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2-10-07

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写日记》教学设计

《写日记》教学设计

二中附小 曹政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PPT课件,

课前谈话:怎样才能让老师到八十岁还能想起今天的事情?(引出“日记”,导入课题

一、欣赏绘本 初步感知

1、出示:《蚯蚓的日记》封面。

2、出示“蚯蚓教蜘蛛钻地”的画面,讲述内容,引导推论出“日记可以写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3、出示蚯蚓“吃回家功课”“在公园里捉弄小姑娘”的画面,讲述内容。引导推论出日记可以记录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还可以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

二、对照课文 明确格式

1、出示《花的学校》含有标题和前几个自然段的图片,引导发现:①课文题目在首行的正中间;②内容写在下面,每段开头空两格。

2、出示P24日记范文截图,引导发现:①日记上有时间、星期和天气;②内容写在下面,每段开头空两格。

3、(出示儿歌)时间、星期和天气,三朵花儿别忘记。写在首行正中间,日记格式记心里。

读一读儿歌,你明白了什么?这三朵花儿要写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拍着手要读一读这首日记小儿歌。

三、赏析范文 了解特点

1、呈现第一篇范文,范读。

2、这篇日记写了什么?哪句话说到你心里去了?

3、(呈现第二篇)

这篇日记又是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呢? 这篇日记,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有意思?

四、书写分享 培植乐趣

1、你打算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学生动笔书写,分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第二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1 / 8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 / 8

师: “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3 / 8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4 / 8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 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5 / 8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 “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 ————动客情 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6 / 8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7 / 8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8 / 8

第三篇: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习作·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生字。

2.认识“口”部的生字,并理解带“口”部的字与什么有关。 3.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积累谚语。 5.学编童话故事。 【学习重难点】

1.识字和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编童话故事。 【学前准备】

1.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相关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我来编童话)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童话) 2.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这些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动、植物,把它们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作、语言,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吗?

二、学生交流。

1.课件出示文中一些词语,读一读、想一想:看到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一幅什么画面呢?你想到了什么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故事内容。 3.指名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三、指导习作。

1.确定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可以从上面找一个或几个,也可以添加你喜欢的其他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发生的? 3.他们在那儿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四、学生习作。

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编写童话故事,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神奇的世界。现在,我们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佳作吧!

二、出示习作范文。

龙公主

从前,国王生了一个女儿,长得美若天仙。到了待嫁的年龄,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王子前来求婚。国王一时不知如何选择,便告诉他们,城堡对面的山顶上住着一条龙,通体漆黑,头生双角,它的胸前有一颗发光的火石,谁能把那条龙胸前的火石取下来,谁就可以娶公主为妻。

于是,三位王子带着武器便上山了,在山顶,他们找到了那条巨龙,通体漆黑,头生双角,胸前闪着一颗发着蓝光的火石。鼻子上还有一条斜长的伤疤。三位王子与巨龙展开了搏斗,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最终巨龙被斩杀。但三位王子只有一位活了下来,活下来的王子取下巨龙胸前的火石,火石的亮光瞬间熄灭,他将火石做成项链献给了公主,并如愿以偿地娶了公主。

晚上,公主开心地将火石项链戴在胸前,这时,火石开始渐渐变亮,突然,在一阵强光中,公主变成了一头巨龙,通身漆黑,头生双角,胸前闪着一颗发着蓝光的火石。卫兵和王子听到响声后赶过来,发现公主不见了,一条巨龙蜷缩在房间。

王子以为公主被巨龙吃了,愤怒地举起剑向巨龙砍去,变成龙的公主想向王子解释,可是刚靠近便被王子的剑击中了鼻子,一条斜长的伤口鲜血直流,巨龙疼痛地吼了一起,撞破墙壁,踉踉跄跄地飞出了城堡,飞向了远处的山顶,房间里留下惊惶失措的卫兵和伤心痛哭的王子。

习作评析: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小作者通过“人杀龙,人变龙,人再杀龙”的故事结构展现了一幅“巨龙复仇”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构思奇妙,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若不善待动物,最后终将得到惩罚的道理。

三、老师指导同学们评议。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时间、地点是什么? 2.故事情节是否清晰? 3.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习作,交流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个童话故事。故事要清楚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2.指名学生交流。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比一比。

横线右边的字是左边字的一部分。(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2.认一认横线右边的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我发现

1.认识带“口”部的字,并归类。

第一类:和嘴巴有关的动词:咬、叼、嚼、啃、咽、吞、含 第二类:表示叫的动作:叫、喊、嚷、吼、啼、吵、唤 第三类:表示声音的词:吱、呜、嘀、嗡、嘟、啪、哗 2.学生认读这些字。

(二)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认识修改符号 表示改正 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四、日积月累。 1.自读谚语。

2.简单理解谚语的意思。 3.积累谚语。

第四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8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 250 个,写字 250 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 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 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新人教版编部本于 2018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教材以专 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 “语文园地”包括五个 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 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 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 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 的小学》《花的学 校》和《不懂就要问》3 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 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 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 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 树木皆有童趣; 《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 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 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 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 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 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第二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 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 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 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 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 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 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

第五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要求

(一)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产生深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订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常用汉字250个。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6、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问题不少于1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上一篇:部编版一上复习知识点下一篇:保安主管季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