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困境及建议

2022-10-26

第一篇:村镇银行的困境及建议

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11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 评论(0)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村镇银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能够改善其生存环境,推动其进步,真正能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曾刚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亦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但农村金融的格局却存在着诸多缺陷。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大中型银行纷纷撤出城乡市场,并且回收网点的贷款权限。

其次,农信社改制设计安排存在缺陷,不仅没有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而且使得其商业化趋势明显,政策性弱化,对农村产生了所谓的“抽血”现象。

再次,商业银行对乡镇市场的撤出,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降低了产品研发动力,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少,难以满足农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村镇银行应运而生,而且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主要包括生产性融资和生活性融资。生产性融资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经营,自主创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生活性融资主要来源于,子女的高等教育,重大疾病的治疗,婚丧建房,改善生活。

但是,农村的融资途径狭窄,融资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缺位。因此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首先,可以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白,商业银行的缺位。村镇银行设立的门槛低,根据《村镇银行管理现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100万元,而建议一个大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1亿元。低门槛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很快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白。

其次,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因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其产品结构单一,远不能满足农村需求。村镇银行可以促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细分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根据资金情况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的话,优质的富农是各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争夺的对象,贫农因为没有还款能力,应该是国家扶贫政策扶持的对象,村镇银行定位的中农,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门槛低,2万元以下贷款无需抵押,直接凭借信用即可贷款,由此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最后,可以解决农村融资成本高,融资途径不规范,金融意识水平低下的问题。村镇银行便捷的融资途径使得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减少高利贷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金融意识。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挑战重重

2006年12月,根据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起步。

2007年年初,又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配套文件规范村镇银行设立与退出、组织机构、公司治理及经营行为,规范其组建审批的工作程序以及组建之后如何管理和监管。2007年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村镇银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监管当局开始将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从各种相关政策上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力度。其中包括在2009年7月颁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以及提出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和管理公司等制度改革方案,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投资者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近500家,另有上百家的村镇银行获准筹建,贷款余额超过了1000亿元。此外,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平均资本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平均资产规模在3亿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目的。不过,由于固有的一些缺陷,其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由于属于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当地居民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加之网点、人员以及相关经费有限,村镇银行目前大都面临比较严重的存款资金来源短缺的问题。另外,结算渠道不通畅也给村镇银行吸收企业和居民存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在初创期,村镇银行大都通过吸收股东存款(包括发起行)和财政存款来获取贷款所需的资金,这种情况,在长期看,会极大地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以及其对本地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相对于存款资金来源的紧缺,贷款需求则相对旺盛,因此,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正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农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后,在存款不足的情况下,却面临旺盛的贷款需求,可贷资金明显不足,信贷支农缺乏后劲。而村镇银行除吸收存款以外的资金来源渠道又明显不足,村镇银行还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资金拆借,向本地其他银行进行场外拆借的成本又相对过高,资金短缺现象相对严重。

——税收压力较大,政策扶持较弱。目前,各地出台了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但难以落实。对于村镇银行这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纳税标准来计征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信用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目前,许多省份没有对村镇银行执行上述税收条款。一些地方对村镇银行发起人承诺提供的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目前也都还没有落实。

——发展不均衡。从可获得的数据看,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在资本规模、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在各项指标上都要远好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导致了在试点扩大的最初阶段,投资人更热衷于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不过,银监会随后采取了“东西挂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程度,但这种由于外部经济环境造成的差异始终存在。 深化改革之路

从未来发展看,要扫除目前所存在的种种障碍,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目前,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存款人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是制约其吸收存款最大的障碍。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而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如果村镇银行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出现支付危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仍不能完全承担民事责任时,存款人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风险最终由谁承担?现行制度无明确规定。

因此,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提高其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范于未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除应借鉴“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强制投保、限额赔付、存款保险机构功能多元化”等国际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经验外,还应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综合考虑村镇银行的风险情况和财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实行优惠费率。

第二,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将村镇银行支农业务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结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引导村镇银行开展各种业务创新,增加支农信贷投放,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然,在过去的几年中,相关领域的政策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财政部在之前发布的《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基础上,宣布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新增河北、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十省(区)开展试点。

第三,加强经营创新。

网点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障碍,使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村镇需要通过经营上的创新,来弥补网点和人员上的不足。

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其他银行机构的战略合作,共享其他银行(包括发起银行)的网点资源,提高自身的服务范围和能力。

