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

2022-08-09

第一篇: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

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专题八 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导入新课: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 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讲授新课: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一是制定 ,二是认可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

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 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方面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一)法律制定

(二)法律遵守

(三)法律执行

(四)法律适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案例讨论:香港城市大学的“考试门”

2006年9月,陈静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从家乡武汉前往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修读博士因担心自己考试不能通过,将1万元港币放进老师戴晖辉的信箱内,继而用电邮向戴晖辉索取试题及答案。戴老师在数学系系主任陪同下向廉政公署报案,并配合廉政公署将陈静拘捕。12月14日,香港九龙城裁判法院以行贿罪判处其入狱6个月,1万元贿款同时被充公。据了解,此案是香港学界首起有人因“买试题”被判入狱的案件。

此案一出,在我国内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赞同戴晖辉老师的做法,有人质疑。而戴晖辉老师表达了他的观点:“作为教授,我把正义性看得很重,一定要维护香港法律和城市大学学术氛围的正义性”。

思考: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西方社会的“法、理、情”的社会,中国传统的“情、理、法”的社会

思考: 如何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旁敲侧击”:“考试门”事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不仅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我们每一个公民也都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怎样的法治观念呢?

(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三)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思考:怎样看待“法外开恩、刀下留人”?

2002年5月26日晚9时许,绍兴轻纺科技中心原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丁遐(公司董事长)因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将妻子杀害并将尸体肢解,抛入消防蓄水池内。2003年4月4日,绍兴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徐建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判令徐建平赔偿丁遐父母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补助费等经济损失3万元。

“节外生枝”

一审判决前后,近200人其中多是知识阶层人士,他们以徐是一位对轻纺科技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为由,上书法院请求从轻判决。

说明:徐建平,拥有10多项国家专利以及其他方面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关押期间完成3项与纺织行业有关的实用新型技术。)

此举曾引起社会各界对“能人犯罪”可不可以从轻发落、准其“戴罪立功”的问题的争论。

浙江省高级法院2003年12月15日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对徐建平的死刑判决。12月26日,绍兴市中院依照省高院院长签发的命令,对徐建平以注射方式执行死刑。在我国,无论是法律的遵守,还是法律的适用,都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五、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 、讲法律(2)、讲证据(3)、讲程序(4)、讲法理

(四)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 学习法律知识

2、 掌握法律方法

3、 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1)、法律权威

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2)、法律权威的来源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为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置作业: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二篇:树立法治观念教案

第6课 做守法公民

第2框 树立法治观念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树立法治观念的内涵及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3、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

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教学构思】

教师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本的案例进行了串联,通过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结合学案导学,中考点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通过方阵游行中“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口号,复习“依法治国对存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什么要求?”导入第二框课题。(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一、预习检测:是什么?(公民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含义: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

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树立法治观念的含义:就是要守法,以及用法。

二、时事感悟:为什么?(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展示2009年中国十大法制人物,分析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1)公民素质角度: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依法治国角度:增强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3)社会稳定角度: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社会主义法制角度: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代表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对应相关问题在课本中做出标记。)

三、案例探究:怎么做?(公民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第一目:公民必须懂法

(一)案例导知

1、展示案例一:小明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乃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去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后向同学们敲诈,受到严肃处理。

问(1)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准备帮助小明提高哪些法律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未成年不得参与赌博;②未成年应该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③赌债不具有法律效力等。 (2)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过渡:那么公民如何才能做到懂法呢?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确,主要通过国家开展法治宣传和公民自觉学法,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找得快:

(1)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谁?其中重点对象有哪些? (2)为什么要将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3)“五五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有哪些意义呢?(从自身和国家两个角度) (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公民必须守法

(二)案例导意

1、展示案例二:在一天放学途中,小明被不法少年勒索了十几块钱。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明的诉说,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归纳:不法少年勒索他人钱财,是违法行为,该受到法律制裁;小明表哥以同样的手段违法,错上加错;小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不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对表哥的违法行为不制止,是违法的。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公民必须守法

2、知识链接: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及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体现人民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作用:它既是公民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又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三目:勇于用法维权

(三)案例导行

1、误区导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并分析小明和小林的观点。

小明:在我国,已形成了保护未成年的法律体系及四大保护领域,我们青少年一定能健康长大。

小林:只要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就是法治观念强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

(1)小明的观点是片面的。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殊保护,但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小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只是严格遵守了法律,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还必须勇于用法维权。

2、漫画赏析

星期六,小明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 双运动鞋,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掉了„„ (1) 请阅读漫画,讨论并分析请你分析下小明 爸爸妈妈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

小明爸爸:行为实质是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自己也触犯法律。

小明妈妈:行为实质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会带来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启迪思维:

(2)你认为小明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提示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依靠法律阻止和制裁非法行为。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走出教材。学会从教材中找到所学的知识点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生活联系,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联系,由理导思、导行。) 【总结升华】

教师寄语: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有毒的药不能吃,违法的事不能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共勉:法治就像一盏灯,光线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让我们与法同行,增强法治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三篇:增强法治观念(论文)1

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表现形式和对策

【摘要】针对当前公安队伍存在法治观念不强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作者对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公安法规体系,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法治观念的对策。

【关键词】、法治观念执法犯法监督法规 【正文】

所谓法治观念就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片断的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执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当前,作为一支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公民权利,服务社会的公安队伍,其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公安执法水平及政府部门的形象。

