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2023-01-22

1 潼南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潼南区概况

潼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 幅员面积1 583 km2, 辖两个街道、20个镇, 总人口95万。成渝快速铁路、成渝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和国道319线、省道205线穿境而过, 距重庆93 km左右, 距成都193 km, 既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前沿, 又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心”。潼南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9℃, 年均降雨量为990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28.4 h。地势中部低, 东北南部较高, 属于盆地浅丘地区, 海拔在300~450 m。区境内主要河流涪江、琼江自西北向东南平行流过[1]。集各种适合蔬菜产业发展的要素于一身, 奠定了潼南蔬菜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1.2 潼南区蔬菜产业现状

截至2013年末,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7万hm2, 种植面积超过20 hm2的大户为52户, 66.67 hm2以上的大户达43户, 蔬菜产量超过170万t, 实现年产值超过40亿元, 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领头企业48家, 带动劳动力就业超过20万人。农业产业化领头企业和规模化蔬菜种植大户所有的蔬菜面积, 占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53%左右。

1.2.1 生产现状

潼南辖区内有2街、20个镇, 除了2街外, 剩余的20个镇都投入了蔬菜种植。根据区域的菜农种植习惯、劳动力资源状况、产业基础、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和整个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相结合, 全区划为6大蔬菜种植片区, 分布情况见表1。

在蔬菜品种结构搭配上, 全年绝大多数时候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目前, 潼南区有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豆类、根菜类等菜类, 搭配葱蒜类、芥菜类和薯芋类等, 形成辣椒、茄子、黄瓜、苦瓜、甘蓝、莴笋、大葱、萝卜、豇豆及藤菜等10大品种基地。

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上, 全县水平参差不齐[2]。个体菜农和合作社的蔬菜施肥主要还是靠人工, 而农业企业基地的农田有成套水肥喷灌系统进行, 节约了人工。在处理病虫害时, 无论是企业、合作社或是个体菜农都有了一定的管理水平, 注重采用物理、生物防治设备, 预防蔬菜病虫害, 有效解决了蔬菜的药物残留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潼南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1.2.2 加工现状

潼南现有集蔬菜加工技术及工艺研发、蔬菜加工生产、冷藏储运于一体的200 hm2的蔬菜加工产业园区, 入驻11家蔬菜加工企业, 这些企业也是潼南蔬菜加工的龙头企业。目前, 加工园区的有30万t的蔬菜加工产能, 实际投产13.25 t。蔬菜加工以生产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脱水蔬菜、盐渍蔬菜等为主;春夏季加工种类集中在辣椒、豇豆、菜玉米, 秋冬季以芥菜、萝卜为主, 经济效益显著。

1.2.3 销售现状

除了在传统市场交易外, 潼南蔬菜产业的营销链条已向蔬菜经纪人购销、现场采摘、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配送等多渠道延展, 有效的缩短了产业链条, 减少了产品流通成本。其中, 最具潼南特色的蔬菜销售方式就是蔬菜经纪人购销制。蔬菜经纪人通晓市场信息, 能突破菜农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了菜农足不出户就能卖出菜、批发商不用下乡就能收到菜的双赢局面。其它的销售渠道同样创新性显著。例如, 潼南区蔬菜协会与陶然居、永辉等大型餐饮和商超企业签订了蔬菜购销协议;潼南菜农联合社在重庆主城开设“绿优鲜”社区直营门店, 建立蔬菜、生鲜直销专柜, 可将该联合社0.15万hm2蔬菜可直达重庆市民餐桌;农龙公司在主城有10多个超市, 专门销售“蔬菜盆栽”;朴真农庄采用会员制配送方式, 把自家基地的蔬菜直接配送给自己的会员[3]。

1.2.4 产业组织现状

菜农、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蔬菜企业、蔬菜批发零售商等构成了潼南区蔬菜经济主体。

(1) 菜农与菜农专业合作社。据统计, 目前, 潼南区从事蔬菜种植的菜农超过20万人, 占到潼南区农村劳动力的半壁江山。种植蔬菜是菜农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太安、柏梓、崇龛、桂林及双江镇等主要蔬菜基地, 种菜收入占到了菜农收入的70%, 有28%的菜农种菜年收入超过1万元。

