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学本科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2-0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也是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法学本科教育, 作为培养21世纪卓越法律人才的基础摇篮, 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但是, 从目前文献和期刊论文的情况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法学教育中的体现并不明显, 成果也很少。这主要表现在:其一, 法学专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明显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课程相结合的教改研究没有代表性成果。在中国知网, 以课程思政与法学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未见一篇论文。法学与思政融合方面的研究, 只有5篇论文, 其中部分作者提出了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学教学的研究成果散见于部分论文, 但没有系统性成果。其二, 从文献来看, 目前我国法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关注点没有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方向过渡, 更多是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 关照地方性、社会性需求等。

就其原因,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核心课程的力度明显不足。这与多年来, 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距离, 结合不紧密有很大关系。80年代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一直以学习西方经典法学理论为主,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精髓由于梳理不够及时,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在司法独立不绝于耳的呼声当中, 法学教学也在刻意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距离。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所反映出的, 法学本科专业学生“不好管”、“刺头多”的一个隐形原因。很多教师、学生都没有从国家、社会、文化等角度深刻体会法律与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这也是目前很多法学专业学生沦为“法律技术服务者”的深刻动因之一。

其二, 缺乏课程思政与法学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示范性课程。研究成果薄弱, 没有二者融入路径和结合模式的专门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是作为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 有独立的教材、师资, 这种独立性恰恰造成与各学科关系脱节, 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各扫门前雪的状况。如前所述, 由于本身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 很少有法学专业教师或研究人员从“大思政”的角度思考法学教育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问题。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思政融入法学教育研究成果较少, 缺乏示范性、引领性模式的薄弱现实。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视察时的讲话提出, 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让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成长起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德法兼修也是法学课程思政的题中之意。所以, 对于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特别是在宪法学、法理学等核心课程中打造融合范例, 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教育提供模板和典范,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说, 《宪法学》主要讲授宪法原理和宪法内容, 本身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联系紧密, 如果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能够形成协同效应。也能够促进法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整合, 从而增强大学的“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

近年来, 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的趋势愈加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的独唱模式已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 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改变法学本科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 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其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学》等核心课程进行匹配, 探索课程内容可以融入的教学点。从近现代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 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制度, 它在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 都会着力塑造出一套完整且坚不可摧的价值体系作为保障。这套价值体系, 从内里来说, 就是国民对于某种精神理念的普遍共识与共同坚守。从外而言, 就是国家一整套运行体系的有力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三个维度集中表达了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当坚守的价值内核, 这一内核与宪法、法律的精神是契合的。所以, 我们可以着力在《宪法学》等课程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解式融入, 与原先的教学点相互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其二, 坚持灌输与融入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原则, 将教学节点开发成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从目前90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接受能力来看, 其更喜欢故事式、案例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而非单向灌输。同时, 要充分发挥法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见习、研习、实习等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体验。在此基础上, 可以着力将教学节点、实践任务等教学要求, 开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教学点, 拓宽教育领域和空间。

其三, 对开发成果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追踪和改进。由于没有既定的模式可循, 二者的融入过程必须采取教学质量追踪的方式予以评估。首先,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审定, 确保教材内容与师资能力、思想政治要求、学生接受习惯相匹配。其次, 要从教师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估。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 也是课堂教学的指挥官、管理者。教师的“思政自觉”既需要补充新的知识, 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担当意识, 所以建立对教师的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再次, 教育效果好不好, 关键看学生。学生是教学成效的关键评价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感受, 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化分析, 作为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其四, 要抓住二者融合的难点和关键性问题, 一一突破。比如如何将法学课程中的教学信息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进行匹配;如何建立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规, 以确保效果衡量标准的科学化和可操作性;如何对法学课程中的融入路径进行模板化设计, 以方便模式在其他法学核心课程中的推广。这些问题, 都是在融合路径中无法逃避的关键性问题, 需要重点予以关注, 并予以解决。

课程思政这种模式, 体现的是灌输与融入相结合, 连续与系统相结合的新型课程理念。它可以帮助各个学科在已有教学内容基础上, 打破学科界限, 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 每一个专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本科教学的融合, 必须要借助课程思政这一模式。这样才能加速法学专业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形成一系列既科学又有操作性的课程研究成果。在系统成果的基础上, 同时可以加快成果向实践教学的转化, 以点带面, 促动法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同时, 这一模式也有利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华传统法治文化, 为纠正法学教育方向的偏误和“倾西方化”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法学本科教育必须要改变和纠正错误教学观念, 要服从于依法治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要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 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层次、优质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

摘要:法学本科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要重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二者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课程中的渗透力和穿透力。将法学本科教育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关键词:法学教育,课程思政,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1) .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6.

[3] 李若瀚, 王宝磊.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05) :114-115+127.

[4] 李若瀚, 朱道坤.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革新[J].高教学刊, 2018 (18) :126.

[5] 杨桦, 杨子巍.论法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J].法治社会, 2018 (04) :119-126.

[6] 唐太飞.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模式探索——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法制博览, 2018 (19) :223-224.

上一篇:检验分析仪器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的研究下一篇:从“虚静说”谈创作心境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