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ps回顾与展望

2022-09-20

第一篇:alpps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 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 主 题 团 组 织 活 动

···支部

·

一、 活动背景、目的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思,为了让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更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等,同时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拥护党的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第一学期的成长与适应情况,展望新学期的阳光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党的建立和发展的回顾,展望我们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发扬团组织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感悟到自己的成长或成熟,收获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激励同学树立正确积极地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每个同学的爱国爱党的精神,拥护党,支持党,为成为党的后备军而努力奋斗。此外,通过学风的建设,使班级学风浓,把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 活动时间

····

三、 活动地点

····

四、 活动形式

班会形式

五、 活动嘉宾及对象

辅导员···,班主任···,····全体同学

六、 活动内容

1、唱团歌。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即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2、介绍班主任并由辅导员及班主任就本次活动主题为大家讲话,此过程中进行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交流。

3、由班委进行述职,对大一生活的总结及对以后工作学习的展望。

4、 本班同学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就学习、生活方面讲述一 下该寝室同学经过一年的变化,讲一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同学, 以及该改正的地方。同时,就个人谈谈对我党的正确看法,引导每个人积极向党靠拢,激发爱国爱党热情。 邀请每位同学自由上台发言,谈一下自己大一一年的收 获、总结,大二以来自己蜕变的表现,谈一下自己的学业计划。

5、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由班主任为大家进行学习教育,从而加强我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以及班级学风建设。

七、 经费预算

矿泉水2瓶 2元

八、 活动负责情况

负责及策划人——···

教室占用准备——···

宣传工作——···

考勤工作——····

物品准备——····

九、 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纪检委员应维持会场纪律

2、 宣传委员做好宣传工作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

3、 活动结束后,由班委做好后勤工作

活动总结: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思,为了让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更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等,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第一学期的成长与适应情况,展望新学期的阳光发展之路。鉴于此,决定举行此次团组织活动!团组织生活的内容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即针对团的工作和团员思想实际,为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基本素质服务。一般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使组织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了大家的配合,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班委们为大家进行述职活动,贯彻实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好班干。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学习委员、心理联络员、生活委员都进行了认真的述职报告,这让大家相当受鼓舞,也对新学期有了很好的憧憬!切实体现了干部的积极性,是党的后备军的积极体现。

同学们积极交流上学期的学习生活感想,寝室评优、业余活动、学习互助、沟通交流等,每位同学都畅所欲言,虽以寝室为单位,但很亲切。同时,这也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学习生活,大家欢声笑语,好似一家人!同时,大家也深刻感叹时光如梭,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反思,大家也共同畅想新学期自己的学业该规划!使每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基本达到了本次活动既定的目标。

第二篇: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

2017年转眼间就已经过去了,2018年就这样静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回顾2017年,在学习上我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老是精神不集中,老师讲的内容都没有记在心里。以及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同学悄悄的说话,讨论一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课堂上偷看武侠小说,被班主任抓到了,被罚站了。那时候真是不好意思。

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决不能再如此的下去,我向我的同桌学习,她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也很乐于助人的,所以在同桌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慢慢的提高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展望2018年,我应该要更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向老师、同学请教。二是希望自己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一次比一次进步。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篇二:回顾与展望作文

一年已经过去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还在玩耍的我告诫自己要收心了,好好迎接新的学习。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认为自己是非常的粗心的,上课记笔记的时候,老是记错内容。在考试的时候,马马虎虎,总是不该失分的地方就答错题。

虽然过去的一年不足的地方,但是也有收获的地方。就是自己比较认真听讲,每一次考试的时候保证自己不落后太多,让自己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在新的学期,我展望新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存粗心的性格能够有所改变的,希望自己的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粗心。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听讲,做好笔记。也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

这就是我的回顾与展望,希望新的一年我有所成长。

篇三:回顾与展望作文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时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让我们猝不及防,“滴答……滴答,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

回顾过去,昨天的课堂上,我还在奋笔疾书中,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做好万全准备中。在过去的一年,我觉得自己是有所收获的,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及时的问同学以及老师,争取让自己熟透课本的知识。

展望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还保持着过去一年的好习惯,认真的对待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及时完成,不要给自己拖拉的借口,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回顾昨天,展望明天,把握今天……

第三篇:硅砖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回顾了硅砖的发展进程,总结了硅砖生产的经验,指出了硅砖生产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及科研方向。关键词 硅砖,回顾,展望