第四,加强模式创新。

由于规模小、成本高,单个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发起人(各类银行)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而在另一方面,单个村镇银行的规模过大,也可能会导致其偏离预期的目标。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种平衡,需要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从目前来看,由主发起人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是一种较优的选择,而且,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银监会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城里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和村镇银行管理公司的思路。

不过,由于现有体制的限制(主要是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种体制仍不成熟),上述改革思路并未能得到顺利的推进。为此,目前中国银监会正在研究《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设立专业性子银行取代成立控股公司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主发起人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比如,村镇银行子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而其主发起人总资产不少于1000亿元人民币。这将为大银行在村镇银行版图扩张扫清了障碍。

预计,在这种模式创新之后,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改善。村镇银行的发展,或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总体来看,作为一种新生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发展也还存有相当多的问题,各方也都还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不过,在我们看来,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在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其一,村镇银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尽管到目前为止,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仍旧很小,但对本地小微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支持。

其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冲击,从而导致原有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关注。这种竞争效应,对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三,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属政府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民间资本投资面临着较多的障碍。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渠道,由此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观察,民营资本的介入对银行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对中国金融体系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参考。 ■

曾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庄河汇通村镇银行 支付清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行自2008年9月21日成立以来,业务经营网络已逐步形成,现在依托大连银行的前台操作系统和报表打印系统,整个生产环境的业务我行自行操作,由大连银行科技部对系统进行维护。目前已开通中国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和庄河支行的账户管理系统、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大连监管局1104报表系统和大连地方税务局报税系统。从业务经营的支付清算系统来看,我行本着支持“三农”经济的宗旨,经营未动,制度先行的原则,制定了业务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能够严格遵循《支付结算管理条例》和《银行账户管理条例》。

一、我行在支付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行没有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不能联网。很多业务要通过其他银行的支付系统来完成,这就导致了我行支付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支付系统效能进一步发挥。通过他行给客户办理支付业务时,电汇凭证中所填写的户名并非我行客户的名称及基本信息也表述不清,给客户造成了不信任,严重影响、制约了我行的服务形象。

2、所有有关大小额支付业务都由他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来完成,不仅人为增大了清算中心的业务量,更严重影响到结算速度。通过他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中转的业务,来帐不能自动

入账和错帐自动处理,要通传递票据手工入账,影响了入账和错帐处理的速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不能使我行充分发挥支持三农经济的原则。

二、建议:

1、非常希望建立支付清算平台,汇路畅通是我行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增加支付清算的培训。我行支付清算人员知识面不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希望市行能抽出时间给予培训。

庄河汇通村镇银行 2009年9月10日

第三篇:关于部分村镇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影响和解决对策,阐述了部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强化、公司治理弱化等现状,集中分析了公司治理不健全、三会职能弱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一层对策建议

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一系列成绩取得进程中,部分村镇银行战略之迷茫、管理之落后、业务之困境、发展之掣肘已经凸显,针对突出问题,本文浅谈了村镇银行治理现状、影响,并进行了分析。

1.我国部分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1志向不同促成股东矛盾。主发起行为便于管理,大多持股巨大,远超20%。这使村镇银行实际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原有商业银行重新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可避

[1] 免地会有“新瓶装旧酒”现象。特别在筹建之初,部分主发起行以占比51%的绝对控股地位,吸收小股东,开业不久便发现经营理念不和,即使议案通过率在表象上全票通过,但小股东集体不满情绪早已暗流涌动。特别在企稳期内,逐利需求一旦不能被满足,股东会议便很难达成共识。最终主发起行为化解矛盾,牺牲村镇银行长远利益以达成眼前利益平衡。

1.2公司治理架构与业务规模不适应。监管机构窗口指导一般以“建立健全”为指导核心,给予一定完善时限。部分村镇银行为实现监管评级要求,将政策执行偏离,如一家微型村镇银行在治理方式上,董事会下设诸多专业委员会,执行层面又成立若干领导小组,造成人浮于事,形式化过剩。同时,部分村镇银行为实现集约化管理,将多数部门合署办公,例如将办公室与风险管理部合署,将计财部与营业部合署,导致专业性弱化、条线间难以实现真正制衡。

1.3主发起行过分干预日常经营。部分村镇银行三会一层分工仅存在于章程层面,实践上,主发起行往往以一股独大之地位,忽略“三会”议事规则,直接干涉具体经营。以成熟模式生搬硬套植入村镇银行管理体系,会遭遇水土不服,体现在“过分地将简单事情复杂化”、“拉高管理成本”、“风险管理形而上学”,“法人地位”变成了“分支机构”,“灵活高效”变成“臃肿僵化机械”,削弱了村镇银行长期竞争力。