一、当前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的主要表现

表现之一:法律至上观念不强 ,执法犯法 。作为执法者,应该懂得甚至熟悉法律,也应该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后果。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至上观念不强、防腐拒 1 变意志力不够坚定导致极少数民警执法犯法。近些年来我们队伍中相继发生了民警违法犯罪的事情,有贪污受贿、有挪用公款、有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有参与绑架。例某市公安局看守所就发生过民警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受到刑罚处罚。

表现之二:人权保障观念不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少数民警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以管人者自居,根本不把执法对象的权利放在眼里,随心所欲。耍特权、抖威风,在审讯时,辱骂、体罚违法犯罪嫌疑人,甚至搞刑讯逼供,违反规定,滥用枪支警械。例如我省某县就发生派出所民警刑讯逼供一案,导致一人死亡、两人轻伤、一人轻微伤的案件。

表现之三:违反法定程序,随意执法。部分民警办事不注重按法定程序办,重实体法、轻程序法,认为只要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合法,违反法定程序无关紧要。有的民警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款不能正确把握,于是不按规定向当事人公开办事程序,对法定程序随意理解,还在程序上刁难当事人,自己喜欢怎办就怎办,各行其是。例如个别民警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程序。据2000年某市司法公正调研报告显示,有41%嫌疑人反映侦查人员没有依法告知聘请律师的权利、有25% 嫌疑人、受处罚人反映侦查人员讯问时没有首先讯问是否有犯罪行为、并告知陈述或辩解的权利。另外有的民警在纠正交通违章开具处罚决定书时没有按实际违反条款处罚,而是根据违章者的态

2 度表现随意处罚。

表现之四:群众观念不强,不认真依法履行职责。有的民警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深刻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仍然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推诿、拖延、弄权渎职的行为。

二、增强法治观念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

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进程,争取到2008年建成以人民警察法为主体,以公安刑事法规、治安保卫法规、公安行政管理法规、公安组织人事法规、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和国际警务合作法法规为主要门类,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基本上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当前公安立法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法规,力争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公安机关组织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公安立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遵循立法的规定,符合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策,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安法律、法规、规

3 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地方公安法规、规章不得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格执行法规、规章上报备案制度。

(二)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教育

一是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造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因此公安机关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警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在各种业务培训中,都应当有法律课程,保证民警的法律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针对不同部门、警种和执法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要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例如针对部分民警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和搜集证据上存在的问题,应当经常组织民警到法院旁听法院庭审,学习如何收集有效证据的知识;到检察院观摩、学习、熟悉法律程序。

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由于法律是以强制形式规范行为的手段,只能解决“不敢”、“不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也就是说,法治难以触及人的思想问题,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坝。一个人思想有问题,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于违法之事,虽一时“不敢”,

4 但难以保证其长久“不敢”。法治解决不了信仰、价值观问题,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民警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三)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 宪法和法律、法规已经规定了许多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要把警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佛山市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做得非常好,例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但仍需继续拓展。要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制度、执法办案回告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完善外部监察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申诉、控告、和举报,切实解决问题,取信于民。并以群众反映属实的情况作为民警考核、晋升、末位调整、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

一是对于执法过错的情节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及公安机关内部纪律规定给予辞退、限期调离、停止执行职务、延期晋级晋职、 扣发岗位津贴、奖金等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

5 二是对于执法过错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机关给予行政或者刑事处罚。

三是对于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的。除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向责任者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金。

四是对于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或影响特别恶劣的。除追究直接人员责任外,还应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的改善,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民警的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就能保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选】

[1]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年。

[2]邢书恒、徐永涛、杨国栋主编,《公安执法与公民自我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同学们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让同学们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活动过程:

1、说明本次活动的意义

甲: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乙: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

甲:所以,为了更好地做到懂法守法,在12月4日即将来到的日子里,我们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宪法。

2、宣布活动开始

三、宪法日介绍

乙:同学们,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甲:设立国家宪法日有着深厚的意义。关于“宪法”你们到底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吧!

(一)、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它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在本质上,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二)、宪法的作用

1、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2、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法制的完备和健全;②促进法制的统一。

3、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宪法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内容;②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规定了必要的保障。

4、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①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②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

5、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确认、保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②确认其他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③在宪法的指引下和范围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四、让我们一起懂法、守法

乙:我相信大家也了解了许多知识,接下来,让我们听两个小故事,希望大家有所警觉。

故事一:16岁的小兴,自打接触网络游戏CS后,就着了迷,经常往网吧里钻。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就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点儿了再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后来到期末,小兴拿不回成绩单,父亲起疑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竟然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的 时候,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少年法庭判处缓刑。

甲:法律像眼睛时刻伴我行,安全像耳朵把我来提醒,让我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法律常识承记心窝。

五、宣布活动结束

第五篇:开展普法宣讲 增强法治观念

作者:刘永虎

为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推进我镇法制进校进程,营造校园安全稳定的法治氛围,4月2日,喀尔交镇司法所在该镇牧业寄宿学校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

在讲座上,该镇司法所所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集中宣传了严禁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和防恐防暴基本常识。宣传过程中,现场师生们认真聆听,踊跃举手进行互动,积极了解什么是暴力恐怖音视频和防恐防暴基本常识、如何辨别涉恐涉爆嫌疑人、在人员密集场所遇有放火暴恐者应如何自救等知识。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让该镇牧寄校师生掌握了必要的反暴力基本常识,增强了师生防恐防暴意识,提高了自我安全防范能力。

上一篇:妇幼保健院工作汇报下一篇:法院财产保全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