自英国人W·W·Young于1822年用英国南威尔士的地那斯硅石制成硅砖开始,硅砖已有177年的历史了。从1864年Martin用硅砖砌筑酸性平炉起,硅砖在冶金工业中曾经显赫一时,很长时间它在炼钢厂的耐火材料消耗中保持首要地位。我国建国前硅砖的年生产能力大约为3~4万t,建国后硅砖产量1955年为6.3万t,占耐火材料总产量的12%;1960年曾达到39.73万t,占耐火材料总产量的5%。然而,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平炉基本上被淘汰,电炉顶用硅砖已被高铝质耐火材料或水冷炉顶所替代,至此硅砖几乎退出了炼钢领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焦炉、玻璃熔窑和大型高炉的热风炉。因而硅砖的消耗量大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大约消耗十几万t,占耐火材料总量的1%~3%。

本文对五十年来我国硅砖生产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针对目前硅砖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1 我国硅砖生产的技术进步解放初期耐火材料生产装备十分落后。“一五”计划期间,鞍钢耐火材料厂硅砖车间于1954年改造后投产,成型及以前的诸工序实现了机械化,隧道干燥器取代了火炕,但烧成设备仍用原来的倒焰窑。1960年鞍钢耐火材料厂自行设计并施工的168 m隧道窑投入生产。在“二五”期间,又新建了洛阳耐火材料厂,其中硅砖车间吸收了鞍钢耐火材料厂改造的经验并引进了前苏联在50年代初设计的157.5m隧道窑。目前,国有企业大多淘汰了倒焰窑或仅留较小的能力以生产特大型制品。成型设备主要是摩擦压砖机和振动成型机,洛耐硅砖车间在1987年引进了日本的750 t复合式自动压砖机。

五十年来,从总的工艺装备来看有了很大进步,为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提供了较好条件。在改进工艺装备的同时,硅砖的制造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在50年代初期,提高硅砖平炉顶的寿命是当时的迫切任务。前东北科学院和以后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硅砖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原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东北、华北地区13种硅石基本性质的研究,硅砖颗粒组成的研究,矿化剂的研究,高硅质硅砖的工艺试制,高硅质硅砖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等等。鞍钢耐火材料厂于1951年成功地用脉石英制成平炉顶硅砖,次年又试制了高硅质平炉顶硅砖,使鞍钢150 t平炉顶寿命由几十炉提高到180多炉。在试制和生产平炉顶硅砖的同时,鞍钢耐火材料厂还担负着试制焦炉硅砖的任务。1954~1957年,本钢耐火材料厂、太钢耐火材料厂和抚钢耐火材料厂都先后进行了焦炉硅砖的研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964年洛耐进行了大型玻璃窑硅砖的试制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洛耐又采取了诸多技术措施,从而全面提高了玻璃窑硅砖的质量,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当时该厂的玻璃窑用硅砖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从我国经济恢复时期直至宝钢建设前,冶金行业未曾用过国外的硅砖。70年代后期, 在钢铁以及建材、电子等行业从日本、西德、美国引进新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大批量的硅砖,其中包括焦炉、玻璃熔窑、高炉的热风炉用整套硅砖。这些砖除极少数在外观上低于我国的质量标准外,其它在理化性能、尺寸偏差和包装等方面均较我国为好。为了使我国先进高温技术所需的耐火材料国产化,耐火材料界开始了行业性攻关。期间除冷水江耐火材料厂从美国引进制造优质硅砖的软件、洛阳耐火材料厂从日本引进一台750 t复合式压砖机和焦作轻工耐火材料厂从美国引进二座梭式窑外,所有的装备更新和工艺改进均靠国内解决。当时我国硅砖质量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是:真密度偏高、尺寸偏差大、玻璃窑顶用硅砖纯度低及少数企业的大砖内部有缺陷。在80年代初、中期,生产硅砖的主要企业先后都实现了攻关目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宝钢

