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2022-08-22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的表格中。)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

A、北齐

B、东魏

C、西魏

D、北周

3、和右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A、 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契丹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吕后

5、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

A、坊

B、市

C、瓦肆

D、勾栏

6、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8、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 A、回鹘

B、匈奴

C、吐蕃

D、突厥

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新疆行省

10、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

) A、波斯

B、大食

C、大秦

D、天竺

11、下列是对鉴真和玄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他们都是唐朝僧人

B、他们都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为了向所到国家传播佛学 D、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诗圣”之手(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安石

14、右图作品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它的作者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15、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这是因为(

) 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16、建立辽国的是(

)

A、元昊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耶律阿保机

17、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18、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水稻

1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0、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较大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服饰自由,各取所好

B、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贵族官僚宅第则相当宏丽 C、食物已相当丰富,东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饮

D、由于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答题卡 〈只交答题卡〉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辨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其中,第

21、22小题各3分,第

23、24小题各6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1、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

错误:

理由:

22、南宋都城东京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错误:

理由:

23、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吐蕃人是维吾尔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他们的杰出赞普尺带珠丹统一青藏高原,开始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24、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洛阳桥,以及唐朝印制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金刚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

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下图文字说明: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广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请在材料二的划线处填空。(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4分)〈答出2个要点〉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

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答出2个要点〉

26、阅读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请回答:

(1)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什么节日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4分)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2分)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要从成都购进500匹上等丝绸待售,你将选择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支付?为什么?(4分)

你所选择的货币:A、铜钱

B、铁钱

C、交子 —— (

)(2分) 理由:

(2分)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0分,共2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分)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4分)

(4)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A.

B.

C.

D.

错误: ______ < 填字母>(2分)

理由:

(2分)

28、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的节目中,两位挑战者正在就“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对擂。

(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4分)

(2)两位挑战者正在辩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请你为他们举出一例唐太宗时唐政府与西藏友好往来的例子。(2分)

(3)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

”。(2分)

(4)主持人要求挑战者用一句话来评价唐太宗的统治,请你帮他们写出来。(2分)

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ACB

DBACD

CACBA

DCDBA

二、辨析题

21、错误: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 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2、错误:南宋都城东京 理由:南宋的都城在临安

23、错误:维吾尔族

理由: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错误:尺带珠丹

理由: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

24、错误:洛阳桥

理由: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

错误:活字印刷品

理由:唐朝《金刚经》是雕版印刷品(唐朝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北宋才出现)

三、材料解析题

25、(1)市舶司、泉州(2分)

(2)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2分)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2分)

(3)海外贸易获利丰厚(2分)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2分)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26、(1)元旦、春节

(2)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C;理由:因为交子便于携带(安全)

四、问答题

27、(1)契丹(2分)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2分)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2分)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分) (4)C.(2分)

理由:南宋在辽灭亡后才建立,南宋和辽不可能同时并立。(2分)

28、(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4分)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只答其中两个即可,每个得2分) (2)文成公主入藏(2分) (3)贞观之治(2分)

(4)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2分)(答“贞观之治”只得1分)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shti/cuyi/77938.htm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桂城街道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检测试题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基础运用(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1分)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分) (3)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秋风萧瑟,___________。(《观沧海》)(2分) (4)《论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

(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补充完整。(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2)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chū wàng wài ( )了。

(4)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静谧的深夜,我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朗。 ..B. 上级领导将会在下周莅临来到我校观察。 ..C. 这篇论文不但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有序,令人信服。 ...D. 午后的阳光慵懒,我难得地起了闲情逸致,漫步于市郊的林子里。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句末加入“的政策”)

第 1 页 共 8 页 B、通过前几年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科普常识都有待提高。(删去“通过”)

C、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卫生素养”前加入“是否”)

D、得此美酒,人们怎能不着急不去请朋友来品尝?(删去第二个“不”)

5、仿照示例,以“老师”为赞美对象,另写两句。(4分)

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画笔,描绘出您两鬓的白发和和蔼的笑容。 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为人谋而不忠乎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第 2 页 共 8 页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分)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佛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论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张之万之马(9分)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引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 乘 遂 为 掀下 连 易 数 人 皆 掀 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尝日行千里/方欲行 B、询其故/温故而知新 ....C、遂牵而去/遂成枯落 D、训良如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段句。(3分) 方 乘 遂 为 掀 下 连 易 数 人 皆 掀 坠 11.结合原文,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3分)

(三)(12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

第 3 页 共 8 页 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2.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①段:

图;第②段:

图;第③段:

图。(3分) 13.第②段是从

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3分)

1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3分) .

(2)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四) 信任(15分)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最后一门课终于考完了,同学们都有说有笑地

第 4 页 共 8 页 回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想到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心里堵堵的。唉!我该不该向老师说清楚呢?

