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学习过程

2022-09-01

第一篇:小学教科研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黄学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 、多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的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多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想一想,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在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多组织参与,在亲历中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得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老师在数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但在“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要多组织学生的参与,不能事事代替,要不厌其烦,注意有序引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二篇: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考核细则

为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有效开展,在《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此实施细则。

一、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具体要求

1、针对科研项目的每一次产品研发试验、工艺调整试验,项目组均要提前制定好试验方案,并经项目组所有成员、跟踪专家及实施单位领导评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试验过程中,项目组必须对试验进行全程跟踪,对与此次试验相关的工艺参数、物料消耗和技术指标做全面的记录。相关的记录要使用单独的记录本或记录台账,以便此记录作为科研项目资料进行存档。

3、

第三篇: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感受

物理2班10号刘瑞鹏

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感受

这一学期我学习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一书,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帮助非常大。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冯老师不仅明确的把问题清晰有条理的出来加以分析,而且引导我们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在学习这一门课之前,我对于研究的看法是觉得一般都是学者的事情,只会想到科学频道里面科学家们做各种复杂的实验,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而具体的研究是怎么一回事,研究和我有什么关系,并不理解觉得和自己联系不到一起。学习完这一课之后我才了解到,研究其实是为了解决问题,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作为准教师的我们,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是绝对必要的。

那么教育叙事的研究究竟是什么?如何做教育叙事的研究?

首先,冯老师给我们分析了我们在写一些学术研究论文时遇到的困难。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会感到困难。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误以为做研究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也是教师作学术报告时常写的,但策略研究进入了一个误区,研究报告只写了一半。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我们常常在写对策研究的时候,认为是要我们想出解决的方案,于是就这么写进去。但是这些解决的方案都是假设出来的,事实依据都没有表述出来,如何使人信服

总结,其实当老师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这样的研究时,就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找尴尬。

那么我们做什么研究呢?我们怎么去进行研究?写一些什么教育叙事研究?

典型的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这种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两个方向拓展:一是艺术化的教育叙事;一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艺术化的教育叙事: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与成长小说

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

科学化的叙事研究之所以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以“实证”的方式提供真实的事件。它以拿证据来的态度用事实说话。它少了虚构的浪漫,但增长了真实的信心(即便是故事的叙事研究,它也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比较和关联)。

也就是说,对行动者(中小学教师)而言,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

接着,冯老师就科学化的教育叙事研究,给我们从原型到最后研究报告的形成,做了具体事例的分析。

教育叙事的原型是教育故事、教育传记和教育自传。

当我们教育中遇到问题,其实我们只要把问题变成假设,我们就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通过调查或实验得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是否是正确的,就能有根据的解决问题。

实验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实验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

教育这样看来,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冯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就用了非常多的事例讲解,如:经典的实验研究报告始于“问题和假设”。比如,我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听课,学习成绩低下。接下来,我有一个假设——从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于是,我的实验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只要把我们的假设往前推,举出实证调查或实验,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科学的有公信力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显然当我们研究清楚了问题出在哪里,针对问题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案,教学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第四篇: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合作,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难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信息技术五次革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2、故事导入

提问:这则故事中,杨叔子是怎样获得“猪吃什么”这个信息的? 教学活动一:从简单的例子说起 学生阅读教材P14资料,小组合作,分析、归纳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并使用结构图、流程图等方式列出过程。

教师展示各组所列过程。 小结:

教学活动二: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络搜集资料,就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分组进行讨论、整理,形成报告。

2、小结: ①定位信息需求:

信息的时间范围、信息的地域范围、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来源

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来源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

问题的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去图书馆借书可以利用图书分类查找,卡片式的检索方法查找,计算机检索„„

④评价信息 评价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不成功: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

实践活动: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信息需求,填写教材 表2-3。

板书: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过程

激发探索兴趣、感爱学习过程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有效性

感受

过程

内容摘要:小学生是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我所上的几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提前好多分钟到计算机教室,下课后也要过好几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说明他们都是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想学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孩子也能较多地接触电脑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这几年我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最想做的是上网玩小游戏和QQ,而不是想掌握我们教材上要求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正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而要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我认为让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我这几年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我所上的几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提前好多分钟到计算机教室,下课后也要过好几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说明他们都是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想学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孩子也能较多地接触电脑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这几年我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最想做的是上网玩小游戏和QQ,而不是想掌握我们教材上要求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

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通过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在网上的其它地方的老师交流,我总结了几条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感爱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如何让学生才能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呢?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精彩的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主题就是学会制作非常有趣的小人的动画制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逐帧动画。

二、搞好课堂的组织。有收有放,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 我先是让学生欣赏教材素材中的欣赏作品《小小之过关斩将》,精彩的动画作品让学生们的情绪非常激动。然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的动画精彩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一起回答:“好的”。课堂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我让学生们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制作,和有问题的学生一起交流完成,学生二三个也可以商量着完成。等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以后,我找几个学生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大家都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能不能在今天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多做几帧动画,能不能让你的作品有所发展(在动作的精彩度、人物的个数等方面)。

三、准备丰富实用的素材和资源。有时候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

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准备了学生的动画欣赏素材《小小之过关斩将》和一些打斗的声音素材,通过计算机教室软件,发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中,方便学生取用。

四、乐于接受不同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的作品要在教材和老师讲评的基础是有所发挥,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要让学生明白,和老师以及其它同学做的一样,哪就是没有完全成功的。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就发现有几个学生的作品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有的把小人的颜色改成了其它颜色,有的做的动作不一样,有的增加了小人的个数,有的增加了很多帖,有的在小人的旁边还画了其它的东西,我都表扬了他们,我觉得有些同学已经有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这是很好的。

五、恰当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不能把评价沦为形式,这样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

1、过程性评价。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完成作品,发现一些完成效果好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极待解决的重大新问题。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在要下课时,我对班上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检查后,对有发展创新的学生作品进行了展示,让学生的作品不局限于教材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

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六、延伸拓展课堂教学。课讲完了,如果时间有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老早就完成作品了,我让他们完成课后的“试一试”,并完成“我的记录”。布置课后作业,有条件的学生到网上收集三个Flash小动画。

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以无意识注意为主。结合信息技术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对小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奠定基础,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设计一些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事物,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咨询》浅谈在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光平

2、《科学咨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导入

作者:赵安文

涪陵区马武镇中心小学校

余冲澜

2011年4月6日

上一篇:小学教代会工作制度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