二、三期工程所需的焦炉硅砖和高炉热风炉硅砖全部由洛耐、鞍钢、山东二耐供应。大型浮法玻璃窑采取保温节能措施后,绝大多数都使用国产的优质玻璃窑硅砖。现在国内各行业高温窑炉所需的各类硅砖国内皆可满足,而且近十年来还出口至美国、日本、意大利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不同时期硅砖产品标准主要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硅砖生产的进步情况五十年来,我国硅砖生产走过的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合格率低。在提高合格率的工作中,鞍钢耐火材料厂通过测量砖坯各温度阶段的膨胀率和在倒焰窑顶上安装膨胀计,找出产生裂纹的关键阶段,制订了高温阶段(1280℃以上)的升温速率和烧成温度(由1420℃降至1360℃)。太钢耐火材料厂的烧成温度从1430℃降至1380℃ ,本钢耐火材料厂1956年以后的烧成温度为1365℃。与此同时,各厂在颗粒组成,矿化剂等方面大多采用细粒度、高碱度的方针。长期困扰人们的合格率低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是硅砖的真密度一直在合格线的上下徘徊,内在质量和尺寸偏差不稳定。直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国外硅砖,主要的硅砖生产厂家才正视与国外的差距,积极探索全面提高硅砖质量的道路,原料选择、颗粒级配、热工制度等均有较大变化,使我国硅砖的质量跃上了一个新水平。

2 硅砖的生产经验总结我们五十多年来生产硅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是基础。原料应品质稳定,烧成时不易松散且易于控制,还应有相当的储量便于较长时期使用。选择适当的原料,可使制造工艺简化,操作方便,质量稳定,成本降低。用不同性质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硅石制砖逐渐被人们采用,如洛耐、山东二耐、冷水江耐火材料厂等都验证了用混合硅石比用单一硅石优越,日本的硅砖也是采用二种以上甚至四种原料配合使用。用混合硅石制硅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调整化学成分;二是可调整颗粒组成,经济地达到合理级配;三是易于控制砖坯在烧成时的膨胀和晶型转化(每种硅石加热时的膨胀曲线不完全一致,利用这一差别可以拉长产生膨胀的温度区段,使膨胀得以分散。);四是降低成本。(2)粒度级配要合理。硅砖的粒度级配需考虑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格率,二是有利于石英的晶型转化,达到预期的矿物组成。现在大多数硅砖厂采用较小的临界粒度2~2.5mm,最大不超过3mm,还有相当比例的细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称,用再结晶、致密、中速转化硅石,其临界粒度大于3mm时,烧成裂纹严重。(3)重视矿化剂。石灰既是结合剂又是矿化剂,不论是以石灰乳还是以Ca(OH)2干粉的形式加入,都是制造硅砖不可缺少的。它既能增加成型后砖坯的强度,也可在烧成低温阶段(600~700℃)与SiO2反应而使砖坯强度有所增加。在1000℃以后生成的假硅灰石可与其它矿化剂生成液相,使石英向鳞石英转化。除石灰外,根据硅石的化学成分还可采用轧钢屑、钢渣、含锰或含碱金属氧化物的矿物作矿化剂

(4)混练应具有捏合作用。泥料的制备不仅要混合均匀,而且应具有良好的捏合性,这对提高砖坯的密度至关重要。湿碾机混练的泥料符合以上要求,但必须保证混练时间。

(5)(5)制坯机械化。现国内生产硅砖的大、中型企业已配备了高、低冲程和大、小吨位齐全的摩擦压砖机和振动成型机,全部砖坯均可机械成型。

(6)(6)砖坯低温干燥。鞍钢、本钢、洛耐都曾因干燥温度过高,降低了硅砖的合格率,从而引起对低温干燥的重视。

(7)(7)烧成是关键。要使硅砖的真密度低而且稳定,尺寸偏差小,必须采取适当高温、窑温均匀、充分转化的方针。对于硅砖生产的基本经验,可总结为这样一句话:原料是基础,装备是条件,工艺是保证,烧成是关键。

3 目前硅砖生产中应重视的问题(1)合格率偏低。1997~1998年主要生产厂家的合格率大约为70%~80%。有的厂家是靠牺牲合格率来保证交货的,废品堆集如山,浪费惊人。对于大砖和形状特殊的砖无相应的工艺规定。(2)理化性能虽合格,但标准偏差值大。(3)有的企业制品的尺寸偏差仍然不小,需要靠加工后出厂。

