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江流域下游地区—合浦县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防治措施

2022-10-13

1 流域概况

南流江位于广西东南部, 是广西最大的一条单独入海河流, 发源于北流容县大容山, 流经玉林市、博白县, 浦北县后, 于合浦县曲樟乡亚山处进入合浦县境, 然后从合浦县廉州湾流入大海。南流江干流全长287公里, 流域面积9700平方公里, 其中合浦县境内干流长102.5公里, 流域面积1381.2平方公里, 境内由张黄江、武利江、洪潮江等3条较大的支流组成, 集雨面积2774.4平方公里。

南流江从合浦县的石湾镇开始进入河网发育地区, 共有4条较大分洪入海河流, 分别是南干江、南东江、南西江和南周江。南干江河床宽300m~400m, 河岸高度2m~3m, 河道安全泄量1500m3/s;南东江河床宽200m, 河道弯曲, 河岸高度3m~4m, 河道安全泄量400m3/s;南西江河床宽400m~500m, 河岸高度3m~4m, 河道安全泄量2000m3/s;南周江河床也弯曲, 河床较窄, 一般在50m左右, 河岸高度2m~3m, 河道安全泄量不足200m3/s。

2 水土流失现状及特征

南流江下游地区 (简称下游区) 流域面积1381.2平方公里, 根据2000年卫星遥感调查, 下游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17.6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23%, 其中轻度流失123.4 2平方公里, 中度流失8 3.0平方公里, 强度流失48.0平方公里, 剧烈度流失20.6平方公里, 年流失总量250万吨, 平均年侵蚀模数1980吨/平方公里, 是广西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主要现状分述如下: (1) 河流水动力输沙流失:合浦常乐水文站1954年至2005年实测资料统计, 南流江下游多年平均流量为166.4m3/S, 平均年径流总量为53.13亿m3, 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118万吨, 平均输沙率为37.4kg/s, 悬移质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74t/km2。根据华南沿海河流输沙量经验推论:河流径流输沙总量应包括悬移质、推移质和溶解质三个方面, 推移质为悬移质的4%, 溶解质为悬移质的35%, 因此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约为4.72万吨, 年平均溶解质输沙量为41.3万吨。所以下游区年平均输沙总量为1 6 4.0 2万吨。 (2) 江岸崩岸和决堤流失:江岸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质岸坡和土质堤防长期在水中泡浸, 受水流的冲刷, 当暴雨到来, 水位上升, 水流突然加大, 堤和岸被洪水强烈冲击, 岸坡崩解、坍塌, 堤防冲毁决口, 然后泥土被水流挟带冲走。据调查, 南流江合浦河段近10年来崩岸长度达92.8公里, 决堤长度达30公里, 平均每年泥土流失量为25万吨。崩岸主要分布在曲樟、常乐、石康、石湾、星岛湖等乡镇。决堤主要分布在石湾、廉州、党江、沙岗、西场等乡镇。 (3) 冲积平原地面径流挟带泥沙流失:南流江下游冲积平原水土流失以水蚀、面蚀为主。其地势一般高出河水位约8m~10m, 地面高程10m~1 5 m, 地层以第四纪沙壤土和粘土质泥沙为主, 结构比较松散, 受雨水冲蚀影响较大。该区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集中,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89mm, 多年平均地表面径流量21.42亿m3。地面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关系密切, 径流量越大, 土壤侵蚀量越大, 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成正比。林地特征表现为疏残林, 植被覆盖率为30%。该区水土流失面积为55平方公里, 年流失总量为30万吨。 (4) 台地丘陵冲沟、崩岗流失:台地丘陵高程为20m~100m, 连绵不断, 高低起伏。表面土质为砖红壤, 土层深厚, 疏松多沙。植被以低矮草本生小灌木为主, 植被覆盖率为35%。沿沟谷边缘多发育冲沟, 浅树枝状向土坡伸展, 长度可达数百米, 宽度、深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每遇暴雨, 沙土沿沟顺流而下, 常使冲沟底部抬高。冲沟以上坡面流失常成片状, 表现形式为崩岗, 沿坡面方向成块状下滑, 遇到陡崖则垂直崩塌。台地丘陵以沟蚀、重力侵蚀为主。2005年合浦县区域冲沟及崩岗普查统计结果:南流江下游台地丘陵区崩岗流失面积为48.5平方公里, 年流失量为32万吨。分布在曲樟、石康、石湾、星岛湖、沙岗、乌家等乡镇, 冲沟崩岗数量达到983个, 其中冲沟446个, 崩岗537个。

