举,采取“投、补、帮、贷、注、引”等方法,有效破解了创业资金难题。一是财政“投”。市、县两级政府优先把创建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预算,3年累计投入创业引导资金1.1亿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政策“补”。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扶持创业主体,累计投入补贴创业就业资金2亿元。三是小额“贷”。实行“三大两简一灵活”工作法,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的重要作用。“三大”一是扩大扶持范围,即由原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扩大到所有创业人员;二是扩大贷款额度,个人贷款由最初的2万元扩大到10万元以上;三是扩大反担保方式,由原来单一的人员担保放宽到质押、物押、联保、互保等多种形式。“两简”即简化贷款资料、简化贷款程序,实行申请、复核、发放直通车服务。“一灵活”即实施灵活的贷款期限,由按年计算变为按月、按季、按年确定贷款期限。2010年,我市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亿元,三年来累计发放15亿元。四是群团“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优势,为职工、青年、妇女创业提供小额借款、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累计帮助筹集资金6700万元。五是民间“注”。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园区等项目建设,全市41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0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注入创业资金22亿元。六是政府“引”。坚持每季度召开银企洽谈会、服务创业联席会,协调银行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就业工作。3年来,全市支持创业的各类资金累计达到260亿元,有效缓解了创业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三、以优质服务为根本,强力优化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坚持在创业服务上下真功、求实效,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一是抓平台建设。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市、县(区)按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市场,9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级人力资源市场,2377个行政村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全市108个人力资源市场每年有1万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万个。二是抓创业孵化。我市投资180亿元建成了20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亿平方米。对入驻的创业主体提供15-2000平方米的店铺或厂房,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商业贷款支持,现场办理税费减免、房租水电补贴等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园区已吸纳4700名创业主体入驻。三是抓环境优化。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效能提升年、环境创优年、执行力提升年等活动,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坚持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审批事项由2008年的300项精简到目前的192项,为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和优质高效服务。

四、以全民创业为基础,努力壮大创业队伍。推动全民创业核心在于培育更多更优的创业主体。我们采取“催、激、回、育、带”等措施,鼓励扶持各类群体积极投身创业,不断壮大创业队伍。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催生一批。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催生了年销售额在2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240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80%、出口创汇的9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激活一批。充分发挥许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花卉苗木、文化旅游等特色服务业。全市在服务业领域创业的主体已达到6.5万户,占全市总量的42%。三是大力推动劳务经济,回流一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全市62万在外务工人员中,已有1.5万人回乡创业,投资超过20亿元,吸纳就业近8万人。四是实行分类培养,孕育一批。人社、农业、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包培训、包指导、包融资、包场地、包环境等措施,分类培育大学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创业主体2.2万人。五是坚持典型引路,带动一批。每年组织召开创业经验交流会,组织创业明星、创业示范商户巡回演讲,开展创业就业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一大批创业主体创业就业。

五、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者能力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2010年,我市与省人社厅签署了《共同建设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市框架协议》,为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是抓阵地,实施“1688”建设工程。即用3-5年时间,建设1所技师学院、6所县办技工学校、8所公共实训基地、80所就业培训服务中心。目前,技师学院已建成投用,技工学校已建成2所、在建的1所,公共实训基地已建成2所,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已建成25所。二是抓培训,实施“百万培养”计划。5年内培训城乡劳动者100万人,每年培训不低于20万人。把培训范围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向所有劳动者延伸、培训方式从课堂向创业全过程延伸,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市共设立95家培训基地,两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创业就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三是抓帮扶,实施创业助推行动。加大创业跟踪帮扶服务力度,为每名参加创业培训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指定专人“一对一”跟踪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帮扶,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我市高度重视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把创业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源动力。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做到了创建工作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列支、问题优先解决,真正实现了畅通无阻、一路绿灯。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先后开展了弘扬许昌创业文化、“百名创业明星”评选表彰、创业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活动,在市内主要媒体开设创建工作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全民创业,使创业政策家喻户晓、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动力,全面提升创业就业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向阳区采取“三创新”方式

