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

如何写好作文的引导方法

1、认清作文指导的价值在哪儿

2、找到写作的情感发源地

3、精心点拨学生写作的思维路径

4、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如何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1、认清作文指导的价值在哪儿

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

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我们历来强调多读多写。这当然是写作的真理,但当我们将其反复强调的时候,实际上等于在说,我们的作文指导多处在无为状态,我们看不到作文指导的价值。

作文指导的价值在哪儿?它正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作文教学的迷雾,包括生命写作指导与生存写作指导的矛盾,思想情感引导与技法指导的矛盾,兴趣激发与模式指导的矛盾,创新引导与规范指导的矛盾。

作文指导如果能够突破重重迷雾,在这几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文指导至少有如下三重价值:

第一重是方法价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不过方法价值在生存写作、应用写作、交际写作方面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对于生命写作、审美写作来说,其价值是有限的。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重视的是显规则与显性方法的学习,但写作的显性规则价值有限。一是因为文无定法。语言学习的显性规则本来就有限,而有限的显性规则意义也很苍白。写作是不受理论支配的。在没有多少理论支配的时候,语言文学同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反而在理论发达之后,语言文学却不一定能够出现理论所期望的高峰。二是学生对写作的显性规则并不陌生。在小学生刚开始作文的时候,也已有十年高强度的自然状态下的母语熏陶经历。实际上,他们每天都在叙事、议论和抒情。

第二重是思维价值。学生写作的难点不在技法,而在似乎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或者事不生动、情不高雅、理不深刻。因而作文指导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盛则言不宜。即使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领域,也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第三重是激发情感价值。作文指导的情意价值、思维价值是有限价值。有限的指导,面对大千世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具有不同写作个性的学生,仍然有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还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或者动笔之前觉得写作太难,或者写完之后没有成功之感,因而对写作没有兴趣。只有将作文指导建筑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其方法价值才会显现,情意、思维价值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一旦作文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去找“米”、去模仿、去研究。兴趣问题是动力问题,作文指导的兴趣价值是无限价值,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写作情感和兴趣。当我们的作文指导,使学生的作文是开心作文、成功作文、激情作文、冲动作文时,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毋庸置疑了。(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2、找到写作的情感发源地

作文指导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情感因素入手,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情感,作文指导自然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情感因素入手,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巧妙发挥情感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从而把人的这种天赋作为吸收与释放生活的能源。由此,写出优秀的作文,就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且是可见可触的目标和现实。

那么,作文指导怎样发挥情感的天赋促成学生写作的良好状态呢?

置身情境酝酿情感人

人的情感有时会处于静止和钝化状态,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后,往往就看不出写作的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在这种状态中,肯定难有写作的激情,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此时,若能创设一种情境,设身处地激活写作情感,写作欲望就会得到激发。其方法就是要心志专一,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情感因素,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再略作布局谋篇,往往就能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例如,我曾以“排队”为话题,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面对这个作文题,许多学生只是静止地从打饭排队、乘车排队、买东西排队、考试排名等方面进行构思,写作时大多落入俗套,写出的作文缺少生气,没有感人之处。当我指导学生置身情境,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参与写作、进行构思后,写作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角色情境中,回忆自己曾经“排队”的苦与乐,激动与悲伤、后悔与欣慰,重温自己与“排队”相关的切身体会,写作的激情、动力被唤发出来,从而写出了很多感人的作文。

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

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蒙眬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并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让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就会诞生了。

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

人的感情是有规律的。爱屋及乌就是其中的一种规律,心理学上叫做“移情”。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曾非常明确地指出:“情感迁移是一种感情扩散、泛化现象,当一个人对他人有好感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经常使用的东西也会产生好感。这便是情感迁移现象。”写作时,由自己的喜爱或厌恶的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相反、相似的事物,分别叫做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学生作文前,如果能巧妙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常常会产生良好的写作欲望,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境。

“移情”的具体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感情外射到与之相关的人、事、景方面,通过感情迁移引发积极的写作情感和冲动。

例如,有一个学生根据“排队”的话题,写了一篇名为《要敢于“插队”》的作文。这位学生对打饭排队很反感,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由排队问题联想到了与之相反的插队问题,而他对插队和创新问题情有独钟,所以就写了插队。这正是运用移情法进行联想来启动写作欲望,打通写作思路的范例。该生在运用移情联想时结合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立意,跳出了众多学生单纯从“排队”的静止状态构思的惯性思路,激活了写作感情,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感悟、个性感受,既有创新,又言之有理,运用移情法功不可没。(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教苑中学)

3、精心点拨学生写作的思维路径

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思维路径的指导可以避免作文教学的无序与随意

作文指导实践常常面临两种困境:一是学生有东西写不出,二是没有东西硬要写,以致学生害怕作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态。二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及其指导一直处于无序和随意状态。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思维路径的系统研究与指导相对不足,缺少了对作文重要环节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这对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必然会对写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在学生写作中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顾虑?如何让学生视写作文为乐事?如何进行指导才有效果?这应当成为作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维路径

写作本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生作文过程中为他们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必不可少,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于点拨作文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在教思路”,这对作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许多学生有东西写不出往往是不会调理写作思路所致,因此进行写作思路指导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重点。

理清写作思路,并非仅仅讲解作文模式。每种文体往往都有其独特的样式,于是不少教师对文体、模式津津乐道。文体、模式固然好讲,但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少年写作文时只是固着于套用既定的模式,再有味道的东西也会索然寡味。而且模式也许更适合生存写作,对于生命写作而言,文心似水、随物赋形才是生命意识的流动。因此,写作过程的指导,重在思路点拨。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技巧

任何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思维方法。思想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优秀学生总会追求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写好作文也要有好的表达艺术和技巧。好教师应该能指导学生寻求令人惊喜与兴奋的写作艺术和技巧。因为优秀的作文总是会或满足读者对“新”的期待,或满足读者对“美”的追寻和鉴赏,或对丑恶事物作出尖锐的鞭挞和讽刺。其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作文情境、意境、韵味的酝酿和创造,作文中心的表达、结构的安排技巧以及个人独特的令人惊奇的艺术品位等方面。

指导学生用激情驾驭写作

目前的作文指导,往往着重审题、布局、写作技巧、体裁的把握,等等。这些固然有其作用,但是,真正的好作文常常“文无定法”。孔子主张“辞达而已”,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东坡倡导“随物赋形”。在思想情感与技法之间,他们都选择了前者。也许他们也曾有雾失楼台的感觉,于是特地为后人指点了写作的迷津。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点拨学生酝酿激情写作,乃是作文指导的根本。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写文章,每个人都能够用文章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向社会、向周围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由此可见,当写作中有了激情,写作便成了人生中的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如果在写作中酝酿好了作文的情感,就在作文方面具有了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平时学生作文对生命情感的遗忘,是作文和语文学习最大的悲哀;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漠视对生命情感的引发,是教育者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其实,好的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对生命活动的情感进行智性的反思与表达。(作者单位:河北省东光县第二中学)

4、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教师在个性化的点评中,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触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

作文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导、鼓励学生主体写作的重要步骤。学生将一篇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教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期待教师评价。而评价与点评(评语)是紧密联系的,点评是评价的定论性核心方式之一,是激励写作、促进写作、评价写作的权威度、可信度的保障语言。因此,教师如何给学生作文评价或点评,如何解读作者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作文点评一般应具有下列基本特点:一是激励性。教师重在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赞赏中激发写作兴趣。“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是教师给茅盾小学时的作文评语。其时“小子”十二三岁,无论他如何天资聪颖,教师的评语还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谁又敢否认,不是教师那激奋人心的评语,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少年茅盾成为后来的一代文豪呢?二是商榷性。所谓商榷性,就是指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时,要求教师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这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熏陶。而且使用商榷性的语气,学生容易接受。三是针对性。评语应该根据写作训练的目标,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如教师给少年茅盾《文不爱钱武不惜死论》一文的评语,就是主要针对文字功夫来讲的:“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

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尝试主体性作文教学,并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体系。他们认为,学生作品真正的“第一读者”与“第一评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作品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心性流淌。把作文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评、互评,让他们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才是唤起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这种认识和实践无疑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经过不断的个性化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作文评价能力,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问题在于,在目前的评价方式和话语体系中,大都只是对作文内容和形式作出判断性评价,出现在学生作文点评中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的字眼:“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这样空洞的、程式化的评语屡见不鲜。有些教师精心设计出学生作文“自我评价表”,也都是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加以细化,设计若干条条框框,让学生自我测评。这些方法和评语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评判和界定作用,但其模式化和机械性的特点,很难体现教师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自然是照葫芦画瓢,评语中难以展现才情与自我,写作的激情也难以迸发。

遵循共性,提倡个性,应是作文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给学生点评作文,还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评或他评,都应体现评价者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作者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都应以心灵解读心灵。唯其如此,才能与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才能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提升作者的思想;作文评价的激励、修正、调控、提升的功能和价值方能充分体现。倘若一味套用高考评价标准,采用一种评价模式,板着面孔说教,每篇都是陈词滥调,那样的作文评价是很难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欲望也难以激发。

近年来,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第二篇: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

如何训练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一)师法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采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二)阅读、借鉴

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经常练笔

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写作辩证法

“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可以理解为遵循正确道路的行动。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手段、工具,是主体和客观的中介。写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已有的论述是支离破碎的。应当吸收当代科学成果的多向、多维、整体性、全方位、多元化的考察问题的方法。

写作方法有三个辩证统一的层次:辩证方法、写作手法和一般方法。

1.辩证方法。

大脑、生命如宇宙一样奥妙无穷,只有一种理论及方法粗线条地勾勒了它解释了它,运用了它。这就是辩证法。文章是一个精神的生命,同样只有辩证方法技巧才能写好它。辩证法是根本的方法,是一切方法的灵魂。

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历史求证法,都是实证科学知性思维方法。这种科学方法以有限的工具行为,以某种实践目的作为规律和尺度。目的的实现成为最高原则。知性思维方法,常常在非此即彼的逻辑中陷入偏执和迷误,将统一的活生生的生命和自然予以意义的规定。当代西方一些明智之士,已经从执着极端和对逻辑科学思维的崇拜中觉醒。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辩证的合解,而不是将辩证法作为泛逻辑主义乃至神秘主义而抛弃。具有超验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辩证法是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实证科学的方法,但却可以是所有科学的根本方法。写作要以辩证法作为动态生命中的灵魂。

辩证法其实是人类早已产生的思维方法。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十分集中和高妙,五千年来一直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国古代典籍,无论是《易经》、《道德经》,还是中医理论书籍如《内经》,都贯穿融汇着阴阳辩证观。十九世纪中,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了辩证法,在《逻辑学》中谈到辩证思维的理性方法。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第一次探讨了不同知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既保留了科学理性的精细区分精神,又走向辩证综合。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它的批判实践性和革命性。今天,我们所讲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方法在精神实质上与中国的辩证观是一致的,这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对待事物的方法。对立统一方法,最为逼近生命及宇宙奥秘的本质,是人们使用的最高的活的理性。

写作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的。这里只是重点介绍辩证方法。辩证方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主客体关系上: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构思上: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表达上: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风格上: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解释如下:

(1) 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在说我的时候其实是在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 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语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 虚与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崐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崐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崐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 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大,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味写小就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于“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灵感信息法

在起草之前和起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这就是灵感。在起草之前产生的灵感,可以称为整体结构灵感, 是产生文章整体的契机。而在起草中间产生的灵感,不断涌现, 可以称为部分灵感,或灵机、灵气等,是形成文章实体的生机。不论是起草作品,还是起草论文,都要有灵感的参与,否则必定流于平庸。 还可以说,只要是创造性的操作,必定产生灵感。

灵感,是最高级生命刹那间独创性极强的表现, 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有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 或者在理性约束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 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有机体。 古今中外, 人们对灵感这一神秘现象进行了探究。我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 “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 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梦一般, 难以再现。作者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A.外界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 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 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杜牧的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抖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 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B.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 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 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但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 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但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 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那里? 》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 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C.启迪信息。 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 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 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 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 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D.自由信息。 自由信息来自于作者头脑中的潜意识, 与思维信息不同的是它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受到麻庳时出现的。 酒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李白自称“斗酒诗百篇”。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 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作品灵感。 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 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但是, 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西方现化派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别强调自由信息及其形成的灵感,创作方法主张“自动书写”, 认为写作应当是绝对无意识的,最好是记述梦境和幻觉。

产生灵感的信息主要是以上四种。

无灵感时勿宁不写;灵感是天然,才智是人工, 人工决不能胜过天然。但要注意的是,灵感不会凭空发生,一般要有思考的前提。因此,没有灵感但有写作愿望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起草, 以引发灵感。 提纲编程法

1.构思和提纲。

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 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如果说灵感是受精, 则构思是孕育主题其次是形成结构。构思的中心内容是形成主题。没有构思就没有文章,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易看出。短暂并且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构思,称为“腹稿”。李白、 曹植等诗人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一个长期感受、思索的阶段。鲁迅重视起草前的构思及腹稿,说他的写作首先是“烂熟于心,凝思结想”。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

2.提纲重要性。

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 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

文章大家大都十分重视提纲。 列宁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他要求“写得详细些”。列宁的弟弟讲述列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编写提纲的习惯,“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列宁的夫人说他“通常是先写好提纲„„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列宁的《五一节传单的提纲》收在《列宁全集》第八卷中,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文章提纲的重视。大作家中不少人也重视提纲。 老舍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 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提纲就有4万多字,可以当作中篇小说。

3.如何对待提纲?

