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

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 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 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 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课题研究的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不懈努力。2008年10月

第二篇:新课程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达旗一中

张廷宇

2010-1-8 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物理的新概念、新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纠正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习题课这种课型。习题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通过精选的例题练习,有针对性地强化与发展中学物理所要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教学也是灌输科学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论述及表述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方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只有正确的认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物理教学变得轻松而有趣味。本文试图就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小结,并提出些不成熟的处理办法与同行商榷。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思维混乱。具体表现在:(1)不明白为什么要解物理题,解每道题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解题需要达到什么效果,注意什么问题;(2)不重视解题的过程,不下功夫去弄懂解题的依据是什么,而是设法快点解出答案来,于是有些学生一拿到习题,不是按应有的解题程序去分析所解决的习题,而是东尝试一下,西尝试一下,直到进行完所有的尝试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干脆放弃,或是即使找到正确的解法,也只是碰巧而已。

2.做多想少。具体表现在虽按规范的解题步骤解了大量的物理题,但只懂得仿照老师讲过、参考书或课本上学过的例题来解答习题,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题目时就六神无主,无从下手,于是就试图通过做大量的题目,直到把所有类型的题目都做过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绩,结果却适得其反。

3.粗做多,精做少。这类现象是有些学生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囫囵吞枣,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不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做多少算多少,结果是自己看懂别人看不懂;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则胡乱地罗列一大堆公式,不管这些公式可不可以用到这道题上,既无物理情景分析,也无必要的文字说明,过程之间的联系不作任何交待,只是粗放式地解题;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虽是做了文字说明,但表达能力不够,出现要么表达不到位,要么啰嗦的现象。

4.把物理问题数学化。有些学生在接到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在一大堆公式中碰来碰去,运气好时给他碰到一个合适的公式,解题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运气不好时,套不到合适的公式,结果解题过程只能被迫停下来;这种碰运气、套公式的解题方法永远无法学好物理;有些学生没有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整张物理试卷没有分析图,全是数学公式。

5.缺乏审题能力。具体表现在(1)拿到题目后,不懂得从哪里入手,哪些地方是关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了哪些条件;(2)不懂得还原物理模型。

6.不注意题后的反馈,不喜欢动手运算。有些学生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任务,作业发下来后,看都不看一眼就把它丢到一边,有的即使看了,也只是看一下有无错误,若无错则万事大吉,若有错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至于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也不去深究,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题目还是要错,解题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有些学生平时作业时不喜欢动手运算,即便是很简单的运算也要借助于计算器,到考试时遇到稍难一点的计算就感到烦,从而错误百出,丢掉了许多不应该丢的分数。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题海战术。目前,相当部分物理教师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抢时间、争地盘的做法,采用题海战术,对布置的作业不加选择,将泛滥成灾的各种试卷、复习资料原本发给学生,学生成了解题机器,不少题目学生要重复练习多次,一些偏题、怪题、超纲题更是让学生伤透脑筋。机械模仿,简单重复代替了创造性劳动,其结果是耗时低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想要在教学要求上一步到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放弃了基础题的训练,直奔高难度的习题,追求“一步到位”,这种忽视双基训练、拔苗助长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生吞活剥,解题时只能依葫芦画瓢。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则寄望于教学过程的几次循环,但由于在教学中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欲速则不达,教学效果往往是很不理想。例如,有些老师在动量的新课教学中就拿高考题中有关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给学生做,这显然是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3.片面追求课堂教学中的高难度和高密度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试图通过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忽视了自己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能力和基础,这种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追求高难度和高密度的做法,势必形成的“满堂灌”;或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身上的做法,将会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教学节奏太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紧张,容易疲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物理习题的主要类型

物理习题课按教学的情景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立的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如“力的合成”,在介绍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后马上进行的例题示范及习题练习等。

第二类习题课是在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之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在讲授完一些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对物理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专项物理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应用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等等。

三、物理解题的主要程序

物理习题课中的教学要侧重于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对比总结、联想迁移、活化知识。精选例题(体现基础知识应用、基本方法训练、具有指导意义。)应具有针对性(认识误区、解题失误)、典型性(做一题、会一法、想一串,能归纳事物本质或解法规律);应具有灵活性(活化知识、提高能力能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综合性(一条主线串起多个知识点)。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活化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尽量采取一题多改、一题多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答案不定性、多题归一。自主探索、交流谈论、启发点拨;方法选择、应用解答、培养能力。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重点问题进行方法思路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编题、改题,如该题还能怎样变化、改变题设条件或结论进行分析研究;组织矫正习题、激活思维反馈练习;课外设置变式习题,如同质异型题、同形异质题、逆向思维题进行思维训练及等效实验设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说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用极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物理习题课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新课程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探究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激发到最浓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牢。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探求的欲望,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再创造。