充分激发全区发展活力

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的活力来源于创新,我区以“三创”活动为契机,采取“三创新”把创新作为注入发展活力的关键环节,大胆探索新模式,积极拓展新领域,不断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一是理念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区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是我区发展的准则。我区始终以树立科学、高效、持续、精细化发展为理念,把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放在突出的位置,真正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突出推进服务功能建设、城市建设和民生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卫生承保制,采取三级联保,即办事处包保、机关干部包保、社区主任包保,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发展方式创新。我区始终注重发展方式的创新,在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同时,发挥工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显著提升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并突出产业项目建设,2012年我区拟开工大项目10个,项

目总投资34.6亿元;复工建设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15.18亿元;在谈谋划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14亿元,这些项目的达产达效后,将使我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三是机制创新。我区在机制创新上不断研究总结经验,通过法制化的规范,市场化的运作,社会化的举措,产业化的发展,建立健全了环境优化、绩效考评、廉政风险防控等机制。并进一步规范了决策运行机制、督办落实机制,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保证各项机制落到实处,我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分级实施、分主管部门落实,并建立健全定期报告、定期通报工作制度,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各项机制落到实处。为建设繁荣富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活力时尚的向阳区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篇:创新激发新活力

组织创新激发基层新活力

共青团武穴市委

按团中央统一部署要求,为进一步创新团组织设置模式,拓宽团干部配备方式,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武穴市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市镇两级团委换届为契机,在12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了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

一是班子建设坚持两个结合。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武穴市作为第一轮试点地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初步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体制内外相结合”’的乡镇团的委员会。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按“1+1+X”模式(即1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兼任团委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若干兼职副书记和乡镇团委委员)全部配备到位。在选配过程中,各地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严格选配标准、把握数量结构,并结合工作实际,按11-21的职数要求配备团的委员会,做到不缩减,不突破。乡镇(街道)团委班子选配后,乡镇团委的干部人数显著增多,团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乡镇团委的工作力量和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是作用发挥突出三个优势:各地在乡镇(街道)团的委员会的选配阶段,就着眼于整合工作资源,注重委员作用发挥,重点从能代表青年群体、拥有自身优势、符合选配条件的农信社信贷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文艺工作者、干警、律师、医生、教师及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兼职团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各地通过发挥班子成员优势特长,乡镇团委正在改变以往资源、资金短缺的状况,逐步为团组织的工作活跃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是工作设计强调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普遍性和差异化的关系,在保证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完成的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地域特点,选准各自工作重点和特色工作。二是处理好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关系,既强调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又要注重在工作过程中团干争取领导、资源整合、关系协调方面能力的培养。三是处理好围绕中心和服务青年的关系,既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避免工作边缘化,又要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服务好青年。四是处理好实效性和基础性的关系。既要会做有影响、有声势的活动,更要注重团的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四是机制建设着力五个完善:全市12乡镇(街道)团的委员会配齐后,他们各自在机制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五项机制:一是完善了干部选配机制,确保团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二是完善了联系青年机制,确保联系的广泛性;三是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包括建立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等,确保工作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包括财政预算、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确保筹资手段的灵活性;五是完善了党团考核机制,重点做到“三同步”,确保考核的科学性。机制健全后,改变了乡镇(街道)团委以往“无人可使,无事可干,无钱可用”被动局面 。

对各乡镇(街道)团的委员会进行工作设计时,一方面我们对工作四要素提出四字要求,即工作目标要准、工作内容要新、工作措施要实、工作要求要高,强调普遍性。另一方面,各地在工作设计中,又允许差异化,就是各地可根据地域特点,选准各自工作重点和设计特色工作。比如,有的乡镇的重点是发展劳务经济,就把就业培训、岗位对接作为工作重点,有的是历史文化名镇、古镇,设计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就有可能更能发挥团的特色。这样来,全市各乡镇(街道)团的工作就特色鲜明,亮点纷呈,避免了千篇一律。