(4)制品的矿物组成不十分理想,还未引起制造者的足够重视。宝钢一期工程引进的焦炉硅砖,鳞石英为75%~80%,残余石英为0~0.5%;北京玻璃厂引进德国的硅砖,鳞石英35%~40%,方石英55%~60%,残余石英微量,液相5%。有的厂家尚不能完全达到上述水平。(5)有的企业制品内部有缺陷,如层状组织、内部裂纹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是我们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综合反映。硅砖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单体设备多(如压砖机群),不能形成很紧凑的连续生产线,有的工序基本是靠体力劳动。当前,企业难有较大的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但是可以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发动职工进行技术革新,如实行颗粒多级配料,压砖机双面加压等,花钱不多而且可以收到很好效果。此外,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 4 展望

硅砖市场将逐渐萎缩。在炼焦工业,已研制出一种不用焦炉生产的“成型焦炭”,可以替代一部分传统焦炭。在炼铁技术方面,直接还原与融熔还原炼铁新技术正在逐步转化为生产力。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推广,焦炭需要量将逐步减少。近来国外成套焦炉砖减少而补修用焦炉砖增多,可能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高炉喷煤粉量增加,降低了焦炭需求量;二是新的炼铁技术在逐步推广应用,焦炉运行的座数将逐渐减少,对现有焦炉尽量延长其寿命,以小修代替大修。但是应该看到,即便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新技术替代旧技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期间,焦炉的大修和补修所需的硅砖仍会维持相当水平。目前,国内外的玻璃窑用硅砖除蓄热室格子砖和部分胸墙砖被其他砖替代外,在熔炉顶部,硅砖仍保持其优势地位。从国内外市场来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硅砖销售量不会大幅度下滑。所以生产硅砖的企业,在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的同时,不应放弃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努力。市场变化如何进行技术改造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技术改造的目标应是:逐步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单体设备的自动化与全流程的机械化,淘汰高能耗、低效率和不易自动控制的设备。更新改造的重点是压砖机和烧成设备。液压和复合式自动化压砖机我国均有样机,应加以完善并系列化以代替老式摩擦压砖机。淘汰燃煤倒焰窑改为燃油或煤气,或更新为梭式窑。对现在使用的硅砖隧道窑均应改造。现国内有二种基本窑型:一种是苏联在50年代初期设计的以洛耐窑为代表的2.5 m×2.24 m×157.5 m型,另一种是鞍钢耐火材料厂设计的3.0 m×3.2 m×168m型。两种类型的窑有一个共同缺点,即预热带砖垛温度不均匀,上、下温差大,车位之间温度梯度大,砖坯受热冲击严重,造成裂纹。解决办法可考虑在预热带强化对气流的搅动,除改进原有的废气循环装置外,增设高速喷咀,以加速对流传热;窑顶由拱顶改为平顶;预热带前增加6~10个车位的干燥带。另外,还需增添各参数的自动记录和自动控制(包括每个烧嘴的参数)。除去对大、中型硅砖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外,还应该加强科研工作。硅砖需求量减少,并不等于其消亡,也并非已无深入研究的价值。相反,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正确的结论,如石英在各温度存在的形态和性质特征。我国的一些书籍中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均引自国外资料,没有一个是我们研究的或验证过的。我国学者张绶庆等在1957年对“方石英二种晶型的转化温度为180~270℃之间而无固定点”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与原料的类型、晶粒大小、矿化剂种类和第一次加热的温度有关,但未得出确切结论,他们认为应进一步研究。但以后未见有关继续研究的报导。这一课题对改善硅砖的热稳定性可能有所帮助。进行硅砖的改性研究,对拓宽硅砖的服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保持硅砖的高荷重软化温度的前提下提高其热震稳定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日本品川在1986年开发出一种热修用焦炉硅砖,其真密度为2.28 g·cm-3,比一般焦炉硅砖热震稳定性好得多;1990年乌克兰耐火材料研究院与前乌拉尔硅砖厂试制了加废镁铬砖细粉(10%)的硅砖,热震稳定性达到27次(1100℃

空冷)。热震稳定性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加入物有利于形成多孔、微裂纹结构。市场的需要是推动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是打开潜在市场的钥匙。望科研院所和企业家们给硅砖的研究以积极的支持。

第四篇: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古代,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古代,

