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2-09-10

一、多媒体使用的时机选择

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具有多样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主动性。合理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使用时机的选择上。

1、营造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时使用。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情境, 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中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 当一节课已近尾声, 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 老师演示课件, 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 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前进, 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 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 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 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 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 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 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 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三次演示, 启迪思维, 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 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调动起来。

2、突破难点重点时使用。

数学教学时重点难点的突破对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比较抽象、不易用言语讲清的重难点使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这一节课, 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凑十与拆分的方法是重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利用小棒动手操作尝试解决5+8, 接着让学生汇报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演示摆小棒, 引导学生比较优化方法, 再引导学生探究算理, 小结出方法:看大数拆小数。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多写写多说说算理。又如, 圆的面积的计算, 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不利用多媒体教学, 我们很难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也不容易引导学生去想象, 教师就很难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将圆分成两个半圆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 然后将每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 并将其展开镶嵌在一起, 让学生观察, 这时候, 这一图形并不显示什么特征, 随着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和64份, 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 这样自然而然就把极限的思想直观地传授给学生, 引导学生去想象, 如果把圆按照这一办法无限细分的话, 将会变成一个十分精确的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学习中轻松地懂得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像这样,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多媒体使用的内容选择

并不是任何数学内容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主要在于材料的处理和合成, 对于一些只重于算理和方法而不需要处理很多材料的内容就不必使用多媒体。如多位数的乘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方法时就不必使用多媒体, 勉强使用多媒体最多只能是一种自动黑板, 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帮助, 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1、空间图形内容教学时使用多媒体。

在教学平面图形时, 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师就会疲于准备许多展示的图片或在黑板上画图形, 很麻烦。如果使用对媒体不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还能进行各种图形变化。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风景, 并动情地说:大家看, 这景色多美啊, 火红的枫叶, 青翠的松树, 美丽的蝴蝶……来到大自然中, 你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同时, 课件一一提取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 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在形象直观情境中获得了知识。

2、形象知识的概念化、抽象化时使用多媒体。

聋生由于残疾影响, 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随着学习深入和年龄成长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聋校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聋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 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出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 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 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 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 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 只剩下图形的轮廓, 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 多媒体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像这样, 化抽象为形象, 又由形象转换成抽象, 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提高。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聋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评精神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这些品质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和求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首先, 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

1、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于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重要的是促使聋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飞入”、“切入”、“百叶窗”、“螺旋”等动画效果, 或把重点、难点设计成彩色文字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直觉和灵活性。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 能自觉深入探索数学知识。

2、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理性知识信息, 按科学的思路, 借助于想象与直觉, 以飞跃的形式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这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提出不同的答案。

上一篇:浅论强化员工安全意识的途径与办法下一篇: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观的根本区别谈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