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2022-06-29

第一篇: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试卷专题综合评估

(三)

【测试内容】

1、(2014)元曲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2.(2013)五言律诗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3.(2012)宋词望江南【宋·李纲】

4.(2011)五言古诗晓至湖上【清·厉鹗】

5.(2010)七言绝句访隐者【宋·郭祥正】

6.(2009)五言律诗江行【宋·严羽】

7.(2008)七言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杜甫】

8.(2007)七言绝句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9.(2006)七言绝句端居【唐·李商隐】

10.(2005)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 白】

11.(2004)七言绝句秋夜【宋·朱淑真】

高考试题

1、(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

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2、(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3、(2012·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望江南〔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 玉花:喻雪花。

(1)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4、(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5.(2010·福建高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1分)

(2)结合第

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_____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2009·福建高考)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7.(2008·福建高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8.(2007·福建高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9.(2006·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的第

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0.(2005·福建高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

11.(2004·福建高考)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参考答案

1、(2014·福建高考)

6.(6分)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2、(2013·福建高考)

6.(6分)(1)答案:【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答案:【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2012·福建高考)

6. ( 6 分)(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 [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4、(2011·福建高考)

6.(6分)(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2010·福建高考)

6.(1)踏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3)A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 的《归园田居 》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6、(2009·福建高考)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7、(2008·福建高考)

7.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8、(2007·福建高考)

9.(1)【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只要抓住诗中意象特征,仔细揣摩,即可概括出

答案。

(2)【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点拨】答题时从两方面切入:(1)理解此句诗的具体内容(2)概括出诗中诗人寄寓的情感。

9、(2006·福建高考)

10.(6分)(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0、(2005·福建高考)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1、(2004·福建高考)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篇:初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浅探

【摘 要】: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后加上浅探二字,实是因为我在此方面的功力浅薄,此次把多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一是总结,同时也是与同仁商量切磋。

【关键字】:喜爱 敬畏 欣赏

正 文: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后加上浅探二字,实是因为我在此方面的功力浅薄,此次把多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一是总结,同时也是与同仁商量切磋

首先想讲一讲的是对待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态度。我近日看《南方周末》上一篇有关台湾作家吴念真的访谈。吴念真小时家贫,考上县中的第一个假期,国语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写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书报告。吴念真打听后得知,这本书70元,父亲的工资一天才30元,那个时候他惟一能做的是在矿上扛木头挣钱,扛一根挣8毛钱。等他费尽周折得到书地时候,暑假已经快过完了,吴念真连夜捧读,厚厚一本,字很小,人名很长,除了昵称,还有简称,看到一半,人名都搞不清楚了,赶快退回去再看,看得很痛苦。 吴念真很认真地写了买书看书的整个过程,最后以一个好心帮助他的矿主对他说的话作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开学后,国语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这帮考上一流中学的骗子!我根本看不起你们,你们里面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你们14岁看不懂,我28岁还看不懂。我为什么告诉你们要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了之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骗自己。”过了40岁以后,吴念真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这个故事,书架上正好有这本书,扉页上还写着“一九七几年购于金门”的字样。吴念真坐在厕所里随手看完一段,觉得很好看,讲得很有道理。“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最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改一个字,“念诗是一辈子的事情。”诗歌的感情是锤炼过的,好像好茶,它的滋味是要用岁月为水,慢慢冲泡开的。看看小学的课本上的诗歌,多五绝、五律,为的是识记方便,其实五绝、五律的形式简约而内容深沉(尤擅游子、幽居、归隐的主题)感情沉郁,相比之下,七绝、七律乃至长律则活泼跳脱得多。小时我们只当儿歌念,成人以后才能相对充分的领略其风味。周汝昌先生在其论及古典诗歌的篇章里,论及古人时常只称其字号不肯直呼其名,周先生说:“古人姓名是只有其长辈可称,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杜甫诗歌可能一节课其名字就要出现几十遍,一个教授写一篇杜甫评传

第 1 页 一万字其名字就要出现上百遍。这真叫古人在地下肉身不安”,他尊尊教诲年轻学人, “这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要知道一点,不要那么轻薄”。所以,我觉得如对古典诗歌持一基本态度,于我则是:“因为喜爱,常怀敬畏”。

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从小学一路向高中,其教学要求呈一直线前进的轨迹,即由诵读到理解,再到欣赏直至鉴赏,贯穿其中的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在其发展中,我们的初中教学则是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我觉得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小学生已经会读、会背了不少诗歌,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概念,诗歌其实也是有好坏之分、品流之分。历史上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的是给诗歌打分:“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周密《齐东野语》)。这个人有点小小的狡猾,想用朗诵的水准掩盖诗歌本身的贫薄,可惜他遇上了苏轼这样的内行,当面揭了他的短。周汝昌先生也曾讲过他上大学时,一位先生曾对他说过,他通读了《全唐诗》,发现里面只有几百首真的是诗,其他都不算诗,只能说是有诗的形式。这话很是使得周先生震动,这话其实也应使得我们震动,做教师的首先得学会睁开眼睛看诗歌,读出诗味来,不能人云亦云的只管说好话、套话。

