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金融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哈佛金融范文

哈佛大学校长谈哈佛教学理念

“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谈到哈佛的教学理念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十年、现任哈佛名誉校长的陆登庭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局限在学习上,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哈佛大学有来自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政治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出现分歧时加强沟通,相互了解,达到和睦共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佛是在做一项教育实验,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使他们更人文的去了解对方。”陆登庭说。讲到此处,陆登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哈佛大学中有来自说阿拉伯语国家的学生,有信仰印度教的学生,也有尤太学生,去年中东局势关系紧张的时候,出于不同的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哈佛中就出现了两支游行队伍,但是这些游行都是和平的,因为我们使游行的双方充分地交流思想,加强他们的沟通,知道别人是怎样想的,这是哈佛教给学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谈到学习知识方面,陆登庭指出,大学应该教学生一些知识、理论,作为他们研究的基础,教会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说:“在哈佛大学,昨天老师给了学生一本书,今天就会问他有什么想法,而不是采取那种简单的考试。”

他强调学生在哈佛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由选课,从事不同的研究,使他们采用热情的方式来学习,学校提供给他的应该是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网上的和教职工共同采集的),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保持足够的目标持续学习。当记者追问哈佛给学生学习如此大的自由度,如何解决学生专业划分问题时,陆登庭先生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了解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不在某一个固定的专业学习,实际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全面的学习。”陆登庭说。

他进一步解释,在哈佛我们并不关注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关系,学习法律医学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某些集中的课程,也要涉猎人文科学,从社会科学中得到一些哲学启示。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到不同的课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继续学习。 陆登庭举例说:“离开哈佛法律系的学生中有的进了大学,有的去了公司,有的成为社会机构的成员,差不多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进入了自己的专业;和他们一样,很少有医药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行业。但是你们并不能说他们就不优秀,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一所好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东西。”

第二篇:前哈佛大学招生官谈哈佛招生标准极致民主

罗伯特克拉格特在哈佛大学担任了21年招生官,在他看来,哈佛大学录取学生并无定式,而招生办公室“一人一票,极致民主”的方式,单个招生官实际并不能左右学生的“命运”。但在哈佛招生官之间,也确实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共识,比如他们相信“申请材料越厚,申请者越笨”的说法;他们看重才能,但不喜欢“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的学生;也不喜欢付出所有精力,只关注一件事情的学生。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录取率最低的大学之一。每年全球约3.6万人申请哈佛本科,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只有2000份。

1984年至2005年,美国人罗伯特-克拉格特(Robert Clagett)担任哈佛大学招生官长达21年,在任期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离职时的岗位为资深招生顾问(Senior Admission officer)和助学金办公室副主任(Assistantdirector of Financial Aid)。后来,他又担任六年美国知名文理学校明德学院招生主任。目前任德州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圣斯蒂芬的升学主任。

尽管已离开哈佛九年,光环却从未褪去。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人追随他,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上哈佛?

他说,人们想象中的哈佛招生官,好像《绿野仙踪》里面的魔术师奥兹,大家都以为他具有神奇的力量,帮助善良的女孩多萝西实现愿望,但最后,帮助女孩多萝茜实现愿望、回到家乡的是她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今年夏天,罗伯特接受英锐教育邀请,担任“2014英锐名校申请特训营”项目总监。外滩教育教育记者在上海见到了他。63岁的他身材魁梧,一身笔挺的西装,一头白发整齐地向后梳。他不愿说哈佛大学青睐的标准学生形象,因为“获得哈佛的Offer,没有公式可循。” 在一个半小时的专访时间里,他和记者分享了阅读申请材料的心得,哈佛招生办公室的工作准则,以及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招生官阅读文书心得

“申请材料越厚,申请者越笨”

每当招生季,罗伯特就会坐在堆成小山一样的桌子牵,像阅读百科全书那样认真自己研读申请者的材料。别人来打招呼,他要从几乎高过脑袋的材料里探出头来,才能回应:什么事?

罗伯特介绍,哈佛大学共有约40至45名招生官。其中,负责初审的招生官,每人需完成1200份至1500份申请材料,平均每天40份。

通常,罗伯特负责阅读麻省、新泽西州、华盛顿和洛杉矶等地的申请材料,以及来自德国、瑞士和土耳其等国际申请者材料。他也曾阅读过少量中国学生的材料。

“通常,好的材料,花费时间越多。”他解释说,那些学术成绩差强人意的,大约在5分钟之内就可以排除。哈佛招生官的难处在于,大约50%,甚至75%的申请者,SAT成绩(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相当于美国“高考”),以及在校成绩都相当优秀。学术成绩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会从以下方面考察学生的潜质。

1、才能(Talent)

在罗伯特担任招生官的时候,曾接到一位母亲的电话:“我的女儿5岁了,请问学长笛还是学小提琴,更容易进哈佛?”