在古代,日本深受先进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 铸造技术等陆续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之间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据中国文献记载, 大致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中日交往逐渐发展起来。 《后汉书》载,公元 57 年日本曾 遣使到中国通好,汉光武帝“赐以印绶” 。 《魏志·倭人传》记载,三国时,日本耶马台国曾四次遣使至曹魏访问,曹魏也两次遣 使回访。东晋南北朝时,日本大和国朝廷派使多次到南朝刘宋访问。也有不少中国人先后经 朝鲜移居日本。中国移民带去了多种先进的手工技术,尤其是养蚕、织娟、制陶等技术,大 和朝廷还聘请中国纺织工匠到日本传艺。中国移民为大和时期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当时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国力强 盛,深深地影响着亚洲各国。日本朝廷不断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问僧来到中国,学习中国 先进的文化制度。隋朝时,公元 608 年日本派遣小野妹子赴隋修好,第二年隋炀帝遣裴世清 回访,受到日皇的隆重接待。后日本又两次派出遣隋使,并开始派遣留学生与学问僧。唐朝 时,从 630-894 年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共任命过 19 次遣唐使,遣唐使团人数众多,有时多 达五百名。这些人在中国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和科技文化,回国后对日本的 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唐初回到日本的学问僧南渊请安、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人曾在大化 改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中国学习的基础上,日本全面移植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制度, 公元 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制度,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 教育制度都具有显著的唐制特点。 “唐犁”“唐纸”“唐墨”等名称大量出现在日本语言里。 、 、 从七世纪时起,日本就用中国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日本的都城京都也按照长安城的式样设 计修筑。唐代的服饰、烹调方法、座具等也在日本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流行。日本的语言文字 也很多来源于汉语和汉字。 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八世纪的日本留

学生阿倍仲麻侣长期住在中 国,与李白、王维等交往甚密,友情很深。吉备真备留唐二十年,精通唐代各种学问,回国 后大力地传播唐朝文化。唐朝高僧鉴真应邀赴日,从 743 年起曾五次东渡,均遭失败,且双 目失明。但为了中日友谊,又进行了第七次东渡,终以惊人毅力战胜恶浪得以成功,于 754 年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 10 年,广泛介绍了中国佛学、哲学、医 学和建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它主持和指导下建成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是中日两国人 民友好交往的见证。鉴真的名字和阿倍仲麻侣的名字一样,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一直铭记在 两国人民的心里。唐末由于中国政治动荡,日本停止派遣唐使,禁止日船外航,两国关系出 现低潮。但是两国民间的商贸往来却从未中止过。

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十分密切。从北宋末年起,两国关系走向正 常化,相互往来日趋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铜 钱、香料、药品、文具、以及各方面的书籍。中国的印刷术,茶种及种茶技术也传到了日本。 日本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沙金、水银、硫黄、工艺品等。从元末到明朝中期,日本“倭寇” 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使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为维护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 两国政府曾进行过“勘合贸易” ,中国政府发给日船名为“勘合符”的特许证,规定日船来中 国贸易必须出示此证才能得以正常贸易。从明末到清朝前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 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之间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元朝统治者的侵 日和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等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竞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 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二、近代,日本崛起加紧对华侵略 近代,

(一)推翻幕府维新自强 公元 12 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幕府”时代,天皇成为傀儡。17 世纪 以来,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的落后。19 世纪中叶,美国首先打 开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幕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中下级武士和有很强实力的西南藩主结成了倒幕派,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 、 号下掀起了倒幕运动,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明治政府。为巩固政权,从 1868 年起,以中下 级武士为首的革新派

派实行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 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 、 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二)天皇专制缺乏民主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进一步巩固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81 年 10 月明治政府发布天皇诏书,宣布召开国会并制定宪法。1882 年 3 月派伊藤博文等人赴欧洲考察西方各国宪政。最后以最反动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 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 年以天皇的名义正式颁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帝国的 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 《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七章七十六 条构成,最大特点是明确规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集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大权于一身 的无限权力,并使之带有神权色彩。可见近代日本实质上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极其缺乏民 主性。

(三)富于侵略不断扩张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 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 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 年,日本发动侵略 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 ,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 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 年强迫朝鲜 订立《江华条约》 ,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

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 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 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1904 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 围。1910 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 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 年,日本军阀炮制了 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扬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中国”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 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 ,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 在 1937 年 7 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 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 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 年 8 月 15 日宣 布无条件投降。近代日本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 年 5 月 日本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逐渐走上资 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扶植和包庇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得到 彻底铲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 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 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 题。