这便涉及到古典诗歌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来,古典诗歌的“共性”一般意义上说,是说“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词语优美,富于形象,包含深情”,其个性,那些足以垂扬千古的作品,则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得“超绝群伦”的。我以为小学时代的诗歌教学应体现“启蒙重共性”,进入中学时代就应体现“欣赏重个性”了。

古典诗歌的个性其实要放在与外国诗歌相比较的平台上才能凸显。仔细审视我们的母语——汉语,尤其是在民族历史文化高峰时期,具有简隽、含蓄、内蕴、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古典汉语诗歌的本色是抒情诗,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比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重要得多。相对于欧洲诗歌,比照一下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弥尔顿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杰出艺术成就,是古人自然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古人丰富心灵的集中投射,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我们如回溯到中国的诗歌源头——《诗经》会看得很真切。我们的先师孔子极爱《诗经》,关于《诗》的论评极为精恰,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觉得这段话道出了发韧于《诗》的中国古诗的最基本特点。首先,是“兴观群怨”,即抒情,“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

第 2 页 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感情的产物。即传情,往纵深里说,诗歌不仅表现自我,而且表现精神生活的走向,古典诗歌不仅包含价值判断,而且包含审美价值判断。有别与西洋诗的是,诗人言志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或者空洞的言论,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这个传统始自《诗经》,赋、比、兴三者都是将所见之物联系所咏之情,到了后代,便演绎成为创设情境,引发情思,激起共鸣的种种手法。宛如天山一捧雪,自幽谷发端,向平原流淌,渐渐汇流成中华大地的江河。第二,是说诗歌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点看似神奇,其实并非夸大,先秦时代的上流社会皆以说话能称引《诗》为荣,在《左传》中有记录的称引《诗》的地方多达五十多处,为什么能被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实是因为它中肯、恰切的表达了人在典型境遇中的典型情感。第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因为《诗》中大量出现了山川风物,自然与人的社会是和谐相生的。这是迥异与于西方文学的存在,是需要跳出西方文学评论的框架才能看得分明,看得真切的。因为这是源于中国所独特的自然观、中国所独有的抒情方式。旧时文人论此,说中国人乃可与自然“素面相见”。这真是说的好,素面就是家常,自然而然的。是陶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家常举止,偶一抬眼,仿佛是南山在与他打招呼,看到的就生喜悦,却没有大笑之意,是看到熟人的感觉:哦,原来你也在,很好。是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对故人,如对知己,还是取其亲切之意。都没有大喜大悲,因为大喜大悲只是刺激,凡刺激必不能持久。中国人失意挂冠便说是“归田园”,“归山林”,连死亡亦是“归道山”,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家园,。所以,我来看古诗的个性,便得说“一切景致皆为情设,一切手段皆因情生”。 “一切景致皆为情设”就是古人说的“物与神游” ,自然的景色和人的情感高度的契合,周先生说凡写诗者必为 “造境圣手”。 杜甫的《曲江对酒》,写眼前春色,原写的是“桃花欲供杨花语” ,后来改作“桃花细逐杨花落”,这样一改,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了“桃花欲供杨花语”是二八少女,娇柔甜美的;“桃花细逐杨花落”便是憔悴飘零,美人迟暮,后者更符合老杜当时落寞的心情。“一切手段皆因情生”,手段并非刻意雕镂形式,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孔子爱诗,他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是板起脸来教训弟子后辈,是他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看到那个情景,他动了情,“夫”是叹词,长长的慨叹,后代诗人把时间比作流水的慨叹都从这里来,也是因为受了触动之故。修辞里还有一种初中生觉得较难的“示现”,是想象出不在眼前之景,其实也是作者情思所至,浮想联翩。老杜的“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是“示现”中名句,其实究其根本,是因为老杜对妻女的爱,爱之深,念之切,如在目前。我如此总结一下诗歌创作是“缘情绘景为文”,而诗歌欣赏是“披文赏景探情”,两者是个