“学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少而精‟,而不能„多而泛‟。”罗伯特回答说。遇到中国家长询问儿子是练二胡还是弹钢琴的问题,他也会给出同样答案。

他觉得把一两门兴趣发展成特长,胜过“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因为”一旦你全心投入去发展一门特长,比如戏剧、辩论等等,我们相信你进入哈佛后面对学业也会有同样的专注度。”

但是,发展特长也不能走极端。比如那种把一种特长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其他所有事情充耳不闻,这类学生也不行。

每年招生季,总会有一些高中体育教练跑来哈佛,推荐学校的校队“明星”。

面对应接不暇的热情教练,哈佛招生官时会聚在一起,给学生进行“断腿测试”(Broken-Leg Test)。

招生官完全抛开申请学生的体育特长,设想“万一学生无法从事体育”后,他能否把运动才华转移到其他方面。如果他是星光熠熠的“篮球明星”,一旦“断腿”,整个人像被抽干了,毫无可取之处,那么他也不适合哈佛。

这样的“断腿测试”,同样适用于高超的国际象棋手,各类乐器的演奏者等。

2、背景(Background) 在哈佛招生官心中,有一把标尺:哈佛新生入学后,自然会形成一个“微观世界”(microcosm)。

所以招生官会特别留意学生的种族、宗教信仰、参与的文化活动等,让哈佛校园成为多元化的小社会。

3、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吸引招生官主意的学生,罗伯特建议:你不需要去哥斯达黎加,也没有必要做什么轰动的事情,做一些融入社会的平凡事,展现你的能力,就很好。

他曾记得有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申请哈佛,他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在课外活动一项中,他写道,自己从进入中学开始就在一家美国快餐连锁店打工,这家快餐厅以玩具和小丑表演为特色,美国儿童都喜欢去那里过生日。最早的时候,男孩进去洗盘子,后来每年都获得升职,到了12年级已经荣升为小丑表演领班。

最终,这位男孩被哈佛录取。“他每年都获得提升,说明他自律、具有自我驱动力,有自发性,幽默,创造力强。这就是课外活动的意义。”

申请材料的两大禁忌

禁忌一: 夸大或伪造课外活动经历

每个人招生官最期待的是,打开每个申请者的文件夹,看到一个个人生故事,它们如此真实,没有伪造。

”如果在你的文书里,塑造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自以为哈佛喜欢的人。那么,这是冒风险的。因为你是在作假。“罗伯特解释说,不真实的表述,比如虚构社区服务经历、夸大自己的领导力等,会在第一时间露出马脚。“我们需要学生做自己,发现自己内在,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禁忌二:提交过分华丽的作品集

在哈佛,他曾收到过中国学生寄去的像砖头一样厚的申请材料。打开一开,里面是一本印刷精美的书,里面有一些申请者的简介,课外活动照片等。此外,他还收到过申请者寄出的自创小说,过度包装的摄影作品集。

哈佛招生官里,有些人相信这句话:材料有多厚,申请者就有多蠢。(The thicker the floder,the thicker the applicant.)罗伯特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作品集的印刷费可能达到几百美金,却丝毫不能打动我们,反而会有副作用。”罗伯特说,“我不想让家长感觉到,多砸钱,就能找到通往哈佛的捷径。”

当然,如果申请者的确有写作才华,被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仍值得被寄送。另外,有特殊才艺,比如舞蹈、辩论、乐器演奏等,招生官也欢迎学生寄送展现才艺水平的视频。 揭秘哈佛招生办公室评选过程 “疯狂的极致民主”

哈佛现任招生办主任威廉菲兹西蒙(William Fitzsimmons)在哈佛招生办公室工作了40年。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给予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被哈佛老校长德里克伯克称为“大学的良心”。

罗伯特曾经与威廉共事21年,威廉也是他最敬重的人。至今,他还记得威廉对每一位招生官说的重要:“哈佛录取过程,必须做到疯狂的极致民主(Lunatic fringe of democracy)。”

哈佛的申请材料,经过一至两位招生官初选之后,会被分工不同的人仔细研读。最后整理出一份录取名单,招生办公室内部召开小组讨论会。他们经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了,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材料,一直到深夜一点。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举手投票决定。 “无论你是招生主任,还是新进来招生办公室的新人,每人都只有一票。”罗伯特说。录取的流程,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 媒体曾爆出这样一个段子:校园电视台采访招生主任威廉,男主持忿忿地抱怨:“嘿,哥们,咱们说点实际的,难道你就不能给我们多招几个漂亮姑娘吗?艾玛-沃尔森,演“哈利-波特”电影那个,太漂亮了,大牌,要是招她来,你不也省得满世界跑去宣传招生吗?” 威廉仰着头哈哈大笑,十指交叉,认真地看着对方眼睛,回答说:“可是我只看才华。” 光有漂亮和名气,没用!

