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油田延长组长63储层孔喉及喉道特征研究

2022-09-17

黄陵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东南部, 由东向西倾斜的大型单斜, 倾角一般小于1度, 平均坡降10m/km左右, 局部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鼻状构造。

1 孔喉特征

(1) 喉道分布特征参数

通过压汞资料分析结果对比得出, 储层的均值系数较大, 变异系数较小, 喉道分布较为均匀, 分选程度整体较好;歪度系数粗偏, 孔隙喉道较粗孔喉体积差别较大, 有效孔隙较粗大, 具有较好的储油能力。

(2) 孔喉半径特征参数

长631砂岩排驱压力平均2.91MPa;中值压力平均9.78MPa;孔喉中值半径平均0.15μm;最大孔喉半径平均1.3μm。长632砂岩排驱压力平均0.76MPa;中值压力平均12.24MPa;孔喉中值半径平均0.16μm;最大孔喉半径平均1.29μm。长633砂岩的排驱压力平均0.68MPa;中值压力平均19.5MPa;孔喉中值半径平均0.09μm;最大孔喉半径平均1.59μm。综上所述, 长63储层物性好, 渗透率高, 孔喉较大, 排驱压力低、中值压力低、中值半径大, 岩石孔喉分布不均匀。

(3) 孔喉连通性参数特征

长631储集层段砂岩最大进汞饱和度低, 平均值76.18%, 分布范1.14%~92.48%不等, 退汞效率很低, 变化范围在0%~46.5%不等, 平均值24.66%, 孔喉连通性较差。长632储集层段砂岩最大进汞饱和度低, 平均值81.81%, 分布范围68.19%~91.97%不等, 退汞效率很低, 变化范围在12.52%~45.26%不等, 平均值33.64%, 孔喉连通性较差。长633储集层段砂岩最大进汞饱和度低, 平均值75.37%, 分布范围51.19%~88.53%不等, 退汞效率很低, 变化范围在4.98%~38.86%不等, 平均值26.18%, 孔喉连通性较差。

2 喉道特征

喉道分布呈现单峰及双峰的特点, 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 喉道类型多样。喉道单峰以一种孔隙类型为主, 分选较好;双峰则存在多种主要的孔隙类型, 分选较差, 也可能是双重孔隙介质。进汞量随孔喉半径变化的忽起忽落, 说明有效孔喉在总孔喉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孔隙结构的不均一性较强。对渗透率贡献较大的孔喉却占据着较小的孔隙体积。大部分孔隙空间是中、小孔喉, 对应着较低的渗透率。孔隙度既不限制于砂岩孔隙系统壁上小规模粗糙度所给予流体的拖曳作用, 也不限制于砂岩内两点间流体必须流经的长度, 这两者变化均能改变渗透率而不改变孔隙度。研究发现, 相同的孔隙度具有不同的渗透率以及孔隙度变化较小而渗透率变化较大的现象。大部分小孔喉虽具有较大的储集能力, 但却只有较小或根本没有渗流能力。大孔喉是决定和改善渗透性的重要因素。渗透率高的储层, 大孔喉区域峰值高, 较少数量的大孔喉贡献了渗透率的绝大部分。细小孔道在孔隙空间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而较大孔道所占比例很小, 且其本身的孔径也不大。因此, 高压压汞测试中, 注入压力高, 退汞效率普遍偏低。

3 结语

孔隙喉道较粗孔喉体积差别较大, 也就是说有效孔隙较粗大, 具有较好的储油能力, 但孔喉连通性比较差, 且喉道类型多样, 分选较差。

摘要:储层岩石的微观孔喉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 并最终决定油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研究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和微观分布及其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对合理制定特低渗油藏开发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砂岩储集性能,岩石学特征

参考文献

[1] 罗蛰潭, 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201~205.

[2] 孟韶彬, 王玲云, 李凯, 等.储层物性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5, 18 (2) :49-50.

上一篇: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下一篇:自主性数控综合实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