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析

2022-09-10

当前, 高职高专在自身发展的教育实践中, 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对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特别是在为适应培养实用型、职业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在课程及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反映出对一些传统公共课必修课的关注过少, 比如体育课, 大家都承认它是必修课, 只要每周两课时上了课表, 至于它如何开设、如何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周期较短的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研究较少。本文试就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作一粗浅认识, 供同行们讨论交流。

1 对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都是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开设, 每周两节课并分两次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是田径项目、球类、体操、武术等, 与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的上课内容几乎没什么区别, 课堂教学以运动锻炼和技术方法的掌握为主, 正如有的同行和学生所说:一个前滚翻, 从幼儿园滚到大学也没滚好;一个跳高, 从小学跳到大学, 越跳越不协调。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关注越来越少, 甚至觉得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 一些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 更有部分学生一听到体育考试、达标测试即如谈虎色变。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少, 高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运动能力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校园里上早操、参与运动、比赛等锻炼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上述现象说明, 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

在体育教学观念上, 许多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高专这类的学校, 体育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 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 一是导致学校对体育课基础设施、器材等的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学校每学期购置的体育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篮球、排球, 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活动项目的安排上随意性大,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1.2 公共体育课的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工具性, 无论是“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 还是强调掌握“三基”或强调“体质”, 都忽视了体育的本质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在高职高专, 没有很好地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与身体锻炼、体质增强、健康观念等结合起来。

1.3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方法手段落后, 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材内容陈旧, 加之场地、设施、器材的严重不足, 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并且, 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 一切由老师决定, 学生不能自主选择, 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教学比赛—总结讲评”, 教学方法、手段也单一落后, 只重视教师的教, 追求技术的传授、动作的统一和规范, 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位置, 原本生气勃勃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 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 出现了“喜欢运动, 但讨厌体育课”的现象。

1.4 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过分强调标准统一, 多采用绝对性评价

如前所述, 由于教学组织过程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和有序性, 强调技术动作的掌握, 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多采用绝对性评价, 全体学生用一个标准评分, 形式为考试过关、达标过级, 与体育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培养锻炼意识和习惯、树立健康教育观念相违背。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体差异。这种做法使得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害怕体育课, 更是挫伤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与运动自信。

2 对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明确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明确要求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作为造就合格人才的的一相重要教育使命。学生是学校体育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 同时培养人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目标。所以, 高职高专公共课体育就更要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改革中把体育与健康的联系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在这个大的前提下, 更要认识到, 公共体育课也是高职高专推行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这个平台当然包括体育课这块阵地, 它应提供学生符合自己特点的可选择的发展机会。正是因为具有鲜明动态特征的体育教育, 在表现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 能够更有效地协调体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同时, 在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体力潜能、培养未来职业与工作环境所需的各种适应能力等方面, 能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作用。众所周知, 近几年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 创业艰难,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将有利于他们的创业, 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

再者, 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2 0 0 1年出版的《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所以, 我们的教学改革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

2.2 改革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和体系

教学内容是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是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条件。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选择和建立应把增强体质、学会生存、促进健康、享受生活、适应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统一协调起来, 使教学内容和体系多样化、娱乐化, 具有健身性、兴趣性和文化性。

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多选择田径、球类等运动技术性强的内容,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生活品味的提升, 人们的体育观念也不断发生改变, 更多的人视体育既是健康又是文化、既是训练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参与又可观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与时尚、休闲、娱乐相结合。相对于中小学,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中最接近社会体育的阶段,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选择娱乐健身、时尚休闲、富有文化性的内容, 从而使其更具有教育性、适用性和文化感染力。对于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 还可结合地方特色注入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

2.3 改革公共体育课教学实施模式, 与之相适应, 改革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标准和评定方式

每周两节课且由教师规定统一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的固定教学实施模式已不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提出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提出教学实施模式采取选项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满足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的需求。即将高职高专每周两节课堂体育教学的开课形式改变为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 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选项课仍然是必修性质, 它的实施过程是:第一, 体育教研室在对学生作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辅助手段 (如现代信息技术) 、师资配备等以及社区体育资源开列出每学期的体育运动锻炼与健康项目;第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特长、学习需求等, 对照本学期开设的体育运动锻炼与健康项目, 自主选择项目, 在本项目的开设时段内, 在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学习, 达到体育运动锻炼和健康教育的目的;第三, 在选项课的学习、锻炼过程中、结束阶段, 教师根据项目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选项课项目的“项”突出的是“体育运动锻炼与健康项目”, 区别于传统体育课中对项目的技能技术训练为主的项目, 要求将运动锻炼项目与科学锻炼意识、方法、相关的健康基础知识和趣味娱乐性、项目的文化性内容等有机融合在该项目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它要求承担每个项目的教师对项目课程资源进行重组, 比如“健美操运动锻炼与健康”项目, 就要求把塑身体育知识、形体美、健美操运动技术、锻炼方法、形体保健等方面的内容资源整合, 精选项目的学习、锻炼运动内容, 精心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避免机械照搬教材内容。体育运动锻炼与健康项目的设计可以有长期型 (一学期或一学年修完) 的, 也有短期型的 (一期一个项目, 一学期内学生可以连续选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 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选项课的开课形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 给学生提供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可选择的发展机会, 更照顾了个体的兴趣特长, 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强, 利于体育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健康观念的树立,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更容易融入社会时尚、娱乐休闲体育内容。选项课更利于与学生的课余运动锻炼、健康活动相互衔接, 学习锻炼时数增加, 其锻炼能力和意识习惯更易形成。同时, 也利于教师发挥各自的专长, 提高专业水平。

选修课的开设:一般在没有体育课的年级开设, 主要满足那些对体育课兴趣浓厚、在某些体育专项训练或体育专业知识上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学生, 满足那些喜欢参与集体运动锻炼的学生。时尚娱乐休闲体育活动往往就是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品味的人以聚会的形式共同运动锻炼, 彼此沟通。选修课属于自愿选修性质的, 以提供良好的活动氛围、科学的运动锻炼与健康指导为目的。

选项课和选修课的开课形式打乱了原来的专业和班级, 可能会出现有的项目选择的人多, 有的项目选择的人少, 师资、场地、设施、器材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 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需要学校加大相关的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需要探讨的问题都还很多。

总之, 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改革应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进, 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应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提出根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教育观指导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实施模式的改革, 并提出选项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析

参考文献

[1] 郑厚成.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8.

[2] 李骅.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4) :49~50.

[3] 范鹏, 王洁.论学校体育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4) :54.

上一篇:《建军大业》——主旋律电影的赏析与启示下一篇:难产与胎膜早破关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