对待提纲,存在着不同认识,需要分析。 初学者不懂得编写提纲的重要性,还有人不知道如何编写。在文学创作中,更有人反对编写提纲。列夫.托尔斯泰说:“我就从来不写提纲”, 还说“按照提纲写出的是僵死的、不真实的、没有用处的东西”。司汤达说:“一写计划我就索然无味。”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提纲呢?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这里,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和运思》中谈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 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 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 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论文中的逻辑关系集中地表明在提纲上,因此特别需要提纲。

B.作品创作应当写提纲,但不能严格按照提纲起草。列夫. 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区别在于, 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 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 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 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当然,两者的差别, 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说, 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 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 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 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 《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 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创作更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 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 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一坐到桌边, 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

4.文学创作提纲的明确提出。

笔者目力所及的写作专著或者文学专著中,创作提纲的认识只是混淆在一般写作提纲的笼统论述中,而且一般写作提纲也是十分简单、聊胜于无的。只要翻开任何一本《写作》,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首先需要认识文学创作提纲和一般写作提纲的异同,找出创作提纲的独特性来。要想认识二者的异同,又必须从写作和创作的异同上找根源。

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这就包括了创作。 而狭义的写作却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写作过程,以符号逻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 它产生的是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语言形式,即文章。文章写作提纲相当于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论点、材料之间关系的逻辑图表, 是文章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而创作, 却是建立在一般写作基础上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服从于想像虚构的心理思维,产生语言艺术即文学作品。由此而来, 文学创作提纲成为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是形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化。因此, 创作提纲带有更多的形象性、模糊性,常常可以视为重点或要点的串连,甚至于整体上不被视为提纲本身。

由文章写作提纲和文学创作提纲的对比,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

文学创作提纲对于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许多作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前面提到老舍和茅盾的经验。 贾平凹这样谈他的创作:“我的创作往往是不停地列提纲,不停地来鲜活人人事事,直到一切清晰,才定下最后提纲, 这样的工作比实际操作时间长数倍,艰辛成十倍。”

文学创作提纲的重要不仅来自于大作家的经验,也来自于它本身和创作的关系。它是创作的引导,是航线及信号灯,是广阔的创造领域的展示,是核心本质的把握。 初学者更要重视文学创作提纲的编写,切不可在头脑中存有古代文学史上的“倚马可待”、 “下笔千言,文不加点”的典故的诱惑,凭空潇洒。

要认识创作提纲的重要,还要对“下笔千言”、不加思索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弄清构思、结构和提纲三者的关系。“不加思索”而“下笔千言”的创作现象确实存在。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是这样。现代派特别是意识流派的作家也是这样。各有原因和特点。

a.创作较短篇幅的作品,平时又有很多思维习性的蕴积,一遇机会就迸发而出。这在诗人中是较常见的。小说家也有这种情况。青年作家潘军说:“我不是预先要拟好一个提纲,设计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更强调写作中的状态,想写就不断地写下去。”

b.这种情况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惯性创作。其内容多是早已在头脑中存在的心理和经历的复述。如美国小说《在路上》的创作。

c.打好腹稿。腹稿,常是未写出的提纲,有时则是较小的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的文学创作,看来以编写提纲为好。

5.提纲编写程序。

第一、拟制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常常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旗帜和橱窗。标题和主题(意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 标题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文章的标题:

A.直接标明主题。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题是一个判断句。又如《文学要在表现个体生命中反映现实社会》。 如《......是.....》和《......要......》的标题模式。

B.揭示内容范围。如《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我国古代的文章,不常用“论”字,常用“原”或者“说”,如《原君》和《马说》。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C.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下不为例”可以休矣!》。

文章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含义大小与文章一致,《游中岳庙》不能写成《锦绣中华》。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公文标题不能入诗。2.精练。 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好的标题画龙点睛, 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修养。中国女排曾以0: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0击败击败古巴队, 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 《还她一个三比0》。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 二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a.形象概括意蕴,暗示意蕴。这类标题最为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还会一直沿续下去。如《红楼梦》、《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

b.指出作品内容,即题材范围。这类标题同样常见。如《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桃花湾的娘儿们》等。

c. 与意蕴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红蚂蚱、绿蚂蚱》、《项练》、《干草》、《你别无选择》和《狗日的粮食》等。

d.人名、地名、时间。如《哈姆雷特》、《羊脂球》、《小鲍庄》和《九三年》等。

e.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谁之罪》和《怎么办》。

f.特别标题。这类标题常说明写作的原因、环境和心情,还常带有个性。如《无题》、《杂感》 、《琐记》、《漫笔》和《随记》等。

作品标题的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它自己的符合特性的要求。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具有象形作用,象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 据说与塞万提斯的世界名作《堂.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透露出作者创作意念和西方名著的联系。大作家都匠心独运地拟制标题。又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还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与狼共舞》、《飘》和《呼啸山庄》等。

应当注意,不能制作低级趣味的标题。如现在小摊上的那些带有刺激性的书名《粉红的肉弹》、《十三张美人皮》和《女尸案》等。

第二、 写主题(意蕴)句。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灵魂。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说法却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全文内容。 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正如古人所说,作文要“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 《过秦论》记了许多事实, 但都以最后的主题句来贯穿和制约:“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 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如文艺性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意蕴。 意蕴是全部作品内容体现的中心意向,包括核心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致等作者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追求。这就要写成一个复句。 如《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写成:“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

第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提要。在科学性文章中,它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写做情节梗概、剧情简介等。

如果作品字数在几千字以上, 最好写一个内容简述, 字数在100上下。

第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科学性文章中的结构是(参考下一章“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内容):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第五,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全部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二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关于序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是: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

一、

二、

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

(一);三是阿拉伯数字

1、

2、

3、4等;四是半圆括号和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这样一些序码:第一,第二,第三等;A、B、C、D等;甲、乙、丙、丁等。要注意不可直接从第二层或第

三、第四层引用,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第六,写出段义及要点。

文章的段落大部分由规范段组成。规范段相当于一篇小文章:首尾要有概括全段的主句(段尾主句略有变化,意思更加深入);段内同样由并列法(用数字、分号或简单的句子并列)和递进法组成。段中要点,可以点出段中材料、安排方法或者写作要求等。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讲述。

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 有了意蕴之后就要寻求表达意蕴及其它内容的形式。选择艺术的形式,不仅要确立结构,也包括选择文体和语言。文体的选择,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在这里,可以再对文体的选择加以说明。 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重视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主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典型的是诗歌,讲究“主体性原则”。“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黑格尔语)可以说,只要作者心灵活动得到真实表现,那么心灵所映现的客体无论怎样变形都是可以的。 其二是重视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客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坚持客体性原则, 即首先写好客观对象,再“流露”作者的意向。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就是这样。作者要根据意蕴及其它内容的表达,选择文体的类别。 而在一种文体中,又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作者进一步选择。至于语言,作者早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具体创作中再进一步建立语言的明确意识。这样,寻找表达思想内容的精美形式, 主要是选择结构。

对于结构,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红楼梦》体大思精, 中外文学中的作品罕与其匹。曹雪芹在结构上耗费心血之大, “谁解其中味”。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 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结构最惊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兰人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 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上帝吾父和耶稣吾子关系的刻划; 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呈现出多重结构的迷宫。不过,初学者不必气馁, 年纪轻同样可以创作出结构精美的作品。萧洛霍夫23 岁时就写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前二卷。剧作家曹禺从18岁时就开始创作《雷雨》,24 岁发表了这一结构精炼的话剧,震动了中国文艺界。 路翎写出长篇小说《财主的女儿们》,年纪只有19岁。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构思的结果,本身是传统创作理性的继承和改造。尤为明显的是,不少杰作的结构都借鉴和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据说都有前人话本或作品作为摹本。 莎士比亚剧作亦然。有人认为,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借用了莎剧《李尔王》的情节线索。还有人找出鲁迅小说和东欧小说的相似之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 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重视形式创新。 在科学中出现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在创作构思中,往往产生一种灵感,使得结构忽然形成,浑若天成。

选择结构,在实际操作上一般要清楚文体特点和结构类型等基本认识。文体应当说是约定俗成的较大类型的结构,具体作品结构受其制约。如诗歌,特点是分行分节,具有多义性、 跳跃性和音乐性。戏剧,特点是分幕分场,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以对话为主的表现形式。电影,特点是蒙太奇,在时空变换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并有现实逼真感。小说,特点是内心刻划细致, 多种表达方式共用,是语言艺术的充分表现。初学者必须对文体特点有着明确意识。 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a. 纵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进行,这是叙事型文学体裁传统的又是基本的种类。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其础之上。 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前,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 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这种结构,在戏剧上称为开放式。开放式,其本上从头到尾地发展故事情节,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 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b. 横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这种结构,在戏剧这种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称为封闭式。封闭式,往往从高潮或高潮之前紧张时分写起,造成悬念和气氛, 而将前面的发展穿插在人物回忆中。

c.心理发展式。这种结构,一切以心理变幻为准绳。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其实是以内心为焦点,自由联想,追随意识流动,也可以叫做心理时空式。 西方现代大大发展了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内 丰富,更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缺点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使读者在支离破碎中产生厌烦。这种结构方式,标志着结构的发展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学对人的内在世界的特殊关注。

第五、标明层义。

层义往往是文章中的小题目。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 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 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要求自由选用,前后统一。常见的序码有:上、中、下(编、卷),

一、

二、三(章),1、2、3(节),A、B、C(目)等。一般自大而小排列为:编、章、节、

一、

(一)、1、(1)等。

第六、写出要点。

在一般文章提纲中,这里应当写出规范段的段中主句,即段义。但在文学创作提纲中,应有较大的形象创造自由,这就需要写出要点或重点。要点或重点,可以是形象描写的特点, 也可以是动人细节的详尽描述,还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各种提示如手法、技巧、 警句和灵感等等。在每个层义下面,要点的多少要视对起草的作用大小而定。 托尔斯泰和一些作家的创作笔记就是这样。

编写后的提纲,还要反复修改。对提纲的修改是一个总--分--总的综合分析过程。先从总体上把握,去分析部分,再在分析部分时放在总体中把握。如果相反首先修改局部, 就可能在不符合整体时删去,这就造成浪费。

提纲编写应和文章结构模式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学习。 提纲编程法

1.构思和提纲。

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 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如果说灵感是受精, 则构思是孕育主题其次是形成结构。构思的中心内容是形成主题。没有构思就没有文章,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易看出。短暂并且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构思,称为“腹稿”。李白、 曹植等诗人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一个长期感受、思索的阶段。鲁迅重视起草前的构思及腹稿,说他的写作首先是“烂熟于心,凝思结想”。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

2.提纲重要性。

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 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

文章大家大都十分重视提纲。 列宁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他要求“写得详细些”。列宁的弟弟讲述列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编写提纲的习惯,“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列宁的夫人说他“通常是先写好提纲„„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列宁的《五一节传单的提纲》收在《列宁全集》第八卷中,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文章提纲的重视。大作家中不少人也重视提纲。 老舍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 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提纲就有4万多字,可以当作中篇小说。

3.如何对待提纲?