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土地资源不断遭受破坏, 致使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水旱灾害频繁, 影响各行各业生产发展, 南流江下游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毁坏耕地, 淹没农田, 弃耕减产: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尤其是严重的沟蚀、崩岗及陡坡开荒种地, 一旦发生暴雨洪流, 大量泥沙被水流挟带顺流而下, 冲毁或淹埋下游农田, 迫使农田失荒, 弃耕减产。1950年至2005年, 合浦县泥沙流失掩埋农田3.5万亩, 造成沼泽性稻田17.5万亩。 (2) 淤塞河道, 阻碍排洪排潮:南流江每年有250万吨泥沙流经出海口 (廉州湾) 流入大海, 淤积河口, 2005年测量河口高度比1972年增高了30cm~60cm, 从河口起, 沿河道上游淤积长度达到30多公里, 阻碍了滨海区的行洪排潮。潮水除含有氯化物为主的可溶性盐外, 还有滩涂红树林残体分解出的硫化物等有害物质, 洪水泡浸, 海潮顶托倒灌, 滨海区内农田排水不良, 土壤质地粘重, 长期处于饱水状态, 受有毒海水浸渍;加上有机质分解缓慢或分解不完全产生有机酸, 恶化了农田土壤酸性环境, 形成产量极低的盐渍田。 (3) 土层减薄,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每年带走大量的土壤颗粒、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层遭受侵蚀而逐渐变薄, 同时土壤中大部分的粘粒和细泥沙粒减少, 储藏在其中的养分也随之流失。结果土壤质地粗化, 涵蓄水源能力降低, 肥力减退, 沙漠化进程加快。区域土壤普查资料统计, 每年本区流失有机质26740吨, 全氮1765吨, 全磷349吨, 全钾13029吨。 (4) 水源枯竭, 人畜饮水困难: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 植被覆盖率低, 水源涵蓄能力变差, 每年进入冬季, 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 不仅影响农业灌溉用水, 还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5) 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导致地表裸露, 达不到固土保水作用, 使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频繁。据合浦水利志记载, 建国以来, 下游区发生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 受淹农田超过20万亩的, 受灾人口超过30万人的有15次。其中最严重的是1967年8月4日至5日, 南流江流域普降暴雨, 72小时内降雨量达556mm, 为1914年以来遇到的最大洪水, 受浸农田达到41.3万亩, 受灾人口达到65.4万人;下游区旱灾频繁, 而且出现连年干旱的灾害, 如1991至1995年连续5年出现旱灾, 受旱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1963年出现过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 从上年10月至当年5月, 231天降雨仅有100毫米, 山塘、陂坝无水可蓄, 局部江段断流, 人畜饮水相当困难, 受旱面积超过40万亩。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1)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以蓄水保土, 减轻水土流失为基本任务, 最终实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2) 根据不同类型区的自然特点, 采取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从实际出发, 布设防治措施, 提出防治目标。 (3) 防治水土流失, 必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克服单纯为治而治的“单一”思想, 树立功在当代, 造福子孙后代的求实精神。 (4) 以预防为主, 治理与保护并重, 除害与兴利并举, 确保各项减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5) 全面规划, 综合防治, 注重效益。2、基本原则: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面上冲刷造成的, 防治的基本原则是:减少坡面径流量, 减缓径流速度, 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 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4.2 综合防治措施

(1) 河流水动力输沙区防治:对于河流水动力输沙,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理办法, 小水淤大水冲, 使河床不断发生冲淤变化 (深浅变化) 。南流江水动力输沙最终经河口流入大海, 并在河口滨海潮汐区沉积下来, 抬高河口, 阻碍行洪。治理河口滨海潮汐区泥沙沉积的理想方法是:先疏浚河口, 在河口三角洲两侧利用泥沙填海, 围垦造陆。另一方法就是减少南流江中上游来沙量, 首先有效治理中上游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 减少对下游输沙量;其次重点防治下游区地表径流挟带流入的泥沙, 这就要结合本地各处水土流失现状特征, 科学分析, 综合防治。此外还要合理规划南流江各河段建筑抽砂量, 平衡各河段泥沙淤积, 减少向河口输沙。 (2) 江岸区防治:江岸区防治重点是崩岸、决堤的治理, 崩岸、决堤是以水动力和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崩岸、决堤以工程措施为主, 根据洪水重现期设计建设标准凝聚土护岸或护坡工程, 能够有效阻挡特大洪水对土质江岸、土质堤防的冲击破坏, 不但保护江岸和堤防安全, 还能保护江岸、堤防内农田、村庄和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此外采取植物措施, 在江岸顶部、堤防背水坡面种植林草绿化, 既保护河岸, 又美化江边环境。 (3) 冲积平原、滨海区防治: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面蚀为主, 防治方式采用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先治冲沟, 再治坡面, 合理布设治沟骨干工程。先在冲沟设置排导沟, 排导沟谷集中汇流的雨水;然后因地制宜, 在坡面设置截水槽, 拦挡地表径流, 控制或减少面蚀的发生;另外对于滨海盐渍田治理, 主要任务是排除过多的水分, 盐分及酸毒物质, 确保土壤通气环境。所以治理盐渍田关键是布设农田排灌系统。采用工程措施建设灌溉渠道和排渍暗沟, 做到灌排分开, 保证生产期间灌溉用水和晒田期间土壤干燥。植物措施应用于本区疏残林地的植被补种及生态环境修复, 平原植被以常绿叶林为主, 杂生多种灌木、藤本及附生植物。由于人口密集, 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要求的差异, 补种植物种群演变成各种天然次生植被及人工生产植被。在滨海带, 防风固沙林草以木麻黄为主。潮汐滩涂带植被以红树林为主, 红树林属国内罕见热带海洋滩涂植被, 有特殊生态价值。 (4) 台地丘陵区防治:该区防治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台地丘陵的冲沟与崩岗治理以工程措施为主, 治沟与治岗, 同时并举, 全面综合治理。首先布设排水工程, 在冲沟和崩岗外缘开挖撇洪沟、截流沟、防渗沟等排水系统, 防止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重复多次冲蚀沟壑和崩岗的坡脚土体, 保护坡脚稳定;其次护坡系统或拦挡系统, 在沟壑和崩岗边坡设置挡土墙或护坡墙, 在沟壑和崩岗下游布设拦沙坝、谷石坊等工程, 拦挡泥沙, 抬高侵蚀基准面, 同时拦挡土石流对下游的侵蚀, 防止冲沟、崩岗继续下切或侧向扩张。台地植被以低矮草本条生小灌木为主, 丘陵植物种群以灌木草丛为主, 天然次生乔木疏林群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

摘要:综合调查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特征, 水土流失危害, 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分区做出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本区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特征,防治措施,南流江流域下游地区

上一篇: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下一篇: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