(一)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二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日关系并未受到重视。 当时,中国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的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 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一 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头等大事;对于国民党而言,则要镇压人民 革命力量,维护其反动的独裁统治。解决国内矛盾是这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主要问 题,无暇顾及中日关系的重建。 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于反共反苏的需要,在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对日 本的政治、经济扶植,力图把日本建成反共反苏的基地,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 1951 年 9 月,先是美国在排除我国参加的情况下召开旧金山对日和会,片面通过对日和约。 接着美日又签订安全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指出对日和约是“非法的” 、 “无效的” 。1952 年 4 月,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5 月,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坚决 反对日蒋和约。1957 年 6 月初,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7 月 25 日, 周恩来外长会见日本记者驳斥岸信介敌视中国的政策, 指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在五十年代,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和文化交

往有一定发展,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作了不少 努力。1952 年 6 月,我贸促会同日本促进中日贸易三团体签订第一个民间贸易协议。1954 年 10 月,李德全、廖承志率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这是我民间代表团首次访日。1955 年 4 月,我渔业协会同日本日中渔业协议会签订民间渔业协定。1956 年 4 月,毛泽东主席发布命 令, 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 月, 6 周总理宣布除 45 人外, 全部释放 1017

名日本战犯。1958 年 5 月 2 日,长崎发生日本右翼侮辱我国旗事件。中日贸易曾因此中断。 7 月 7 日,中国提出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日本政府停止反华言行;停止制造“两个中国” ; 不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1959 年 9 月,周总理同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签署会谈公报,确认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人民友好。10 月,自民党顾问 松村谦三访华,支持周总理和石桥湛三的会谈公报。

(二)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1960 年 8 月,周总理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 个别照顾。1962 年 11 月,中日签署发展民间贸易备忘录。1971 年 10 月,我国提出中日复交 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1972 年的中日建交谈判中,中国放 弃了对日的战争赔款要求。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 年 8 月,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79 年 12 月,大平正芳首 相访华,承诺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从此,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1980 年 5 月华国锋总理访日,这是我 国总理首次访日,并商定召开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同年 12 月首届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举 行,至 1987 年 6 月中日双方共举行了五次中日政府成员会议。1982 年 5 月赵紫阳总理访日, 提出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6 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 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9 月,铃木善幸首相访华,表示日中关系已 进入成熟时期,关于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负责尽快加以解 决。1983 年 11 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

,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 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1984 年 3 月,中曾 根首相访华,决定向我国提供第二批政府贷款。1984 年 9 月,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首 次会议在东京召开,迄今为止已召开十五次。1985 年 4 月彭真委员长访日,这是我国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首次访日。1988 年 8 月,竹下登首相访华,承诺向我国提供第三批政府贷款。 1989 年 2 月钱其琛外长以杨尚昆主席特使身份参加裕仁天皇葬礼。1989 年 4 月,李鹏总理访 日,明仁天皇在会见时谈到中日间不幸历史时,第一次以“表示遗憾”这种表达方式向中国 道歉。1989 年 7 月,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华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因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存在重重障碍。 在日本看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 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腾飞的十年,而日 本则是萧条的十年。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炮制出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这给日本国民带来了 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其对华防范与对抗心态油然增大。 在中国看来,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政治摩擦和感情冲突也呈现上升之势。 日本长期否认或美化对华侵略历史,在台湾问题上违返一个中国原则,日美同盟威胁中国安 全,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及其周边海域权益有觊觎之心、以及与中国在经贸和经济合作领

域存在摩擦等等。其中,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始终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 日本部分右翼势力便极力推动其政府在台湾问题或历史问题上制造事端,中国政府不得不作 出应有的反应。那些不甚了解历史真相、不懂得其侵略历史严重性的日本新生代领导人对右 翼势力缺乏识别能力,自己又缺乏对历史的反省,还误以为亚洲各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甚 至认为这些国家在打“历史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 问题上接连作出的一系列举动,把中日关系推入了低谷。这些都大大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正 常发展。

四、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对日外交策略

目前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的生 活,并同时加紧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一个 民主而强大的中国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但中国的改

第五篇: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但外需下滑严重。预计全年GDP增长8.6%、CPI增长-0.7%,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874亿美元。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依据上述判断,2010

(2)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3)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4)世界经济虽然提前摆脱了经济衰退,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这决定了2010年进出口增速将得到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5)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预计2010年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狭义货币供应M1增速为17.2%,M2增速为18.3%,CPI增速为2.4%,GDP平减指数为

2.9%。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上一篇:医院工作计划下一篇:部编一上语文bp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