第 3 页 互逆的过程,但是有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情”。所以我们教师阅读诗歌其实就是架桥,架设起诗人内心通往诗歌作品的桥梁;教师教诗歌阅读也是架桥,架起学生内心通往诗歌作品、通向作者的桥梁,争取达到一个“心心相映”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和许多同仁努力践行的方法相差不多,我总结一下有四点。首先,重诵读,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功。于漪老师有篇文章深情回忆了幼时读《千家诗》的经历,觉得对自己热爱诗歌影响很大。她觉得,事后看来,比《千家诗》更好的诗词选本有不少,但《千家诗》因为幼时烂熟于心,日后每见佳日、风景便觉诗意盎然。她说到孩子幼年读、诵诗歌好处甚大,认为可以“唤起”孩子对美的知觉,“软化”人的心灵,使人“沉醉”其间,渐渐由此登堂入室,探其幽秀。第二,重比较,诗歌之相近题材多,同类题材的比较,很能帮助发现诗人特质。如九下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阅读指导说其好处是表现了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学生也就故妄读之。但我问,唐代边塞诗人不少,如王昌龄、高适、岑曽,李贺并不在此列,何以独选李诗?促使学生去比较发现这首诗写作上独特之处,学生发现这首诗的色彩运用不凡,不仅鲜明而且有冷暖的搭配,明暗的变换,凝聚与流动的对比,同色系与“撞色”的运用,是色彩的诗歌,是概念的诗歌。我再补充了一点,李贺卒年二十七,身体不好,甚少远游,更不用说边塞了。何以为此诗?学生乃悟其纯以想象为诗,内容多有不合事理之处,然而展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困于时局、命运的疏放豪迈。第三,重还原。我小时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说末句“长江天际流”表现作者因为友人远行而无尽悲伤,我觉得前两句的“烟花三月”真不可解,但只是脑中一念闪过,不曾深究,后来看到许多注解,皆说长江句是别离的悲伤,但终于看到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1984年版)说此句:“扬州在唐代已很繁华,孟浩然一生喜游东南;黄鹤楼在当时是名胜”,结末说“长江滔滔,流着友情。”还原出李太白写此诗的真实情怀,是两个性喜游逸,生活优越的文人雅士,饯别之所为名楼。所行之地为名胜,所处之时为美时,太白此时对友人是祝福、艳羡,和“恨不相随”的惆怅。这是基于考据的历史的还原。还有一种是基于心灵的想象的还原。如讲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的一个语感很好的女学生曾语惊四座。她说:“这一句的好是在俯仰之间,采菊是要躬身下去,地点是在东篱,家常的动作,局促的所在;但他一抬头,便看见了南山,那么旷远的,永恒的所在。短暂的、渺小的人生和无尽的、广大的自然因为采菊这一个小动作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女生本着对诗歌的热情和敏锐的感觉,把自己还原到陶公饮酒的那一刻,不是我注六经,俨然六经注我。第四,重体察,即是我们常讲的品味揣摩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孙绍振先生读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时,聚焦点只

第 4 页 在“期”和“涨”, “期”于一句中两见,非为赘语,表期望之强,期之无望;“涨”是一个过程,这就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凝视着,这个凝视的过程真是漫长无奈。

我到大学时代,渐渐觉得《诗经》美好,诗不可译,《诗经》尤不可译,但后来见郭沫若先生1922年《卷耳集》翻译《国风》四十首,兼善兼美,惊叹不已。这次特地查了一下沫若先生当年自序,一探根由,见他这样说“我对于各诗的解释,是很大胆的。所有一切古代的传统的解释,除略供参考之外,我是纯依我一人的直观,直接在各诗中去追求它的生命(这说法其实是自谦,也自矜。作者对原文的注释其实是下了功夫的,作品下的注释都狠精到中肯,后面还特附原诗,以供读者检验)。我不要摆渡的船,我仅凭我的力所能及,在这诗海中游泳;我在此戏逐波澜,我自己感受到无限的愉快。”这一段其实是表达了诗歌阅读的规律: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喜欢,有兴味才是阅读诗歌的发端,其目的是明确的,理性的,也如沫若先生所说:“我们的民族,原来是极自由极优美的民族。„ „我们最古的优美的平民文学,也早变成了化石。我要向这化石中吹嘘些生命进去,使他苏活转来。”

第 5 页

第三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4课新题.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4课 新题

一、(安徽省合肥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 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 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 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 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D 15. 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① 1

二、(安徽省蚌埠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②曲。 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③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①王融:南齐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少有大志,然家道中衰。②阳台:传说中巫出神女所居之处。③寤:醒。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此篇首句即以“想象”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巫山景象,均为诗人心之所想,而非目之所及。下文的想象就集中围绕“阳台曲”这个美丽的传说展开。

B. 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

C. 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

D. 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

E. 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

15. 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C

① 2 15. 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

15. 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

三、(安徽省黄山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① 3

四、(安徽宣城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 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秩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⑦⑤

②15.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五、(安徽池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问。 青山欹枕过,白乌背人还。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 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5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被召进京,秋冬之际穿行鄞越的孤独与不安之情;离家愈远、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借酒浇愁而酒钱欠缺的惆怅之情;为虚名所累、拖着病体奔波的痛苦与无奈之情。

第四篇: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5课模拟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05课 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

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

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 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 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D 2. 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 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虚写春风吹到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写随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

D.“江城人悄初更打”以静衬动,从灯市时间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流动,无一凝滞。对今夕元宵节的描写不惜浓墨重彩,直接间接叙写兼有,或以梦境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 D E 2. 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3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5 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D 2.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第五篇: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答案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改朝换代、国家灭亡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

答案

1.C【解析】“百姓”的内涵在先秦时就已具备。原文“于其后”的意思是指在“天下”这个概念背后,而不是指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

2.D【解析】用顾炎武的观点来看,这是“亡天下”的表现,易姓改号,才谓之亡国。

3.A【解析】这里的“让天下”,让的是政权,“天下”这一概念里不包含“民众”“百姓”等意义,所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上一篇:公对公授权委托书下一篇:高等数学下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