2.合作交流、分析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和“内在潜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发问──设想──探究──创新”。

3.引导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解题思路,学会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紧紧抓住隐含条件的内涵解题。(如不变量,等量关系,限制量等因素。)以学生重点发言、讨论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小结为辅。在学生感到困难时,适时点拨解题的方向,对不同见解的思路、方法进行交流探讨,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引导最佳解题方法。如1.整体法、2.等效法、3.比例法、4.平衡法、5.分析法、6.综合法„„

4.归纳方法、应用迁移

“善于总结才能提高”,还要进行解题结果分析,扩大解题收获。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研究问题的结束,而是探究新问题的起点,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解题后的心得体会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解答物理习题的一般思维过程

解答物理习题是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因此问题的情境和过程特征便成为应用知识的舞台。所以分析习题所给出的物理情境,从中抽象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的特点,是解答物理习题的必经之路。从而可概括解决物理习题的思维过程如下:

1.从文字复现出相应的物理情境 2.从情境中抽象相应的物理过程模型 3.从过程模型中分析出物理过程的特征 4.根据过程特点确定解决问题所用的规律 5.对解出的数学解要进行物理判断 总之,习题讲评是物理复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例题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维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才能算达标到位,从而才能更加体现物理学的灵气和美感。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对我们中学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是主要实施者。

2、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与教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课题。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以往主要针对的是教学中存在的以本为本的备课,满堂灌的教学,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化的练习,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等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理念理解贯彻不清,又出现了诸如满堂问的对话,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把握不准,浅层次的学科活动教学等问题。为此,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学校发展的需求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追求优质,实现主动发展”,多年来在社会与家长中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教学上贯彻“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学习,获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也逐渐清晰地暴露出来, 如:由于是新教材,教师在没有形成系统经验以前,缺少对整个教材整体的把握,理解不透,不知道这一课教学内容在整个一册教材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那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很模糊的。

如:为体现教学中学生的探究过程,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特别是遇到有人来听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然而,在随堂听课过程中发 ,教师对于这一环节没有精心设计,学生的提问显然是明知故问,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思路,讨得老师欢心而已,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效果,为质疑而质疑流于形式。 又如: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同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随着课改的深入,面对各方面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急需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途径的系统研究。这一课题,为我校教学工作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的课堂教学高效益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近现代的教学论,我们发现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有效教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大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将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努力“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继夸美纽斯之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接对“普通教育学”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所谓“普通”,意在“普遍有效”,“一般运用”,教师凭借这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能迅速地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赫尔巴特设计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的“普通”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补充、调整为“预备——提高——联想——总括——应用”的“五段教授法”。其后经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为“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引入新课程——讲授新教材——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的六段教学法,从而形成了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研读这一段教学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夸美纽斯之后的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以及整个现代教学论研究,无不在为“如何在班级教学中有效教学”而努力。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多种教育派别与教育思想的相继涌现,有效教学逐渐走出具体的“教学模式”而进入“教学设计”的道路。现代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倡导以科学的名义和“人本”的名义理解人。 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介绍,一些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展开。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国外的有效教学研究开展时间比较长,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正在积累中。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以住研究是多以学生在阶段学习后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来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与以往从教师层面进行的研究相比较,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师生之间寻找协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入手,创设课堂民主氛围和教师对课堂纪律控制的统一,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使个别学生、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

1、课题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策略”是指为有效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程序性方法和操作手段。“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2、支撑性理论 (1)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其观念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对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要求,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研究目标

1、整体构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研究的知识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师开成有效性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内容:

1、把握各学科及各学段基本知识体系,确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2、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研究

3、有效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研究

4、有效教学评价地的研究。

5、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法

帮助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指导、提升实践。

六、研究保障、预期成果及组织机构 保障条件

1、落实组织。由校长尚庆莲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学校领导全员参与,由学校骨干教师和有研究能力的青年教师组成研究小组,由科研室具体操作实施。优化领导,加强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2、构建制度。(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将此项研究作为学校的重大课题,对突出贡献者由学校翔鹰奖励基金给与奖励。(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包括课题跟进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研讨制度和主题培训制度。

3、专家指导。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

4、保障投入。学校将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硬件和软件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宽带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建立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 课题预期成果

