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影响之我见

2022-09-12

自进入新课改以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训练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是领会新课改精神并在教学中实施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线教师, 你是以怎样的心情进行教学、以怎样的方式推进新课改?又是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这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

1 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1 激发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初中生都是有个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1.2 提供氛围

新课改教材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经历个人亲身探索、发现、总结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 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 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存在的价值。使学生保持愉快而积极的心境, 自主明确学习目标, 大胆猜想, 积极地验证自己的见解, 寻求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 求同存异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讲解自己的不同观点, 对同一个问题, 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过程,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学生在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激励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 实施“主体教育”, 培养创新素质

2.1“主体教育”和创新素质的实质

所谓“主体教育”, 就是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 什么时间学,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改给我教师提出的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 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 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 有明确的目标追求, 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 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 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 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2.2 合作学习把主体教育和创新素质巧妙结合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平等交流。学生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 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思维更趋灵活, 更留有较大空间, 更具有探索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使学生更容易发现新的结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采取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甚至是全班整体合作。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 更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上课开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桌的两位同学画同样长的一条线段和一个大小一样的角, 然后画三角形, 进行比较, 然后同桌两同学探索出结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别人的见解, 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 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又如, 教学“侧面展开图”时, 让学生把正方体沿棱剪开, 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得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所有形状及其记忆规律。这样即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2.3 教学中体现主体教育, 培养创新素质的方式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 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首先, 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提供探究材料,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 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引导学生从一个顶点引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再问还可不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来推导呢?这样学生在推导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 更容易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才能,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宽了。其次, 巧设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 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 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3 紧扣社会现实, 体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要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 既要注重实际操作, 又要求结合现实生活, 让学生真正能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数学建模是体现“学有所用”的形式之一, 让学生能用这些“数学化”的东西,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用数学处理问题的长处, 体会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数学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 尝试着使用数学方法解决。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

其实我们在教材中不难发现很多方面都有和现实生活联系的影子, 像小标题“能追上小明吗”、“花边有多宽”、“生日相同的概率”等等。所以教学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优化课堂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如教学“三视图”时, 教学生利用三视图解决有关零件的的设计问题、教学“太阳光与影子”时, 联系建筑方面的问题,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发电的硅片等等, 都要考滤太阳光照射长短问题。这些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之后感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要奏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 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 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 开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乐学, 学有所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取长补短, 学会优化课堂,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新课改预期的成果。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对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优化课堂教学, 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数学

上一篇:老年人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下一篇:浅谈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