对待提纲,存在着不同认识,需要分析。 初学者不懂得编写提纲的重要性,还有人不知道如何编写。在文学创作中,更有人反对编写提纲。列夫.托尔斯泰说:“我就从来不写提纲”, 还说“按照提纲写出的是僵死的、不真实的、没有用处的东西”。司汤达说:“一写计划我就索然无味。”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提纲呢?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这里,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和运思》中谈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 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 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 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论文中的逻辑关系集中地表明在提纲上,因此特别需要提纲。

B.作品创作应当写提纲,但不能严格按照提纲起草。列夫. 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区别在于, 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 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 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 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当然,两者的差别, 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说, 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 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 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 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 《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 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创作更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 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 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一坐到桌边, 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

4.文学创作提纲的明确提出。

笔者目力所及的写作专著或者文学专著中,创作提纲的认识只是混淆在一般写作提纲的笼统论述中,而且一般写作提纲也是十分简单、聊胜于无的。只要翻开任何一本《写作》,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首先需要认识文学创作提纲和一般写作提纲的异同,找出创作提纲的独特性来。要想认识二者的异同,又必须从写作和创作的异同上找根源。

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这就包括了创作。 而狭义的写作却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写作过程,以符号逻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 它产生的是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语言形式,即文章。文章写作提纲相当于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论点、材料之间关系的逻辑图表, 是文章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而创作, 却是建立在一般写作基础上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服从于想像虚构的心理思维,产生语言艺术即文学作品。由此而来, 文学创作提纲成为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是形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化。因此, 创作提纲带有更多的形象性、模糊性,常常可以视为重点或要点的串连,甚至于整体上不被视为提纲本身。 由文章写作提纲和文学创作提纲的对比,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

文学创作提纲对于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许多作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前面提到老舍和茅盾的经验。 贾平凹这样谈他的创作:“我的创作往往是不停地列提纲,不停地来鲜活人人事事,直到一切清晰,才定下最后提纲, 这样的工作比实际操作时间长数倍,艰辛成十倍。”

文学创作提纲的重要不仅来自于大作家的经验,也来自于它本身和创作的关系。它是创作的引导,是航线及信号灯,是广阔的创造领域的展示,是核心本质的把握。 初学者更要重视文学创作提纲的编写,切不可在头脑中存有古代文学史上的“倚马可待”、 “下笔千言,文不加点”的典故的诱惑,凭空潇洒。

要认识创作提纲的重要,还要对“下笔千言”、不加思索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弄清构思、结构和提纲三者的关系。“不加思索”而“下笔千言”的创作现象确实存在。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是这样。现代派特别是意识流派的作家也是这样。各有原因和特点。

a.创作较短篇幅的作品,平时又有很多思维习性的蕴积,一遇机会就迸发而出。这在诗人中是较常见的。小说家也有这种情况。青年作家潘军说:“我不是预先要拟好一个提纲,设计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更强调写作中的状态,想写就不断地写下去。”

b.这种情况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惯性创作。其内容多是早已在头脑中存在的心理和经历的复述。如美国小说《在路上》的创作。

c.打好腹稿。腹稿,常是未写出的提纲,有时则是较小的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的文学创作,看来以编写提纲为好。

5.提纲编写程序。

第一、拟制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常常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旗帜和橱窗。标题和主题(意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 标题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文章的标题:

A.直接标明主题。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题是一个判断句。又如《文学要在表现个体生命中反映现实社会》。 如《......是.....》和《......要......》的标题模式。

B.揭示内容范围。如《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我国古代的文章,不常用“论”字,常用“原”或者“说”,如《原君》和《马说》。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C.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下不为例”可以休矣!》。

文章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含义大小与文章一致,《游中岳庙》不能写成《锦绣中华》。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公文标题不能入诗。2.精练。 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好的标题画龙点睛, 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修养。中国女排曾以0: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0击败击败古巴队, 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 《还她一个三比0》。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

二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a.形象概括意蕴,暗示意蕴。这类标题最为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还会一直沿续下去。如《红楼梦》、《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

b.指出作品内容,即题材范围。这类标题同样常见。如《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桃花湾的娘儿们》等。

c. 与意蕴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红蚂蚱、绿蚂蚱》、《项练》、《干草》、《你别无选择》和《狗日的粮食》等。

d.人名、地名、时间。如《哈姆雷特》、《羊脂球》、《小鲍庄》和《九三年》等。

e.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谁之罪》和《怎么办》。

f.特别标题。这类标题常说明写作的原因、环境和心情,还常带有个性。如《无题》、《杂感》 、《琐记》、《漫笔》和《随记》等。

作品标题的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它自己的符合特性的要求。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具有象形作用,象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 据说与塞万提斯的世界名作《堂.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透露出作者创作意念和西方名著的联系。大作家都匠心独运地拟制标题。又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还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与狼共舞》、《飘》和《呼啸山庄》等。

应当注意,不能制作低级趣味的标题。如现在小摊上的那些带有刺激性的书名《粉红的肉弹》、《十三张美人皮》和《女尸案》等。

第二、 写主题(意蕴)句。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灵魂。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说法却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全文内容。 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正如古人所说,作文要“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 《过秦论》记了许多事实, 但都以最后的主题句来贯穿和制约:“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 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如文艺性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意蕴。 意蕴是全部作品内容体现的中心意向,包括核心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致等作者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追求。这就要写成一个复句。 如《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写成:“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

第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提要。在科学性文章中,它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写做情节梗概、剧情简介等。

如果作品字数在几千字以上, 最好写一个内容简述, 字数在100上下。

第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科学性文章中的结构是(参考下一章“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内容):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第五,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全部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二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关于序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是: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

一、

二、

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

(一);三是阿拉伯数字

1、

2、

3、4等;四是半圆括号和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这样一些序码:第一,第二,第三等;A、B、C、D等;甲、乙、丙、丁等。要注意不可直接从第二层或第

三、第四层引用,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第六,写出段义及要点。

文章的段落大部分由规范段组成。规范段相当于一篇小文章:首尾要有概括全段的主句(段尾主句略有变化,意思更加深入);段内同样由并列法(用数字、分号或简单的句子并列)和递进法组成。段中要点,可以点出段中材料、安排方法或者写作要求等。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讲述。

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 有了意蕴之后就要寻求表达意蕴及其它内容的形式。选择艺术的形式,不仅要确立结构,也包括选择文体和语言。文体的选择,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在这里,可以再对文体的选择加以说明。 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重视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主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典型的是诗歌,讲究“主体性原则”。“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黑格尔语)可以说,只要作者心灵活动得到真实表现,那么心灵所映现的客体无论怎样变形都是可以的。 其二是重视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客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坚持客体性原则, 即首先写好客观对象,再“流露”作者的意向。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就是这样。作者要根据意蕴及其它内容的表达,选择文体的类别。 而在一种文体中,又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作者进一步选择。至于语言,作者早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具体创作中再进一步建立语言的明确意识。这样,寻找表达思想内容的精美形式, 主要是选择结构。

对于结构,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红楼梦》体大思精, 中外文学中的作品罕与其匹。曹雪芹在结构上耗费心血之大, “谁解其中味”。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 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结构最惊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兰人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 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上帝吾父和耶稣吾子关系的刻划; 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呈现出多重结构的迷宫。不过,初学者不必气馁, 年纪轻同样可以创作出结构精美的作品。萧洛霍夫23 岁时就写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前二卷。剧作家曹禺从18岁时就开始创作《雷雨》,24 岁发表了这一结构精炼的话剧,震动了中国文艺界。 路翎写出长篇小说《财主的女儿们》,年纪只有19岁。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构思的结果,本身是传统创作理性的继承和改造。尤为明显的是,不少杰作的结构都借鉴和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据说都有前人话本或作品作为摹本。 莎士比亚剧作亦然。有人认为,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借用了莎剧《李尔王》的情节线索。还有人找出鲁迅小说和东欧小说的相似之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 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重视形式创新。 在科学中出现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在创作构思中,往往产生一种灵感,使得结构忽然形成,浑若天成。

选择结构,在实际操作上一般要清楚文体特点和结构类型等基本认识。文体应当说是约定俗成的较大类型的结构,具体作品结构受其制约。如诗歌,特点是分行分节,具有多义性、 跳跃性和音乐性。戏剧,特点是分幕分场,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以对话为主的表现形式。电影,特点是蒙太奇,在时空变换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并有现实逼真感。小说,特点是内心刻划细致, 多种表达方式共用,是语言艺术的充分表现。初学者必须对文体特点有着明确意识。 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a. 纵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进行,这是叙事型文学体裁传统的又是基本的种类。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其础之上。 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前,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 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这种结构,在戏剧上称为开放式。开放式,其本上从头到尾地发展故事情节,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 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b. 横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这种结构,在戏剧这种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称为封闭式。封闭式,往往从高潮或高潮之前紧张时分写起,造成悬念和气氛, 而将前面的发展穿插在人物回忆中。

c.心理发展式。这种结构,一切以心理变幻为准绳。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其实是以内心为焦点,自由联想,追随意识流动,也可以叫做心理时空式。 西方现代大大发展了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内 丰富,更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缺点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使读者在支离破碎中产生厌烦。这种结构方式,标志着结构的发展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学对人的内在世界的特殊关注。

第五、标明层义。

层义往往是文章中的小题目。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 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 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要求自由选用,前后统一。常见的序码有:上、中、下(编、卷),

一、

二、三(章),1、2、3(节),A、B、C(目)等。一般自大而小排列为:编、章、节、

一、

(一)、1、(1)等。

第六、写出要点。

在一般文章提纲中,这里应当写出规范段的段中主句,即段义。但在文学创作提纲中,应有较大的形象创造自由,这就需要写出要点或重点。要点或重点,可以是形象描写的特点, 也可以是动人细节的详尽描述,还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各种提示如手法、技巧、 警句和灵感等等。在每个层义下面,要点的多少要视对起草的作用大小而定。 托尔斯泰和一些作家的创作笔记就是这样。

编写后的提纲,还要反复修改。对提纲的修改是一个总--分--总的综合分析过程。先从总体上把握,去分析部分,再在分析部分时放在总体中把握。如果相反首先修改局部, 就可能在不符合整体时删去,这就造成浪费。

提纲编写应和文章结构模式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学习。 提纲编程法

1.构思和提纲。

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 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如果说灵感是受精, 则构思是孕育主题其次是形成结构。构思的中心内容是形成主题。没有构思就没有文章,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易看出。短暂并且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构思,称为“腹稿”。李白、 曹植等诗人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一个长期感受、思索的阶段。鲁迅重视起草前的构思及腹稿,说他的写作首先是“烂熟于心,凝思结想”。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

2.提纲重要性。

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 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

文章大家大都十分重视提纲。 列宁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他要求“写得详细些”。列宁的弟弟讲述列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编写提纲的习惯,“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列宁的夫人说他“通常是先写好提纲„„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列宁的《五一节传单的提纲》收在《列宁全集》第八卷中,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文章提纲的重视。大作家中不少人也重视提纲。 老舍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 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提纲就有4万多字,可以当作中篇小说。

3.如何对待提纲?

对待提纲,存在着不同认识,需要分析。 初学者不懂得编写提纲的重要性,还有人不知道如何编写。在文学创作中,更有人反对编写提纲。列夫.托尔斯泰说:“我就从来不写提纲”, 还说“按照提纲写出的是僵死的、不真实的、没有用处的东西”。司汤达说:“一写计划我就索然无味。”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提纲呢?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这里,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和运思》中谈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 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 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 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论文中的逻辑关系集中地表明在提纲上,因此特别需要提纲。

B.作品创作应当写提纲,但不能严格按照提纲起草。列夫. 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区别在于, 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 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 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 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当然,两者的差别, 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说, 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 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 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 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 《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 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创作更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 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 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一坐到桌边, 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

4.文学创作提纲的明确提出。

笔者目力所及的写作专著或者文学专著中,创作提纲的认识只是混淆在一般写作提纲的笼统论述中,而且一般写作提纲也是十分简单、聊胜于无的。只要翻开任何一本《写作》,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首先需要认识文学创作提纲和一般写作提纲的异同,找出创作提纲的独特性来。要想认识二者的异同,又必须从写作和创作的异同上找根源。 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这就包括了创作。 而狭义的写作却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写作过程,以符号逻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 它产生的是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语言形式,即文章。文章写作提纲相当于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论点、材料之间关系的逻辑图表, 是文章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而创作, 却是建立在一般写作基础上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服从于想像虚构的心理思维,产生语言艺术即文学作品。由此而来, 文学创作提纲成为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是形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化。因此, 创作提纲带有更多的形象性、模糊性,常常可以视为重点或要点的串连,甚至于整体上不被视为提纲本身。

由文章写作提纲和文学创作提纲的对比,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

文学创作提纲对于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许多作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前面提到老舍和茅盾的经验。 贾平凹这样谈他的创作:“我的创作往往是不停地列提纲,不停地来鲜活人人事事,直到一切清晰,才定下最后提纲, 这样的工作比实际操作时间长数倍,艰辛成十倍。”

文学创作提纲的重要不仅来自于大作家的经验,也来自于它本身和创作的关系。它是创作的引导,是航线及信号灯,是广阔的创造领域的展示,是核心本质的把握。 初学者更要重视文学创作提纲的编写,切不可在头脑中存有古代文学史上的“倚马可待”、 “下笔千言,文不加点”的典故的诱惑,凭空潇洒。

要认识创作提纲的重要,还要对“下笔千言”、不加思索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弄清构思、结构和提纲三者的关系。“不加思索”而“下笔千言”的创作现象确实存在。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是这样。现代派特别是意识流派的作家也是这样。各有原因和特点。

a.创作较短篇幅的作品,平时又有很多思维习性的蕴积,一遇机会就迸发而出。这在诗人中是较常见的。小说家也有这种情况。青年作家潘军说:“我不是预先要拟好一个提纲,设计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更强调写作中的状态,想写就不断地写下去。”

b.这种情况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惯性创作。其内容多是早已在头脑中存在的心理和经历的复述。如美国小说《在路上》的创作。

c.打好腹稿。腹稿,常是未写出的提纲,有时则是较小的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的文学创作,看来以编写提纲为好。