为了“讨好”招生官,快递各式各样的礼物,没用! 与哈佛“沾亲带故”,还是没用!

罗伯特在担任招生官期间,有些申请者会在文书中提及:自己的某位亲戚曾是哈佛的荣誉学生。在罗伯特看来,这丝毫不会加分。 罗伯特目前担任圣斯蒂芬中学招生主任,每年帮助学校大约40名学生写推荐信。他坦白说,自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哈佛渊源受惠。

“我的哈佛的同事看到我的推荐信会,可能说一声:瞧!这是罗伯特的学生。仅此而已。”

今年,圣斯蒂芬中学2名学生获得哈佛录取通知,其中一位是中国女孩,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罗伯特并没有给她写推荐信,而是另一位老师升学指导老师写的,结果进了哈佛。 给哈佛捐款,没用!

哈佛招生时执行的原则是,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急需帮助的穷人,学校只考虑申请者本身素质,不对经济状况予以考虑。尽管学校非常欢迎捐款,但捐款与录取与否无关。 找名人写推荐,没用!

罗伯特在阅读学生文书和推荐信里,读到各式各样名人的名字,比如有人提到自己的家庭如何与泰格伍兹交往等。“如果你提到的名人地位越高,你的录取几率可能越低。我们不会因为你认识名人而录取你。 招生官心声

曾经有一位哈佛教授这样说:录取招生工作有一个巨大的缺憾,因为这一切都太令人着迷,时间会过得飞快,你可能感觉只是一眨眼的功夫,醒过神却惊讶地发现——什么,30年过去了。 在担任哈佛招生官的21年,罗伯特通过阅读申请材料,了解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用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了解世界和人性。 在这个岗位上,他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同事,后来变成很好的朋友,比如和他一样,同样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后来在哈佛大学做招生官,同样获得哈佛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托马斯-汉森,如今这位好友已经成为美国最顶尖私校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的校长。

他坦言,招生录取工作,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有时候,一篇文书写的精彩,马上可能把原本“消极”的印象大翻盘,变成“积极”。 不过,他很快补充说:“招生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采访中,罗伯特反复强调: 招生官没有神奇的钥匙。 名校招生,没有神秘的方程式。 获得哈佛的Offer,没有公式可循。

他建议家长放宽心态,不要奢望操纵录取结果。而申请学生,则需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要害怕让家长失望。

采访结束时,他与记者分享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无论你在哈佛,还是在密西西比的某一个不知名的大学,只要能„留下东西‟,就是好的教育。”

第三篇:哈佛商业评论

安在雨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打算在上海出版該雜誌的中文版,進而進入中國市場。金橋受該雜誌的委託於2011年1月份至12月份對10萬上海人進行了市場調查。下麵是此次調查結果的簡要報告。

首先,《哈佛商業評論》在上海的知名度相當高,曾經聽說過該雜誌的被調查者有87%。而且,此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場存在著願意訂閱該雜誌的潛在讀者。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表示閱讀的意向。在雜誌內容方面,我們發現大多數的人想讀到國際經濟資訊以及美國經濟資訊。這意味著上海存在著還沒有得到滿足的市場領域,就是說中國缺乏一家能夠深入報導國際和美國經濟狀況的雜誌。至於從此如何發掘新市場,本人下麵深入討論。 基於這些數據,我們能夠制定具體措施來進入上海市場。

一。由於上海讀者認識《哈佛商業評論》,該雜誌沒有必要進行大量的宣傳活動。這一點是較強的優點,因為其他雜誌若要進入此市場,必須得通過深入廣泛的宣傳工作,力求使廣大讀者對其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二。該雜誌的潛在競爭對手包括著名的《股票報》、《市場報》等在大陸歷史悠久的報刊。據我們所知,這些雜誌對國內市場資訊的報導具有公信力,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試圖直接與它們競爭不見得是最理智的選擇。

三。54%的潛在讀者群想對國經濟資訊以及美國經濟資訊有更深入的瞭解。還有他們已經持有或計畫買進股票和共同基金。本公司認為在中文版裏開設專門覆蓋在國際市場和美國市場上交易量較多的金融產品會滿足許多讀者的需求。

