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

摘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著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著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护理职业道德论文提纲下一篇:建筑设计企业市场营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