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优秀研究教师文集。拟为:《把握课堂教学本质,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优秀教学设计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优秀案例集》等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本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不断强化课题的研究力度,使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一)初步探究出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集体探究

(二)如何在一堂数学课中进行有效探究:

1、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

2、以“趣”为导,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动机。

3、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自学探究的愿望。

(三)课题研究成果

1、 经过一年的研究,我对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在的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4、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对课题做得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顺利完成该课题的所有研究工作,并且确保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

前卫中学:周立平

第五篇:“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一直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2006年中央教科所批准了韩立福教授“新课程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2007年6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该课题的“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

为保证本课题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特制定此课题实施方案。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我校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新规律的研究,构建以学习文化为主要特点的校本教研文化,营造有利于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学术氛围,为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服务。

2、通过实验教师的广泛实践和研究,寻找有利于学生习得、养成、选择、整合、优化、创新的教学指导策略,促进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实施,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3、通过本课题实践,探究“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新方法,并

在分析大量的教学实践素材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具有学科特点、多元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背景下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丰富和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实践操作体系,更好的发挥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校、教育科研基地校的教学示范作用和引领 。

4、通过本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大量来自教学现场的记录和分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教研档案资料,为学校可持续的教育教学创新积累具有历史价值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关注课堂教学的全方面,从有效预习、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有效反思五个有效入手,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教师的成长。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课堂教 学效益的理念。

2.探讨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组织策略的继承与创新,提炼、总 结、推广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全面实现“有效教学”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技术支撑。

3.在课堂实践、反思调整、在实践的反复操作中,探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具有学科教学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归纳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科学教学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拒绝刻板沉闷,呼唤活力激情;拒绝循规蹈矩,呼唤个性张扬; 拒绝虚化浮躁,呼唤务实创新。突出“精讲多练”,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体现“引导”,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激励”,将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体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善于表现的良好心理素质;体现“创造”,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体现“成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独立见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占领;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管理思路

本课题有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负责总课题方案的规划和实施、研究方向的确立和阶段性目标的调空;学校教研处、教务处负责学科常规教研与本课题研究的整合,通过常规的教务管理,检查和督促学科组常规教学与研究活动的记录与分析、调查与测试,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教师的科研学术培训、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咨询及实践素材的分析与总结。

子课题的管理与实施采取学科组领题人负责制,由教研处给予必要的理论、技术支持与管理服务。总课题最终负责对个子课题成果的汇总、分析、交流、评价,并将此项研究工作与教研工作评价相结合,对教研组实施绩效考核。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研究内容及阶段目标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0年9月——2013年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成绩;通过课题实施研究,总结出一套加强同伴互助、深化集体备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切实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艰实的基础。

1、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研究内容:申报课题,审批立项。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研讨,培训实验教师,加强课题有关理论的学习。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责任和任务,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现状调查。

阶段目标: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制定总课题组及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3年2月)。

研究内容:在制定本校的课题实施后,按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培训、集体备课与评课、上研讨课与示范课、教学重难点研究、教法研讨与心得交流、写课后记或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与校

际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努力抓住同伴互与助集体备课研讨的活动形式,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加强过程管理,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

阶段目标:完成有关的课件、示范课、教案、实验、论文或心得以及相关的应证资料。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研究内容:对前面的研究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对已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分类、提炼,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检验、完善、提高。收集、整理、编排、装订研究资料,汇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如: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和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心得与反思、师生获奖情况及视频影像资料等),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教研课题管理部门申请结题。

阶段目标: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现形式

1、书面文字呈现: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和案例、教学心得与反思。

2、图片展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图片及展板。

3、视频影像资料:课题开题、结题活动,课题研讨、课堂教学、培训交流等方面影像资料

4、教师课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的电子课件。

5、实物展示:教师制作的教具、学生制作的有关作品。

6、汇报课:教师上课题研究汇报课,实际展示研究取得的成果。

八、组织机构

组长:刘国祥

副组长:王淑媛孟庆红宋小超

组员:石春梅郭爽徐振英王芳曾凡艳关昕

九、经费保障

1、完成本课题需经费预算为1万元人民币。主要开支项目有:购买课题研究资料和必备材料、召开各学科课题研究会,培训各学科课题负责人及骨干力量,外出学习交流、聘请有关专家顾问指导、汇编各种成果资料和制作展板,视频影像资料等。

2、经费来源说明:经费由我校生均公用经费中的5%的科研培训经费支付。

实验小学

2012年3月

上一篇:小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下一篇:学雷锋标兵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