“时间不多了,请抓紧时间,作好交卷的准备。”监考老师一面巡视着全班,一面提醒我们。在剩下最后五分钟时,我正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忽然,右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声音:

“喂,第二张卷子的最后一题怎么做?”

我扭着一看,右边并排的一位男生正缩着脑袋在问我。“这·······”我不知如何是好。给他看吧,被老师发现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不给他看吧,他肯定对我有意见。

看到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有些急了:“快点呀,拜托了,拜托了!”

望着他焦急的神情,我不由地想:算了,还是给他吧,就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向他那边挪了挪。蓦地,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叫帮助同学吗?这是作弊啊!想到这里,我又迅速把卷挪了回来,朝他摇了摇头。他显得又失望又生气,朝我狠狠地翻了个白眼。我没有理会他,抬起了头,正巧和老师的目光碰在一起,我不安起来,老师一定看见了我刚才的动作,以为我在作弊呢!

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交了卷。交完卷后,我总觉得老师还在用严厉的目光不信任地盯着我,心里总觉得别别扭扭的。我想去办公室向老师说明,可又怕老师不相信我说的话。

对,不管怎样,我要去向老师说明。我把眼光从窗外迷蒙的雨景中收了回来,定了定神,离开教室,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稳地喊了声:“报告!”

“进来。”监考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翻阅刚才收上来的考卷。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她身边。

“有事吗?”老师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脸上的皱纹清楚可见。“是不是考 卷上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一边说,一边放下手中的考卷。

“不,不是,我······”我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开口。“没关系,说吧。”老 师和蔼地说。

“是这样的,我刚才没有作弊。”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心里轻松多了,于 是鼓起了勇气说。

“噢。”老师放好了考卷,还是微笑地看着我。“刚才在考场上,我确实看见你做了些别的动作,但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你做得对,我相信你是遵守考场纪律的。”

听了这些话,我顿时惊住了。怎么?是我多虑了,原来,不是老师不信任我,而是我不信任老

第 5 页 共 8 页 师。我觉得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我欣喜地望着老师,感到这位以前一直让我觉得十分古板的老师一下子变得那么和蔼可亲。我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了。

“好了,回去吃饭吧。你看,雨又下大了。”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 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向老师微微地鞠了个躬,转身退出了办公室。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其一,我战胜了自己,没有帮人作弊;其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师生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

雨啊,真好!

15.开头的“雨烦人”和结局的“雨真好”各是什么原因?(4分)

16.选文开头写“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结局写“雨啊,真好”,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加横线的“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指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3分)

18.文中结尾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写作(50分)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的欢笑„„这一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 6 页 共 8 页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 7 页 共 8 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4分) (1) (2) (3) (4)

2、选文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3、结合选文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3分)

第 8 页 共 8 页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于鸣凤

试卷分四部分:一。选择题,共二十分,出错率较高的是对生态系统的判断,部分学生概念没掌握好;另一道题是玻片的移动,如果偏上,偏右,应把玻片往哪个方向移。讲课时给学生反复强调往相同的方向移,可学生还是做错的多。二。填空题。能量转换器学生几乎都写错。三,填图题。做的很好。四实验题都讲过但学生还有不会的。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从近代开始,遭到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外来侵略。近代史的开端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2、“国家危难,救国意坚,广东禁毒,虎门销烟”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张学良

B.李秀成

C.叶挺

D.林则徐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B.虎门销烟使英国损失惨重 C.英国要进一步走私鸦片

D.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5、《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其中福建省占了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下列不属于《海国图志》一书内容的是 A.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 B.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 C.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状况 D.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7、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渎到的历史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马关条约》的签订

8、“力排终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1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杨靖宇

9、中国近代,确定把香港岛和台湾割让给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10、与右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日中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1、小明参加电视台“开心一刻”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 “近代史上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他应选择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12、1895年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屈辱年,这一年发生了

A.俄国割占台湾

B.英国割占台湾

C.法国侵入台湾

D.日本割占台湾

1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洋务运动内容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

B.派遣留学生

C.创建京师大学堂

D.创建近代海军

15、下列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从此富强起来

B.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C.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制度

2

17、“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一事件历史功绩的概括。此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A.毛泽东

B.康有为

C.邓小平

D.孙中山

19、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20、古代有“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班超,近代有中过状元后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 A.张謇

B.孙中山

C.周学熙

D.荣宗敬

21、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2、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23、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广州

B.台湾

C.香港岛

D.辽东半岛

2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3

25、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侵略权益是 A.割地

B.赔款

C.驻军

D.开埠通商

26、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改变了中国命运 C.打倒了帝国主义

D.成立了中华民国

27、如果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揭开殖民帷幕

C.开启民主进程

D.构建文化殿堂

28、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B、李辛

C、王平D、 赵洋

29、.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 30、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B.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8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 4 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2分)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 材料二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谁? 他牺牲于哪一场战争中?(4分)