第四篇:管理创新激发队伍活力

——浅谈管理创新在合成氨厂的运用

合成氨厂胡琴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精神也被不断赋予丰富的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其中之一就包含勇于探索求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这个方面涵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不知道创新,就没有了活力,更谈不上发展。

一、 管理创新的含义

创新来自多个层次:营运创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每个层次对企业的成功都能做出贡献,但是,我们排列一下这些层次的创新就会发现,越高层次的创新对价值创造以及竞争地位维系就越有作用。管理创新无疑是最高层次的创新。

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是营运创新。在一个超竞争的世界里,仅有营运创新难以产生有决断力的长久的经营优势。

工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同属于创新的第二层次。好的产品和工艺技术无疑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现状,获得竞争优势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变革,历经数次技术革新取得优势很快会被新的产品、新技术工艺所取代。

以上表明了各个层次的创新是不尽相同的。当企业遇到一些大的、数目众多的问题时,管理创新则能产生一种难以模仿的优势。

二、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人本管理

新经济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样的企业的科学发展也必须做到:坚持以人文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企业员工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员工获利的双赢局面。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实现“人本管理”,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人本管理”的重点涉及涉及文化、制度与人这三个层面。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通过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巨大的向

1心力和凝聚力;优秀企业必需通过制度建设的设计与优化,才能确保企业稳定、高效的运作;而人则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人力资源对合成氨厂发展的影响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离开了这些的资源及其有序而动态的组合,企业就不可能良好地存在和运作。特别是对人力资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不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其结果是资源潜力难以发挥,轻则增加企业的内耗成本,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

1、合成氨厂人员现状

至2009年6月厂在职员工686人,其中男员工487人,女员工199人;班组有46个。

(1)、员工素质

研究生结业:1人,占员工总数比例:0.145%;本科:7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0.2%%;专科:3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37%;中专:57人,占员工总数比例:8.31%;高中:95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3.85%;技校:145人,占员工总数比例:21.14%;初中以下:288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1.98%;

(2)、员工专业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状况

①、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7.49%;其中:中级职称1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46%;初级职称29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23%;员级职称7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02%。

②、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27.13%;其中:技师29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95%;高级工16人,占员工总数比例:2.33%;中级工93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3.56%;初级工13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89%

2、合成氨厂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厂现有各类型员工,总体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中专以上学历仅占23.025%,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专门技能人员较少,特别是着两年来支援二甲醚厂、先锋项目建设,大批优秀员工被抽走,使得厂各车间人力资源紧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公司当前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创新就无法适应,势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

3、管理创新对合成氨厂的意义

合成氨厂人力资源紧缺的难题,依靠外部的人力资源支援根本无法解决。加上由于这两年解化发展需要更多得人才,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的问题日趋严重,仅仅依靠人才的内部循环来解决人才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时候就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从基础制度建设、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激发员工的活力,造就更多的人才。

四、管理创新机制在合成氨厂的运用

我厂通过管理创新理顺工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我厂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举措:

(1) 注重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机制的创新。我厂紧密联系当前工作面临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合成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指导性、时效性。

2009年我厂的管理创新着重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我厂的机制创新原则上要求顺应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和公司的规章制度,尊重规律,规范操作。同时组织分厂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创造性。2009年,我们还组织各车间对现有的各类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各类台帐进行了系统清理,对现行的所有操作规程进行了重新编写,力求使新编操作法更具贴近生产实际,真正起到指导生产,有助于员工深度挖掘装置潜力的意义。

(2)把人才培养作为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

只有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培训,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我厂把人才培养作为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充分运用外培、自学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注重培训的内容,又注重培训的层次。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抓好新员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做好老员工的技术升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倡导换岗学习,对一些技术已经熟练的工人,适当安排换岗学习,做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技术及人才储

备。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对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打破以往上任后再学习的传统模式,让一部分员工先走到班长、管理人员的岗位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由车间专职技术人员授课的单一的培训方式,改为在技术人员授课的基础上,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行实际操作经验的现场交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公司相关单位的专家对员工进行专业指导等,做到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来加快人才的培养。总之,合成氨厂不断创设条件,追加教育培训资源的投入,力求成就更多的技术骨干。