近年来, 为了推动潼南区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潼南区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推动下, 潼南菜农们纷纷抱团成立了许多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 合作社数量已超过300家, 入社菜农达到6万多人, 为潼南蔬菜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蔬菜生产加工企业。潼南规模以上蔬菜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整个潼南蔬菜产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潼南蔬菜种植虽以农户为主, 可蔬菜的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例如, 科光种苗公司每年育苗4 000万株, 全县还有冠群、帝安、农龙等公司集中育苗, 提供给各大种植户、蔬菜基地和专业合作社, 保证蔬菜供给的充裕和品种的优良。潼南现有涵盖蔬菜生产和蔬菜加工业的农龙、赐康、朴真农业、盘山农业等11家市级龙头企业, 产值超过8亿元。

(3) 蔬菜批发零售企业。全区蔬菜主要通过批发零售方式销售, 吸纳潼南蔬菜达到10万t的批发零售企业有重庆潼南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和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其他销售模式有直供直销, 主要以农龙公司、帝安、农威等企业为主, 通过自己开蔬菜直营店, 发展蔬菜直供直销;超市专销, 以赐康公司为主, 现已在重庆主城50多家大型超市设立潼南蔬菜专销区;还有网络营销, 这仅是开始探索发展的一种方式, 包括注册会员制销售。

1.3 潼南区蔬菜产业特点

1.3.1 生产基地规模大

截至2014年初, 潼南蔬菜基地的播种面积达已超过5.67万hm2, 总产量超过170万t, 实现产值高达40亿元。

1.3.2 蔬菜产品质量优

自全区全面推行无公害和有机技术以来, 经过重庆市农科院和西南大学的相关专家的科学指导和政府的宣传引导, 共同推动了潼南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质和适口性显著改善。自2001年以来, 农业部委托多家权威检测机构, 对潼南蔬菜产品3大菜类18个品种进行随机抽检, 结果土蔬菜和上市蔬菜抽样合格率均为100%, 农残低和品种优已成为潼南蔬菜响亮的名片。

1.3.3 生产布局逐步优化

潼南区地处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域, 结合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喜凉蔬菜露地栽培、辅以大棚温室栽培, 全面推进和重点发展相结合,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桂林设施栽培片、柏梓绿叶蔬菜片、罗盘山生姜片、双江加工原料片、上和瓜类与葱蒜片、梓潼多样性生产片和琼涪两江沿岸笋竹生产片区。蔬菜品种类型丰富, 搭配合理, 实现全年生产和供应。

1.3.4 蔬菜加工业初具规模

潼南区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原料优势, 针对市场上深加工蔬菜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通过招商引资, 建立起集蔬菜加工技术及工艺研发、蔬菜加工生产、冷藏储运于一体的200 hm2的蔬菜加工产业园区, 培育了一批以生产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盐渍蔬菜等为主的蔬菜加工及净菜配送企业。目前, 加工园区的年蔬菜加工能力达30万t, 经济效益显著。

1.3.5 蔬菜观光模式新颖

潼南区把“绿色蔬菜”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予以重点培育, 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拳头产品”来抓,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蔬菜观光模式。潼南区已打造出集田园观光、瓜果长廊、中小学生农业教育示范、种植模式展示、农业科普为一体的200 hm2的国家级现代蔬菜产业示范观光园。园内设有绿色餐饮区、观光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 可用于接待各种会议、旅游和度假的客人。