5.提纲编写程序。

第一、拟制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常常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旗帜和橱窗。标题和主题(意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 标题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文章的标题:

A.直接标明主题。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题是一个判断句。又如《文学要在表现个体生命中反映现实社会》。 如《......是.....》和《......要......》的标题模式。

B.揭示内容范围。如《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我国古代的文章,不常用“论”字,常用“原”或者“说”,如《原君》和《马说》。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C.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下不为例”可以休矣!》。

文章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含义大小与文章一致,《游中岳庙》不能写成《锦绣中华》。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公文标题不能入诗。2.精练。 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好的标题画龙点睛, 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修养。中国女排曾以0: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0击败击败古巴队, 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 《还她一个三比0》。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

二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a.形象概括意蕴,暗示意蕴。这类标题最为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还会一直沿续下去。如《红楼梦》、《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

b.指出作品内容,即题材范围。这类标题同样常见。如《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桃花湾的娘儿们》等。

c. 与意蕴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红蚂蚱、绿蚂蚱》、《项练》、《干草》、《你别无选择》和《狗日的粮食》等。

d.人名、地名、时间。如《哈姆雷特》、《羊脂球》、《小鲍庄》和《九三年》等。

e.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谁之罪》和《怎么办》。

f.特别标题。这类标题常说明写作的原因、环境和心情,还常带有个性。如《无题》、《杂感》 、《琐记》、《漫笔》和《随记》等。

作品标题的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它自己的符合特性的要求。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具有象形作用,象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 据说与塞万提斯的世界名作《堂.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透露出作者创作意念和西方名著的联系。大作家都匠心独运地拟制标题。又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还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与狼共舞》、《飘》和《呼啸山庄》等。 应当注意,不能制作低级趣味的标题。如现在小摊上的那些带有刺激性的书名《粉红的肉弹》、《十三张美人皮》和《女尸案》等。

第二、 写主题(意蕴)句。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灵魂。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说法却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全文内容。 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正如古人所说,作文要“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 《过秦论》记了许多事实, 但都以最后的主题句来贯穿和制约:“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 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如文艺性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意蕴。 意蕴是全部作品内容体现的中心意向,包括核心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致等作者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追求。这就要写成一个复句。 如《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写成:“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

第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提要。在科学性文章中,它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写做情节梗概、剧情简介等。

如果作品字数在几千字以上, 最好写一个内容简述, 字数在100上下。

第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科学性文章中的结构是(参考下一章“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内容):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第五,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全部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二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关于序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是: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

一、

二、

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

(一);三是阿拉伯数字

1、

2、

3、4等;四是半圆括号和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这样一些序码:第一,第二,第三等;A、B、C、D等;甲、乙、丙、丁等。要注意不可直接从第二层或第

三、第四层引用,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第六,写出段义及要点。

文章的段落大部分由规范段组成。规范段相当于一篇小文章:首尾要有概括全段的主句(段尾主句略有变化,意思更加深入);段内同样由并列法(用数字、分号或简单的句子并列)和递进法组成。段中要点,可以点出段中材料、安排方法或者写作要求等。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讲述。

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 有了意蕴之后就要寻求表达意蕴及其它内容的形式。选择艺术的形式,不仅要确立结构,也包括选择文体和语言。文体的选择,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在这里,可以再对文体的选择加以说明。 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重视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主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典型的是诗歌,讲究“主体性原则”。“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黑格尔语)可以说,只要作者心灵活动得到真实表现,那么心灵所映现的客体无论怎样变形都是可以的。 其二是重视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客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坚持客体性原则, 即首先写好客观对象,再“流露”作者的意向。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就是这样。作者要根据意蕴及其它内容的表达,选择文体的类别。 而在一种文体中,又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作者进一步选择。至于语言,作者早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具体创作中再进一步建立语言的明确意识。这样,寻找表达思想内容的精美形式, 主要是选择结构。

对于结构,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红楼梦》体大思精, 中外文学中的作品罕与其匹。曹雪芹在结构上耗费心血之大, “谁解其中味”。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 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结构最惊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兰人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 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上帝吾父和耶稣吾子关系的刻划; 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呈现出多重结构的迷宫。不过,初学者不必气馁, 年纪轻同样可以创作出结构精美的作品。萧洛霍夫23 岁时就写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前二卷。剧作家曹禺从18岁时就开始创作《雷雨》,24 岁发表了这一结构精炼的话剧,震动了中国文艺界。 路翎写出长篇小说《财主的女儿们》,年纪只有19岁。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构思的结果,本身是传统创作理性的继承和改造。尤为明显的是,不少杰作的结构都借鉴和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据说都有前人话本或作品作为摹本。 莎士比亚剧作亦然。有人认为,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借用了莎剧《李尔王》的情节线索。还有人找出鲁迅小说和东欧小说的相似之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 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重视形式创新。 在科学中出现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在创作构思中,往往产生一种灵感,使得结构忽然形成,浑若天成。

选择结构,在实际操作上一般要清楚文体特点和结构类型等基本认识。文体应当说是约定俗成的较大类型的结构,具体作品结构受其制约。如诗歌,特点是分行分节,具有多义性、 跳跃性和音乐性。戏剧,特点是分幕分场,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以对话为主的表现形式。电影,特点是蒙太奇,在时空变换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并有现实逼真感。小说,特点是内心刻划细致, 多种表达方式共用,是语言艺术的充分表现。初学者必须对文体特点有着明确意识。 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a. 纵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进行,这是叙事型文学体裁传统的又是基本的种类。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其础之上。 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前,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 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这种结构,在戏剧上称为开放式。开放式,其本上从头到尾地发展故事情节,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 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b. 横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这种结构,在戏剧这种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称为封闭式。封闭式,往往从高潮或高潮之前紧张时分写起,造成悬念和气氛, 而将前面的发展穿插在人物回忆中。

c.心理发展式。这种结构,一切以心理变幻为准绳。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其实是以内心为焦点,自由联想,追随意识流动,也可以叫做心理时空式。 西方现代大大发展了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内 丰富,更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缺点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使读者在支离破碎中产生厌烦。这种结构方式,标志着结构的发展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学对人的内在世界的特殊关注。

第五、标明层义。

层义往往是文章中的小题目。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 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 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要求自由选用,前后统一。常见的序码有:上、中、下(编、卷),

一、

二、三(章),1、2、3(节),A、B、C(目)等。一般自大而小排列为:编、章、节、

一、

(一)、1、(1)等。

第六、写出要点。

在一般文章提纲中,这里应当写出规范段的段中主句,即段义。但在文学创作提纲中,应有较大的形象创造自由,这就需要写出要点或重点。要点或重点,可以是形象描写的特点, 也可以是动人细节的详尽描述,还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各种提示如手法、技巧、 警句和灵感等等。在每个层义下面,要点的多少要视对起草的作用大小而定。 托尔斯泰和一些作家的创作笔记就是这样。

编写后的提纲,还要反复修改。对提纲的修改是一个总--分--总的综合分析过程。先从总体上把握,去分析部分,再在分析部分时放在总体中把握。如果相反首先修改局部, 就可能在不符合整体时删去,这就造成浪费。

提纲编写应和文章结构模式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学习。 提纲编程法

1.构思和提纲。

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 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如果说灵感是受精, 则构思是孕育主题其次是形成结构。构思的中心内容是形成主题。没有构思就没有文章,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易看出。短暂并且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构思,称为“腹稿”。李白、 曹植等诗人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一个长期感受、思索的阶段。鲁迅重视起草前的构思及腹稿,说他的写作首先是“烂熟于心,凝思结想”。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

2.提纲重要性。

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 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

文章大家大都十分重视提纲。 列宁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他要求“写得详细些”。列宁的弟弟讲述列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编写提纲的习惯,“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列宁的夫人说他“通常是先写好提纲„„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列宁的《五一节传单的提纲》收在《列宁全集》第八卷中,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文章提纲的重视。大作家中不少人也重视提纲。 老舍说:“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 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提纲就有4万多字,可以当作中篇小说。

3.如何对待提纲?

对待提纲,存在着不同认识,需要分析。 初学者不懂得编写提纲的重要性,还有人不知道如何编写。在文学创作中,更有人反对编写提纲。列夫.托尔斯泰说:“我就从来不写提纲”, 还说“按照提纲写出的是僵死的、不真实的、没有用处的东西”。司汤达说:“一写计划我就索然无味。”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提纲呢?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这里,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和运思》中谈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 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 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 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论文中的逻辑关系集中地表明在提纲上,因此特别需要提纲。

B.作品创作应当写提纲,但不能严格按照提纲起草。列夫. 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区别在于, 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 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 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 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当然,两者的差别, 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可以说, 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 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 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 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 《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 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创作更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 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 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一坐到桌边, 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

4.文学创作提纲的明确提出。

笔者目力所及的写作专著或者文学专著中,创作提纲的认识只是混淆在一般写作提纲的笼统论述中,而且一般写作提纲也是十分简单、聊胜于无的。只要翻开任何一本《写作》,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首先需要认识文学创作提纲和一般写作提纲的异同,找出创作提纲的独特性来。要想认识二者的异同,又必须从写作和创作的异同上找根源。

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这就包括了创作。 而狭义的写作却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写作过程,以符号逻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 它产生的是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语言形式,即文章。文章写作提纲相当于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论点、材料之间关系的逻辑图表, 是文章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而创作, 却是建立在一般写作基础上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服从于想像虚构的心理思维,产生语言艺术即文学作品。由此而来, 文学创作提纲成为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是形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化。因此, 创作提纲带有更多的形象性、模糊性,常常可以视为重点或要点的串连,甚至于整体上不被视为提纲本身。

由文章写作提纲和文学创作提纲的对比,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

文学创作提纲对于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许多作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前面提到老舍和茅盾的经验。 贾平凹这样谈他的创作:“我的创作往往是不停地列提纲,不停地来鲜活人人事事,直到一切清晰,才定下最后提纲, 这样的工作比实际操作时间长数倍,艰辛成十倍。”

文学创作提纲的重要不仅来自于大作家的经验,也来自于它本身和创作的关系。它是创作的引导,是航线及信号灯,是广阔的创造领域的展示,是核心本质的把握。 初学者更要重视文学创作提纲的编写,切不可在头脑中存有古代文学史上的“倚马可待”、 “下笔千言,文不加点”的典故的诱惑,凭空潇洒。

要认识创作提纲的重要,还要对“下笔千言”、不加思索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弄清构思、结构和提纲三者的关系。“不加思索”而“下笔千言”的创作现象确实存在。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是这样。现代派特别是意识流派的作家也是这样。各有原因和特点。

a.创作较短篇幅的作品,平时又有很多思维习性的蕴积,一遇机会就迸发而出。这在诗人中是较常见的。小说家也有这种情况。青年作家潘军说:“我不是预先要拟好一个提纲,设计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更强调写作中的状态,想写就不断地写下去。”

b.这种情况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惯性创作。其内容多是早已在头脑中存在的心理和经历的复述。如美国小说《在路上》的创作。 c.打好腹稿。腹稿,常是未写出的提纲,有时则是较小的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的文学创作,看来以编写提纲为好。

5.提纲编写程序。

第一、拟制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常常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旗帜和橱窗。标题和主题(意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 标题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文章的标题:

A.直接标明主题。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题是一个判断句。又如《文学要在表现个体生命中反映现实社会》。 如《......是.....》和《......要......》的标题模式。

B.揭示内容范围。如《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我国古代的文章,不常用“论”字,常用“原”或者“说”,如《原君》和《马说》。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C.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下不为例”可以休矣!》。

文章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含义大小与文章一致,《游中岳庙》不能写成《锦绣中华》。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公文标题不能入诗。2.精练。 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好的标题画龙点睛, 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修养。中国女排曾以0: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0击败击败古巴队, 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 《还她一个三比0》。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

二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a.形象概括意蕴,暗示意蕴。这类标题最为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还会一直沿续下去。如《红楼梦》、《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

b.指出作品内容,即题材范围。这类标题同样常见。如《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桃花湾的娘儿们》等。

c. 与意蕴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红蚂蚱、绿蚂蚱》、《项练》、《干草》、《你别无选择》和《狗日的粮食》等。

d.人名、地名、时间。如《哈姆雷特》、《羊脂球》、《小鲍庄》和《九三年》等。

e.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谁之罪》和《怎么办》。

f.特别标题。这类标题常说明写作的原因、环境和心情,还常带有个性。如《无题》、《杂感》 、《琐记》、《漫笔》和《随记》等。

作品标题的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它自己的符合特性的要求。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具有象形作用,象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 据说与塞万提斯的世界名作《堂.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透露出作者创作意念和西方名著的联系。大作家都匠心独运地拟制标题。又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还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与狼共舞》、《飘》和《呼啸山庄》等。