2.公司治理弱化对战略发展带来的影响

2.1输出管理矛盾。实践中,往往执行层越位,成为“三会”运转的中枢神经。特别在以利润与资产质量作为考核核心的前提下,经常忽略人才建设、产品市场力、文化建设等隐性要素。部分主发起行授权分支机构代管,而受权方或蜻蜓点水或束之高阁,把权限锁定雪藏起来,最终总分机构多头管理,分工不清、协作不畅,使独立法人地位的村镇银行成为二等复制品。“管理的主体责任”不清晰,分别领导就是无领导,人人负责就是没人负责,长此以往,输出的管理矛盾远比解决的问题多,造成的管理成本稀释利润,破坏了村镇银行独立法人机构的生态体系。

2.2中枢懈怠导致执行偏离。由于股权分散且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加之大部分民间参股者缺乏银行业经营经验和管理知识,导致其在经营决策中处于话语弱势,股东主体意识不

[2]强,内部人控制情况仍较普遍。而董事会成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暇钻研市场业务,仅在宏观方面决策,在顶层设计方面缺乏严格的规范性管理,如制定片面的薪酬管理制度,导致高层管激励效应出现偏差,使执行层处于被动局面。如果顶层设计者迫使职业经理人被动投机,如不能走出深墙高院、走进民间,村镇银行必将走向歧途。

2.3监督无效。日常管理中,村镇银行要面对主发起行臃肿的各条线部门,央行、监管部门省市县三级机构,以及当地政府众多职能部门。业务上,要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年要报送众多报告报表,上报时间甚至多于业务开展时间。甚至,一年中要有半年时间来接待各个层面的监管检查、条线检查、业务指导、市场调研、工作质询、审计检查、巡视考察、纪检督查、案件核查,最终实现了一人工作、多人监督的荒唐局面。

3.解决公司治理弱化问题的一些建议

3.1董事会回归决策中枢。过度强调公司规范运行和监督制衡,将严重忽略公司战略管理,董事会应回归决策者身份,将企业战略管理置于制度顶层设计之中。在重大决策、市场定位、业务发展、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方面下足功夫,不仅做好会议务虚工作,更要推进大小股东利益趋同,促进“三会”针对重大决策方面进行现场与非现场调查研究,而决策依据不能过分依赖“三张表”定量分析,应补充更多定性分析,特别在员工访谈、客户座谈、监管机构拜访等方面进行亲自调研,实现了解客户、理解市场,贴进银行宗旨与本质。

3.2制度助力可持续发展。主发起行特别应在三会一层方面,确定科学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制定包括公司治理、条线业务、综合管理等统一标准。唯有统一制度、标准、流程、手册,以及“图文并茂的管理”才能使部分村镇银行回归正途。这要求董事会应按照银监会监管评级标准,进行倒推式、颠覆式的补充完善,将执行层彻底变为执行层,解决运动员与裁判员双重身份的尴尬。

3.3制衡部门绝对独立。一是推动董事长与行长分任,兼职即影响董事长作为决策中枢的业务判断,是导致错位越位与缺位的根源;二是修订章程,使监事长由小股东选派人员担任,或实现小股东派出的监事会成员占比过半,以提升小股东参与决策监督的积极性,提高决策与执行透明度,实现股东间互利互信,推进注意力集中于业务发展;三是设置独立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实现执行层面的监督与制衡。

参考文献:

[1] 李晓春,崔淑卿.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3. [2] 章莳安.引入民间资本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金融,2014.2. 作者:常显瑞,黑龙江肇东建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151100

第四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

谢卫星

摘 要:自银监会2006年底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9年3月末已成立了97家。针对村镇银行在设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

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

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 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 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23)

[2]蒋桂波,闻一文,尤努斯“乡村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7,(3)

第五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困境及建议探讨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如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乡镇财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财政职能作用,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真正夯实改革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地区发展步伐。基于此,本文就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总结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资金监管;乡镇财政;三农问题

乡镇财政工作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乡镇财政工作质量决定着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发展投入,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不足,造成了乡镇职能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严重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金问题。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资金监管效率低下