1.3.6 品牌优势逐渐凸显

潼南区在积极推进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通过了无公害蔬菜产地县的一系列整体认证, 被列为“重庆市绿色 (有机) 蔬菜创建重点区县”和“重庆市首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已通过认证的名牌农产品6个, 无公害产品103个, 优质农产品69个。潼南区所注册的“赐康果蔬”和“潼南绿”商标, 更是重庆市蔬菜类首个著名商标。此外, 潼南区还通过严把农资质量关、准入关、进货关、销售关和使用关, 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安全溯源制度, 以及首先基地和企业自检、第二镇街抽检和最后县主管部门复检的三层管理制度, 确保每一颗蔬菜都是放心菜和安全菜, 做到了凡出必检、凡卖必检。潼南区还率先建立了针对蔬菜产地的准出制度, 为蔬菜农药经销商建立诚信档案, 一旦查出相关经销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律拉出市场准入名单, 切实做到了监管到村社、责任到人头, 巩固了潼南区各蔬菜品牌的美誉度。潼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均走在全市前列。

2 潼南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害能力弱

潼南蔬菜种植规模虽然逐年扩大, 但薄弱的基础设施, 不均匀资源要素配置, 都让蔬菜产业的后续发展出现了瓶颈。例如, 一些蔬菜基地附近道路条件差、水利设施少, 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垮塌、毁坏等现象, 不能起到防灾抗灾的作用。再如, 蔬菜都应设宽度和深度都为0.8 m的规则的“井”字形排水沟和配置应急灌溉措施, 以防范极端洪涝干旱。但潼南县蔬菜基地大片临近琼江和涪江两江沿岸, 遇洪灾风险较高, 现有的笔直排水沟并不能有效降低受灾风险, 导致农业用水出现偶发性缺乏。

2.2 机械化程度低, 蔬菜生产成本高

由于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宣传不到位和补贴不足, 加之相关栽培技术的推广不到位, 使农机具在生产中的使用率不高, 机械化水平还不高。这一结果使劳动生产率较低, 蔬菜的主要成本仍集中在劳动力成本, 没有充分释放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发展潜力, 制约了潼南蔬菜产业的竞争力。

2.3 蔬菜运输加工业发展滞后, 产业链条发展速度慢

由于菜农没有及时转变观念, 没有意识到蔬菜加工才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导致潼南80%以上的蔬菜未经过初级加工 (清洗、分级、包装) 和冷链技术就直接上市, 使蔬菜产品流通损耗较大, 限制了蔬菜的远距离运输, 交易率较低, 经营风险增大。同时, 冷链建设上, 虽然帝安公司建立起了储量达10万t的冷链系统, 可是与潼南区朝着年产蔬菜200万t的目标相比, 冷链系统还是远远没有跟上实际需要。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潼南区蔬菜产业链条发展。此外, 潼南区蔬菜以鲜销为主, 加工企业少、大企业少, 且加工以粗加工为主, 品种少, 科技含量低。净菜、速冻保鲜蔬菜、泡菜、加工竹笋等是潼南多年不变的老几样蔬菜加工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

2.4 市场敏感度低, 产品结构时常失衡

随着潼南蔬菜基地种植品种的不断完善, 常见蔬菜的周年供应已经不是问题。然而由于并没有建立起农情信息共享机制, 基层政府没有对菜农种植进行有效引导, 使得部分菜农不能按照市场的真实需求来科学规划种植品种, 结构性、季节性供需失衡倾向还是时常呈现, 造成蔬菜产业经济效益周期性波动。蔬菜总产量虽高, 可品种结构性问题突出, 低效益的肥叶蔬菜产量高, 高效益、市场缺口大的萝卜、大白菜等产量偏低。同时, 不能按需种植也造成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周期性浪费。

2.5 行业垄断凸显,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近年来, 潼南区蔬菜龙头企业规模较大, 集中度不断提高, 说明潼南蔬菜产业竞争性减弱, 垄断增强, 不利于市场自由配置资源, 导致效率低下, 不利于蔬菜产业良性发展。产业发展中, 仍存在着基层政府帮农、助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技专业人才偏少, 农民素质不高, 科技水平不高, 营销渠道的构建不够完善、名优品牌数量少等情况, 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抗灾减灾能力