应当注意,不能制作低级趣味的标题。如现在小摊上的那些带有刺激性的书名《粉红的肉弹》、《十三张美人皮》和《女尸案》等。

第二、 写主题(意蕴)句。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灵魂。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说法却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全文内容。 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正如古人所说,作文要“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 《过秦论》记了许多事实, 但都以最后的主题句来贯穿和制约:“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 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如文艺性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意蕴。 意蕴是全部作品内容体现的中心意向,包括核心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致等作者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追求。这就要写成一个复句。 如《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写成:“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

第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提要。在科学性文章中,它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写做情节梗概、剧情简介等。

如果作品字数在几千字以上, 最好写一个内容简述, 字数在100上下。

第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科学性文章中的结构是(参考下一章“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内容):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第五,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全部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二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关于序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是: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

一、

二、

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

(一);三是阿拉伯数字

1、

2、

3、4等;四是半圆括号和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这样一些序码:第一,第二,第三等;A、B、C、D等;甲、乙、丙、丁等。要注意不可直接从第二层或第

三、第四层引用,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第六,写出段义及要点。

文章的段落大部分由规范段组成。规范段相当于一篇小文章:首尾要有概括全段的主句(段尾主句略有变化,意思更加深入);段内同样由并列法(用数字、分号或简单的句子并列)和递进法组成。段中要点,可以点出段中材料、安排方法或者写作要求等。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详细讲述。

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 有了意蕴之后就要寻求表达意蕴及其它内容的形式。选择艺术的形式,不仅要确立结构,也包括选择文体和语言。文体的选择,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在这里,可以再对文体的选择加以说明。 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重视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主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典型的是诗歌,讲究“主体性原则”。“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黑格尔语)可以说,只要作者心灵活动得到真实表现,那么心灵所映现的客体无论怎样变形都是可以的。 其二是重视间接表现作者心灵即客观性很强的一类。这类文体,坚持客体性原则, 即首先写好客观对象,再“流露”作者的意向。叙事类文学作品如小说就是这样。作者要根据意蕴及其它内容的表达,选择文体的类别。 而在一种文体中,又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作者进一步选择。至于语言,作者早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具体创作中再进一步建立语言的明确意识。这样,寻找表达思想内容的精美形式, 主要是选择结构。

对于结构,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红楼梦》体大思精, 中外文学中的作品罕与其匹。曹雪芹在结构上耗费心血之大, “谁解其中味”。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 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结构最惊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兰人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 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上帝吾父和耶稣吾子关系的刻划; 既是古希腊英雄俄德修斯的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呈现出多重结构的迷宫。不过,初学者不必气馁, 年纪轻同样可以创作出结构精美的作品。萧洛霍夫23 岁时就写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前二卷。剧作家曹禺从18岁时就开始创作《雷雨》,24 岁发表了这一结构精炼的话剧,震动了中国文艺界。 路翎写出长篇小说《财主的女儿们》,年纪只有19岁。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构思的结果,本身是传统创作理性的继承和改造。尤为明显的是,不少杰作的结构都借鉴和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据说都有前人话本或作品作为摹本。 莎士比亚剧作亦然。有人认为,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借用了莎剧《李尔王》的情节线索。还有人找出鲁迅小说和东欧小说的相似之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 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重视形式创新。 在科学中出现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在创作构思中,往往产生一种灵感,使得结构忽然形成,浑若天成。

选择结构,在实际操作上一般要清楚文体特点和结构类型等基本认识。文体应当说是约定俗成的较大类型的结构,具体作品结构受其制约。如诗歌,特点是分行分节,具有多义性、 跳跃性和音乐性。戏剧,特点是分幕分场,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以对话为主的表现形式。电影,特点是蒙太奇,在时空变换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并有现实逼真感。小说,特点是内心刻划细致, 多种表达方式共用,是语言艺术的充分表现。初学者必须对文体特点有着明确意识。 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a. 纵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进行,这是叙事型文学体裁传统的又是基本的种类。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其础之上。 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前,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 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这种结构,在戏剧上称为开放式。开放式,其本上从头到尾地发展故事情节,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 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b. 横向发展式。其本要求是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这种结构,在戏剧这种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称为封闭式。封闭式,往往从高潮或高潮之前紧张时分写起,造成悬念和气氛, 而将前面的发展穿插在人物回忆中。

c.心理发展式。这种结构,一切以心理变幻为准绳。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其实是以内心为焦点,自由联想,追随意识流动,也可以叫做心理时空式。 西方现代大大发展了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内 丰富,更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缺点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使读者在支离破碎中产生厌烦。这种结构方式,标志着结构的发展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学对人的内在世界的特殊关注。

第五、标明层义。

层义往往是文章中的小题目。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及提纲都少)。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 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 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要求自由选用,前后统一。常见的序码有:上、中、下(编、卷),

一、

二、三(章),1、2、3(节),A、B、C(目)等。一般自大而小排列为:编、章、节、

一、

(一)、1、(1)等。

第六、写出要点。

在一般文章提纲中,这里应当写出规范段的段中主句,即段义。但在文学创作提纲中,应有较大的形象创造自由,这就需要写出要点或重点。要点或重点,可以是形象描写的特点, 也可以是动人细节的详尽描述,还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各种提示如手法、技巧、 警句和灵感等等。在每个层义下面,要点的多少要视对起草的作用大小而定。 托尔斯泰和一些作家的创作笔记就是这样。

基础构段法

不少人至今还不清楚段落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写作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严重忽略了段落写作,造成学生不应有的一种写作问题:懂得文章的结构却不知段落的构成。 本章“起稿技巧”针对写作教学的这一问题进行段落构成的论述, 使初学者的写作基础更加巩固。

段落,又称自然段,是文章中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文章应说是积句而成段,积段而成章。句子的写法属于语法的范围。段落其实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 特别应当重视。初学者应从段落的写作练起。为了段落学习的方便, 段落可以分为议论段和叙叙段二种。

1、段落要求。(1)统一。一个段落集中表述一个意思,称为单义段。出于文章结构的需要,会出现极少量兼意段如过渡段。(2)完整。一段的意思要说完,不要在未完情况下又起一段。(3)适度。段落长短没有一定标准,根据内容多少而定。一般来说,篇幅较长或论述细密、叙描真切的文章段落也相应长一些。如学术论文, 为了展开细密论述,不割裂论点、论据和逻辑推理,段落十分规范, 普遍较长。马克思、黑格尔、 康德等重视科学论述的大思想家所写的段落往往很长。 2、段义主句。这里有一个段义隐显, 即是否有主句的问题。应当明确提出:议论文的段落基本上都有主句,记叙文的段落可有可无。没有主句的段落,段义就是隐的, 但作者心中要牢牢把握这个中心,不能写散写乱。

段中有主句,有利于写作,更有利于阅读。

主句位置。(1)段首。在文章中占大多数,十分醒目,并且领起下文。正如一篇论文首先提出论点。这是一种常见的规范的写法。(2)段尾。虽然比起段首主句来说较为少见,但也很重要。段尾主句的段落,在议论文中往往采用归纳推理,在记叙文中往往是顺理成章,卒章显志。(3)段中。这种情况不多见,也不易认出。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 作者不得已安排在段落之中。 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这样看来,党八股这种东西,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因素的反动,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的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或发展, 并不是偶然的东西。我们懂得这一点是有好处的。 【此处是主句】如果五四时期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是革命的和必需的,那末,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的和必需的„„”(4)首尾都有主句。正如论文前有论点后有结论,主句也可以兼置于段落首尾。这种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是在较长的段落中,为了使读者增强印象而反复申说。但是,段尾主句不应字字重复段首主句, 而应略有变化,或更进一步。

主句写法。首先要概括全段内容。成为全段中心。一个句子难以概括,还可以再写一个补充句。

在罗柏特G. 柏德尔(美)《从句子到段落》一书中有一个记叙段落主句统帅全段的例子:

昨天游泳池那边的每件事都那么不顺利。我刚到了那里一会儿,就坐到了太阳镜上面,把它压碎了。待一会儿,我的游泳衣钩住了椅子的毛边,衣服边上被扯了一个窟窿。而当我决定爬到跳水塔的高处去观看四周景色时,我最倒霉的时候到来了。我一上去就发现我的朋友们正注视着我呢,

他们以为我是去跳水的。 从那么高的地方往水里跳实在是太可怕了, 所以我最后非常难为情地从梯子上爬了下来。

这个段里记叙的每件事都是由“每一件事都不顺利”这一主句统帅的,都是与段义有关的细节。

必须树立这样的起草观念:一个比较规范的段落就是一篇小文章,其构成和文章的结构相似。

记叙段落构成有以下几种顺序。安排材料,描写细节, 在记叙段中的构成与记叙文结构类型一模一样。

(1)以时间发展为序。这种段落构成极为常见,小说、散文、 报告文学中的段落比比皆是,是段落的基本型。这种类型, 优点是线索清楚,文理贯通,缺点是缺少变化,容易平铺直叙,写成流水帐。分清主次详略是克服缺点的一个方法。还要善于使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 (2)以空间变化为序。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或内外、左右、上下、前后等空间顺序来构成段落。这样构成段落,能够给人清晰的视觉把握。这种类型也很常见。

(3)以时空交叉为序。在时间的推移中记叙空间的变换。

(4)以材料性质分类为序。这实际上是一种逻辑顺序,与前面论述段构成的并列型相似。

(5)以作者认识变化为序。

(6)以人物意识流动为序。这种段落构成类型, 较多出现在采用意识流手法的小说中。然而,人物意识的流动实际上是没有规则顺序的,内涵丰富,便于表现人物心灵和现实、历史的融合, 结构形态生动,更贴近心理生活的本来面目。

一般认为,论述段落构成基本上概括为总分式。分为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总,就是段中主句;分,就是主句的展开和具体论证。可以说,总分式段落就是一篇小论文,与论文基本结构“论点--论证--结论”三段式如出一辙。

其实,更为准确的认识是,论述段落的构成和层次的方法一样,都是并列式和递进式。

这种段落的关键在于如何“分”。段中分论,一种方法是平列式排列小论点和材料,一种方法是递进式综合、深入地分析。

下面列出这种规范段模式,供初学者练习:

A.段首主句(一句不能概括,要写补充句)

B.段中分论:

采用并列法或者递进法。

&.因果论证法为主。也称分析论证。通过分析问题, 剖析事理,揭示主句和论据的因果关系, 从而阐明主句的正确。简单地说,就是分出并列的几条来论述。

&.其它论证方法为辅。采用例证法(以事实作论 据)、引证法(以观念为论据)、比喻法(通过打比方,用具体事实证明抽象道理)以及对比法、反证法等。

C.段尾主句:与段首主句意义相同,但可以更进一步地述说, 或与段首文字有所变化。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以上规范段模式的段中分论包括了几乎所有的论证方法,而在具体写作时或阅读论文规范段时,论证方法仅择一二。如采用例证法,同样能写成一个规范段。

按照总分总式论述规范段模式,举例如下:

在我们这个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世界上,有一个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心理现象,那就是人人都喜爱艺术、需要艺术。人们喜爱艺术,首先是出于每个人内心的创造生活的本能。科学家弗洛伊德分析了人的潜意识中的本能,本能之一就是人的扩张和创造。 艺术是性本能即力比多的升华,也是人的创造性的表现。人们需要艺术来激发自己创造生活的欲望和勇气。其次, 人们喜爱艺术还出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艺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使人疲于奔命的世俗心理在美感中得到轻松、平衡和调整。人们在艺术中得到自身力量的验证和自身生命的观照,升华了心灵, 提高了个体生命的层次。只要一个人具有欲望,他就会喜爱艺术这种精神的魔力, 尽管具体的艺术作品可能是不够完美的。原始人喜爱舞蹈,创作壁画,流传神话,说明人们很早也许是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同时就需要艺术。现代人喜爱大众传播艺术如电影电视, 说明生活的压力越大人们就越需要艺术。推想将来的人们,必定需要艺术,只不过那时的艺术将提高到新的层次。著名西方艺术评论家哈同说:“艺术, 人类向上的激素,精神太阳的光芒。 你可以说不喜爱这种艺术或者那种艺术,但你不能不需要艺术!”试想,如果人们都不喜爱艺术或者喜爱虚假的“艺术”,那么世界将会陷入怎样黑暗蛮荒的境地。 整个地球就只会蠕动着仅仅维持生存本能的生物。热爱艺术吧! 每个人都会在艺术的欣赏中成长!