目前,国内多数乡镇地区普遍存在资金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乡镇财政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用于资金的分配和支配上,在资金使用、运行和监管上则出现了明显的缺位。许多乡镇财政部门通常非常注重资金分配,严格控制资金的支出,但是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管却非常不到位。这就造成了虽然政府的许多资金被投入到农村项目和农民补贴当中,但是最终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久而久之,导致政府资金被无端消耗,严重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二)财政补贴不公平

财政补贴不公平,也是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财政补贴能够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以良好的支持和补充,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设备的采购、农产品项目的发展上,都能够有效地缓解农民资金不足等现状,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但是,由于财政资金分配制度不科学,以及财政信息不通畅,所以许多好的项目难以被发现,资金无法及时发放。相反,许多价值较低、风险较大的项目,由于内部审核影响,以及信息脱节,使大量资金快速消耗,并且难以取得显著的使用效果。

(三)监管信息不全面

信息获取、更新上的不足,以及监管上的不全面,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面临巨大风险。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需要全面、完整的信息做支持。如果财政资金信息滞后,信息沟通和共享不通畅,就会直接影响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甚至滋生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目前,许多乡镇财政的监管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欠缺现代化的财政管理手段,造成大量管理资金来源不明、资金支出明细混乱,许多资金根本无法统计去向和使用情况,有的地区甚至出现虚报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也使得大量资金无端流失。

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困境主要成因

(一)管理机制不科学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需要一套详细完整的管理机制做支持。但目前,一些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缺乏全面、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严重制约了监管整体水平。首先,乡镇财政部门并没有对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造成了工作随意化现象较为严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非常不到位。而在缺乏处理处罚机制的情况下,人员工作问题难以责任到人,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频繁,这不但导致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困难重重,更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

(二)监管意识不强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意识不强,造成资金监管流于形式,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非常滞后。乡镇财政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决定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关键。但是,乡镇政府和财政部门都没有对监管工作报以足够的重视,人员的考核、培训和评价都不到位,财政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人手也长期处于短缺的局面。而地方政府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基本的办公设备匮乏、办公环境较差,这成为影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因素。

(三)监管信息平台缺陷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是乡镇财政提高资金监管水平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财政资金管理同样有着巨大作用。然而,地方政府和乡镇财政部门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相关方面的资金非常欠缺,信息平台技术落后,平台信息统计、收集和更新等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和落实,大量数据信息流失严重,信息失真,给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困境的应对建议

(一)优化监管机制

乡镇财政优化资金监管机制,一方面必须要构建财政资金监管体系,明确财政资金监管的内容,确定各岗位的工作责任。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必须有一套清晰完整的流程,各人员都能够按照制度有序地开展工作,以真正确保实际工作效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必须做到责任到人,通过岗位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严格依制度办事,对责任人予以相关的惩罚,从而确保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纪律性和有序性。另一方面,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项目过程监管,在强调项目审核和审批的同时,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监管流程,按照对应负责人开展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以提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作用和价值。

(二)增强监管意识,树立正确观念

在增强监管意识方面,乡镇财政必须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规范和维护财政纪律,端正个人工作态度,明确岗位责任,不断增强个人财政资金监管意识。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财政部门的监督,并加强对乡镇财政部门的教育指导,定期开展财政资金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和宣传,通过演讲、征文等形式增强乡镇财政部门监管意识。其次,必须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帮助财政人员快速提升思想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打造适应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优秀团队,进而实现监管意识的显著增强。此外,乡镇财政部门还应该开展学习交流工作,积极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优秀监管经验,通过学习增强人员责任意识,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保持信息通畅

信息平台建设,不但有利于财政资金监管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资金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监管的整体水平。乡镇财政首先应加强对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依靠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现有系统的优化和改进,保证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针对信息平台所收集的信息开展全面的统计、管理工作。乡镇财政还应通过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的线上监督,依靠群众不断优化和改进财政资金监管,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四、结语

面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困境,乡镇的财政部门和干部人员应该进一步增强监管意识,树立正确的监管观念,利用现代化的监管机制和信息平台系统提高财政资金监管效率和准确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价值,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财政所)

参考文献:

[1] 张宗花.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J].会计师,2014(11)

[2] 郑可夫,吴孝金,覃刚毅.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4(07)

[3] 李若云.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优势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安徽省乡镇财政监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调查及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06)

[4] 张明华.守住财政资金运行的末端环节――湖北省丹江口市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纪实[J].财政监督,2012(25)

[5] 赵进忠,刘伟.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状及工作建议――关于山东省临沂市乡镇财政监督办事处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J].财政监督,2015(06)

上一篇:初中语文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