潼南区应科学规划蔬菜产业发展, 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 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 由区利局和农委牵头, 在全区范围内修缮和兴建引水和灌溉设施:一是潼南区域境的涪江和琼江进行河道整治, 并对临江基地的排水体系重新布局, 改原来的“井”字布局为导流明渠, 并加强对排水体系的维护和更新;二是构建以沟、渠、井、塘为主的田间灌排系统, 大力推广防渗渠灌、滴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 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项目的落地, 鼓励扶持菜农和龙头企业购买农业保险以规避生产过程中不可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

3.2 以技术改造深挖产业内部潜力

蔬菜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工序、栽培品种的特性, 研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广的方便易用生产机械, 简化劳动流程, 节约劳动成本, 组织社会化服务, 大力示范推广先进的机械化新技术;狠抓萝卜干、泡萝卜、竹笋片等拳头产品的风味和加工工艺开发, 提高产品品质, 并不断开发适口性强的其他蔬菜精加工制品;研发和购进一批蔬菜冷链系统, 增加现有冷链库容, 建立与潼南蔬菜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规格冷链流通平台, 以维持蔬菜价格保持长期稳定, 降低蔬菜损耗。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蔬菜冷链物流基础建设中的资金和技术优势, 大力招商引资, 通过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保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3.3 实施人才兴菜战略

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是潼南未来提升蔬菜产业科技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此, 加强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实现培养一批蔬菜专业人才、引进一批蔬菜专业人才两步走的模式, 使更多的从业人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充分发挥人才以点带面的辐射效益;定期对菜农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并由农技推广员进行跟踪指导, 以提高菜农的劳动效率。

3.4 优化蔬菜产品结构, 强化品牌战略

潼南蔬菜产业局和潼南蔬菜协会等机构要学会利用大数据, 分析市场即时供需情况、了解即时菜价, 指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蔬菜种植品种。加强蔬菜企业间联合协作, 促进县内蔬菜种植信息共享, 使全区蔬菜生产一盘棋, 避免企业间、农户之间的内耗。适当扩大紧俏蔬菜的生产规模, 充分利用潼南秋冬季气候温暖、土地闲置多、劳动力充裕的优势, 调整优化秋冬蔬菜品种结构, 扩大深冬、早春蔬菜新特优品种的生产。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轮作、套作, 深挖推进冬闲田土潜力。实施多品牌带动, 鼓励多创“名、优、特”蔬菜的商标和地理标识, 政府对符合创建条件的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

3.5 延伸蔬菜产业链,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

重点引进、培育蔬菜全产业链企业, 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使潼南能形成“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格局和蔬菜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在完善相关合作社监管法规的前提下, 对合作社的运作设定监管红线, 保护农民基本权益。夯实基层农业合作社经济基础, 对其进行资金补贴和政策倾斜, 鼓励各村成立村级蔬菜专业合作社, 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发挥合作社服务职能和规模效益。区农委和商委应经济促进蔬菜农超、农校、农餐对接销售, 促进菜农增收。重视蔬菜经纪人群体在蔬菜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补充性作用, 充分调动经纪人在蔬菜销售中的积极性, 使蔬菜产业百花齐放。

3.6完善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分配机制

政府应立法明确龙头企业和菜农的各自权利与义务, 强化双方的诚信意识和合同意识,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签订规范的法律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农业保险或农业风险基金制度, 通过一系列系统化服务构筑起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共同体。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蔬菜最低保护价, 建立保护性收储来为菜农兜底, 避免菜农利益受损。加强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摘要:潼南区是重庆农业大区, 是市粮食生产重点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质粮油重点项目区、笋竹产业化工程基地区。目前, 蔬菜在潼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潼南已经把蔬菜产业当作第一支柱产业来抓, 给予大量政策资金倾斜, 加速蔬菜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重庆市潼南区

参考文献

[1] 何启伟.山东蔬菜产业发展与展望[J].长江蔬菜, 2005 (8) :1-3.

[2] 赵彦仓, 刘俊儒.清水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12 (1) :48-50.

[3] 唐佳佳, 米月茂, 梁国鲁, 等.重庆潼南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蔬菜, 2012 (1) :11-15.

上一篇:车载加药清蜡技术的应用下一篇:农村生产组织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