以上例证,第一句话就是段首主句,可以简化为“人人喜爱艺术”。接着进行段中论证。主要采用因果论证法,用“首先”和“其次”两部分进行分析。接着采用例证法, 举出原始人和现代人喜爱艺术的事实。西方评论家的话是引证法。 “试想”一句运用了反证法。段尾又有变化地出现了主句。

比较各国语文教学,可以看出,美国的写作教学更为重视段落的作用,把段落的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让学生从造句一步跨入整篇文章的写作难度较大,而通过段落写作训练可以自然过渡。另外从文章来说,简单的文章是由一个段落组成的, 而多段文章的结构本身就和段落很相似,把段落各部分扩大就可以构成一篇文章,因此教写作必须教学生写好段落.为此,美国写作教学中的段落训练十分详细,从段落主句、段落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段落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到段落的结构和文章的结构以及由段落发展成文章等,论述明晰,操作性强。

文体表达法

如果说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精神个体生命,那么这一生命的核心是主题或意蕴,血肉是材料,骨胳是结构,――人们常常有以上比喻。进一步说,细胞是语言,皮肤是表达手法或称表达方式。我国古代文章理论如《文赋》、《文心雕龙》中,简直全部都是运用个体生命的词汇来描述写作方法的,――这些是我国古人东方思维(多用喻证法)的一个表现。进而,我们可以发展出这样一种融汇当代生命科学、全息理论和结构主义等先进科学理论的写作分支学科――生命写作学。

正像人有面部的、须发部的、躯干部的皮肤一样,表达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表达手法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手法,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可以这么说,叙述为主形成了消息,描写为主形成了小说,抒情为主形成了诗歌,议论为主形成了论文,说明为主形成了说明文。由此还可以看出,表达手法是最基础的细胞――语言的组织形式,是我们初学者必须弄清的写作基础方法。

(一) 叙述

叙述是事情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往往有时间、地点、主体、事件和结果等几个要素素。

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记》)、见证人(如《孔乙己》)和线索人物(如《祝福》)。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称在叙述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如果在众多第二人称中出现一个“我”来叙述,其实还是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

1.顺序。常见。从前到后,线索清楚,但易于写成流水帐。这就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开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在新闻消息中已经成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时间跨度大的。侦破和武打的影剧常用。好处是有悬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叙。在本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仅仅有关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不可渲宾夺主。

4.补叙。对本事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做补充。

叙述要定好基调,起伏跌宕,场面不易多,语言生动形象有个性。

(二) 描写

描写是描绘事物的状貌,重在形象性。中国小说叙述成份多,而俄国小说反之。

1.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外形――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2)语言描写。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3)行动描写。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单刀赴会等。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4)心理描写。要注意下意识的心理如幻觉。还要注意借助外在事物的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1)自然景物景物,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开头,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志趣、气质和情操等,如《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居室小院。

3.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药》中的杀人场面。

4.细节描写。对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本节的描写。如阿Q画押、严监生的二根指头。起着描绘人物性格、安排线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描写法又可以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三) 抒情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感情。

1. 直接抒情。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常有感叹词。

2. 间接抒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带有感情色彩。

(四) 议论

议论是作者的判断。包括论点(一个判断句)、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和论证。

论证方法有(1)例证法,即举事实。(2)引证法,引用理论、数据等。(3)因果分析法,即分几个方面剖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4)比喻法,用相似的事实来证明抽象的道理。(5)反证法,即从反面看。(6)归谬法,假定对方论点正确以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

(五) 说明

说明是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科学准确,客观明晰。

说明方法:(1)定义说明,一个判断句。(2)诠释说明,较小的解释,常用括号或破折号。(3)比较说明,用另一个有一定联系的事情。(4)数字说明。(5)分类说明。(6)举例说明。(7)引用说明。(8)图表说明。(9)分析说明。等等。

任意起草法

“提起写文章,不如做(北方乡音为“zou”)婆娘。 ”这句话虽然俗气,却道出了学生的一种普遍写作心态。写作教学如何使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呢? 除了对学生加强理想的教育以激发写作积极性的一般化教育之外, 最有效用的办法是直接解决学生操作上的问题。这就要弄清两种基本起草方法并掌握其中的任意起草法,使畏之如虎的写作变成俯拾即是、自得其乐的日常精神生活。 笔者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指导, 总结分析古今中外写作知识方法和多年写作经历感受,着重提出任意起草法。

历来关于起草方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二种,但都是比较模糊的,也就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长期处于方法上的摸索阶段。这二种提法,虽然文字各异, 但是可以用“一气呵成”和“化整为零”来代表。一气呵成,就是在提纲和腹稿基础上, 或者冲动灵感的前提下,一次写完初稿,主要适应于篇幅较短的文章。化整为零,就是把文章分为若干部分,然后一部分、 一部分精雕细刻地来完成,这种方法大都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这二种传统起草方法的认识,语言符号不规范,提法要领简单化, 仅仅从篇幅这一角度来看待写作,对于学生起草文章作用不大。因此,必须把对起草方法的认识上升到既是科学概括又是实践指南的阶段。

任意起草法,就是在抓住一种感受和冲动或者精心构思后,任由意识流动地起草初稿,不论结构,不讲语言,不管漏洞百出,纵情挥洒,意兴淋漓,然后再认真修改的一种快速写作方法。

构思与起草

这种方法在哲学上分析,其实质就是注重实践。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存在着一种写作通病,就是在动笔起草前绞尽脑汁地构思,力求完善,然后在起草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殊不知, 这样做恰恰是把写作的重心放在非写作的理性思维上。 这样的文章写作出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显得苍白,束缚了创造力。而任意起草法,决不是抹杀必要的构思,而是不陷于构思的网罗中, 把重心放在起草即实践上。在此, 需要重新审视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起草两个重要阶段。

构思,是外在现象的感受与头脑中原有的潜意识结合起来, 进行理性地加工,以产生主题和结构。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定型。构思的特点是理性的运作,尽管要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并随时有感性的参与。构思再苦, 也只能达到理性骨架的完善而非感性生命的完美。构思不是动态地模糊完整地感知生命,而是平静地分析、综合、比较从生命中抽象出来的认识。简单地说,思不是作。 因此,构思可多可少,可以历经多年,并用腹稿和提纲来体现, 也可以在下笔前的一刹那中完成。

起草,是在构思之后作者主体生命的运作,特点是以直觉为主。越重直觉,文章就起草得越好,越能逼近事物的本真,把握事物的整体。直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融汇了理性的感性。在起草时, 构思所摒退的直觉将一涌而出,急需转化为文字符号。 如果时常停滞并思索,灵气、生命将会飘失。因此,写就是一切,起草时不应频频返回构思。

潜意识、个体生命与任意起草

对于任意起草法,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以使这种意识纳入到潜意识中随时启示写作。任意起草,就是强调感性的极端,是生命的即时表现。在此,要明确个性的作用。 写作个性要争取包含最大时空的共性。但是,共性是一般的、抽象的, 而个性则是具体的、形象的。无论如何,我们操作的是个性。个体的生命融汇了一切,达到较高的层次, 那么其表现(表现之一即写作)就自然而然地具有较高的水平。任意起草法, 能够在快速地流动中逼近地反映意识流, 反映潜意识深海中随机冒出的信息尤其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大宇宙的奥妙最为充分地缩映在人类个体生命尤其大脑中,只有任意起草才能逼近这种奥秘。感性生命有多高的层次,写作也就有意无意地即时表现 出多高的层次。在起草中, 作者不必精心思索,思索的抽象性反而有害于写作。理性已经融入意识中,自然存在并影响着感性的表述。一个人与世界融而为一;个体生命是一个世界。他独立天地,目中无人地进行创造, 谁也帮不了忙。世界一切都在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意识往往是单薄的, 明晰的,而潜意识则是深广无边的。作者自娘胎里起感受和认识的一切,作者的先人直至人类始祖所遗传的一切,都在潜意识的海洋中潜藏着。意识中对写作有用的信息, 除了一部分要由理性思维来垂钓和网罗出水外,更大量的鱼儿是自动浮上表层的,银光闪闪,稍纵即逝。渔人须用意识的网叉或炮箭捕捉。 潜意识中深藏着宇宙及人类的密码,需要高妙的提取技术。任意起草法, 尽管过去未能规范化总结出来,但已被许多人所运用和赞许,只是他们仅仅当作一般经验而已。

任意起草法与浪漫主义

任意起草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古代作家和现代信息社会有不少论述。根据艺术细胞--意象中意和象两者成分的不同,文学可以分为二大主要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意象中意大于象,而现实主义则相反。相联系的是, 在浪漫主义中更多地运用了任意起草法。最著名的就数李白。他写诗便是不假思索,下笔犹如江河奔流。好诗常常在酒精麻痹意识之后, 任由潜意识涌动流淌。“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苏东坡亦如是说。 现代浪漫主义大诗人郭沫若讲他写诗往往是在灵感的冲动中,神经质地狂草诗句。浪漫主义作家普遍地有意地强调任意写作。

现实主义作家中许多人都表示了与浪漫主义作家同样的看法。其中一些人还十分诚恳地反思自己的写作经历,确认任意起草的优越。批判现实主义大作家巴尔扎克写作速度之快令人称叹。 列夫.托尔斯泰说“应当草草地写, 不仔细考虑一个片断和思想表现得是否正确,”“当遇到一种想法难于安插入故事时,就把它记在附注中,不停留在它上面,立即往下写去„„”还运用了自己的速记法。契诃夫说:“我写小说好比新闻记者写火灾消息:随随便便写下去,心不在焉,一点也没有顾到读者,也没有顾到自己。 ”还说:“我想不出我有哪一篇小说是用一天以上的功夫写成的。”然而, 契诃夫的小说从结构到语言都十分精美。 果戈里说:“先把所想到的一切都不加思索地写下来,虽然可能写得不好,但一定要把一切都写下来。”正是任由意识流动来起草,摒弃纯理性的干预。 有个俄国文学评论家这样写道:人们一看果戈里的初稿会产生奇异的感觉“当初怎么会写得这样苍白和拙劣呢?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就这样啊,谁都能写得出来”。 著名作家王蒙谈写作经验时说:“写时空前放松,真是信手拈来,全不吃力。 ”还说“应该再放松一点”。我国著名青年作家莫言,可谓文坛奇才,作品中内容荒野蛮横,语言鲜明流动。他总结写作的经验, 用一句话概括是“天马行空”。现实主义作家中论述任意起草最有力的要数鲁迅先生, 他在1935年11月25日致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作文应当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 ”他还这样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不必一一举例。 任意起草法已经为大多数作家所掌握。

论文写作同样可以运用任意起草法

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重视任意起草法, 论文的写作同样如此。达尔文的一段话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前,我时常在写作时,要推敲自己的文句以后,方才下笔写出它们来;可是,后来过了几年,我得出结论,为了节省时间,尽可能迅速地用极其拙劣的笔迹, 潦草地写满全页,接着就把它们缩减一半,然后才去仔细考虑改正它们。这样写的词句, 反而要比我事先深思熟虑后可能写出的词句更加优美些。”

与现代派手法的异同

任意起草法与现代派某些写作方法有相似之处。 现代派主张的意识流写作、反传统的自白和麻醉后的‘自动写作’,与任意起草法相同之处在于对潜意识的重视和起草的快速,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意排斥意识的作用,而后者主张意识和潜意识的辩证统一。 现代派这几种手法写出的作品大都是作者自我经历和认识的复述,而任意起草法则是一切写作都应运用的技巧。

与“气功自发功”更为相近

任意起草法与目前某些人主张的气功写作更为相似, 它应吸收后者的一些作法。作家柯云路在《大气功师》一书中多次描述了这种写作。摘录以下几段,以供读者参考。 “我首先要摒除一个作家写小说的意念。”“我还要摒除一个哲学家的著书意念。 ”要进入“练功时的放松状态,光放松还不够,还要入静,深度的入静,排除各种杂念,身体坐端正,书写要流畅,带着气感, 每个字在行云流水地运行着,笔迹画出、交织出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符号系统。”“为写作而写作的板劲儿都扬弃了吗? ”“艺术创作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自发功’,”“即全身在气功态中,不由自主地动作起来,那动作往往或优美自如,或奇形怪状,其难度之大,是常态下绝对做不出来的。”“你首先要在艺术创作中,有一段时间耐心地训练,使自己逐渐在艺术上得真气,使艺术之真气被调动起来,养聚起来,于周身心循环,愈来愈充沛,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使自己进入‘自发功’了。每到创作时,进入高度放松状态, 艺术之真气便在你身体中运转起来,你的画笔,你的写作之笔,你的舞蹈形体, 便‘不由自主’地运动起来,你不要用任何硬性的理念去约束它,不要有意识地追求它,扩大它,也不要有意识地去制止它,缩小它, 你任自己的创作自由自在、如醉如痴地进行下去, 你只要稍用意念轻轻观照着它,到适当的时候,对它稍加调节、控制。 ”“进入这种艺术创作的自发功状态后,你该知道,这时你的灵魂超常地敏感, 各种各样的记忆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种各样的想象也会联翩而至,你对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都在高敏度地接收着,采纳着,你可能与天地相合,与鬼神相交,与人物相通,你要放开自己的思路, 你要放纵自己的生命,使自己在一种无比自在的、 淋漓尽致的状态中表现对宇宙及万物的感受。”不过,这种写作随意性太大,写成后应认真修改,还有许多短小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不必要如此这般。