四。72%的讀者對英文的掌握較弱,看不懂英文報紙。本公司認為這一點可以被當做機會來對待。比如,每月出版雙語版本會吸引對英語有興趣的讀者群,有助於開闢新市場。

第四篇:哈佛幸福课

幸福课

谈到幸福,大家最常问的一句话是幸福是什么?这个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幸福是母亲的关怀,婴儿的笑脸,温馨的礼物,神秘的巧克力,置身事外的安闲,是手中的希望。幸福就是这么简单,那您幸福吗?想要更幸福吗?哈佛幸福课教您在平凡的生活中变得更幸福。

我主要从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的环境,精神的力量,乐观主义,改变不利于保持积极心态的习惯5个方面来说一下我这一个月以来学到的一些知识。 积极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健康模型,他帮助人们学会如何从智力上、情感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人格上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不是要我们克服什么,而是了解到自己的个人倾向是什么,要发展什么。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具有接受自己缺点的勇气,接受缺点,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白自己到底最擅长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发展优点,培养自己乐观的心态,培养积极性,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用TalBen Shahar的话说就是:不欣赏自己优点的人,会有自尊心,自信和快乐吗?

积极的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态,积极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但是怎样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呢?TalBen Shahar教我们找一些你爱的人或地方的照片,这些东西很重要,因为即使你看不到他们,潜意识中还会意识到他的存在,虽然只是在潜意识层面,他仍然会对你造成影响。所以找一些你爱的东西的照片,或让你开心的东西,无论是纪念品,鲜花,艺术品或者是你最爱的画家的画,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些东西会让你感觉到温暖,会觉得这个环境是开心的。还有就是找一些你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可以使自己充满激情;有些则可以使自己度过艰难的时期。

在生活中还要学会欣赏积极要素(appreciate),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要对好事心存感激,不把美德,成功当做理所当然;第二,欣赏会增值,对好事心存感激,好心就会增值。一个人的好心增值了,对他人社会的影响不大,,多个人的好心增值了,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更积极向上了。这样大家的心态就会变得积极了,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处于忧虑,忧郁的状态之中了。

我们从积极环境当中得到积极的映射,从而变得更成功更幸福!一个人精神的力量也是强大的

信念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运动员的成功56%源于自信。信念是我自信我能行的一种动力。TalBen Shahar教授通过大家对世界的基模来解释信念对表现的影响。

他说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个世界基模:世界该怎么样,会怎么样。而基模在我们的内在世界里,现实却发生在外部世界。事实上现实与自己的基模是无关的,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又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别扭。因为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外部存在差异,喜欢两者一致结合,所以当内外部不相会的时候我们常会不惜一切代价让两者统一,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

其实有多种方法可以改变这种不一致:第一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更新基模,比如我原本认为这个人很残酷,但我见到他对人很友好,很乐于助人,这就要改

变我原本对他的看法;第二,忽视或摒弃外在信息,忽视和摒弃那些不符合基模的外在信息,不喜欢不一致,就直接扔掉那些不一致;第三主动验证:主动寻求验证信息,如果不喜欢现实就去寻找相应证据,证明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现实;第四创造新现实,同时改变内外部因素,来达到一致,让自己喜欢。

乐观主义:我主要通过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比来说明一下。

乐观主义者的短期目标的不现实,但长远目标很现实;悲观主义者的短长期目标都是很现实的。这是因为乐观主义者刚开始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性,他们的大脑也在寻求一致,认为自己可以做好,达到目标。而悲观主义者对目标的期望很低,而且信念不高,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好。

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他们对失败的解释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会说:“我早就说过了我不行的!”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虽然我没有成功,但我努力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吸取了一些教训。”一次次的失败,种种教训,加上自己的坚持不懈,乐观主义者最终会成功。比如我们熟知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有人在他失败了5000多次的之后劝他放弃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没有失败,那5000多次我认为是成功的,因为我知道了那5000多种材料是不可以的。”而悲观主义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中。

想要变得更快乐和幸福还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原本的一些不好的或不利于积极心理的习惯。

首先我们塑造了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习惯可以看成一股思维的洪流,它由来自不同的神经元构成,改变它要做的就是对抗这股洪流,我们需要足够大的力量,需要尝试多种方法来改变习惯。为了改变习惯,产生永久性的变化,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稳定的变化模式,也需要一种外部介入的力量,仅仅放在情感、行动或者思维其中一个上是不够的。但在要改变之前要清楚自己想改变什么,能改变什么,要怎么变?在决定改变之后最重要的是将变化持续下去,不是突然一变又回到原点。但是又如何去改变呢?