材料三:右图

(3)材料三深刻揭示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后 的中国社会状况?(2分)

3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12分)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 5 么?(4分)

(3)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2分)

33、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甲图的作者是谁?(1分)他在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2)指出乙图和丙图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分)分别体现了哪两个派别的救国方案?(2分)

(3)以丁图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什么运动?(1分)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4)概括指出以上图片所反映思想的共同点。(1分)从甲图到丁图可以看出救国救民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6

2012—2013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D B D B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A B C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B B D A C D A

31、(1)1840年;(2分);

(2)左宗棠(2分);黄海海战(2分); (3)《辛丑条约》(2分)。

32、(1)《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4分);《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4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打开中国市场;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3、(1) 魏源(1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2)乙图:维新变法思想或君主立宪;丙图: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2分)

(3)新文化运动(1分)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任意3个3分)

影响: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2分)

(4)共同点:向西方学习(1分)变化:学习技术—学习制度—学习思想文化(1分)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今年数学试题覆盖初一年级上学期几乎全部的内容,考察内容比较全面,同时考察内容也比较注重基础试题。整份试卷的结构还算稳定,分值分配还算合理,试题内容覆盖面宽,考查的各个知识点分布适当,知识结构合理,难度偏高。试卷表面上看比较容易,偏向基础知识的考察,实际上学生在做题时,却发现有一定的难度。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水平要求较高。 (1)试题的综合运算性增强。一道试题不只考查一两个知识点,而是前后章节揉在一起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必须上下融会贯通,全面分析,绝不能一叶障目,以偏代全,否则会劳而无效。与此同时,试题的解法也不单一,以考查考生的灵活运算能力。 (2)试题的论证性较强。这类考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考查学生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试题更注重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为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或者说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得分分布情况

第一大题选择题在尖子班得分情况不错,但其中第8小题失分较多。在普通班选择题的第10,11,13小题都是属于失分多的题目。

第二大题是填空题,得分不太理想。第17题要求求52°角的补角和余角,有些同学把这两个搞反了,说明对这个知识掌握还不够。

第三大题计算题比较简单。却比预料中的要差。特别是第(3)小题,普通班很多同学没有做,没有掌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第四大题解答题得分都不理想,第(1)小题是属于简单的逻辑求解问题,但学生们对于定理的掌握不够另外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到位照成失分。第(2)小题是证明过程的填空,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区别不掌握,把它们填颠倒了。

第五大题是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学生由于不理解题意,“不足1千米的以1千米计算”,7.4千米应该当做8千米来计算,学生在求解时没有正确带入。

第六题是属于统计问题,得分情况较好,学生对于公式“频率=频数/总的人数”掌握较好,基本上满分12分都能得到8分。

三、学生问题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

(1)对初一年级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理解、存储、提取、应用均存在明显的差距。不理解概念的实质,不理解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死记硬背,因而不能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正确运用概念,不能正确辨明数学关系,导致运算、推理发生错误。

(2)运算技能偏低,训练不到位,由此造成的失分现象举足轻重。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thread-166966-1-1.html)算上产生的错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到计算的问题。我们的考生的确存在一批运 算上的‘低能儿’,运算能力差是造成他们数学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是:算理不清,不能正确应用符号语言表明数学关系,计算技能低,不能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运算,不善于通过观察题目的特点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造成解题速度慢,在大量的“相对难度”的试题上浪费了时间 。

(3)在推理论证过程中不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出现层次不清、逻辑不严密、语言表述混乱的现象。第四大题就是这种情况。

(4)刚开始接触几何,难免出现畏难心理,相对于代数,几何所涉及的概念、观念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2、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理解、运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有所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对于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的理解运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3、以思维为核心的一般能力有待于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数学能力总体尚处于较低水准,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有待于提高。审不清题意,尤其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辨明数学关系,导致解题失误。

(2)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较低,不善于分析处理数据。

(3)以辨识、构造几何图形的能力较低,是造成解题失误的重要原因。

(4)即便是优生对于建立在严格逻辑推理以及抽象的数学运算基础上的综合题的解题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解题基本方法的掌握,夯实基础。 从试卷来看,部分学生失分还是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牢固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一定要落实到位,熟悉各种表述方式,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将基础知识打扎实。

2、继续围绕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在复习中仍要进一步围绕主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做到重点突出,对每一个 问题都要讲清楚、讲全面、讲透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量,确保学生该得到的分数能够拿到手。

3、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对于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法等,在平时学习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点滴积累,细心体会,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作业书写要规范化,不可随心所欲,该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表述要清晰。

4、缩小后进面。

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需将知识内容一点点落实到位,让其每节课都有一点收获,耐心指导,千万不要甩掉他们。给优生一定的自由度,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期高效。

上一篇:七年级单元测试数学下一篇: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