任意起草法与文气

任意起草法与文气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形成最有效的方法。文气,是我国特有的文章学的术语。“一气呵成”的说法即与此有关。孟子最早讲“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第一个以气论文,“文以气为主”。他们所说的气,首先指的是作者的禀赋和气质,其次指的是个性风格。韩愈建立了“文气说”,他说:“气盛, 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实际上,文气有内外气之分。 内在之气指的是文章的逻辑与情感的力量。逻辑力量强烈,感情充沛浓郁,文章就有阳刚之气。相对的,逻辑看似隐蔽, 感情比较平淡、柔和,文章则有阴柔之气。外在之气指的是文章外在表现形式, 如自然音节和语气。阳刚之气的文章,节奏较快,语句较短,多用惊叹号,音调较高。反之,阴柔之气的文章,节奏较慢, 语句较长,音调平缓低沉。《墨子. 非攻》和《木兰诗》等是有阳刚之气的论文和诗歌。《桃花源记》和《静夜思》等是有阴柔之气的诗文。文气作为一篇文章的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表现形式, 只有采用任意起草方法才能更好地形成。 文气能够在任意起草的快速流动中得到充分地表现,尽可能避免割裂和滞涩。

过失与纠正

采用任意起草法写出来的草稿,一般来说要显得浅显、苍白,而且必然出现大量语言文字错误。这是造成人们忽视任意起草法的主要原因,也是初学者不易掌握的关键所在。

如何纠正,引起人们对任意起草法的重视?一要认识到, 作者作为一个创造的生命,必须极大地提高自身层次,以便于任意起草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二要认识到, 任意起草前的构思对于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任意起草最好要有严谨构思的前提。 三要认识到,精心的反复的修改必不可少,这就对作者的素养尤其是思想和文字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任思起草法

任思起草法,相对于任意起草法,是在认真构思后,字斟句酌,遵从构思及提纲,讲究语法,或者说边写作边修改的时间相对缓慢的起草方法,又可称为凝重起草法。

这种起草法,在写作实践中普遍使用, 尤其是初学者几乎全部运用。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是写作的唯一起草法,殊不知恰恰造成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应当说,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起草出好文章,但不适宜于教学。

任思起草法,其实就是理性思维为主、 形象思维为辅的方法。古典主义及与之类似的文学创作都明确地推崇理性。重视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但本质上是理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不相信形象思维为主的意识流动中已经融汇了抽象思维, 不相信感性的运作中融汇了理性。正如上一部分“任意起草法”中所讲,这里不再详述。

需要明确的是, 较为成熟的作者才能在精密构思或整体氛围情绪的制导下真正克服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弊端。现实主义大作家更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结合上给后人以楷模。 杜甫仅在语言文字上就十分讲究,“语不惊人死不朽”。 鲁迅“先前”的创作比较凝重,起草缓慢,“十步九回头”。他们运用任思起草法同样达到了创作的高度。当然, 他们在长期写作过程中都悟出了快速写作的必要性。鲁迅如此,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防止的是贾岛那种过分的“推敲”,文字上的过分雕琢妨碍了灵气的勃发,更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难以表现博大深邃的内容。 表格临摹法

作为写作教师,从多年写作教学及写作经验中提炼总结出了一个作文教学改革的体系,可以提炼成一句口号:“作文教学三法宝,摹仿模式和发表。”同时, 提出一种十分有利于于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作文的新方法--表格临摹法。它是一种从没有人明确提出来过的作文方法,但是大家都不会陌生,反而会感到早就应当这么做了。它是对于大多数同学非常有益的作文方法。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文章模具如公文模具、作文模具、情诗模具等。

(一)表格临摹法的成立认识

表格临摹法,首先选择一篇正在学习的优秀文章来作范文以便于临摹,找出其中的结构模式和要领提示,紧接着仿照范文编好一个比起框架、模式还要清楚的表格,其中已经有一些写好的文字来作脉络,最后大量的空白就需要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认识或生活来填写了。

这种方法,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比较。它是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使用的模仿方法的总结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教学情况:或者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来模仿好的文章(这种情况较少), 或者自己自觉不自觉地仿照一篇文章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反而常常比较满意,不过又觉得不好意思说出口来,甚至在心中曲意辩解。特别是,全国高考试卷中,作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表格和临摹的方法。 有的试题让学生发挥想像力和描写能力,补充或者填写一大块空间。还有的考试学生的续写、扩写能力--它们其实就是临摹、填空。1993 年全国高考试卷中作文题就属于扩写性质。该试题取材于一篇微型小说《树皮》,命题者把原作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话语、神态描写大量删节,只剩下骨架而要求考生通过想像加以“还原”。一位考生的作文名叫《梧桐树下的对话》,与原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见《写作》1995年第一期:《情境作文的特点及其审题要求》刘纯文)有的人包括一些老教师反对模仿,认为模仿束缚了创造性。这是一种漠视绝大多数学生作文规律的主张。 这种主张好象促成少量的作文尖子( 其实尖子是靠大力气产生的),却忽略了大多数学生作文的提高。现在,我们大胆地提倡模仿,进而提出一种表格临摹法来。

这种方法不但有着教学实践和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依据,而且是有理论依据的。这就是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文章体裁,例如散文、诗歌,都有各自的结构。 结构大都是前人的写作理论认识。二十世纪世界上还形成了结构主义的思潮和运动。 一种结构用得多了,或者社会有某种需要如对公文的特定规格要求,就形成了模式。表格临摹法只是把结构模式进一步发展成为表格而已。如果要进一步地讲, 那么还可以举出科学上的仿生学以及思维灵感上的启迪方法。

这种方法在其它艺术体裁的教学中广泛、明确而又长期地运用。大家都知道,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 学生首先要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

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学习书法的人,同样如此。而且,学习书法还要把名人的好字放在旁边或者比较透明的纸下面,一笔一笔地描摹。 模仿这个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必经的

学习阶段,使人不大明白的是, 在作文教学中却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心理和传统,应当纠正过来:作文也要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许多模仿,走过这个必经的学习阶段。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千古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有点走味,有点粗俗,但是在实质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个道理应当从文章都有一定的模式上以及其它要素上去寻找; 只要所写文章有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中心思想就可以说得通了。自古至今,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 特别是那些大作家中有不少是这样的。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 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 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 篇属于模仿之作, 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 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当然,模仿不是抄袭。抄袭,是无能的表现, 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模仿是照搬形式和技巧,或者受到内容的启发,但是一定要力求创新,发扬精华,出自己意。

由结构模式,进而制作了表格;由模仿, 进而我们主张临摹。这样,研究出了一种表格临摹法,还可以叫作“填空作文法”,也可以叫作“模仿作文法”,最终,称之为“表格临摹法”比较准确。

(二)表格临摹法的具体实施

表格临摹法,中心思想是为着绝大多数中小学学生更有成效更有兴趣地写作。具体要求:A、紧密配合中小学生《语文》课本的学习,从每期每册每单元选出一至两篇有代表性的范文来,认真加以评定, 运用表格来指出模式和要点。B、在每一篇范文的旁边,列出一篇作文的表格。 这篇作文的名字和内容,必须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认识中提取出来的,并和范文有相当程度的相似,而形式则就是范文的照搬或者简化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全部作文的内容应当参照课本的进程、内容和要求,遵照中小学教学大纲,有一个统筹安排。其中,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等等内容,需要进行精心的布置。C、作文表格中,作为骨胳脉络的一些句子,参差不齐, 贯穿全篇,可以称为详细提纲。而在旁边的“提示修改”栏中, 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某一地方的写作提示,如“此处要写细致”、 “此处要写某种事物”等等。

(三)表格临摹法的有机组成

在使用表格临摹法作文中,要反复告诉学生三个要领。这些作文要领是表格临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A、要写自己。 好文章都是写自己的。记叙文写的是自己的感受经历。议论文写的是自己认为正确的认识思想。说明文和应用文也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写自己, 总是把自己设想为很远很高的另外一个作者,这是写作的一个通病。由此,表格临摹法设计的表格中的作文, 内容都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或者思想。这样,学生只要去写自己,写一个平凡、真实而又有一定特点的自己,再细致一些,就会有一篇好文章。B、任意起草。如前述。C、个人语言。作文的语言要生活化、个性化,记叙文还要心理化。就是说,一是要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管是谁说的,一定要是人们说过的话。二是要写自己的话,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话, 千万不要编造,把自己当作多么高大的人物拿腔做调。三是写记叙文时, 语言要带上感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细细地写自己的想法。当然,学生应当让语言尽量优美。这就要学习书上有生命力的语言,要多用比喻。不过一定要弄清楚:这些语言只是少量的,是锦上添花。

下面分别举出散文、小说和议论文的例子(范文常见,不再列出)。

━━━━━━┯━━━━━━━━━━━━━━━━━━━━━━

提 示 │ 夕 照

│ 【临摹高中第一册课文《荷塘月色》】

━━━━━━┿━━━━━━━━━━━━━━━━━━━━━━

开头:心绪-│ 这几天心里颇

领起全文 │ ──────────────

城区或乡村│晚饭后,忽然想起

│ ──────────────

描写周围 │

│──────────────────────

│────────────

中间: │ 沿着 是一条 的路。

│ ────── ──────

真实经历的 │──────────────────────

真时间地点│

│──────────────────────

│──────────────────────

我近来和现│ 路上只我一个人 在的心态描写│ ─────────────

│──────────────────────

│──────────────────────

│──────────────────────

│────────────

夕照情景-│ ───────────────────

细致描写有感│

受 │──────────────────────

城区或乡村│──────────────────────

的景物 │

│──────────────────────

比喻 │──────────────────────

拟人 │

│──────────────────────

│ │──────────────

日、云、鸟等│

│ ────────────────────

│──────────────────────

│──────────────────────

│────────────

想像 │

│ ───────────────────

│──────────────────────

│──────────────────────

│──────────────────────

│──────────────────────

│──────────────────────

│ │──────────────

结尾: │ ────────────────────

哲理议论为│

好 或自然叙│──────────────────────

述式收束 │

│──────────────────────

│────────

━━━━━━┯━━━━━━━━━━━━━━━━━━━━━━

提 示 │ 装在酒瓶子里的人

│ 【临摹第四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说试作】

━━━━━━┿━━━━━━━━━━━━━━━━━━━━━━

开头:介绍-│ 我的

静态描写;说│ ──────────────────

话语气;围绕│ 人生特点-混│──────────────────────

中间:客观写│ 他

肖像外表-│ ───────────────────

│──────────────────────

│──────────────────────

生活方式-│

│──────────────────────

连缀细节 │──────────────────────

│──────────────────────

思想方法-│──────────────────────

│──────────────────────

│──────────────

语言行动-│ 他

│ ───────────────────

│ 放开任意起草│────────────

错了不要紧 │

│──────────────────────

│──────────────────────

│──────────────────────

│──────────────────────

│──────────────────────

│──────────────────────

│────────────

情节叙述-│ 现在,你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

│ ─────

│──────────────────────

│─────────────────

第三篇:写好作文的方法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

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古代写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

4 “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5 “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但是,同学们面队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下去,切不可借“不要硬写”为由而不交卷。一时写不下去,放一会儿

是可以的,但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彻底清查你的“材料库”,一定能找到符合命题的材料。经过多次“强迫自己写”,思路打开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

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就是抄写优秀作文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要练习,我现在每天让孩子口头作文,开始就是流水帐,后来我就也做一篇让他比较哪个好,好在哪儿了讲给他

我觉得关于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把那些好词好句堆积到一起就是好作文吗?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孩子的思考也是思考啊。甚至是童稚的预言也才是符合年龄的美好的语言,大人眼里的春天能是孩子眼睛里的春天吗。

开始也引导,从去年秋天开始,带着他去公园找秋天,回来再写。

第四篇:写好作文的方法

尊敬的家长:您好!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第一怕。因为害怕作文而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很多同学买来了各种各样的作文选,上了一个又一个作文训练班,这样一路看下来、读下来、学下来、写下来,结果却发现除写好了老师指导的几篇作文以外,其他的文章依然写不好,提起作文依然头疼。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也送给大家几点建议:原因之一:读书有误区。

同学们总以为读作文选是提高作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作文选中的作文很多是学习中要写的题材,再加上是自己同龄人的作文,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确,作文选可以打开同学们的选材思路,可以让同学们在写作中省点力气。但是,读作文选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吗?江苏的管建刚老师曾经就读书提高写作能力说过这样一段话:作文选上的作文是小学生写的,在老师的眼里是优秀,是满分作文,你读它,学习它,学七成只有70分,学八成只有80分。要想使孩子真正具有优秀的作文能力,一定要读真正的书,作家的书,流传已久的书。作家的书在老师的眼里是200分的。孩子读这种书,学五成也是100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据我所知,同学们在作文前读作文选追求的是速成——摘抄其中某些语段或章节,为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这样看来,别说七成了,连五成也学不到。

建议:

在学习作文选的同时,要多读经典的书,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述方式和构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大家风范”,才能有你自己的个性,而个性的才是优秀的,才是有价值的。

原因之二:忽略了写作和背诵的关系。

背诵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总认为背诵应该是属于语文阅读课的事情,与写作关系不大。即使有的同学认识到了,也懒于背诵。其实,背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法宝。如果说写成的文章是盖起的一座高楼,那么写成这篇文章的一词一句就是盖起高楼的砖砖瓦瓦。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文章写得漂亮,常常遗憾同样的一件事自己写来却了无生趣。其实,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表述的方法和词语运用能力的不同。同学们只有积累了很多表达方法以后,才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或者创造出自己特色的表达;词语积累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写文章时我们才能随意组合。因为,量的增加能够促成质的提升。建议:多背诵优美篇章和经典句段,而且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种类。多背诵诗词歌赋。如此积累的多,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组合,表达出甚至准确表达出自己要说的事和要抒发的情感了。

原因之三:眼中无素材。

很多时候,一说写作文,同学们不是缺少词汇,而是不知道写什么事,经常看到有同学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一节课,还迟迟动不了笔,问问原因,不同的同学几乎都有着同样的答案——没有想起来写什么。即使写自己最熟悉的妈妈,有的同学也要冥思苦想,甚至不同笔下的不同妈妈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同学们平时疏于对人对事的观察。其实,做一个有心人是写好作文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什么是有心人呢?就是能够把身边的事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不是把事情当作一个热闹看,而是当作素材积累下来。

建议:准备一个积累本,把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简单或详细地记

录下来,不用刻意追求遣词造句的规范,仅仅是作为一种备忘积累下来。这样,当遇到这一范围内的作文时,我们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现事情详细经过或者只是在原来记录的基础上润色一下,就可以成为是一篇个性鲜明的好文章了。原因之四:写作次数太少。

其实,写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写文章是一个技术活,必须要多写才能掌握其中的敲门。我问过很多作文不好的同学,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每学期只写几篇老师要求写的文章,平时布置的日记总是应付了事。这当然就不能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有的同学说,我也想写,但是写什么呢?

建议:

1.模仿经典

我们经常读书,读文章,很多世界级经典的诗、文、书都短小精悍有极富童真童趣,很适合模仿。比如,我们学校五年级一位叫 的同学在读完金子美龄的《我、小鸟和铃铛》这首诗以后就仿照着这首诗写了一首《我、爸爸和妈妈》,诗是这样写的:

我有一位爸爸,/ 我有一位妈妈,/ 爸爸很健壮,/妈妈很能干,/ 别忘啦,还有聪明的我。

我没有爸爸那么健壮,/爸爸没有我那么聪明,/我没有妈妈那么能干,/妈妈没有我那么漂亮。

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爸爸、妈妈还有我,/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抓住爸爸妈妈和小作者自己的不同优点放在一起比较,让每一个人都有了自信。

不仅诗可以仿写,现在流行的图画书也非常适合仿写。很多老师还专门开辟了用图画书为载体教学生写作的课程,前不久,我也执教了一节课《逃家小兔》,同学们在读完书以后,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几个人一会就完成了一本书的创作。虽然这些仿写都和我们教材的作文无关,但这又有什么呢?语文书要求训练的作文本应该只是我们写作练习的一小部分内容,不应该是全部。

2.分类写片断。

平时的自我练习中,我不建议同学们每次都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因为,这样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还不见得有什么好效果。胡富强老师的“作文计划训练”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练习思路。同学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练习计划,分阶段练习“开头”“结尾”“细节”“对话”等等内容。建议大家在开始每一个内容的训练时,都要先阅读别人的文章,找出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片段,仔细阅读,发现特点以后,再分别练习。有这么多方法在头脑中留存,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如此,你想写不好作文都难。

原因之五:不善于修改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好文不厌百会改”。意思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同学们呢,往往最忽略的就是修改,文章一遍成功,上交到老师手中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说文章写得怎么样,用词是不是准确,有没有更好的表述方法,有没有自己的个性等等则全然不顾。其实,文章也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你不为文章负责,文章也就不为你负责。如此,一次次文章的不成功就会让你丧失写作的兴趣。

建议: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出声朗读几遍,把自己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好好修改,还可以和同学互相修改。这样,你的文章就会越来越好,自然,你的写作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当然,写好文章的窍门还有很多,在此,我仅举出以上方面供同学们参考。最后我还想对同学们提一个醒:作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自己练出来的。

下面我向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经典的书籍——

动物小说专题:

1.《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或《西顿动物故事全集》(加)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著

(西顿是世界动物小说大王,书绝对经典)

2.《椋鸠十动物小说系列·爱藏本(1-5册组合)》 (日)椋鸠十 著

3.《戴脚环的大雁》等,(前苏联)比安基

(前三位作家是最好的动物小说作家)

4.《荒野里的呼唤(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加)G·D·罗伯茨 著

5.《丛林故事(插图本)》 (英)拉迪亚德·吉卜林 著

6.《狼王梦》《疯羊血顶儿》等,沈石溪(沈石溪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小说很多,如感兴趣,可以作专题阅读)

7.《驯鹿之国》黑鹤

8.《灵犬莱茜》(小学语文拓展读本·大拇指丛书)

9.《万物有灵且美》(英)吉米·哈利 著,种衍伦 译

幻想小说:

1.《女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罗尔德·达尔著(罗尔德·达尔是世界奇幻文学大师)

2.《5月35日》《动物会议》《两个小洛特》,(德国)凯斯特纳著(绝对的大师)

3.《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精灵鼠小弟》,(美)E·B·怀特著(永远的经典)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

5.《毛毛》《永远讲不完的童话》(德)米切尔·恩德著 ,何珊译(实在值得读)

5.《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德)瓦尔特·莫尔斯著,李士勋译(好看的大部头书)

6.《魔戒全集》(组合3册·软精) (英)托尔金 著 汤定九 姚锦镕等译(男孩子更喜欢看)

7.《少年克拉巴德》(幻想文学大师书系) (德)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 著 陈俊 译

8.《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保罗·柯艾略 著 ,丁文林译(需要有读艰深作品的毅力)

9.《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帕·林·特拉芙斯 著 (名气相当大)

10.《北风的背后》(英)查尔斯·金斯利 著 (可能需要引导,才会喜欢上)

11.《我的妈妈是精灵》陈丹燕 著

12.彭懿系列作品(艺术水准一般,但因为是中国作家,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些) 成长小说

1.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等

2.曹文轩的《草房子》《细米》《根鸟》等

3.秦文君系列小说

4.《少女的红发卡》程玮 著(适合

5、6年级看)

5.《佛兰德斯的狗》(英)奥维达 著,肖毛译(需要静下来看)

6.《少年小树之歌》(美)佛瑞斯特·卡特 著,姚宏昌 译

7.《坏男孩彭罗德(插图本) 》(美)布思·塔金顿 著 马爱新 译

8.《一百条裙子》(美)埃莉诺·埃斯特斯 著 袁颖 译

9.《亲爱的汉修先生》

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名著名译插图本) (美)马克·吐温 著 成时 译

11.《佐贺的超级阿嬷》(日)岛田洋七 著 (日)猿渡静子 译

12.《女儿的故事》梅子涵,(非常好看)

13.《题王许威武》(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丛书) 张之路 著

14.《记忆传授人》(启发精选纽伯瑞大奖少年小说第二辑)(美)洛伊丝·劳里 著 郑荣珍 译

15.《数星星》(启发精选纽伯瑞大奖少年小说第二辑)(美)洛伊丝·劳里 著 汴桥 译

16.乔斯坦·贾德名作组合3册《苏菲的世界》《橙子女孩》《纸牌的秘密》《玛雅》等(挪威)乔斯坦·贾德 著 (6年级到初中看更好,世界级作家)

冒险侦探小说:

1.《手斧男孩》系列组合5册(美)盖瑞·伯森 著 白莲 译

2.《蓝色的海豚岛》

3.《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著

4.《鲁滨孙漂流记》

5.《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 (法)儒勒·凡尔纳 著(喜欢他作品的话,还有很多)

6.《橡树上的逃亡》系列2册(国际大奖小说) (法)蒂莫泰·德·丰拜勒 著

7.《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英)马克·哈登 著

8.《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组合4册(英)阿瑟·柯南道尔 著 俞步凡 译

9.《红房子疑案》(任溶溶经典译丛) (英)A.A.米尔恩 著 胡志明 朱云 图

10.《绒毛猪的秘密》日本,那须正干著

11.《外公的13号古宅》(插图本(德)沃尔夫冈·霍尔拜 海克·霍尔拜恩 著 很经典但有点难读懂:

1.《当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德)于尔克·舒比格 弗朗茨·霍勒 著

2.《小毛驴之歌》(诺贝尔文学奖经典) (西班牙)希梅内斯 著 孟宪臣 译

3.《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 著

4.《小学生名家读本》(有老舍、巴金、鲁迅、沈从文等,最终出满10本,是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的,其中“老舍”是我编的)

两本知识读物:

1.《万物简史》:(美)肯·威尔伯|主编:许金声译

2.《人类的故事》(国际儿童文学大奖得主经典系列)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著

六根六尘----解决作文是不是生动的问题(2011-09-03 22:59:27)

六根六尘之说 ,是一个方便 ,是让孩子知道 ,可写的东西很多。

我们先把六根六尘搞明白了, 谈写作文就好理解了。

六尘六根得自于佛经。哪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对应六尘。即眼根看到的即为色,不要把色理解成颜色,而是眼睛看到的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称为色;耳根听到的即为声;鼻子闻到的即为香,当然这也不只是香味,是一切气味。舌头尝到的即为味;身体感受到的即为触。意识想到的即为法。当然,这不是佛经里的本意,用根六尘之说,只是假借而已。那么我们用现在的科学名词来说的话,就是五觉一识,即: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和意识。

用六根也好六尘也罢,还是用五觉一意识也成。我们要搞清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是在用这些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好比一个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我们是用眼来感识的,它的气味我们是用鼻子来感觉的,它的味道口感,我们是用舌头来感受的。它落地的声音,是我们用耳朵来感受的。它的质地纹理、以及温度粘度,我们是用触觉来感受的。最后,它象什么?如同什么?仿佛什么?好比什么?是我们用意识来认识的。 现在很多孩子,写东西往往只会从色的角度入手。所以就犯了写不多,写不生动,写不灵活的毛病。 六尘六根之说,就是打开了一个法门,开拓了一个思路。一个东西,一个事物,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它的样子,气味,声音,味道,触觉和想象来写。这样写,无不生动。

比如,我们描写雪花。我们说雪花是白色的,是六角形的。这些孩子大多都会。因为这是用色法。但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声”“香”“味”“触”“法”呢?

声法: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如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下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的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是在听雪。听雪的妙界,竞然如此!

香法: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的就象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一般。

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沁人心脾和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的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味法:如果你有雅趣,捻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静,,比起糖甜更清沏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触法:小心翼翼的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让它出现在你的眼前。当你的手轻轻的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意法: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的如此华美。 如果明白了这些写法。我们就不愁没有想象,不愁下笔无文。 当然,我们所说色声香味触法,只是最基本的要素。最基本的思路。要是再加灵活的运用,我们就可以色意通用,声意通用,香意通用,味意通用,触意通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一种感情,一个世物,它是什么?象什么?----色意通用。听起来是什么,听起来象什么----声意通用。闻起来是什么,闻起来象什么----香意通用。尝起来是什么,尝起来象什么----味意通用。 当然,如果妙用其心,那就变化无数了。这里不用强求。只是强调,多看多观多练多感觉。孩子的文章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第五篇: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方法、举例、范文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 貌写具体呢?

第一、 静态外貌描写

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 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 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 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 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 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

二、 动态外貌描写

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忆铁人》) 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情景。

范文:

忘不了“辣妹子”

我们班有位“辣妹子”,姓张名琪。她中等的个子,黑黝黝的脸蛋上嵌着一双明澈有神的大眼睛。身穿“耐克”运动装,脚下一双无敌风火轮,加上一头被风吹得像乱草堆似的小短发。不仔细看,你还以为她是个男生呢!

我们班的张辣妹可惹不起,你别看她是个女生。你要是惹火了她,这后果谁也不敢保证,轻者除名江湖溜回家,重者挨个大包没气撒。又是哪个倒霉蛋碰上“火山喷发”了呀,这不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只见张辣妹一个排山倒海,那位仁兄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我们张大侠又腾空踹来一个佛山无影脚,打得那位对手一个措手不及。那位可怜的仁兄为了保住小命,只好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其实你别看我们张辣妹这样横行霸道、称霸江湖。她也有烦恼,她告诉我,她不想再做江湖的领导者了,她要转型,要做个淑女。不过,有谁又能想象辣妹变淑女呀!我想:她应该是和我开玩笑的吧!

第二天,辣妹真的换上了淑女装,连我这个天。

上一篇:如何提高征税遵从度下一篇:如何加强工作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