在改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只是态度改变,行为却没变。如果那样的话,态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习惯又拉回原点。所以我们要随着时间的改变,开始做点什么,或者强迫自己做点什么,要证明这些干预对改变习惯是最有力的。开始做这些事,否则改变只是短暂的。但在改变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不可一下大幅度改变,这样是会带来反面影响的。

通过小改变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指引你的力量和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感情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最终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作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积极的环境,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的心态,有良好的习惯,相信您一定会生活的更幸福!

第五篇:哈佛才女(模版)

1 她自学能力超强,3岁就能上电脑自学;她13岁从外地考入南京,自己租房管理自己;她定下出国目标后转入文科班,就为了学好本土文化,并且爱上了写诗;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却放弃申请助学金,就为了把名额给更需要的人……她就是南师附中高三(6)班17岁的小才女芮雪,一个拥有宽广胸怀和责任感的中学生。

3岁,就开始在电脑上自己学东西

记者了解到,芮雪的兴趣相当广泛,尤其擅长乐器。“我4岁起弹钢琴,10岁考过十级;五年级开始学竹笛,六年级开始学古筝,初中开始学葫芦丝。空闲时间喜欢写诗和做瑜伽。”芮雪笑着告诉记者。“芮雪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说话,1周岁多的时候就能哼儿歌,学东西非常快。”芮雪妈妈告诉记者,芮雪的爸爸工作特别忙,自己也要上班,而小芮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学。“这个孩子3岁开始就在电脑上自己学东西,所以她从来不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唱歌,因为她自己想学的东西太多了。”对于芮雪的学习能力,她的班主任张小兵老师也是赞不绝口。“她非常注重自主学习,她所整理的学习笔记已成为班级同学学习的典范。”

13岁,转到南京读书,自己租房管自己

据了解,芮雪所在的班是面向全省招生的优质生源班。而令人意

外的是,芮雪是初二升初三时转入南京读书的,当时只有13岁的她竟然只身一人,在南京租房子读书。“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不需要他们来陪读,因为我能够管理好自己。”芮雪告诉记者,自己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吃饭在学校,回家以后自主学习。“我不认为自己是个特别聪明的人,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特殊的方法的话,就是平时非常用功,把每个知识环节都学扎实了,这样对自己的水平就有足够的信心,临考试前就可以淡定的放松放松,做做瑜伽、听听音乐什么的。”

15岁,为了出国,理科强人转入文科

芮雪的理科成绩很好,初中时就在数学、物理、信息学竞赛中斩获不少奖项。“初三的时候我定下了出国读书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带来的直接改变就是我转学了文科。”芮雪告诉记者,“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自己开始阅读、背诵各种国学典籍,包括四书五经、庄子、老子、唐诗三百首等等。一直到我准备出国考试之前,我一直保持每天诵读古文、诗词的习惯。”

“芮雪的学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就拿高二时上唐宋诗词选修课来说,学期结束时大多数同学仅仅是考试合格就满足了,而她自己创作出一本诗词集,里面有她写的40多首古体诗词。”张小兵老师说。

17岁,因为“品质好”闯入哈佛

据了解,今年申请哈佛的竞争异乎寻常的激烈:来自全世界的34950名申请人中,最终只有2158名被录取,录取率大约6.2%。“我并不确定哈佛为什么录取我,我猜学校也给了我很大帮助。比如说,美国大学更加注重独立的思维能力,而这一点正好也是附中所着力培养的。”芮雪告诉记者,在上海路的一个茶馆里,她接受了哈佛校友一位在南京工作的外国教授的面试。“我们的聊天很轻松,他问了我的爱好、性格等等,不过他最后笑着对我总结是"你的优点在品质"。”芮雪告诉记者,自己长大后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我是文科生,但是我一直在自学生物,我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

芮雪说:支持“非诚勿扰”安田“为人民服务”理念

“妈妈喜欢看《非诚勿扰》,一个哈佛毕业的男嘉宾安田出来的时候妈妈特别叫我一起看,我最欣赏他"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芮雪告诉记者,这其实是美国顶尖学校几百年来一直向学生传授的理念。“我曾读过一个常青藤大学教授对毕业学生说的话,大体意思是:"今后的五年之内,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可以获得六位数的年薪。但是如果这就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就是浪费了大学对你们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是西装革履地在名牌大公司工作,而是自己贴钱到穷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去做志愿者:这里面反映出一种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来自教育。”

上一篇:环境功能范文下一篇:黄海学院范文