(3)考核中体现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紧相连,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厂采用制度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考核制度,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2009年我们更新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制度,在全厂施行全面考核制度,提出新考核方案并严格考核,考核方案突出以下几个特点:考核面广,全面概括了生产管理的主要方面,包含了生产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生产现场管理、日常化综合管理;强调全员性参与考核及管理,考核打破单人单层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工作责任感和热情,并做到奖罚分明、多劳多得;考核方案简洁化,突出考核重点,考核指标量化,保证了考核方案的简单可行;为更好体现出员工相互监督并参与管理的职责,考核过程中均采用个人与集体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例如对劳动纪律的管理,被查处到的个人将按厂有关规定处理。同时,按考核细则对车间或班组扣减考核分数,被考核的集体利益将全体受损。

为更好地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我厂分别在造气高压岗位、二净化两洗主控开展了《煤气产量活动竞赛》活动,有效体现收入与付出相匹配的原则,同时我厂还在员工中间广泛开展评优活动,今年我厂共设“优秀员工” “技术能手” “优秀管理员” “绿化先进”等十八个奖项,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积极性。

(4)营造和谐的分厂文化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柱。我厂将企业文化建设定格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上,把企业精神作为员工的精

神力量,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继续深入、持久地在全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车间、文明岗位、文明班组活动;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员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合成氨厂的和谐发展,增强了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同时鼓舞和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合成氨厂通过对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搭建了规范、高效的员工队伍管理的管理平台,提高了全厂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激活了队伍活力,为合成氨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管理创新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制定出的不断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的制度,形成有利于合成氨厂科学持续发战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合成氨厂和谐、稳定、科学、持续的发展。

2009年11月25日

第五篇:激发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吕 薇 马名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5日06 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对创新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再次强调。随着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化,创新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坚定创新信心,发挥后发优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技术吸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创新能力经历了一个从学习、积累、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相对活跃期,不仅创新方式更加多样,而且开始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取得了可喜成绩。

自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后,2013年

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占全球比重超过15%。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数量跻身世界第二位,专利和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超过74%,成为研发和创新的主力军,涌现了华为、联想、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技术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部分企业进入世界前沿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一是互联网行业创新亮点频现。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一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开始出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二是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和交通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依靠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开始或已经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有的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三是在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量涌现,原始创新初露端倪。

可以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创新表现优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势头较好。这些进步是在不

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中取得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需要解决。目前,支撑前沿技术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依然薄弱,知识产权价值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低。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少数领先的创新企业与大量低水平模仿企业并存。总装和集成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迅速成长,但大量配套企业发展缓慢,关键部件和基础技术欠账较多。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创新差距呈扩大趋势。技术、人才、风险资本、创新型企业,以及价值链中高端活动明显向少数发达省市聚集。一些传统产业密集地区在创新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创新发展面临的不少障碍是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法治社会中要解决的基础制度问题。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激励不足。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反映真实成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等

等。同时,还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减负、铺路,使创新者真正获益。只要及早有序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让积蓄在市场中的巨大的创新潜力爆发出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以改革开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一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有利创新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创新动力。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各种所有制企业获得资源和进入市场的机会平等。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垄断,为创新创业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伪劣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严格环境、安全、能效和质量标准,促进优胜劣汰,以标准促创新。

二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合作、活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适应制造业

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教育制度和多层次人才结构。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集成、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消除制约人才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跨部门跨区域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区域创新体系改革试点力度,促进试点地区创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释放改革红利。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转变政府支持重点和方式。政府在外部性和社会效益较大的领域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对一般竞争性技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辅之以普惠性鼓励政策。

四是建立适应开放、合作创新与全球竞争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创新环境是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

加强科技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形成目标一致、部门配合的政策合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我们要建立适应国际规则的创新政策和环境,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凝聚共识、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上一篇:甲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甲供材料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